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准則的案例
Ⅰ 營銷倫理(有關人際關系的道德准則)方面的案例名言
社會公德是社會生活中最簡單、最起碼、最普通的行為准則,是維持社會公共生活正常、有序、健康進行的最基本條件。因此,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也是作為公民應有的品德操守。《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用「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遵紀守法」二十個字,對社會公德的主要內容和要求作了明確規范。
1、文明禮貌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是人們在日常人際交往中應當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則。在人們的互相交往中,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現。俗話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因此,講文明禮貌能促進人們的團結友愛,是溝通人與人之間情感的道德橋梁。
講文明禮貌是社會文明和個人道德修養的標志之一。人的行為舉止最能反映一個人的道德修養和文明程度。每一個自尊自愛的人都應當把講究個人禮儀當作獲取成功的素質去培養。但是,在現實生活中,人們仍會看到種種不講文明禮貌的現象,如一些人常常出言不遜、惡語傷人,失禮不道歉,無理凶三分,騎車撞倒人後揚長而去,乘車爭先恐後,在公共汽車上見老人或抱小孩的婦女不讓座……如此等等,都是不講文明禮貌的表現,必須認真克服。
文明禮貌包含的內容和要求很多,這里需要指出的是,文明禮貌的要求和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它會隨著社會的進步而不斷更新。例如,中華民族歷來有好客的傳統,「有客上門,當降階而迎」,但是現代社會探親訪友不僅要輕聲敲門,而且需提前通過電話等形式預約。另外,隨著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我們與外國友人的交往越來越多,必須了解、掌握對方的風俗習慣,尊重對方的禮儀。
2、助人為樂
當一個人身處困境時,大家樂於相助,把別人的困難當作自己的困難,給予熱情和真誠的幫助與關懷,這就是助人為樂。
在現實社會中,每個人都在一定的人際交往中生活,每個社會成員都不能孤立地生存,而在生活中人人都會遇到一些困難、矛盾和問題,都需要別人的關心、愛護,更需要別人的支持、幫助。如果在社會生活中,每個人都能主動關心、幫助他人,從自己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使助人為樂在社會上蔚然成風,那麼,你就能隨時隨地得到他人的幫助,感受到社會的溫暖。從這個意義上講,「助人」也就是「助己」。因此,人人都應該發揚助人為樂的精神,積極主動地愛護他人,幫助他人。具體來說應做到:一是「我為人人」。每個人都應該從乘車讓座、幫助殘疾人過馬路等小事做起,養成關心他人的習慣。二是「遇難相幫」。天有不測風雲,人有旦夕禍福。當他人發生不幸、出現困難時,熱情幫助,為其分憂解難。三是「見危相救」。比如,在遇到歹徒行凶時,遇到有人恃強凌弱時,遇到意外險情等危急情況時,每個公民都應該挺身而出、捨己救人、弘揚正氣。近年來,我市先後涌現了秦炳奎、張東京、左寶忠、盛曉虹等一批見義勇為的模範人物,他們都是我們學習的榜樣。四是熱心公益。社會公益反映了社會主義的新型人際關系,與每位公民息息相關。每個公民都要關注和支持社會公益,多獻一點愛心,多添一份真情,在社會生活中做一個熱心人,如賑災救荒、捐資助學、義務獻血、為社會福利事業捐款捐物等等,做到有錢出錢,有力出力。
3、愛護公物
公共財物包括一切公共場所的設施,它們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大家享有各種服務和便利的物質保證。對待公共財物是愛護、保護,還是浪費、破壞,是一個公民有沒有社會主義道德的反映。每個公民都應該自覺遵守社會公德,愛護公共財物。一要愛護本單位的公物,做到公私分明,不佔用公家的財物,不化公為私。但在實際生活中,有些人不愛護機器、設備;有些人在家裡千方百計節約用電、用水,在單位卻對「長明燈」、「長流水」滿不在乎,視而不見;有些人甚至化公為私,隨意佔用公家財物,並認為「公家的東西不拿白不拿」。二要愛護公共設施,如電話亭、路燈及有關通信線路、交通設施等,還要包括保護文物古跡,使其為更多的人服務。有些人不注意愛護公共設施,我們遺憾地看到:街頭的公益廣告牌被故意損壞,宣傳櫥窗的玻璃被人為破壞,市區新公園內設置的幾只「梅花鹿」、「小山羊」有的已經成了「殘廢」;一些人就是喜歡在公園、文物古跡等地「信手題詞」;有的人甚至把公共設施視為「發財致富的源泉」,惡意偷盜窨井蓋,導致夜間行人受傷致殘。三要敢於同侵佔、損害、破壞公共財物的行為作斗爭。有些人經常抱怨公用設施差,但是對隨意破壞、損害公共設施的行為無動於衷,視而不見,見而不問。每一個公民都有責任和義務,同侵佔、損害、破壞公物的行為作斗爭,時時、處處關心和愛護公共財物。
4、保護環境
環境問題,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熱點問題。近年來,黃河的長時間斷流,沙塵暴的頻頻發生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所帶來的危害,使人們越來越清醒地認識到:環境和資源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能不能有效地保護環境,關繫到每個公民的生活質量和切身利益,關繫到人們的安居樂業,關繫到我們的子孫後代能否持續發展。保護環境,就是保護我們自己。保護環境不僅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也是社會公德的一項基本要求。
