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傳統道德認識

中國傳統道德認識

發布時間: 2023-07-05 02:47:00

A. 中華民族傳統道德主要內容有哪些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克驕防矜。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6、重視道德踐履,強調修養的重要性,倡導道德主體要在完善自身中發揮自己的能動作用。

(1)中國傳統道德認識擴展閱讀: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傳統道德一般都是在社會穩定時發揮作用,而社會劇烈變動時則缺少用武之地,正所謂「治平尚德行,有事賞功能」。古人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衰」。

大學生學習和繼承中華傳統美德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大學生社會的精英分子,是祖國未來建設的主力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接班人。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狀況如何,直接關繫到中華民族的整體素質,關繫到國家的前途和民族命運。

B. 中國傳統道德講究什麼

1、仁:以人為本,平易近人,是對德行的要求。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2、義:人生的責任和奉獻,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3、禮:「明禮」即講文明,「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4、智:即智慧,明辨是非善惡、不僅知人,而且要自知。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5、信:誠信為本,是一項重要的社會道德規范。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2)中國傳統道德認識擴展閱讀: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C. 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
從字面即可理解,若要展開講的話,會很多。
仁義禮智信的意思是仁愛、忠義、禮和、睿智、誠信
溫良恭儉讓的意思是溫和、善良、恭敬、節儉、忍讓
忠孝勇恭廉的意思是忠心、孝悌、勇敢、謙恭、廉潔
「仁義禮智信」指的是人應崇尚、追求的五種高尚品德,「溫良恭儉讓」指的是人應培養、陶冶的五種高尚品性,而「忠孝勇恭廉」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品德之於品性,側重的是德性,更多的是對人的為人處世原則的概定;品性之於品格,側重的是性情,更多的是對人的自我性情秉持的概定;品格之於品德,側重的是風格、人格,更多的是對人的持家理政風格、人格的概定。三者中,品德是基礎,品性顯現的是品德自身的外現形態,品格顯現的是品德表象化後的典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實為里、表的關系,多種美德實際上統籌於一個核心,分野為三個方面、三種層面,它們相互拱戴、相得益彰、水乳交融。

D. 我國傳統道德包括哪些

我國傳統道德即中華傳統美德:是指中國五千年歷史流傳下來,具有影響,可以繼承,並得到不斷創新發展,有益於下代的優秀道德遺產。概括起來就是:中華民族優秀的道德品質、優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氣節、高尚的民族情感以及良好的民族習慣的總和。它標志著中華民族的「形」與「魂」。它也是我國人民兩千多年來處理人際關系、人與社會關系和人與自然關系的實踐的結晶。
一、仁愛孝悌
這是中華民族美德中最具特色的部分。「仁」是中華民族道德精神的象徵,是各種道德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德目,而且在世俗道德生活中也是最普遍的德性標准。「仁」德的核心是愛人,即「仁者愛人」;孝悌之德的基本內容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它形成了一種濃烈的家庭親情,對家庭的關系,從而也對中國社會的穩定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是民族團結的基石,孝悌之情擴展時「忠恕」,「忠恕」之德的基本要求是以誠待人,推己及人,即「四海之內皆兄弟」,「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的社會風尚。由此形成了中華民族大家庭社會生活中濃烈的人情味和生活情趣。愛人、孝悌、忠恕是仁德的基本內容,也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集中體現。
二、謙和好禮
中國是世界聞名的禮儀之邦,「禮」是中國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禮、有禮、注重禮義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重要美德。「禮」是中華民族的母德之一,她根源於人的恭敬之心,辭讓之心,處於對長上,對道德准則的恭敬和對兄弟朋友的辭讓之情。「謙受益、滿招損」這是中國人自古就懂的道理,謙德亦根源於仁德辭讓之心,其集中體現就是在榮譽、利益面前謙讓不爭,以及人際關系中的互相尊重。「和德」體現在待人接物中的「和氣」,在人際關系中為「和睦」,在價值取向上為「和諧」,而作為一種德性為「中和」,「禮」、「謙」、「和」都體現了中華民族的美好情操。
三、誠信知報
「誠」即真實無妄,其最基本的涵義是誠於己,誠於自己的本性。以「誠」為基礎,中國人形成了許多相關的道德,如為人的誠實,待人的誠懇,對事業的忠誠。「信」是守信用、講信義、她的基本要求是言行相符,「言必行,行必果」。「報」即知恩圖報,「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這些也都是組成中國人道德良知和道德良心的重要成分,是中國道德質朴性的重要表現。

