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老子莊子道德經

老子莊子道德經

發布時間: 2023-07-19 07:21:35

⑴ 老子道德真經 莊子南華真經

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簡介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
這篇文章,在其流傳過程中,不斷有後人增刪、意改、錯置等情況發生,因而形成了極其復雜的版本問題。
考古學家發現的最早的版本是1973年長沙馬王堆3號漢墓出土的甲乙兩本帛書《老子》。這兩本書是西漢初年的版本,《德經》在《道經》之前。現在可見的最早版本,是1993年在湖北荊門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老子》,版本最為原始、古樸。此本校注,參看丁四新著《郭店楚竹書老子校注》等書。范傳福書法
據《樓觀先師傳》和《樓觀本記》載,周昭王二十五年,尹喜候西遊入秦的老子至函谷關,在樓南高岡築台(位於現陝西周至縣終南山北麓樓觀台),老子述《道德經》五千言以授之,在這里寫出了這部凝結了華夏智慧的絕世之作,故此處勝跡又稱樓觀台。《道德經》上下篇五千餘言八十一章。老子,修道而長壽,大概活了一百六十餘歲,或說二百餘歲。與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同時,長孔子20餘歲。公元前535年、527年、515年、501年、486年,孔子數次求教天道問老子,言老子「猶龍」。

莊子 -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早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道教出現以後,便尊之為《南華經》,且封莊子為南華真人。其書與《周易》《老子》合稱"三玄"。
莊子的文章,想像奇幻,構思巧妙,多彩的思想世界和文學意境,文筆汪洋恣肆,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風格,瑰麗詭譎,意出塵外,乃先秦諸子文章的典範之作。莊子之語看似誇言萬里,想像漫無邊際,然皆有根基,重於史料議理。魯迅先生說:"其文則汪洋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被譽為"鉗揵九流,括囊百氏"。
莊子最早提出"內聖外王思想"對儒家影響深遠;莊子洞悉易理,深刻指出"《易》以道陰陽";莊子"三籟"思想與《易經》三才之道相合。
《莊子·山木》篇最早提出了"天與人一也"之天人合一命題。
《莊子》與《易經》、《黃帝四經》、《老子》、《論語》,共為中華民族的幾部源頭性經典,她們不僅是道德跟文化的重要載體,而且是古代聖哲修身明德、體道悟道、天人合一後的智慧結晶。

⑵ 《老子》和《莊子》分別又稱為什麼

《老子》和《莊子》分別又稱為什麼?

《老子》又稱《道德真經》、《道德經》、《五千言》、《老子五千文》,《老子》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全文分《道經》和《德經》兩個篇章,前37章為《道經》,第38章之後為《德經》,共81章。全文只有5千多字,因為老子的思想是大道至簡,道可道,非常道,真正的道是講不出來的。所以這是老子唯一流傳下來的一本道家哲學著作。

《莊子》又稱《南華經》,《莊子》以″寓言″、″重言″、″卮言″為主要表現形式。莊子所指的″德″,指領悟大道,因循變化,順其自然。他認為,道是無限的,無所不在的,強調事物的自生自化,否認有神的主宰,提出,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亡。他認為,道是先於天地生的,道是無始無終的。天人之間,物我之間,生死之間,以至於萬物,存在著無條件的統一,天地與我並生,萬物與我為一,人活在世上須豁達,泰然處之,逍遙自在。

⑶ 《莊子》與《道德經》

在我國的經典系統里,《莊子》和《道德經》同屬於道教普系,我們拋開宗教不談,只解釋其中的脈絡很值得我們思考的。

莊子是老子之後出現的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相較於伏羲,周文王,乃至老子來說簡直就算一個故事大王了。

莊子喜歡用故事和寓言來講什麼是道。

我記得在《莊子》中有一個這樣的故事:伐木人看到一棵十人抱在一塊也抱不過來的樹,伐木人說這樹太大了真的很無用呀。

有一晚伐木人在睡覺時候這樹給託了個夢,我如果有用早就被你們伐了做門了?或者做棺材了嗎?

你看那些你們覺得有用的樹木,都是活了五年,十年都會被砍掉的。我現在雖然無用,但可以給人乘涼,做為景點。

莊子通過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是道,道就是自然,我們不要輕易去干涉,小有小用,大有大用。

孔子在《論語》中說「君子不器」,在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所說的「君子不器」也有道家的辯證關系。

老子的《道德經》被哲學家黑格爾評價為中國最具代表性的哲學著作,因為《道德經》闡述了自然的辯證和道法自然的管理思維,這個無論是在親子教育,軍事,還是自我管理,團隊管理上都是適用的!