保護環境,首先要增強環保意識。有些人認為,現在是初級階段,首先要把經濟搞上去,環境治理以後再說。豈不知環境問題已成為我們發展經濟的一大制約因素,況且環境污染所造成的危害已遠遠超過前幾年污染企業所產生的「效益」。據有關部門測算,治理太湖至少需要投入2000億,利害關系可想而知。但是,仍有少數人認為:天空那麼大,放點煙氣算什麼;江河這么多,排點污水算什麼;天地這么廣闊,有點噪音算什麼。我們每個公民都必須明白,「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我們不僅要「金山銀山」,還要「綠水青山」。其次,要樹立「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觀念,從自己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努力養成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活習慣和行為方式,如自覺節約能源,反對浪費,不亂倒垃圾、污水,不損壞各類環境衛生設施等。此外,還應積極參加植樹造林,保護綠化成果。
5、遵紀守法
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對一個公民來說,是否自覺維護公共場所秩序,紀律觀念、法制意識強不強,體現著他的精神道德風貌。遵紀守法同時也是保護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
遵紀守法,首先要知法。隨著「三五」、「四五」普法活動的不斷深入,市民的法制意識普遍提高。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有一些人,因為對法律的無知,為了一些不足道的小事,惡語相向,拔拳斗毆,傷害對方,甚至鬧出了人命案子,成為終身憾事。這種慘痛的教訓屢見不鮮。所以,每個公民都要認真學習法律知識,不斷增強法制意識。首先要學習與自己工作、生活密切相關的法律、法規知識,搞清楚什麼事可以做,什麼事不能做,什麼是法律允許的,什麼是法律禁止的。其次要守法。有少數人認為,現在實行市場經濟,崇尚自由競爭,因此,有的人就見利忘義、唯利是圖,盜用他人專利或商標權,製造假冒偽劣產品,有的甚至製造、銷售淫穢音像製品。實質上,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更是法制經濟,任何人都必須嚴格遵守各項法律法規,否則,就要受到法律的制裁。第三要護法。有些人仍信奉「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在違法犯罪行為沒有危害到自己的利益時,就認為「與己無關」、不必去管「閑事」。如果人人都只考慮自己的安危,見惡不鬥、見凶躲避,甚至目睹有人同犯罪分子搏鬥時也不去相助,出現使「英雄流血又流淚」的情況,就會使邪氣上升,使社會不得安寧。今天流氓侮辱了過路婦女,大家不過問,明天說不定就會降臨到你的家人頭上;今天小偷扒竊別人的錢包,大家不制止,明天說不定那隻罪惡的黑手就會伸進你的口袋。因此,我們每個人都要敢於扶正祛邪,同一切違法違紀行為作斗爭,努力為他人、為自己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
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必須共同遵循的行為准則,是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行為規范。社會公德水平的高低影響著社會秩序、社會風氣、社會凝聚力,是一個社會文明程度的外部標志。在邁向現代化的進程中,社會公德比以往任何一個歷史時代都更為重要。社會公德具有維護和保障社會生活正常進行的功能,對於培養人的高尚品質,養成良好的道德習慣,樹立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創造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社會公德的范圍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是在事關重大的社會關系、社會活動中,應當遵守的由國家提倡的道德規范;另一方面是在人們日常的公共活動中,應當遵守、維護的公共利益、公共秩序、公共安全、公共衛生等守則。
主要內容包括文明禮貌、助人為樂、愛護公物、保護環境。
文明禮貌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人類為維系正常生活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規范。在人們的相互交往中,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等等,是相互尊重、友好的表現,也體現著一個人內在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修養,體現著他尊重人、關心人, 以及文明交往的風度和藝術。講文明禮貌,能促使人們之間團結友愛,既有利於社會,又可以美化生活。
助人為樂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直接體現。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人,都不能脫離他人的幫助而存在,也不能脫離他人的關心而生活。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依存、相互關心、相互幫助。
愛護公物是社會公共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它要求公民要關心、愛護和保護國家財產,同一切破壞和浪費公共財物的行為作斗爭。
保護環境是我國的基本國策,也是社會公德的基本內容之一。它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保護環境不僅僅是指講究公共衛生、美化個人生活環境等,還包括減少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能源等廣泛內容。由於我國人口眾多,人均資源不多,保護環境對於可持續發展,維護子孫萬代的根本利益,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遵紀守法是社會公共生活的又一基本要求。對於一個公民來說,是否自覺維護公共場所的秩序,紀律觀念強不強,法制意識強不強,體現著他的道德風貌。遵紀守法同時也是保證社會健康有序發展的基礎。
社會公德的主要特點是:
⑴ 共同性。社會公德是社會全體成員必須共同遵守的公共成員准則。
⑵ 群眾性。社會公德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社會所有成員的共同利益。
⑶ 繼承性。它是前人在社會生活中逐步積累起來的,而又代代相傳的維護正常生活秩序的經驗結晶。
我國憲法把遵守社會公德作為公民的義務,以法律形式確立下來,我國的每一個公民都應該養成自覺遵守社會公德的良好習慣。
希望這些對你有幫助!
