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古代家庭道德教育

古代家庭道德教育

發布時間: 2021-01-02 18:00:27

A. 道德教育的古代名人古訓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行人-----三國·劉備
知恥近乎勇. ——專 孔丘
靜以修屬身,儉以養德. —— 諸葛亮
君子憂道不憂貧. —— 孔丘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子貢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 韓非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B. 古代家庭教育思想道德的重要內容是

一、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二、文行忠信同時並舉
三、有志者,事竟成
四、家齊而後國治
五、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望採納

C. 根據下列材料,分析中國古代家庭教育中初步道德教育的內容。 孔子說,「人無遠

對孔子的思想,我們需要認真的研讀,了解他對中國儒家文化的重要貢獻。

D. 古代家庭教育對現實有何啟發意義

中華民族美好道德的傳承與演進,是我國古代無數家庭一代接一代的道德教育回與道德示範的結晶答。在幾千年的文明傳承過程中,家庭道德教育起著很大的推動作用,並逐漸形成了一些具有較強針對性、實用性的思想道德教育方法,為現代德育留下了寶貴的經驗與遺產。在正在開展的全民道德建設活動中,進一步了解、借鑒古代家庭道德教育方法,對於進一步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美德,切實加強道德教育的實效性,努力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平,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

E. 我國古代第一部系統的關於家庭倫理和道德修養的家庭教育著作是什麼

《顏氏家來訓》直接開後自世「家訓」的先河,是我國古代家庭教育理論寶庫中的一份珍貴遺產,被陳振孫譽為「古今家訓之祖」。《顏氏家訓》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部重要典籍,這不僅表現在該書「質而明,詳而要,平而不詭」的文章風格上,以及「兼論字畫音訓,並考證典故,品第文藝」的內容方面,而且還表現在該書「述立身治家之法,辨正時俗之謬」的現世精神上。

F. 簡述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主要原則並進行評價

《古代家庭道德教育》以我國古代的家訓、家書、家范以及家規、族規等家庭教育典籍為史回料,對古代家庭(家族答)教育子孫的道德規范及其教育方法進行了系統的挖掘、整理和總結。

既對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及其古代家庭教育者在教育、傳承美德過程中的積極態度給予了充分肯定,也對封建道德及其教育形式中的糟粕進行了明確的否定,是弘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工作中值得借鑒的參考作品。