⑷ 莊子與老子並稱老莊,代表作是什麼,又叫什麼,由什麼所著

《道德經》和《莊子》,《道德經》由老子所著,又稱《道德真經》,《莊子》由莊子所著,又稱《南華經》。

1、《道德經》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2、《莊子》

《莊子》又名《南華經》,是道家經文,是戰國中期莊子及其後學所著。到了漢代以後,尊莊子為南華真人,因此《莊子》亦稱《南華經》。其書與《老子》《周易》合稱「三玄」。

《莊子》一書主要反映了莊子的批判哲學、藝術、美學、審美觀等。其內容豐富,博大精深,涉及哲學、人生、政治、社會、藝術、宇宙生成論等諸多方面。

《莊子》不僅是一本哲學名作,更是文學、審美學上的寓言傑作典範。更是對中國文學、審美的發展有著不可分割的深遠影響。

莊子寓言的出版和研究使得中國文化的優秀傳統得以繼承和發展,中華民族的精神得以發揚,在現實意義上,更為社會主義文明的建設做出了不可忽視的精神鋪墊。

(4)老子莊子道德經擴展閱讀:

1、《道德經》的主要內容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2、《莊子》的主要內容

原有內篇七篇、外篇二十八、雜篇十四、解說三,五十二篇,十餘萬言。郭象刪減後分內篇、外篇、雜篇三部分存三十三篇,大小寓言二百多個,六萬五千九百二十字。

其中,內篇七篇;外篇十五;雜篇十一。該書包羅萬象,對宇宙生成論、人與自然的關系、生命價值、批判哲學等都有詳盡的論述。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老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莊子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經

⑸ 老子與《道德經》國學經典解讀

老子與《道德經》

一、老子概說

在中國古代重要的思想家中,老子是古往今來是受爭議最多的人物。對於老子的爭議,集中在老子其人以及其著作《道德經》上。最早記錄老子的古籍是西漢司馬遷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這是一篇關於先秦道家和法家代表人物的重要傳記,太史公將老子、莊子、申子和韓非子合為一傳,代表了漢人對道家與法術家關系的重要看法。《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對老子的描述的原文如下:

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與骨皆已朽矣,獨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吾聞之,良賈深藏若虛,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驕氣與多欲,態色與淫志,是皆無益於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謂弟子曰:「鳥,吾知其能飛;魚,吾知其能游;獸,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為罔,游者可以為綸,飛者可以為矰。至於龍,吾不能知,其乘風雲而上天。吾今日見老子,其猶龍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著書十五篇,言道家之用,與孔子同時雲。

蓋老子百有六十餘歲,或言二百餘歲,以其修道而養壽也。

自孔子死之後百二十九年,而史記周太史儋見秦獻公曰:「始秦與周合,合五百歲而離,離七十歲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

上述《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老子的記載出現後,對於老子的爭論便也隨之而來。下面,我們將對老子爭論的分歧做簡要介紹。

1.老子的身世

至於老子是誰,在司馬遷的記敘中有些含糊其辭。由此也給後人帶來了頗多疑問。其中,他在《史記》中列舉出三個人:一是姓李氏,名耳,字聃,是孔子曾問過禮的周守藏史,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一個是老萊子,也是楚人,與孔子同時代;一是戰國時代的周太史儋。

現在大多數論者認為李耳為老子,即老聃。原因主要在於司馬遷在《史記》中對「周太史儋」和「老萊子」都用了「或曰」,以示記敘的不確定性,而明言為李耳的老子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言,與世傳的《道德經》相符。所以盡管司馬遷的表述有所疑惑,但是思想傾向還是認為老聃即是老子。此外,關於孔老關系的記載也是一個有力的證據。在《史記》中曾經記載孔子曾向老子請教過「禮」的問題,即「孔子適周,將問禮於老子」,卻並沒有指明老子即是老聃。不過根據高亨先生的考證,《禮記·曾子問》記載有老聃之言四事,其二事雲:「昔者吾從老聃助葬於巷黨,及桓,日有食之。老聃曰:『丘,止樞就道右,止哭以聽變』。」而《莊子》、《天運》、《田子方》篇皆記載孔子見老聃的故事。由此可見,老子並非是老萊子或者周太史儋,而是老聃。

既已知老子為老聃,便也可知老子為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其地在今河南鹿邑縣東,毗鄰安徽亳縣。苦縣原屬於陳國,公元前479年,陳國為楚國所滅,後來便屬於楚國,所以司馬遷才認為老子是楚國人。公元前516年,周王室發生內亂,據《莊子·天道》所記載,「周王征藏史有老聃者,免而歸居」,此時,老子開始了「隱君子」的生涯。

至於老子的生卒年已經不可確考,但是既然孔子曾經向老子請教過「禮」的問題,便可推測老子必然年長於孔子,蓋孔子青年時,老子已經是中年。孔子生於公元前551年,老子的生年據此可以推測指導。現在學術界一般都接受這樣的推測,老子年長於孔子20歲,其生年為公元前571年。