Ⅱ 競爭中堅守內心道德准則的例子
司馬光在《交趾來獻奇獸賦》中有源言「正心以為本,修身以為基,」可見自古以來,修煉正直的高尚的品格就被視為安身立命的基石。周恩來同志,一生嚴於自律,為世人所景仰,這是他平生注重道德修養的結果。他年輕時代,貼手書警句於大立鏡旁,言「面必凈,發必理,衣必整,紐必結;頭容正,肩容平,胸容寬,背容直,氣旬勿傲勿怠,顏色宜和宜靜宜庄。」縱觀周恩來一生,不論局勢如何動盪、嚴峻,他都照鏡自勉、堅守高尚的品格,贏得了中國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尊敬。周總理的事跡,為我們樹立了堅守高尚品格的榜樣。
尊嚴是上帝賦予每個人的最崇高的信物,也是一個國家得以高昂頭顱,不被侮辱的脊樑。天津有兩個計算機系的高材生,剛畢業就被日本某軟體開發公司邀為程序員,開發一個以日本二戰為題材的大型游戲,公司答應給予他們豐富報酬。但在得知此游戲的宗旨含有美化侵略的成份,他們毅然辭職。公司加酬謝,他們嚴辭拒絕:「我們是程序員,但首先是中國人!」就這樣,他們以自己的行動堅守住了自己的尊嚴和中華民族的尊嚴,不論多麼優厚的物質回報,都無法腐蝕他們自己堅守的那一方心靈的凈土。
Ⅲ 舉例發生在你身邊的違反公民道德規范的例子
這個很多啊。比如樓上長期往下亂丟垃圾、小區花園被破壞成了私人菜園子等等
Ⅳ 名人遵守道德規范的故事
1、左公與曾公的胸懷
曾國藩和左宗棠都是晚清的重臣,兩人名氣都很大,朝廷一般多以「曾左」並稱他們兩人。曾國藩要比左宗棠大,並且曾經對左宗棠予以提拔。但左宗棠為人非常自負,從沒有把曾國藩放在眼裡。
有一次,左宗棠很不滿地問身旁的侍從:「為何人都稱『曾左』,而不稱『左曾』?」一位侍從大膽直言:「曾公眼中常有左公,而左公眼裡則無曾公。」侍從的話讓左宗棠深思良久。
2、漢武帝的胸懷大度
漢武帝劉徹,是個胸懷大度、思賢如渴的皇帝。他剛一即位,就發出了一個很不平常的求賢詔書,指出不管一個人出身貴賤,只要有特殊才能,就可封為將相。他說到做到,破格錄用了許多下層出身的人才。
有一次,十七歲的漢武帝帶著隨從微服出訪,來到一個叫做柏谷的地方。晚上,他們住進一家客店。店主人見他們年紀輕輕,行動詭秘,以為是一夥盜賊。
漢武帝口渴了,想討點水喝。店主人腦袋一揚,沒好氣地說:「我這里沒有水,只有尿!」說完,就偷偷溜出店門,打算召集附近的老百姓襲擊這伙可疑的旅客。店主人的妻子是個精明女子,她猜出了丈夫的心計,連忙跟了出來,好言相勸說:「我看他們不像盜賊,那領頭的倒像個貴公子。
你千萬不能輕舉妄動,錯傷好人。」店主人有些猶豫了,妻子乘機把他拉回屋裡,花言巧語地勸他喝起酒來。不大一會兒,店主人就被灌了個爛醉。於是,女主人又是殺雞,又是宰羊,擺下酒席盛情款待了客人一番。
第二天一早,漢武帝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回宮之後,他立即召見店主人夫妻倆,先賜給女主人一千兩金子,接著又把目光投向男主人。頓時,大殿里的氣氛緊張起來,人們以為男主人一定會受到懲罰。誰知,漢武帝不但沒有降罪,反而稱贊他疾惡如仇,是個壯士,並當場拜他為羽林郎。
3、尊師重道終成大器
東漢末年,有一位名叫魏昭的人,當他還在童年求學的時候,看到郭林宗,心想這是一位難得的好老師,便對人說:「教念經書的老師是很容易請到的,但是要請到一位能教人成為老師的人,就不容易找到了。」而郭林宗汗牛充棟,熟讀各家典籍,乃是遠近聞名的大儒。
後來,魏昭到京城洛陽任官,毅然決定拜遠在南陽的郭林宗為師,並派奴婢侍奉老師。但是郭林宗體弱多病,有一次他要魏昭親自熬葯給他吃。當魏昭端著煮好的葯進來的時候,郭林宗便呵責他熬的葯太燙,而魏昭就再熬一次,送上後郭林宗又說葯太苦。