G. 如何看待中國傳統的道德教育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道德教育方面更是積累了五千年的經驗,為中國傳統社會的安定和諧做出了重大貢獻。而中國傳統社會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奏效,是因為傳統社會的道德教育接受了儒家的觀念,切實做到了以下幾點:
第一,高度重視道德教育,樹立了道德教育的明確目標,並把道德教育視為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宗教教育構成的完整體系
早在《禮記·學記》上就有:「建國君民,教學為先」的觀點。這就是說,建立一個政權和領導一國的老百姓,教育是至關重要的。而「教也者,長善而救其失者也」(《禮記.學記》),教育的目的是「長善救失」,即使人的過失得以挽救,而使人善良的方面不斷增長。可見,道德教育是古代教育的核心內容。道德教育必須從修身,即達到身心和諧開始,進而處理好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乃至國與國之間的倫理關系。因此,只有教育辦好了,人心得治了,倫理關系協調了,才能從根本上保證人們真正長久的幸福生活。
而中國古代的道德教育之所以能夠奏效,是因為它是一個由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宗教教育等構成的完整體系。在這個體系中,特別重視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強調家庭教育是道德教育的開始,社會教育是家庭教育的擴展,社會教育應當秉持孔子提出的「思無邪」的理念。因此中國古代的文藝作品,都遵循著孔老夫子的這一思想,不論音樂、歌舞、戲劇、詩詞等等,無不是以宣揚道德、弘揚正氣為主要內容,這樣才能使社會的正氣上升,邪氣下降。在科學迅猛發展的今天,網際網路滲透到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因此社會教育對人價值觀的影響更是起著潛移默化的深遠影響。所以我們的文化部門、新聞媒體,網際網路等,更應當承擔起弘揚社會正氣的責任,為倡導和樹立正確的道德觀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此外,宗教教育在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中佔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別是佛教,本質上就是一種教育。佛陀教育教導人「諸惡莫做,眾善奉行」與儒家重視道德教育的思想本質上是一致的。自公元67年佛教傳到中國後,受到中國朝野的歡迎,成為一種高度藝術化的教育。而這種藝術化的教育,體現在佛教的建築、雕塑、音樂、繪畫之中,成為中國傳統道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為形成淳樸向善的民風和達到社會的安定和諧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二,採取了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強調領導幹部的率先垂範作用
《說文解字》把「教」解釋為「上所施,下所效」。儒家看到道德教育的有效方式是身體力行的感化而不是空洞的說教,是開啟人的愛心、羞恥心而不是強制灌輸一種理念,因此特別了強調「正人先正己」、「身教勝於言教」,強調了作為國家和社會事務的管理者的領導人的道德示範作用。在這方面,孔子多次強調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論語·顏淵》)意思是說,領導人的德行好比風,老百姓的德行好比草。風向哪邊吹,草就向哪邊倒。又說:「政者,正也。子帥以正,孰敢不正?」、「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的說法。實踐證明,「上行則下效」:「上有克讓之風,下有不爭之俗」,「上清而無欲,則下正而民朴」,「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大臣不廉,小臣必污;小臣不廉,風俗必敗。」由此可見,作為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的領導者的道德修養對於形成一個社會良好的社會風尚而言是至關重要的。
孟子繼承了孔子重視領導者以身作則的道德示範作用,他說:「是以惟仁者宜在高位。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惡於眾也。」(《孟子·離婁上》)只有仁人應處於統治地位。不仁的人處於統治地位,就會把他的罪惡傳播給廣大的群眾。追溯歷史,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個士大夫階層實現政治理想的過程中,尤其重視個體品格的高低,重視個體人格的力量,良好的個體道德修養成為為官者首要而基本的條件。包拯清正廉明、不畏強權的為官品格;海瑞為民請命、剛直不阿的風范,都為統治者和平民所敬仰。
第三,把道德建設作為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通過各種制度建設保證推行道德教育
中國古代對道德教育的重視,並不是空洞的道德說教,而是依靠各種社會制度來加以強化。簡單地講,社會弘揚什麼,就要通過制度激勵什麼;反對什麼,就要通過制度約束什麼。英國功利主義的代表人物密爾說的好,「當社會不利於人常常運用高尚的情感時,這種情感就會由於缺乏培養而枯死。」從這個意義上說,從法律、監督機制的健全、激勵機制的完善上保障和推行道德教育,也是十分必要的。中國古人重視道德教育,但絕不意味著因此忽視了制度的完善和健全。在中國古人那裡,道德教育與制度建設這兩者之間不是非此即彼、相互對立、相互矛盾的,而是相互促進、相輔相成的。
例如,為了落實孔子「舉賢才」、「舉直措諸枉,能使枉者直」的主張,孟子進一步提出:「尊賢使能,俊傑在位,則天下之士皆悅,而願立於其朝矣。」(《孟子·公孫丑上》)這一觀點也為歷朝歷代的開明統治者所接受,因而注重從官吏的選拔、考核、監察、獎勵、培訓和管理制度上落實「進賢受上賞,蔽賢蒙顯戮」(《漢書》卷6,第167頁,中華書局出版社1962年版)的主張,這對於維護傳統社會的和諧穩定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著重培養人「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能力
世界所有沖突、不和諧的出現,根源在於利己與利他之間的沖突。因此,要化解沖突,每個人都要首先反省自己的不足,而不是去指責對方。孟子對這一點的闡述尤為詳盡。他說:「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
在《中庸》上也說,「射有似乎君子,失之正鵠,反求諸其身。」意思是說,我們做事如果沒有成功,就應當馬上反過頭來從自己身上發現不足。這正如一個射箭的人,如果他射箭偏離了靶心,他不是去尋找客觀的原因,而是回過頭來反省自己的技藝不精湛。孔孟所稱道的堯舜禹湯等古代的聖人,都是這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楷模。商朝的湯王,在自己洗臉的盆子上面刻了一段話,「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時時督促自己要不斷進步。湯王遇著大旱禱雨時又提到:「朕躬有罪,無以萬方;萬方有罪,罪在朕躬」(《論語·堯曰》)。意思是說,只要我自身有罪,不要因為我的過失殃及到天下百姓的身上。天下的老百姓有罪,都是我自己沒做好,都該由我自身負責。
在中國古人看來:「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社會風氣的好壞,與社會中的每個人息息相關,而社會上的每個人都對社會風氣的好轉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不僅是每一個領導者,而且每一個普通的人,都應當有這樣「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態度。陳寅恪說過:士大夫無恥,是為國恥。而作為讀書人,作為知識分子,更應當具有這樣的反省能力。應當說,從自己做起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和道德觀,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也必須承擔的道義責任。
古人說:各相責,天翻地覆;各自責,天清地寧。如今小至家庭夫婦之間的沖突,大至種族、國家之間的沖突,從很多的程度上都是由於彼此之間只知道責怪對方,而不能夠反躬自省而導致的。只有人人都能做到「行有不得,反求諸己」,才能最終化解沖突和矛盾,維護社會的和諧和世界的和平。

