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發布時間: 2023-08-18 15:52:52

1.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一、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故大制不割。

二、各家之解評析及摘要

1、韓鵬傑《道德經在說什麼》

越是自己雄強剛猛,越是要守得住雌柔安靜,就像山間低凹的溪水一樣。像溪水一樣,那規律性的德就不會失去,就像復歸於嬰兒的品德。越是內心有光明和信念,就越能不在乎別人黑自己或是自黑,這就是能領導天下的支點。有這個支點,那最高的品德就不會出現偏差、錯誤,復歸於無窮無盡的智慧。越是懂得自己的榮譽,被羞辱時就越能守得住,就像善於處下的山谷一樣。像山谷一樣,那常德就會越充足,就像返樸歸真一樣。像圓木分散則成為各種器物,聖人善用各種器物所以成為百官之長。懂得大製作的人,不會去把原材料分割成細細碎碎的,所以說,最好的政治體制是統一的,不是割裂的。

2、南懷瑾《老子他說》

(1)知其雄,守其雌」是生理上的修養:這里說的雌雄,就是陰陽的意思。「知其雄」,雄是陽性,代表了開發、光明,放射四方。雌性代表的是黑暗、寧靜、收斂、保守。雄是動的,雌是靜的。所以,修道的人,工夫做的是靜態,但要懂得陽的一面,才能開發無窮盡的智慧。「為 天 下 溪」說明胸懷要像大海一樣又廣闊又謙下。不離動靜之間,一動一靜,都有道的作用,能夠「常德不離」,最後的成功是「復歸於嬰兒」,心性剛強慢慢變成心念柔軟,身體也到達「軟地」。自身修道要把陰陽調配好,才可以到達如嬰兒般的柔軟境界。這中間第一是講生理上的陰陽調配,第二是講心念上的善惡。

(2)「知其白,守其黑」是心性上的修養:善業善行叫做白業,惡業惡行叫做黑業。能夠無妄想,無分別,就是至善之念,也就是儒家所講的「人慾凈盡,天理流行」。這是白業,不起分別。「守其黑」,黑業守他做什麼?這個意思是說,不會去動絲毫惡業的念頭。「為天下式」,是心理行為的標准,是至善無惡。心理的修養達到「人慾凈盡,天理流行」時,起心動念上不會有錯,念念起來都是善念,與天心相吻合。中國文化上講「天心仁慈」,天心是至善,「復歸於無極」,最後歸到惡念凈盡,善念亦不動,這個就是所謂無極,是至善了。

(3)知其榮,守其辱」則是行為上的修養:大家都曉得勝利是光榮的,大家都想勝利。光榮後面就是不光榮,有成功,一定就有失敗。要知道自己的本來,自己平常自然的面目。「常德乃足,復歸於朴」。他的常德足了,品性行為能夠得上「朴」,就是歸到最原始樸素的英雄本色了。真正有高度修養的人才是朴實無華的。這就是「復歸於朴」的道理。

(4) 朴實無華,那是最為重要的,不管是心理、生理,或者是行為上,都要修養到「朴實」。不加妄念是基本的修養。人性本來就很朴實,所以不朴實的人,是被後天環境污染的結果。能夠把這些污染去掉,回歸到本來的朴實,那就是「道」。「朴實無華」散解了以後,就變成物質文明的興起。「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聖人懂得了這個道理,就創建了一種政治制度,那個制度是沒有制度,沒有法律,也沒有道德的。但人人都自然守法,並不要法律來約束;人人都不必講道德,自然合於道德的標准。所以,「道法自然」,那個社會,本身就是道德,這就是所謂「大制不割」。

3、白雲先生《老子之道》

(1)知 其 雄 , 守 其 雌 , 為 天 下 溪 。

雄,人之智,人之剛強,為雄。其,是指君王。類似於前面的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都是指君王。

