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基層法治

中國基層法治

發布時間: 2021-01-02 14:43:52

A. 中國當前的法治環境

我們當前的法制環境雖然比原來有長足的進步,但是還是需要在某些方面繼續加強和提高,立法也要跟上,現在很多方面法治還不健全,需要完善法治。

B. 中國現在是法治社會

中國歷來是封建社會,因為中國搞封建主義搞了2000多年,搞上了癮,所以封建制度才更符回合中國答國情。面法治社會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產物,故我國還是人治為主,等再過幾百年或幾千年不想搞封建主義了,那時就有法治社會了。

C. 基層幹部如何在弘揚憲法精神,建設法治中國中發揮作用

作為一個公民,如何的去維護憲法的權威

1,首先,要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

在現代社會中,文明秩序的構建需要法治精神的推動,和諧社會要建立在法治社會的基礎上。而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建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公民和全社會憲法和法律意識的提高。要構建和諧社會,就必須尊重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增強全社會的法制觀念,尤其要注重發揮憲法作為根本法的核心作用。憲法是依法治國的首要依據,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法治國。因此,加強憲法宣傳教育,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意識,努力創造崇尚憲法、遵守憲法、維護憲法的社會法制環境,意義重大。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實踐證明,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進程中,只有加強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憲法精神,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才能保障社會成員依法享有平等權利,實現社會公平正義;才能提高公民和國家機關工作人員的法律素質,依法行政,防止社會矛盾激化,保證社會的安定有序。人權意識、契約意識、主人翁意識、監督意識、守法意識和訴訟意識是現代法治社會中一個合格的公民所必須具備的六大憲法意識。這六大憲法意識構成了現代法治社會所需要的法律文化環境。只有上述憲法意識的支持,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才能實施,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目標也才能實現。每一個公民都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憲法意識的培養對於自己人格健全的重要意義所在,使憲法意識真正成為公民人格心理結構中必不可少的主體意識。提到憲法意識,人們自然會聯想到一般的法律意識。但是,憲法意識並不能簡單地等同於一般的法律意識。它是人們對憲法在調整人們行為和社會關系過程中特殊作用的認識,是憲法權威在人們頭腦中的直接體現。憲法意識並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一種活生生的客觀存在,是人們自覺地運用憲法的理念思考、判斷、處理各種問題的心理特徵的生動寫照。所以,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識是維護一國憲法權威的前提

2,如何去維護憲法的權威

(1)宣傳憲法精神,就是要在廣大公民內心中進一步牢固樹立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的觀念、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的觀念、公民權利與義務相一致的觀念、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觀念,增強公民對憲法的忠誠與信仰,提高公民遵守憲法、維護憲法權威的自覺性,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營造濃厚的法治氛圍,保障和促進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的順利健康發展。

(2)宣傳憲法和法律,增強憲法觀念,還應該把憲法和法律的規定同我們公民日常的工作、學習、生活緊密地結合起來。要用群眾最容易懂的語言和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宣傳,以引起人們學法的興趣和熱情。這是宣傳憲法和法律工作中應當努力把握的聯系實際的觀點和群眾的觀點,也是我們改進工作作風、改進審判作風的一項重要內容。希望通過我們不懈的宣傳,每一個公民都能回過頭,再讀一讀憲法的每一個條文,問一問自己,憲法規定的個人權利是不是得到充分保障,也問一問自己是否忠實地履行了憲法規定的義務;國家機關的每一名工作人員,也再讀一讀憲法的每一個條款,問一問自己,在行使權力過程中,是不是始終忠誠於憲法。

(3)義務與權利是相輔相成的,我們要清楚的認識到,在享受權利同時要履行自己應有的義務

我們深知,人們對未來生活的強烈願望和堅強信心,必然依託於對憲法的忠誠和信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必須依託於人們憲法觀念的不斷增強,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必將依託於我們對憲法精神正確與堅定不移的貫徹;而全體公民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憲法觀念的增強,國家各級行政機關運用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水平的提高,必然轉化為支持人民法院工作的強大力量。各級人民法院法官及其他工作人員要迅速行動起來,以最大的熱情、最神聖的責任感,投身於全國法制宣傳日活動中去,把學習憲法、宣傳憲法、落實憲法精神推進到一個新階段!

