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忠孝
1. 趣讀《道德經》之仁義,忠孝是如何產生的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天真朴實的人民為什麼會變得聰明?是因為有陰險狡詐之徒想要害人,被坑的多了,自然就長心眼了。
為什麼要提倡尊老愛幼,孝敬父母?是因為家庭不和,沒人去做了,所以就要提倡。
而忠誠的體現,也一定是在國家混亂不堪的時候才看的出來,如果國泰民安,和諧發展,人人都為祖國建設貢獻一份自己的力量,大家都是忠臣,也就不存在忠奸二字了。
這句話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在我們歌頌贊揚一個品德的時候,我們應該冷靜下來去思考一下這個事物出現的原因,好東西出現的原因可能並不見得是好環境。
英雄都誕生於戰亂年代,廣告也多是為賣不掉的貨物而打,辯證的看待和思考事物的成因,有助於我們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備注
1、大道:指社會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聰明、智巧。
3、六親:父子、兄弟、夫婦。
4、孝慈:一本作孝子。
圖片來源於網路。
2. 古代人說的忠孝仁義具體指的是什麼
忠
忠: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孔子認為忠乃表現於與人交往中的忠誠老實。
孝
孝:孔子認為孝悌是仁的基礎,孝不僅限於對父母的贍養,而應著重對父母和長輩的尊重,認為如缺乏孝敬之心,贍養父母也就視同於飼養犬,乃大逆不孝。孔子還認為父母可能有過失,兒女應該婉言規勸,力求其改正,並非對父母絕對服從。這些思想正是中國古代道德文明的體現。然而孔子論孝,還講"父母在,不遠游",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表現了其時代的局限性。孝被後世之儒定為繁瑣儀式,《禮記》中規定父母死後"水漿不入口,三日不舉火","哭泣無數"以至"身病體羸"變成精神和肉體的自我摧殘。宋明時代把孝道作為道德論中最重要的范疇之一,理學家朱熹提倡父權絕對化。孝觀念,在不同歷史時期的演變中,剔除宣揚封建主義糟粕外,也有一些合理因素,提倡子女對父母的"尊"、"敬"、"養老",將孝親與忠於民族大義相結合,主張死後薄葬節用等。
仁
仁:愛人。孔子思想體系的理論核心。它是孔子社會政治、倫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標准,也反映他的哲學觀點,對後世影響亦甚深遠。仁體現在教育思想和實踐上是"有教無類",
春秋時代學在官府,孔子首開私學,弟子不問出身貴賤敏鈍,均可來受教。仁體現在政治上是強調"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實質是泛愛眾和博施濟眾,孔子把仁引入禮中,變傳統"
義
義:原指"宜",即行為適合於"禮"。孔子以"義"作為評判人們的思想、行為的道德原則。
3. 李氏忠孝傳家遠詩書繼世長
3001、四川南充:雲開長遠逸,永簡南封庄,文聲庭而參,榮仕芳秀年。3002、南陽李氏:雲龍鳳虎,克紹祖武。3003、遼寧李氏:雲南發向,山東廣昌;明初耀祖,金鳳海洋。3004、湖北李氏:雲(樹)鵬洪(光)展(玉),桂(明)蘭同綿;沐思承惠,普化達權;循規秉度,碧合珠連;世基良善,永遠榮全。3005、潛陽李氏:雲礽尊祖妙永,元康本宗從,厚世啟大光,榮化時代廕,中和奕葉新。3006、青海李氏:雲師養爾林,永福勝山青。3007、潛陽李氏:沄述雲妙善,元仲仕玉慶,日東啟大光,榮化時代廕,中和奕葉新。3008、山東淄博:雲、田、洪、成、信、行。3009、潛陽李氏:雲賢延至伯友,道仲勝世廷,永興隆萬代,長遠富貴昌,中和奕葉新。3010、青州李氏:雲、學、長、玉、洪。3011、應城李氏:雲映大載,唯祖有德,永世克昌。3012、梁山李氏:雲永安桂(廣)樹(大),夢(開)蘭(昌)成(運)……峻峰光輝照,全民慶吉祥。3013、章丘鵝庄:雲志厥忠[雲毓萬孝],慶延鴻緒,敦本維良;運際隆盛,哲司呈祥。3014、河南李氏:雲、忠(紀)、良、道、金。3015、河南商丘:雲忠為可繼,勝善尚修明。3016、某地李氏:雲中文廣,大開昌運。3017、資興李氏:毓秀鍾靈,煥彩含芬,蔚為國華,世代流馨。3018、侃公子裔:毓元啟應,夫宜奕至;履秩秉睿,允昌會成;修道立德,象賢希聖;學宗孔孟,儒紹周程;楊名上國,建績大庭;聯芳濟美,世祚詒榮。3019、山東萊州:在、朝、座、鍾、銘。3020、重慶李氏:在開先正,學宗大成。3021、某地李氏:再、克、廷、忠、孝、傑、義。3022、湖茫李氏:再如承先祖,文嗣仕永昌;德厚能繼美,聲名必遠揚。3023、某地李氏:在、善、加、邦。3024、某地李氏:在盛通光,存廷文正;明德永照,世代榮昌。3025、雲南廣南:在思學廷占,成向賢子天。3026、蓼村李氏:再思原仲仁志大,蘿添應惟崇宗祖;安邦定國遵文武,永佐朝廷世代興3027、某地李氏:再、維、通、光、昌、盛、秀。3028、瀏陽麻園:再興華勝潤,厚德本延長;兆起英才盛,光昌太有常。3029、湖北利川:再至元華仁之大,夢中英雄同曾祖;安邦定國君成武,永佐朝庭一世清。3030、湖北十堰:再、中(忠)、仕、子。3031、沅陵藍溪:占(正、才)高思顯達,繼世永貽芳;德澤長中秀,仁懷必自強;傳家唯孝敬,俊傑振朝綱;先祖建功業,智子善文章;共和順民意,科學能興邦;青蓮育精華,族盛源隆昌。3032、河南李氏:占、魁、光、宗、耀、族。3033、廣西融安:占、太、天、森、雲、開、榮.。3034、南京祖籍:占文錫武,集俊培英。3035、四川儀隴:章、崇、中、明。3036、某地李氏:章、世、福、志。3037、雲南李氏:章、世、如、文、王。3038、某地李氏:兆、長、汝、志、國、家。3039、山東微山:肇崇思來,忠誠為質,耕讀教佳。3040、湖北李氏:兆、大、明、美。3041、杞縣李氏:兆殿尤允升,世澤德如玉。3042、湖南江華:肇國源世順,大雲仕澤。3043、某地李氏:兆國之光,茂建功德。3044、某地李氏:肇基德厚,思佐景期;勝應可賢,逢發生枝;星聯輔相,運啟文章;士培英俊,治進純良;家修廷獻,恩賜名揚;期承祖澤,永耀南方。3045、湘鄉橋頭:肇基宏復遠,廷芳毓景魁;揚光錫善慶,名登獻策台。3046、江蘇淮安:兆、金、洪、健。3047、湖北棗陽:兆理華新啟,德發萬龍長。3048、河南信陽:兆啟淮昌;英俊剛強。3049、山東日照:兆其緒宗,業一申首。3050、東海李氏:兆、慶、佃、學、愛。3051、某地李氏:兆、慶、同、新、立、志。3052、溫州畲族:肇世子文,國土伯永,必有忠信;思宗榮昌盛,詩書振家聲;明欽清日茂,祖德保安邦。3053、嘉禾李氏:造物資陶鑄,民彝氣至剛;經綸襄育煦,基序溯源長;高峻賡崧岳,睦雍頌棣棠;謀貽綿燕緒,寶鼎祝馨香。3054、安徽李氏:昭獻略凡祥,令德唯存幼。3055、江蘇李氏:兆、學、生、元。3056、山東泰安:召、軒、緒、衍、祥。3057、湖北武漢:昭茲來許,方元成家,詩書經義,聖之英華,若啟後昆;必紹前賢,克繩祖武,孝友為先,文人蔚起,才士?生。3058、山東臨沂:澤、高、舉、慶、雲、祿,風(音)、林(音)、名(音)、記(音)、祥(音)。3059、四川自貢:澤、大、國、永、長、江。3060、瀏陽大和:則日相芳,南山壽長;家傳正道,世代榮昌;賢才廣毓,登進循良;清芬永誦,載美秋陽。3061、山東滕州:澤潤民康泰,恩生翰林新。3062、成都新都:澤紹鴻基遠,向修駿烈傳。3063、某地李氏:哲聖振立,國家必安。3064、某地李氏:澤、永、勝、世、海、天、常。3065、江西永豐:振、朝、登、盛(聖)、隆、國。3066、某地李氏:振、崇、維、和、廣。3067、某地李氏:振春長再興,本固之茂勝。3068、河南滑縣:振德宗心傳,興基志道延。3069、薊州祖籍:振、鳳、玉、樹、國、永。3070、江蘇徐州:振、貴、成、四、相、仰、先。3071、江蘇豐縣:振、桂、學、新。3072、許昌禹州:振、國、書、文。3073、某地李氏:振(政)、厚、維(偉)、國、永。3074、某地李氏:振家中心靜,思明正柄西;連懷玉布廣,文紀存金紅。3075、山東平陰:振京佩得衍,金玉(毓)上(尚)連惠,懷月揚中憲。3076、某地李氏:振勝玉寶祝,發明亮光才。3077、山東黃縣:振恕維家遠懷忠。3078、安徽蒙城:振、文、懷、德、有、永。3079、安徽懷寧:振文一元業,方知定太平;道克傳新發,才宜達盛名;直良延世澤,忠厚肇家聲。3080、某地李氏:振、興、偉、中、華。3081、湖北公安:振自應傳敬,承賢才紹澤,鴻修永義方。3082、浙江鄞縣:振助朝綱,世敦孝友。3083、山東棗庄:鎮存明齡東玉殿,田錫廣德會稟文。3084、蒼南沿浦:鎮瑞啟朝鳴,志作友士宗;文世如君則,開元德景榮。3085、山東李氏:鎮、萬、世、賢、孝。