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⑴ 什麼創造了任何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1、勞動 創造了人類社會,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
2、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道德。
人類藉助情緒的控制、自私心理的越來越少、本能的生存被大愛所替代,群體的觀念越來越強悍、甚至,高尚的博愛、為他人著想的偉大,——-這些人類所特有的思維活動,與動物的單純的為生存、為飢飽、為搶領地而互相撕殺,甚至不認識自己的親骨肉等單純的條件反射能力而有所區別。
而道德的有無,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取決於人類的後天教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後天的再塑造,這個道德就不會得以發揮。
動物和人其實是同源。之所以能與眾動物有區別,在於人類的大腦發達。那麼大腦的發達是由什麼條件而產生的呢?--------勞動。勞動創造了能直立行走的人類。當人類開始直立行走的時候,大腦才得以產生和健全。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類。
只是直立行走不算是個完整的人。做人,做好人,做完整的人,必須在思維上與其他動物有所區別。這就依賴於後天的教育了。
後天的培育,更依賴於勞動。無論是什麼性質、什麼形式的勞動。在群體里,經由勞動而體會到成長、成熟。不勞而獲的人,很難說他們有較高的道德觀。在勞動中,才會體會到與人為善、換位思考、舍己為人、捨得捨得的道理。
可見,勞動在人類形成的漫長的時期起的作用,在人類生存的過程中起的作用、在人類的道德培養上起的作用。
最後,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概念的形成。那麼,沒有道德就相當於失去了人的本來含義。而勞動,不但創造了人類,也延續了人的含義。
⑵ 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辨析題
勞動,是一個抽象詞,勞從字形上看是用力,例如收割稻草囤積,視為勞,動指活動的意思,所以勞動的詞義應該是為獲得滿足需求的物質與精神成果進行的體力和腦力活動。這點與字典網路中給出的定義不同,字典網路中定義勞動為創造物質與精神財富的活動,因創造形式高於勞動形式,用創造來解釋勞動是內涵倒錯。
所以如果出題目的人的概念建立在字典網路的基礎上,那麼他們給出的標准答案若肯定的話,實際答案必是否定,如果標准答案是否定的話,那麼實際答案需要再辨析。
接下來從最貼切的概念基礎上辨析,從勞動、人類道德起源、歷史前提的關繫上展開。
首先萬物生靈皆有道德,因為生靈都具備整體性,成就這種整體性的方式為道,而適者生存的自然法則就是德。當我們把歷史限定在有記錄的文明史,那麼勞動在歷史之前發生,道德在勞動之前已經具備。
簡單地說是,勞動創造了文明,創造了歷史,但不是道德起源的前提。既然勞動創造了歷史,那麼同樣創造了關於道德起源的歷史記載,這樣說就對的。若沒有關於,直接說勞動創造了道德起源的第一歷史前提,就是錯誤的。因為歷史前提不等於歷史,而是人的靈性,人類具備理性的基因,能夠實現精神梯度發展,這是文明與歷史的前提,通過勞動的鍛煉強化了人類的天然秉性,創造了文明,勞動只是過程、方式。
總之第一歷史前提是人類的基因。人類的道德也因此與其它動物的道德有所分別。
這句話的對錯在於是否加了關於兩個字,並且去掉前提字眼。辨析完畢。
⑶ 什麼是自然法
自然法通來常是指宇宙秩序本身中作為一源切制定法制基礎的關於正義的基本和終極的原則的集合。
它萌發於古希臘哲學,其中智者學派將「自然」和「法」區分開來,認為「自然」是明智的,永恆的,而法則是專斷的,僅出於權宜之計。
自然法主張天賦人權,人人平等,公正至上。自然法是整個科學的思想基礎和各種具體法規的指導原則,它高於一切人定法和人為權利。
這種人類自然平等的思想是對羅馬法律實踐的理論概括與升華,標志著羅馬法學的高度成熟。
(3)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擴展閱讀
