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道德法則

中國道德法則

發布時間: 2023-07-10 14:26:18

道德的基本原則有哪些

亦稱道德原則或根本原則。 一定道德中處理個人利益和社會整體利益關系的根本原則,是調整個人行為和人們之間相互關系的基本出發點和指導原則。它是一定道德關系的根本概括,也是道德的社會本質和階級屬性最直接最集中的體現。在道德規范體系中,道德基本原則處於首要地位,起著主導作用,也是衡量人們行為、品質的最高道德標准。在歷史上各種類型的道德都有自己的基本原則。 原始氏族道德的基本原則是原始的集體主義;維護奴隸對奴隸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和絕對服從是奴隸主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維護封建宗法等級制是封建地主階級道德基本原則;而利己主義則是資產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無產階級道德的基本原則是忠於共產主義事業的集體主義,它體現了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整體利益,正確地解決了整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的關系。 共產主義道德的集體主義原則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表現之一,就是在反對自私自利的前提下,實行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相結合的原則,堅決反對片面強調所謂「集體利益」忽視和抹煞個人利益,反對以「合理」的個人利益為借口而不擇手段的謀取私利。

Ⅱ 中國封建社會道德的基本原則

三綱五常是中國封建社會的基本道德原則。

三綱五常簡介:
「三綱」是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要求為臣、為子、為妻的必須絕對服從於君、父、夫,同時也要求君、父、夫為臣、子、妻作出表率。它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君臣、父子、夫婦之間的一種特殊的道德關系。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是用以調整、規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等人倫關系的行為准則。
三綱、五常這兩個詞,來源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淵源於先秦時代的孔子。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大道「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求全責備三種關系是最主要的,而這三種關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亦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三綱皆取於陰陽之道。具體地說,君、父、夫體現了天的「陽」面,臣、子、妻體現了天的「陰」面;陽永遠處於主宰、尊貴的地位,陰永遠處於服從、卑賤的地位。董仲舒以此確立了君權、父權、夫權的統治地位,把封建等級制度、政治秩序神聖化為宇宙的根本法則。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在他看來,人不同於其他生物的一個重要特點,在於人類具有與生俱來的五常之道。堅持五常之道,就能維持社會的穩定和人際關系的和諧。
從宋代朱熹開始,三綱五常聯用。

Ⅲ 道德准則是什麼呢

道德准則就是一個人的道德品質必須要有行為規范去約束自己,如果一個人沒有是的行為規范和規定去約自己,就會產生沒有道德底線!就會失去一個人的信任,所以說每個人都必須要有一定的行為規范和規則來約束,才能夠得到社會的尊重。

道德准則是與人們生活相關的規范性原則,指導諸個體如何更好地恪守道德;而道德法則是對這些道德規范進行普遍性規定之物,與全體理性存在者相關。法則是限定人們道德實踐的根本紅線,准則在法則的要求下得以實現。

真實標准

道德是中國作為文明古國和禮儀之邦以來幾千年的積淀。在古代中國社會有一整套完整的道德體系和標准,強調「忠、信、孝、悌、禮、義、廉、恥」和「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等。其中精華的部分形成了今天我們公認的一些道德標准,如「誠信」、「禮讓」、「廉潔」等。

而對於那些明顯屬於糟粕的,雖然還有殘存在人們思想中的部分,但多數已經被人們所摒棄,如「三綱五常」、「滅人慾」等。

Ⅳ 列舉道德行為准則30條

公民基本道德規范是: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社會公德規范是: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職業道德規范是: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家庭美德規范是: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Ⅳ 道德准則具體指的是什麼

1.道德准則可以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的個人方面來分析,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愛國首先要求我們必須要熱愛自己的國家,不幹損害國家利益的事情。敬業指的是每個人都要干好自己的職業,學生要學好學習,職業人要干好生活中的事情。

2.誠信指的是我們盡量要誠信,做到令行靜止,不能夠撒謊,善意的謊言也要盡量少,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一直在重視誠信方面的制度安排。友善指的是我們要平等對待每一個人,不能夠用壞想法去非議他人。

