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發展道德
㈠ 網路環境下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在國內外的研究現狀和發展趨勢
信息時代的網路媒介是傳播先進思想理念的重要平台,這種特殊的平台在信息交流方面占據著很大的優勢,能夠形成一種史無前例的網路信息環境。網路環境中的信息知識是不分國界、不分地區的,與人們的傳統認識、道德觀念也大不相同。網路環境對大學生的學習方式、生活方式、交往方式都會產生很大的影響。我國許多高校紛紛加強校園網路建設,並將網路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作為重要的教育內容來對待。因為,網路像一把「雙刃劍」,給思想品德教育帶來了機遇,也帶來了挑戰。我們必須充分認識網路環境下大學生的思想動態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復雜性,做好調查研究,不斷探索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新對策。 一、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思想品德的現狀 1.鑒別判斷能力下降,理想與價值觀迷失。當代大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較強,這主要歸因於學校和社會上的各種培訓、各類媒體、計算機網路、通訊網路、各種社團等獲取知識的渠道。大學生獲取的知識量已遠遠超出了學校教育的范圍,而且超乎思想教育工作者的想像,但是,無論學生家長、教師,還是學生本人,由於對知識「爆炸當量」的心理准備不足,造成了大學生在不同程度上對知識鑒別、判斷能力的欠缺;同時,隨著價值取向的多元化,正確的價值選擇變得更加困難,直接導致大學生的價值沖突更加直接、更加劇烈;而世界各國、東西方價值觀念在學生頭腦中的碰撞也更加直接、更加激烈。 2.思想偏激,過於務實,缺少遠大理想。在社會網路化程度日益加深的情況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與外部社會的聯系日益密切,因而,他們的思維趨向越來越朝務實的方向發展。他們直接參加社會實踐的機會不多,對社會實踐的艱辛缺乏應有的了解,容易被一些社會假象所迷惑,甚至走向實用主義或現實主義的極端境地。少數學生只關心自己的就業和個人的利益,很少關心社會發展和民族生存,對政治和民生漠不關心,信奉實用主義和拜金主義;還有一些學生學習方向和目標不明,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求知慾,在學習上不求創新,不願意參加班集體、學校組織的健康積極的校園文化活動,對學校思想品德教育活動更是不熱心、不參與。 3.思想活躍,但缺乏理性思維。當代大學生思想單純、思維活躍、情緒化傾向明顯,面對網路上各種社會思潮,不同國家、民族、政黨的意見,他們勇於直面現實、批判現實。但由於其社會經驗不足,對中外歷史的感知膚淺,他們以自己的是非標准來評判社會上的一切,追求理想化。尤其是對於國外的思潮、觀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甚至毒品、色情等,他們缺乏客觀、正確的認識,也很少能夠站在社會和歷史背景的基礎上,對各種社會現象出現的根源進行理性的分析和探究。 4.過度強調自我,社會公德失范。大學生的自我評價很高,他們自我意識的覺醒與日俱增,他們渴望獨立,期盼一個沒有約束、完全屬於他們自己的足夠大的時空;由於長期生活在大家庭中,他們的獨立能力沒有得到應有的培養和鍛煉,心理素質滯後於身體素質,心理年齡落後於生理年齡,這使社會和家庭難以完全接受其渴望獨立的期盼。這就導致學生與學校、家庭、社會發生沖突,以及代溝的擴大,有些學生心胸狹隘,不懂得寬容和妥協;有些學生思想偏激,對學校的管理制度反感;還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養成良好的學習與生活習慣,自我約束與自我管理能力差,對社會道德的約束產生抵觸。 5.思想網站功能缺乏,內容簡單,難以發揮思想教育的功能。