D. 中國是法治社會嗎

中國當然是法治國家,只是法治還不夠健全,很多法律都有待完善,但是中國人口太多,要想法律符合所有人的利益,不現實,希望國家為人民服務的決心依舊,加強農村的法治建設,很多農村的法治建設太落後。

E. 中國是不是法治社會

衡量一個國家是不是法治社會,不能以某領導講話為標准,更不能以某法學家的著書立說為指針,也不能用一個國家的歷史背景、風俗人情、文化差異來人為地披上某種顏色,以區別一般性法治國家所固有的根本特徵。
就法治社會概念而言,它屬於上層建築領域,不同政體與國體的國家,法治社會的標準是一樣的,並無特色與非特色之分。
當代中國,那種動輒就強調社會主義特色的一些偽法學家,充其量不過是道貌岸然為專制政客所豢養的門客,是新時代的封建腐朽思想的辯護神和衛道士,在真理面前永遠不堪一擊。歷史的垃圾箱便是他們最終歸宿。
就當代中國而言,本人認為,目前沒有法治社會賴以生存的土壤和氣候。因此說,我們目前法律的歷史車輪所處的位置並非法治的軌道。究其原因如下:
一、當代中國的治理不符合法治社會的一般標准。
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治理結構,雖然他們意識形態各異,社會制度千差萬別,但就法治社會來說,其衡量標准就像我們給一個人下定義一樣,有其一般性和普遍性,法治社會的標准,應該至少包含以下幾個層次:
第一、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正如美國憲政之父潘恩所說:「在民主的國家,法律就是國王,在專制的國家,國王就是法律」,盡管我們對美國這個在國際社會經常扮演不光彩的角色有諸多看法,但不可否認的是美國是一個民主國家。法律至高無上,這從柯林頓與與萊溫斯基的桃色事件中可以看得出。總統雖然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但根據美國憲法規定,他仍然逃脫不了被彈劾的命運。這件事如果發生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在中國,法律從其創制到法律實施都沒有遵循一般法律所應當經過的程序,法律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是一種擺設。法律並不具有權威性。
第二、政府及政權更迭依法進行。政府的職能應該是為大眾服務。正如羅伯斯皮爾所說「政府是人民的創造物和所有物」,這種闡述在美國獨立宣言中第一段有很好的詮釋。政府是保障人民權利的,人民有權根據自己的意志選擇或建立自己的政府。一位法學教授到法國參觀巴黎市政廳,驚訝的發現市政廳沒有門衛,於是好奇地問:為什麼你們的政府機關沒有站崗的?講解對他好奇地反問:這里為什麼要有人站崗?難道市政廳不是讓市民自由出入表達民意或尋求幫助么?這在中國是不可想像的。即便在基層,政府機構和政權的產生也過多地披上政治色彩,政府和民意往往很難一致統一,甚至不能代表最廣泛的民意。在民主國家一般是法律創設政府,在中國,自古以來要麼是專制政府沒有法律,要麼改朝換代創設法律。政府及政權的更迭不是法律作用的結果,恰恰相反,法律是政府或政權更迭的結果。
第三、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英國法學家洛克在《政府論》中提到:「法律應當不論權貴貧富,更不應以特殊情況而有所出入」。通俗的講,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最主要的是法律實施人人平等。但就當代中國,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十分奢侈的事情。一部法律對於不同的人不同的地域發生不同的效力,地分南北,人分貴賤,同樣一個犯罪構成,不同的人被科以不同的刑罰,同樣一起交通事故,受害人還要分農民市民,就連最基本的受教育權,北京上海的學生竟然和同一個祖國其他地方學生考分不一樣,如此等等,大家對此已經麻木的習以為常了。
第四、政府缺乏權力制衡機制。凡是法制國家都建立了權力約束機制,這是因為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正像我們每個人不能為自己做手術一樣,腐敗如果沒有預防制衡機制,那麼政府的運轉就無法做到公開透明運行,腐敗就會永遠不能鏟除其賴以生存的土壤。這一點,孟德斯鳩在他的論法的精神里是這樣說的:從事物的性質來看,要防止腐敗就必須以權力約束權力。
綜上,法治社會的標准可能會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就其通常所說的基本標准,就是上述幾條。以上述幾條衡量我們的社會及其治理,我們會發現其並不具備上述特徵。

F. 中國到底是法治國家還是法制國家

首先,中國是法制國家,奉行依法治國的基本國策.
簡單解釋一下:「治」內所陳述的是一種容行政手段,就是行為;而「制」所說的是制度,是一種有邏輯體系,且屬於閉和循環的行政系統.通俗理解起來就是「中國是一個有法律制度的國家」,而不是「法律是治理中國的國家」.

