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立法
『壹』 2017年新警察法什麼時候公布
《人民警察法(修改)》目前還沒有發布,還在立法過程中。
2016年12月,公安部在專官網發布《人民警察法屬》(修訂草案稿),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相較僅有52條的現行人民警察法,修訂草案稿內容大幅增加,達109條。2017年11月,修改人民警察法列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
2018年9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立法規劃》公布,《人民警察法(修改)》屬於第二類項目47件法律草案中的一項「需要抓緊工作、條件成熟時提請審議的法律草案」。
(1)公安部立法擴展閱讀
現行《人民警察法》於1995年制定,2012年曾修訂過一次,新修的人民警察法於2013年1月1日起施行。《人民警察法》分總則、職權、義務和紀律、組織管理、警務保障、執法監督、法律責任、附則8章52條。
『貳』 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準的規定是屬於規范性文件嗎
是的。規范性文件,是指各級國家機關以及法律、法規授權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專務職能的組屬織,在法定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發布的針對不特定的多數人和特定事項,涉及或者影響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權利義務,在法定區域或其管理范圍內具有普遍約束力,能夠反復適用的立法性文件或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關於公安機關管轄的刑事案件立案追訴標准》這是最高檢與公安部聯合發布的,性質上屬於司法解釋。
通常對於規范性文件的理解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情況
一、廣義的規范性文件
一般是指屬於法律范疇(即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立法性文件,以及由國家機關和其他團體、組織制定的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的總和。
二、狹義的規范性文件
一般是指法律范疇以外的,其他具有約束力的非立法性文件。
當前這類非立法性文件的制定主體非常之多,例如各級黨組織、各級人民政府及其所屬工作部門,人民團體、社團組織、企事業單位、法院、檢察院等。
『叄』 公安部的《機動車駕駛員違章計分辦法》是否涉嫌創設行政處罰種類,是否違反立法法和行政處罰法
本人認為記分不是行政處罰。理由如下:
公安交通管理機關對其行政許可行為的一種監督檢查,行政處罰法第八條對行政處罰的種類給予了明確的規定,即「(一)警告;(二)罰款;(三)沒收違法所得、沒收非法財物;(四)責令停產停業;(五)暫扣或者吊銷許可證、暫扣或者吊銷執照;(六)行政拘留;(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 通過對比可知「記分」不屬於此上(一)至(六)行政處罰種類中的任何一種,且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二十四條明文規定「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對機動車駕駛人違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的行為,除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外,實行累積記分制度。」其中一句「除依法給予行政處罰外,實行累積記分制度」也明確將「記分」排除在了行政處罰的范疇之外。因此行政處罰法第八條中「(七)法律、行政法規規定的其他行政處罰」這項兜底條款在此也不適用。因此「記分」不屬於行政處罰法所規定的行政處罰種類。
對於被許可人超越行政許可范圍、違反法定義務的行為,行政機關可採取有效措施督促其履行義務。行政處罰則是行政監督檢查行為可能產生的後續結果。根據《機動車駕駛證申領和使用規定》第五十八條的規定「機動車駕駛人在一個記分周期內累積記分達到12分的,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應當扣留其機動車駕駛證。機動車駕駛人應當在十五日內到機動車駕駛證核發地或者違法行為地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參加為期七日的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學習。機動車駕駛人參加學習後,車輛管理所應當在二十日內對其進行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規和相關知識考試。考試合格的,記分予以清除,發還機動車駕駛證;考試不合格的,繼續參加學習和考試。拒不參加學習,也不接受考試的,由公安機關交通管理部門公告其機動車駕駛證停止使用。」由此可知,機動車駕駛人在一個記分周期內累積記分達到12分的,在其通過相關法律、法規等知識考試後,其記分是可以清除且可以發還駕駛證的。對其給予記分是為了讓代某認識到自己行為的錯誤,通過學習的方式促使其整改,是對被許可人的一種監督檢查。
綜上所述,公安局交通巡邏警察大隊對原告代某的機動車駕駛證記12分的行為性質應是一種行政許可的監督檢查而不是一種行政處罰。
『肆』 傳銷怎麼樣舉報,國家這方面是否有立法, 怎麼走法律途徑
可以直接撥打當地110舉報電話或者公安部舉報中心
公安部
公安部經濟犯罪舉報中心:010—65204333
打拐舉報電話:010—84039250
公安部掃黃打非舉報電話:010—65254722
全國掃黃打非工作小組辦公室舉報電話:010—65233456、65212870