孝親觀念的現代意義
內容摘要:「孝」是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范之首而倍受推崇。現代家庭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和追求個人自由、權利意識的蔓延,使得孝親觀念越來越為人們所忽視。從而也出現了很多人倫關系失調、家庭關系紊亂等社會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途徑是多方面的,重新認識和提倡儒家倫理中重視孝道的思想,對於從根本上解決這些社會問題具有重要的意義。
推薦閱讀
主題詞:家庭美德 孝敬 尊老 儒家倫理
對於現代家庭關系問題的討論,筆墨日益集中於夫妻雙方關系的處理和協調,這是否意味著現代家庭中子女越來越少地關注對父母的贍養與孝敬問題?易言之,傳統社會中濃厚的孝親觀念在現代家庭中還處於何種地位、起著多大的作用呢?帶著這個疑問,筆者對當代家庭中子女對父母的「孝敬」問題進行了訪談調查。
調查是在煙台開發區的一個居民小區中進行的。由於地處開發區,集中了許多年輕的和中年的夫婦,與地處開發區的特點有關,這里聚集的年輕人都具有較高的學歷和較好的文化素質。我們的訪談對象集中於那些與兒女生活在一起的老年人,了解他們對兒女的孝親觀念的看法。這些回答似乎反映了某一年齡段(25--35歲)、某一文化層次(大專以上學歷)的城市青年(或中年)人對孝親問題的態度。

在談及兒女對父母是否「孝敬」的問題時,這些老人的回答大都是肯定的。然而,這些肯定的回答在我們聽來,都帶有一種「知足常樂」的無奈。在他們看來,能和子女生活在一起,受到兒女的照顧,就很滿足了。而這種滿足似乎來自於與那些歧視打罵父母、吃父母的、要父母的、拿父母的兒女的對比。從他們的談話中還得知,對於洗衣、做飯、照看孩子等家務,他們也都心甘情願地承擔了,目的是為了在自己能幹活的時候,不要成為子女的包袱。至於象子女不高興了,說話時不在乎父母的感受、甚至帶有訓斥的口吻等情況,他們也以「比上不足,比下有餘」的心態接受了。他們的精神生活,更多的是來自於與孫子、外孫的感情交流,而來自於兒女的卻很少。兒女也沒有很好地意識到應該關心父母的精神生活,而把孝僅僅理解為贍養父母。這與中國傳統社會對「孝」的理解相距甚遠。
「孝」是傳統儒家文化的核心內容,千百年來一直作為倫理道德之本、行為規范之首而倍受推崇。如孔子的「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第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論語·學而》)、孟子的「仁之實,事親也者」(《孟子·離婁上》)、《孝經》上的「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都把孝視為仁、義的根本,「人倫之公理」。後世的思想家和歷代統治者也把它當作維護社會倫理關系和政治統治的重要手段,並從不同的角度、比較全面地闡述了「孝」的含義、內容以及各種具體要求。

I.
孝道為什麼這樣為古人所重視呢?
在儒家思想家看來,孝敬是性德,即本性中所具有的品德。儒家講人性本善。人性的本善體現在人生而具有的惻隱之心、是非之心、辭讓之心、羞惡之心的基礎上。而建立在父子親情這種自然的倫理關系之上的孝敬,最容易體現出人生而具有的惻隱之心等。因此,講孝最容易開發本性,使本具的性德昭顯。儒家仁的思想正是建立在孝這個根本的基礎上的。因此,這個字絕對不能疏忽。理解了這個字,也就理解了儒家思想的精髓。從孝這個字的構成來看,孝是一個會意字,上面是個老字,下面是個子字。孝這個字的含義就是說,上一代與下一代是一體、不是兩個。如果有兩個這個觀念,那就不是孝了。上一代還有上一代,過去無始;下一代還有下一代,未來無終,無始無終是一體。在外國,中國人還保持著祭祀祖先的傳統,外國人不理解,問:幾百年、幾千年前的祖先,認都不認得,還祭祀他們干什麼?但是他們不懂得「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的道理。中國人祭祀祖先,這個情存的深厚!遠祖不忘,對眼前的父母哪有不孝敬的道理呢?儒家從縱的方面講孝的教育,從橫的方面,則講兄弟之間的悌,又把它推廣到「四海之內皆兄弟」。可見,孝悌教育做好了,整個社會的人倫關系就自然會井然有序了。
推行孝道責任重大的是老師。因此,孝親和尊師緊密地聯系在一起。儒家特別強調尊師重道的重要,強調老師的恩德與父母的恩德是一樣的。這在古禮中表現的特別明顯。在《禮記》中記載,男子20歲行冠禮。從此以後,他的祖父母、兄弟姐妹等親戚都不再叫他的名了,而改稱他的字,甚至連皇帝也是如此,都稱他的字表示對他的尊敬。只有父母一生都可以稱他的名,還有就是老師也可以稱他的名。可見,老師與父母的恩德是相等的。父母去世,要守喪三年;而老師去世,也要守(不穿孝服的)心喪三年。皇帝接見老師,也要降階,不能以君臣之禮接見,而必須以賓主之禮接見,即皇帝站在東面,老師站在西面。可見,儒家對師道尊嚴是何等的重視,把孝道和師道看成是教育的大根大本。