這樣一連三次,到了第四次,當魏昭再端重新熬的葯而又沒有不好的臉色時,郭林宗才笑著說:「我以前只看到你的外表,今天終於看到你的真心啦!」於是大喜,將畢生所學的都全部教給了魏昭,而魏昭也終成大器,成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儒家學者。
4、不與人爭功的晏子
晏嬰,又稱晏子,春秋後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 交家。晏嬰是齊國上大夫之子,齊靈公時期,晏嬰繼任為上大夫。 據說晏嬰身材不高,其貌不揚,卻以生活節儉、謙恭下士著稱。 齊景公從診斷患病後,已經十幾天卧床不起了。這天晚上, 他突然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結果敗下陣來,驚醒後竟嚇出 了一身冷汗。
第二天,晏子來拜見齊景公。齊景公不無擔憂地問晏子:「我 在昨夜夢見與兩個太陽搏鬥,我卻被打敗了,這是不是我要死了 的先兆呢?」晏子想了想,就建議齊景公召一個占夢人進宮,先 聽聽他是如何圓這個夢,然後再講道理。
齊景公於是委託晏子去 辦這件事。 晏子出宮以後,立即派人用車將一個占夢人請來,占夢人問: 「您我來有什麼事呢?」晏子遂將齊景公做夢的情景及其擔憂告 訴了占夢人,並請他進宮為之圓夢。占夢人對晏子說:「那我就 反其意對大王進行解釋,您看可以嗎?」晏子連忙搖頭說:「那 倒不必。因為大王所患的疾病屬陰,而夢中的雙日屬陽。
一陰不 可能戰勝二陽,所以這個夢正好說明大王的腎病就要痊癒了。你 進宮後,只要照這樣直說就行了。」 占夢人進宮以後,齊景公問道「我夢見自己與兩個太陽搏鬥 卻不能上取勝,這是不是預兆我要死了呢?」占夢人按照晏子的 指點回答說:「您所串的病屬陰,而雙日屬陽,一陰當然難敵二 陽,這個夢說明您的病很快就會好了。」
齊景公聽後,不覺大喜。由於放下思想包袱不,再加上合理 用葯和改善飲食,不出數日,果然病就好了。為此,他決定重賞 占夢人,可是占夢人卻對齊景公說:「這不是我的功勞,是晏子 教我這樣說的。」
齊景公又決定生賞晏子,而晏子則說:「我的話 只有由占夢人來講才有效果;如果是我直接說出來,大王一定不 肯相信。所以,這件事應該是占夢人的功勞,而不能記在我的名 下。」 最後,齊景公同時重賞了晏子和占夢人,並且贊嘆道:「晏 子不與人爭功,占夢人也不隱瞞別人的智慧,這都是君子所應該 具備的可貴品質啊!」
5、暮夜無知
楊震赴任東萊太守時途經昌邑,被他推薦為昌邑縣令的王密夜晚泉拜見,想送他十斤黃金,楊震拒絕了。王密說:「暮夜無知。」
楊震義正詞嚴:「天知,神知,我知,你知,怎麼說沒有人知道呢!」王密羞愧而返。同是暮夜無人時,同樣面對十斤黃金,楊震慎獨自律,不為金錢所動,從而留下千古美談。
6、許衡的故事
許衡是我國古代傑出的「思想家、教育家和天文歷法學家。一年夏天,許衡與很多人一起逃難。在經過河陽時,由於長途跋涉,加之天氣炎熱,所有人都感到飢渴難耐。
這時,有人突然發現道路附近剛好有一棵大大的梨樹,梨樹上結滿了清甜的梨子。於是,大家都你爭我搶地爬上樹去摘梨來吃,唯獨只有許衡一人,端正坐於樹下不為所動。
眾人覺得奇怪,有人便問許衡:「你為何不去摘個梨來解解渴呢?」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梨,豈能亂摘!」問的人不禁笑了,說:「現在時局如此之亂,大家都各自逃難,眼前的這棵梨樹的主人早就不在這里了,主人不在,你又何必介意?」