古希臘哲學高度關注「自然(physis,φúσις)」與「風俗(nomos,νóμος)」之間的差異。
法律支配的內容因地而異,然而「生而具者」卻應該是處處相同的,這與後來的哲人們傾力追求的真理是一致的。
上述習慣發展成為自然法的歷史進步,通常被歸功於斯多葛學派。這樣的法律符合並體現了理性人對純粹幸福的求索。
這些理論在古羅馬法學家之間具有很深刻的影響,並且從此扮演了後世法理學中舉足輕重的角色。
參考資料:網路——自然法
⑷ 「勞動是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出自何人之手
馬克思
⑸ 中國文字的發展歷程
漢唐時期,中國傳統文化包括儒釋道思想以及文字、繪畫、建築、雕刻等等,傳入了日本、朝鮮等國,譬如程朱理學與陸王心學在日本的傳播,形成了日本的朱子學、陽明學。
唐鑒真東渡,中國的佛教文化以及雕塑等傳到日本,大量日本遣唐使如吉備真備、高僧空海、阿倍仲麻呂等到中國研習中國的文化,如此,使日本的文字、建築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在明清之際,通過西方耶穌會士,通過東學西漸,還傳播到了歐洲一些國家。中國的四大發明(造紙術、印刷術、火葯、指南針、)先後傳入西方後,對於促進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的形成和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5)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擴展閱讀:
中國文化的精髓:
中國自古就是一個禮儀之邦,「禮」乃中國文化的精髓。古代的「禮射」不僅貫穿與融合了華夏數千年璀璨的歷史文明,而且深度影響了世界,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人類為維系和發展優良的社會秩序與生態和諧而共同遵守的道德規范;是人類文明與智慧的結晶。「禮」和「射」分別為中國古代六藝之一,包括「禮、樂、射、御、書、數」。
古代中國的《禮記·射義》思想傳入江戶時代的日本,孕育了日本江戶時期射箭中的「文射」儀禮。日本現代的弓道正是將《禮記·射義》和江戶時代的《射法訓》一道兒奉為國之經典的。
《禮記·射義》中對射禮的性質、目的、做法之規定,就是以文射為指導思想的。
網路-中國文化
⑹ 道德起源的歷史前提
《管子》的道德起源說
「四維」可以決定國家的生死存亡,那麼是什麼決定了禮、義、廉、恥「四維」的產生與存在呢?《管子》提出了「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的著名論斷。這一著名論斷,涉及了道德的起源。對於道德的起源問題,孔子在「天命」與「人為」之間搖來擺去,有時認為是天賦的,「天生德於予」;(《論語·述而》)有時又認為道德是後天學習修養得來的,提出了「為仁由己」、「求仁得仁」的命題。墨子與孔子的看法相近,一方面認為「兼愛」和「義」都出於天的意志,是「順天之意」;(《墨子·天志》)另一方面又認為一個人的道德品質是後天形成的,「染於蒼則蒼,染於黃則黃」。(《墨子·所染》)道家關於道德的理解與儒、墨都有不同,他們鄙視仁義禮智,反對人為,崇尚自然無為,認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二十五章》)宣稱無為無欲這樣的道德都來自那個神秘的、作為世界本源的「道」。在儒、墨、道三家關於人的道德觀念、道德品質的這些觀點中,盡管也有些合理之處,但都沒有看到道德生活與人的物質生活條件之間存在著的某種聯系。
「倉廩實則知禮節,衣食足則知榮辱」這一觀點,在《管子》一書中曾多次論述。《管子·侈靡》篇說》:「衣食之於人也,不可一日違也。」《管子·禁藏》篇說:「衣食足,則侵爭不生,怨怒無有,上下相親,兵刃不用矣。」《管子·八觀》篇說:「民貧則奸智生,奸智生則邪巧奪天工作。故姦邪之所生,生於匱不足。」先秦諸子百家在治國安民方面都崇尚禮義,重視道德國倫理,而齊文化特別重視富民富國,重視發展經濟,講究實惠實際,在這里也找到了理論根據。