儒家講的孝的內容十分豐富,不僅要養父母之身,而且要養父母之心、父母之志,不能讓他們常常擔心。如果自己常常讓父母擔憂,那就對不起父母,就是不孝了。例如,到學校讀書,功課不好,讓母親擔憂,就是不孝;不敬老師,和同學不能相處,讓父母擔憂,就是不孝;蹋進社會,工作不認真負責、不盡心盡力,讓父母擔憂,是不孝;對長官不盡忠,是不孝,與同僚不能合作,讓父母擔憂,也是不孝。因此,《論語》上講:孝就是能夠做到「父母惟其疾是憂」,即父母僅為其疾病擔憂,而完全不必為任何其它事情擔憂。可見,一個常常懷有孝心的人,就幾乎是一個完人了。因此,古代有「求忠臣於孝子之門」的說法,是不無道理的。
II.
古代關於孝的有些論述和要求不僅在當時具有進步作用,而且對於我們今天家庭生活的和諧也仍有可供借鑒的內容。從現代社會與現代文明觀念出發,儒家所講的「孝」,其合理內容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贍養父母。早在《尚書·酒誥》中就提出了「嗣爾股肱,純其藝黍稷,奔走事厥考厥長。肇牽車牛遠服賈,用孝養厥父母」。意思是說,臣民之所以努力種植各種穀物,是為了事奉他們的父兄。農功既畢,牽著牛車將穀物運到遠處去貿易,也是為了奉養他們的父母。這里就提出了贍養父母的道德問題。《詩經》上也有很多篇章,一再強調子女應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如《詩經·小雅》雲:「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長我育我,出我腹我」。意思是說:爹生我,娘養我。撫摸我,愛護我,養大長大教育我,照顧我啊掛念我,出門進門抱著我。因此,子女贍養父母,也是為了報答父母的養育之恩。作為儒家經典的《孝經》,更是把贍養父母作為庶人的主要孝道,指出:「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可見,傳統儒家倫理對於贍養父母是十分重視的。有時候,甚至超出了道德范圍而以法律形式加以保證,規定不孝在法律上要受到處罰。《孝經·五行章》有:「五行之屬三千,罪莫大於不孝」的說法,規定對不孝者要「斬首梟之」。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而其中不孝罪為「十惡不赦」的罪名之一。唐律規定,罵祖父母與父母的要處以絞刑,毆者處以斬刑,從而對不孝的種種罪行作出了更具體的處罰。

第二,尊敬父母。一般人認為贍養父母就是盡了孝道,針對這種看法,孔子說:「今之孝者,是為能養犬馬。皆有養,不敬,何以別乎?」(《論語·為政》)。就是說,僅僅把「養」作為「孝」的標准,是遠遠不夠的。因為對於養犬馬而言,也是「養」,不敬重父母,就與養犬馬無法區別了。《禮記·祭義》上也講,「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事奉父母,重要的是子女從內心發出對父母的真誠的尊敬之情,保證父母在精神上得到欣慰,使他們心情愉悅。所以孔子說:「色難。有事,弟子服其勞;有酒食,先生饌,曾是以為孝乎?」(《論語·為政》)。意思是說,事奉父母時保持和顏悅色是最難的。有事情子女去做,有酒食讓父兄先吃,這樣做就能稱得上是孝了嗎?對父母和顏悅色,尤其要表現在當父母犯錯誤的時候,不能發火:「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無怨」(《論語·里仁》)。意思是說,侍奉父母,如果他們有不對的地方,要輕微委婉的勸說,操勞而沒有怨言。可見,儒家的孝道把尊敬父母視為孝行的高層次要求。養與敬相比,敬是更根本的。因此曾子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禮記·祭義》),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孟子·萬章上》)。

第三,「尊老」。儒家把孝不限於父子關系,還擴大到家族親戚之間,如《禮記·坊記》提出,「睦於父母之黨,可謂孝矣」,主張「入則孝,出則悌」,即在家孝敬父母,出外尊敬長者,把家庭敬老觀念推廣到社會。自漢代以來,儒家的尊老、愛老、養老的倫理觀念牢固地紮根於家庭、風行於社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成為人們奉行的行為規范,要求人們不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而且也要用同樣的感情去敬愛別人的父母。
在儒家看來,至少要做到以上幾點,才能稱得上是「孝」,以這種標准來衡量今天的「孝」子,恐怕有很多人就很難名副其實了。一些在古人看來是孝敬父母的起碼要求和必備禮節,在現代許多年輕人眼中無異於「天方夜譚」。實地訪談的結果表明,要使兒女總是對父母保持和顏悅色的「愉色婉容」,已經很難做到了。至於子女偶爾不高興向父母發點脾氣,在一些家庭中已成為「家常便飯」。而這些老人卻只是默默忍受了,總覺得比起那些「不肖」子孫而言,自己的兒女已經做得不錯了。
受過高等教育的城市子女的孝親觀念尚且如此,一般社會大眾、特別是農村子女對待老人的態度就可想而知了。對這一點雖然沒有做過專門的調查,但翻開反映老農生活的報刊雜志,親生兒女(兒媳)打爹罵娘、遺棄侮辱父母、視父母為包袱或保姆等事例隨處可見,許多老人凄涼悲苦的生活活生生地展現在眼前,令人目不忍睹。這與中國儒家倫理歷來倡導的養親、尊親、敬老的傳統美德形成了強烈的反差。

