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任法融釋義

道德經任法融釋義

發布時間: 2023-07-20 15:39:03

道德經釋義的作者簡介

任法融,甘肅天水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道教協會會長,陝西省道教協會會內長,當代眾望所歸、學容養深厚的高道,海內外著名的道教界人物。出身於書香之家,幼時即飽覽群籍,淹通詩書。十九歲出家,數十年精研道學,博覽貫通,身體力行,多發玄悟,先後著有《<道德經>釋義》、《<周易參同契>釋義》、《<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等著作,風行於海內外,廣受推仰。

⑵ 任法融出版了哪些書籍圖書四川成都任法融道文化館

《道德經釋義》是2009年4月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法融。《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是2009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任法融。 《周易參同契釋義
》2009年東方出版社出版的圖書 詳情網路一下就可以了。

⑶ 有沒有講師講道德經比較好的

現在還沒有。 以後可能會有。
天下文章一大抄,都是抄來抄去,內容沒有多少變化,也就無法比較出誰比較好。
後人抄前人的,現代抄古代的,抄來抄去還是弄不明白。
好的中醫在民間,好的道德經也在民間。

⑷ 任法融的主要作品

任法融喜讀道書,且勤於著述。先後著有《道德經釋義》、《周易參同契釋義》、《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等著作,風行海內外,廣受推崇。2012年這三本書的修訂版由東方出版社出版;增補了新的內容,並對原稿中的疏漏進行校訂。
在《道德經釋義》一書中,任法融談天道、談世道、談人道,處處體現著他的超脫與睿智。他談天道,作為「眾妙之門」的「道」,是宇宙之根,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自然而然」便是「道」化生萬物的根本法則。這一法則又指導著「世道」與「人道」,成為宇宙人生之終極根據他談世道,天道樸素無為,「不言」、「不爭」、「不召」。依據天道,世人應「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從而做到「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常無為而無不為」。他之談人道,天道和世道最終要指向人道,即作為個人存在的人如何遵循道而獲得生命之永恆。《道德經》為我們指出了陽光大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
法自然」。
《<周易參同契>釋義》,也是任法融的一部重要著作。東漢時魏伯陽所著《周易參同契》,被譽為「萬古丹經王」,是一部探索人體內在奧秘,破譯生命密碼,使人延年益壽的曠世奇書。《周易參同契》體系所依託的是中國古老的宇宙全息理論,涉及到的學科頗廣,內容包羅宏富,思想博大精深。任道長結合自己多年修煉的切身體驗和對道教養生理論的長期研究,對《周易參同契》學術體系作了全新的破譯和通俗易懂的闡釋,寫成《<周易參同契>釋義》,為人們操作生命程序,以達健康長壽,提供了一把有用的鑰匙。
《<黃帝陰符經>·<黃石公素書>釋義》是任法融對道教重要經典的全
面闡釋之作。《黃帝陰符經》和《黃石公素書》是道家重要典籍。書中滲透著古代聖賢「天人同源」、「天人一貫」、「天人合一」的哲學智慧,貫串著古人對整個宇宙自然和人類社會的整體思考。《陰符經》指出,人類應「觀天之道,執天之行」,完全按自然之道辦事,而不可胡作妄為,背離天道。《黃石公素書》把道、德、仁、義、禮綜為一體,完全貫通了起來,使宇宙和人類融為一體。指出「有道則吉,無道則凶。吉者百福所歸,凶者百禍所攻」。《黃石公素書》告誡人們,應按「道」的原理行事,否則必遭凶禍和失敗。書中蘊涵著極大的智慧,是人生哲理、處世之道、生活策略的集大成。

⑸ 《道德經》解讀的文章

近數日來,看到關於《道德經》的一些文章。也揀來看了一些,說起來倒還真是有不少收獲,感謝這幾位朋友的帖子,感謝他們的勞動。而也有不少的文章使我不禁在心裡陰暗地想:這人的目的和動機不純潔啊。。。。。。我沒有打擊誰的意思,自己有多少料,還是有數的。只是把心裡邊的話,一吐為快罷了。

於是記起很久以前看到的一個故事:有一位中醫,在他年輕的時候,得到一個任務,校訂兩本古代葯方集。他選擇了其中一本——且稱為甲本吧——後來行醫的日子裡,他窮盡一生的時間來校對這本錯漏百出的葯方集,而當他在生命中最後的時刻終於將這葯方集甲本校訂完之際,人們在一座古墓里發掘出一本葯方集,與他校訂出來的幾乎完全一致。故事到此,我認為應該結束了,後面的幾段話,便沒有留心——那無非是講故事的人的一些感慨罷。哦,講故事的人還提了一個假設:假如他當初選擇校訂的,是另一本呢?由這個假設來看,這個故事定位了一個悲傷的調子。