G. 中國能實現法治嗎

在中國目前的文化傳統和歷史傳承下,是不能採用法治的。

目前的中國,只內適合在小事情上採用容法治,在大事情上採用人治。

舉個簡單的例子,農村的違章建築,雖然從法律角度來說,村民的違章建築是必須拆除的。但是,當違章建築太多的時候,政府根本無法拆除,只能贖買,以保持和諧社會。

還有就是各種群體事件,例如,醫鬧,從法律上來說是違法,要制止的。可是鬧了那麼多年,可曾看見過政府處理?只有等到患者死了、醫生也死了,才出來處理。為什麼,因為人治思想很濃重,政府都不敢用法治思想來處理問題。

H. 中國法治現狀如何.

建國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我們黨在解決"人治"問題上採取了各種措施,這是有目共睹的。但是,由於社會主義制度還很不完善,人治和人治思想依然有它的市場,人治是中國經濟發展遲緩的重要原因。經濟現代化要求必須實行法治,徹底摒棄人治。法治是近代大工業和商品經濟的必然產物,近代西方的法治,推動了西方生產力的迅猛發展,促進了社會分工、自由競爭。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必須明確國家、企業和個人的責、權、利關系;必須實行商品的等價交換,保護企業之間的競爭;必須提高工作效率和商品信譽;必須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由人民自己管理國家、經濟、企業、社會……所有這些,都必須實行法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違法必究,執法必嚴",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樹立至高無上的法律權威。這也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所要求的。
人治與法治,並不是簡單的領導制度的區別,而是判斷一個民族是否加入現代文明的重要標志。應當指出,我們至今對人治的危害、法治的意義的認識都還不夠全面深刻,這也是當前政治體制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之一。
法治是人類社會發展的重要標志,和諧是人類社會的理想境界。和諧社會要求有秩序,要求穩定,要求公平和正義,因此和諧社會首先是一個法治的社會。
眾所周知,所謂法治社會,就是社會公民和社會組織把憲法和法律作為行為規范。其基本特徵是立法必公、執法必嚴。所謂「公」,就是公平正義,大多數公民贊成;所謂「嚴」,就是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但僅僅做到這兩點,社會就會太平、就會和諧了嗎?
秦朝推行商秧和韓非的法家思想,推行嚴刑峻法,當官的都是酷吏,執法嚴格,可謂「法治」社會了。但秦不行王道而行霸道,不遵周公所制的「周禮」,民不知禮、義、廉、恥、信,人無倫常,盜賊叢生,官府一味地鎮壓,最終區區幾十年秦就亡了,沒有建成太平盛世、和諧社會。
亂世用重典是句屁話,沒聽說過人心是可以殺服的。清朝初年,康熙帝從元朝短命的教訓中悟出人心不可以殺服,積極學習漢族文化,尊崇孔、孟,祭祀明太祖陵,重用漢族賢達,用禮、義、廉、恥、信教化萬民,才收服了人心,出現了唯一一個異族統治下的太平盛世――康乾盛世。
所以,法治社會建設與社會文明建設必須同步推進,推行法治要有推行法治的社會土壤―――社會民眾推崇平等、自由、博愛的普世價值觀,禮、義、廉、恥、誠信等中國特色的貴族精神佔主流,大部分人積極追求真、善、美,自覺抵制假、丑、惡。
不信請看,南京「彭宇案」中,法官說:從常理看,如果彭宇沒有撞倒徐老太太,他就不會主動扶起徐老太太並送到醫院治療,彭宇這樣做了,就一定是他撞倒了徐老太太。在這樣的「常理」下,彭宇杯具了,美好的雷鋒精神也壽終正寢了。
可以看出,要建成真正的法治社會,還任重而道遠。