3086、山東棗庄:增安傳榮炳,國家培文,鴻修永煥。3087、某地李氏:珍才仲理仁,文必思宗祖,永遠萬世秉公;?必文仲思祖,才福廷繼鳳;朝國正天心,世秉公忠。3088、河北滄州:楨成田恩子洪連,錫漢權炳增鈞潤。3089、孝感孝昌:曾傳嘉善,基祚彝常;文扶世運,士奕?國昌。3090、四川鹽亭:貞德樂道,仕約賢良;文明永守,邦家之光。3091、安徽廬江:增紅常吉傳,立繼正家山。3092、蚌埠長淮:曾階庭玉廣,家傳國學紅。3093、湖南湘潭:真理克修,源遠本立。3094、某地李氏:曾文(章憲秀策)第邦,維盤光明;永世(遠)國緒(大),萬(際)兆傳(昌)允;瑞開洪圖,承先延祚,培(阮)振(紹)家聲;祥麟俊鳳,宣揚令明,嚴守庭訓;裕後慶宗,深思光(龐)義,福壽禎榮。3095、某地李氏:珍錫洪昌國,定一顯常忠。3096、貴州水城:真希奇昶,哥勝剛宗;志天仲崇,萬應世成。3097、安徽長淮:增偕廷玉廣,家傳國學宏。3098、江蘇淮安:珍、彥、永、登、同、章、萬。3099、常德李氏:曾應朝尚,正先試春;治經周代,長永聚慶。3100、資中太平:征、應、驗、世、聲。3101、湖南衡陽:貞元永會合,國運慶隆昌;忠孝傳家遠,詩書濟世長。3102、潛陽李氏:湞遠貞受富,永仲公德希;應世昌謹守,元宏登庸慶,仁智奕葉新。3103、潛陽李氏:湞遠貞妙芳,伯士顯風仁;應春維紹光,榮化時代廕,中和奕葉新。3104、自貢富順:真、正、大、光、明。3105、湖北武漢:正、幫、成、中、少。3106、重慶涪陵:正本興家秀,光朝佐永清;德成昭雲漢,仁尊懋道英;學修邦之彥,時顯國以明;其宗能代啟,文林作嘉名。3107、湖北鍾祥:正朝安邦,萬世興祥;明選中國,祖耀宗常;一官德清,三元治保;君臣照運,自家高登。3108、某地李氏:正傳文中(風)明,振成建金昌。3109、湖北鍾祥:正大傳家永,文明啟世長;道德紹先志,修治祖克昌;積善增余慶,訓子有義方;勤儉創業本,耕讀名俱揚。3110、廣東潮汕:正大長為志,揚徽卓立功。3111、某地李氏:正、大、鼎、光、明。3112、陝西李氏:正大光明昌,達科聯家方。3113、湖南澧縣:正大光明,承先丙志;德爾道之,忠孝結義。3114、湖北隨州:正、大、光、明、道、德、成。3115、湖北鍾祥:正大光明道,天國傳家興;繼承祖先德,萬世永安定。3116、湖北鍾祥:正大光明記中天,道德仁義孝元年。3117、沅江團山:正大光明可,發元茂德功;學立家聲遠,詩書道業隆。3118、湖北李氏:正大光明世,永遠傳中開,若起待人朝,忠厚保萬年,詩書禮家樂。3119、湖北鍾祥:正大光明,萬世榮昌;朝文夕武,報國興邦;勤儉朴實,富裕安康;忠孝仁義,俊秀弘揚。3120、湖北武漢:正大光明,行義敦仁;學修文選,道德為先。3121、重慶墊江:正大光明,修仁行義,道德家傳;世守基緒,敦本崇源。3122、湖北襄樊:正大光明,修齊治平。3123、貴州仁懷:正、大、光、明、顯、貴。3124、四川仁壽:正、大、光、明、友、龍。3125、湖北鍾祥:正大光明,元士文澤;萬代尚昌,如克孝友;道德錫佳,忠厚傳家。3126、某地李氏:正大光明,忠厚傳家遠,詩書繼世長。3127、湖北鍾祥:正大光明,忠良善賢;詩書啟智,文美華章;崇尚科學,耀祖興邦;吉兆瑞林,家國永昌,傳承千秋。3128、重慶李氏:正大光明世,忠良孝順家。3129、某地李氏:正大光明忠寅照,洪如萬事玉成金。3130、某地李氏:正大光明,祖廷天元開,萬家必勝在。3131、某地李氏:正大宏明士,中原德立全。3132、四川宜賓:正大如光,世代榮昌。3133、某地李氏:正、道、傳、家。3134、四川筠連:正道維守和順,長存敦仁從本,懷德永興代有,祥澤世載勛明,印龍紅玉詩書,學海福壽乾坤。3135、某地李氏:正德由來遠,忠誠作儒生;本根培植厚,世代應堪慶。3136、某地李氏:正德作本,志學有成;克行大道,家國永清。3137、南京李氏:正國士學文,世代永隆興;祖德乾坤大,詩書裕後昆;箕裘綿奕驥,禮樂振家聲。3138、衡陽井田:正景福原,志思大茂,恭寬信敏,惠承宗兆,文昌開泰,治道光明,孝弟力田,端重彝倫,本義昭仁,允存定則,振啟家聲,克修竣德。3139、湖北監利:正敬德思,盛光昌振。3140、湖北恩施:正龍時銀長,光大祖吉昌,永發福安康。3141、廣西隆林:正明忠停現,四代影興隆,國代園思安。3142、江蘇贛榆:正、木、有、玉。3143、山東濟南:正、亮、先、仁、德。3144、縉雲李氏:正愷大小,四五六佰;慶千文繼承,仁魯參宏夔;齊整慈祥惠,和忠肅恭懿;明允篤誠宣,聖廣淵馮翼。3145、陝西西鄉:正日大光明增發文章成;佔得魁必仲,永做國忠貞。3146、某地李氏:正(音)如(音)廣孝明,純良恭(音)天(音)讓。3147、四川漢源:正如啟崇,錫紹成志學。3148、巴中南江:正生成榮華,鴻基光昌。3149、四川中江:正生一??,春前玉??;良材???,永世??觀。3150、江蘇沭陽:正相楷彭,漢均應庭;克宗元允,華寶國賜;玉宏明義,繼業乃恩;修俊啟本,耕騰來鵬;雅陶有范,典摸晉仁;廉潔清秀,瑞福乾坤。3151、安徽淮南:正為金保,國安良素。3152、四川中江:正學先光大,逢開世永成,茂盛生德秀,魁占上林時。3153、四川江安:正、永、文、林、勝。3154、某地李氏:正運天地念,朝丞登上品,世代萬年興,文武大學開。3155、河南鄧州:正裕厚培,長春肇慶;爾履惟恆,端本崇敬。3156、湖北鍾祥:正照德宏興國,定知家有光明。3157、福建李氏:正自大學繼,鴻儒道法傳;時中國乃泰,至善家方延。3158、陝西漢中:正、志、兆、新。3159、四川犍為:子必永文德,才仲仁有世;嘉正其可學,志能上朝廷。3160、湖北麻城:子崇永正朝宗德,孫經安邦定吉祥。3161、漢壽李氏:子崇永紹正,懋育協資生;本固枝彌遠,花繁實益盈;厚培恆毓秀,廣植定敷榮;佳致清風釀,高標曉露凝;蔭垂依峻極,慶錫自天成。3162、河北唐山:子、承、祖、德、遠。3163、成都新都:子成昌太,秀發毓;文達君國,永世興長。3164、重慶豐都:子芳元占仕,正學維洪大,朝廷明月照,永應增發祥。3165、湖北陽新:子芳應單正,興國世永運;祖德發祥遠,名儒尚邦華。3166、廣東仁化:子甫文善道,應思妙曰德;芳學有載孔,順慈化克佩佳,則世孚厚澤。3167、陳山李氏:子、光、仲、堂、春。3168、邵東李氏:子貴原文才,必仲仁世永,顯宗汝再興,榮華紹大成;祖德光家國,詩書啟哲賢,貽謀振百代,惠澤應綿傳;吉祥能耀遠,宏祥福祿延,清操登泰岳,睿智溢東洋。3169、某地李氏:子弘文仕大,鳳成必盛昌;銘德維克俊,福壽永吉祥。3170、錦瀟堂李:子民享盛世,國祚自長春;祖德周賢士,宗功漢彥臣;貽謀宏遠大,文允啟開新3171、塘溪樓下:子若崇才立,裔猶巨派長;傳家為孝友,弈世慶榮昌。3172、重慶李氏:子、仕、希、宏、應、登、元。3173、山東單縣:子守先人(仁)業,家傳道德經;五千言尚在,與國慶同興。3174、福建龍岩:子孫萬代隆,乾元永吉昌。3175、福建晉江:子、維、成、欽、有、國。3176、湖南永州:子、學、生、尚。3177、海南李氏:子、愈、煥、振、國。3178、湖北李氏:子月秀得正亭愉,洪祖基列白事昌;大朝天空萬事順,永遠無聞起豪光。3179、四川劍閣:子兆藩成占,宗定國泰安;元朝錦興順,得(昌)發永正康。3180、湖北鍾祥:治昂萬智,應巒元升;如崇漢世,德順光前;安邦定國,秀啟文賢。3181、上湘李氏:志必仁本政,文仲湖廷欽,就可世宗。3182、哈爾濱李:自秉誠永茂,天寶久遠長,安居世正福,樂業其傳祥。3183、山東濟南:志春玉嶺孟,守保懷慶廣。3184、山東即墨:自春雲廣太,少茂世新傳;同真洪古慶,雙鹿永長年。3185、湖北鍾祥:志大光明,德正永昌;興國傳家,萬世安康。3186、河南開封:志(治)、芳、廣、繼(紀)。3187、綏化李氏:自國永清,鳳鳴岐山秀。3188、江蘇泗陽:志、繼、前、仁。3189、陝西紫陽:自繼紹家增福,文章啟運長;興傳承道學,萬世永隆昌。3190、山東棗庄:自、敬、興、廣。3191、某地李氏:自、俊、文、尚。3192、某地李氏:自立根煦成,維嘉(家)本興生。3193、滕沖疊水:自立根肇守,誠振本性生;天其鍾有慶,端顯永炳文。3194、某地李氏:自立維善,積德恆延;文明蔚起,克紹青蓮。3195、吉林德惠:自、連、萬、樹、長、曉。3196、東北李氏:志、念、元、化、忠。
4. 忠孝存心福自綿,欺人欺世莫欺天。奸雄行事多危險,不報當時報達年。什麼意思
第一句忠於國家,忠於你的崗位職責,孝敬父母都要放在心上,這樣就福澤綿綿內了。第二句一個人你能夠容欺騙得了所有人,但欺騙不了老天,所謂舉頭三尺有神明。鬼神可以知道我們的思量境,因為我們無時不刻都在打妄想。第三句和第四句意思就是講因果,凡事有因果,報應絲毫受之,不要以為做了好事就能抵壞事,好事好事的果子吃,壞事依然也有壞事的果子。不是不報,而是不一定是現世報,來生投胎它處也必然受果。 這簽其實也不錯啦,不好不壞,所有簽其實都沒有好壞,壞就壞在人心的辨別,其實人只要心存善念,自然行坐卧處有鬼神庇護。道德經曰「天道無親,常與善人」 希望您可以時時心存善念,也就是正念,不因善小而不為,不因惡小而為之。一定可以福澤綿綿。阿彌陀佛
5. 想知道老子如何看待忠孝!