四、精忠報國
對祖國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感是最質朴的情感和品性,她作為一種「千萬年來鞏固起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深厚的感情」是愛親人愛家的情感升華,由此也形成一種捍衛民族尊嚴、維護祖國利益的崇高品德。精忠報國、保家衛國的精神是中華民族巨大的凝聚力,也是推動民族發展的巨大精神力量。
五、克己奉公
中華民族由於家庭本位的社會結構和禮教文化的傳統,培育了一種整體主義的精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克己奉公的美德。「禮」的精神本質上是一種秩序的精神,突出的是整體秩序對個體的意義,要求個體服從並服務於整體。因而奉公就必須克己,克盡己私便是公,亦即是天理,「克己」即克制己私超越自我,服從整體。克己奉公的精神本質上是先公後私,個人私利服從社會公利的精神。這種「公」的精神培育是強化對社會、民族的義務感和歷史責任感。
六、修己慎獨
性善的信念和性善論的傳統,使得中國倫理道德,乃至整個中國文化,都建立在對人性尊嚴的強調與期待上。這種集中體現以律己修身為特徵的道德修養學說強調自主自律、自我超越以維護人倫關系和整體秩序,建立道德自我,其基本精神是「求諸己」,「慎獨」就是在自我獨處時要嚴於律己,戒慎恐懼,「如臨深淵,如履薄冰」,修己慎獨的修養傳統培養了中華民族踐履道德的自覺性於主動性,造就了許多具有高尚品質和堅定節操的君子人格。
七、見利思義
對義利關系的處理集中體現了中國倫理道德的價值取向。先義後利以義制利是傳統義利觀的基本內容和合理內核,也是中華民族十分重要的傳統美德。以義為人的根本特點和價值取向,是中華道德精神的精髓,她升華為「生以載義」,「義以立生」的人生觀,升華為中華民族「殺身成仁,捨生取義」的崇高道德境界。這種道德觀念是鼓舞志士仁人為民族大業義無反顧地獻身的重要精神力量,也是中華民族崇高道德人格的光輝寫照。
八、勤儉廉政
中國人民歷來就以勤儉節約、廉明正直著稱於世。他們以勞動自立自強,形成了熱愛勞動,吃苦耐勞,誠實勤奮的優質品質。「儉以養德」就是要求「淡泊明志,寧靜致遠」,對為政者說則主要是廉德。廉既是對為政者的要求,也是一般人應有的品德,因為無「廉」則不「潔」,無「廉」則不「明」。「廉」的本意是在取捨之間,取道義,舍邪心,嚴格自我約束。有了「廉」才可能做到「正」。「正」是遵循公益和道德。勤儉廉政既是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取向,也是中國人共有的美德。
九、篤實寬厚
中國傳統道德崇尚質朴、樸素的精神。中國人在為人處事方面,以「實」為標准,反對虛偽虛妄。在長期的道德實踐中,中華民族形成了許多以「實」為價值標準的規范和美德。如老實、誠實、求實、踏實、實在等等,形成崇尚實干,反對空談的務實精神和實踐精神。在待人接物上,中華民族一向以寬厚為美,嚴於律己,寬以待人。在人際交往中,中國人「將心比心」,「以心換心」。在現實生活中,通過寬厚的道德人格來打動別人,達到任我溝通的目的。日常生活中的寬容大度,寬宏大量,忠厚長者等道德評價,都是中華民族寬厚品德的體現。
十、勇毅力行
這是中華民族在踐履道德方面所具有的德性和德行,或者說是在道德意志方面所體現的美德。「勇」有憑力氣的血氣之勇,有憑意志的意氣之勇,理直氣壯、恪守堅定的道德信念的「大勇」。「毅」是在艱難困苦中堅持下去的毅力,以及在遵守道德准則方面的毅力。中國人十分重視「力行」的美德。中國文化認為,人格的完善,社會的進步,重心不在知遇言,而在於行。「君子納於言而敏於行」,正是這種勇毅力行的美德,使得中華民族在各種險惡的環境中能夠化險為夷,自強不息,不斷前進。

E. 中國傳統道德的主要內容是什麼

(1)注重整體利益,國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強調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

(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

當今,我們一直在強調,倡導要使社會成為一個諧社會。人是社會的人,社會是人的社會。我們大學生作為年輕的一代,意氣奮發的一代,是這一主旨的先鋒者。

同學間我們要「推己及人」,關心他人;在人和人的相處過程中,應當設身處地地為對方考慮。強調社會和諧,講求和睦相處,倡導團結互助,追求天人和諧,人際和諧,身心和諧。

(3)講求謙敬禮讓,強調科克驕防矜。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謙敬禮讓是中華民族優良的道德傳統。在中國傳統道德中,謙敬即是個人自身修養的美德,也是為人處世的道德要求。謙即自謙,虛以處己;敬即敬人,禮以待人。這些是我們小時候父母就教我們的道理。

