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邏輯案例
⑴ 法律邏輯是什麼邏輯
法律邏輯的歷史復大致分制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主要是建立以傳統邏輯或一階邏輯內容為框架的法律邏輯體系,並將這些理論廣泛地運用於法律思維領域之中;第二階段主要是從法律適用問題的研究擴展到了法律發現或獲取問題的研究;第三階段主要是對事實發現、法律獲取、訴訟主張與裁決證成的規律、規則與方法進行系統的研究,逐漸地建立以事實推理、法律推理、判決推理與法律論證理論為主要內容的不同於傳統邏輯與一階邏輯框架的法律邏輯體系,並將這些理論應用於事實的發現、法律的獲取、訴訟主張與裁決的證立之中。
⑵ 學習法律邏輯的心得體會800字
《職業道德與法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程。本課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學生進行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其任務是提高學生的職業道德素質和法律素質,引導學生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增強社會主義法治意識。加強職業道德和法治教育,有助中職學生健康成長
一、中職學生學習《職業道德與法律》課程的必要性
我國中等職業教育肩負著培養生產、管理、建設和服務社會第一線--的德藝雙馨的技能型人才的任務,實質就是就業教育。近幾年,隨著中職擴招,中職學生的數量持續增長,生源有了一定的規模。我們在校的中職學生大多能熱愛祖國,積極向上,團結友愛,文明禮貌精神世界的主流是好的,但也有部分職業素質不容樂觀。
我曾在以下幾個方面在本校學生中進行調查,有關調查數據顯示:(1)沒有明確目標。在回答,「為什麼來職校」時,絕大多數學生的回答是:沒地方去」或者是,「家長讓我來的」和「看見別的同學來我就來」,(2)沒有職業概念。一半的學生在回答「來職校後干什麼」時,回答的是「不知道」,「混唄」。不知道職業概念及要為自己的將來職業做准備。(3)缺乏自信,自暴自棄,行為無度。表現在部分同學不求上進、成績差、迷茫、上課睡覺、攀比打扮、吸煙。(4)無視紀律,為所欲為。有的學生亂交朋友,忙於早戀,沉湎於網吧;以大欺小、勒索錢財;打架斗毆,聚眾鬧事。據資料調查,就極端的未成年人犯罪問題而言,青少年違法犯罪問題非常嚴重。有的地方惡性案件越來越多,手段極其殘忍。一些年輕的罪犯,有的就是在校中職學生。學生不良行為如果不加以教育和控制,會有愈演愈烈的趨勢。
出現未成年人違法犯罪的主觀原因,不外乎道德意志薄弱、是非觀念模糊、法律意識淡薄、價值觀念扭曲。這從反面說明,必須加強中職生職業道德和法治教育,保護學生健康成長。
二、職業道德與法律課教學的核心目標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中職德育課程的核心目標。幫助學生了解文明禮儀的基本要求、職業道德的作用和基本規范,陶冶道德情操,增強職業道德意識,養成職業道德行為習慣;指導學生掌握與日常生活和職業活動密切相關的法律常識,樹立法治觀念,增強法律意識,成為懂法、守法、用法的公民。
三、如何上好《職業道德與法律》課
上好《職業道德與法律》要積極貫徹《中等職業學校德育課程教學大綱》,堅持改革創新,堅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以鮮活的社會生活為源,堅持習之以知、動之以情、樹之以信、練之以意、導之以行的教育教學觀。針對禮儀、道德、法律三塊內容,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師生合作,共同打造了生機勃勃的實效德育課堂,促進了學生健康成長。
1、學做合一,培養學生按禮儀辦事的行為習慣。禮儀是道德的外化,道德可以通過具體的禮儀行為表現出來的,其核心是尊重他人,完善自己,其特點是易理解掌握,難養成行為習慣。職校生教學需採用學中做、做中學的學習方式。因此,在教學中,我採取了課前預習、課中進行知識建構、禮儀實訓、課後學以致用的學做合一教學模式。
如第一課中「讓別人悅納我們」的教學:我把全班分成實力相當的六個小組,在課前下發任務清單:三個小組分別運用交談禮儀、電話禮儀、做客待客禮儀來診斷特定情境下當事人行為的正誤,另三個小組對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踐行以上三種禮儀的情況進行調查,並做統計分析。