III.
究竟是什麼原因導致了曾經影響中國人上千年的孝親觀念的衰退呢?
其一,對傳統孝道的猛烈批判,忽視了傳統孝親觀念中的合理成分。中國自五·四新文化運動、尤其是社會主義社會建立以後的十年文革期間,孝道連同一切封建道德受到了猛烈的批判,人們從不同角度、各個方面揭露了封建孝道的弊端與危害。不可否認,傳統孝親觀念是在重視閱歷和經驗的農耕社會中逐漸形成和發展起來的,在漫長的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中受到宗法等級制度的深刻影響,「孝」的內容不可避免地帶有濃厚的宗法等級色彩,有許多愚忠愚孝的內容和阻礙現代社會發展的因素。如「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論語·學而》)、「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論語·里仁》)、「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等等。但是,應當明確的是,這些消極的因素並不能代表儒家孝道思想的主流。同時,對儒家經典中的這些論述,也不能作斷章取義的曲解。由於一些人對傳統孝道良莠不分的批判,造成人們思想上的混亂,在當代社會產生了不良社會後果。
其二,西方極端個人主義思想的影響,淡化了子女養親敬親的義務感。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尤其是西方腐朽價值觀的侵蝕,一些人的個人主義、功利主義等思想意識急劇膨脹,自我表現中心,自私自利。例如有些人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認為,老人只有消費,沒有生產,是一種累贅、一種負擔,敬老觀念日漸淡薄,甚至骨肉至親,也不喜歡家中有隨時需要照顧的老人同住。只有極少數需要老媽媽幫忙看家、煮飯、洗衣服、帶孩子的,才願意與老人同住。再就是父母本身有錢,不構成子女的負擔,兒女才樂意與他們同住,親自奉養。這些人心中只有自我,或放大了的自我,即妻子與兒女,沒有父母,不盡人子之責,不贍養扶助父母,甚至歧視、虐待父母。這不但破壞了家庭的友愛和睦,給父母在經濟上造成極大困難,在精神上造成極大痛苦,而且敗壞了整個社會的道德風氣和敬老傳統。就這樣,人們在不知不覺中把儒家的「必養且敬」的孝子標准簡化為「必養」了。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當社會上出現了大量打爹罵娘、不顧父母之養等「大逆不道」的現象時,那些尚能贍養父母的人就成為「孝子」。這也就不難理解那些能夠受到子女贍養照顧的老人們那種「知足常樂」的心情了。

當然,以上這些現象的產生,也是與我們社會生活的變動和教育的脫節是分不開的。在這種社會條件下,大力弘揚傳統孝德尤為重要。弘揚傳統孝德,必須首先解決思想認識問題。這是因為,現在中國正處於從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過渡時期,一些持激進觀點的人對曾經扮演過封建道德的孝親觀念能否在現代家庭倫理關系的協調上起到積極作用持有懷疑甚至否定態度。
IV.
那麼,在當代中國弘揚傳統孝親美德的根據和價值在哪裡呢?
從道德的發展來看,社會主義道德不是憑空產生的,而是對過去人類一切優秀道德的繼承與發展。社會主義道德必須根植於民族的傳統道德。社會主義道德並不是簡單的肯定或否定,而是棄糟取精。盡管傳統道德中含有其時代的階級的局限性的內容,但又有其不可忽視的超越時代的可繼承的內容。例如,傳統孝道中的養親、尊親美德,一方面有利於維系人類的種族繁衍,符合社會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有其客觀物質的基礎;另一方面又有利於和睦親情,維系人類家庭,是血緣親情的自然表現,具有主觀心理的根據。又如傳統孝道中的敬親、尊老美德,強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把孝悌作為仁之本,「愛人」首先從愛父母做起,然後愛其族人、愛其長上、愛其民族、愛其國家。這種推己及人的自然親情,符合人的認識與情感發展的規律,易於為人們所接受。試想一個連自己的父母都不敬愛的人,怎麼可能讓他真心實意地去愛他人、愛民族、愛國家呢?可見,弘揚敬親、尊老美德,有助於維持社會秩序,形成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因此,孔子有「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作亂者鮮矣」(《論語·學而》)的說法,《孝經》上也有「長幼順故上下治」的說法。可見,孝親觀念的教育是維持良好的社會倫理秩序的根本。而當代西方國家在物質文明高度發達、法治相對健全的情況下,仍然出現了犯罪率激增、少年犯年齡下降等現象,無疑與夫妻關系失調、家庭崩潰、父子失教的狀況有關。