許衡說;「梨樹失去了主人,難道我的心也沒有主人嗎?」許衡始終沒有摘梨。
Ⅳ 舉4個關於道德底線 是非准則的例子
有許多人在食堂打飯,應該按照順序排隊,如果大家都插隊,秩序就會破壞和發生沖突。
Ⅵ 有關道德的確實事例
例一:某小學生放學歸來,向媽媽描述:有一位叔叔在等候公交車時,將香煙頭隨手扔到了地上,恰巧被一位環衛工人叔叔看到了。工人叔叔把肩上的垃圾箱放下來,將香煙頭掃進了垃圾箱……媽媽聽了以後,神色凝重地對兒子說,隨地扔香煙頭或別的廢棄物品,是缺乏公共道德的表現。看,公共道德,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例二:父親讓女兒去家門口的小吃店買冷飲,女兒去了。女兒回來以後,將找回的零錢交給父親。父親認真地加以清點之後告訴女兒缺了5分錢。女兒笑著諷刺父親「摳門兒」,隨後如實解釋說:那5分錢硬幣滾落到地上,我沒有撿起來。父親告訴女兒,5分錢確實是個小數目,但是,熱愛人民幣是每一位公民都應當有的公德,如果誰有意毀壞人民幣,還要負刑事責任呢。父親嚴肅地說:「你想過沒有,硬幣上有國徽圖樣,將其扔到地上任人踐踏,對國家是什麼態度?」公德與愛國,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例三:兩個同學鬧矛盾,彼此都不冷靜,事後仍然怒氣未消,都講了對方的壞話,其中一位同學還散布了對方的家庭隱私。這話被第三位同學聽到了,悄悄傳給了當事人,致使矛盾激化,險些鬧出大事,幸被老師及時化解。同學們得知此事以後,有的說傳話的人「嘴太快」,有的說傳話的人「太多事」。老師卻深刻指出:人應當多做促進團結、有利於安定的事;絕不能做挑撥離間、加劇矛盾的事。至於散布別人的隱私,問題的性質就更嚴重了,是缺少道德的表現。道德,在此時此處此事上,就是這樣的具體。 這樣的事例,不勝枚舉,隨處可見,都與人的道德品質有關,都很具體。 道德品質,每每被人們視為很抽象,看不見摸不著。有的家長坦言:孩子的功課是具體的,分數是可視的,而道德則不然。因為有了這樣的觀念,就很容易「聚焦」於孩子的課業,而忽視事關道德品質的言行,讓本來呈現道德特徵的言行,在人們的眼皮下面滑過去了,該褒揚的沒有褒揚,該批評、制止的未能批評、制止。 講道德,是人與人、人與自然關系的基本准則,是調節之間關系的法寶。人與人、人與自然須臾不可離開。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的融合或矛盾乃至對抗,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也都是十分具體的。一般情況下,舊的矛盾解決了,出現了融合;之後又會有新的矛盾和斗爭,待解決之後又有了新的融合,反反復復無窮期。或矛盾或融合,道德往往都起著重要作用。講道德是任何一個民族、一個國家都提倡的。道德在生活的每時每刻每個角落每個領域每個人群中存在,它怎麼可能是抽象的呢?它必然是具體的。 道德是具體的、可視的,道德就在我們身邊。我們應當抓住可資對未成年人進行道德教育的一個個瞬間、一件件事。有的家長還為孩子設計某個場景,出一些題目,讓孩子置身其中去思考,去行動,用這樣的方法幫助孩子認知道德,體驗道德,實踐道德。久而久之,孩子對道德有了比較深刻的認識和深切體驗,並且成為自身的一種重要素質,就會一生受益。 道德其實很具體。只是因為我們漠視它才忽視它,其實它實實在在存在於人的思想和行動中。我們要學會認識它,抓住它,注入孩子的心田! 道德可以成習慣 習慣,是一個不容小覷的字眼。「習以為常」,「習慣成自然」,「積習難改」……這些被人們傳講了千百年之久的話,說的都是習慣之偉力。 