在課堂教學環節,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展示本組課前預習的成果,教師澄清學生理解的誤區,幫助學生建構知識,教師示範講解正確禮儀,學生進行訓練,設置實訓任務,按禮儀要求進行角色扮演,演練去同學家過生日的系列情節。最後師生共同進行總結評價後,下發作業,要求學生主動與師長按禮儀要求進行交談。
2、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學會選擇學會踐行。在經濟全球化、信息網路化、價值多元化的現代社會,德育如果迴避現實生活中道德選擇的多樣性與德育規范統一性之間的矛盾,就會導致學生對德育課的信任危機。所以,我們始終堅持將現實生活中人們多層次的道德現象作為問題情境,尤其是將學生困惑的以及在成長過程中必然會遭遇到的道德兩難問題導入到課堂中,在激發學生道德需求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研討,以此讓學生明事理,辨是非,學會正確選擇,勇敢地踐行,成為一名有道德的人。
3、以案學法,築起合格公民的行為底線。道德是人們心中的法律,法律是外在強制的道德。在法律模塊的教學中,我們強調學生公民的身份,緊扣公民的權利和義務,以學生成長過程中的典型事件為案例情境,主要採用案例教學法,以案激趣,激發學生學習動機;以例說法,讓學生按具體到抽象的認知規律來學法、知法;以法護行,讓學生進行遷移性學習,運用法律理性維權。
4、社會實踐,培養學生的責任意識和能力。德育來自於生活,也應該回歸生活。禮儀、道德、法律在生活中往往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共同規范和和引導人們的行為。所以,我們開展了德育活動課,引導學生在社會實踐活動中綜合地運用禮儀、道德和法律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
總之,「德育不僅僅是對個人的規范約束,而且是對個體生活的發展與提升」。德育是一種關懷,是心與心的交融;德育是一種化育,是等待花開的歷程;德育是一種享受,是真善美的綻放;德育教師從事的是經營人性的最美職業,德育之重、德育之美、德育之難,都激勵我們在教育實踐的大潮中不斷研究,不斷創新,加強職業道德和法治教育,幫助中職學生健康成長,這是我們終生艱巨而光榮的任務。
⑶ 法律邏輯學中的案例分析題
最後1個問題在考三段論?
邏輯公式
4.應該要看P的周延和外延啊,選 ( B )
P的概念,所有回S不是P,P代表少答數民族
反正C和D是絕對性錯誤,
A會誤導人,A讓人的大腦形成1種思維,抽象的思維,卻形容不出來,句象: 所有S(同學)是P(P就無法形容了),
而B就可以,
前提給的是:沒有同學是少數民族,
結論可以說:所有同學都不是少數民族,
即:所有S(同學)不是P(少數民族)
不好意思,我只會這個,
不管是性質判斷還是聯言判斷(當然,聯言判斷更復雜一些),我還沒怎麼弄明白,
況且,我看的是形式邏輯,而不是法律邏輯,不好意思
⑷ 求一個法律邏輯學案例分析
你多看看中央台的舉案說法
⑸ 有關法律邏輯的問題,求解答。
「當然不能說每道題都做對了」整理後得「並非所有的題都做對了」
「並內非所有的道容題都做對了」等值於「有些題沒作對」( ﹁SAP←→SOP)
「你憑什麼說我有的題沒有做對」整理後得「並非有的題沒有做對」
「並非有的題沒有做對」等值於「所有的題都做對了」(﹁SOP←→SAP )
「所有的題都做對了」與「有些題沒作對」是矛盾關系而甲對兩個具有矛盾關系的判斷都加以肯定違反了矛盾律的要求。
希望對你能有所幫助。
⑹ 或者p或者q例子法律邏輯學
或者甲參與作案或者乙參與作案。
⑺ 我在寫留學申請PS,我自己認為自己邏輯性比較強,因為是申請法學專業這一點比較重要所以需要一個事例來
學習上,可以舉你寫論文的例子啊!先確定題目和中心思想後,再確定文章的框回架,列好一二級答標題後,構思其中的內容。這篇論文的寫作思路就是最能體現你邏輯性的事例了。
生活上,當你在看到一個新聞事件或關於法律的案件時,第一反應是,關於此事件法條中是否有所規定,具體如何規定的。第二是,這個事件的各個要素是否與法條規定定罪的要素實質相符。第三是,按照法條的規定,這個事件該如何處理定罪。PS:申請國外學校多為英美法系,迎合他們判例的傳統,可以思考下是否有相關的判例參考,內外論證相結合,邏輯性更嚴謹些。
總之,體現法學邏輯性最貼切的就是三段論的大前提、小前提和結論。可依此舉例,證明你的邏輯性。GOOD LUCK!