老子說:「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我們在表面上誤解了這回兩句話,好像答老子是反對孝、反對忠的。其實不是這個意思。他是說一個不和的問題家庭中,有幾個孩子,其中一個最乖的,於是人們便說這個兒子才是孝子,拚命地標榜他,而忘記了基本上「家庭不和」這個問題。一個家庭如果不出問題,個個都是孝子,何必特別標榜一個孝子?所以要六親不和的時候,才看得出孩子的孝或父母的慈。至於「國家昏亂有忠臣」也是同樣的道理。文天祥在宋朝亡國了,才表現出他的忠貞,假使宋代不到亡國的時候,就看不出文天祥對國家有如此盡忠,雖然文天祥仍是忠心耿耿,但是沒有那種成仁的表現機會。因此我們對歷史、對國家,並不希望常常有文天祥那樣的情形出現,而希望國家能長治久安。
所以用白話來說老子這兩句話,加上一個「才」字,成為「六親不和才有孝子,國家昏亂才有忠臣。」那麼就可以知道老子並不是反對忠、孝了。假如在一個團體中,我們說某某人是好人,那麼其他都是壞人了嗎?希望全體都是好人,無所謂誰好誰壞,這就最好。
6. 道德經 全文及譯文
道德經 全文 譯文 .txt
道德經.txt
求點贊,o(* ̄︶ ̄*)o
老子名言:
1.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2.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4.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
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5.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6.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7.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8.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9.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10.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11.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
身退,天之道也。
12.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
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13.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14.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15.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16.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17.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
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18.人之所畏,不可不畏。
19.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20.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
21.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
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22.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3.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24.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
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
2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26.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7.重為輕根,靜為躁君。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28.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29.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30.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偏將軍居左,上將軍居右,言以喪禮處之。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
以喪禮處之。
31.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32.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將知止,知止可以不殆。
33.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
3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
亡者壽。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35.將欲歙之,必故張之;將欲弱之,必故強之;將欲廢之,必故興之;將欲取之,必故與之。是謂
微明。
36.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37.道常無為而無不為。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38.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
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
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39.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40.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生;侯得一以為天下正。
41.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42.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
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
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43.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
44.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
45.人之所教,我亦教之。強梁者不得其死,吾將以為教父。
46.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無有入無間,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
47.不言之教,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
48.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
49.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50.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51.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52.天下有道,卻走馬以糞。天下無道,戎馬生於郊。
53.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54.不出戶,知天下;不窺牖,見天道。其出彌遠,其知彌少。是以聖人不行而知,不見而明,不為
而成。
55.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56.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57.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58.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59.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60.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61.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
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62.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
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
以此。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63.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64.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故不可得而親,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貴,不可得而賤。故為天下貴。
65.以正治國,以奇用兵,以無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諱,而民彌貧;人多利
器,國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盜賊多有。故聖人雲:「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
而民自正;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
66.其政悶悶,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是以聖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
耀。
67.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其無正也。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迷,其日固
久。
68.治人事天,莫若嗇。
69.治大國,若烹小鮮。
70.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則取小邦;
小邦以下大邦,則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過欲兼畜人,小邦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
所欲,大者宜為下。
71.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
72.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
能成其大。
73.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矣。
7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75.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76.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
國,國之福。
77.江海之所以能為百穀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穀王。是以聖人慾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
民,必以身後之。是以聖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
與之爭。
78.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79.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舍慈且勇;舍儉且廣;舍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80.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與;善用人者,為之下。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
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81.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哀者勝矣。
82.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
83.言有宗,事有君。夫唯無知,是以不我知。
84.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聖人不病,以其病病。夫唯病病,是以不病。
85.民不畏威,則大威至。
86.無狎其所居,無厭其所生。夫唯不厭,是以不厭。是以聖人自知不自見;自愛不自貴。故去彼取
此。
87.勇於敢則殺,勇於不敢則活。此兩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惡,孰知其故?更多老子名言敬請關注
習古堂國學網的相關文章。
88.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89.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懼之?若使民常畏死,而為奇者,吾得執而殺之,孰敢?
90.民之飢,以其上食稅之多,是以飢。民之難治,以其上之有為,是以難治。民之輕死,以其上求
生之厚,是以輕死。夫唯無以生為者,是賢於貴生。
9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
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
92.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
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93.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94.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
95.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
96.和大怨,必有餘怨;報怨以德,安可以為善?
97.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雖有舟輿,無所乘之,雖有甲兵,無所陳
之。使民復結繩而用之。
98.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99.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100.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
7. 求道德經全文加譯文註解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
斯惡已(是因為丑惡的心靈在作崇);
皆知善之為善(皆知善之所以為善),
斯不善已(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產生了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前後相隨等各種患得患失的主觀意識)。
是以聖人(但是聖人),
處無為之事(處於無區別心之無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萬物作焉而不辭(順應萬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橫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竭盡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為弗居(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會失去什麼)。
第三章
不尚賢(不刻意招賢),
使民不爭(使民眾不去爭名);
不貴難得之貨(不稀罕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使民眾不為盜)。
不見可欲(不見引發慾望的根源),
使心不亂(就不會產生動亂的動機)。
是以聖人之治(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
虛其心、實其腹(普及虛心、養身的道理),
弱其智、強其骨(宣傳弱智、強骨的好處),【註: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無知無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知無欲的益處),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無用武之地)。
為無為(以無為的境界處理政務),
則無不治(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沖(道似一個器皿),
似萬物之宗(好像萬物的根源),
淵兮(它浩瀚無邊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遠取之不盡)。
挫其銳(壓制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和順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湛兮(高深莫測啊),
似若存(好像無處不在)。
吾不知誰之子(我雖然不知它的來源),
象帝之先(但它卻先於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萬物為芻狗(任憑萬物像草狗那樣自生自滅);
聖人不仁(聖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為芻狗(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
其猶橐龠乎(猶如風箱一樣),
虛而不淈(虛空但無窮盡),
動之愈出(越動付出愈多)。
多言數窮(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穀神不死(掌握採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長壽),
是謂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復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門(復制生命的不二法門),
是謂天地根(是與天地同壽的根本)。
綿綿若存(綿綿不斷的生命形式就是這樣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
以其不自生(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
故能長生(所以能長生)。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後其身而身先(因為謙讓反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讓人民依賴他的存在),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聖人的理想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
水善(水善的表現形式是):
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而不爭功),
處眾人之所惡(甘居眾人之所唾棄),
故幾於道(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於選擇吉地),
心善淵(心態善於融入平靜),
與善仁(交流善於把握仁愛),
言善信(言語善於表達誠信),
正善治(政見善於治理國家),
事善能(處事善於發揮能量),
動善時(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夫唯不爭(惟有像水這樣不爭),
故無尤(所以才能萬事無憂)。
第九章
持而盈之(財物執持盈滿),
不如其已(不如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鐵器磨得銳利),
不可長保(不可長期保存);
金玉滿堂(金玉堆滿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誰人能守);
富貴而嬌(富貴而生驕橫),
自貽其咎(那是自找麻煩)。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精神與形體統一),
能無離乎(能永遠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結聚精氣以致柔和),
能嬰兒乎(能像初生的嬰兒嗎)?
滌除玄監(洗滌心靈之鏡),
能無疵乎(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愛護百姓治理國家),
能無為乎(能順應自然嗎)?
天門開闔(感官自然開啟),
能無雌乎(能不被引誘嗎)?
明白四達(理事明白通達),
能無知乎(能沒有成見嗎)?
生之畜之(創造並養育萬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創造萬物而不佔為己有),
為而不恃(無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長而不宰(左右萬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謂玄德(這就是恩澤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輻共一轂(卅根輻條圍成一個軲轆),
當其無有車之用(因為中間有空車才能行進)。
然埴以為器(燃燒粘土使其成為器皿),
當其無有器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器皿才能容納)。
鑿戶牖以為室(開鑿門窗建造居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為利(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們利用),
無之以為用(是因為看不見的無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貪圖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惡);
五音令人耳聾(喜聞順音令人聽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餚令人品不了疾苦);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馳騁田獵令人心狂意躁);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之貨令人圖謀不軌)。
是以聖人之治(因此聖人治理國家),
為腹不為目(重視內在的充實而放棄表面的愉悅),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捨得)。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什麼叫寵辱若驚)?