道之性,虛靜自處,任萬物自化。人之性,常出離於天,強用人智。君主欲作之智,欲作之能,為雄。

雌,君王以靜柔處道,去其輕浮躁動,以人智強為。君主唯以重靜之術修身,篤守大道,不貴其師,不愛其資,不以人助天。這樣才能天道常運。溪,喻指道濟天下,如源源不斷的溪流一樣。誰為天下溪呢?有道之聖王,如天下溪。聖王處天人之際,如同一根臍帶那樣,連通著道並滋養著天下萬物。

(2)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常德,恆常不變的天道自然之德。萬物之所宗,為道。萬物之所府,為德。萬物稟受天道,自然而然,自為自化,君主輔天道而佐天運,不以人滅天,不以人助天,為常德不離。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嬰兒是德全之人。同樣的,聖王不離於道,其德全於天,故,復歸於嬰兒。

(3)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白,人之積,昭昭然顯明於天下,為白。道之不積,渾然為一,昏默如黑,暗於玄冥。式,天子為治理天下,所制定的式法。式法,指禮儀法度規章制度。

(4)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忒,人之積,而有極,有極者為忒。聖人抱一為天下式,行自然之教。故能常德不忒。復歸於道之不積,不積者,則復歸於無極。

(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榮,人之名為榮。君王在天下,居上位,安萬民,為萬化定基,故能體其君臨天下之威權。

辱,指君王處道以虛,去名退身而成天道之全。君王不自恃以名,而守之以道,若去榮守辱。是謂守其辱。

天下谷,退己之身,全天之道。一身不可蓄萬物,唯天可以蓄萬物。聖王之治天下,若天之臨天下,萬物無所不蓄,是為天下谷。

(6)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君王退身全天,為天下谷,其德同於天,故能天運常足,人復成其天,與道為一。朴,天人相合,人同於道,渾然若一,為朴。

(7)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

朴,指道。器,指天下神器,神器既用來指帝位,也用來指帝王為政之道。朴散則為器,指道之在天下,聖王用之,而統天下。官長,統治者的意思。

(8)故大制不割。

大制,天道之治。割,天人割裂。聖王為政以天,去人之智,去人之積,去人之名,故能人不離天。

三、我之體悟——寵辱不驚

又是非常對仗,讀起來郎朗上口的一章。本章還是在講聖人該如何治國。白雲先生一直在天道人道上繞,繞的我不知所雲,暫且不論。從用的角度,我個人更喜歡韓鵬傑的解釋,接地氣,可以給我個人一些啟發。

但我覺的南懷瑾大師的解讀,可能更符合老子的本意。回到那個時代,天下正處於分崩離析的狀態,老子指出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態,就是這些君王「離道」之行的結果。老百姓本來就很朴實的,本來是不需要法律和道德來約束的。聖人應該在生理,心理,行為上進行修行,然後「處 無 為 之 事 ,行 不 言 之 教」。大概就是說聖人做好自己,百姓自然安居樂業!雖然我個人實在覺得這一觀點太過於理想化,但確實符合當時的情形,

說說過於理想化這點:一,什麼樣的人才能修道如此境界?二,真的有那種無需道德或制度約束,人民自覺的安居樂業的理想社會嗎?我們看動物世界,群居動物也是有各種打鬥、爭搶、挑釁、壓制、殺戮等行為的,有嚴重的甚至會造成整個群體走向衰亡。「人性本來就很朴實的」這點沒有錯,但這種朴實里原本就有善有惡,有合作有分裂。這些善惡的種子,慢慢長大,就變成了各種團體和團體的斗爭。人類社會合久必分,分久必合,這可能也是另一種「道法自然」。

救世太難,聖人太難,非我輩可企及,我個人讀經有點自己的收獲即可——可謂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飲」。我對於本章的理解:

內心越是了解雄強鋼硬的厲害,外在越應該做到柔軟而寧靜,像溪水一樣至清至柔至下。內心越是有光明和信念,外在就越不在乎別人黑自己,這就是能做領導的關鍵。內在越是懂得自己的榮譽所在,外在就越不在乎別人的羞辱,就像善於處下的山谷一樣。歸於至朴,就可以守住德行。這一段,我覺的跟前文十三章的「寵辱若驚」遙相呼應。那一段講反面,這一段講正面,如何能做到「寵辱不驚」「常 德 乃 足」呢?就是老子說的這些「知 其 雄 , 守 其 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榮,守其辱」。用現在語言說,就是一個人只有內心足夠自信自強自足,才會不在乎那些外在的榮辱和挫折呢。

2. 帛書《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恆德不忒 復歸無極

原文譯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譯文: 知道如同雄性般剛強的偏好不能完好地順應事物的變化,所以奉行如同雌性般柔弱的道作為天下的運行方式,如同流淌的溪水。奉行柔弱的道作為天下的運行方式,如同流淌的溪水,恆常的德行不會脫離。恆常的德行不會脫離,便能如同嬰兒般柔弱地順應一切。

知道外在的現象不能作為事物的根本,所以奉行潛藏的道作為天下的根源,如同涌動的泉眼。奉行潛藏的道作為天下的根源,如同涌動的泉眼,恆常的德行便會充足。恆常的德行充足,便會達到完整的狀態。

知道膚淺的認知不能作為指導事物的道理,所以奉行隱蔽的道作為天下的規則,如同不變的法度。奉行隱蔽的道作為天下的規則,如同不變的法度,恆常的德行不會出差錯。恆常的德行不會出差錯,便會達到無限的可能。

詳細解讀

一、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恆德不離。恆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雄」表示剛強,比喻有所偏好,不善變化。「雌」表示柔弱,比喻無所執著的道。「溪」表示溪水、溪流,形容道柔弱的狀態。這幾句的意思表示:知道如同雄性般剛強的偏好不能完好地順應事物的變化,所以奉行如同雌性般柔弱的道作為天下的運行方式,如同流淌的溪水。奉行柔弱的道作為天下的運行方式,如同流淌的溪水,恆常的德行不會脫離。恆常的德行不會脫離,便能如同嬰兒般柔弱地順應一切。

這幾句主要講述治理天下不能剛強地執著自身的偏好,而是要如同道一般柔弱地順應一切。

二、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浴。為天下浴,恆德乃足。恆德乃足,復歸於朴。

「榮」表示外在的現象,「辱」表示埋沒,比喻潛藏的道,「浴」表示涌動的泉眼,形容潛藏的道源源不斷。這幾句的意思表示:知道外在的現象不能作為事物的根本,所以奉行潛藏的道作為天下的根源,如同涌動的泉眼。奉行潛藏的道作為天下的根源,如同涌動的泉眼,恆常的德行便會充足。恆常的德行充足,便會達到完整的狀態。

這幾句主要講述治理天下不能停留在外在一時的現象上,潛藏的道才是萬物的根源。

三、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恆德不忒。恆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白」表示顯著,比喻膚淺的認知,淺顯的道理。「黑」表示隱蔽,比喻隱蔽的道。「式」表示樣式,法度。「忒」表示差錯,「無極」表示無限的可能。這幾句的意思表示:知道膚淺的認知不能作為指導事物的道理,所以奉行隱蔽的道作為天下的規則,如同不變的法度。奉行隱蔽的道作為天下的規則,如同不變的法度,恆常的德行不會出差錯。恆常的德行不會出差錯,便會達到無限的可能。

這幾句主要講述治理天下不要停留在膚淺的認知上,隱蔽的道才是不變的規則。

總結: 這章主要講述治理天下以道為根本,天下便能完好地運行。

從第二十五章到第二十八章可以合並為更完整的一章,主要講述無形細微的道成就一切,是萬物的根源。道無所執著,順應萬物的本性而運行,所以君王治理天下要如同道一般無所偏好,順應天下原本的運行方式。聖人重視事物的內在本質,而不偏愛外在的形式。不偏愛外在的形式,以道治理天下,天下便能完好地運行。

