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古代儒家道德

古代儒家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02 05:25:56

A. 中國古代道德的本位是什麼

儒家的社會觀:忠、孝、禮是最基礎的道德本位!是中國幾千年最本位的道德觀念。

道家以道德經為本位,體現德之為人的思想: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的德觀念。

佛家以忍辱,持戒等為德。

中國幾千年的歷程是三家相融相合的過程,也是道德觀不斷的變化,但總體不離於上述的一個發展。

B. 中國古代的儒家是怎麼回事

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認為「道」是宇宙的本源,也是統治宇宙中一切運動的法則

道家因崇尚自然高遠,鄙棄狹隘功利主義,而常常走向極端,主張絕對虛無,反對一切作為,甚至進而反對一切人類文化、知識和技術的進步、否定文明的價值;因反對權威和社會的等級秩序、批判社會弊端而放棄社會責任、淡漠參與意識、不信任甚至完全拒絕任何具體實際的社會改革措施,等等。應該看到,道家思想中的這些歷史局限性和消極面,的確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許多不良影響,也對中華民族精神具有一定的腐蝕性。
道家思想是中國最為重要也是最有影響力的哲學思想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傳說中,軒轅黃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一般來說,公認第一個確立道家學說的是春秋時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經》)中作了詳細的闡述。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還有戰國時期的莊周、列禦寇、惠施等人。
儒家思想經過幾千年的篩選修補,成為祖國傳統思想的瑰寶。儒家精神重視修身養性,內煉立德,對於價值失落、人性沉淪和道德迷惑,具有匡扶補正和撥雲見日之功效。儒家思想提出了做人應該具備的道德准則體系,如仁愛、尚義、和諧、誠信、自律等精神,這些在現代職業道德建設中仍然佔有重要地位。當前要大力弘揚儒家思想精粹,結合時代特徵和實際情況,重塑企業職業道德精神,凝煉成「企業魂」。下文就此略陳管見。

一、仁義為精髓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是儒家道德的基礎。孔子所謂的「仁」包括了忠、恕、悌、智、勇、恭、寬、信、敏、惠等等,它幾乎包括了做人的全部規范。「能行五者於天下,可謂仁矣」。孔子對「仁」的權威定義是<span>『愛人』(《論語·顏淵》)。仁的核心是仁愛,也即是同情、愛護和幫助人。仁是德行的根本,體現於萬事萬物中而使天下人相親相愛(《原善》下)。「仁」是愛之源,是道德情感本身,「義」、「禮」、「智」是「仁」的推廣和延伸,是道德情感的不同表現。如仁愛、尚義、和諧、誠信、自律等精神。儒家所謂的「孝悌忠於職守信」、「恭寬信敏惠」等,皆發端於「仁愛」,著意在「和諧」。企業職業道德建設的重要目的就是要建立人與人之間的和睦融洽的關系,在企業內營造一個充滿關愛的環境。

儒家思想貴和,主張人際之間和諧、安定,團結,協作,即「人和」。和諧是一種對真善美追求的動態平衡,是企業倫理道德的理想境界。儒家思想祟尚親密的人際關系;也得到了L.Miller(美)的認同。人際親密強調個人以徹底和信任的方式把自己投入於群體之中。管理者與其下屬之間,企業內部各成員之間親密無間,情同手足,保持著相互感應的關系。當今企業職業道德追求的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相敬如賓,友愛互助的人際關系,與儒家的「人和」思想一脈相承。發揚儒家仁愛精神,就要以仁愛向善作為基本的道德規范,引導企業員工向善,使企業內團結和睦,親如一家。

在企業職業道德建設中,將儒家的仁愛思想與現代的人道主義相結合,有利於在企業中形成尊重人、信任人、愛護人的氛圍,有利於創立一個以愛換取被愛、以奉獻換取感恩的良好人際關系環境。從而使全體員工不斷增強無私奉獻精神、知恩報德精神、熱心服務,真誠奉獻。仁愛思想要求管理考堅持仁愛、仁義、善待下屬。要求企業員工之間精誠合作、相互愛護、樂行善事。只有在企業內部形成一種相互尊重、友好融洽的工作環境,才能最大限度地激發人的潛能和組織的活力。

在商業交往中,也必須堅持仁義之德。儒商注重「和氣生財」,「和」則「旺」。對於同行業夥伴既競爭又合作,在競爭中合作,在合作中競爭。要堅持以正當手段競爭,不能搞小動作或詆毀競爭對手,擯棄不道德的競爭行為。