辱為下(把榮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驚(得到了無比驚喜),
失之若驚(失去了無比驚恐)。
是謂寵辱若驚(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什麼叫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強烈患得患失的心態),
為吾有身(因為我有自我的觀念),
及吾無身(如果我拋開自我),
吾有何患(我還有什麼理由患得患失)。
故貴以身為天下(所以重視自身為天下的人),
則可寄於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於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愛惜自身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於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看不到圖象),
名曰夷(稱著夷);
聽之不聞(聽不到聲音),
名曰希(稱著希);
摶之不得(觸不到形體),
名曰微(稱著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此無色、無聲、無形之物無法用語言描述),
故混而為一(只能稱它為陰陽未判之混元一氣)。
其上不謬(它的上面不見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見黑暗),
繩繩不可名(實在是無法給它下定義),
復歸於無物(還是把它復歸於無物吧)。
是謂無狀之狀(這應該是無狀態之狀態),
無物之象(無物象之物象),
是謂恍惚(這就是似無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時開始),
隨之不見其後(往後跟隨不知何時結束)。
執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駕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來龍去脈),
是謂道紀(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綱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善於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見解微妙而深遠通達),
深不可識(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夫唯不可識(夫惟恐言不達意),
故強為之容(故努力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開始學道者謹慎的象嚴冬過河),
猶兮若畏四鄰(尤其懼怕鄰里的干擾),
儼兮其若客(嚴肅的好象虔誠的客人)。
渙兮若冰之將釋(繼而他的性格會變的灑脫無羈渙然冰釋),
敦兮其若朴(品質會變的敦厚誠懇朴實無華),
曠兮其若谷(心胸會變的曠達開朗虛懷若谷),
渾兮其若濁(意識會經歷渾濁及混亂的考驗)。
孰能濁以止(如何將這種混亂的雜念止住呢)?
靜之徐清(把心靜下來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麼方法能保持安靜狀態長久)?
動之徐生(感悟靜極生動帶來的生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種方法修道的人不會驕傲自滿),
夫唯不盈(正因為他不會驕傲自滿),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棄陳舊獲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虛極(修道進入虛無至極的意境),
守靜篤(安守寧靜氣定神閑)。
萬物旁作(萬物在時空的隧道中行進),
吾以觀其復(我可以反復觀察他們的循環)。
夫物芸芸(天地萬物芸芸眾生),
各復歸其根(各自都要歸於它們的因果)。
歸根曰靜(看到因果可以說是靜的作用),
靜曰復命(只有靜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諦)。
復命曰常(生命的真諦就是變化的規律),
知常曰明(了解變化規律才算通曉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變化規律),
忘作凶(妄作非為自然帶來凶險)。
知常容(知道變化規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達),
公乃全(公正豁達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長治久安),
沒身不殆(終身都不會感覺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贊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懼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輕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猶兮其貴言(謹慎做到不隨意發號施令),
功成事遂(幫助人民實現心願),
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大道廢除),
有仁義(自然出現仁義);
智慧出(智慧頻出),
有大偽(自然混雜大偽);
六親不和(六親不和),
有孝慈(自然彰顯孝慈);
國家昏亂(國家昏亂),
有忠臣(自然產生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崇高的聖賢志士不用奸詐治國),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獲得百倍的利益);
絕仁棄義(崇高的仁愛之士不搞義氣用事),
民復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復忠孝仁慈之心);
絕巧棄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爭奪名利),
盜賊無有(盜賊自然不會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僅此三者作為法則是遠遠不夠的),
故另有所屬(所以另外還須心有所屬):
見素抱朴(保持純朴的心態),
少私寡慾(減少自私的慾望)。
絕學無憂(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真理與謬誤),
相去幾何(相差多少)?
美之與惡(真善美與假惡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裡)?
人之所畏(人們所畏懼的東西),
不可不畏(也畏懼人嗎)?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懸而未決的道理)。
眾人熙熙(眾人都喜歡熙熙攘攘湊熱鬧),
如享太牢(比如去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臨樓台遠眺美景)。
我獨泊兮其未兆(我們確淡泊恬靜好象未開竅),
如嬰兒之未孩(如嬰兒剛出世還沒有學會笑)。
乘乘兮(隨風漂泊啊),
若無所歸(彷彿找不到歸宿)。
眾人皆有餘(眾人都希望自己富貴有餘),
而我獨若遺(而我們卻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們這種愚人的心靈啊),
沌沌兮(多麼象混沌無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獨昏昏(惟獨我們得道之士彷彿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獨悶悶(惟獨我們得道之士彷彿蒙在鼓裡)。
眾人皆有以(眾人皆有遠大的志向),
而我獨頑且鄙(惟獨我們冥頑不化而且鄙陋寡聞)。
澤兮其若海(沉靜啊就像地平線上的大海),
飂兮若無止(卻有著無法遏止的生命動力)。
我獨欲異於人(我們與眾人不同的理由),
而貴食母(是因為推崇從道中得到養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納萬眾的意識),
唯道是從(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認從)。
道之為物(道作為未知世界的事物規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這種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萬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這種似有似無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萬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識深遠冥滅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華)。
其精甚真(其精華的真實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這就是你確信無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從古至今),
其名不去(這種悟道的方法就沒有失去過),
以說眾甫(用它可以了解眾生萬物的規律)。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眾生萬物的規律)?
以此(就是用這種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彎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則直(大的彎曲則象是一條直線),
窪則盈(身置低窪處才會獲得盈滿),
敝則新(鄙棄舊觀念才能推陳出新),
少則得(愛好越少越容易獲得感悟),
多則惑(愛好越多反而會感到迷惑)。
是以聖人抱一(所以聖人悟道會專一致志),
為天下式(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榜樣)。
不自見故明(不自持己見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顯);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負蠻干反能獲得成功);
不自矜故長(不自認聖賢反能成為首領)。
夫唯不爭(正因為你與世無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天下反而沒人與你相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古人所言「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怎麼會是虛言呢)?
誠全而歸之(誠信此道者天下將歸屬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發號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飄風不終朝(狂風不會堅持一上午),
驟雨不終日(驟雨不會堅持一整天)。
孰為此者(誰會這樣大發雷霆)?
天地(這是天地的傑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長久保持),
而況於人乎(又何況於人呢)?
故從事於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規律中的人們),
道者同於道(修道者喜歡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於德(有德者喜歡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於失(失落者喜歡同失落在一起)。
同於道者(於道相同的人),
道亦樂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納);
同於德者(於德相同的人),
德亦樂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納);
同於失者(於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樂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納)。
信不足焉(誠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腳不粘地不曉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騎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見者不明(自我成見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不能彰顯智慧),
自伐者無功(自我蠻干只能無功而返),
自矜者不長(自恃聖賢不能成為首領)。
其在道也(這樣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餘食贅行(必然犯餘食贅行的毛病)。
物或惡之(有人或許厭惡這種觀點),
故有道者不處(但得道者會超越這種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種物質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於天地產生)。
寂兮廖兮(寂靜啊無形啊),
獨立而不改(獨立存在而永恆不變),
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而不會殆盡),
可以為天下母(可以認為它是天下萬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麼名字),
字之曰「道」(就送它一個字叫「道」),
強為之名曰「大」(勉強為它起了一個名叫「大」)。
大曰逝(它可以說是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
逝曰遠(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也可以說是無比深遠),
遠曰反(知道它的深遠是因為能了解它周而復始的緣故)。
故道大(所以說道是偉大的)、
天大(天是偉大的)、
地大(地是偉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偉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個偉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於地的法則),
地法天(地尊循於天的法則),
天法道(天尊循於道的法則),
道法自然(道尊循於自然的法則)。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穩重是飄然的根基),
靜為躁君(寧靜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
終日行不離輜重(終日行進而不離載重車輛)。
雖有榮觀(雖有豪華生活),
燕處超然(卻能超然物外)。
奈何萬乘之主(無奈有一些擁有萬輛馬車的國主),
而以身輕天下(只知滿足自身慾望而輕天下社稷)。
輕則失本(因輕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則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於行動不會留下痕跡),
善言無瑕謫(善於言談不會留下話柄),
善數不用籌策(善於算術不用籌碼工具),
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於關閉無需門閂頂杠也無法打開),
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善於捆綁不用繩索制約也無法解脫)。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於拯救世人),
故無棄人(所以沒有人被遺棄);
常善救物(常常善於拯救萬物),
故無棄物(所以沒有物被遺棄)。
是謂襲明(這是傳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於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師(是不善於此道者的老師);
不善人者(不善於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資(是善於此道者的資源)。
不貴其師(不尊重這樣的老師),
不愛其資(不愛惜這樣的資源),
雖智大迷(雖有智慧卻身在迷中)。
是謂要妙(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8. 如何翻譯「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以及「《道德經》」以及「人法地,地法天,天法自然,自然法道」
Justice and humanity ritual wisdom letter even slightly loyal filial piety
Human law place, law day, day law nature, natural Buddhist law
9. 求道德經全文註解
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
斯惡已(是因為丑惡的心靈在作崇);
皆知善之為善(皆知善之所以為善),
斯不善已(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產生了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前後相隨等各種患得患失的主觀意識)。
是以聖人(但是聖人),
處無為之事(處於無區別心之無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萬物作焉而不辭(順應萬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橫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竭盡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為弗居(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會失去什麼)。
第三章
不尚賢(不刻意招賢),
使民不爭(使民眾不去爭名);
不貴難得之貨(不稀罕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使民眾不為盜)。
不見可欲(不見引發慾望的根源),
使心不亂(就不會產生動亂的動機)。
是以聖人之治(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
虛其心、實其腹(普及虛心、養身的道理),
弱其智、強其骨(宣傳弱智、強骨的好處),【註: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無知無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知無欲的益處),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無用武之地)。
為無為(以無為的境界處理政務),
則無不治(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沖(道似一個器皿),
似萬物之宗(好像萬物的根源),
淵兮(它浩瀚無邊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遠取之不盡)。
挫其銳(壓制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和順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湛兮(高深莫測啊),
似若存(好像無處不在)。
吾不知誰之子(我雖然不知它的來源),
象帝之先(但它卻先於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萬物為芻狗(任憑萬物像草狗那樣自生自滅);
聖人不仁(聖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為芻狗(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
其猶橐龠乎(猶如風箱一樣),
虛而不淈(虛空但無窮盡),
動之愈出(越動付出愈多)。
多言數窮(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穀神不死(掌握採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長壽),
是謂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復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門(復制生命的不二法門),
是謂天地根(是與天地同壽的根本)。
綿綿若存(綿綿不斷的生命形式就是這樣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
以其不自生(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
故能長生(所以能長生)。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後其身而身先(因為謙讓反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讓人民依賴他的存在),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
故能成其私(反而成全了聖人的理想嗎)。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
水善(水善的表現形式是):
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而不爭功),
處眾人之所惡(甘居眾人之所唾棄),
故幾於道(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於選擇吉地),
心善淵(心態善於融入平靜),
與善仁(交流善於把握仁愛),
言善信(言語善於表達誠信),
正善治(政見善於治理國家),
事善能(處事善於發揮能量),
動善時(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夫唯不爭(惟有像水這樣不爭),
故無尤(所以才能萬事無憂)。
第九章
持而盈之(財物執持盈滿),
不如其已(不如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鐵器磨得銳利),
不可長保(不可長期保存);
金玉滿堂(金玉堆滿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誰人能守);
富貴而嬌(富貴而生驕橫),
自貽其咎(那是自找麻煩)。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精神與形體統一),
能無離乎(能永遠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結聚精氣以致柔和),
能嬰兒乎(能像初生的嬰兒嗎)?