⑻ 結合實際談談學習法律邏輯學的收獲
提高邏輯思維能力有啥用?
1:更容易地透過表面,看清復雜事物(尤其是摻雜了大量繁復且真真假假的信息)的本質和脈絡,從而能夠更合理地調配資源,盡可能把每一刀都切到蛇的七寸上,以盡可能低的成本解決問題。
2:更進一步么,就是能夠使你更容易地說服他人(尤其是涉及到錢,做過乙方的同學們你們都懂我在說什麼的嗯....)
如何提高表達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首先我要告訴大家一件事,根據我的生活經驗,一個邏輯思維清晰的人(簡而言之,就是知道自己在想什麼的人),只要稍加些寫作技巧的訓練,表達能力一般都不會差,因此,我的這篇回答,將會把重點放在「邏輯思維能力」的提高上。
1
為了解答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明確的就是一個概念。
當我們在說某人or某文章有邏輯or沒有邏輯的時候,我們究竟是在說什麼。
簡而言之,是哪一個(或者哪一些)要素決定了一篇文章有沒有「邏輯」?
為了探究這一點,我們首先需要明白,「邏輯」是個什麼東西。
我總結出來的定義是:邏輯,就是「因果」。
結構化思維中有一些不同的關系,例如並列,例如從屬等等,而在「邏輯思維」里,只存在一種關系。
原因,結果:因為XXX,所以XXX or 所以我認為XXX。出現了XX現象,(中間經過了一段推理過程),我認為原因應該是XXX。邏輯思維這把武器適用的戰場,大致就在這兩類問題之內。
漏洞越多,邏輯越是嚴謹。
這話看似聳人聽聞,但是,確實是我研究了案例+親身實踐後得出的,最有概括性的結論了。
如果換成科研界的說法,那就是「可證偽」,判斷標准就是,可證偽的程度越高,越是嚴謹。
2
所謂的可證偽,它的意思是這樣的。
我們可以通過推理,實驗,等等手段得出結論,但是我們需要假設一個前提,即如果出現了某現象,那麼就證明我們的結論是錯的,這是區別於科學與非科學的重要標准。
舉個例子,我今天通過長期觀察,得出了一個結論:天鵝都是白色的。
如何才能讓這個結論變的可證偽呢?我只需要假設一個前提,如果出現了黑色的天鵝,就證明我的結論是不對的。這就叫做「可證偽」。
3
接下來我再說說實操。
首先我們來看一個經典案例。
許多乙方,尤其是consultant,為什麼總是會被人說是大忽悠呢(要麼就是被人指責為紙上談兵,不懂企業內情就瞎扯犢子)?