雖然我國許多高校都已建立了思想品德教育網站,但是,這些網站還未充分發揮互聯網的優勢,存在多種問題:如教育模式落後、教育方法簡單化、教育過程形式化,網站面目呆板,沒有感染力與親和力;網站上相關內容簡單羅列,信息面狹窄,或內容泛化,缺乏個性,影響力不大;功能簡單,針對性弱,有效性差,很難發揮應有的作用,甚至有些高校至今沒有開設思想品德教育的網路平台。 以上這些現狀與問題,都加大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難度,亟待探索有效對策。 二、網路環境下大學生思想品德教育的策略 1.必須堅持「以人為本」。高校的思想品德教育應遵循「以人為本」的原則,讓大學生學會尊重人、關心人;要引導大學生認識社會、自覺適應社會,重視大學生的內在需要,根據他們的需要來組織設計和開展教育活動,因勢利導,使其自覺地接受思想教育;要考慮大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讓他們充分發揮個性優勢,形成獨立高尚的品格;要開展大學生自我教育,相信學生、依靠學生。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有助於滿足大學生不同層次的精神需求,提高大學生思想教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有助於發揮大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作用,形成教育和自我教育的合力。 2.加強對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尤其重要,因為他們畢業後,不少人將成為當今科技信息與文化知識的重要載體,主要從事研究、創造知識與文化的精神勞動,他們必須遵循科學研究的道德規范,富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追求真理的精神。由於網路功能強大,人們所做的每一項科學研究都會很快地傳到社會的各個角落,所以,網路上傳輸的內容一定要有益於社會進步、能夠造福於民,提升人類道德和理性,這都需要大學生增強社會責任感。 3.提高對網路信息的鑒別判斷能力。目前,盡管許多大學生都在上網,但網路提供的信息對他們的生活、學習與成長究竟有多大的幫助,卻很少有人去考慮。許多大學生認為上網是一種時尚,被網上那些虛擬的、花花世界所吸引,面對網上紛繁蕪雜的、撲面而來的信息,不少大學生的信息識別能力低下,甚至其思維與習慣被那些不文明、不健康的網路信息嚴重影響,更有甚者,有些大學生受一些違法信息的誘導,在無意識的狀態下做了違法的事情。所以,教師要特別注重教會學生辨別信息的真偽、優劣,培養大學生的網路信息鑒別與判斷能力;學校要從教育的角度揚利抑弊,幫助、引導大學生自覺地去分析不良信息產生的根源並認識其危害。為此,高校思想品德教育教師必須首先置身於信息社會的前沿,始終保持敏銳的洞察力,及時預見新生事物的產生、發展,分析其利弊得失。 4.充分利用網路環境下的各種現代化信息教育技術手段。應充分利用網路信息,更好地服務於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個別化教育。一方面,要利用網路交換,傳輸包括文字、數據、聲音、圖形、動畫等形式的思想品德教育信息,對學生進行教育、激勵和引導。另一方面,要加強網上信息的監控和管理,對網路上反動、黃色、不健康的內容進行清理,從而形成一種健康的、是非明確的網路環境。可以採取的形式有:學校開設網路思想道德課,在學生瀏覽網頁時,可以很容易看到;建設紅色網站,構築網路道德教育主陣地。此外,要加強網路文化建設,優化網路育人環境,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同時也要做好心理咨詢輔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從網路上與生活中為學生解決思想中的難題。最後,要設立網上思想品德教育問卷調查、學生信箱等,及時與學生交流、溝通,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積極主動地開展工作。 5.加強祖國傳統文化教育與信念教育。要堅持從正面教育入手,切實提高大學生的思想道德素質;要通過中國文化傳統教育,培養師生對祖國濃厚的民族情感,提高愛國覺悟,不斷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堅定走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德的信心和決心;要始終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德育工作的指導思想,與時俱進,不斷研究新情況,探索新途徑,努力開創高校德育工作的新局面
