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忠梅新環保法立法目的
① 物權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立法目的和依據:物權法第一條 為了維護國家基本經濟制度,維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秩序,明確物的歸屬,發揮物的效用,保護權利人的物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② 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什麼
根據環境保護法第一條的規定,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包括三方面的專任務,一是合理地利屬用環境與資源,防治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二是維護清潔適宜的生活環境,保障人民身體健康;三是協調環境保護與發展經濟的關系,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 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是環境保護法的直接目的;保障人民身體健康是環境保護法的根本任務,也是環境保護立法的出發點和歸宿;促進經濟增長是因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有內在的相互制約和依存的關系。這三項立法目的之間有著內在聯系。首先,社會生產水平決定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並進而決定人們對環境質量的需求;同時,隨著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物質的豐富,人們會在要求提高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同時,要求進一步建設清潔、安靜、優美、舒適的環境。因此,把發展經濟同環境保護、維護人民身體健康三者聯系起來作為環境保護法的立法目的,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與經濟建設的客觀規律的反映。
③ 《建築法》立法的目的是什麼
《建築法》立法的目的是:加強對建築活動的監督管理;維護建築市場的秩序;保證建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促進建築業健康發展。
《建築法》屬於行政法這一法律部門。 建築法主要是為了加強對建築活動的監督管理,維護建築市場秩序、保證建築工程的質量和安全,其行政管理色彩較濃。當然,建築法中有對建築合同雙方權利義務的規定,也對社會經濟秩序有一定的規制維護,涉及一些刑事條款,規定了訴訟上的一些環節。
(3)呂忠梅新環保法立法目的擴展閱讀:
目前我國建築市場龐大,從業人數眾多,大多數企業管理人法制觀點淡薄,建築工程領域成了質量安全事故和市場違規行為的多發地。法律法規對於規范市場可以起到巨大作用,所以建築法規在建築工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建築法》頒布後,明確了建築行為的主體有建設單位、勘察設計單位、施工單位、監理單位。建設工程質量責任主體的多元化使工程質量的責任劃分有了明確的界限,各個主體都要按照法定的質量責任與義務來承擔自己的責任,避免出現工程質量問題互相推諉,保證了建築質量責任分配的公平客觀。
《建設工程質量管理條例》對各行為主體的質量責任也做出了具體的規定,都有了明確的行為約束。這些約束對保證建築工程壽命、安全、質量等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④ 我國制定《環境保護法》的目的
我國《環抄境保護法》第一條規定:「為保護和改善生活環境與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他公害,保障人體健康,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制定本法。」此條包含了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防治污染和其它公害,這一點是基礎的直接的目的,這也是環境法的基本的任務,因而是不言而喻的。第二、保障人體健康,這是環境法的根本任務,是最終目標之一,強調人的利益。第三、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發展,即保障經濟社會的發展,這也是環境法的最終目標之一。
⑤ 結合法律的作用,分析新環保法規定一系列強制性懲罰措施的必要性
