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稅立法精神
A. 對偷稅、避稅與納稅籌劃的概念辨析
偷稅實質上是納稅人有意違反稅法的規定,使用欺騙、隱瞞的手段,不繳或減少稅款繳納的違法行為、納稅籌劃與偷稅有著本質的不同:
1.經濟行為上,偷稅是對一項實際已發生的應稅經濟行為全部或部分的否定,而納稅籌劃則只是對某項應稅經濟行為的實現形式和過程在事前進行某種安排,其經濟行為符合減輕納稅的法律規定。
2.行為性質上,偷稅是公然違反稅法與稅法對抗的一種行為。
偷稅的主要手段表現為納稅人通過有意識地謊報和隱匿有關納稅情況和事實,達到少繳或不繳稅款的目的,其行為具有明顯的欺詐性質。
但有時也會出現納稅人因疏忽和過失即非故意而造成納稅減少的情況,這種情況原來被稱為漏稅(taxnegligence)。
由於對主觀上的故意和非故意難以作出法律上的判斷,我國現行稅法不再採用這一法律用語。
這也就是說盡管納稅人可能並非故意不繳稅,但只要後果產生就是法律不允許的或非法的。
而納稅籌劃則是尊重稅法的,它在遵守稅法的前提下,利用法律規定,結合納稅人的具體經營來選擇最有利的納稅方案,當然它也包括利用稅法的缺陷或漏洞進行的減輕稅負的活動。
納稅籌劃行為的性質是合法的,至少它不違反法律的禁止性條款。
3.法律後果上,偷稅行為是屬於法律上明確禁止的行為,因而一旦被有關徵收機關查明屬實,納稅人就要為此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受到制裁。
世界上各個國家的稅法對隱瞞納稅事實的偷逃稅行為都有處罰規定。
而納稅籌劃則是通過某種合法的形式來承擔盡可能少的稅收負擔,其經濟行為對於法律規定的要求,無論在形式上還是事實上都是吻合的,各國政府對此一般都是默許和保護的。
如果納稅籌劃比較嚴重地影響到政府的財政收入,對其所採取的措施,只能是修改與完善有關稅法規定,堵塞可能被納稅人利用的漏洞。
4.對稅法的影響上,偷稅是公然違反稅法、利用虛假的申報減少納稅,因此,偷逃稅是納稅人一種藐視稅法的行為,偷稅成功與否和稅法的科學性關系不大。
要防止偷稅,就要加強征管,嚴格執法。
而納稅籌劃的成功則需要納稅者對稅法條文的熟悉和稅法精神的充分理解,同時又要掌握必要的籌劃技術,才能達到省稅的目的。
如果納稅籌劃在一定程度上利用了稅法規定的缺陷,則它會從另一個方面促進稅法的不斷完善和科學。
(二)納稅籌劃與避稅的關系
避稅(TaxAvoidance)是指納稅人利用稅法漏洞或者缺陷鑽空取巧,通過對經營及財務活動的精心安排,以期達到納稅負擔最小的經濟行為。
比如20世紀60-70年代,美國的公司所得稅稅負較重,不少公司就通過「避稅地」進行避稅,把利潤通過關聯交易轉移到「避稅地」公司的賬戶上,從而大大減少了美國本土總機構的賬面利潤,減少了納稅。
這當然損害了美國的財政利益,但在當時缺乏反避稅法律約束的環境下,政府也只好默認。
再比如,我國的一些企業為了享受外商投資企業的「兩免二減半」的稅收優惠,從國外請來客商,不要其投資,只借其名義,成立所謂的中外合資經營企業。
這就違背了稅收的立法精神和立法意圖,不符合政府的稅收政策導向。
它雖然不受「反避稅」以外的法律條款的約束,但也得不到法律的保護。
但在國際上,有關「避稅」合法性的爭論一直持續了幾十年。
避稅的實施者根據「法律無明文規定不為罪」的原則,認為避稅「合法」。