㈡ 誰能提供幾篇《網路社會中人們交往關系的變化和倫理道德建設調查》的範文
有太多的論文需要注冊才能瀏覽全部的。實在找不到。
幫你隨便找了點。也不知道合適不合適。
--------
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社會正逐步從工業化社會向信息化社會邁進。為
迎接21世紀的挑戰,各國正在規劃和實施適應信息時代的全國性、乃至全球性高速信
息公路。世界上幾乎所有發達國家都已相繼建成了國家級的計算機網路,並相互連成
覆蓋全球的國際性學術計算機網路Internet。據統計,到1997年1月為止,全球已有1
94個國家和地區聯入了Internet。這是一場跨越時空的新的信息網路革命,它將比歷
史上的任何一次技術革命對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帶來的沖擊更為巨大,它將改
變我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工作和學習方式。
隨著計算機網路的發展,也帶來了許多政治、法律、倫理道德和社會問題。研究
探討網路發展所帶來的倫理道德問題,已經成為國內外各界人士普遍重視的前沿性課
題。道德范疇主要包含三個方面內容:道德意識、道德規范、道德行為。本文探討了
計算機網路發展對道德的復雜性影響。
1 道德意識方面(領域)
1.1 道德相對主義盛行
後現代主義的道德相對主義(「你想怎樣就怎樣」或者「怎樣都行」),非中心
主義,多元化,表面化,無終極目標等等,直接源於後工業社會生產形式、組織形式
和文化格局。但是在信息高速公路的雛型Internet網路世界中,道德相對主義卻找到
了它最適宜生長繁延的領域。這是因為:
1)Internet沒有中心。在科學家們設計Internet的前身ARPANET時,軍方就要求這
個網路沒有中心。這樣做的理由是,不管網路上的哪一個特定的點受到攻擊,它的其
他部分都能夠正常工作。這樣Internet就成了一大片相互聯接在一起的網路,沒有哪
片網路統治哪片網路,也沒有哪片網路是主要的。Internet成了一個絕對沒有中心的
網路世界。
2)Internet沒有開始也沒有結束。從地理角度講,Internet覆蓋在整個地球的表
面上。而地球也是一個球體,在這個覆蓋於球體的網狀物中,既沒有開始的地方也沒
有結束,意味著沒有終極。一進入這個由光纖電纜和數據機構成的世界,你就變
成了電子化的飛速運動的存在。這種狀態,除了使人忘記對終極目標的追求外,也會
讓他不想對任何東西負責。因為作為一個個體,陷在無邊無際之中,他無法覺得自己
有能力對任何事情負責。也就是說,小小的個人在無邊無際的網中的無能為力,為道
德相對主義提供了最好的土壤和借口,造成道德相對主義的盛行。
1.2 無政府主義泛濫
Internet當初的設計思想,是讓信息在網路中能夠自由的傳播,這樣,當網路的
一部分遭到襲擊時其它的部分依然能夠正常運轉。當這種思想變成現在的Internet事
實之後,使你在網上實施言論控製成了一種不太容易的事情。
眼下的Internet像一片藤草叢生的荒野。在這里,還沒有政府機構誕生。所有的
人都是自己的領導和主人,因為所有的人都擁有網路的一部分。沒有誰獨自擁有Inte
rnet,因此,Internet就沒有一個最終的管理者。美國政府和各個地方以及機構的網
絡,再加上外國的網路造成了今天的Internet。在這當中,誰都沒有絕對發言權,沒
有誰說了算。但同時,誰又都有發言權。
這樣,Internet成了一個容許真正言論「自由」的地方,一個徹底「民主」(或
無政府主義)的地方,一個無法無天的地方。在這里,任何人可以按照他自己的原則
(或者不要原則)說任何話,做任何事。在Internet上,一個人不需要承擔自己的義
務和責任,由此可以濫用自由的權利。
1.3 人際情感的疏遠