滌除玄監(洗滌心靈之鏡),
能無疵乎(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愛護百姓治理國家),
能無為乎(能順應自然嗎)?
天門開闔(感官自然開啟),
能無雌乎(能不被引誘嗎)?
明白四達(理事明白通達),
能無知乎(能沒有成見嗎)?
生之畜之(創造並養育萬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創造萬物而不佔為己有),
為而不恃(無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長而不宰(左右萬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謂玄德(這就是恩澤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輻共一轂(卅根輻條圍成一個軲轆),
當其無有車之用(因為中間有空車才能行進)。
然埴以為器(燃燒粘土使其成為器皿),
當其無有器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器皿才能容納)。
鑿戶牖以為室(開鑿門窗建造居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為利(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們利用),
無之以為用(是因為看不見的無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貪圖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惡);
五音令人耳聾(喜聞順音令人聽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餚令人品不了疾苦);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馳騁田獵令人心狂意躁);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之貨令人圖謀不軌)。
是以聖人之治(因此聖人治理國家),
為腹不為目(重視內在的充實而放棄表面的愉悅),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捨得)。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什麼叫寵辱若驚)?
辱為下(把榮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驚(得到了無比驚喜),
失之若驚(失去了無比驚恐)。
是謂寵辱若驚(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什麼叫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強烈患得患失的心態),
為吾有身(因為我有自我的觀念),
及吾無身(如果我拋開自我),
吾有何患(我還有什麼理由患得患失)。
故貴以身為天下(所以重視自身為天下的人),
則可寄於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於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愛惜自身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於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看不到圖象),
名曰夷(稱著夷);
聽之不聞(聽不到聲音),
名曰希(稱著希);
摶之不得(觸不到形體),
名曰微(稱著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此無色、無聲、無形之物無法用語言描述),
故混而為一(只能稱它為陰陽未判之混元一氣)。
其上不謬(它的上面不見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見黑暗),
繩繩不可名(實在是無法給它下定義),
復歸於無物(還是把它復歸於無物吧)。
是謂無狀之狀(這應該是無狀態之狀態),
無物之象(無物象之物象),
是謂恍惚(這就是似無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時開始),
隨之不見其後(往後跟隨不知何時結束)。
執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駕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來龍去脈),
是謂道紀(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綱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善於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見解微妙而深遠通達),
深不可識(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夫唯不可識(夫惟恐言不達意),
故強為之容(故努力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開始學道者謹慎的象嚴冬過河),
猶兮若畏四鄰(尤其懼怕鄰里的干擾),
儼兮其若客(嚴肅的好象虔誠的客人)。
渙兮若冰之將釋(繼而他的性格會變的灑脫無羈渙然冰釋),
敦兮其若朴(品質會變的敦厚誠懇朴實無華),
曠兮其若谷(心胸會變的曠達開朗虛懷若谷),
渾兮其若濁(意識會經歷渾濁及混亂的考驗)。
孰能濁以止(如何將這種混亂的雜念止住呢)?
靜之徐清(把心靜下來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麼方法能保持安靜狀態長久)?
動之徐生(感悟靜極生動帶來的生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種方法修道的人不會驕傲自滿),
夫唯不盈(正因為他不會驕傲自滿),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棄陳舊獲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虛極(修道進入虛無至極的意境),
守靜篤(安守寧靜氣定神閑)。
萬物旁作(萬物在時空的隧道中行進),
吾以觀其復(我可以反復觀察他們的循環)。
夫物芸芸(天地萬物芸芸眾生),
各復歸其根(各自都要歸於它們的因果)。
歸根曰靜(看到因果可以說是靜的作用),
靜曰復命(只有靜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諦)。
復命曰常(生命的真諦就是變化的規律),
知常曰明(了解變化規律才算通曉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變化規律),
忘作凶(妄作非為自然帶來凶險)。
知常容(知道變化規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達),
公乃全(公正豁達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長治久安),
沒身不殆(終身都不會感覺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贊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懼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輕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猶兮其貴言(謹慎做到不隨意發號施令),
功成事遂(幫助人民實現心願),
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大道廢除),
有仁義(自然出現仁義);
智慧出(智慧頻出),
有大偽(自然混雜大偽);
六親不和(六親不和),
有孝慈(自然彰顯孝慈);
國家昏亂(國家昏亂),
有忠臣(自然產生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崇高的聖賢志士不用奸詐治國),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獲得百倍的利益);
絕仁棄義(崇高的仁愛之士不搞義氣用事),
民復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復忠孝仁慈之心);
絕巧棄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爭奪名利),
盜賊無有(盜賊自然不會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僅此三者作為法則是遠遠不夠的),
故另有所屬(所以另外還須心有所屬):
見素抱朴(保持純朴的心態),
少私寡慾(減少自私的慾望)。
絕學無憂(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真理與謬誤),
相去幾何(相差多少)?
美之與惡(真善美與假惡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裡)?
人之所畏(人們所畏懼的東西),
不可不畏(也畏懼人嗎)?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懸而未決的道理)。
眾人熙熙(眾人都喜歡熙熙攘攘湊熱鬧),
如享太牢(比如去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臨樓台遠眺美景)。
我獨泊兮其未兆(我們確淡泊恬靜好象未開竅),
如嬰兒之未孩(如嬰兒剛出世還沒有學會笑)。
乘乘兮(隨風漂泊啊),
若無所歸(彷彿找不到歸宿)。
眾人皆有餘(眾人都希望自己富貴有餘),
而我獨若遺(而我們卻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們這種愚人的心靈啊),
沌沌兮(多麼象混沌無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獨昏昏(惟獨我們得道之士彷彿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獨悶悶(惟獨我們得道之士彷彿蒙在鼓裡)。
眾人皆有以(眾人皆有遠大的志向),
而我獨頑且鄙(惟獨我們冥頑不化而且鄙陋寡聞)。
澤兮其若海(沉靜啊就像地平線上的大海),
飂兮若無止(卻有著無法遏止的生命動力)。
我獨欲異於人(我們與眾人不同的理由),
而貴食母(是因為推崇從道中得到養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納萬眾的意識),
唯道是從(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認從)。
道之為物(道作為未知世界的事物規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這種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萬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這種似有似無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萬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識深遠冥滅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華)。
其精甚真(其精華的真實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這就是你確信無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從古至今),
其名不去(這種悟道的方法就沒有失去過),
以說眾甫(用它可以了解眾生萬物的規律)。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眾生萬物的規律)?
以此(就是用這種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彎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則直(大的彎曲則象是一條直線),
窪則盈(身置低窪處才會獲得盈滿),
敝則新(鄙棄舊觀念才能推陳出新),
少則得(愛好越少越容易獲得感悟),
多則惑(愛好越多反而會感到迷惑)。
是以聖人抱一(所以聖人悟道會專一致志),
為天下式(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榜樣)。
不自見故明(不自持己見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顯);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負蠻干反能獲得成功);
不自矜故長(不自認聖賢反能成為首領)。
夫唯不爭(正因為你與世無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天下反而沒人與你相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古人所言「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怎麼會是虛言呢)?
誠全而歸之(誠信此道者天下將歸屬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發號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飄風不終朝(狂風不會堅持一上午),
驟雨不終日(驟雨不會堅持一整天)。
孰為此者(誰會這樣大發雷霆)?
天地(這是天地的傑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長久保持),
而況於人乎(又何況於人呢)?