習慣,是外在影響作用下形成的內動力。 習慣,是人們「不知不覺」的某種行為。說「不知不覺」,未必確切。說深知深覺之後的頓悟與必然,倒是講到了根本處。 我們不必在概念上停留吧,還是面對現實生活,看看習慣的力量與重要。 1987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聚會巴黎,暢談各自走過的人生之路。一位老科學家說,他自己的一些良好習慣是在上幼兒園時期養成的,諸如:禮讓、致歉、觀察乃至勤洗手這樣的「小事」。這些良好習慣揮之不去,伴其一生,改不了,也不能改。著名勞動模範、青島港(集團)有限公司明港公司橋吊隊隊長許振超說,每逢節假日,他一定要到崗當班,多少年了,已經成了習慣,想改也改不了……他們都稱自己的行為為「習慣」,都說「改不了」。可見,習慣對人的一生是多麼重要,習慣是如何的根深蒂固! 道德也能成習慣。道德是人的一種思維和理念,體現在語言和行為上。語言和行為是可以成習慣的。比如:說臟話,講假話,編謊話,一旦成為習慣,改起來很難。有一個自幼養成這種壞習慣的孩子,有一天總算說了句真話,竟是:「我習慣了,張嘴就沒好話……」多麼可悲!而與其相反,說真話,講文明,一旦成為習慣,「改」起來也很難。有一個自幼養成這種好習慣的孩子,有一天第一次說了一句假話,而且是出於善意,結果話一出口,額頭上的汗珠也出來了,最後只得從實說來。又比如:成千上萬的「志願者」,除了因為都有熱心於公益事業的美德,還因為都養成了無法擺脫也不想擺脫的道德習慣。有一個從農村來城裡親戚家借讀的孩子,加入到志願者行列。當問他這樣做的初衷時,他回答得也許不算高尚,但卻很真實,那就是:道德習慣使然。
Ⅶ 道德沖突的事例
有一部外國電影《叢林兄弟情》,通過講述主人公如何完成一項艱難的救助,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道德沖突的場景。
影片的主人公是一隻可愛的小狗。這只小狗為一富豪所豢養,一天,當富豪在山野遊玩時,小狗不慎與主人失散。在流落中,小狗目睹了一隻生育不久的母獅被獵人打死的景象。獵人將母獅的屍體扛走了,但沒有發現不遠處還有六隻嗷嗷待哺的幼獅。小狗萌發了為幼獅覓食的想法。它先試圖抓捕兔子,但當它將一隻兔子逼到絕路時,兔子絕望的眼神使它於心不忍,於是放棄了捕殺兔子。它只好去偷獵人掛在房外的烤肉。後來,它發現有一隻母虎剛生下幼崽,奶水充足,於是它想方設法帶領幼獅去母虎那兒。在此過程中,它受到一頭狼的追殺,有幾次被狼追逼到絕境,幾乎喪命。最後它巧妙設計,使狼摔下懸崖。它還要時時提防老鷹的捕食。在與老鷹的搏鬥中,出於無奈,它舍棄了一隻幼獅的生命。它的主人好幾次就在它的近旁急切地呼喚它,但考慮到沒有完成自己的使命,它狠下心來沒有應答。歷經艱難險阻,它終於成功地把幼獅交託給了母虎。當主人又一次尋找它時,它懷著欣慰的心情與主人相見。
在這個故事中,我們至少可以看到這樣幾個道德沖突:(1)為救助幼獅,去偷盜食物。(2)為救助幼獅,企圖殺死無辜的兔子。(3)為完成救助,讓主人飽受尋找之苦。(4)為擺脫糾纏,毅然殺死了狼。(5)為保全更多的幼獅,只好讓其中一隻幼獅被老鷹吃掉。在這些道德沖突中,有大善與小善的沖突,也有善的目的與惡的手段的沖突。主人公為了解決這些沖突,作出了各種道德妥協。雖然這是一個關於動物的故事,但透過故事本身,我們看到的是編導的價值趨向,看到了許多屬於人之常情的東西。它以一種新穎別致的形式昭示我們,當面對道德沖突時,我們應該如何取捨。
