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的倫理道德觀

中國的倫理道德觀

發布時間: 2023-07-26 08:54:50

❶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1、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
2、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
3、在道德價值的導向上,為維護血緣關系、宗法制度和君主專制,強調個體服從整體。
4、在道德價值的分寸把握上,具有中庸居間的性質。
5、在道德價值的取向上,具有「重義輕利」、「貴義賤利」的傾向。

❷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什麼

傳統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核心。
在道德價值的最終目標上,追求「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交融的境界。中國的文化形態中以人倫關系為中心的人和主義價值觀和行為追求,占據著重要的位置。是中華民族突出的持征。強烈的和諧意識使中華民族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向心力。
在道德價值的應用上,重視道德思想與政治思想的融合。中國傳統文化是—種倫理型文化,按照中國古代的傳統說法可以把中國傳統文化叫作「崇德」型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最重要的社會根基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宗法制度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中國的社會政治結構及其意識形態。

❸ 中華民族有怎樣的道德觀和價值觀

對比一下現實,上面說的都是空話,官話。沒一句符合現實。

❹ 為什麼說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核心

中國文化很長一段時間都是以儒家思想為主體,而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德,個人是修身養性就是德,家庭是以德持家,帝王是以德治國。德是從個人到國家每個層面的基本標准。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思想內容豐富,多姿多彩,良莠並存。
其中,雖然有受到一定的歷史的、階級的、社會的局限的道德舊識;但更有反映中華民族道德上的文明進步,體現全人類道德文明的具有長久思想價值的道德智慧。
1,源遠流長的中國倫理道德思想,始終貫穿著一種可以稱之為「公忠」的道德精神。從《詩經》提出的「夙夜在公」,《書經·周官》提出的「以公滅私民其允懷」,直到王夫之的「以身任天下」、孫中山的「天下為公」、「替眾人服務」,都奔涌著「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為國家、民族而獻身的精神。也正是在重視整體精神的影響下,出現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為國家、為民族、為整體的利益不息奮斗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中華民族在自己的五千年文明史上,之所以能歷經磨難,長興不衰,具有強大的民族凝聚力和堅忍不拔的民族偉力,就在於我們民族有著這種「廓然大公」、愛國、愛民的崇高道德精神。
正由於這種重視整體利益,把國家、民族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的根本道德價值取向,中國傳統道德在個人與他人、社會、群體的關系問題上,始終強調「舍己從人」、「先人後己」、「舍己為群」。在「義」與「利」的關繫上,把代表整體利益的「義」,放在代表個人利益的「利」之上,強調「義以為上」、「先義後利」、「義然後取」,主張「見得思義」、「見利思義」,反對「見利忘義」。盡管董仲舒和宋明理學對先秦儒家的「義利之辯」進行歪曲,主張「重義輕利」、「貴義賤利」,但中國傳統道德的基本精神是主張在個人利益與整體利益發生矛盾沖突時,應以義為重,以國家、民族之大義為先,犧牲個人的私利。
今天,要把相對貧窮落後的中國,建設成為一個富強、文明、民主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我們只有在全民族中發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倡導重視整體利益,把國家、民族的繁榮進步、社會的發展、人民的幸福放在個人利益、個人享受之上,才能提高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強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只有發揚重視整體利益的道德精神,發揮道義的巨大力量,才能幫助人們克服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斤斤計較個人私利、見利忘義,「一切向錢看」的傾向,自覺關心他人、集體、國家的利益,鼓勵「先富」帶「後富」,「先發展」帶「後發展,走「共同富裕」的民族振興之路。
2,在中國的傳統倫理道德中,以儒家為代表的「仁愛」思想,是一種對於協調人際關系具有積極意義的重要道德精神。「仁愛」既是一種人際關系的道德准則,又是建立和諧的人際關系的重要道德智慧。孔子說,仁者「愛人」,要「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衛靈公》)。「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要做到「仁」,就應當做到「恭」、「寬」、「信」、「敏」、「惠」。我們知道,所謂道德即是要求人們在考慮自身利益的同時,考慮到他人與社會的利益。中國傳統的「仁愛」思想,即是要求人們替別人著想,同情人,敬重人,相信人,關心人,幫助人,待人以誠,施人以惠。這是一種十分可貴的道德精神。盡管在存在階級對立的情況下,普遍的「人類之愛」只是一種美好的幻想,但是,人類的「仁愛」精神作為一種積極的、健康的道德信念,在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歷史長河中,起著協調人際關系、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秩序穩定的積極作用。
3,中國傳統道德歷來十分重視人倫關系的道德價值,強調每個人在人倫關系中的應有道德義務.《尚書》提出「五教」,即「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孟子提出「五倫」,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禮記·禮運》主張「十義」,即「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義、婦貞、長惠、幼順、君仁、臣忠」。這些都從不同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角度,規定了每個人為維護良好的人倫關系應當遵守的基本道德准則。傳統人倫關系中維護封建等級關系的糟粕無疑應當予以批判和剔除,但其中包含的有益因素,只要能賦予符合時代要求的嶄新涵義,對於改善當今家庭與社會的人倫關系,維護良好的社會秩序,仍有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中這種鼓勵人們追求高尚的精神境界,嚮往理想道德人格的思想,在我們今天的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中,仍然具有重要現實意義。在傳統走向現代的社會轉型過程中,有些人視道德精神為草芥,私心膨脹,物慾橫流,在「一切向錢看」的歪風中成為利慾熏心、喪失人格、國格的勢利小人。理想道德人格是國民道德精神的一面鏡子。一個國家的民眾的普遍道德精神面貌,直接決定著一個國家精神文明的今天和明天。中國的現代化事業和精神文明建設,正呼喚我們在繼承中國傳統道德寶貴遺產的基礎上,在現實生活中提高民眾的社會主義道德精神境界,重新確立新型的具有現代思想特徵的理想道德人格。
我們不僅需要法制社會,不僅需要依法治國,更要求政策決定者有較高的人文素養和道德追求,能夠秉承以德治國的優良品質。