看完這個故事,當時想了些什麼,現在是完全記不清了,總是些傷感之類的,應該很為他抱不平的。假如,他當初選擇了校訂另一本,那麼,在古墓出土了那本沒有錯誤的甲本葯方集之後,這兩本葯方集都將以正確的葯物來為人們服務,這是一種幸運。

現在回想起來,卻大有餘味:他用一生的時間證明了:1、葯方集是有用的;2、他自己的水平和能力;3、還需要有這個三么?也許還有更多吧——他沒有因為校訂這葯方集而誤了行醫,在他行醫的過程中,他不斷的檢驗這葯方集中的葯方,這有著很多錯誤的葯方集救了很多病人。。。。。。他是個可敬的人,在他生命的最後時刻,新出土的葯方集證明了他的價值,他是幸運的。

以上只是一個故事,一個關於幸運的悲傷的故事。

行文至此,這個故事應該是完全可以結束了,而我要說的才剛剛開始。

《道德經》流傳兩千餘年,在這兩千多年中,沒有哪一本書與它一樣,數千個版本,且各個版本都是不盡相同的。自從漢末道教興起之後,這本書與它的作者老子都被奉上神台,也越加撲朔迷離起來。

老子究竟在這五千言里說了些什麼?

有人說,老子講的是哲學;有人說老子講的是治國之道;有人說老子講的是權謀;有人說老子講的是兵法;有人說老子講的是養生。。。。。。解讀《道德經》的人,有平民,有官員,還有皇帝;有儒家,有道家,還有佛門弟子。。。。。。從流傳的典籍來看,在先秦的時候就有人開始進行解讀了。 看上去都說得挺在理的,細想想,卻多數讓我更加疑惑了。

人們對於《道德經》一次次的解讀,想要得到些什麼?是了解老子的思想,還是借老子的這本書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看過幾個版本的《道德經》,也看過前人解讀大軍中一些影響較大的人的觀點,更多的是在各地的書店裡看今人的解讀。我訝於這些解讀的豐富多彩,這些解讀讓《道德經》更加廣為人知,也更增加了若干扯皮——無數的人想在這短短五千字中發現些什麼,他們的確發現了;更多的人想要借這五千字的解讀來表達自己的觀點,他們也做到了。無論是持哪種觀點的人,他們的解讀文章的字數遠遠超過五千字,尤其是今人的解讀文章,都有厚厚的一大本——所有的解讀文章加在一起,這字數應該是在五千後面添一個萬字才能勉強夠用吧。

然而,這所有的解讀,是否真的是從《道德經》中得出來的?我不敢妄下結論,但從《道德經》幾個版本(王弼本、長沙馬王堆漢墓帛書甲乙二本、郭店楚墓竹簡本)相比較來看,我所能確定的是,《道德經》不講養生。

至於權謀,兵法,我想,是個人都多少會有點這方面的聰明吧,若是一本書里有幾個字有幾句話講到殺人,那就是講殺人的書么?顯然這樣的邏輯是不成立的。假如成立,那有相當多的書和文章都要頂上教唆犯的罪名了。

什麼是哲學?很慚愧,到現在這定義我都沒弄懂。第一沒上那麼多學,沒老師教過這個名詞的定義,第二自己也實在是捉摸不透這兩個字湊在一起究竟是表達了什麼意思。從人們用到這個詞的頻率來看,還挺高的,什麼處世哲學,什麼電影哲學,什麼讀書哲學,什麼經商哲學,什麼戰爭哲學。。。。。。由此揣測,哲學這個詞里,有道理這樣的意思,也有怎麼樣的意思。那麼,作為老子來講,寫一本書,做一篇文章,裡面透出點道理,透出點怎麼樣,也就透出哲學了。那麼說《道德經》講哲學,沒什麼可說三道四的罷。

那麼,老子的這本《道德經》是講治國的嗎?我的看法:是,但不全面。主要講的是如何管理天下。老子所講的天下,與我們現在所講的天下,這個范圍是很不同的,老子講的天下,是周天子統治的地盤,在這個天下里,有數百上千的國,至於實際數目,對不住,還請大家去看歷史書。

這只是個人的一點看法,但上面這些話有不少跑題了,現在扯回來,說正題。

我們應該怎麼樣來解讀《道德經》?