道德沖突並不是指道德要求本身的沖突,而是指行為者在具體情境下難以同時踐履多種道德要求時出現的困境,這種困境又可以稱為「准則沖突」。所謂「准則」是主觀化了的原則。當道德原則被個體認可、接受了之後,就會轉化成他的准則。一個人總會形成各種准則,在具體情境下,不同准則的要求會令他無所適從,出現了准則沖突。但正是在解決沖突的過程中,個體的道德能力得到鍛煉,道德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常常遇到這種情況:一種行為符合某種准則,可同時又違反了另一準則。這就要求道德主體在相互沖突的准則之間進行自主的選擇,亦即選取其中一個准則,舍棄另一個准則,從而實現自己所追求的某種道德目的。當幾種道德價值不可兼得而又必須作出選擇時,道德主體往往處於一種非常為難的窘境。人一方面可以自主選擇,另一方面又必須對選擇負責,這樣,伴隨著道德沖突中的自主選擇,道德主體的內心常常會體驗到種種難言的孤獨、焦慮、不安和痛苦。道德主體若要避免這些孤獨、焦慮、不安和痛苦,就要放棄選擇,放棄道德上的自由,而聽憑別人、權威或社會集團對沖突所作的裁決。但這樣一來,主體的實踐就喪失了道德的本質特性,就不能確立自己存在的道德價值。因此,真正獨立的主體必然不會放棄自主解決沖突的機會,從而也就註定要忍受痛苦的折磨。其實,行為者的道德能力也正是在這種兩難的矛盾過程中經受磨練、得到升華的,個體道德的實現過程因為准則沖突而大大豐富了。
1、准則沖突的表現
准則沖突的具體表現異常復雜,可以從多個角度去歸納。從主體所扮演的社會角色的角度看,准則沖突可分為:由於社會或他人對同一角色的期待或要求不一致所引起的該角色內心的矛盾;由於個人改變角色而造成的新舊角色與所承擔的義務之間的沖突;由於社會生活的復雜性,一個人往往身兼幾種社會角色,不同的角色往往賦予其不同的義務,從而形成義務間的沖突。在人們的實際生活里,一個成年人往往處於多種關系中,而只要他處於兩種或兩種以上的關系中,扮演兩個或兩個以上的角色,那麼,在他身上,各個不同角色的准則要求之間就可能形成沖突。
從行為價值目標的角度看,准則沖突可分為:其一,由於社會歷史條件或自身條件的限制而導致的個人在價值目標選擇上的困境。自由、尊嚴、富足、事業、愛情、家庭、友誼等都是構成幸福人生的要素,缺少任何一項,都將帶來人生的缺憾。然而它們常常不可兼得,我們不得不在這些都值得追求的目標之間作出痛苦的取捨。其二,在生活中經常會發生利益選擇上的困境。由於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國家之間經常發生利益沖突,個人的長遠利益與眼前利益也時有沖突。其三,基本道德原則之間發生尖銳沖突。如忠孝不能兩全。又如,鐵軌只有兩條岔路,一條上有一個孩子,另一條上有三個成人,急馳而來的列車發生緊急情況,來不及剎車,這時,火車司機應該怎樣選擇?在「不可傷害他人」和「必須救助他人」中,哪一個是更嚴格的律條?其四,面對強大的邪惡勢力,生命價值與自由、尊嚴以及其他信念之間發生尖銳沖突。這種沖突使人面臨最嚴峻、最殘酷的選擇:維持信念必須以舍棄生命為代價,選擇生命則必須以背棄人之為人最寶貴的東西為代價。比如在集中營里,有人逼迫你作出選擇:將十個人中的一個殺死,另外九個就可以活下;否則,他們全部得死去,你作何選擇?
從行為方式的角度看,准則沖突分為兩種情形:目的正當手段不正當;目的不正當手段正當。對於以正當的手段達到不正當的目的這種道德現象,人們一般較易作出道德判斷,因為能使不正當目的得以實現的所謂正當手段,實際上是靠鑽社會規則的空子,不正當目的的實現必定包含著對他人或社會利益的侵佔,是我們反對的。人們備感困惑的是:可否用不正當的手段達到正當的目的?或者說,一個正當的目的是否可以為其不正當的手段辯護?
