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於連的道德

於連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02 13:48:47

㈠ 於連的人生真的是悲劇嗎

於連體現的只是毫無任何壓抑情況下,正常心態的反應而已,人性本質最回深刻的暴露答。不加掩飾對情感,事業的野心,並沒有錯。拿破倫是他的偶像,飛黃騰達是他的目標,為之努力.於連的 感官敏銳 生性 腦中滿是野心!雖然有不擇手段的時候,但比很多現代人強百倍.現今社會仍然是個勢利的社會。可能比他那個時代有過之無不及,有些人走了於連那樣的道路很多人不齒。但是,處於社會底層。相比之下,似乎事實上是更讓人鄙夷的。失敗是因為客觀大於主觀。事情總有敗露。是當時社會也不錯。因為當時倫理觀念很強,於連無法在夾縫里生長。轉型的年代人們的道德觀也在經歷潛移默化的重組更看重結果。而結果背後的過程有多骯臟似乎只要不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可以被忽略。笑貧不笑娼!

㈡ 紅與黑中於連的虛偽表現在哪裡 舉例證明。尤其在神學院時

於連的虛偽表現在一心希望擺脫貧賤地位,報復上流社會的蔑視。為此他煞費回苦心,不擇手段答的。他明明崇拜拿破倫,卻要當眾大罵拿破倫;他根本不信宗教,但卻施展著偽善的本領,那貝藏松神學院他卻要把《聖經》讀得爛熟,能夠完全背誦,使人相信他是神學院最虔誠的教徒,因而成為皮拉爾院長的寵兒,並很快被提升為講師,,並最終獲得了去巴黎莫拉爾侯爵府作助理的機會,進一步邁進了他仇恨不已卻又夢寐以求的上層社會。明明他在心底里愛戀德·雷納爾夫人,偏偏要勾引瑪蒂爾德小姐。明明想發展與瑪蒂爾德小姐的關系,卻討好元帥夫人。
於連所表現出來的虛偽與他當時的社會風氣是不無關系的。當時的社會唯利是圖,每一個都是自顧自。於連為了實現飛黃騰達的夢想而不得不以虛偽來保護自己的利益。

㈢ 於連的資料

於連是法國著名作家司湯達的代表作《紅與黑》中的男主角。

於連(Julien)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版和堅韌不拔的毅力權,為了實現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辛苦地奮斗著,其間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

正當他自以為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階級的愛情之時,社會卻無情地把他送上了斷頭台。


(3)於連的道德擴展閱讀

於連出生於小城維埃爾的一個木匠家庭,父親是一個自私的木材廠老闆,兩個哥哥都是粗俗之輩。瘦小清秀的於連崇拜拿破崙,但是他看到拿破崙的時代已經終結,為了盡快飛黃騰達他只得從事神職工作。

憑著超常的記憶力,他被市長雷納爾選作家庭教師,但他卻與雷納爾夫人產生了感情。後來為避免事情敗露,他不得不到貝藏松神學院學習。

正當他以為自己將要獲得成功時,雷納爾太太的來信告發了他。憤怒的於連瘋狂地在教堂打傷了雷納爾太太,也因此被判死刑,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㈣ 論述《紅與黑》中於連這一形象的社會意義

掩卷沉思,我覺得斯湯達通過《紅與黑》這本書不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病態愛情的悲劇,也為我們展示了在紅道勢力和黑道勢力統治下的法國社會的黑暗和丑惡.
於連!縱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復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沖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年輕有為的青年於連表面上看是被毀於病態的愛情,實際上是被毀於當時病態的法國社會.
斯丹達爾說過:"一個人的幸福不取決於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決於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獄之前的於連是在社會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就是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歲當上司令官",或者當上年薪十萬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婦人的青睞,以誘惑和征服貴族女人為"責任";他要擠進上流社會,要按照給他十字勛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並且准備干出滿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為自己本是個大貴人的私生子;凡此種種,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認,社會的承認,也即所謂"抱負"和"野心"之類.於連並非不能成功,他其實已經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獄之後,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訴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拋棄尊嚴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爾侯爵的女婿……這就是說,福利萊神甫言之有理,於連在法庭上辯護的確是一種"自殺"的行為.然而,看看於連在獄中的表現,讀者不能不認為,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游戲.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拚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這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並沒有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㈤ 於連的資料是什麼。