這是有原因的,而原因,大多都是因為他們的論證過程不可證偽。
我們的產品具有XXX優點,or比起原有的(或者競爭對手的)具有XX優勢,所以你們要買,這種就是典型的強盜邏輯。女神,我很會修電腦,比那些高富帥都要更快更好,所以你做我女朋友吧。
仔細看看,其實這兩者的邏輯,沒啥區別。
4
一條夠嚴謹的邏輯鏈條是這樣走的。
第一步:通過數據,實驗,展示,證明我們的產品具有XX優點or優勢。
第二步:證明企業存在對這些要素的需求(這一點太重要了)。
第三步:證明我們產品的優勢契合了需要,或者比起競爭對手,能夠更低成本or更好的契合需要。
第四步:得出結論,你們應該買我的產品。
在這個過程里,可證偽的點(我稱之為」漏洞「)就很多。
「如果我們的產品不具有XX優勢,如果企業其實沒有XX需求,如果我們的產品不能更好的滿足需求……」
那麼,即可證明,企業是不應該購買我們的產品的。
5
我的好兄弟 @紐約老李 曾經提過一個案例,他在某一年成了全行業的topsale之一,我記得成就他的是個一千六百台電腦的單子,在其中,他提到了這樣一個細節:
我幫助甲方引進了融資,使得他們能夠順利購進我們的產品,到最後競爭對手比我們每台便宜了五百塊錢,還是沒有拿下單子,放到這個地方,就是個很好的演示:
有些乙方們的邏輯是這樣的:我的電腦又好又便宜,所以你應該買我的,這就錯了,因為他們沒有走第二步。
企業的需求不止是又好又便宜,或者說,對又好又便宜的需求沒有他們想像的那麼旺盛。
甚至,有時候,甲方的需求會是采購方的「足夠的回扣」,或者種種其他奇怪的需求。
再引用 @劉念 的一個回答吧,希望大家看看什麼叫做「邏輯」。
「人渣」是怎麼找到女朋友的?或者說為什麼女孩子會喜歡上「人渣」?
6
上面是商業案例,接下來我們再來說一個人文類的吧。
我隨手從我的TL上截取了一個 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歸嗎?
為了證明「香港電影沒落的根本原因是香港回歸」這個結論為真,我們至少要走這么幾步:
第一步:拿出數據,證明「香港的電影市場」 確實是 「沒落」 了;
第二步:通過歷史數據,其他地區電影市場的案例分析,歸納出數個要素,即「只有當滿足了幾個條件,某地區的電影市場才會繁榮,否則就會沒落『;
第三步:證明這幾個條件的缺失是由於香港回歸而產生的;
第四步:得出結論,香港電影的沒落是由於香港回歸導致的。
這個邏輯鏈條里,也存在大量的「漏洞」:
如果香港的電影市場沒有明顯的「沒落」(有可能只是市場的周期性震盪);
如果這幾個要素的歸納出現了問題;
如果這幾個要素的缺失不是由於香港回歸導致的;
那麼,「香港電影的沒落是由於回歸造成的」這個結論就不能被認為是正確的,當我們在說一個人沒有邏輯的時候,其實也就是在說他的結論不可證偽。
比如那些最愛搞一句話總結的雞湯學家和菜鳥們。
他們總是喜歡用一副看似高深莫測實則腦殘至極的模樣談論一些他們根本不明白的玩意兒。
例如 只要XXX就會成功 、愛拼才會贏、 真正有智慧的人是不會XXXX(fuck,我發誓我恨死「真正的』這個前置詞了) 真正有能力的人是不會XXXX……
這些一句話答案之所以被人詬病,究其原因,也就是他們的「不可證偽」。
他們不會告訴你,如果出現了某個狀況,那麼就證明字其實和人品沒啥關系,膽子大和成功率其實也沒有那麼大關聯(至少不是在所有領域內都適用),有智慧的人也是會XXX的……
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⑼ 法律邏輯題
已知抄下列條件:
(1)如果甲和乙襲是殺人犯,那麼丙是無罪的。
(2)丙有罪,且丁的證詞是正確的。
(3)如果丁的證詞正確,那麼乙就是殺人犯。
請問誰是殺人犯?請用人工語言回答。已知下列案情:
(1)只有破獲01號案件,才能確認A,B,C三人都是罪犯。
(2)01號案件沒有被破獲。
(3)如果A不是罪犯,則A的供詞是真的,而A說B不是罪犯。
(4)如果B不是罪犯,則B的供詞是真的,而B說自己與C是好朋友。
(5)現查明C根本不認識B。
請問誰是罪犯?
答案:
1.乙和丙是殺人犯,甲不是
2.A、B是罪犯,C不能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