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與政治的關系

法治與政治的關系

發布時間: 2021-01-03 08:19:42

⑴ 政治與法律的關系

政治與法律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法律的實在化、世俗化是法律政治化的進程。政治不僅以立法過程產生法律,而且是法律的權力基礎,並在法律適用中發揮影響。政治的法治化是政治領域建立秩序並有效約束權力的關鍵,但是政治中也保留不受法律規制的領地。政治的法治化形成政治法這一部門法。交叉研究是西方法學與政治學的研究傳統,批判法學是法學、政治學研究結合的典型代表。

⑵ 政治與法律的關系

政治和法律都屬於社會的上層建築,它們都建立在特定的社會經濟基礎上,兩者從不痛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和作用,共同服務於政治統治階級和集團的利益。 就政治與法律的關系來說,政治是法律產生和發揮作用的前提。首先,法律是由特定的政治權利機關制定和認可的社會規范,未經特定政治權力機關制定和認可的社會規范,如宗教規范、社會習俗和道德規范等等,都不成為法律。其次,法律依靠特定的政治權力強制,以社會成員的權利的方式實施,因此,它必須以特定的政治權力作為其後盾力量,以政治權力確定和分哦誒的特定權利為實現形式。再次,法律必須在相對穩定的社會和政治秩序中發揮作用。另一方面,法律對於政治又有重要的影響和作用,法律使政治生活遵循法的精神,以公正、明確、穩定和公開的方式有效規范各種政治矛盾和政治活動,維持社會政治秩序,保障統治者的利益及其權力的正常運行,從而實現社會的依法治理。

⑶ 法律與政治的關系

所謂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專務為內容的具有普屬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
即人類在社會層次的規則,社會上人與人之間關系的規范。它以正義為其存在的基礎,以國家的強制力保證實施為手段。法治和法律要逐漸變得適當寬容以利於社會和諧。法律一般限於憲法。法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的目的在於維護有利於統治階級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是統治階級實現其統治的一項重要工具。所以,法律是階級社會特有的社會現象,它隨著階級、階級斗爭的產生、和發展,法律將隨著社會階級、階級斗爭的消滅而自行消亡。

個人認為 政治要大於法律 因為法律來源於政治體系,根據上面的解釋可以理解為:法律是為約束人們的行為而誕生的。而且縱觀各種社會現象你也可以理解,政治的行為是大於法律的!

⑷ 我想知道法學和政治的關系

無論是哪個國家,其社會環境如何,都得通過政治及法律來控制!
政治,是上層建築領域中各種權力主體維護自身利益的特定行為以及由此結成的特定關系。是人類歷史發展到一定時期產生的一種重要社會現象。政治對社會生活各個方面都有重大影響和作用。政治隨著社會從低級到高級的進程而發展,社會成員參與政治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也隨之向前發展。政治體制指政治制度的具體表現和實施形式,是管理國家政治事務的規范體系,具體指與國家根本制度相適應的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工作制度等具體制度。
法律,是國家制定或認可的,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以規定當事人權利和義務為內容的具有普遍約束力的社會規范。法律以各種方式影響著人們日常生活,乃至整個社會。依照法律治理國家和管理社會的方式被稱為法治。
法律是政治的產物,具有鮮明的政治色彩;而政治行為又得尋求法律支撐,兩者之間相輔相成。但涉及整個社會問題,那是復雜的人類生存與發展的問題,政治也離不開經濟,……法學只不過是一個專業學問,當然是基於統治階級用於約束其統治工具的理論基礎。所以,針對你所說的法學與政治問題,我在這可以說是關系密切!而考慮個人仕途方面,所涉及的社會學內容太多太多,我們應該綜合其平衡性!否則會誤入歧途!
希望我的意見對你有所幫助!

⑸ 政治和法制的區別

政治包括法抄制,但法制不等於法治襲.
制是方法,治是效果.
單獨講一下政治,政治是人類從蠻荒走向文明的一個必然結果,沒有政治人群永遠是人群,哲學主導著政治,政治主導著民族精神,只有好的政治,才能充分發揮人民的創造力,才有經濟、科技的進步,才能在與其它民族的競爭中不被淘汰。

⑹ 法律和政治的關系

這個事情是無法分析的。都是 大家 了,他們的一些說法實在是沒有什麼能讓老百姓贊同的。因為一個彭宇案件,中國的社會道德水平一下子退回到了石器時代。

⑺ 怎樣理解法治與政治的關系

政治本抄身就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簡單說就是整個國家的整體社會經濟的總體概況以及國民關系的總和,是很模糊的.法治,簡單說就是有法、依法,但是法治是為政治服務的,政治有促進法治的實現.在宏觀上,政治更大一點,可以理解為法治是政治的一種手段.

⑻ 誰知道法制與法治的關系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曾經在古希臘同時並存。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於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稱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發軔於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論。不過,在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奴隸社會里的法治和現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更遑論在法律面前與奴隸主平等了。根據英國法學家戴雪對於法治的經典定義,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顯然,這樣的法治只能是啟蒙運動以來逐漸形成的。

在法律產生之前,當然也就沒有法制,更不會有法治,調節、制約人們社會行為的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治社會。只有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國家出現之後,法律才產生。但是,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裡,調節國家行為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法制與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權威,包括政府權威、道德權威在內的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個人的行為准則。在那裡,政府權威源於法律權威,服從法律權威,道德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權威源於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合法性」的認同。所謂合法性,是指人們對法律或規則或制度的一種態度,是對有關規則的產生或有關規則制定者及其權威的判斷。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所說的那樣,「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義上的義務遵守法律時,人們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會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物.