故從事於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規律中的人們),
道者同於道(修道者喜歡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於德(有德者喜歡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於失(失落者喜歡同失落在一起)。
同於道者(於道相同的人),
道亦樂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納);
同於德者(於德相同的人),
德亦樂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納);
同於失者(於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樂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納)。
信不足焉(誠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腳不粘地不曉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騎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見者不明(自我成見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不能彰顯智慧),
自伐者無功(自我蠻干只能無功而返),
自矜者不長(自恃聖賢不能成為首領)。
其在道也(這樣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餘食贅行(必然犯餘食贅行的毛病)。
物或惡之(有人或許厭惡這種觀點),
故有道者不處(但得道者會超越這種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種物質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於天地產生)。
寂兮廖兮(寂靜啊無形啊),
獨立而不改(獨立存在而永恆不變),
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而不會殆盡),
可以為天下母(可以認為它是天下萬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麼名字),
字之曰「道」(就送它一個字叫「道」),
強為之名曰「大」(勉強為它起了一個名叫「大」)。
大曰逝(它可以說是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
逝曰遠(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也可以說是無比深遠),
遠曰反(知道它的深遠是因為能了解它周而復始的緣故)。
故道大(所以說道是偉大的)、
天大(天是偉大的)、
地大(地是偉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偉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個偉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於地的法則),
地法天(地尊循於天的法則),
天法道(天尊循於道的法則),
道法自然(道尊循於自然的法則)。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穩重是飄然的根基),
靜為躁君(寧靜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
終日行不離輜重(終日行進而不離載重車輛)。
雖有榮觀(雖有豪華生活),
燕處超然(卻能超然物外)。
奈何萬乘之主(無奈有一些擁有萬輛馬車的國主),
而以身輕天下(只知滿足自身慾望而輕天下社稷)。
輕則失本(因輕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則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於行動不會留下痕跡),
善言無瑕謫(善於言談不會留下話柄),
善數不用籌策(善於算術不用籌碼工具),
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於關閉無需門閂頂杠也無法打開),
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善於捆綁不用繩索制約也無法解脫)。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於拯救世人),
故無棄人(所以沒有人被遺棄);
常善救物(常常善於拯救萬物),
故無棄物(所以沒有物被遺棄)。
是謂襲明(這是傳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於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師(是不善於此道者的老師);
不善人者(不善於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資(是善於此道者的資源)。
不貴其師(不尊重這樣的老師),
不愛其資(不愛惜這樣的資源),
雖智大迷(雖有智慧卻身在迷中)。
是謂要妙(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陽剛的雄健),
守其雌(卻甘願安守雌柔),
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為天下溪(成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離(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復歸於嬰兒(這樣就能回復嬰兒般的純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裡),
守其黑(卻安於暗昧之處),
為天下式(這是天下人的榜樣)。
為天下式(成為天下人的榜樣),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會失卻),
復歸於無極(這樣就能回復到最初的無極狀態)。
知其榮(知道榮耀的珍貴),
守其辱(卻能守得住謙卑),
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虛谷一樣)。
為天下谷(天下的虛谷容納萬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復歸於朴(這樣就能回復到返樸歸真的境界)。
朴散則為器(這種品質的人到哪裡都是成大器者),
聖人用之(聖人如果用他),
則為官長(會讓他做領導),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會割捨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將征服天下定為人生的目標),
吾見其不得已(我預見他不可能獲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聖的),
不可為也(不可能讓人為所欲為)。
為者敗之(為所欲為者必敗),
執者失之(執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隨(萬物有獨行的也有群隨的),
或噓或吹(有熱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強或羸(有強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載或隳(有天上飛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聖人去甚(所以聖人去除一切極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實際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過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輔佐人的主觀意識),
不以兵強天下(不以武力強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還(這樣的結果有好報應)。
師之所處(因為軍隊駐扎之處),
荊棘生焉(田地荒蕪雜草叢生)。
大軍之後(大的戰役結束之後),
必有凶年(必定帶來凶災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於把握結果者會適可而止),
不敢以取強(不敢用武力去強硬獲取勝利)。
果而勿矜(達到目的不要自誇自大),
果而勿伐(達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負),
果而勿驕(達到目的不要驕傲自滿),
果而不得已(達到目的要認為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強(達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強)。
物壯則老(事物發展到壯盛則是衰老的開始),
是謂不道(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
不道早已(不遵從這個規律難免會過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物或惡之(有人或是厭惡這種說法),
故有道者不處(所以有道者會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則貴左(君子平時會強化士兵戰斗的意志),
用兵則貴右(而在戰爭時卻會強調冷靜)。
兵者(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個人的機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時才被迫使用)。
銛襲為上(依仗鋒利的兵器偷襲為上),
勝而不美(即使是贏得勝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歡用這種戰術贏得勝利的人),
是樂殺人(往往是樂於殺人的劊子手)。
夫樂殺人者(一個樂於殺人的劊子手),
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是不可能實現統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報可以鼓舞士氣),
凶事尚右(厄報可以冷靜思考)。
偏將軍居左(偏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勇猛),
上將軍居右(上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冷靜),
言以喪禮處之(戰斗的動員令要站在視死如歸的高度)。
殺人之眾(面對陣亡的眾多將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來緬懷他們)。
戰勝(取得戰爭的勝利之後),
以喪禮處之(要以辦喪事的禮節來慶祝勝利)。
第三十二章
道常無名(大道常在無有之間)。
朴雖小(淳樸的本源雖然微小),
天下不敢臣(天下卻沒有力量能臣服它)。
侯王若能守之(統治者若能堅持這個真理),
萬物將自賓(天下萬物必將自然歸順他)。
天地相合以降甘露(天地之氣相合以降甘露),
民莫之令(不可能順從於誰的命令),
而自均(而它自己確能分布均勻)。
始制有名(萬物開始時就有了秩序和名分),
名亦既有(名分既然以有),
夫亦將知之(就應該知道它的自然規律),
知之所以不殆(知道它的自然規律所以不會有危險)。
譬道之在天下(譬如道在天下的自然規律),
猶川穀之與江海(好象溪流之水匯集與江海)。
第三十三章
知人者智(知道別人的優缺點是智慧),