避稅者常常引用1947年一個判例中美國法官漢德一段有名的話來為自己的行為進行辯護。
漢德說:「納稅人無須超過法律的規定來承擔國家稅收。
稅收是強制課征的,而不是自願的捐款。
以道德的名義來要求稅收,純粹是奢談」。
但隨著避稅范圍的擴大,給各國財政收入造成的影響的增大,美國、原聯邦德國等國家逐漸以立法形式否定了避稅的合法色彩。
進入20世紀80年代,越來越多的國家政府在稅法中加入反避稅條款。
80年代末,避稅新的定義是「納稅人通過個人或企業實務的人為安排,利用稅法的漏洞、待例和缺陷,規避或減輕其納稅義務的行為」(《國際稅收辭典》)。
從目前的情況來看,避稅已不再是中性的行為,而是法律條款或者立法精神反對或至少是不支持的行為。
1994年成型的我國稅法中也已有廠被稅務專業界稱為反避稅條款的內容。
由於避稅是納稅人在不違法的情況下,利用稅法的漏洞和缺陷來減少稅收,所以我國對避稅並沒有規定法律責任,但也還是採取了可以對納稅人進行強制調整,要求納稅人補繳稅款的反避稅措施。
比如,在我國的《增值稅暫行條例》、《營業稅暫行條例》、《企業所得稅暫行條例》中都規定了商品或勞務價格明顯低於市場價,稅務機關有權進行調整,以調整後的價款計征稅款的規定。
這些規定都是被稅務專業界稱為反避稅條款的內容。
避稅是納稅人利用稅法上的漏洞和不成熟之處,打「擦邊球」,鑽稅法的空子,通過對其經濟行為的巧妙安排,來謀取不正當的稅收利益。
而納稅籌劃則是遵照國家稅法的規定和遵循政府的稅收立法意圖,在納稅義務確立之前為了省稅所作的對投資、經營、財務活動的事先安排。
避稅盡管在形式上是合法的,但其內容卻有悖於稅法的立法意圖;納稅籌劃從形式到內容完全合法,反映了國家稅收政策的意圖,是稅收法律予以保護和鼓勵的。
需要指出的是,在理論上避稅和納稅籌劃有所不同,似乎也能說清楚。
但在納稅籌劃的具體實施中卻充斥著政府不願意看到的利用稅法缺陷的所謂「非違法」的行為。
行為者堅持法律只承認事實,不承認應該;人是「經濟人」,出發點是利己的,而不能強求納稅人動機的「利他性」。
作為不同利益的代表者,稅收徵收機關和會計師及企業稅務顧問的觀點在不少涉稅問題上往往都存在分歧。
稅務機關認為是「避稅」的行為,會計師和企業稅務顧問卻可以找出合法的依據。
B. 納稅籌劃與偷稅、避稅、節稅之間的關系是什麼
納稅籌劃是指納稅人為達到減輕稅收負擔和實現稅收零風險的目的,在稅法所允許的范圍內,對企業的經營、投資、理財、組織、交易等各項活動進行事先安排的過程。
節稅籌劃是納稅籌劃的一種形式,它是指納稅人依據稅法規定的優惠政策,採取合法的手段,最大限度地採用優惠條款,以達到減輕稅收負擔的合法經濟行為。
稅收籌劃和節稅是合理合法的行為。這是與避稅、(偷)逃稅的根本區別!
避稅是指納稅人利用稅法上的漏洞或稅法允許的辦法,作適當的財務安排或稅收策劃,在不違反稅法規定的前提下,達到減輕或解除稅負的目的。其後果是造成國家收入的直接損失,擴大了利用外資的代價,破壞了公平、合理的稅收原則,使得一國以至於國家社會的收入和分配發生扭曲。
避稅雖然沒有違反現有法律法規,但其危害性卻不能忽視。
1、避稅行為直接導致了國家稅收收入的減少。
2、侵犯了稅收法律法規的立法意圖,使其公正性、嚴肅性受到影響。
3、避稅行為的出現對於社會公德及道德造成不良侵害,使誠信納稅受到威脅,造成守法經營在市場競爭上處於不利地位。
偷(逃)稅是稅法所不允許的,會受到相應的法律制裁!