❺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有哪些 倫理道德有哪些問題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一)整體至上,「克己奉公」的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在中國傳統倫理結構中,為國利民,「興天下人民之大利」(《墨子·經上》)乃是道德的最高表現,是最大的「義」。堅持這個原則,以此來規范人們的行為,一切服從這一準則,乃是「仁人志士」的體現。從多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文學家們一直倡導這種人生的境界。孔子曰:「有殺身以成仁,無求生以害仁」(《論語·雍也》),孟子曰:「生,我所欲也;義,我所欲也。兩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也」(《孟子·滕文公上》)。范仲淹主張「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杜甫詠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茅屋的秋風所破歌》);林則徐銘志「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這些觀點、主張,都堅持從國家利益和整體利益至上的原則出發在個人對他人、對社會、對群體的關繫上,「義以為上」、「先義後利」。考慮個人利益時應不違背道德原則,不得傷害社會和他人利益。所謂「義然後取」、「不義而富且貴,與我如浮雲」(《論語·雍也》)。
(二)仁愛兼利的人際和諧原則
在中國傳統倫理中,特別重視和強調對人的尊重和關心,提倡人和人之間的相互關心,愛護和幫助,力圖構建和諧親善的溫和氣氛。孔子以「仁」作為自己倫理道德的核心內容,他將「仁」同「愛人」相聯系,把「愛人」作為「仁」的根本要求。倡導「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仁」,「博施濟眾者,可謂仁矣」(《論語·述而》)。主張人與人相和,就從自己的慾望、情感、意志和利益的切身感受上,設身處地地為別人考慮,增強理解,彼此相互體貼,照顧,給對方以便利,特別是對有困難者以幫助和救濟。墨子從人與人的樸素尊重的功利原則,提出了「兼相愛,交相利」的倫理原則。他認為,人與人的矛盾、糾紛,都是由於「虧人而自利」的利己思想引起的,即「不相愛」,困此人應當「愛人若愛其身」,而愛人和被人愛是相互聯系的。「愛人者,人必從而愛之,利人者,人必從而利之」(《墨子·兼愛中》)。這種人際相愛不僅表現在心理上的同情與關心,更表現在實際生活中的互利互惠,使人得到實際利益。「兼和愛」而「交相利」,默家沖破了儒家「愛有等差」的等級觀念,而倡行兼愛到利的普遍性。力爭使之「廣施周遍」、「廣達四海」。
(三)「自強不息」的剛健精神與「厚德載物」的寬闊胸襟。
中華傳統文化數千年的流變,化育而成中國人的人格精神,表現為相互聯系而又相對而生的兩方面:一曰「自強不息」,二曰「厚德載物」。在《易經·易大傳》中,最早提出「剛健」學說,「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易經·象傳》)「剛健」表現為人生的主動性,能動性和剛強不屈的性格,奮發圖強的斗爭精神,「剛健自強」的思想,歷來被歷代思想家所崇尚,成為人們激勵鬥志、克服困難的精神支柱。而「厚德載物」則是中華傳統倫理所孕育的人文情懷,也是實現剛健自強的現實途徑。《易經·象傳》中指出,「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主張君子應象大地那樣以博大的胸懷、孕育、承載與容納萬物,從而使自己成為博大精深的聖人。這一優秀的品質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以喜悅的情懷容納別人,善待別人,善待人生,凡事多從好處看,在生活中發現美,發現對人類,對自己有益的東西,與人相處,多發現共同點,求同存異,共同發展。其二就是以謙遜的態度,發現自己的不足,學習別人長處,取長補短,而克服自己的缺陷與不足,這種廉和態度促使人不斷充實自己,從而使自己日益壯大起來。
(四)修身自律,躬行實踐的道德修養原則
注重加強個人道德品質的修養,是中華傳統道德中獨具特色的倫理文化,在這個方面可資借鑒繼承的精神遺產也最為豐富。
在中國古代各思想流派中都有關於道德修養的論述,而儒家一派在這方面的思想資料最為系統,儒家學派為人們構畫著「三綱八目」的修養系統,「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的「三綱」,明確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根本目的,「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各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欲誠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禮記·大學》)這里的「修身八目」詳細地規劃了個人道德品質修養的八個階段,而且他們認為,道德修養是社會上所有的人們共同的立身之本,「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
儒家學派既概括了道德修養的完整體系,肯定道德修養的極端重要性。同時還為指導人們的道德修養,提出了許多具體可行的道德修養方法,諸如「立志」、「學習」、「克己」、「內省」、「實踐」、「慎獨」等。他們特別注重「立場」的修養意義,認為「立志」是做人的開端,是成才的根基。「三等可以奪帥焉,匹夫不可以奪志」(《論語·子罕》),而「立志」的核心是「志道」,即志向要遠大,崇高「朝聞道,夕死可矣」、「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員與議也」(《論語里仁》)。「克己」是說為達到一個崇高的道德境界,必須克制自己的私慾與主觀偏見,使自己的心理情感與行為方式符合道德的要求。「學習」是道德修養的基本手段,在古代儒家經典里,「學習」主要是對道德理論,道德規范的學習與了解。《論語》的開篇詞,便是孔子對道德學習的感懷,「學而時習之,不亦悅乎」,孔子將道德學習概括為「學」、「問」、「思」、「辨」、「行」五個階段,即「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不僅要學習經典,還要向道德先進典型學習,「三人行,必有我師」,「見賢思齊,見不賢而內自省也」(《論語·學而》)。「內省」就是不斷地反思自己,察覺自己的錯誤與過失,即時發現即時改正。曾參說過:「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同上)。明代的學者王陽明,總結出「省察克治」的修善方法,是對曾參「內省」的豐富和發展。他主張每個人應經常在閑暇之時,把自己的好利好貨等私慾認真的清查出來,按照聖賢的道德理論,嚴加批判,將之消滅干凈。「如去盜賊,不要予他出路,不要予他方便,務必使其掃除凈盡」;「又如貓之捕鼠,一眼盯著,斬釘截鐵,務必將其消滅凈盡,廓然大公,方始為快」(《傳習錄·下》)。「慎獨」是一種重要的道德修養方法,也是道德修養所要達到的一種高尚境界,《禮記·中庸》中指出:「君子戒慎乎其所不堵,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意思是說,一個高尚的人,即使在個人獨處,無人監督時,也應堅守自己的道德信念,對自己的言行,小心謹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因為在無人所知,無人關注的地方,更能體現出一個人的品德的高低,故而必須自覺主動地保持自己的道德信念。「慎獨」的方法和境界,是一個人言行一致,表裡如一的反映,是一種優秀的道德品質。