可見,傳統孝親美德在當代社會仍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在「孝」的觀念和行為中有值得我們去挖掘的諸多合理成分。我們不能因為它存在某種缺點就對它完全否定。對於這一點,孫中山先生在1924年談到:「一般醉心於新文化的人,便排斥舊道德,以為有了新文化,便可以不要舊道德,不知道我們固有的東西,如果是好的,當然是要保存,不好的才可以放棄」,「談到孝字,我們中國尤為特長,尤其比各國進步的多」,「所以孝字更是不能不要的」(《民族主義》第六講)。新加坡、韓國、日本等受儒家文化深刻熏陶的東方國家,在現代化的過程中充分發揮了儒家孝道的積極方面,才在發展物質文明的同時,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也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面對當前中國社會大量出現的不養老、不敬老現象以及新加坡、韓國、日本等東方國家在精神文明建設中取得的成就,孫中山先生的話不能不引起我們的深思。
總之,基於他國的經驗和中國的現狀,對儒家傳統孝親觀念進行全面的剖析和鑒別,吸取其中有價值的合理思想,在家庭中強調「孝」的美德,在全社會提倡養親、尊親、敬老的社會風氣,對於改善老年人的生活處境、穩定社會秩序和人倫關系、提高全民族的道德素質等都將具有重要意義。

H. 中國傳統勵志教育及古代德育思想有哪些

中國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觀念在堯舜時期就已經存在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國封建社會的制度下萌芽.並成長發展起來的,而封建社會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的社會形態。

並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農經濟和異常集中的專制統治為主要特色的。在這種歷史背景下,不但中華傳統文化具有獨到的特色.而且與它相適應的傳統德育思想也表現出別具一格的特色。中國古代傳統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點:

1、內聖外王,修身為本

中國傳統德育思想歷來十分強調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過個人的道德修養,啟發個體的內在道德自覺,督導個體不斷進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煉.從而成為一個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孔子認為「修己以敬」是成為君子的第一步。

所謂「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與生活中以誠敬之心來進行自身道德的修煉.只有以誠敬之心進行道德修養,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夠做到不被物慾所惑.像顏回那樣「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

人不堪其憂,而回也不改其樂」。顏回身居陋巷,身無長物,日常賴以果腹者,惟簞食瓢飲而已,人皆憂戚難安無法忍受.而顏回卻怡然不改其樂;有人問如此困境所示何事。他說非樂貧而樂道也。

孔子曾再三贊嘆他道:「賢哉回也,賢哉回也」。「內聖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徵。所謂「內聖」就是內以修養自身品格,以期成就聖賢人格;所謂「外王」就是外以賓士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勛,從而造福黎民百姓。儒家經典著作《大學》詳細闡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為本」的德育綱領和步驟。

如「格物」是德育的起點,「格物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意思是說道德修養必須從「格物、知致」,即認識道德規范開始,由認識道德規范逐步轉化為形成道德信念.即「誠意、正心」,才能最終達到約束自身行為,即修身的目的。無論是從個體身心發展,還是從德育發展的規律來看,這種觀點都是符合個體道德心理發展規律的;同樣。

《大學》中提到的「齊家、治國、平天下」都是通過「修身」來達到的。中國傳統的德育十分強調道德信念的作用。可以說,強調德育的自律,既是我們民族優良的德育傳統,又符合德育發展之規律。

2、知行結合,以行為本

中國傳統文化的德育觀強調知與行的有機結合,即強調道德認知與道德實踐的有機結合,提倡以行為本。子日:「納於言而敏於行」;「君子恥其言而過其行」。也就是說道德修養不能僅僅停留在言辭上.必須與實際行為相結合。

朱熹指出:「知行常相須,如目無足不行.足無目不見」,即是對知行關系形象而生動的表達。王守仁曾說:「真知即所以為行,不行不足謂之知」,更是強調了知行統一的重要性。王陽明也認為「滿街都是聖人」,人人都可以成為聖人,途徑只有一個——「躬行實踐」。

3、立足當前,胸懷大志

《大學》說:「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後知致.知致而後意誠,意誠而後心正,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

意思是說.要想把自己的品德昭示於天下的人,首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國家的人,首先要整治好自己的家庭;要想整治好家庭的人.首先要提高自己的修養;要想提高道德修養,首先要端正自己的內心;要想端正自己的內心。

首先要使自己的意念誠實;要想使自己的意念誠實,首先要獲得豐富的知識;而要獲得豐富的知識,在於窮究事物的原理。這里就提出了《大學》的八條目,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應該有立志做一番大事業的雄心壯志。孔子的學生子夏說:「仕而優則學,學而優則仕」;孔子明確提出官員要「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這在孟子的論述中得到了更深刻的體現:「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廟;士庶人不仁,不保四體」。誠然。要實現以上的道德理想,就應該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一步一個腳印。

如果一個人連「黎明即起,灑掃庭除」的小事都不願干.又何以談論治理國家呢?因此,我們的德育必須啟發受教育者形成「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的道德之心,胸懷天下的道德理想,從而達到「內聖外王」的道德目的。