修訂後的環保法在明確政府責任、加大對違法排污的懲罰力度、加大信息公開等方面有重要突破,被視為中國用重典向污染開戰的力舉。新環保法2015年1月1日施行。
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八次會議24日經表決,通過了修訂後的環境保護法。修訂後的環保法自2015年1月1日施行。
修訂後的環保法在明確政府責任、加大對違法排污的懲罰力度、加大信息公開等方面有重要突破,被視為中國用重典向污染開戰的力舉。
法律修改草案一般經全國人大常委會三次審議後表決,而此次環保法則經過四次審議,持續近三年時間,歷經兩次公開徵求意見,數易其稿,方獲通過。同時修法過程中,修法方式由「修正」改為「修訂」,據法律人士分析,這意味著該法「不是小修小補,而是大修大改」。
這種「大修大改」在明確政府責任、加大對違法排污的懲罰力度等方面著力明顯。
修訂後的環保法規定,國家在重點生態功能區、生態環境敏感區和脆弱區等區域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實行嚴格保護。同時規定,省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有關部門或者委託專業機構,對環境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建立環境資源承載能力監測預警機制。
修訂後的環保法還規定:一是在跨行政區域的重點區域、流域聯合防治中實行統一標准。二是國家促進清潔生產和資源循環利用;國務院有關部門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採取措施,推廣清潔能源的生產和使用。三是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建立環境污染公共預警機制,組織制定預警方案;環境受到污染,可能影響公眾健康和環境安全時,依法及時公布預警信息,啟動應急措施。
對於社會長期詬病的「違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問題,修訂後的環保法打出重拳,規定將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環境違法信息記入誠信檔案,及時向社會公布違法者名單,同時明確有關按日計罰規定中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對情節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修訂後的環保法明確,此類行為適用行政拘留;對有弄虛作假行為的環境監測機構以及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機構,修訂後的環保法規定其承擔連帶責任。
值得一提是,此前社會關注度較高的環境公益訴訟問題,在二審稿中,環境公益訴訟主體為「中華環保聯合會以及在省、自治區、直轄市設立的環保聯合會」,主體過窄引發爭議。到2013年的三審稿中,公益訴訟的主體從「中華環保聯合會」擴展到「全國性社會組織」。
最終通過的環保法修訂案,明確將提起公益訴訟的主體擴大到「在設區的市級以上人民政府民政部門登記的相關社會組織」,分析指,這體現出立法者吸納民意,不斷完善立法的過程。
修訂後的環保法在強調政府與企業責任的同時,還進一步明確公民的義務。將每年6月5日定為環境日,規定公民應當採用低碳、節儉的生活方式,明確公民應當遵守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配合實施環境保護措施。
⑥ 新環保法的實施帶來了哪些利與弊
自2015年1月1日實施以來,新修訂的環保法已實施兩年多了。新環保法有沒有取得預期效果?「鋼牙」有沒有咬到該咬的人?近日,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院校專家評估了新環保法的實施效果。
專家認為,地方領導對環保工作重視程度空前,環境監管執法力度明顯加大,但在落實政府責任和提升企業守法意識等方面,仍存在不足。
不敢執法、不善執法、不嚴執法的局面基本改變
「按日連續處罰」「限制生產、停產整治」「查封、扣押」「移送公安機關行政拘留」等配套執法手段,被比喻為新環保法的「鋼牙」。「我們在制定新法的時候,很期待它能長出牙齒,特別是這4個配套辦法所規定的措施,就是4顆鋼牙。」全國政協社會和法制委員會駐會副主任呂忠梅說。
中國政法大學民商經濟法學院教授王燦發認為,得益於此,環保部門措施得力,基本改變了過去不敢執法、不善執法、不嚴執法的局面。但是,環境執法能力仍有待進一步提升。
比如,根據環保部發布的數據,2017年第一季度,全國實施五類案件總數4987件,按日連續處罰案件共224件,罰款數額達26375萬元。按日連續處罰的使用率不足5%。業內曾對「按日連續處罰」的呼聲最高,為何實際執行中使用率並不高?