於連(Julien)靠著自己的聰明才智和堅韌不拔的毅力,為了實現自己的巨大野心而孤身一人在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里辛苦地奮斗著,其間不乏種種不光彩的手段。正當他自以為踏上了飛黃騰達的坦途和得到了超越階級的愛情之時,社會卻無情地把他送上了斷頭台。
於連出生於小城維埃爾的一個木匠家庭,父親是一個自私的木材廠老闆,兩個哥哥都是粗俗之輩。瘦小清秀的於連崇拜拿破崙,但是他看到拿破崙的時代已經終結,為了盡快飛黃騰達他只得從事神職工作。憑著超常的記憶力,他被市長雷納爾選作家庭教師,但他卻與雷納爾夫人產生了感情。後來為免事情敗露,他不得不到貝尚松神學院學習。受人推薦,他來到德拉穆爾府任秘書,得到了拉穆爾小姐的愛情。正當他以為自己將要獲得成功時,雷納爾太太的來信告發了他。憤怒的於連瘋狂地在教堂打傷了雷納爾太太,也因此被判死刑,結束了自己的一生。
性格影響命運
在小說《紅與黑》第四節「父與子」中有一段對於連的肖像描寫:
他的兩頰紅紅的,低頭看著地。小夥子有十八九歲,外表相當文弱。五官不算端正,卻很清秀;鼻子挺尖,兩隻眼睛又大又黑,沉靜的時候,顯得好學深思,熱情似火,此刻卻是一副怨憤幽深的表情。
這段描寫從某種角度可以說暗示了於連性格的悲劇,首先,這個年輕人長得十分清秀,這對他以後的命運有很大的影響。於連相貌清秀,身體瘦弱,但出生在木匠家庭,他身體不夠強壯不能出色的幹活,所以得不到父親的喜愛反而得到的是父親粗暴的拳腳;他擁有美貌,這成為躋身貴族及上流社會並與兩位貴族女性發生戀情的資本,但同時也是鑄就他命運悲劇的一個潛在因素。另外,他喜歡深思,探尋問題。他最愛讀的書有兩本:盧梭的《懺悔錄》,從這本書里他領悟到人應該是有尊嚴的,但出生的低微又使他往往得不到尊嚴,他因之而痛苦著。另一本是拿破崙的《聖埃倫島回憶錄》,這本書使於連狂熱崇拜拿破崙,覺得拿破崙給自己開辟了一條路:出生低微的年輕人也可以憑自己的聰明才智打拚出一番事業。可惜於連出生時,拿破崙的時代已經過去,於連不得不放棄穿上拿破崙軍隊紅軍裝的理想,而改穿上教士的黑道袍,「紅」與「黑」象徵著當時年輕人的兩條路。這段描寫還寫他在一轉瞬間目光里常常顯出一種仇恨的表情。於連是生不逢時的,內心有著仇恨,但在波旁王朝復辟與反復辟斗爭中他必須掩蓋住自己的仇恨,在表面上表現出很虔誠的篤信基督的樣子,把他的聰明才智用於背誦拉丁文的《聖經》。這也是小說名字的另一種解釋,「紅」是於連性格中善良真誠的一面,「黑」是於連性格中偽善憤恨的那一部分,「紅」與「黑」的交戰,住在他的思想與行動,「紅」與「黑」的抗爭,註定了他悲劇性的命運。
多重性格
小說中索黑爾父子相互敵視的緊張關系令人莫名其妙,比如書中開始便寫到老索黑爾和於連的沖突,由於老索黑爾叫了於連兩三聲沒有得到回答,他就撲上去給了於連一拳一巴掌,直打得於連暈頭轉向、鮮血直流。即使到後來於連被判死刑關在監獄里,老索黑爾不但不悲傷,而且還要向於連收取「預付給他的膳食費和教育費」。從這些可以看出,索黑爾父子之間的人倫之情已喪失殆盡。