2009年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七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刑法修正案七)》。該修正案對刑法第二百零一條偷稅罪作了重大修改,修改後的內容為:「納稅人採取欺騙、隱瞞手段進行虛假納稅申報或者不申報,逃避繳納稅款數額較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罰金;數額巨大並且占應納稅額百分之三十以上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罰金。」
「扣繳義務人採取前款所列手段,不繳或者少繳已扣、已收稅款,數額較大的,依照前款的規定處罰。」
「對多次實施前兩款行為,未經處理的,按照累計數額計算。」
「有第一款行為,經稅務機關依法下達追繳通知後,補繳應納稅款,繳納滯納金,已受行政處罰的,不予追究刑事責任;但是,五年內因逃避繳納稅款受過刑事處罰或者被稅務機關給予二次以上行政處罰的除外。」
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是抗稅,除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外,依法追究刑事責任。情節輕微,未構成犯罪的,由稅務機關追繳其拒繳的稅款、滯納金,並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的罰款。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稅收徵收管理法》第六十七條。
對於抗稅的處理,《刑法》第二百零二條規定:以暴力、威脅方法拒不繳納稅款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並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情節嚴重的,處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並處拒繳稅款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金。
C. 企業可以合理避稅,怎麼解釋避稅的合理性
當然有合理抄避稅,所襲謂合理避稅,就是指納稅人採用非違法手段(即表面上符合稅法條文但實質上違背立法精神的手段),利用稅法中的漏洞、空白獲取稅收利益的籌劃。納稅籌劃既不違法也不合法,與納稅人不尊重法律的偷逃稅有著本質區別。這些我都是跟春雪會計這兒了解到的,你也可以跟他們咨詢。
D. 如何完善我國的反避稅立法以進一步防範國際避稅
加強反避稅徵收管理
如何有效地防止或限制避稅行為,實際上需要從稅收立法到徵收管理全過程的協調,僅靠一般的方法是不夠的。近幾十年來,隨著各國稅法的不斷完善,跨國納稅人為進行國際避稅,採取了更加變通的方法,使國際避稅行為更加復雜,這樣反過來又增加了國際反避稅工作的難度。對此,許多國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了徵收管理,制定了比較嚴密的稅收管理制度。
(-)加強納稅申報。嚴格要求一切從事跨國經濟活動的納稅人及時、准確、真實地向國家稅務機關申報自己的所有經營收入、利潤、成本或費用列支等情況,這是國際反避稅的主要環節。同時,實行納稅人異地舉證制,面對成千上萬的跨國公司的頻繁業務往來,稅務部門無法——搜集證據,許多國家在立法中都特別規定納稅人對納稅義務有關的事項,負有向稅務機關報告和舉證的義務,如果納稅人對稅務機關的處理,提不出相反的證據,就應按稅務機關的決定執行。
(二)加強會計審計。與納稅申報制度密切相關的是對跨國納稅人的會計核算過程及結果進行必要的審核,以檢查其業務或帳目有無不實、不妥以及多攤成本費用和虛列支出等問題。目前,許多國家都嚴格了對涉及外國公司會計業務的審計制度,一般都要求外國公司,特別是股份公司所申報的各類報表一律經過公證會計師的審核,否則不予承認。
(三)積極進行國際間反避稅合作,加強稅收情報交流。面對跨國公司的全球性避稅,只靠一國單方面努力顯然不夠,必須加強跨國合作。在信息交換方面,在OECD稅收協定範本和聯合國範本指引下,幾乎所有稅收協定都設有信息交換條款,歐盟也公布實施了互助指令。除了信息交換,丹麥、芬蘭、荷蘭等國與美國共同簽訂的《稅收征管互助協定》,協議在徵收管理各個方面開展互助。徵收管理的跨國協作不斷發展和加強。我國與有關國家的稅收協定中,都有情報交換的條款,不久前國家稅務總局發布了《稅收情報交換規程》,對實施稅收情報交換作了明確規定。鑒於國際形勢的發展,今後還應加強徵收管理的國際協作。加大國際問反避稅合作力度,遏止國際避稅行為。