首先,態度。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必不可少的。個人認為,有兩種態度:其一,弄清楚《道德經》要告訴我們些什麼;其二,借《道德經》來表達自己的一些看法和觀點。而第一種態度是正確的。

第二,字義。看書,有不認得的字和不明白意思的字和詞是正常的,尤其是《道德經》成書於兩千多年以前,而這兩千多年裡,漢字不斷地發展豐富著,大多數字的意思都是隨著年代的增加意思也有增加,而同一個字也是難免不同的時代用不同的意思。這字書的選擇,《說文解字》是必不可少的,其餘的什麼《古代漢語字典》《現代漢語之典》《辭海》啦等等都是可用的。那麼,《道德經》里的字都應該採用哪些意思呢?個人認為:應該首先考慮字的本義,解釋不通,才考慮引申義,且這引申義出現的時代不能晚於老子生活的時代——這是個難辦的事情,有的字無論用哪個意思也解釋不通。那麼,考慮這些個字是不是通假字,是不是借字——這又是難辦的事情,沒有相當的水平是無法作出判斷的,沒有相當高的水平是無法作出正確判斷的——很坦白地說,我只能看專家們的判斷來自己選擇是不是通假借字,其本字應該是什麼。尤其是楚簡本於我而言直接天書一般。

第三,句讀。眾所周知,標點是從外國引進使用的,沒多少年。古代中國人寫文章不怎麼用標點的,有的文章會有一些符號,來意思意思,但遠不如現代這套標點明了。因此,那一大堆不帶標點的字句,要靠個人根據個人理解來選擇停頓,而不同的斷句會出現不同的意思——這也是《道德經》引起這么多爭論的一個原因。個人讀《道德經》都是忽略其中的標點的,根據自己的理解來斷句,當然,不是全部都要重新斷句的,只是其中很少一部分因斷句引起歧義(個人觀點)的句子。並且,還有一些斷句並不能確定下來。這很有意思。

第四,版本。有句老話「近古多存真」。雖然不是絕對正確,但卻是一個可以指導的方向,也是一個極可能最為正確的方向。從《道德經》以外的別的文獻來看,越早的越接近真面目,直到原本。所謂的正本清源,也就是這個意思了吧?

第五,在《道德經》之內尋找答案,而不是之外。旁證始終是旁證,不是直接證明。

第六,盡量撇開別人的解讀所帶來的影響。尤其是名家大家的觀點。這里所說的不是對字義的理解和爭論,而是對句段乃至於全文的觀點。

第七,也可以只針對一個版本,弄清楚這個版本的《道德經》都說了些什麼。上面這六點,也同樣適用於某一個版本的解讀。

第八,所謂的校堪、復原,都是瞎扯淡。連原來是什麼樣子都不知道,怎麼能確定校堪的標準是什麼?怎麼能知道所「復」的是不是「原」?在沒有出土年代更早的《道德經》完整版本之前,所做的一切都是徒勞的無用功,都是極不負責任的。

說了這么多,跟開頭的那個故事能沾上邊的,也就這個「第八」了。

故事裡的那位中醫的校訂葯方集,他之所以能夠做到成功,離不開他的努力,而更重要的是他有一個標准,而這個標準是可行的——葯方是不是能治病,就這么簡單。

而《道德經》呢?根本是兩碼事。我不清楚搞古文獻研究的都有些什麼樣的標准和准則來作為校堪和復原的依據。估計是根據出土文獻的年代來的。向年代早的文獻上靠攏應該是指導方向吧?那麼,到目前為止,能看到的年代最早的《道德經》文獻是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簡本。總計約不到三千字,整理者分為甲乙丙三個部分,這些竹簡內容有重合。竹簡文獻與年代晚一些的帛書甲乙本還有王弼注本,內容有相對應的,但從文字解讀來看,有不一樣的地方,也就是說,應該重新進行理解,那麼,要做校堪復原的話,應該如何來做呢?這種令人頭疼的事情,是專業人員應該操心的,跟咱沒啥關系。

以哪個版本為底本?簡本?帛本?王本?河上公本?。。。。。。這是一些年代較早的版本,而我也不能說以後不會出土年代更早的版本,沒准誰家的箱子底下就藏著一本原本的《道德經》。。。。。。

每個人讀一本書一篇文章都會產生一些感想和看法,這是不可避免的,不能成為指摘和攻擊的理由,正相反,這種感想和看法的交流會有助於別人。但自己訂一些標准且這些所謂的標准還沒有說清楚道分明就來搞什麼校堪復原之類的活計,是在製造新的版本,這叫添亂,不象話嘛。