http://wenku..com/view/84e7eabbbd64783e09122bdd
目前,國家還沒有直接針對傳銷的法律。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公安部關於辦理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
六、關於罪名的適用問題
以非法佔有為目的,組織、領導傳銷活動,同時構成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和集資詐騙罪的,依照處罰較重的規定定罪處罰。
犯組織、領導傳銷活動罪,並實施故意傷害、非法拘禁、敲詐勒索、妨害公務、聚眾擾亂社會秩序、聚眾沖擊國家機關、聚眾擾亂公共場所秩序、交通秩序等行為,構成犯罪的,依照數罪並罰的規定處罰。
http://www.lawxp.com/statute/s1743149.html
『伍』 公安部有立法權嗎
人大有立法權,最高人民法院有司法解釋權,公安部沒有立法權和司法解釋權。
『陸』 公安部什麼時候修改立法讓色盲,色弱可以考駕照
我覺得如果人性化一點交通指示燈完全可以優化成顏色加圖案的形式
只需要一個統一協議
誰知道會不會有這一天
『柒』 中國公安部消防局的法規標准處
編制消防立法和執法制度建設規劃,擬訂消防法律、法規、規章草案和執法制度內;負責容局機關文電的法律審核;指導消防法制建設,開展消防執法質量考核評議、執法檢查、執法過錯責任認定等執法內部監督;指導消防執法聽證、行政訴訟、國家賠償工作;制定國家和行業消防標准發展規劃、標准體系及管理規定;組織、指導消防標準的制修訂和宣貫工作;
指導執行消防標准相關的消防技術論證和建設工程消防性能化設計評估工作;負責全國消防標准化技術委員會日常工作;負責國際消防標准化的國內歸口管理;組織消防標准化學術交流與研究。
『捌』 微信群已經立法,規范管理是真的嗎
是真的。國家已經立法,一定是要嚴格管理的。
『玖』 行政拘留會轉為刑事拘留嗎
行政拘留可以轉刑事拘留,而刑事拘留是不能轉行政拘留的。
第一、刑事拘留轉為行政拘留,沒有法律依據,也缺乏法理。
刑事拘留是刑訴法所規定,行政拘留是治安管理處罰法所規定。這兩大部門法都沒有規定刑事拘留可以轉變、抵扣行政拘留,也沒有共同的上位法規定可以轉變、抵扣。2004年公安部《關於刑事拘留時間可否折抵行政拘留時間問題的批復》說「經徵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法制工作委員會同意,如果行為人依法被刑事拘留的行為與依法被行政拘留的行為系同一行為,應當將其刑事拘留的時間折抵行政拘留時間。對沒有犯罪事實或者沒有事實證明有犯罪重大嫌疑的人錯誤刑事拘留的,應當依法給予國家賠償。但是,如果因同一行為依法被裁決行政拘留,且刑事拘留時間已經折抵行政拘留時間的,已經折抵的刑事拘留時間不再給予國家賠償。」但在法律沒有規定的情況下,公安部的文件顯然是越權的。之後,2013年1月施行的公安部《辦理刑事案件程序規定》第184條也規定,刑事案件撤銷後,可以移交行政處理。但部門規章,顯然也不應涉人身自由抵扣,這個本該是法律規定的立法內容。
第二、刑事拘留轉為行政拘留,給警方開了後門,縮減了當事人權利。
如果刑事拘留轉為行政拘留正當,則意味著,警察辦理刑事案件中,一旦發現不對,即可轉向治安處罰。這種銜接,有濫用職權而無需承擔責任之虞。其次,面對轉化的行政處罰,當事人失去了申辯權、暫緩執行治安拘留期等權利,只能束手就擒。再次,違背「一事不再罰」。同一行為,已被刑事拘留過了,再被行政拘留,顯然是雙重處理。雖然刑事拘留,只是強制措施,但其限制人身自由與行政處罰是無異的,實質上仍是被兩次處罰,頗為不公。可見,這個轉換機制,純粹是為權力設計的,漠視了權利,並不平衡。
故刑事拘留不應該轉為行政拘留。發現錯案後,應當立即撤銷案件,釋放當事人,已經刑事拘留過的,免予追究行政處罰。如果是違法拘留的,則根據國家賠償法第十七條的規定「行使偵查、檢察、審判職權的機關以及看守所、監獄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在行使職權時有下列侵犯人身權情形之一的,受害人有取得賠償的權利:(一)違反刑事訴訟法的規定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的,或者依照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對公民採取拘留措施,但是拘留時間超過刑事訴訟法規定的時限,其後決定撤銷案件、不起訴或者判決宣告無罪終止追究刑事責任的」予以國家賠償。
『拾』 根據公安部第105號令與《行政復議法》發生沖突,適用哪個法律
應當服從是《行政復議法》。
法律適用原則:
⑴ 上位法優於下位法。《立法回法》第79條規定,法律的效答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第80條規定,地方性法規的效力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 政府規章。省、自治區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內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規章。
⑵ 特殊法優於普通法。《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特別規定與一般規定不一致的,適用特別規定。
⑶ 新法優於舊法。《立法法》第83條規定,同一機關制定的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新的規定與舊的規定不一致的,適用新的規定。
⑷ 一般不溯及既往。《立法法》第84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規章不溯及既往,但為了更好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權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別規定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