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證文650字
1. 以老規矩記敘文650字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北京過去有許多老規矩,其實,不僅北京有,全國各地都有。盡管隨著時代的發展,環境的變化,有些老規矩已經不合時宜,但是,從整體層面上看,老規矩不能丟。
首先,所謂的老規矩,其實都是人們千百年來總結下來的一些優良行為習慣的結晶。人類的生活,不管社會怎樣變化,其吃、喝、拉、撒、睡、接人、待物等等生活的基本行為習慣是不變的。前輩總結下來的那些良好的行為、習慣「老規矩」,正是人們約定俗成的和睦相處的做事、做人准則。試想,一個沒有規矩的家庭,那境況將會怎樣!你作為一個子女,如果不孝順老人,出門不但不和長輩打招呼,而且回來就跟父母大吵大鬧,甚至摔盆子摔鍋摔碗……那家庭豈不成了「戰爭」和「災難」的場所!再則,即便不在自己家裡,到了別人家裡沒規沒矩,隨便動人家的東西,人家說兩句還不高興,甚至惡言相向……那也只能給對方的家庭帶來騷擾和厭惡。
規矩,是家庭和諧發展的基石,更是一個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一個文明的社會更講究「規矩」,尤其是「老規矩」。我們現在講建設法治社會,其「法」不就是「規矩」么!?君不見美國憲法二百年基本不變,這「法」不就是「老規矩」么?!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憲法和各個領域的法規制度。有法,才有章可循;有規矩,才成方圓。我們國家也不例外。我們也在建設法治社會。我們教育有教育法,教師有教師法,工商有工商法,稅務有稅務法,旅遊有旅遊法,畜牧有畜牧法,公司有公司法,婚姻有婚姻法,企業有企業法,訴訟有訴訟法,交通有交通法……這些「法」都是「規矩」。這些「規矩」絕大部分都不是憑空想像出來的,都是互相借鑒、傳承、因地制宜再「總結繼承」出來的。老規矩不能丟!
「紅燈停綠燈行」這個交規,我想在有汽車行駛的那一時候起就應該有了,我想以後還會一直實行下去。難道在以後因為這個交規「老」了就不用了么?如果每一個人將來都因為交規「老」了而不遵守交規,那整個交通路況將不堪設想,「事故」和「死亡」將隨處可見!「規矩」不因為「老」就要廢棄,只要是合理的就應該繼承和發揚!不只交規是這樣,所有的「規矩」都是這樣!我們要學會區分和辨別,要學會批判,更要學會繼承!
老規矩不能丟!合理的老規矩更不應該丟!北京合理的老規矩不能丟,其他地方合理的老規矩也不能丟!
2. 求:看「《依法治國》徵文」650字左右,不準多也不準少,謝謝
30年前的12月4日,五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通過了現行憲法。這是新中國頒布的第四部憲法,與廣納民意、深得民心的1954年憲法一脈相承,同「文革」色彩鮮明的1975年憲法、「左」的思想尚未徹底清除的1978年憲法進行了果斷切割。現行憲法根據改革開放新時期的使命和任務,全面體現了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規定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國家生活的基本原則和社會活動的根本准則,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提供了根本保證。可以說,這是一部改革色彩鮮明的憲法,是一部開放思維貫穿的憲法,更是一部人的尊嚴彰顯的憲法。30年來,國家根據經濟社會發展變化又於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對現行憲法進行了四次修改,形成31條修正案,與時俱進地實現了憲法規范與社會實踐的緊密銜接。改革開放30年的實踐證明,1982年憲法繼承和發展了1954年憲法的基本原則,克服了1975年憲法和1978年憲法的缺陷,總結了建國3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發展的豐富經驗,集中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意志,既考慮到當時的現實情況,又照顧到將來的發展前景,同時注意吸收國外的有益經驗,是一部中國特色的、適應新的歷史時期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長期穩定的憲法,也是建國以來最完善的一部憲法。立足當下,展望未來,在現行憲法頒布實施三十周年這個特殊時點,我們更要深思,憲法作為國家根本大法,應當如何進一步發揮應有作用,在全社會形成尊崇憲法、遵守憲法、施行憲法、捍衛憲法的良好氛圍和自覺意識,從而凝聚社會共識、引領改革發展、有效制約權力、充分保障人權。
凝聚社會共識
古往今來,不論中西,每一個國家要獨立生存、向前發展,前提就是全體國民要形成最起碼的社會共識,比如一國以什麼為最終目標和基本底線,內部的政治權力如何分配、國家與公民的關系如何規范,等等。很難想像,一個缺乏基本社會共識或者只能用武力來獲得暫時社會共識的國家,能夠自主、和平、可持續地發展,而不陷入戰爭內耗、四分五裂的泥潭。因此,立憲承載著一項最基本的政治功能——凝聚社會共識。
產生於中世紀的憲法性文件——1215年的英國大憲章,是世界上第一部限制王權的「權利法案」,雖然主要限於保護封建貴族的權力,但充分體現了當時英國絕大多數國民反對王權專橫的意願。此後的1628年《權利請願書》、1689年《權利法案》以及1701年的《王位繼承法》,與大憲章的精神一脈相承,構成了限制包括王權在內的公權力,保護公民的生命、自由與財產權的憲法性法律,為英國從封建傳統社會和平過渡到現代法治國家、開啟強國之路奠定了政治基礎。
如果說英國憲法是國王與貴族、精英與平民「妥協」的產物,那麼美國憲法則是吵架「吵」出來的共識。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勝利後,13個州先後各自製定了自己的憲法。1780年,各州代表又制定了《邦聯條約》,建立了一個權力孱弱、缺乏權威的中央政府:它無力控制各州的立法權力,任憑各州議會干預司法程序;它無權向各州徵稅,以致退伍軍人一度因為得不到欠付軍餉而威脅兵變;它無權調節州際貿易,無力阻止各州之間的保護主義和貿易戰爭;它沒有自己的武裝力量,無力保衛美洲疆土和各州治安。這充分說明,現有的制度設計和安排,既不能解決當時的內憂外患,也不能體現未來的發展方向。與此同時,大州與小州之間、南方與北方之間、開拓者與後來者之間、農場主與實業家之間、推崇大政府者與偏好小政府者、浪漫主義者與現實主義者之間,都存在著難以調和的立場分歧和利益沖突。怎麼辦?既然不準備武力解決,那麼只能「打嘴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