(以生命內在變化為指引,以帛書道德經為線索,用古漢語思路試著解讀《道德經》。玄龍國學玄龍無極)

3. 《道德經新譯》第二十八章:以終為始 先成後為

《道德經新譯》第二十八章(兵篇第一章)

以終為始 先成後為

(原第64章)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

其脆易泮,其微易散。

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

無執,故無失。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寬姿做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

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註解】

1、持:保持,把握,這里指維持好正常的狀態。

2、其未兆易謀:兆,徵兆,預兆。意為在危害還沒有發生前,就做好准備。

3、其脆易泮:泮,散、解。物品脆弱就容易消解。指事物還沒發生慎衡就被化解掉了。

4、合抱之木,生於毫末:毫末,細小的萌芽,此處指事物的基因。大樹之形,在毫末時已完成。此句指做事之前的基因完整創造。

5、九層之台 起於累土:累土,積累的泥土。九層之台,在起土前已有設計圖。

6、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千里之外的目的地,在起步時已完成,借指為導航設定。

7、幾成:接近成功。

8、學不學:學別人不學的。

【釋義】

防火甚於救火,安者易持,未發生前容易規避。如同太脆的容易破裂,太小的容易散發一樣,要在事情未發生前做好准備,在顯化之前先在意識中完成創造。大樹之形,在「毫末(基因)」之中已成;九層亭台,在起土之前已定(設計圖);千里之外的目的地,在起步時已完成(導航設定)。如果意識未完成先去做,會失敗;就去爭,會失去。所以聖人在意識內完成創造,所以不需自己親手做而成。因不需要做,故不會失敗,不會執著,不會失去。一般人做事往往都是在接近成功時失敗了。如果從結果出發創造、從當下開始體驗,就不會有失敗的事。所以聖人不為己欲而為大家,不為己做而為眾人做,別人學怎麼做,聖人學怎麼不做;別人學如何做好,聖人學沒做好的經驗和教訓。用眾人之學,避眾人之過,自然顯化,不需努力。

【釋意】

老子認為兵法最高的境界是天下無敵。天下無敵蘊含兩個層面的意思,一是內在沒有敵人,不樹敵;另一方面是自己足夠強大,別人不敢與你為敵。這一章,老子是站在道性中講兵冊答法,所以兼顧雙重角色:我是被攻方如何做;我是攻方如何做。以道用兵,取敵於無形。用兵的第一條原則是用兵之前已知立於不敗之地。運用到投資領域就是先保證不虧本再考慮賺錢;用兵方面先保證不敗,再考慮戰勝。所以要對外就先安內和強內,安內是消除掉內在的隱患與不安,強內是提升內在的意識和能力。做好了這些,才可以「其未兆易謀」去對外,就是說在敵人未發現徵兆之時就出手。

有道之人用兵,所有可能發生的問題在沒出問題之前就已經決定好。防火勝於救火,防患於未然,此時投入少、收益大,即可做到慈和儉,福中已避禍,故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在保護好自己的前提下,可以盡情去體驗。

如何提前避禍?此章講的是DNA創造過程中提前將局布好,才能形成堅固的堡壘,否則「為者敗之,執者失之」。種子在土裡,是潛龍勿用的階段。「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在外人眼裡聖人貌似無為,實際上已經提前准備好。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第三種力量無論來自何處,都會有相應的解決方案,因為聖人胸有成竹,故無敗。

《道德經新譯》第二十七章(民篇第九章)

大成若缺 天下清凈

(原第45章)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

大盈若沖,其用不窮;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

躁勝寒,靜勝熱,清凈為天下正。

【註解】

1、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成,善、完美;弊,疲憊,衰竭。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此句引申理解為,有缺才會與周邊的人來交換,人與人的交流與合一就在「缺」中產生了。

2、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沖,通「盅」,空虛;窮,窮盡。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3、大直若屈:屈,彎曲。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屈是策略,直是結果。