人際情感是需要人與人的社會交往來維持的。而在網上交流時,我們的言談舉止
都被轉換成二進制的語言,我們的音容笑貌以數字化字元方式在屏幕上傳播,我們成
了數碼化的存在:Degital Being。Internet改變了人際交往的方式,使人與人之間的
交流變成了人與機器之間的交流,這與現實生活中人與人的直接交往相比,人與人之
間的隔離不是減少了,而是增大了。尤其是Internet所提供的跨時空,跨地域的多人
參加、多向交流的技術,使人們更容易沉溺於網上交際,使現實生活中的交往機會減
少,人與機器的接觸卻日益頻繁,而終日與電腦終端打交道,同他人的社會交往會被
削弱,使家庭成員之間,鄰居之間,同事朋友之間的感情聯系淡薄。
2 道德規范方面
2.1 對傳統的道德規范形成沖擊,其約束力減弱
網路社會是人類為自己開拓的另一個生存空間,這個嶄新的信息世界,基本上還
是沒有法律規范,沒有道德規范的寢化社會,人們只是按照自己在現實社會中的人生
體驗來約束自己。這對建立在現實社會基礎上的傳統的道德規范形成巨大的沖突,使
之約束力明顯下降。
目前網上的道德規范是非強制性的,只能靠個人的內心信念來維系,這樣網上人
是否遵從道德規范,也不易察覺和監督,而不像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要靠社會輿論,傳
統習慣,內心信念三者同時來維持。因此建立在網上的道德規范約束力減弱。
2.2 使道德規范在量的規范上不斷擴張
從歷史的運動來看,人類社會規范有一個量的積累過程,這表現為道德規范的適
用對象的范圍在總體上趨於提高和擴大。網路世界的發展對形成和發展道德標准,制
定新的規范開拓了新領域,產生了積極促進作用。在網路中,同樣需要教養,網路行
為和其它的社會行為一樣,需要一定的道德規范和原則。因此,世界各國紛紛研究制
定了一系列相應的道德規范,這些規范涉及網路行為的方方面面,從電子郵件使用的
語言格式,通訊網路協議,到字母的大小寫,電子郵件簽名等細節都有詳盡的規范。
例如美國華盛頓一個名為「計算機倫理研究所」的組織,推出「電腦倫理十誡」,南
加利福尼亞大學網路倫理聲明中指出的六種網路不道德行為類型,等等。(註:參見
:文獻[1],第12~14頁。)所有這些規范都是對原有道德規范的補充和發展,使其在
量上不斷積聚和擴大。
2.3 網路道德規范向法制化轉化
具體的道德規范在量上的積聚並不是無止境的,其結果必然導致向法律法規的轉
化。針對網路社會中的犯罪行為和許多嚴重的社會問題,許多道德規范顯得軟弱無力
,因此許多國家制定了相應的法律規范,力求規范團體和個體在網上的行為和關系。
例如美國通過的「信息凈化法」,「總統反恐怖法」和「隱私權保護法」,新加坡的
「Internet管理體系」(註:升文:《全球追捕網上黑客》。北京青年報,1997-10-
01(B))。我國為了促進Internet的健康發展,也於1996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
算機信息網路國際聯網暫行規定」,並在97年3月八屆人大五次會議通過的新《刑法》
中也增加了對計算機犯罪的懲罰規定。
3 道德行為方面
3.1 使人與人之間的交往方式產生新特點
Internet直接介入「交際」領域,為人類創造了獨具特色的網上空間,為現代人
的交往提供了一個全新的場所:其一,網上空間具有虛擬性,可以「相識不相見」,
從而免除交往者的奔波之苦;其二,網上空間具有開放性,交互性,且覆蓋廣袤。上
網者可以定向抵達一點,也可以同時抵達多點,從而形成頗具規模的「交際圈」,為
人們在更大的范圍內交友、擇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其三,網上交友可以「匿名
進入」,在「Internet上,沒人知道你是只狗」,交談者可以對對方的真實身分一無
所知。這也便於人們以平等的身分進行交往,使交際變得更加自由和輕松。
正是由於Internet的自身特點,使網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具有了新特點:既直接
又間接。直接:網上提供許多聊天或交談渠道,人們可以藉助網路進行同時性談話。
間接:所有談話都是通過屏幕上的字母和語句來完成,聽不到對方聲音和語氣,看不
到表情。Internet為人們「撒謊」和「說真話」同時提供了巨大的方便。
3.2 出現大量不規范行為