自知者明(知道自己的優缺點是賢明)。
勝人者有力(能戰勝別人的人有一定的實力),
自勝者強(能戰勝自己的人堅強無比)。
知足者富(知道什麼是滿足的人富裕),
強行者有志(克服困境勇敢前行的人有志氣)。
不失其所者久(不迷失自己前進方向的人能夠長久),
死而不亡者壽(形體消失而精神永存的人才叫長壽)
第三十四章
大道泛兮(大道廣泛的能量啊),
其可左右萬物(可以左右萬物)。
恃之以生而不辭(但它恃侯萬物之生卻不宣揚),
功成不名有(功成名就之後不圖虛名),
衣養萬物而不為主(護蔭萬物而不思主宰)。
常無欲(常用無欲的方法獲得智慧),
可名於小(就可以小有名氣);
萬物歸焉而不為主(萬物歸順之後而不思主宰),
可名為大(就可以獲得大成功)。
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所以聖人始終不自以為大),
故能成其大(因此能成就其偉大的事業)。
第三十五章
執大象(擁有符合大道自然之象的地方),
天下往(是天下人嚮往的地方)。
往而不害(在她那裡不會遭到自然的傷害),
安平泰(是因為她具備了安詳、平和、舒泰的條件)。
樂與餌(快樂的民風與誘人的環境),
過客止(可以留住匆匆過客的腳步)。
道之出口(這些優點如果用語言來表達),
淡乎其無味(那就平淡無味了)。
視之不足見(因為你看到的不是她的全部),
聽之不足聞(聽到的也不是她的全部),
用之不可既(但享受起來卻受益無窮)。
第三十六章
將欲翕之(將欲馬上收斂的),
必固張之(必是原有張之過度的);
將欲弱之(將欲逐漸削弱的),
必固強之(必是原有強制過頭的);
將欲廢之(將欲立即廢除的),
必固興之(必是原有興奮超前的);
將欲奪之(將欲重新奪取的),
必固與之(必是原有被迫給予的)。
是謂微明(這是微妙簡明的道理),
柔弱勝剛強(柔弱勝過剛強)。
魚不可脫於淵(魚兒離不開水),
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鎮國之寶不可以示人)。
第三十七章
道常(道的常識),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的境界造就無所不為的功績)。
侯王若能守之(統治者若能遵守這個規律),
萬物將自化(萬物將自然歸化)。
化而欲作(在歸化的過程中難免慾望發作),
吾將鎮之以「無名之朴」(這時可以用我的「無名之朴」去除雜念)。
鎮之以「無名之朴」(用我的「無名之朴」去除雜念),
夫亦將不欲(他們就會克服慾望),
無欲以靜(沒有慾望就可以靜下心來),
天下將自定(這樣天下將自然安定)。
10. 《道德經》全文,及翻譯
《道德經》全文+解釋第一章 道可道(可以語言交流的道), 非常道(非真正意義上的道); 名可名(可以明確定義的名), 非常名(非真正意義上的名)。 無名天地之始(天地在開始時並無名稱), 有名萬物之母(名只是為了萬物的歸屬)。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因此常用無意識以發現其奧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常用有意識以歸屬其范圍)。 兩者同出異名(兩種思維模式同出自一個地方但概念卻不相同), 同謂玄之又玄(這就是玄之又玄的玄關竅)。 眾妙之門(它是打開一切奧妙的不二法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天下皆知美之所以為美), 斯惡已(是因為丑惡的心靈在作崇); 皆知善之為善(皆知善之所以為善), 斯不善已(是因為不善的意念在作怪)。 故有無相生(因此而產生了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難易相成)、 長短相形(長短相形)、 高下相傾(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前後相隨等各種患得患失的主觀意識)。 是以聖人(但是聖人), 處無為之事(處於無區別心之無為境界), 行不言之教(教化眾生於不言之中), 萬物作焉而不辭(順應萬物的發展規律而不橫加干涉)。 生而不有(生養萬物而不據為己有), 為而不恃(竭盡全力而不自恃已能), 功成而弗居(功成業就而不居功自傲)。 夫為弗居(正因為他不居功自傲), 是以不去(所以他不會失去什麼)。 第三章 不尚賢(不刻意招賢), 使民不爭(使民眾不去爭名); 不貴難得之貨(不稀罕難得之貨), 使民不為盜(使民眾不為盜)。 不見可欲(不見引發慾望的根源), 使心不亂(就不會產生動亂的動機)。 是以聖人之治(所以聖人的治理方法是): 虛其心、實其腹(普及虛心、養身的道理), 弱其智、強其骨(宣傳弱智、強骨的好處),【註:弱者道之用】 常使民無知無欲(常使人民深刻感悟無知無欲的益處),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使那些自作聰明的人無用武之地)。 為無為(以無為的境界處理政務), 則無不治(國家就沒有治理不好的理由)。 第四章 道沖(道似一個器皿), 似萬物之宗(好像萬物的根源), 淵兮(它浩瀚無邊啊), 而用之或不盈(永遠取之不盡)。 挫其銳(壓制鋒芒), 解其紛(解脫紛擾); 和其光(和順光輝), 同其塵(混同塵垢)。 湛兮(高深莫測啊), 似若存(好像無處不在)。 吾不知誰之子(我雖然不知它的來源), 象帝之先(但它卻先於上帝)。 第五章 天地不仁(天地超越仁的概念), 以萬物為芻狗(任憑萬物像草狗那樣自生自滅); 聖人不仁(聖人超越仁的概念), 以百姓為芻狗(任憑百姓自作自息)。 天地之間(天地之間的一切生命), 其猶橐龠乎(猶如風箱一樣), 虛而不淈(虛空但無窮盡), 動之愈出(越動付出愈多)。 多言數窮(言多必然有失), 不如守中(不如抱心守一)。 第六章 穀神不死(掌握採集大道能量的方法就可以長壽), 是謂玄牝(就好比掌握了復制生命的方法)。 玄牝之門(復制生命的不二法門), 是謂天地根(是與天地同壽的根本)。 綿綿若存(綿綿不斷的生命形式就是這樣存在的), 用之不勤(大道的能量是用之不竭的)。 第七章 天長地久(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 以其不自生(因為它不為自己而生), 故能長生(所以能長生)。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後其身而身先(因為謙讓反而獲得人民的擁戴), 外其身而身存(置之身外反而讓人民依賴他的存在), 非以其無私邪(難道不是這種無私的精神)? 第八章 上善若水(上等的善就如水一樣)。 水善(水善的表現形式是): 利萬物而不爭(滋養萬物而不爭功), 處眾人之所惡(甘居眾人之所唾棄), 故幾於道(所以水最接近於大道)。 居善地(起居善於選擇吉地), 心善淵(心態善於融入平靜), 與善仁(交流善於把握仁愛), 言善信(言語善於表達誠信), 正善治(政見善於治理國家), 事善能(處事善於發揮能量), 動善時(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夫唯不爭(惟有像水這樣不爭), 故無尤(所以才能萬事無憂)。 第九章 持而盈之(財物執持盈滿), 不如其已(不如適可而止); 揣而銳之(鐵器磨得銳利), 不可長保(不可長期保存); 金玉滿堂(金玉堆滿堂屋), 莫之能守(不知誰人能守); 富貴而嬌(富貴而生驕橫), 自貽其咎(那是自找麻煩)。 功成身退(功成名就身退), 天之道(才是自然之道)。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精神與形體統一), 能無離乎(能永遠不分離嗎)? 專氣致柔(結聚精氣以致柔和), 能嬰兒乎(能像初生的嬰兒嗎)? 滌除玄監(洗滌心靈之鏡), 能無疵乎(能沒有瑕疵嗎)? 愛民治國(愛護百姓治理國家), 能無為乎(能順應自然嗎)? 天門開闔(感官自然開啟), 能無雌乎(能不被引誘嗎)? 明白四達(理事明白通達), 能無知乎(能沒有成見嗎)? 生之畜之(創造並養育萬物的大道), 生而不有(創造萬物而不佔為己有), 為而不恃(無所不能而不自恃有功), 長而不宰(左右萬物而不任意宰割), 是謂玄德(這就是恩澤天下的玄德)。 第十一章 卅輻共一轂(卅根輻條圍成一個軲轆), 當其無有車之用(因為中間有空車才能行進)。 然埴以為器(燃燒粘土使其成為器皿), 當其無有器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器皿才能容納)。 鑿戶牖以為室(開鑿門窗建造居室), 當其無有室之用(因為中間有空居室才有光明)。 故有之以為利(有形的東西之所以被人們利用), 無之以為用(是因為看不見的無形在起作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貪圖美色令人看不清丑惡); 五音令人耳聾(喜聞順音令人聽不到忠言); 五味令人口爽(美味佳餚令人品不了疾苦); 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馳騁田獵令人心狂意躁); 難得之貨令人行妨(難得之貨令人圖謀不軌)。 是以聖人之治(因此聖人治理國家), 為腹不為目(重視內在的充實而放棄表面的愉悅), 故去彼取此(所以知道如何捨得)。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寵辱若驚), 貴大患若身(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什麼叫寵辱若驚)? 辱為下(把榮辱看得比生命都重要), 得之若驚(得到了無比驚喜), 失之若驚(失去了無比驚恐)。 是謂寵辱若驚(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什麼叫貴大患若身)? 吾所以有大患者(我所以有強烈患得患失的心態), 為吾有身(因為我有自我的觀念), 及吾無身(如果我拋開自我), 吾有何患(我還有什麼理由患得患失)。 故貴以身為天下(所以重視自身為天下的人), 則可寄於天下(才可以把天下寄於他); 愛以身為天下者(愛惜自身為天下的人), 乃可以托於天下(才可以把天下託付給他)。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看不到圖象), 名曰夷(稱著夷); 聽之不聞(聽不到聲音 ), 名曰希(稱著希); 摶之不得(觸不到形體), 名曰微(稱著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此無色、無聲、無形之物無法用語言描述), 故混而為一(只能稱它為陰陽未判之混元一氣)。 其上不謬(它的上面不見光明), 其下不昧(它的下面不見黑暗), 繩繩不可名(實在是無法給它下定義), 復歸於無物(還是把它復歸於無物吧)。 是謂無狀之狀(這應該是無狀態之狀態), 無物之象(無物象之物象), 是謂恍惚(這就是似無似有的恍惚), 迎之不見其首(往前追溯不知何時開始), 隨之不見其後(往後跟隨不知何時結束)。 執古之道(掌握上古的自然之道), 以御今之有(以駕御今天的生命之有), 以知古始(以感知上古的來龍去脈), 是謂道紀(這就是自然之道的綱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古時善於修道的人), 微妙玄通(見解微妙而深遠通達), 深不可識(給人一種高深莫測的感覺)。 夫唯不可識(夫惟恐言不達意), 故強為之容(故努力為之形容): 豫兮若冬涉川(開始學道者謹慎的象嚴冬過河), 猶兮若畏四鄰(尤其懼怕鄰里的干擾), 儼兮其若客(嚴肅的好象虔誠的客人)。 渙兮若冰之將釋(繼而他的性格會變的灑脫無羈渙然冰釋), 敦兮其若朴(品質會變的敦厚誠懇朴實無華), 曠兮其若谷(心胸會變的曠達開朗虛懷若谷), 渾兮其若濁(意識會經歷渾濁及混亂的考驗)。 孰能濁以止(如何將這種混亂的雜念止住呢)? 靜之徐清(把心靜下來漫漫就清澈了)。 孰能安以久(什麼方法能保持安靜狀態長久)? 動之徐生(感悟靜極生動帶來的生機)。 保此道者不欲盈(保持這種方法修道的人不會驕傲自滿), 夫唯不盈(正因為他不會驕傲自滿), 故能敝而新成(所以才能敝棄陳舊獲得更新)。 第十六章 至虛極(修道進入虛無至極的意境), 守靜篤(安守寧靜氣定神閑)。 萬物旁作(萬物在時空的隧道中行進), 吾以觀其復(我可以反復觀察他們的循環)。 夫物芸芸(天地萬物芸芸眾生), 各復歸其根(各自都要歸於它們的因果)。 歸根曰靜(看到因果可以說是靜的作用), 靜曰復命(只有靜才能了解生命的真諦)。 復命曰常(生命的真諦就是變化的規律), 知常曰明(了解變化規律才算通曉明白)。 