⑼ 什麼是法治,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法治,顧名思義,法治就是"法的統治"。法治是一種貫徹法律至上、 嚴格依法辦事的治國原則和方式。它要求作為反映社會主體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的法律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並在全社會得到有效的實施、普遍的遵守和有力的貫徹。

法治作為一種先進的治國方式, 要求整個國家以及社會生活均依法而治, 即管理國家、治理社會, 是憑靠法律這種公共權威, 這種普遍、穩定、明確的社會規范;而不是靠任何人格權威, 不是靠掌權者的威嚴甚至特權, 不依個人意志為轉移。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當代中國,"法治"和"依法治國"這兩個概念是根本一致的,依法治國實際就是法治的另一種表述,二者之間是一體兩面的關系。 要全面認識法治的內涵,必須對法治與法制、法治與人治、法治與德治的概念做一下辨析,搞清楚它們之間的關系。

法治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

一、法治在民主政治建設中的必要性

(一)法治與民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法治與民主具有十分密切的聯系,民主促進法治,法治保障民主。法治強調用法律治理國家,而法律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超然於政治體系之外的法律是不存在的,法律需要民主以保證其合理性和有效性;

與此同時,法治通過規范政治行為、協調政治關系、解決政治問題等方式,保障民主在政治中的參與性以及民主權利的實現,促進民主政治生活的良性運行。

(二)法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必由之路。

法治,對於限制政府公權力,保障公民私權利具有重要意義。

二、建設法治中國是我們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法治在中國的推行具有重要意義

(一)法治是保障公民權利奠基石

(二)法治是市場經濟的護航員

(三)法治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安全閥」

(四)法治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守護神

(五)法治是實現中國夢的助推器

(9)法治與政治的關系擴展閱讀

法治與人治是根本相對立的,是不同的治國理念。人治強調個人權力在法律之上,而法治理念正好與其相反。要法治就不要人治,要人治就沒有法治。

但要強調,國家依靠法治並不是不要依靠人的力量和人的作用,因為再好的法律與制度都需要人來實現與執行。但是,不可以將「人的作用」與「人治」相等同,兩者是根本不同的概念。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法治包含兩個部分,即形式意義的法治和實質意義的法治,是兩者的統一體。形式意義的法治,強調「以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

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形式意義的法治應當體現法治的價值、原則和精神,實質意義的法治也必須通過法律的形式化制度和運行機制予以實現,兩者均不可或缺。

法治是以民主自由為基礎,需要民主的力量,而我們的法治卻看上去好像是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在理論上如何印證現行法治推行方式的科學性和合理性,在現實的法治實踐中確實存在缺少政府和民眾的有效「互動」。

冷靜地思考分析和對「依法治理」現狀的觀察,我們不難發現缺少這種「互動」的現實表現,主要原因在於:民眾對於自身的權利不知道,知道不執行,執行不徹底,導致了21世紀初的這個結果。民眾們在經歷義務教育之後,依舊對於介紹法治的課程並不重視,法治觀念、理念很難進入民眾內心。

使得法治推動成為看似官方在發動和推進,民眾似乎處在旁觀者的地位而表現出「被動」和「冷漠」。

法治是依據法律的治理。

法治實際上包含了許多層面的含義,它是指一種治國的方略、社會調控方式,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一種治國方略。法治強調以法治國、法律至上,法律具有最高的地位。亞里士多德就明確提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

法治還是指一種法律價值、法律精神,一種社會理想,指通過這種治國的方式、原則和制度的實現而形成的一種社會狀態。

總的來說就是法治包括實質意義上的法治和形式意義上的法治,也就是強調兩者的統一,形式意義上的法治強調「依法治國」、「依法辦事」的治國方式、制度及其運行機制。實質意義的法治強調「法律至上」、「法律主治」、「制約權力」、「保障權利」的價值、原則和精神。

⑽ 法治與政治的區別

政治包括法治,但法治不等於政治.制是方法,治是效果.政治是家庭生活和國家國際社會活動歸屬的總結.法治版是權調解社會生活和國家國際社會活動矛盾的工具.政治概念是從政治的角度解讀,而法治概念則是從法治的角度解讀.,哲學主導著政治,政治主導著民族精神,只有好的政治,才能充分發揮人民的創造力,才有經濟、科技的進步,政治概念與法治概念的不同.在意識形態中,強調政治概念.在正常生活中,強調法治概念.

熱點內容
擱置物懸掛物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3 22:50:06 瀏覽:607
北郵遠程期末經濟法 發布:2025-04-23 22:30:55 瀏覽:384
痔瘡有什麼土方法治療 發布:2025-04-23 22:10:38 瀏覽:445
法律職業責任和懲戒論文 發布:2025-04-23 22:07:34 瀏覽:339
民事訴訟法已經受理的駁回起訴 發布:2025-04-23 22:07:31 瀏覽:23
懷化司法部 發布:2025-04-23 21:55:24 瀏覽:151
婚姻法中的子女解釋 發布:2025-04-23 21:43:54 瀏覽:302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施行日期 發布:2025-04-23 21:41:24 瀏覽:615
司法警察升職 發布:2025-04-23 21:17:44 瀏覽:360
行政訴訟法11 發布:2025-04-23 21:16:08 瀏覽: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