I. 2014中國十大法治人物有哪些

CCTV2014年度全國十大法治人物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立法修法的積極推動者專們——屬馬驤聰、 呂忠梅、周珂
對百姓負責的基層人大代表——浙江省臨安市板橋鎮人大主席朱忠華
「劉漢劉維特大涉黑犯罪集團案」案件辦理人員
背篼法官——四川省劍閣縣人民法院開封人民法庭庭長郭興利
廣東省廣州市越秀區人民檢察院黨組書記、檢察長——王雄飛
湖南省長沙市公安局黨委副書記、副局長——張慧
江西省蘆溪縣宣風鎮司法所所長、首席人民調解員——楊斌聖
上海福喜案卧底記者——上海廣播電視台電視新聞中心深度報道組
湖南省永州市義務普法員——鄺秀潭
見義勇為群眾和集體——奪刀少年、杭州公交大火案救助集體、羊倌盧偉

J. 如何加強中國的法制建設,給點建議

中國的法制改革思路經歷了從加強法制到依法治國的過程。依法治國,建設民主法治國家,已然成為舉國上下的政治共識和追求。具有高度民主的法治國家目標的提出,標志著治國方略的重大變化。依法治國的核心,在於確立憲法和法律作為治國的最具權威的標准,崇尚法治大於人治和黨必須遵守憲法法律的根本原則。依法治國的目標就是要把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具有現代政治民主形態的符合國際人權法要求的法治國家。?
??
我國已初步形成由憲法,基本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法規組成,以憲法為中心的包括刑法,刑事訴訟法,民法,民事訴訟法,經濟法,行政法,行政訴訟法,婚姻法,繼承法及其他部門法律在內的比較完整的法律體系。特別是近年來,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數量不斷增加,使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得到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為建設法治國家初步奠定了基礎。但是,我國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還存在著許多不足之處,離法治國家的實質要求和形式要求還有很大的距。在某些領域特別是在公民基本自由和權利保障方面無法可依或惡法難依的現象依然存在。一些部門法律缺乏基本法律或程序法,缺憲法配套法律法規。各部門法的規定不盡完善,部門法之間不協調的情況突出。許多部門法律制度受到計劃經濟體制模式的束縛和影響,不能很好地適應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要求。甚至憲法本身還亟待進一步修改和完善,還缺乏實施保障的系統規定,離法治國家標準的實質要求和形式要求都有很大差距。要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需要和適應法治國家的需要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在立法方面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
近期,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重點首先是要建立和完善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規范市場經濟條件下的財產關系,信用關系和契約關系,維護市場秩序,保障公平競爭。?
??
落實依法治國的方略,還將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加強民主參與和民主監督。現代政治民主形態是建設法治國家的前提條件。要推進政府工作的公開化和法制化,依法行政,從嚴治政。在行政法制方面,不僅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行政實體法,而且要抓緊制定行政程序法,進一步實現政府工作程序的法制化。行政程序必須體現民主原則,注重從保障公民民主權利的角度出發,通過對行政主體職責,許可權,行為方式的規范,對行政權的運行進行控制和監督。行政法制改革還要求實現行政公平。還要加快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評議考核制,提高行政執法水平。?
??
落實依法治國方略還需要大力推行司法改革,確保司法獨立和司法公正。要逐步形成法官獨立行使審判權的責任制,建立和完善冤案錯案追究制度,人民陪審員制度和司法監督機制,確保公正執法。在這方面,要繼續將審判方式改革推向深入。要健全依法行使權力的制約機制,加強對權力運行的監督,把勤政廉政建納入法制軌道。?
??
同時,要深入開展民主法治宣傳,提高全體公民的民主意識和權利觀念,重點要提高各級領導幹部的民主法治觀念。

熱點內容
肥東人民法院號碼 發布:2025-04-23 00:58:51 瀏覽:460
林鈺雄刑事訴訟法pdf 發布:2025-04-23 00:58:01 瀏覽:633
達芬奇道德經 發布:2025-04-23 00:48:54 瀏覽:160
南寧市法院院長 發布:2025-04-23 00:37:14 瀏覽:138
合同法中拖欠款項利息 發布:2025-04-23 00:29:52 瀏覽:137
勞動法關於事假工資的規定 發布:2025-04-23 00:29:03 瀏覽:328
在我國行使國家立法權的是 發布:2025-04-23 00:28:17 瀏覽:310
大連律師於曉 發布:2025-04-23 00:08:58 瀏覽:171
三大訴訟法中最復雜的 發布:2025-04-23 00:05:58 瀏覽:730
最新民事訴訟法試題與答案 發布:2025-04-23 00:04:49 瀏覽: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