按照榮格的「阿尼瑪」理論,人類的心靈是雙重的,不過異性的心理特徵通常在人們身上不易被察覺到,它處在潛意識狀態,只表露在夢中或投射到周圍的某個人身上,(通常是男性身上的女性特徵投射到女性身上,女性身上的男性心理特徵投射到男人身上)但是從小就生長在只有男人的粗暴而沒有女人的溫柔的環境里的於連,他身上羞怯、靦腆、柔弱等特點,並隨著條件的變化和環境的改變,一旦遇到合適的理想中的女性,就會把內心中的女性心理形象投射出來,從而在他身上的男性心裡會迅速升居主要地位,因而那種勇敢、冷酷、殘暴等充滿征服欲和佔有欲的男性心理特徵就會突現出來。因此,極端的溫柔和極端的殘酷的兩極性格,就會統一在於連一人身上。
俄狄浦斯情結
其實,榮格的這一觀點用弗洛伊德的理論來分析,就是我們熟知的「俄狄浦斯情結」。於連對德·瑞那夫人的投射是以其母親的形象為原型的。而德·瑞那夫人也始終在感覺上把於連當成她的孩子。盡管二者在事實上並非有血緣關系,但在他們的潛意識中存在著「俄狄浦斯情結」,從而導致「亂倫」的恐懼。尤其是當德·瑞那夫人的孩子突然病倒時,兩人頓感亂倫必遭懲罰的恐懼。為了避免導致「娶母」的結局,於連只得處處逃避,向索福克勒斯筆下的俄狄浦斯王一樣,為了逃避神示的應驗而逃亡異鄉。正當於連和瑪蒂爾德的戀情將要達到「高潮」時,德·瑞那夫人便出面干預了。雖然她對於連母子式的戀情難以實現,但嫉妒之心決不允許她把於連推到別的女人的懷抱里,於是她便採取了最為卑鄙的手段,寫信告發了於連,使於連功敗垂成。於連感到異常惱怒,表面上看是德·瑞那夫人的出現破壞了他即將到手的錦秀前程,實際上於連前程的斷送意味著他將重新回到德·瑞那夫人身邊。當於連認識到「娶母」的結局將無可挽回時,他只得採取槍殺德·瑞那夫人的辦法。對德·瑞那夫人刺殺的不成功宣告了於連逃避的失敗,也宣告了他對瑪蒂爾德小姐的最終拋棄。但於連實際上又怕德·瑞那夫人真的死掉。他處在既愛又怕的矛盾交織中。當他得知德·瑞那夫人沒有死時,他先是驚喜於他所愛的人並沒有死,隨之擔心的娶母結局將最終難免,於是,於連考慮到既然不能把德·瑞那夫人殺死,那就只好把自己殺死。所以當法庭判他死刑時,他拒絕任何可能生存的要求,甚至承認法庭的判決是「公正的」。
逃避
我不抱有任何幻想,死亡在等待著我,它是公正的。我竟然會企圖殺害最值得我尊敬和欽佩的女人。德·瑞那夫人曾經像慈母一樣對待我。我的罪行是殘酷的,而且是有預謀的。
……在結束以前,於連又回過頭來談他的預謀,談他的悔恨,談他在那些比較幸福的日子裡對德·瑞那夫人懷有的尊敬和兒子般的無限愛……
這是於連對德·瑞那夫人戀情的真正告白。於連所認為的判決的公正性,已不再是法律的,而是道德的。並且於連只能選擇死,這是他對亂倫的最後逃避。
理想和現實
仔細比較司湯達的生平與於連的經歷,我們不難發現,司湯達不幸的童年、軍旅生涯、政治生活,都和於連有很多相似之處。可以說,《紅與黑》中的於連形象實際上就是司湯達本人,通過於連這一形象,不但表達了作者童年被壓抑的慾望,而且還體現了他一生屢受政治挫折的坎坷經歷;通過於連和德·瑞那夫人的優美愛情抒發了他的戀母情結;通過於連壯烈的死,完成了他對死亡的好奇和體驗。至於於連最後在法庭上精彩的演講,則更是作者一生中遭受政治迫害的直接表現,於連的全部人生閱歷不過是讀了盧梭和拿破崙的兩本書而已,於連對社會的認識是幼稚和膚淺的(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是膚淺的),這樣富有政治見解的精彩講演與其說演講者是於連,不如說是司湯達本人。可以說,整部作品就是作者全部內心世界升華的結果。