❻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有哪些

中華民族的優良道德傳統,一般來說,是指以古代儒家倫理道德為主要內容並包括墨家、道家、法家等傳統道德思想的精華。在200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儒、墨、道、法各家倫理思想及佛學中的心性之說,相互影響,相互吸收,形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倫理傳統。
中國傳統倫理道德源遠流長,歷史悠久,條目繁多,內容豐富而龐雜。其中,尚公、重禮、貴和對中華文明、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可將其視為中國傳統倫理道德的基本精神。

❼ 中國古代封建制度有哪些倫理道德觀念

北宋理學家朱熹提出的三綱五常: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分別從大家和小家的角度去闡述的,也反映了當時封建社會的等級森嚴。意思是,國家要人民做什麼事,人民就要做什麼事;父親要兒子做的事,兒子也不得違背;妻子必須嚴格遵守和聽從丈夫的一切決定。這些都是封建的統治者旅消喊為了加強自己的統治實施的一種治國思想,在一定的程度上緩和了社會和家庭矛盾。拆野
「五常」即仁、義、禮、智、信橋扮。用來約束人與人之間處理相互關系的行為准則和道德規范。
『三從』即未嫁從父、既嫁從夫、夫死從子和『四德』即婦德、婦言、婦容、婦功。
是古代為了約束和限制女子所制出的一系列的條款。極大的限制和剝削了女子的權利和自由。讓她們專心的服從自己的長輩,自己的丈夫,自己的兒子,以及自己的國家。女子的地位在古代是不受重視的,一切都要聽從男人的。用一些規定,規定了在那個時代要做一個怎樣的女人,才是一個對得起自己的丈夫的女人。

熱點內容
安徽律師培訓 發布:2024-11-17 18:53:19 瀏覽:779
鞍山法院在哪裡 發布:2024-11-17 17:58:50 瀏覽:25
國際經濟法的關系 發布:2024-11-17 17:41:28 瀏覽:580
泗縣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聯系方式 發布:2024-11-17 17:29:13 瀏覽:726
數理法學 發布:2024-11-17 17:24:24 瀏覽:43
知名合同法的案例 發布:2024-11-17 17:05:49 瀏覽:874
靖邊法官 發布:2024-11-17 16:34:25 瀏覽:76
民事訴訟法修改了多少處 發布:2024-11-17 16:26:29 瀏覽:667
魔法學院頁游 發布:2024-11-17 16:11:07 瀏覽:371
山東省高級人民法 發布:2024-11-17 16:10:10 瀏覽: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