呂忠梅認為,這說明制度設計還有一些問題。「比如,因為可以『限期改正』,復查的時候企業不排污了,但之後又重新排污,再有檢查時才能發現。」
此外,打擊環境違法行為,還要打好環境執法組合拳,對同一環境違法者同一環境違法行為,採取兩項或兩項以上處罰措施。
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竺效研究團隊統計發現,2016年環保部門共對1255家企業(或個人)打出環保「組合拳」,較2015年的704家企業(或個人),絕對數量有大幅增加。
竺效介紹,與公安機關協調合作的移送行政拘留措施或涉嫌犯罪移送公安機關兩類案件相關的「組合拳」,占採取兩種措施「組合拳」總數的74.1%。然而,「實踐中,環保部門與司法部門在銜接上還有斷裂的情況,需要部門間加強協商,建立聯動會商制度。」
政府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進展不平衡
「執法力度越大的地區,空氣質量改善越大。」竺效說。2016年在京津冀、長三角和珠三角地區,PM2.5濃度指數上升的城市少,下降的城市多,空氣質量明顯得到改善。其中,與2015年相比,2016年PM2.5與PM10年平均濃度上升的地區,其執法案件數均低於該區域內的平均案件數。
政府環境責任是否得到有效履行,是新法實施的一個重點問題。新環保法規定,「地方各級人民政府應當對本行政區域的環境質量負責」。
「各級政府更加重視履行對本轄區環境質量負責的職責,有關制度和措施得到不同程度的貫徹實施。」王燦發說,但對政府監督考核的規范尚不健全。
比如,新環保法確立了政府向人大報告環境狀況制度。2015年、2016年間,全國31個省級政府中,已有23個省級政府向同級人大或人大常委會作了環境報告,佔比為74.2%。全國各地有相當數量的地級市及縣級政府也向同級人大作了環境報告,表現出制度實施的廣度。但是,仍有25.8%的省級人民政府未向人大作環境報告。
政府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和考核評價制度初步建立,考核指標體系已經制定,考核程序已經啟動。但是,該制度在不同領域的進展並不平衡:大氣環境質量目標考核進展較好,而土壤環境保護和污染物總量減排進展較慢,影響了我國環境質量改善目標的落實。考核結果和評價等級難以從公開渠道獲得,也影響了公民環境知情權的落實與監督政府履職功能的實現。
王燦發建議,繼續加強配套立法,健全完善環保法實施法規體系,保障環保法規定的重要制度和措施順利執行,健全對政府監督考核規范。
企業環境信息公開不完整、不及時,專家呼籲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
針對企業排放的問題,王燦發認為,兩年來,絕大多數企業環境守法意識不斷增強,違法排污行為在減少,但企業超標排放形勢依然嚴峻,普遍存在環境信息公開不完整、不及時問題。
王燦發研究團隊從18城選取了171家國控、省控、市控企業為樣本。研究發現,在環境信息公開方面,國控企業比省控企業做得好、省控企業比市控企業做得要好,但不論何種類型的企業,都普遍存在環境信息公開不完整、不及時問題。171家樣本企業中只有52家企業公開了主要污染物排放信息,不到1/3。
在超標排放方面,廢氣類超標排放企業數量減少幅度最大、減排效果最為顯著,其他污染類型企業卻存在不降反升現象。例如,涉水(包括廢水類、污水處理廠)、涉氣(廢氣)污染類企業依然是超標排放大戶,甚至相當部分國控企業也存在著超標排污的情況。污染源超標排放的問題目前依然形勢嚴峻。
「一個好的法律不能成為『紙老虎』,要讓它成為一個有鋼牙利齒的利器,關鍵在於執行和落實。」王燦發建議,繼續加強配套立法;建立環境信息共享機制,加強不同部門協同與配合;進一步加快環境監察體制改革,提高基層執法人員待遇和專業能力等。
⑦ 新環保法的兩個原則
新環保法的原則:保護優先原則、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公眾參與原則和損害擔責原則。具體如下:
1、環境保護為國民發展優先選項。
2、將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原則定義為一種綜合防治的原則,即對環境污染整體系統的防治,同時,這一原則也統攝我國環境法上的相應制度,如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排污許可證制度、限期治理制度等。
3、公眾有權通過一定的程序或途徑參與一切與公眾環境權益相關的開發決策等活動,並有權得到相應的法律保護和救濟,以防比決策的盲目性,使得該項決策符合廣大公眾的切身利益和需要。
4、新《環境保護法》第5條規定的「損害擔責」應是污染者付費原則的另類表述。對於污染者付費原則。
(7)呂忠梅新環保法立法目的擴展閱讀
1、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第六十條規定了環保部門可以對超標超總量的環境違法行為採取限制生產、停產整治和停業關閉措施。
2、新修訂的《環境保護法》第二十五條賦予環保部門查封、扣押的行政強制權,第六十八條對違法實施查封、扣押措施的行為設置了嚴格的問責條款。
3、新環保法既有許多直面環境現實問題的重大制度設計,也有對既往條款的修改。
4、新環保法切實保障公眾參與權利,為信息公開和公眾參與設專章,保障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依法享有獲取環境信息、參與和監督環境保護的權利。