杜爾凱將失范注釋為「一種社會規范缺乏,含混或者社會規范變化多端以致不能
成為社會成員提供指導的社會情境」。(註:〔美〕傑克•D•道格拉斯等:《越軌社
會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53頁。)在網路發展初期,新舊道德
規范並存、交替、更迭,造成規范內容的沖突和銜接的脫鉤,引發了大量的失范行為
,主要表現為:
1)失規范的行為。建立在現實社會中的道德規范由於不適應網路運行的新環境,
而形同虛設。面對新的網路領域,又一時沒有形成新的道德規范,從而大量網上行為
處於既不受舊規范的制約,又無新法可依的真空狀態。例如:某個人通過某個ISP或B
BS傳播了侵權或違法的信息,那麼ISP業者或BBS站長應承擔什麼樣的責任?是過錯的
責任還是無過錯的責任?如是過錯責任,在什麼情況下才算有其過錯呢?這引起了多
方爭議。至今,法律上還沒有明確的界定。
2)規定沖突的行為。在網路世界上,新的道德規范建設過程中,會不斷受到傳統
道德規范的抗拒,這種不同規范體系的並存、沖突、必然造成網上行為的兩重性。例
如現實生活中要求人們遵守紀律,承擔責任,而在Internet中,更強調言論自由和不
受控制,不要對任何事情負責,兩者並存的結局便導致大量的不負責任的謾罵,發布
虛假信息等等。
3)嚴重的失范行為——網路犯罪。由於立法滯後和Internet自身安全性差的弱點
(跨時空、跨地域的開放性的、無主控的國際網路),網路上時常會非法潛入一些「
黑客」或者惡作劇的精靈,進行破壞。Internet又成為犯罪分子開拓的新領域,網路
犯罪由此產生,並有愈演愈烈之勢,成為網路社會的公害。常見的網路犯罪有網上盜
竊、詐騙,電腦病毒的製作和傳播、盜版等等。
計算機網路就像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極大地造福人類,又可無情地損害人類。
當然網路發展對倫理道德的影響不可能一夜之間形成,所以在評價它的影響時要求我
們既要有一種超前意識,又要有一種現實的態度。在我國建設信息高速公路的初期,
我們就應該認真研究它可能並已經帶來的任何道德方面的復雜性影響,考慮利用網路
對社會輿論進行必要的引導,塑造思想、政治、教育的全新環境,以便於制定有效的
防範措施,通過法律、政策和道德教育等手段來約束人們的行為,保證我國網路建設
的健康發展。
㈢ 如何在網路生活中加強道德自律
一、堅持系統治理,促進良性互動
政府要發揮主導作用。我國傳統的國家安全事務分散於安全部、工信部、公安部、國信辦等部委,存在職能交叉、多頭管理、權責不一、效率低下等弊端。在網路時代,這種管理模式已經嚴重滯後,迫切需要從頂層進行設計和整合,並賦予新的職能業務部門更多的政策手段。
二、堅持依法治理,強化法治保障
網路管理要靠法律支撐,也需要法律規范。依法維護網路安全,既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應有之義,也是建設網路強國的有力保障。依法治網要用法制思維、法制方式來規制,使得網路治理有序化、常態化。
三、堅持綜合治理,加強社會規制
堅持綜合治理,加強法律與道德的協同共治。要用積極健康向上的文化引領網路輿論、佔領網路陣地,同時要疏導網民情緒,營造理性的網路環境。深入開展多層次、多形式的網路法制文化創建活動,是網路綜合治理不可或缺的要素。
四、堅持源頭治理,健全管理平台
堅持源頭治理,構築防控第一島鏈。網路源頭治理,關鍵是要緊緊扭住龍頭企業,使其開發的各類互聯網產品,都符合國家互聯網信息服務條例和法規。要加強互聯網許可證和備案手續的審查與監管,加大對申辦人資格的審查,進行實名認證。要加強對注冊網址、域名的監管,加快高科技監控技術的研發。要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手段追根溯源,將網路犯罪分子繩之以法,保障網路安全。
五、健全基層網路,綜合服務管理平台
健全基層網路綜合服務管理平台,及時反映和協調各方面各層次的利益訴求。要加大計算機硬體、軟體、網路設備的普及力度,消除地區間的數字鴻溝;同時加大軟硬體、網路安全技術領域的研發投入,生產出具有自主核心技術的軟硬體產品,以提升對惡意攻擊的「黑客」的監控和防範解決能力。
網路監管部門應緊跟網路跨平台服務要求,積極介入不同網路服務平台,建立能動、聯動的監管機制和嚴格的問責機制,實現網路監管無盲區。