(4)倡導言行一致,強調恪守誠信。

在中國古人看來,誠是指一種真實無妄,表裡如一的品格,也是道德的根本,故「養心莫善於誠」。信是指一種誠實不欺,遵守諾言的品格。誠信的內容和要求是多方面的,但最基本的事以誠為本,取信於人誠信之德在於言必信,行必果,言行一致,表裡如一,講究信用,遵守諾言。

(5)追求精神境界,把道德理想的實現段譽看作是一種高層次的需要。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人之所以不同於其他動物,是因為人有道德,因而,人們除了有物質需要外,還有精神需要,而一切精神需要中最高尚的需要就是道德需要。道德需要是對理想人格的追求。要實現這種追求,就應當明智。

在我們大學生活中,其實握歲段積極要求加雀銀入黨組織就是一種對於自身精神境界的高層次的需要。學習黨章,上黨課都是我們精神上的追求。

F. 中國傳統道德有哪些介紹

我國傳統道德,一般說來,指的是從先秦至辛亥革命時期,以儒墨道法各家倫理道德傳統為內容的倫理思想和道德實踐活動的行為規范總和。對此,有必要了解如下幾個方面的內容。

1.長期存在於我國的封建社會。我國傳統道德所賴以存在的歷史時代,主要是我國的封建社會,即從秦始皇統一中國至1840年的鴉片戰爭。在此之前的春秋戰國,屬於奴隸制轉變為封建制的社會大變革時期。由於這個時期產生了我國古代的倫理學說,這些學說對以後的封建社會產生了直接的、深遠的影響,所以我國傳統道德當從先秦始。

在鴉片戰爭之後,我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是,帝國主義的文化侵略始終沒有摧毀源遠流長的我國傳統道德的堡壘。在辛亥革命之前,我國社會佔主導地位的道德文化仍然是我國傳統道德。所以,我國傳統道德當以辛亥革命為止。

2.儒墨道法各家思想有機融合。我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是儒墨道法各家思想的有機融合,但儒家思想在其中佔有最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從影響層面的廣度還是從思想滲透的深度上來說,儒家道德的魅力是首當其沖的。

3.道德理論和實踐活動相結合。我國傳統道德是由道德理論和道德實踐活動相結合的行為規范構成的有機體系。倫理思想作為反映和概括道德生活實踐的理論,是整個體系的靈魂和核心,它是建立道德規范的理論基礎,也是人們道德思想和行為的指導依據。

4.中華民族的精神之所在。我國傳統道德是中華民族在長期社會實踐中逐漸凝聚起來的民族精神之所在,它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重要組成部分,從一定意義上來說,它又是中華民族思想文化傳統的核心。

上述對於我國傳統道德的解說,有助於我們從內涵和外延上把握我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從而認識它的歷史地位及其作用。

G. 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內容是什麼

1、愛國主義精神

中華民族自古崇尚「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殺身以成仁」的民族節氣。愛國主義作為民族精神,更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核心。

2、仁愛

孔子提倡「仁者愛人」,孟子提出「君輕民重」的思想。這種要求一切人都要用「仁愛」之心去尊重人、理解人、關心人、愛護人、幫助人的思想,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中最具有人民性的道德遺產。



3、利義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強調建立一種和諧協調的人倫關系。主張「義以為上」,「以義統利」,「先義後利」,要求「見利思義」,「見得思義」。

4、誠信

「誠」,是儒家為人之道的中心思想,立身處世,當以誠信為本。宋代理學家朱熹認為:誠者,真實無妄之謂。「誠」是一種美德。《名人名言》∶「誠即天道,天道酬誠」。言行須循天道,說真話,做握消源實事,反對虛偽。意思為誠實。

(7)中國傳統道德認識擴展閱讀

中國是文明古國、禮儀之邦,重德行、貴禮儀,在世界上素來享有盛譽。自古以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始終是中華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道德根基和思想基礎,始終是中華民族段態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精神動力。

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形成和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從口頭傳承到文字記載,內容博大而精深。但歸納起來,在歷史典籍里加以明確、歷代歷朝基本形成共識的內容主要是「仁、義、禮、智、信」五個要素。

當然,在傳統道德方面還有很多表述,但大部分都包含在這五大要素之中,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延伸,或者是這五大要素的豐富,或者是這五大要橋局素的發展。

H. 中國的傳統道德有哪些

中國的傳統道德觀有5種1、「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整體利益和奉獻精神2、推崇「仁愛原則」,追求人際和諧3、提倡尊老愛幼,強調人倫價值4、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注重大義,講求奉獻,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又一重要方面。
5、注重道德踐履,強調自我修養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其精華和糟粕並存,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則,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仍閃爍著禮儀之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

熱點內容
民事訴訟法18條19條 發布:2025-01-11 19:07:54 瀏覽:238
民法中的監護 發布:2025-01-11 18:17:39 瀏覽:606
央視社會與法平安365幾點 發布:2025-01-11 18:01:47 瀏覽:966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