4、大巧若拙:若拙,指還原於自然。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

5、大辯若訥:訥,不善言辭。最卓越的辯才,好似不善言辭一樣。不用言語,而是通過結果、實相來辯,通過「所是」來直達,直接呈現各自的水平。頻率不對應的人無需辯,可以通過生命實相來回應。大辯消耗能量、消耗時間,而且並沒有得到想要的回報。這里和「大美不言」異曲同工。

6、正:回歸本位。

【釋義】

無缺,則無用。一個人太圓滿、太完美,則不需要他人,他人也無法用你。故聖人明了自己的缺,並通過他人來補自己的不足,則不會疲憊和衰竭。所以正直的力量是看不見的,因一切外在力量皆可為你所用,故不窮。正真堅定目標方向的人,不受外在阻礙限制。曲而避之,直達目標。真正的巧妙與拙渾然一體,看不出人為的痕跡。真正的真理之音在行動中自然檢驗出,而不在言語辯解中。所以,內在的品性意識重要過外在的語言行動,而冷靜的心勝過急躁的動作。只有保持內在心的平和,一切自然遂心而來。

【釋意】

一般人都追求完美,總想以完美形象示人。因為在意完美,所以外在似乎完美,內在受傷,沒辦法隨心所欲。只有像老子這樣的真人會給人留點「缺」,這個缺無傷大雅,卻給予了別人和你交流、互動和合作的基礎。宇宙間,萬事萬物都有缺,都不是百分百萬能的,這個缺是天留的,留給其他事物以機會。大成若缺代表著有缺才會與周邊的人來交換,人與人的交流與合一就產生了。聖人做事,只做大局,當大局已定,大局之中的小局已經不是成敗的關鍵。所以,聖人總是把握好自己,給自己留有餘力,並給他人留有餘地。所以,「大盈若沖」,給人無限機會。因有自知之明,所以不辯,若拙。

4. 道德經28章原文和譯文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原文及譯文如下: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能使天下人歸服,德行才算充足。不但如此,他更返樸歸真,與道體合而為一。但是,萬物變化不息,這種狀態並不能長保,終有朴散為器的時候,而證道的聖人,仍能以渾朴的原則,來設官分制,做到「無為而治」。

5.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原文: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

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

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譯文:

既有蓬勃向上的朝氣,又有溫良平和的心態,不私求洶涌澎湃,甘當天下潺潺小溪。

像小溪流水那樣永遠的清純透澈,在心靈的不斷凈化中,逐漸回復到嬰兒般的真性情。

深知自身的清白,卻堅守自身的暗味,就可以成為天下的範式。   

成為天下的範式,永恆的德就不會出差錯,再次回到宇宙的初始。

深知自己的榮耀,卻願守卑下、恥辱,甘作天下的山谷。

甘作天下的山谷,永恆的德才會充足,而回歸渾朴。

渾朴化而為自然大道,聖人就可以依靠它成為領導者,所以,完善的統治制度就不可以勉強去分割。 

老子在上一章中,告訴了我們如何在行事時順應自然。在這一章中,他又告訴我們應當以退為進,得到自身的安穩。並要求「聖人」也應以此作為治國安民的原則。守雌守辱為谷為溪地思想,自然不能理解為退縮或者逃避,而是含有主宰性在裡面,不僅守雌,而且知雄,這是告訴我們要居於最恰切、最妥當的地位,面對社會紛亂爭斗的場面。原來韜光養晦是一個大智慧。今天在一片「厲害了**」的聲音中,我們真應該冷靜,客觀地觀察這個世界和我們,老子似乎已經告訴了我們什麼。

凡事都有其循環的道理存在,有進就有退,有成功就有失敗,所以做人除了要懂得未雨綢繆,還必須能隨機應變。懸崖勒馬、江心補漏固然是對危局的補救措施,但畢竟已處於進退兩難尷尬境地;騎虎之勢已成,世事不由自己,至此悔恨都已晚矣