2、准則沖突的解決
由主體所扮演的多種社會角色所帶來的准則沖突,難以根本解決,它反映了社會生活的層次性和多樣性,個體只能以克制、奉獻來緩解沖突的程度。由行為價值目標所導致的准則沖突,可以大部分解決,這主要取決主體自我調整自身的價值取向,並在做出一種決定時,盡力修補或減少因放棄另一價值目標所造成的過失。
行為方式上的准則沖突能否圓滿解決,取決於是否正確處理目的與手段的關系。目的與手段之間是一種交互關系。一方面,樹立正確的道德目的,是解決兩者沖突的前提。目的規定和制約著手段,道德的目的通常採取正當的手段就能達到。另一方面,手段也制約著目的的實現,手段正當與否直接關繫到目的能否實現以及實現的程度。從長遠來看,正當的手段能夠促進目的的實現,而不正當的手段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而會歪曲以致篡改目的的性質,妨礙目的的實現。手段的性質不僅直接影響到目的的性質,而且手段的價值也會增加、減少以至改變目的的價值。當然,這並不排除生活中會出現「歪打正著」現象。要解決目的與手段造成的沖突,手段的正確選擇就成為關鍵。在手段的選擇中要堅持如下兩個基本原則:選擇有效的手段,使手段具有道德上「善」的價值,手段的有效性是道德自主選擇成為現實的關鍵。
在目的與手段的關系問題上,有兩種片面觀點,即目的決定論和手段決定論。目的決定論者認為,只要目的是合乎道德的,不必考慮手段是否正當;目的決定一切,目的可以為任何手段辯護;為了達到目的,可以不擇一切手段,因為「目的總是證明手段是正確的」。比如,為了救濟窮人,可以偷扒盜竊,坑蒙拐騙;為了教訓壞人,可以私設公堂,殘酷毆打;為了維護集體榮譽,可以誇大成績,隱瞞缺點,欺上瞞下。目的決定論往往成為當權者公開或暗中奉行的信條,同時也為各種不道德行為大開綠燈,使道德評價和法律裁決產生混亂。
手段決定論者主張,手段就是一切,手段是因,目的是果,手段是脫離目的而獨立存在的。他們往往不分目的的是與非、正義與不正義,單純評判手段的善惡性質,甚至對於手段要達到什麼目的都不予考慮。在這種觀點看來,對社會邪惡勢力,對犯罪分子的種種不法行為,不應該採取暴力手段進行斗爭,而只能採取人道、和平的教育手段來對待,否則就是不道德的行為。這種「勿以暴力來抗惡」的觀點,是一種抽象的人道主義,容易造成對惡勢力的讓步和縱容。在現實生活中,以道德和勸善的方式去對待惡勢力,其效果往往是軟弱無力的。
准則沖突的真正解決,取決於道德主體如何確定自身的道德價值。但有時道德價值也難以取捨,為此,有必要引入「道德妥協」概念。所謂道德妥協,是指主體在選擇中有意識地放棄某些道德規范和准則,犧牲某些道德價值,以保持其他道德原則和規范,維護更高的道德價值。為了「最大的善的目的」,在較低程度上對「惡」的妥協、對「善」的犧牲是允許的,也將被認為是道德的。所以,妥協性道德手段的選擇在道德行為實踐過程中是允許的,但這種選擇又必須是「迫不得已的」,而且是諸種決定中帶來「最小惡果」的,否則,任何對「惡」的妥協都是不道德的。
由此我們可以這樣總結:一個道德價值的取捨,如果它是為了達到更高道德目的所必要的,而且本身又是道德的,那麼就是合理的;如果當下的取捨迫不得已地帶有不道德的性質,那麼只要它與最高目的不矛盾,並且不改變目的的道德性,那麼這種取捨也應被認為是合理的。
Ⅷ 堅守道德的底線的事例 4個
1.朱自清寧死不吃美國救濟糧
2.有一天,幾個侵略維也納的拿破崙軍官發現大名鼎鼎的音樂家貝多芬,就要求給他們演奏。貝多芬拒絕了。可是,李希若夫斯基公爵為了逢迎這些侵略者,竟強迫貝多芬演奏。貝多芬憤怒到極點。他一腳踢開大門,回到住處,立即把公爵送給他的胸像摔在地板上,然後留下一封信,「公爵,你所以成為公爵,只不過由於你偶然的出身,我所以成為貝多芬,卻完全靠我自已。公爵在過去有的是,現在有的是,將來有的是,而貝多芬卻只有一個。」
3.徐悲鴻拒絕給蔣介石畫像。1935年,名聲鼎盛的大畫家徐悲鴻從巴黎剛回來,蔣介石就特意差張道藩來請徐悲鴻給他畫一張半身像。張道藩盡管說了許多好話,可是都被徐悲鴻斷然拒絕了。徐悲鴻說:「我是畫家對你們委員長絲毫沒有興趣。你還是另請高明吧」張道藩非常吃驚地說:「對委員長你沒有興趣,你對什麼有興趣?」徐悲鴻冷冷地笑了笑說:「我對人民大眾感興趣。」張道藩說:「這么說肯定不願給蔣委員長畫像了?」徐悲鴻說:「是的,是這樣。」張道藩急。「徐先生,你是才華橫溢的藝術家,我奉勸你還是不要做這樣愚蠢的事,免得後悔。」徐悲鴻看了張道藩一眼說:「我永遠不後悔。」
4.1941年1月,新四軍軍長葉挺在「皖南事變」時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敵人軟硬兼施,企圖制服他。但葉挺威武不屈,堅持斗爭,表現了一個革命者的尊嚴。他在獄中還寫下了大義凜然的《囚歌》:「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知道——人的身軀哪能從狗洞里爬出!我希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應該在烈火和熱血中得到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