儒家提倡尊重一切生命價值,把尊重自然規律、維護人與自然的和諧友善協調發展作為最高的道德旨意。在今天提倡生態道德,保護自然環境,走可持續發展道路過程中,儒家思想的「和諧論」、「天人合一」於平淡樸素中有著奇跡般的深刻。

企業加強職業道德建設,要勇於承擔社會責任,尋求祟高的價值取向和道德歸宿。首先,企業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走可持續發展之路,不能剝奪子孫後代生存發展的機會和權利。其次,企業要為國分憂,勇於承擔社會重任和歷史使命,堅持集體利益服從國家利益。再者,企業應該積極參與各種公益活動,慈善活動。將仁慈愛心獻給最需要關愛的人,博施濟眾,兼善天下。

企業是盈利性的單位,而「義」,「利」根本上是統一的。義與利相輔相成,各司其職。企業要義利兼重,尋求士商精神的貫通。以義利合一作為企業追求的總目標。

在義和利發生相互沖突,不可兼得時,儒家強調義重於利,精神價值高於物質價值,重視道德境界的追求,重視人格尊嚴和氣節。「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企業要先義而後取,利己先利人,利己不損人。「不義之財不可得」,更不能見利忘義;唯利是圖。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謹尊仁義之德,要先人後己、先公後私、先利顧客,後自己獲利。

企業職業道德具有主觀上的「利他」性和客觀上的「利己」性,二者是辯證的統一。「利他」是「利已」的前提基礎,「利己」是「利他」必然結果。澀澤榮一(日)也認為只有依據仁義道德和正確的道理而去致富,其富才能持續下去(《論語與算盤》)。「義」是「利」的手段和途徑。企業員工在職業實踐中視顧客為上帝,對用戶負責,必須會贏得客戶,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以儒家思想塑造「企業魂」,就要把企業成員過分注重功利的道德心態引導到祟德尚義、見利思義的道德價值軌道上來,把主體性意識引導到自覺的道德精神上來,把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引導到以企業集體利益和高度的社會責任感上來。

二、誠信為本

儒家主張「信」,其本義是「誠實不欺」。孔於曰,「人而無信,不可知其可也。」 「信則人任焉」(《論語·陽貨》),說的是守信用則別人願為你服務為你辦事。儒家認為誠信乃人性之本、天道之源。

企業商德的核心是誠信,誠實不欺、重約守信。誠實守信是做人之本,是企業立身之法本。誠實守信是企業的良心之所在,是企業對顧客、合作者忠實守約的責任感和正義感。日本企業奉行的」終身僱傭制「就蘊含著管理者與雇員之間內在的、深厚的信任和忠誠關系。

市場經濟是契約經濟、信用經濟。重約守信、言而有信,誠信為本,是現代企業必須具備的職業道德,也是公平有序競爭的基本條件。企業要盈利,首先應該弄清楚為什麼獲利,怎樣獲利的問題。企業賺錢要講良心,獲取的應該是「陽光下的利潤」。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牢固地樹立契約意識和忠實履約的道德精神,信譽至上,注重商業道德。反對隨意毀約、商業欺詐和言而無信。

企業成員要誠實、忠實、老實、要坦誠相待,信守承諾。要誠心待客,貨真價實。要恪守信用,嚴格履約。企業成員要通過自律、自省、自覺,從思想上消除「機會主義動機」,減少「道德風險」。不弄虛作假,不瞞上欺下,不歪曲事實,不偏聽偏信。只有誠信不欺、重約守信,自覺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維護社會公共利益,才能維護企業的信譽和形象。欺詐、哄騙,言而無信,昧著良心賺錢,就會使企業失去信用,最終也會失去市場,失去自下而上的根本依託。

三、敬業樂群

敬業愛崗是儒家倫理道德的理性積淀。孔子贊子產「共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論語·公治長》)。先秦強調立德立功,德行高潔,建功立業。「君子進德修業」(《乾九三》)。孟子強調「君子創業垂統」(《孟子·梁惠王下》)。創業需先敬業,先有對功業崇高而執著的精神追求。「敬業樂群」(《禮記·學記》)對於企業職業道德教育也仍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崗位和職業,是個人為社會服務和作貢獻的基本手段和場所,也是個人實現自己抱負和價值的基本方式。敬業愛崗包含著積極人世的人生態度,包含著對「仁」的至上追求。「敬」源於「愛」,敬業先需愛崗,敬業愛崗是愛國愛民和自尊自愛的統一,是主人翁意識和為人民服務意識的統一。