人們在事情進展順利的時候,往往最容易忘記「物極必反」的道理,不是觀察不清就貿然投入,就是不懂得適時抽身,非把自己逼到進退兩難、騎虎難下的地步,才來懊悔不已。做事要胸中有數,不要貪戀功名利祿,不要做無准備之事;做事是為了成事,一股蠻勁不可取,猶猶豫豫也不可取,應知進知退,有張有弛,居安思危,處進思退才是行事的方法。

當然,要想成功地採用「以退為進,韜光養晦」的策略,必須有一定的後盾,把握好分寸。「不打無准備之仗」,心中沒有十分的把握,而輕易使用此計,難免會弄巧成拙。做任何事都必須要有周全計劃,有進有退,隨時要能夠掌握控制局面的節奏。這是老子智慧對今天的指導意義所在。

換一個話題,老子的黑白論不僅對中國哲學思想的影響極大,乃至整個中國文學藝術跟其都有著血肉相連的不解之緣。中國的詩歌、繪畫、書法等,一方面強調「肇乎自然」,另一方面又主張「造乎自然」,十分看重意象的構築和意境的創造。

以書法為例:用漢字作載體,以字形的點,橫、豎、撇、捺等巧妙地搭配組合,構成表情達意藝術造型,並且運用黑白虛實疏密比的手法,創造出書法藝術優美雋永的審美意境。 

清代著名書畫家、篆刻家鄧石如論書有「計白當黑」之說。當然,書法的「計白當黑」說在字面上跟老子的「守黑知白」說有一定聯系,但並不是後者的直接搬用。不過,聯繫到老子「道」論中對有無、虛實等的辯證論述,我們不得不承認,中國書法的「黑白」論無疑又得益於老學的樸素辯證法。

「虛實相生,無畫處皆成妙境」不僅是我們思考藝術的路徑,也是我們思考社會,人生的重要路徑之一。

                                      2019-8-14

6.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知其雄守其雌》翻譯與解讀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翻譯與解讀

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01。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02。

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復歸於朴03。

朴散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04。故大制不割05。

今 譯

知道為雄性的剛強,卻退守雌性的柔靜,可以成為天下的深溪。為天下的深溪,常有的德性就不會離散,即能回歸嬰兒般的純真。

知道明白,卻退守於暗昧,可以成為天下的法式。為天下法式,常有的德性就不會差失,即能回歸於無窮的境界。

知道為尊貴,卻退守卑賤,可以成為天下的深谷。為天下的深谷,常有的德性就會充足,即能回歸太初的純朴。

太初純朴之道分散生成萬物,有道之士利用萬物,即能成為百官之長。所以,國君治國不傷害生靈。

評 議

此章是老子勸導世人尤其國君,要謙卑自牧、復歸純朴,「後其身而身先」、「不敢為天下先而能成器長」的人生哲學。因此,老子以雄雌、溪谷、黑白、榮辱、嬰兒等作比喻,含蓄而辯證地闡明這種人生修養的哲學。

老子這番話,既是對一般世人進行人生道德修養的勸導,也是對一國之君修身治國的教誨。老子勸導國君,只有謙卑自牧、少私寡慾、復歸於朴,方能「為官長」,才能達到「大制不割」的和諧境界。