Ⅵ 中國傳統道德講究什麼

1、仁:以人為本,平易近人,是對德行的要求。

仁者,人二也。指在與另一個人相處時,能做到融洽和諧,即為仁。

仁者,易也。凡事不能光想著自己,多設身處地為別人著想,為別人考慮,做事為人為己,即為仁。儒家重仁,仁者,愛人也。簡言之,能愛人即為仁。

2、義:人生的責任和奉獻,是中國人崇高道德的表現。

義者,人字出頭,加一點。在別人有難時出手出頭,幫人一把,即為義。

古字義,離不開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別是非,在人家需要時,及時出手,幫人家一兩下,即為義。

3、禮:「明禮」即講文明,「禮之用,和為貴」,其價值取向為「和諧」。

禮者,示人以曲也。己彎腰則人高,對他人即為有禮。因此敬人即為禮。

古之禮,示人如彎曲的穀物也。只有結滿穀物的谷穗才會彎下頭,禮之精要在於曲。

4、智:即智慧,明辨是非善惡、不僅知人,而且要自知。

智者,知道日常的東西也。把平時生活中的東西琢磨透了,就叫智。

5、信:誠信為本,是一項重要的社會道德規范。

信者,人言也。遠古時沒有紙,經驗技能均靠言傳身教。那時的人純真樸素,沒有那麼多花花腸子,故而真實可靠。別人用生命或鮮血換來的對周圍世界的認識,不信是要吃虧的。以此估計,信者,實為人類之言,是人類從普遍經驗中總結出來的東西,當然不會騙人。

「仁義禮智信」為儒家「五常」,貫穿於中華倫理的發展中,成為中國價值體系中的最核心因素。

(6)中國道德法則擴展閱讀: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是也;義之實從兄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是也。」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Ⅶ 列舉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遵守的道德准則有哪些

一、遵守交通規則
二丶借了別人的東西要及時歸還
三丶愛護公共財產
四、不亂扔垃圾紙屑
五、不隨地吐痰……

Ⅷ 公民道德准則的原則是什麼

遵守公民道德准則

一、社會主義道德的核心和原則

社會主義道德要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

二、社會公德

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德最基本的要求,是維護公共生活秩序的重要條件。

三、職業道德

基本要求: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最高層次要求。

四、 家庭美德

1、戀愛中的道德規范

基本要求:尊重人格平等、自覺承擔責任、文明相親相愛。

2、婚姻家庭生活中的道德規范

家庭美德的基本規范:尊老愛幼、男女平等、夫妻和睦、勤儉持家、鄰里團結。

五、個人品德

(一)個人品德及其作用

個人品德的功能和作用:

1、個人品德對道德和法律作用的發揮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2、個人品德是個體人格完善的重要標志。3、個人品德是經濟社會發展進程中重要的主體精神力量。

(二)掌握道德修養的正確方法

1、學思並重的方法。2、省察克治的方法。3、慎獨自律的方法。4、知行合一的方法。5、積善成德的方法。

(三)錘煉高尚道德品格

第四節 向上向善、知行合一

向道德模範學習;參與志願服務活動;引 領社會風尚。

熱點內容
巴中文明行為促進條例 發布:2025-01-11 16:56:01 瀏覽:566
宰殺家禽法律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4:48 瀏覽:237
在我國會計法規 發布:2025-01-11 16:23:10 瀏覽:556
袁世凱立法稱帝 發布:2025-01-11 15:26:46 瀏覽:733
大同肖律師 發布:2025-01-11 15:25:57 瀏覽:13
兒童虛擬游戲法規 發布:2025-01-11 15:23:05 瀏覽:111
車鎖有問題廠家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15:17:47 瀏覽:577
2017勞動法主動辭職 發布:2025-01-11 15:15:24 瀏覽:403
法律公司開業典禮新聞稿 發布:2025-01-11 14:24:52 瀏覽:494
中華全民共和國合同法 發布:2025-01-11 14:20:17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