性格的來復線
小說中,德·瑞那市長要聘請於連去他家裡做家庭教師,於連的父親老索黑爾在薪水、吃、穿、住等一系列問題上與市長討價還價,老索黑爾關心的只有一樣東西――金錢,而於連關心的是他和誰一起吃飯,是和主人還是僕人。也就是說如果和主人一起吃飯,他就可以去。他的這種自尊心背後掩蓋著相當嚴重的自卑。由於自己出身比較低微,所以他的這種自卑表現得非常明顯。我們在他生活中看到這樣一個來復線,就是瞬間的自卑馬上激起自尊的反抗,這種反抗如果得到了某種勝利的滿足,這個來復線周期就完畢了。但接著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感到瞬間的的自卑,他又會激起一個自尊的反抗,然後再獲得一種勝利的滿足:瞬間的自卑――自尊的反抗――勝利的滿足――瞬間的自卑……
愛情
比如有一天在花園喝茶的時候,傍晚天色有點黑了,於連不小心碰了一下德·瑞那夫人的手,夫人立刻把手抽回去。對於一個貴婦人,這是修養使然。但於連馬上產生一個念頭:德·瑞那夫人瞧不起我,我的手一碰到她,她一下子就抽回去了。這樣一種自卑的意識變成自尊的反抗,他想:「無論如何我要抓住她的手。」經過很激烈的痛苦的思想斗爭,他下了很大的決心,把德·瑞那夫人的手抓住了。由此開始兩人的愛情。當天晚上德·瑞那夫人非常興奮,覺得自己的生活揭開了新的一頁,甜美的愛情降臨了。而於連只是感到一種勝利,感到一種勝利的滿足,因為他的自尊心得到了滿足,所以那天晚上他睡得很香,和德·瑞那夫人完全不同。
疑慮和矛盾
無疑,《紅與黑》是一部充滿著魅力的作品。西方關於研究司湯達的作品數量足以與中國研究《紅樓夢》的"紅學"等量齊觀。的確,作為法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之作,《紅與黑》中對於19世紀上半期法國風起雲涌的各方斗爭和矛盾都展現得頗為深遠,貴族、大小資產階級、教會人士一個個的粉墨登場,潛伏在表象下的實力的交戰刻畫了當時整個社會的腐朽和虛偽。而在我看來,《紅與黑》之所以如此經久不衰,都絕不僅僅在於該作品所體現出的政治和社會意義。記得藍棣之老師曾經說過,一部現實主義作品大大不同於記錄社會的高級文件,文學的意義也絕不僅在於記錄,我想,是《紅與黑》中主人公於連充滿著無限矛盾與反差的各種思想和行為,更足以讓每位讀者看得目瞪口呆卻又如痴如醉,足以讓每一位研究者分析成千次上萬次。
性格
我們隨便從中挑一段來讀,便很容易看出於連的極端細膩和敏感。在市長家做家庭教師時,於連已經通過出色地背誦拉丁文《聖約》贏得了德·瑞納一家上下刮目相看,更憑著他清秀的長相、少年的自尊打動了德·瑞納夫人的芳心。而於連卻出於一種奇怪的自尊和一定要證明點什麼的心理,望著她,彷彿她是個仇敵,他正要上前和她決斗交鋒……
就是這樣,這個怪異的於連牢牢抓住了讀者們的心。於連的敏感和細膩、倔強是天生的,他還擁有著超群的記憶力,而他的高傲和自尊、崇拜權勢則是後天環境的賦予。於連確實是十分自我的,在他的心目中,尊嚴被提到了一個至高無上的地位,他可以放棄輕而易舉就能到手的錢財,因為他需要的是別人的尊重。但他對於"自尊"的理想和追求又最終把他引向了歧途。