⑹ 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任發融簡介全部

任法融,俗名任志剛,中國道教協會會長,原籍甘肅天水縣,生於公元1936年。家中世代務農,家境貧寒,幼年喪父,弟兄3人,任法融為最小者。其外祖父為清末秀才,頗精儒學,以教學為生,其父在外祖父教育影響下,亦通讀儒家四書,並常閱讀佛、道教經典書籍。
1943年任法融7歲時入鄉塾讀書,1950年14歲時因家庭生計困難而廢學,在家習農事並從其慈母課讀儒家四書,身體漸成長,文化涵養亦漸增長。1955年冬,年已19 歲的任法融到陝西隴縣道教宮觀「龍門洞」游覽,見這里山清水秀,環境幽美,又聽說元代的著名道士丘處機(長春)曾在這里修煉得道,心頗慕之,因而在山中盤桓數日。當時龍門洞常住有廿多位道士,任法融見他們個個樸素善良,勤於道家修煉,便請得該觀監院同意留居,每日隨道眾干農活,閑暇時便借閱道書。漸讀便漸對道教產生信念,與道教結下不解之緣。爾後,正式入道,拜全真龍門正宗廿八代玄裔王嗣林道長為師,隨師學道。後認梁宗和道長為師,現為陝西周至樓觀台道觀監院,常住樓觀台,據一位西安八仙宮高功所講:任法融在《道德經》、《陰符經》等道教經典的理解和運用,是他認識所有人中最高的一位。

⑺ 關於《道德經》,哪本書講解注釋得比較好

書店來里任法融道長源的《道德經釋義》,藍皮的,講解很專業。如果你曾經沒有接觸過,也可以選擇普通的
,就是一套有幾十本《論語》《孟子》都有的。比較適合初學。
《道德經》博大精深,很多注釋都是僅僅解釋其表面意思。若想更好地理解,還需要更多的自我思考與體悟。
寧外,如果你真的喜歡,建議背誦。「書讀百遍,其義自見」。
希望可以幫到你哦

⑻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原文及翻譯

《道德經》所蘊含的思想深深地影響了一代代的中國人民;並且也不斷地吸引著國內外學者對它做出新的闡釋、翻譯。我為大家整理了《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的原文及翻譯,希望大家喜歡。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

作者:李耳

執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樂與餌,過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注釋:

1、大象:大道之象。

2、安平太:安,乃,則,於是。太,同“泰”,平和、安寧的意思。

3、樂與餌:音樂和美食。

4、既:盡的意思。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翻譯:

誰掌握了那偉大的“道”,普天下的人們便都來向他投靠,嚮往、投靠他而不互相妨害,於是大家就和平而安泰、寧靜。音樂和美好的食物,使過路的人都為之停步,用言語來表述大道,是平淡而無味兒的,看它,看也看不見,聽它,聽也聽不見,而它的作用,卻是無窮無盡的,無限制的。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解讀:

“樂與餌”指流行的仁義禮法之治,“過客”指一般的執政者,但還不是指最高統治者。老子在本章里警誡那些執政的官員們不要沉湎於聲色美食之中,應該歸附於自然質朴的大道,才能保持社會的安定與發展。統治集團縱情聲色,不理政事,這是在春秋末年帶有普遍性的現象。諸侯國之間的戰爭,使人民群眾遭受嚴重的痛苦。而在日常生活中,統治者荒於朝政,根本不關心人民群眾的死活。老子對於當時這種狀況極為清楚,他這章里所說的話,表明他為老百姓的安危生存而憂慮的歷史責任感。

《道德經·第三十五章》注釋作品:

《道德經》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道德經》的注釋作品很多。

先秦至六朝:王弼《老子注》

初唐至五代:李榮《道德真經注》唐玄宗《道德真經注》《道德真經疏》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

兩宋至元代: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篇》《道德真經注》宋徽宗《道德真經注》江徵《道德眞經疏義》章安《宋徽宗道德眞經解義》蘇轍《老子解》吳登《道德真經注》其中歷代註疏唯唐宋最多總體理論也頗為精深,故不一一列舉。

明代:憨山大師《老子道德經憨山注》

清代:黃元吉《道德經講義》魏源《老子本義》《論老子》

現代: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任法融《道德經釋義》韓金英《內在小孩解道德經》

熱點內容
法律公司開業典禮新聞稿 發布:2025-01-11 14:24:52 瀏覽:494
中華全民共和國合同法 發布:2025-01-11 14:20:17 瀏覽:238
勞動法中關於被辭退員工工資待遇 發布:2025-01-11 13:45:31 瀏覽:550
高要司法局 發布:2025-01-11 13:44:53 瀏覽:125
最早貨幣立法 發布:2025-01-11 13:40:11 瀏覽:766
大學生對性道德 發布:2025-01-11 13:24:13 瀏覽:61
恩陽法院執行 發布:2025-01-11 13:04:37 瀏覽:708
法官司法廉潔 發布:2025-01-11 12:41:40 瀏覽:318
經濟法基礎課程感想 發布:2025-01-11 12:38:36 瀏覽:715
經濟法個人結算賬戶 發布:2025-01-11 11:51:29 瀏覽: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