2.老子的著述

上文中已經知道老子在朝廷做官,但是實際上,他不是特別在意自己的官職,而是借著做官的隱於市朝,修身養性,據說他最後西出函谷關,為關令尹喜所求,「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著成《道》和《德》81章。其中論道說德,建立了道家學派的基本理論。這本著作被後人奉為道家的經典,也稱之為《道經》和《德經》,合稱為《道德經》。因他被尊稱為老子,所以這本著作也被叫做《老子》。至於這本著作的產生年代,出現了一定的爭論,我們在下一個小節中,再詳細討論,茲不贅述。

3.老子的事跡

老子曾任「周守藏室之史」,主要掌管圖書文獻檔案,「守藏史」又稱「征藏史」、「柱下史」,屬於周王朝的史官。古代官師合一,世傳其學,由此便可知他的學問在當時的顯赫地位。老子在任職周室守藏史期間,曾經會晤了前來問禮的孔子。老子和孔子這兩位文化巨人的會晤是歷史上儒道兩家的第一次對話,是中國思想文化史上的重大事件,具有非同尋常的歷史意義。在上文的《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可以看到孔子問禮的記載。對於這個不容懷疑的歷史事實,也出現了一定的爭議,主要表現在問禮的時間、地點和內容上。此處不作具體討論。

4.老子的人格追求

至於老子的人格追求,老子在《道德經》十二章中說到:「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其中闡釋的是社會生活對人的妨害,顯然是把人的社會性與自然性對立起來,人對五色、五音、五味以及馳騁田獵等的排斥,是以保持人的本性為前提的。在這一點上,老子並沒有看到社會對人本性的適應性,而視社會生活必然傷害人的本性,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老子說的很極端,在十九章中曾說到:「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這就要求人們超越社會,不僅要與外部的客觀世界相隔絕,而且要與人的才智和仁義道德相隔絕,這里的隔絕不會有害於人,而且是有利於人,從而使人們獲得更多的利益。

以上論述的是老子的人格追求,也就是他所認為的理想的世界,而在現實生活中,其最佳的人格追求是上一章中講到的「無為」。這里的「無為」指的是「自愚且愚民、無功且無名」,其中人格的保全是以避禍全身為准則的。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中說到:「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百姓無知無欲」。所以老子認為治民者讓百姓無知無欲而有健康的體魄,這是典型的愚民政策。不僅如此,他還在《道德經》六十五章中說到:「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從這一章中能看到老子主張百姓應該無智,而且統治者也應該無智,這樣子才能達到和平與安定。

二、《道德經》

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有記載到: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居周久之,見周之衰,乃遂去。至關,關令尹喜曰:「子將隱矣,強為我著書。」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由此可知《道德經》共五千字,其 *** 八十一章,前三十七章為「道經」,後四十四章為「德經」。《道德經》可謂是道家學派的奠基之作,我們將從以下幾個方面對其進行一一介紹。

1.《道德經》的成書

關於《道德經》的成書,一直有所爭議,主要有四個觀點。第一種是以高亨、呂振羽為代表,他們認為老子約略與孔子同時而年長於孔子,而且認為《道德經》是老聃所著。第二種觀點認為老子與孔子同時,但是主張將老子與其書分開,他們認為《道德經》成書於戰國中期,是老聃遺說的發揮,以唐蘭、郭沫若為代表。第三種觀點是以梁啟超、羅根澤、馮友蘭為代表,他們認為老子是戰國人,而《道德經》也成書於戰國時期。第四種觀點認為《道德經》成書於秦漢之間,持這種觀點的是顧頡剛和劉節。目前,學術界一般認為《道德經》的成書時代不晚於戰國,而且是老聃所著。

2.《道德經》的版本

熱點內容
法律公司開業典禮新聞稿 發布:2025-01-11 14:24:52 瀏覽:494
中華全民共和國合同法 發布:2025-01-11 14:20:17 瀏覽:238
勞動法中關於被辭退員工工資待遇 發布:2025-01-11 13:45:31 瀏覽:550
高要司法局 發布:2025-01-11 13:44:53 瀏覽:125
最早貨幣立法 發布:2025-01-11 13:40:11 瀏覽:766
大學生對性道德 發布:2025-01-11 13:24:13 瀏覽:61
恩陽法院執行 發布:2025-01-11 13:04:37 瀏覽:708
法官司法廉潔 發布:2025-01-11 12:41:40 瀏覽:318
經濟法基礎課程感想 發布:2025-01-11 12:38:36 瀏覽:715
經濟法個人結算賬戶 發布:2025-01-11 11:51:29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