㈥ 《紅與黑》的主人公於連為什麼最終會選擇去死而不接受上訴

首先,故事的背景在19世紀的法國,當時的社會矛盾叢生,於連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之下想要努力依附權勢,依附愛情直上青雲,獲得權勢與社會地位。在復辟時期,封建勢力向市民階層猖狂反撲。於連不是統治階級圈子裡的人,那個階級決不會容忍於連那樣的人實現其宏願。


從表面上看,於連蔑視當時法國社會的一切道德規范。但他所踐踏的,卻是在那個腐敗社會中,人們僅僅掛在口頭上、誰也沒有意願真正遵守的虛偽的道德信條。於連是一個大膽的說謊者,但這是因為欺騙和謊言已經成為那個腐敗社會中人人藉以謀生的手段。他公然宣稱自利是人的本性,但那些高官顯貴們正是在「為社會服務,為公眾獻身」的招牌下,為自己及家族肆無忌憚地謀取私利。

㈦ 於連是個人野心家嗎

於連!縱來觀他極其短暫自,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復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㈧ 關於《紅與黑》中於連的性格分析

想了解,首先,應該知道時代背景,和司湯達借於連所反映的社會問題..於連應該是個極專力模仿屬拿破倫的人,但是他卻沒有成為拿破倫.這就是社會現實和理想的不融合所導致的,於連當然有人性,就象他最後走向段頭台之前所懺悔的.

㈨ 紅與黑中於連形象在現在社會中的意義。

掩卷沉思,我覺得斯湯達通過《紅與黑》這本書不但為我們展示了一個病態愛情的悲劇,也為我們展示了在紅道勢力和黑道勢力統治下的法國社會的黑暗和丑惡.
於連!縱觀他極其短暫,卻滿是波折動盪的年輕生命,流淌著太多矛盾和復雜.對此,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是個小私有者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我以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自然這種歧途不是簡單地採取了某種有背社會道德的手段,而是來自他心靈更深處的矛盾本質.
平民出身,較高文化,任家庭教師,與女主人發生戀情,事露,槍殺戀人,被判死刑,是他一生的骨架,"追求"幸福的"熱情"和"毅力",對階級差異的反抗所表現出近乎英雄的氣概就是動人的血肉.作者用淡化物質描寫而突出心靈跟蹤的手法強化的,正是於連處在青年的沖動下追求"英雄的夢想"經歷,這是對那個社會形態的反抗,也是對碌碌無為,虛度青春的反抗.年輕有為的青年於連表面上看是被毀於病態的愛情,實際上是被毀於當時病態的法國社會.
斯丹達爾說過:"一個人的幸福不取決於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而取決於他自己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入獄之前的於連是在社會這根"竹竿"上攀登,以他人(智者就是他人)的眼睛看待事物,所以他要"三十歲當上司令官",或者當上年薪十萬的主教;他要受到巴黎美婦人的青睞,以誘惑和征服貴族女人為"責任";他要擠進上流社會,要按照給他十字勛章的政府的意旨行事並且准備干出滿足而沾沾自喜,甚至真的以為自己本是個大貴人的私生子;凡此種種,都是"智者眼中的事物的表象",即他人的承認,社會的承認,也即所謂"抱負"和"野心"之類.於連並非不能成功,他其實已經成功了,即使他犯罪入獄之後,他仍有可能逃跑,他的上訴仍有可能被接受,他若拋棄尊嚴表示屈服仍有可能做德•拉莫爾侯爵的女婿……這就是說,福利萊神甫言之有理,於連在法庭上辯護的確是一種"自殺"的行為.然而,看看於連在獄中的表現,讀者不能不認為,於連的"成功"並沒有給他帶來幸福,反而是他的失敗促使他走上幸福之路.
紅與黑是象徵賭盤上的黑點紅點,而輪盤則象徵人生的游戲.我認為紅色還可以象徵於連的追求人生意義,而黑色就代表社會中形形色色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拚命奔波,卻不理解自己存在真正意義的生存狀態吧 !
這一部批判現實主義並沒有將主人公於連圖解成一個追求功利的符號,相反,作者卻給予了他深切的同情,通過人對慾念的執著追求不到的痛苦來批判那個時代特定的社會現實.這也是《紅與黑》流傳至今魅力長存的原因