I. 學前教育史簡答題我國古代兒童道德教育的內容有哪些

①培養志向
②教以孝悌
③勤儉耐勞
④誠實無欺
⑤行善積德
⑥禮貌謙讓

J. 古代學前家庭教育注重培養幼兒的哪些良好品質對我們有什麼啟示

一 家庭道德教育在中國古代德育中的特殊地位

在中國古代自然經濟的社會結構及其運作機制中,「家」既是社會生產的基本單元,也是社會生活的細胞 。「家」本初含義是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家庭」,其延伸為網路結構的社會關系——「家族」,進而拓展為 整個社會關系——「國家」。在中國文化的主幹——儒家文化的視野里,「家」即「小國」,「國」即「大家 」,「家」「國」一體。這種由家——家族——國家所構成的社會結構形式,是以血緣親情為紐帶的,因而「 家」不僅是社會經濟結構、政治秩序的基礎,也構成了社會精神文化的堡壘,成了人們道德生活的價值源泉。 在一定意義上可以說,中國古代倫理道德的根基是家族本位,以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家國一體」的社會關系, 是中國傳統道德關系及道德規范形成的根源。它在社會的顯層文化中便表現為血緣——宗法——等級三位一體 的政治倫理和倫理政治。在四書五經中,「齊家」和「治國」緊密相聯,「私德」和「公德」融合為一。在中 國古代倫理道德規范的建構中,逐漸形成了以「五倫」「三綱」為核心的道德價值體系和倫理秩序,並被儒家 稱為「天經地義」的綱常名教的核心。

中國古代文化特別是儒家文化,不僅在「家國一體」的宗法等級的基礎上形成了一系列倫理道德規范,而 且形成了一整套以「家國一體」為基礎的道德教育模式及方法。儒家非常重視家庭、家族在道德教育中的特殊 地位和重要作用,並把家庭、家族道德教育和社會、國家的道德教育以及學校道德教育(「師教」)緊密地結 合起來。以血緣關系為基礎、以親情感化為紐帶、「家」「國」結合、政教合一,構成了儒家道德教育理論和 實踐的基本特點之一。

儒家強調人生在世,要以「立德」為本,而「立德」要以「孝」為本。在家為「孝」,在國為「忠」。以 「孝」促「忠」,以血緣關系促等級秩序,以「齊家」作為「治國」「平天下」的重要環節。在儒家看來,在 家能孝悌者,在外必能忠義。人人若能在家知孝悌,在外知忠義,則「家齊」「國治」「天下平」了。《論語 》中說:「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作亂者,未之有也。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 也者,其為仁之本與!」(註:《論語·學而》)孟子也說:「堯舜之道,孝悌而已矣。」(註:《孟子·告 子下》)孟子還說:「孩提之童,無不知愛其親者,及其長也,無不知敬其兄也。親親,仁也;敬長,義也。 無他,達之天下也。」(註:《孟子·盡心上》)孟子還明確指出:「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註: 《孟子·離簍上》)這便是由血緣親情而廣推天下,從孩子的親親本能,到長大知敬其兄長,這便是「孝悌」 ,有這二者,便有了仁義,推而廣之,就可以處理好其他所有倫理關系了。《禮記》中講:「一家仁,一國興 仁;一家讓,一國興讓。」(註:《禮記·大學》)把家庭道德教育提高到關乎國家興衰存亡的高度。《呂氏 春秋》中也說:「人臣孝則事君忠,處官廉,臨難死。」(註:《呂氏春秋·孝行》)《孝經》則進一步把「 孝」當作道德規范的核心,認為「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註:《孝經·開宗明義章》)漢代以 後,統治者充分認識到「孝」對維護封建等級倫理秩序的重要性,紛紛倡導「以孝治天下」,並舉行了「舉孝 廉」、「彰孝子」、「九品中正」等各種提倡「孝」的活動。還值得一提的是宋明理學家張載,他把「孝」看 作是宇宙根本原則的體現,帶有本體論的特徵,並認為奉行「孝道」是道德的根本。他說:「乾稱父,坤稱母 。……民,吾同胞;物,吾與也。大君者,吾父母宗子;其大臣,宗子之家相也。」(註:張載《正蒙·西銘 》)意思是說,天下所有人皆為天地之子女,天為人父,地為人母,大家都是同胞兄弟,萬物是人的朋友,帝 王是父母的長子,大臣是其管家。因而,人要「孝」天地父母,就要尊敬其長子,尊重其管家。這便在美好溫 馨的「親情」中為封建統治秩序及統治者作了最好的辯護,為封建等級道德尋得了本體論的基礎。誰要是不服 從帝王及其群臣,就是叛經背道,是天地父母的「逆子」。