(四)加大避稅處罰力度。如美國從1996年就轉讓定價違法問題增加處罰規定,對調增所得稅凈額達500萬美元以上,按其調增額分別罰款20%-40%。力度之大,令避稅企業望而生畏。目前,我國稅務部門對避稅的查處大多隻進行調整,很少處以罰款,使得避稅企業產生了僥幸心理,為此,我們建議在今後反避稅稅制建設中,加強對避稅的處罰性規定,加大反避稅力度,堵塞稅收漏洞。
除以上內容,西方國家的反避稅措施還包括防止濫用稅收快定等,這些反避稅措施與其它反避稅措施一起,有效地防範和打擊了國際避稅行為,隨著財稅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以及國際間交往的日益擴大,我國應借鑒西方國家的經驗進一步規范化、法律化反避稅工作,打擊避稅行為,最大限度地維護國家利益。
E. 稅收籌劃與逃稅、避稅有何區別
稅收籌劃與逃稅、避稅的區別在於:
稅收籌劃與逃稅有著本質的不同。逃回稅是指答納稅人通過採取虛報、謊報、隱瞞、偽造等各種非法欺詐手段,達到不繳納或少繳納稅款目的的違法行為。逃稅是明顯的違法行為,因而不受法律法規保護。
避稅是指納稅人通過精心安排,利用稅法的缺陷、漏洞,利用會計法規與稅法的區別,來達到規避或者減輕其稅負的行為。盡管對於避稅的解釋在國際上也沒有統一的定論,但是,越來越多的國家認為它是錯用或者濫用稅法的行為,是有悖於稅法立法精神的,為越來越多的國家所否定。對於較為突出的避稅行為,有的國家通過制定法規或特別條款來加以反對,我國也採取了這種立場與做法。
稅收籌劃、逃稅和避稅都是為了減輕個人或企業的稅負,達到不繳納或少繳納稅款的目的。稅收籌劃是合法行為,受到法律法規的保護和支持;而逃稅和避稅則要受到法律法規的制裁或調整,這是它們最大的區別。
F. 合理避稅概念和范圍如何界定
避稅和偷漏稅(簡稱逃稅)是一個危及國家稅法的問題,直接後果是將導致國家財政收入減少;間接後果是導致稅收制度有失公平和社會腐敗。 一、偷漏稅與避稅的區別 避稅和偷漏稅是常常引起爭議的兩相概念,各國看法不盡一致。對偷漏稅的看法較一致:偷漏稅是非法的,即偷漏稅以非法手段減少納稅義務。而一般人將避稅表述為合法的偷漏稅。偷漏稅與避稅後果是一樣的,只是手法不同而已。從後果看,兩者都是導致國家財政收入受損失,納稅人都逃避了稅收負擔;從手段上看,偷漏稅是採取非法手段;而避稅是合法的手段。 二、何為「非法」、何為「合法」 究竟何為「非法」,何為「合法」?這完全取決於一國的國內法,沒有超國內法的統一標准,因而會出現這樣的現象:在甲國為非法的事,在乙國也許是天經地義的合法行為。所以離開了各國的具體法律,很難從一個超脫的國際觀點上來判斷哪一項交易,哪一項業務,哪一種情況是非法的。此外並非所有的國家都在偷漏稅和避稅之間劃一條涇渭分明的界線。在某些國家中,任何使法律意圖落空的做法也總是被當作觸犯了法律。所以在這樣的國家中,偷漏稅與避稅之間沒有明顯的區別。 三、既然避稅合法,為何要反避稅 僅以「合法」兩字使避稅有別於偷漏稅,這顯然是不夠的。既然避稅為合法,為何又要反避稅呢?其實,避稅的合法性是從法律而言,就經濟影響而言,合法的避稅與非法偷漏稅之間的區別就毫無意義了,因為兩者同樣減少財政收入,同樣歪曲了經濟活動水平,因此反避稅的深層次理由源於經濟而非法律,此外提倡政府反避稅還有一層好處在於:要求政府制訂出更為嚴格的稅法,高質量的稅法在納稅人「鑽空子」的過程中產生。因此,提倡反避稅,一是有利於財政收入,二是有利於經濟公正,三是有利於高質量稅法的出台。 四、避稅范圍的寬與窄 為了使反避稅得以順利進行,還應對避稅包括的范圍作進一步分析。當國家對咖啡征以重稅,某君用喝茶替代了咖啡,當國家對煙酒征以重稅時,某君乾脆不吸煙也不喝酒了,從而不用負擔稅款的歸宿,使用上述避稅概念,顯然某君正在避稅。如果把這類行為也納入反避稅,顯然不合情理。因此,國外有人提出將避稅區分為兩大類:以是否違背法律意圖作為分界線。將那些與法律意圖相悖,在稅前達到減輕稅負目的的行為作為小概念下的避稅行為,並作為反避稅的目標,將那些與法律意相一致的避稅作為大概念下的避稅,不構成反避稅的對象,例如,一個人若僅僅是為了給其繼承人留下盡可能多的財富,而挖空心思以各種方式分割其產業,或將產業轉化成不同類型的財產,試圖在國家對其徵收財產轉移稅之前達到避稅目的。由於財產轉移稅的立法精神是從收入和控制資產轉讓等方面考慮的,所以此人所為違背法律意圖,因而構成反避稅的目標。相比之下,煙酒稅的立法意圖中包括抑制飲酒抽煙的因素,故戒煙、戒酒是與立法精神相一致的,不在反避稅之列,將這種避稅稱為「可接受避稅」。
G. 避稅沒有違背法律本身卻違背了立法精神
自覺納稅是每個公民義務。稅收取之於民,用之於民。國家富強,人民的安康,社會的一進步,離不開稅收,離不開納稅人貢獻。所以說,納稅光榮,納稅就是愛國。
H. 簡述節稅與避稅的關系
節稅是指納稅人在不違背稅法立法精神的前提下,當存在著多種納稅方案的選擇時,納稅人通過充分利用稅法中固有的起征點、減免稅等一系列優惠政策,以稅收負擔最低的方式來處理財務、經營、交易事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