作為價值追求的敬業精神是人對現實理性選擇的結果,它以職業道德主體的能動性為開拓創造的原動力,並以道德客體(崗位職業)為優化目標。敬業精神作為一種道德追求,理當成為現代人確證自身價值和追求自我道德完善的倫理規范。敬業精神內涵著對職業長期選擇後的認可和精神信念的無限投入。所以「敬業」是道德主體主動的選擇和自覺的價值追求,而擯棄了原發式被動的接受,拋卻了盲目而迷茫的行為和原始的惰性。現代生產的規模化、勞動的復雜性和高新尖技術趨勢,要求從業者必須具備高度的敬業精神。這客觀上要求企業員工敬業重道,樂業愛崗,要有強烈的事業心、責任感和使命感,否則就不能適應現代勞動本性和社會發展的要求。儒家傳統的「敬業重道」,無疑也是新時期企業職業道德的重要內容。它要求員工敬業愛崗,干一行愛一行。要求員工愛崗敬業、勤業精業,勤業是精業的基礎,精業是勤業的的升華,是更高層次的價值追求。

四、自強自律

儒家認為人應該剛健有為,自強不息。《易傳》載:「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人應該效法天地,剛健不息,積極有為。儒家主張積極人世、用世、有為,奮發圖強,積極有為,苦幹實干。這種積極的人世哲學和參與精神與現代企業強調全員的開拓精神和參與意識是一致的。儒家思想文化素來倡導吃苦耐勞、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的精神,這正是現代企業發展的源動力。

弘揚儒家思想,重塑企業職業道德,就要培養和造就自立、自強的企業精神,埋頭苦乾的主人翁精神和自立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培養企業員工的責任感、使命感、激勵他們勤奮工作、積極進取、奮發有為。

孔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科哉!」(《論語·顏淵》)道德選擇的主動權在於自己,修養仁愛之德完全是自己的事。荀子強調以德為本,修身養性。儒家自律原則重視精神境界的提高,主張內在超越和理性選擇。儒家的自律原則是建立在人的自我約束基礎上的。人不能超越時空,但可以在精神上超脫。程顥所謂的「仁者渾然與物同體」,王陽明的「良知是造化的精靈」。其要義是在內在的超越,是理性的結果。通過道德價值的追求不斷內化,藉助外在的價值範式和道德信念使人格得到升華,使客體主體化。

道德上的先覺者要對旁人進行道德教化,言傳身教,將外在的社會道德原則和道德規范化為主體內在的自律准則。企業員工也必須加強道德修養,修身養性。儒家提出的慎獨自省、改過等修煉途徑,在今天看來仍有重要的借鑒價值。
還須指出的是,對待儒家思想文化應該堅持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儒家思想的同時,也必須擯棄儒家思想中消極因素和道德弱點。如散漫、因循、事故,平均主義,封閉保守。尤其是宗法等級觀念,官本位特權意識等。競爭觀念、效率觀念、創新意識、民主意識等,則是儒家傳統思想中欠缺的。汲取儒家思想之精華,兼容現代文明道德意識,就能不斷豐富和完善企業職業道德體系。

C. 儒家的道德理想是什麼

「內聖外王」說是盂子人治思想「聖人治世」和「賢能政治」的理論基礎,用現代的概念來表述,孟子的社會發展史觀是天才史觀,或曰英雄史觀。

孔孟都贊揚聖人治世。「聖人」這個概念,春秋以前指有高尚道德修養和聰明智慧的人。孔子把「聖人」理想化了,稱聖人是具有天賦的「不學而知,不慮而成」的智慧,又有極高道德的天才人物。在孔子言論中被稱許為「仁人」的已經很少,所謂「仁人」是能夠「博施濟眾仁民」的人,而聖人又比仁人高一格;他稱許的聖人只有堯、舜、禹、湯、文王、周公這幾位治世的政治領袖,稱頌他們一生自奉儉朴而全心全意致力於天下太平、萬民安樂。孔子慨嘆自己未見聖人,只能在夢中得見周公。他謙稱「若聖與仁,則我豈敢」?聖人,實際上是孔子思想中最高的理想人格,他把聖人神化了;用天生的非凡品德和智慧來理政,就是聖人治世。