㈩ 紅與黑中,於連為什麼一定要求死

於連的生命像蜉蝣一樣短暫,但卻像掠過夜空的流星一樣燦爛。他生命中的高潮是兩次非同尋常的悲劇性愛情。於連是一個充滿矛盾的人物。他的內心世界深刻而復雜,他既卑怯又勇敢,既狡猾又誠實,既老練又天真,既復雜又單純,所有這些水火不容的對立特徵,使於連成為一種特殊的典型。
有些讀者會感到奇怪,為何於連拒絕辯護上訴,主動赴死。實際上,當時於連面前有兩條路:一是向他所仇視的那個階級和他所抱定決心加以反抗的社會屈膝投降,乞求和接受它的恩赦。這樣他在肉體上雖然能夠得生,但在精神上卻將宣告死亡。另外,就是忠實於自己的信念和理想,把對人生的挑戰堅持到底。這樣,於連就必須挺身赴死。
於連選擇了死亡。正是對於死的自主選擇,充分體現了司湯達所塑造的這個叛逆性格的完整性。
從表面上看,於連蔑視當時法國社會的一切道德規范。但他所踐踏的,卻是在那個腐敗社會中,人們僅僅掛在口頭上、誰也沒有意願真正遵守的虛偽的道德信條。於連是一個大膽的說謊者,但這是因為欺騙和謊言已經成為那個腐敗社會中人人藉以謀生的手段。他公然宣稱自利是人的本性,但那些高官顯貴們正是在「為社會服務,為公眾獻身」的招牌下,為自己及家族肆無忌憚地謀取私利。
2,《紅與黑》是19世紀歐洲批判現實主義的奠基作品。小說圍繞主人公於連個人奮斗的經歷與最終失敗,尤其是他的兩次愛情的描寫,廣泛地展現了「19世紀初30年間壓在法國人民頭上的歷屆政府所帶來的社會風氣」,強烈地抨擊了復辟王朝時期貴族的反動,教會的黑暗和資產階級新貴族的卑鄙庸俗,利慾熏心。因此小說雖以於連的愛情生活作為主線,但畢竟不是愛情小說,而是一部「政治小說」。

熱點內容
肥東人民法院號碼 發布:2025-04-23 00:58:51 瀏覽:460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pdf 發布:2025-04-23 00:58:01 瀏覽:633
達芬奇道德經 發布:2025-04-23 00:48:54 瀏覽:160
南寧市法院院長 發布:2025-04-23 00:37:14 瀏覽:138
合同法中拖欠款項利息 發布:2025-04-23 00:29:52 瀏覽:137
勞動法關於事假工資的規定 發布:2025-04-23 00:29:03 瀏覽:328
在我國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是 發布:2025-04-23 00:28:17 瀏覽:310
大連律師於曉 發布:2025-04-23 00:08:58 瀏覽:171
三大訴訟法中最復雜的 發布:2025-04-23 00:05:58 瀏覽:730
最新民事訴訟法試題與答案 發布:2025-04-23 00:04:49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