⑧ 新環保法被稱為史上最嚴環保法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新《環境保護法》被稱為史上最嚴主要體現在:
1、新增「按日計罰」的制度,即對持續性的環境違法行為進行按日、連續的罰款。這意味著,非法偷排、超標排放、逃避檢測等行為,違反的時間越久,罰款越多。
2、新的《環境保護法》作為一部行政法律,罕見地規定了行政拘留的處罰措施,對污染違法者將動用最嚴厲的行政處罰手段。新法規定:對情節嚴重的環境違法行為適用行政拘留;對有弄虛作假行為的環境監測機構以及環境監測設備和防治污染設施維護、運營機構,規定承擔連帶責任。
3、個別地方企業的污染行為之所以肆無忌憚,背後是當地官員基於畸形政績觀的默許縱容,對此新《環境保護法》將拿「保護傘」開刀。其具體規定是:領導幹部虛報、謊報、瞞報污染情況,將會引咎辭職;面對重大的環境違法事件,地方政府分管領導、環保部門等監管部門主要負責人將「引咎辭職」。
二、依據最新《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具體規定如下:
1、第五十九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違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罰款處罰,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作出處罰決定的行政機關可以自責令改正之日的次日起,按照原處罰數額按日連續處罰。
前款規定的罰款處罰,依照有關法律法規按照防治污染設施的運行成本、違法行為造成的直接損失或者違法所得等因素確定的規定執行。
地方性法規可以根據環境保護的實際需要,增加第一款規定的按日連續處罰的違法行為的種類。
2、第六十三條 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有下列行為之一,尚不構成犯罪的,除依照有關法律法規規定予以處罰外,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或者其他有關部門將案件移送公安機關,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處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情節較輕的,處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一)建設項目未依法進行環境影響評價,被責令停止建設,拒不執行的;
(二)違反法律規定,未取得排污許可證排放污染物,被責令停止排污,拒不執行的;
(三)通過暗管、滲井、滲坑、灌注或者篡改、偽造監測數據,或者不正常運行防治污染設施等逃避監管的方式違法排放污染物的;
(四)生產、使用國家明令禁止生產、使用的農葯,被責令改正,拒不改正的。
3、第六十八條 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縣級以上人民政府環境保護主管部門和其他負有環境保護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有下列行為之一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給予記過、記大過或者降級處分;造成嚴重後果的,給予撤職或者開除處分,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引咎辭職:
(一)不符合行政許可條件准予行政許可的;
(二)對環境違法行為進行包庇的;
(三)依法應當作出責令停業、關閉的決定而未作出的;
(四)對超標排放污染物、採用逃避監管的方式排放污染物、造成環境事故以及不落實生態保護措施造成生態破壞等行為,發現或者接到舉報未及時查處的;
(五)違反本法規定,查封、扣押企業事業單位和其他生產經營者的設施、設備的;
(六)篡改、偽造或者指使篡改、偽造監測數據的;
(七)應當依法公開環境信息而未公開的;
(八)將徵收的排污費截留、擠占或者挪作他用的;
(九)法律法規規定的其他違法行為。
(8)呂忠梅新環保法立法目的擴展閱讀
過去環保執法過松過軟,環保不守法是常態,而今後要把這個常態翻過來,讓守法要成為常態,「守法是底線,不論是企業還是政府,都要守法,這不是高要求,這是一個底線的要求。」環保部部長陳吉寧曾如是稱。今天,我們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視環保,制度不斷完善,公民權利意識不斷勃興,我們沒有理由不將環境治理到位。
去年7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環境保護督察方案(試行)》、《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明確,要強化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的要求。不斷呵護新環保法的尊嚴,不斷調動執法部門的監管自覺,我們就有理由對環境治理更有信心,對法治建設更有期待。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新環境保護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