有些著名治老學者,諸如易順鼎、馬敘倫、高亨、張松如、陳鼓應等皆認為本章有後人竄入之語,非《老子》原文。如高亨說:「『榮』,帛書甲乙本均作『白』。按《老子》古本有可能作白者。《莊子· 天下》引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辱,借為。《玉篇》:『,垢黑也。』雄與雌,白與,義各相反。但上文已有『知其白』,故依王弼本、河上公本仍作『知其榮』。」(《老子注譯》)陳鼓應先生依據以上諸學者所說,亦認為本章「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知其榮」二十三字為後人竄入語,非《老子》原文。雖然,以上諸學者所說並非完全相同,但他們皆認為本章那些字句為後人竄入文字,非《老子》原文。他們的看法,的確有一定道理。但應當看到,《老子》原書至今尚未面世,流傳的各種《老子》版本皆為傳抄本。在傳抄過程中,難免有些增損。《老子》作為哲理散文詩,常用比喻,重疊句式,具有詩歌的旋律,與一般散文的構思和結構不同,因此就不能用一般散文的邏輯思維及其結構視之。也不應根據《莊子》、《淮南子》等書所引文字,來判斷此章用字的是否。後人引用古書,並非嚴格按照古書逐字逐句引用,因此就不能依據後人所引文句,判斷《老子》書的真偽。用《老子》書前後的文字不同,來判斷《老子》某章字句的真偽,亦不科學。更何況《老子》本章,除王弼本作「故大制不割」而多一「故」字外,河上公本、王弼本和傅奕本三種版本文字皆相同。這就說明,易順鼎等學者對本章幾句認為為後人竄入之語的看法,只能供讀者參考,不能認為就是如此。

古人引用古籍中的成句,任意篡改者,亦並不少見。因此,我們訂正古代著作,應當慎之又慎,不能輕信某某人隻字片言,就輕易更改古籍中的文字。

注釋



01溪:深溪。德:德性,本性。

河上公曰:「雄以喻尊,雌以喻卑。人雖自知其尊顯,當復守之卑微,去雄之強梁,就雌之柔和,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溪也。」

王弼曰:「雄先之屬,雌後之屬也。知為天下之先也,必後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也』。溪不求物而物自歸之,嬰兒不用智而合自然之智。」

奚侗曰:「雄、雌以喻剛、柔。柔能順受,故以『溪』喻。《禮記 · 樂記》曰:『德者,性之端者也。』『常德』,猶言本性。嬰兒,言『柔弱』。十章:『專氣致柔,能嬰兒乎?』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於赤子。』又雲:『骨弱筋柔而握固』。『歸於嬰兒』與『守雌』相應。」

02白:明。黑:暗昧。式:法式,模式。忒:差,差失。無極:無窮。

河上公曰:「白以喻昭昭,黑以喻默默,人雖自知昭昭明白,復守之以默默,如暗昧無所見,如是則可為天下法式,其德常在。人能為天下法式,則德常在於己,不復差忒。德不差忒,則長生久壽,歸身於無窮極也。」

03榮:喻尊貴。辱:喻卑賤。足:充足。朴:質朴。《說文解字》曰:「朴,樸素也。」

河上公曰:「榮以喻尊貴,辱以喻污濁,人能自知己之有榮貴,當復守之以污濁,如是則天下歸之,如水流入深谷也。」

奚侗曰:「榮、辱謂貴、賤。賤者卑下,故以谷喻。朴者,質朴,對榮華言。『歸朴』與『守辱』相應。」

04散:分散。器:物。官長:百官之長。即河上公曰「聖人升用則為百官之元長也」。奚侗曰:「官長,群有司。」

05制:同「治」。割:割裂,傷害。

奚侗曰:「大制,謂宰制萬物,對上『官長』言。割,謂裁割。不割,猶雲『不器』。器,必以裁割而成也。」按河上公本、王弼本作「故大制不割」,傅奕本無「故」字。

熱點內容
學道德模範做有德之人手抄報 發布:2024-11-17 15:27:12 瀏覽:533
魏亞南律師 發布:2024-11-17 15:04:24 瀏覽:207
明朝司法程序 發布:2024-11-17 14:13:51 瀏覽:549
民事訴訟法百度雲 發布:2024-11-17 12:40:18 瀏覽:449
勞動法對於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規定 發布:2024-11-17 12:10:34 瀏覽:12
合同法最新修訂日期 發布:2024-11-17 11:57:47 瀏覽:367
規章不須經國務院批准 發布:2024-11-17 11:21:17 瀏覽:765
江寧法律援助中心55 發布:2024-11-17 11:03:23 瀏覽:287
民法於飛老師 發布:2024-11-17 10:58:58 瀏覽:944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