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支配的道德

支配的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02 23:06:13

㈠ 人的行為是受什麼支配的。道德水平

貪欲,只要有足夠的利益

㈡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2)支配的道德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㈢ 什麼是指由錯誤道德支配,違反道德規范

你好 我在網上查到你說的這道題的答案了 請看以下內容
不良品德行為是指由錯誤道德支配、違反道德規范、損害他人或集體利益的問題行為。
滿意請採納 如有問題可追問

㈣ 人性支配道德應該從哪個角度來辯論

人性的主體即為人的情感。而道德的產生是基於人的共性而生成的准則,而影響共性的基礎是長期的生活環境和生活習慣。
所以,要是想闡述「人性支配道德」這一種現象,就要從這幾步開始:
①描述你所要表達的人性的內容,人性多種多樣,想清楚你想說的是善、惡、同情心還是什麼別的
②這種人性的現象是如何深入到某一群人的生活當中的。
③說明你想表達的道德的內容,這就是套公式了。某一種人性-通過某些原因從某群人的生活中凸現出來-以長期的磨合於是成為那群人的道德准則。

這就是人性支配道德的論述過程。

㈤ 道德自律包括三個環節

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回具有了主答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規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而是同伴之間取得協議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修改規則。
自律是相對他律而言。皮亞傑從大量研究中總結出兒童道德發展的總的規律是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所謂自律,是指兒童的道德判斷受他自己主觀的價值標准所支配。這時兒童的道德判斷具有了主觀性,這是道德判斷水平發展趨於成熟的主要標志。根據這種自律的道德,兒童認為規則不是神聖不可侵犯、至高無上的,而是同伴之間取得協議的結果,大家以民主方式取得一致意見時,可修改規則。皮亞傑稱這種規則為彼此相互尊重的合理規則,與此相對立的是他律道德關系的單方尊重的強制性規則。
兒童的道德發展是由「他律」逐漸地轉向「自律」。年幼兒童和小學低年級兒童的道德評價主要依賴於教師和家長的評價,處於他律期。隨著兒童年齡的增長,他們的道德判斷已經逐步擺脫了成人懲罰的影響,在評價某種行為的是非時能依據自己掌握的道德准則對行為做出判斷。

㈥ 人的行為受思想支配,有什麼樣的道德標准就會產生什麼樣的品行

你好,對於你的這個問題我有以下看法:
1、人們又固定的思想,版或者說是固定的思維模式,後來有了權自己穩定的價值觀,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所以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所做的事情以及所說的話會發生變化,這是無可厚非的;
2、此外,人是群居動物,在我們的四周會有許多人和事,我們所說的話和所做的事也會受到這些影響,所以人的行為不完全是受自己的思想支配;
3、不斷的端正自己的標准,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標准,有助於我們形成一種好的品行。
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到你。

㈦ 有什麼樣的道德認識,就一定有什麼樣的道德行為

這個觀點是錯誤的。
道德認識是指對道德行為准則及其執行意義的認識.是個體品德中的核心部分版,是學生品德形成的基礎。道權德認識的結果是獲得有關的道德觀念,形成道德信念。道德行為是實現道德動機的行為意向及外部表現,它是道德觀念和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現。道德行為的形成受到主觀和客觀等各方面的影響,有了好的道德認識,不一定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行為。所以二者不一定完全―致.隨著年齡的增長會出現言行不一的現象。

㈧ 你覺得支配人類的是道德還是慾望

最初的人類,為了種族的壯大,為了繁衍生息,他們的內心想法只有性慾。到版了後面,有了歷史權上第一個朝代------夏朝。就有了權力,而具體來說,是有了等級制度時,就有權力這個令人神往,令人渴望擁有的東西了。從古至今,都是如此,所以我覺得,支配人類的絕大部分就是慾望,少部分是道德

㈨ 康德的道德觀

康德否定意志受外來因支配的源說法,而是認為意志為自己立法,人類辨別是非的能力是與生俱來的,而不是從後天獲得。這套自然法則是無上命令,適用於所有情況,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則。

康德認為真正的道德行為是純粹基於義務而做的行為,而為實現某一個個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認為是道德的行為。

因此康德認為,一個行為是否符合道德規范並不取決於行為的後果,而是採取該行為的動機。康德還認為,只有當我們遵守道德法則時,我們才是自由的,因為我們遵守的是我們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則,而如果只是因為自己想做而做,則沒有自由可言,因為你就成為各種事物的奴隸。

(9)支配的道德擴展閱讀:

康德認為,人類的認識從感性開始,經過知性,最後以理性告終。由於知性以感性為基礎,它就不可避免地受感性限制,它獲得的知識,一方面只涉及現象,不是事物自身的知識:另一方面又是不完整的,沒有達到最高最後的統一。

理性是人類認識的最高能力,它要求知識的「徹底性」一一不僅要追求關於現象的經驗知識,而且要超越經驗界限,去追求「終極」、「完備」、「絕對」等等不受任何條件限制的東西。

㈩ 十大道德名言

01、良好的習慣乃是人在其神經系統中存放的道德資本,這個資本不斷地增值,而人在其整個一生中就享受著它的利息。——烏申斯基

02、勞動受人推崇。為社會服務是很受人贊賞的道德理想。——杜威

03、道德是一種獲得——如同音樂,如同外國語,如同虔誠撲克和癱瘓——沒有人生來就擁有道德。——馬克·吐溫

04、即使不考慮道德因素,不誠實的廣告也被證實無利可圖。——李奧貝納

05、庸庸碌碌心安理得地過下去是不道德的。而自動從戰斗中退縮的人則是一個懦夫。——羅曼·羅蘭

06、道德美,包含兩個互相區別的因素,就是正義與慈愛。——庫申

07、革命道德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它是從日常的堅持不懈的斗爭和鍛煉中發展和鞏固起來的,正如玉石越磨越亮,黃金越煉越純一樣。——胡志明

08、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林肯

09、音樂是唯一可以縱情而不會損害道德和宗教觀念的享受。——愛迪生

10、道德活動既受政府長官支配,又受良心的制約。——洛克

11、一個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兩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細考慮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細考慮他人利益的人。——雪萊

12、我們有力的道德就是通過奮斗取得物質上的成功;這種道德既適用於國家,也適用於個人。——羅素

熱點內容
摩托車協議過戶具備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23 09:49:46 瀏覽:912
工作證明會有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23 09:45:25 瀏覽:914
2019經濟法考試答案卷2 發布:2025-04-23 09:37:54 瀏覽:688
陳浩然復旦法學院 發布:2025-04-23 09:34:06 瀏覽:687
有法律咨詢嗎 發布:2025-04-23 09:23:46 瀏覽:860
法具有社會普遍性 發布:2025-04-23 09:13:30 瀏覽:84
美國法官判案視頻 發布:2025-04-23 09:13:28 瀏覽:446
立法信息員 發布:2025-04-23 09:13:19 瀏覽:759
2013財經法規與會計 發布:2025-04-23 08:54:42 瀏覽:112
醫事法學的大學 發布:2025-04-23 08:50:27 瀏覽: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