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正氣
㈠ 《道德經》講了什麼
您好!
整部《道德經》五千言,都是從不同的層面引導世人追問「我專是誰」。老子屬堅信,一旦知道「我是誰」,整個宇宙的奧秘都將被打開。
從古至今,《道德經》所享有的盛譽,讓很多人為之著迷和自豪。但是很多人讀起來道德經又會覺得艱澀難懂,不知道道德經到底在講什麼。
系辭傳里的一句話:「一陰一陽之謂道」,其實就是高度概括了什麼「道」,《道德經》的「道」也就是一陰一陽。陰陽理論可以說是中國文化的基因,伏羲一畫開天,始有陰陽,然後生萬物,陰陽衍生出八卦,八卦又構成六十四重卦。老子的《道德經》用陰陽理論來解釋,從頭至尾,都在向人們闡釋一個「有陰就有陽,陰極必反」的道理。而這也是老子最先提出的一種樸素的辯證法,這比西方哲學的辯證法要早很多年。
比如道德經所言:有 無 相 生 , 難 易 相 成 , 長 短 相 形 ,高 下 相 盈 , 音 聲 相 和 , 前 後 相 隨 。有無、難易、長短、高下、音聲、前後等一系列對立的概念,實際上就是一陰一陽,老子不僅指出了陰陽的對立,更指出了它們彼此之間共同的關系,即兩者相比較而顯現,相對應而依存。這不是辯證法是什麼?這講的都是陰陽的對立統一關系。
㈡ 《道德經》第三十九章,原文,譯文,自解
【原文】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一正。其致之也,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譯文】
往昔曾得到過道的:天得到道而清明;地得到道而寧靜;神(人)得到道而英靈;河谷得到道而充盈;萬物得到道而生長;侯王得到道而成為天下的首領。推而言之,天不得清明,恐怕要崩裂;地不得安寧,恐怕要震潰;人不能保持靈性,恐怕要滅絕;河谷不能保持流水,恐怕要乾涸;萬物不能保持生長,恐怕要消滅;侯王不能保持天下首領的地位,恐怕要傾覆。所以貴以賤為根本,高以下為基礎,因此侯王們自稱為「孤」、「寡」、「不穀」,這不就是以賤為根本嗎?不是嗎?所以最高的榮譽無須贊美稱譽。不要求琭琭晶瑩像寶玉,而寧願珞珞堅硬像山石。
【自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為天下正(貞),其致之也。
自解: 從以往來看,稱得上唯一,第一的有磨搭以下幾種:天以其清明稱得上唯一,地以其寧靜稱得上唯一,神如果能夠顯靈就稱得上唯一第一,山谷峽谷(江海)以其善於積盈裝滿稱得上唯一,萬物以其能生長生生不息稱得上唯一,侯王以自己的作為乃是天下正氣(正奇的正)為唯一第一,如果是貞的話,就是「忠貞不二」這個詞了。
其致之也 的斷句和原文不太一樣,加在這個段的後面,是因為,這些唯一,第一是因為做到了極致。
謂天無以清,將恐裂;地無以寧,將恐廢;神無以靈,將恐歇;谷無以盈,將恐竭;萬物無以生,將恐滅;候王無以正,將恐蹶。
自解: 天如果不清了(陰天),就會就有閃電撕裂天空(天子不清明,就會天下分裂),地如果毀嫌不寧靜了,就會荒廢,一個地方老是地震,就會荒廢。神如果不靈驗,就沒有人祭祀了。山谷(江海)如果不善下,不善於積盈裝滿,就會枯瞎余拿竭。萬物不生長,不繁衍了就會滅亡。侯王如果都不守正道忠貞,那麼就會失敗。
故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是以候王自稱孤、寡、不穀。此非以賤為本邪?非乎?故至譽無譽。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自解: 所以,高貴是因為低賤襯托出來的,高大建築也要依賴下面的地基。
所以侯王,自稱「孤」,「寡」,「不穀」,這難道不是以低賤為本嗎?不是嗎?
所以最高的榮譽美譽,就是沒有榮譽,沒有美譽。所以不想著像玉石一樣珍貴,而櫻落也像石頭一樣平凡。和不貴難得之貨想呼應。
㈢ 老子《道德經》第69章解讀
原文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解讀
本章講哀兵必勝。
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
善於用兵者說,兩軍交戰,我不敢先舉兵;但是積極備戰,謀定而後動,知勝而始戰,知止而有得。
在奇門遁甲主客論里,動者為客,靜者為主;先動為客,後動為主;積極主動為客,消極被動固守為主;出擊進攻是客,防守是主。
不敢進寸而退尺。
在戰場上,我不敢冒然發起進攻,但重視後退固防。攻其不意,戰其不備。攻則所向披靡,守則固若金湯。
是謂行xing2無行hang2。
所以,列兵布陣貴在靈活機動,何機而動,進可攻,退可守。
攘無臂。
兩軍對恃,蓄勢待發,但不冒然先攻。
扔無敵。
以強大的兵器震懾敵人,但不以殺戳為戰爭目的。
執無兵。
兵無常勢,能因敵變化而取勝者,謂之神。上兵伐謀,不戰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禍莫大於輕敵。
在戰場上最大的災禍莫過於輕視敵軍。兵法雲:兵者詭道也。兵不厭詐。以正和,以奇勝。不倍兵攻弱,不恃眾輕敵,不傲才以驕兵,也不以寵而作威。
輕敵幾喪吾寶。
吾有三寶,慈且勇,儉且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廣。這同樣適用於戰爭。優秀的將帥進不求名,退不避罪,唯民是保,而利於主。統帥恃眾輕敵,傲才以驕,則會喪失三寶,舍慈而勇則謀略不足,舍儉而廣則軍心不齊,舍後爭先則沖動冒失。這些行為會導致戰事失利。
故抗兵相加,哀者勝矣。
所以兩軍對抗,哀憫蒼生、為和平為正義而戰、不得已而戰的一方,得道多助,正氣浩然,終將獲得戰爭最後的勝利。
㈣ 出自《老子》「躁生寒 靜生熱 清靜為天下正」的含義
意思是浮躁可以產生寒涼,寧靜可以生成溫熱,所以清靜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真正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靜勝躁,寒能抑制熱,清靜為天下正。
(4)道德經正氣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而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
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准則。儒家以天、地、人為「三オ」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為「四大」。
「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給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餘地。
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論的基礎上的一個偉大的發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