㈣ 結合我國互聯網發展現狀和自身上網體驗談談對網路道德的認識
常州工學院的吧呵呵孩子自己寫吧,網路的都一樣
㈤ 網路的發展對法律和道德是否有推動作用」
任何事物的興起都伴隨著一定的變化。不能說一點都沒有,在網路剛剛興起的時候,會有很多人觸犯了法律,於是有了針對網路的法律,任何新興事物都在推動發展
㈥ 現在互聯網發展迅速,人們要如何解決網路道德問題
當今網路發展迅速,解決網路道德問題日趨迫切,要根本的解決這種現象,應從網民的基礎素質培養起來。
㈦ 辯論賽:網路文明主要靠道德約束還是法律約束。正方:法律約束。反方:道德約束。我是反方
既然你站在道德這一方,那你就質問他是那條法律,所以你得看看法版律書籍,看看權有沒有這樣的規定。沒有規定,怎麼約束呢?道德約束倒是很多參考書的,四書五經,論語、孟子,詩經大學中庸,如果你嫌多,那就上網去看看各個帖子的評論,哪個不是站在道德的高度在指責質問別人,學著點。
㈧ 網路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以極大地促進社會的發展,有可能因使用不當或缺乏規范而損害社會公德,妨害社會
1200字我也懶得打字
㈨ 網路對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隨著網路發展越來越快,我們逐步進入網路信息化時代。「上網」已然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社會進步很快,我們的學生也越來越能趕上潮流。可以看到當代中小學生在龐大的網民群體中佔有很大的比例,而且有逐步增加的趨勢。網路作為一個多元化的現代新型技術,在為我們中小學生學習和生活帶來便利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消極的、負面的影響。不論是積極的影響,還是消極的影響主要體現在網路對中小學思想、性格特質等內在影響。網路作為一把雙刃劍,只有正確使用才能真正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以下筆者就網路對中小學生發展的影響進行簡單的試論。
一、網路對中小學生發展的積極影響
網路的普及讓中小學生的學習、生活以及社會交往等方面都變的更加便利,不僅拉近了學生們與朋友的距離,更是拉近了與知識、與新鮮事物的距離。那麼當前網路在快速推進現代社會文明的同時,也對人們的傳統道德觀念以及人們思維方式都產生顛覆式的影響。
1.有利於增強中小學生道德素養
網路的信息多樣化不斷豐富了德育內容,促進了德育教育手段的現代化。在網路上有很多積極正面的知識、案例和事件等等。例如最近發生的新冠狀病毒事件,中小學生通過上網瀏覽,看到網友們都在積極號召捐贈口罩,大家互相加油互相打氣。從這些事件、言論中培養愛國主義,學會關心愛護她人、樂於幫助她人,從小便樹立起奉獻社會的道德觀念。能夠關注社會現狀和時事新聞,有利於幫助中小學生強化自身的道德主體意識和地位,,有利於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2.有利於滿足中小學生交流和理解的需求
中小學生年紀小,需要關懷和情感的庇護。她們喜歡並且樂於和別人分享自己的快樂,有苦惱和煩悶是也需要別人的傾聽和支持。在以往人與人互相之間分享快樂並不是一件難事,但是碰到一些難言之隱就很難得到傾訴,中小學生們缺乏釋放的途徑或許就只能憋在心裡。網路是一個虛擬世界,朋友或者是互不相識的網友都可以在網路上相互聯系和交流,一起討論有趣的話題,傾訴自己的煩惱,網友甚至也能變朋友。正是因為這種網路交流的虛擬性,反而避免了大家在正面交流時一不小心產生的摩擦與傷害,為學生們提供了嶄新的情感滿足和信息獲取的場所。中小學生通過上網可以不斷擴展自己交流溝通的平台,在現實生活中不被理解的想法也可以在網路上得到傾訴,實現交流的自由化。許多中小學生都是獨生子女,因為家中缺乏同齡朋友的陪伴,在心理上會更加渴望人交往。因為缺乏實際交往的經驗,在交往技能上也會有所欠缺,那麼網路就能給這些缺乏交往技能或者比較內向的中小學生提供了一個相對比較寬松和平等的交往環境。
3.有利於提高中小學生的綜合素質
網路的包容性很強,信息千奇百怪,繁瑣雜多,有真有假。正是因為這種包容性導致網路環境與現實環境存在很大區別。那麼中小學生在網路中獲取信息時就要學會思考和選擇。她們要能夠分辨信息的好壞和真假。在這過程中,中小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也能夠得到鍛煉,對事物的分析和判斷能力也能得到提高。