《管子》不僅看到了道德對物質生活的依賴性,而且還看到了道德的相對獨立性,它並不是經濟條件的簡單反映。《重令》篇說:「天道之數,至則反(返),盛則衰。人心之變,有餘則驕,驕則緩怠。」《管子·侈靡》篇也說:「用貧用富如何而可?曰:『甚富不可使,甚至貧不知恥。』」所以「甚富」、「甚貧」對道德品質都沒有好的作用。總這,《管子》把社會道德與物質生活的關系作了比較全面的論述,達到了一種樸素的唯物歷史觀的高度。
《管子》關於道德生活受物質生活條件影響的觀點,對中國思想史上的許多著名人物都有重大影響。諸如法家的慎到、商鞅、矗非。商鞅在《農戰》中講,只有奮力耕戰,才有可能盡忠盡孝。他說:「先實公倉,收余以食親。」若不奮力耕戰,則會「倉虛、主卑、家貧」。這樣,「孝子難以為其親,忠臣難以為其君」(《商君書·慎法》)。慎到則說:「家富則疏族聚,家貧則兄弟離。非不相愛,利不相容也」(《慎子·逸文》)。韓非在《五蠹》中也說:「飢歲之春,幼弟不*,穰歲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而愛過各也,多少實異也。」漢代的五琉 也直接進出了「禮義之行在谷足」的命題。近代的孫中山也曾說:「必以治本為先,救窮宜急,衣食足而知禮節,倉廩實而知榮辱。實業發達,民生暢遂,此時普及教育乃可實行矣」(《孫中山選集》)。
⑺ 結合道德產生條件論述為什麼勞動是人類起源的第一個歷史性前提
-
人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道德。
人類藉助情緒的控制、自私心理的越來越少、本能的生存被大愛所替代,群體的觀念越來越強悍、甚至,高尚的博愛、為他人著想的偉大,——-這些人類所特有的思維活動,與動物的單純的為生存、為飢飽、為搶領地而互相撕殺,甚至不認識自己的親骨肉等單純的條件反射能力而有所區別。
而道德的有無,完全取決於這個人的思維方式。取決於人類的後天教育。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後天的再塑造,這個道德就不會得以發揮。
用眾所周知的一句話開始我們的分析:「人之初,性本善」。
剛剛生下來的時候的人類,是沒有善惡之分的。————這里提到的「善」字,並不是單純的「善良」的意思。而是「本質」的意思。也沒有不邪惡的意思。像一片待寫的白紙。什麼都沒有。是本源的,光溜溜的。只是,本質上,我們有大腦,有可以再塑造的潛力。————只是在說明:人生下來之所以為人,是與動物有區別也有相同點的。 可見,當我們從動物轉變成人後,本質就已經與動物區別開來了。這是人類祖先在無數的勞動活動後,進化的結果。這是重點。
動物和人其實是同源。之所以能與眾動物有區別,在於人類的大腦發達。那麼大腦的發達是由什麼條件而產生的呢?--------勞動。勞動創造了能直立行走的人類。當人類開始直立行走的時候,大腦才得以產生和健全。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類。
只是直立行走不算是個完整的人。做人,做好人,做完整的人,必須在思維上與其他動物有所區別。這就依賴於後天的教育了。
後天的培育,更依賴於勞動。無論是什麼性質、什麼形式的勞動。在群體里,經由勞動而體會到成長、成熟。不勞而獲的人,很難說他們有較高的道德觀。在勞動中,才會體會到與人為善、換位思考、舍己為人、捨得捨得的道理。不勞動怎麼能做到啊?整天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只能越來越返回到動物——豬的形態。怎麼會培養出勤儉持家、忘我精神、能力超強的一個高品質的人的?
古時候有十個弟兄。爸爸臨死的時候給他們一個人分一份財產。都是一樣的:一畝地。老大不幹活,最後把它賣了。老二「幹活',用嘴巴。最後,比他更能說的人,把他的土地忽悠沒了。老三做領導,把這塊地租出去。最後,那個租地的人不幹活,沒錢給他租金,他就也跟著餓死了。。。。。只有老實巴交的老幺,勤懇種地。還把他的果實拿來給眾兄分享。這才救了他們的命。
說明了什麼?
老大像不像豬?老二像不像猴子?老三像不像老虎?
只有勞動的老三,通過勞動懂得了珍惜什麼,才在救助眾兄弟的同時,完成了道德的舉措。才是人。
可見,勞動在人類形成的漫長的時期起的作用,在人類生存的過程中起的作用、在人類的道德培養上起的作用。
最後說一句:人類與其他動物的區別,就在於道德概念的形成。那麼,沒有道德就相當於失去了人的本來含義。而勞動,不但創造了人類,也延續了人的含義。
⑻ 人類道德起源的第一個歷史前提是什麼
勞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