孟子發展了孔子的「聖人治世」論。但他把「聖人」從神座上拉下來,說「人人可為堯舜」,也就是人人可以學堯舜,成為聖人。

「內聖外王」實際上是儒家的道德理想和政治思想,也是儒家信奉的價值觀。在中國長期封建社會中,它一方面以修身為本,引導人們提高自身的品德智慧去施行開明政治,一方面又在道義上起到一定程度的限制君權的作用。

D. 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

道德觀包括仁、義、禮、智、信。行文准則有溫、良、恭、儉、讓。

其中核心是仁和義。《易經.系辭》里說: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范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准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4)古代儒家道德擴展閱讀:

儒家是中國古代在董仲舒「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作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一般來說,特別是先秦時,儒家是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和墨家並稱顯學。

在秦始皇時"焚書坑儒"受到重創, 在漢武帝時,為維護專制統治"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實施思想鉗制後興起。

儒家的「人治」主義,就是重視人的特殊化,重視人可能的道德發展,重視人的同情心,把人當作可以變化並可以有很復雜的選擇主動性和有倫理天性的「人」來管理統治的思想。從這一角度看,「德治」主義和「人治」主義有很大的聯系。

「德治」強調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則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種賢人政治。由於儒家相信「人格」有絕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礎上便發展為「為政在人」、「有治人,無治法」等極端的「人治」主義。

E. 傳統道德主要包括什麼儒家傳統道德和儒家文化區別

【儒家傳統道德和儒家文化】同屬儒家【位置道德】理論派生產物。
【位置道德】是【版儒學權】的【五臟六腑】。
【儒家傳統道德】是【儒學】的【身體】
【儒家文化】是【儒家】維系【儒家傳統道德】的外延文字(或稱:皮下脂肪)。
【傳統道德】涵蓋【諸子百家】

F. 儒家文化對道德有哪些影響

「仁」「德政」的主張對鞏固和延續封建統治、保持國家的統一和穩定,起了重要作用。儒學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注重氣節、品德,凸現人性的庄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仁政愛民和任用賢才,以仁為核心的道德規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等,在現代企業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價值。

儒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華文明寶貴遺產的重要部分。現在倡導的「以德治國」「公民道德教育」,發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都與儒家思想有一定關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時代的要素與內容,與時俱進,批判繼承,理性揚棄。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所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傳統的責任感思想,節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統治結合的結果,因此,儒家思想是連同我們當代在內的主流思想。

(6)古代儒家道德擴展閱讀:

孔子門下弟子三千,因而總結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溫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師」、「學而不思則惘,思而不學則怠」等。孔子更被後世尊稱為「萬世師表」,某些地區更將「孔聖誕」定為「教師節」。

自從中國人開始追求現代化以來,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自明清時代,儒家思想在中國文化上的地位就發生了非常大的變化。

每個人都應該有機會參考儒家傳統提供的資源。尤其是華人和東亞人應該有這個機會。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傳統,儒家傳統屬於全人類,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獻應該盡量翻譯成各種語言,提供給大家。

從一開始儒家思想就體現為一種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觀和人生觀。用今天的話語來講,在古代中國儒家思想就被理解為人類文明的核心。結果,至少在中國,儒家思想被視為文明或文化的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儒家思想給現代人提供了很豐富的資源。

面對這些資源,現代人具有一個選擇的自由,可以吸收資源裡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拋棄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也是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儒家思想、君主專政制度構成了中國古代政治史的兩大主體內容。

依據《結構論》的系統綜合理論,曾邦哲提出公元前約幾百年幾乎同期發展的希臘(自然)文化、猶太(律法、波斯時期)文化、印度(佛教、精神)文化、華夏(儒家、倫理)文化奠基了人類至今以來的核心文化模式。

G. 一個人很喜歡古代的什麼道德、品質、儒家思想之類的,這個人沒事吧

沒事~是一個很循規蹈矩的人!說明這人的修養道德很高層次!