網路技術飛快發展,這種傳遞信息的高效率以及人與機器之間平等對話的新型社會交往關系,能夠引導和培養中小學生養成開放的現代觀念。網路使人的空間距離不斷縮短,無形中擴大了中小學生的交往范圍,為中小學生的社會性發展提供了練習場所,有利於中小學生的社會化。
二、網路對中小學生發展的消極影響
1.網路的不良信息容易弱化中小學生的道德意識及社會責任感
互聯網信息多樣化使當代中小學生的精神世界得到了極大地慰藉,只需一台電腦或手機他們便可以接受來自世界各國各地的信息。然而正是因為這些無差別信息的任意傳播,一些「鍵盤手」的不良言行和網路上形形色色的各種「誘惑」也充斥著網路和學生們的生活,對於一些自我控制能力和分辨能力弱且好奇心強的中小學生來說,就很容易受到「蠱惑」,從而導致中小學生們喪失了基本的道德行為准則和規范。根據有關調查,網路信息當中有47%是與色情相關的內容,有將近六成的青少年會無意中接觸到網路上的不良信息。還有相關調查結果顯示有接觸過網路色情內容的青少年有將近一半以上存在性犯罪的動機。就因為這種不良信息會弱化一些缺乏意志力和引導的中小學生思想道德意識,從而使青少年犯罪的概率大大增加。
因為網路中言行和交往的自由度大大高於現實中的社會交往,不需要考慮到自己的身份、對方的承受能力以及一些社會道德的「約束」,因此呈現出一種絕對自由狀態,使中小學生的道德認知產生了負面影響。因為受到互聯網上信息隱私的保護,中小學生很容易在網路上放縱自己的言論和行為,以自身意願為首要做想做的事,說想說的話,將社會責任拋到一邊。中小學生分辨不清,以為網路上做任何事情都不犯法,自我約束的能力大大減弱,在網上的不良行為也逐漸增多。
2.不良網路信息不利於中小學生「三觀」的形成
因為中小學生年級小,正確的「三觀」還在慢慢的成長完善當中,而他們在網路上又很容易接觸到一些不負責論、「毀三觀」的思想觀念,這些不良思想的傳播在網路上沒有限制,對於一些自我分辨和控制力差的人而言是非常不利的。在學校受到教育形成的良好思想道德品質與網路上缺乏一定社會責任感的言行互相沖突,導致中小學生在思想上互相矛盾、混亂,且他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以及世界觀發生傾斜,或出現一些快樂和金錢至上、崇洋媚外等不良思想。
3.不良網路信息不利於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素質發展
若中小學生無法權衡網路與現實占自己生活的比重,便容易因為長期上網而忽略生活中的家人、朋友以及學習等。導致人際情感上的淡漠,對社會的顯示產生不認可逃避的心理。現在流行的 「網戀」以及網路聊天還會引發中小學生一系列的感情糾葛問題,因為無法正確區分和看待自己的情感,中小學生容易沖動,容易受到傷害,對其心理健康發展都是極其不利的。網路還具有上癮的特質,中小學生無法抗拒這種吸引力,沉迷於網路游戲等,會使中小學生變得敏感、厭學、懶惰、不服從社會規范等情況。
4.網路的虛擬性造成中學生社會化的「不足」
網路是一個虛擬的,在這種形式上的社會交往大大減少了互動雙方諸多社會化特性,帶有「去社會化」的特徵,這和生活中能產生大量社會性行為的真實社交有很大差別。中小學生若長期習慣於這種人機對話的模式,那麼對其適應社會的能力發展有很大的影響。在網路上對於交往對象的身份以及真實性格等各方面的不了解,導致中小學生對社會角色的獲得能力也大大減弱。因為網路交往的虛擬和自由性很容易使人們的行為普遍失范,這對中小學生的社會化發展是不利的,甚至會導致其社會化失敗。
三、結語
總的來說,網路是新型技術,帶有多元化和多樣性,不管它給中小學生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大家都應該以積極向上的心態去面對它,主要是幫助中小學生去掌握正確使用互聯網的方式,提高學生的自我控制和信息分辨能力。以我們強大的主導能力來讓網路為自己服務而不是被其操控,我們要團結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力量,為中小學生營造一個健康綠色的網路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