為了貫徹「家國一體」的血緣等級道德規范,歷代思想家還編制了一系列以「孝」促「忠」的各種「家訓 」典籍。如:《韓詩外傳》中記有周公誡子伯禽的典故,《國語》中有父文伯母誡子的《母訓》,《論語》中 孔子教子鯉的記載,漢代有馬援的《戒先兄子嚴敦書》、鄭玄的《戒子書》、班昭的《女誡》、蔡邕的《女訓 》等,三國時有諸葛亮、劉備的《戒子書》,魏晉時有稽康的《家誡》、陶淵明的《與子儼等疏》,南北朝時 有著名的《顏氏家訓》,唐代有柳@①的《家訓》,宋代有司馬光的《家儀》、《家范》、陸游的《放翁家訓 》、朱熹的《朱子家訓》、《家禮》,元末明初有鄭濤的《鄭氏規范》,明代有曹端的《家規輯略》、袁了凡 的《訓子言》、朱伯廬的《治家格言》,清代有陳確的《新婦譜補》、曾國藩的《家書》等。至於《三字經》 中「孟母教子」和《增廣賢文》中的治家格言,更可謂是家喻戶曉了。《三字經》講「子不教,父之過」,《 增廣賢文》講「訓子須從胎教始,端蒙必自《小學》初。養子不教如養驢,養女不教如養豬」。上述「家訓」 類書在宋元明清時期刻版成書,廣傳於世,影響甚大。

二 中國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內容和方法

簡單地說,中國古代家庭道德教育的內容是以「家國一體」為基礎的封建宗法等級道德規范。擇其要者, 包括:

1.在父母子女關繫上,要求父母「慈」,子女「孝」。《顏氏家訓》中說:「父母威嚴而有慈,則子女畏 慎而生孝矣。」在「慈」與「孝」的關繫上,中國傳統道德更強調的是「孝」。「三綱」中「父為子綱」,權 利向「父」傾斜,以至於被極端化為「父叫子亡,子不能不亡」。關於「孝」的內涵,中國傳統道德有詳盡的 界說。孔子認為孝子應該「無違」於父母,應該「生,事之以禮;死,葬之以禮,祭之以禮。」(註:《論語 ·為政》)孔子還指出,「父母在,不遠游,遊必有方」,「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註:《論語·里仁》)《禮記》中說:「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註:《禮記·祭義》)又 說:「從命不忿,微諫不倦,勞而無怨,可謂孝矣。」(註:《禮記·坊記》)《孝經》中說:「孝子之事親 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註:《 孝經·紀孝行章》)等等。

2.在夫妻關繫上,要求「夫義妻順」。《左傳》中說:「夫和而義,妻柔而正。」(註:《左傳·昭公二 十六年》)管子說:「為人夫者,敦@②以固;為人妻者,勸勉以貞。」(註:《管子·五輔》)但在「夫義 妻順」中,中國傳統道德更強調的是「妻順」。孔子在《論語》中說「唯女子與小人難養也」,《禮記》中把 「男帥女、女從男」當作「夫婦之義」。「三綱」中「夫為妻綱」,權利向「夫」傾斜,中國傳統道德中對婦 女提出了「三從」(在家從父,及嫁從夫,夫死從子)「四德」(婦德、婦言、婦容、婦功)的要求。男子特 別是顯貴男子可以妻妾成群,婦女則必須「從一而終」;男子可以隨意「休妻」,妻子卻不能提出離異,更不 得改嫁。《大戴禮記》規定「婦有七去」,即丈夫在以下七種情況下可以「休妻」:「不順父母,去;無子, 去;淫,去;妒,去;有惡疾,去;多言,去;盜竊,去。」連多說話都「去」。中國古代社會給婦女規定了 很多道德誡條,包括「纏足」這一殘無人道的要求。董仲舒等還從夫為陽、妻為陰,陰應奉陽來為「夫為妻綱 」作本體論上的論證。重男輕女是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價值觀念之一。

3.在兄弟姊妹關繫上,要求「兄友弟恭」。兄要對弟友善,弟要對兄悌恭。但在中國古代社會實行的是長 子繼承製,在「兄友弟恭」上權利向兄長傾斜。父若不在了,弟要視兄為「父」。中國傳統道德強調「長幼有 序」,內含著「幼」對「長」的服從,這是宗法等級制的倫理秩序之一。中國古代思想家把「孝」「悌」並列 ,當作諸德之要,以此推治天下。

熱點內容
民法典之婚姻家庭編 發布:2025-04-23 05:32:17 瀏覽:931
法治就是以法治國 發布:2025-04-23 05:31:10 瀏覽:964
負法律責任的證明 發布:2025-04-23 05:08:17 瀏覽:65
2017年財經法規電子書 發布:2025-04-23 05:08:17 瀏覽:658
酒桌勸酒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3 04:58:48 瀏覽:970
勞動法沒簽勞動合同 發布:2025-04-23 04:53:09 瀏覽:54
大連勞動法地方規定 發布:2025-04-23 04:52:12 瀏覽:685
蒸湘區法院院長 發布:2025-04-23 04:49:17 瀏覽:776
最高人民法院肖楊簡歷 發布:2025-04-23 04:49:05 瀏覽:170
民事訴訟法解釋149條 發布:2025-04-23 04:44:15 瀏覽:3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