H. (12分)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思想,其為人處世的道德標准在中國歷史上產生了深遠影響。閱讀下列


(1)待人寬容;推己及人(幫助別人)。(2分)(2)主張:材料二:人人都要遵守各自的等級名回分。材料三:答良知是人心中固有的善性(致良知)。(2分)依據:二程:萬物只是一個天理,天理存在於萬物之中。王陽明:心外無理,理在心中。(2分)(3)評論:認為儒家思想在古代中國是有價值的;但是在現代卻成了社會進化的最大障礙。(2分)合理性:提升個人道德修養,有利和諧人際關系,提升中華民族的道德水準;緩和社會矛盾,穩定社會秩序。(2分)宣揚封建綱常倫理,壓制人的自由發展,維護專制統治,不利於近代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2分)

I. 孔子儒家的道德是什麼道德

儒家認為信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以處人,有序和諧』是孔子思想的原發點,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陳志歲《載敬堂集》) 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禮治"為"德治",他並沒有否定"禮治",他的"德治"無疑是對"禮治"的繼承和改造。愛人既為仁的實質和基本內容,而此種愛人又是推己及人,由親親而擴大到泛眾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義(誼)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說文·言部》曰:『誼、義,古今字,周時作誼,漢時作義,皆今之仁義字也。』義有君子義與小人義,君子義大我,小人義小我。大我,為大眾、為社會也;小我,撮伙偏黨也,今所謂『哥們義氣』是也。」(陳志歲《載敬堂集·民說》) 禮 禮:孔子及儒家的政治與倫理范疇。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禮"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道德規范和生活准則,對中華民族精神素質的培養起了重要作用,但隨著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特別是封建社會後期,它越來越成為束縛人們思想、行為的繩索,影響了社會的進步和發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認識論和倫理學的基本范疇。指知道、了解、見解、知識、聰明、智慧等。內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質、知的來源、知的內容、知的效果等幾方面。關於知的性質,孔子認為,知是一個道德范疇,是一種人的行為規范知識。 信 信:指待人處事的誠實不欺,言行一致的態度。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凡在言論和行為上做到真實無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當權者講信用,百姓也會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包含有寬恕、容人之意

J. 儒家把什麼看作是最高的道德

仁、恕、誠、孝。

儒家,又稱儒學、儒教、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創立,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富於入世理想。

儒家是中國古代自從董仲舒「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最有影響的學派之一。做為華夏固有價值系統的一種表現的儒家,並非通常意義上的學術或學派。

儒家思想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很深,幾千年來的封建社會,中國人代代傳授的不外《四書》、《五經》。中國人基因中的責任思想(以天下為己任)、忠孝思想(仁、義、禮、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倫理思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儒家思想與專制統治結合的結果。

(10)古代儒家道德擴展閱讀:

儒家思想沒落歷程:

儒家思想以傳統封建社會為物質承擔者,而傳統封建社會以儒家思想為精神承擔者,傳統社會的瓦解,致使孔子聖人權威喪失。當中國被西方列強的堅船利炮轟開國門時,近代便開始了大規模的反孔運動,經歷了太平天國的農民起義、資產階級革派的辛亥革命以及達到高潮的「五四」新文化運動。

八十多年前,時人發憤於國之積弱,詬龜呼天。一批急欲救亡圖強的進步青年,以胡適、陳獨秀為主將,發起了一場中國近代以來「反孔非儒」的高潮"——五四運動"。他們抱著"打倒孔家店"的決絕姿態,否定了儒學。

眾所周知,在"五四運動"發起後至今,其間又遭"文化大革命"最後一劫,這場充滿強烈政治目的色彩的"儒法斗爭"、"批林批孔"的"文革"運動,使儒學歷經空前的厄運。億萬人民高喊"打倒孔老二"的噪音充斥在中國的大地上。至此,歷五四,經文革後的儒家所有學說,被揭露出全是惡名昭著,不屑一提。

熱點內容
公司獎罰條例 發布:2025-04-22 19:47:58 瀏覽:347
行政訴訟法模擬審判報告 發布:2025-04-22 19:29:03 瀏覽:292
高空拋物造成的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2 19:17:19 瀏覽:723
2016法學就業 發布:2025-04-22 18:59:33 瀏覽:559
通山法院拍賣 發布:2025-04-22 18:49:07 瀏覽:209
大學教育法律法規 發布:2025-04-22 18:46:15 瀏覽:55
法律顧問的內容 發布:2025-04-22 18:40:02 瀏覽:760
2020年婚姻法多大可以領結婚證 發布:2025-04-22 18:33:44 瀏覽:36
和諧的道德觀 發布:2025-04-22 18:32:56 瀏覽:48
以民之所望為施政所向必須堅持法治精神 發布:2025-04-22 18:22:13 瀏覽: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