不知常(如果不知道變化規律), 忘作凶(妄作非為自然帶來凶險)。 知常容(知道變化規律才能包容一切), 容乃公(包容一切才能公正豁達), 公乃全(公正豁達才能完整周全), 全乃天(完整周全才能符合自然), 天乃道(符合自然就是遵循大道), 道乃久(遵循大道才能長治久安), 沒身不殆(終身都不會感覺到不妥)。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最好的統治者,人民並不知道他的存在)。 其次,親之譽之(其次的,人民近而贊美他)。 其次,畏之(再次的,人民畏懼他)。 其下,侮之(更次的,人民輕蔑他)。 信不足焉(信用不足的君主),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任他的臣民)。 猶兮其貴言(謹慎做到不隨意發號施令), 功成事遂(幫助人民實現心願), 百姓皆謂:「我自然」(百姓都說:「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 第十八章 大道廢(大道廢除), 有仁義(自然出現仁義); 智慧出(智慧頻出), 有大偽(自然混雜大偽); 六親不和(六親不和) , 有孝慈(自然彰顯孝慈); 國家昏亂(國家昏亂), 有忠臣(自然產生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崇高的聖賢志士不用奸詐治國), 民利百倍(人民自然可以獲得百倍的利益); 絕仁棄義(崇高的仁愛之士不搞義氣用事), 民復孝慈(人民自然能恢復忠孝仁慈之心); 絕巧棄利(崇高的能工巧匠不去爭奪名利), 盜賊無有(盜賊自然不會刻意打他的主意)。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僅此三者作為法則是遠遠不夠的), 故另有所屬(所以另外還須心有所屬): 見素抱朴(保持純朴的心態), 少私寡慾(減少自私的慾望)。 絕學無憂(這就是崇高而快樂無憂的學問)。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真理與謬誤), 相去幾何(相差多少)? 美之與惡(真善美與假惡丑), 相去何若(相差又在那裡)? 人之所畏(人們所畏懼的東西), 不可不畏(也畏懼人嗎)? 荒兮(浩瀚的荒漠啊), 其未央哉(又有多少懸而未決的道理)。 眾人熙熙(眾人都喜歡熙熙攘攘湊熱鬧), 如享太牢(比如去參加盛大的祭祀活動), 如春登台(比如春天登臨樓台遠眺美景)。 我獨泊兮其未兆(我們確淡泊恬靜好象未開竅), 如嬰兒之未孩(如嬰兒剛出世還沒有學會笑)。 乘乘兮(隨風漂泊啊), 若無所歸(彷彿找不到歸宿)。 眾人皆有餘(眾人都希望自己富貴有餘), 而我獨若遺(而我們卻希望自己扔掉包袱)。 我愚人之心也哉(我們這種愚人的心靈啊), 沌沌兮(多麼象混沌無知啊)。 俗人昭昭(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明明白白的事情), 我獨昏昏(惟獨我們得道之士彷彿昏昏沉沉)。 俗人察察(世俗之人看上去都能清清楚楚的事情), 我獨悶悶(惟獨我們得道之士彷彿蒙在鼓裡)。 眾人皆有以(眾人皆有遠大的志向), 而我獨頑且鄙(惟獨我們冥頑不化而且鄙陋寡聞)。 澤兮其若海(沉靜啊就像地平線上的大海), 飂兮若無止(卻有著無法遏止的生命動力)。 我獨欲異於人(我們與眾人不同的理由), 而貴食母(是因為推崇從道中得到養份)。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天人合一的通道可以容納萬眾的意識), 唯道是從(只有符合大道才能被認從)。 道之為物(道作為未知世界的事物規律), 唯恍唯惚(只能以恍恍惚惚的形式存在)。 惚兮恍兮(在這種亦真亦幻的意境中), 其中有象(能看到萬物的景象); 恍兮惚兮(在這種似有似無的意境中), 其中有物(能感知萬物的本性); 窈兮冥兮(意識深遠冥滅自性), 其中有精(就能把握其中的精華)。 其精甚真(其精華的真實程度毋庸置疑), 其中有信(這就是你確信無疑的感悟)。 自古及今(從古至今), 其名不去(這種悟道的方法就沒有失去過), 以說眾甫(用它可以了解眾生萬物的規律)。 吾何以知眾甫之然哉(我何以知道眾生萬物的規律)? 以此(就是用這種方法感悟的)。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彎曲形成了最完美的世界), 枉則直(大的彎曲則象是一條直線), 窪則盈(身置低窪處才會獲得盈滿), 敝則新(鄙棄舊觀念才能推陳出新), 少則得(愛好越少越容易獲得感悟), 多則惑(愛好越多反而會感到迷惑)。 是以聖人抱一(所以聖人悟道會專一致志), 為天下式(這樣才能成為天下的榜樣)。 不自見故明(不自持己見反能明白事理); 不自是故彰(不自以為是反能是非彰顯); 不自伐故有功(不自負蠻干反能獲得成功); 不自矜故長(不自認聖賢反能成為首領)。 夫唯不爭(正因為你與世無爭), 故天下莫能與之爭(所以天下反而沒人與你相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古人所言「曲則全」者), 豈虛言哉(怎麼會是虛言呢)? 誠全而歸之(誠信此道者天下將歸屬他)。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少發號令也是符合自然的)。 飄風不終朝(狂風不會堅持一上午), 驟雨不終日(驟雨不會堅持一整天)。 孰為此者(誰會這樣大發雷霆)? 天地(這是天地的傑作)。 天地尚不能久(天地的狂暴尚不能長久保持), 而況於人乎(又何況於人呢)? 故從事於道者(所以生活在自然規律中的人們), 道者同於道(修道者喜歡同道在一起); 德者同於德(有德者喜歡同德在一起); 失者同於失(失落者喜歡同失落在一起)。 同於道者(於道相同的人), 道亦樂得之(道也愉快地接納); 同於德者(於德相同的人), 德亦樂得之(德也愉快地接納); 同於失者(於失落相同的人), 失亦樂得之(失落也愉快地接納)。 信不足焉(誠信不足的人), 有不信焉(自然有不信他的人)。 第二十四章 跂者不立(腳不粘地不曉立者感受), 跨者不行(騎人肩膀不知行者甘苦)。 自見者不明(自我成見不能明白事理), 自是者不彰(自以為是不能彰顯智慧), 自伐者無功(自我蠻干只能無功而返), 自矜者不長(自恃聖賢不能成為首領)。 其在道也(這樣的人如果混入道中), 曰餘食贅行(必然犯餘食贅行的毛病)。 物或惡之(有人或許厭惡這種觀點), 故有道者不處(但得道者會超越這種境界)。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有一種物質混然而成), 先天地生(先於天地產生)。 寂兮廖兮(寂靜啊無形啊), 獨立而不改(獨立存在而永恆不變), 周行而不殆(周而復始而不會殆盡), 可以為天下母(可以認為它是天下萬物的本源)。 吾不知其名(我不知它叫什麼名字), 字之曰「道」 (就送它一個字叫「道」 ), 強為之名曰「大」 (勉強為它起了一個名叫「大」 )。 大曰逝(它可以說是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 逝曰遠(遙不可及的過去和未來也可以說是無比深遠), 遠曰反(知道它的深遠是因為能了解它周而復始的緣故)。 故道大(所以說道是偉大的)、 天大(天是偉大的)、 地大(地是偉大的)、 人亦大(人也是偉大的), 域中有四大(宇宙中有四個偉大), 而人居其一焉(而人也占居其中之一)。 人法地(人尊循於地的法則), 地法天(地尊循於天的法則), 天法道(天尊循於道的法則), 道法自然(道尊循於自然的法則)。 第二十六章 重為輕根(穩重是飄然的根基), 靜為躁君(寧靜是狂躁的主宰)。 是以聖人(所以聖人), 終日行不離輜重(終日行進而不離載重車輛)。 雖有榮觀(雖有豪華生活), 燕處超然(卻能超然物外)。 奈何萬乘之主(無奈有一些擁有萬輛馬車的國主), 而以身輕天下(只知滿足自身慾望而輕天下社稷)。 輕則失本(因輕浮而失去道德跟本), 躁則失君(因狂躁而失去主宰地位)。 第二十七章 善行無轍跡(善於行動不會留下痕跡), 善言無瑕謫(善於言談不會留下話柄), 善數不用籌策(善於算術不用籌碼工具), 善閉無關楗則不可開(善於關閉無需門閂頂杠也無法打開), 善結無繩約則不可解(善於捆綁不用繩索制約也無法解脫)。 是以聖人(因此聖人), 常善救人(常常善於拯救世人), 故無棄人(所以沒有人被遺棄); 常善救物(常常善於拯救萬物), 故無棄物(所以沒有物被遺棄)。 是謂襲明(這是傳承大道之明)。 故善人者(所以善於拯救世人的人), 不善人之師(是不善於此道者的老師); 不善人者(不善於此道者的人), 善人之資(是善於此道者的資源)。 不貴其師(不尊重這樣的老師), 不愛其資(不愛惜這樣的資源), 雖智大迷(雖有智慧卻身在迷中)。 是謂要妙(這是善人之道的要妙)。 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知道陽剛的雄健), 守其雌(卻甘願安守雌柔), 為天下溪(好比天下的溪流)。 為天下溪(成為天下的溪流), 常德不離(自然之德陪伴左右), 復歸於嬰兒(這樣就能回復嬰兒般的純真自然)。 知其白(知道光明在那裡), 守其黑(卻安於暗昧之處), 為天下式(這是天下人的榜樣)。 為天下式(成為天下人的榜樣), 常德不忒(自然之德不會失卻), 復歸於無極(這樣就能回復到最初的無極狀態)。 知其榮(知道榮耀的珍貴), 守其辱(卻能守得住謙卑), 為天下谷(就像天下的虛谷一樣)。 為天下谷(天下的虛谷容納萬物), 常德乃足(自然之德才能富足), 復歸於朴(這樣就能回復到返樸歸真的境界)。 朴散則為器(這種品質的人到哪裡都是成大器者), 聖人用之(聖人如果用他), 則為官長(會讓他做領導), 故大制不割(所以美好的制度不會割捨他的)。 第二十九章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將征服天下定為人生的目標), 吾見其不得已(我預見他不可能獲得成功)。 天下神器(世界是神聖的), 不可為也(不可能讓人為所欲為)。 為者敗之(為所欲為者必敗), 執者失之(執迷不悟者必失)。 故物或行或隨(萬物有獨行的也有群隨的), 或噓或吹(有熱血的也有冷血的), 或強或羸(有強大的也有羸弱的), 或載或隳(有天上飛的也有水中游的)。 是以聖人去甚(所以聖人去除一切極端的念想), 去奢(去除一切不切實際的奢望), 去泰(去除一切過度的要求)。 第三十章 以道佐人主者(以道輔佐人的主觀意識), 不以兵強天下(不以武力強行征服天下), 其事好還(這樣的結果有好報應)。 師之所處(因為軍隊駐扎之處), 荊棘生焉(田地荒蕪雜草叢生)。 大軍之後(大的戰役結束之後), 必有凶年(必定帶來凶災之年)。 善者果而己(善於把握結果者會適可而止), 不敢以取強(不敢用武力去強硬獲取勝利)。 果而勿矜(達到目的不要自誇自大), 果而勿伐(達到目的不要盲目自負), 果而勿驕(達到目的不要驕傲自滿), 果而不得已(達到目的要認為這是不得已的), 果而勿強(達到目的不要肆意逞強)。 物壯則老(事物發展到壯盛則是衰老的開始), 是謂不道(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規律), 不道早已(不遵從這個規律難免會過早衰亡)。 第三十一章 夫佳兵者(最好的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物或惡之(有人或是厭惡這種說法), 故有道者不處(所以有道者會超越凡人的境界)。 君子居則貴左(君子平時會強化士兵戰斗的意志), 用兵則貴右(而在戰爭時卻會強調冷靜)。 兵者(軍隊), 不祥之器(是國家預防不測的機器), 非君子之器(不是君子一個人的機器), 不得已而用之(只有在不得已時才被迫使用)。 銛襲為上(依仗鋒利的兵器偷襲為上), 勝而不美(即使是贏得勝利也不光彩)。 而美之者(而喜歡用這種戰術贏得勝利的人), 是樂殺人(往往是樂於殺人的劊子手)。 夫樂殺人者(一個樂於殺人的劊子手), 則不可以得志於天下(是不可能實現統一天下的志向的)。 吉事尚左(喜報可以鼓舞士氣), 凶事尚右(厄報可以冷靜思考)。 偏將軍居左(偏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勇猛), 上將軍居右(上將軍的使用應當側重冷靜), 言以喪禮處之(戰斗的動員令要站在視死如歸的高度)。 殺人之眾(面對陣亡的眾多將士), 以悲哀泣之(要以悲哀的心情來緬懷他們)。 戰勝(取得戰爭的勝利之後), 以喪禮處之(要以辦喪事的禮節來慶祝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