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欲道德經
㈠ 道德經中「常有欲以觀其徼」,「徼」讀哪個音
jiào(第四聲)
所以有時候沒有代入感的觀看,體察世界事件時間一切的變化。有時候有代入感的觀看,體察一切變化的階段發展等等。
這句話其實是道家的修煉核心。把握內心,放了去體察就是觀其繳,收了心旁觀就是觀其妙。
當我們傷心時,世界不傷心。當我們快樂時,世界不快樂。所以內心和世界是無關的。那麼如何在生活中處置自己內心和外界的關系呢?這句話回答了。不知道和佛家的明心見性區別是什麼,學問用起來總是不夠。
(1)有欲道德經擴展閱讀
(1) 巡查 [go on a tour of inspection]
幾為巡徼所陵迫死。——文天祥《指南錄後序》
釋義:幾乎被往來巡查的官兵抓到而死。
(2) 又如:徼循(巡查);徼道(巡邏警戒的道路);徼候(巡察守候);徼捕(巡捕)
(3) 激發,激勵 [arouse]
今王誠發士卒佐之以徼其志,重寶以說其心,卑辭以尊其禮,其伐齊必也。——《史記》
釋義:如今大王若果真出兵輔助吳王來迎合他的心意, 用貴重的寶物來博得他的歡心,用謙卑的語言以表示對他的尊重, 那麼他就一定會攻打齊國了。
《漢語大字典》2卷909頁:繳:終極;歸終。《老子》第一章:「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釋義:常無,意欲觀察其深淵高妙。常有,意欲觀察其所歸趨。徼,通「僥」,邊際的意思。
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個事物,必須要從常無的境界中體悟它的本源和本體,如要想更透徹精闢,則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㈡ 《道德經》的「有欲觀其徼」是什麼意思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抄。常有,欲以觀其檄。」就是——人們要想體認大道有無之際,必須要修養到常無的境界,才能觀察——體察到有生於無的妙用。再說,如果要想體認到無中如何生有,又必須要加工,但從有處來觀察這個「有」而終歸於本來「無」的邊際。「徼」字,就是邊際的意思。
㈢ 道德經中所說的「無欲」與「有欲」各作何解
道德經中並沒有「無欲」與「有欲」的說辭,應該是斷句有誤。語出第一章回「故常無,欲以觀。答。。常有,欲。。。」
在另一章則有「少思寡慾」一詞。
道德經中更多的是「無為」與「有為」的解讀。
具體情況可到本人空間看看。
㈣ 道德經中「常有欲以觀其徼」,「徼」讀哪個音
現代漢語詞典中說
1 讀jiao第三聲 意思1<書>求 2 同僥幸
2 讀 jiao 第四聲意思 <書>1邊界2巡查
文言文中讀XI第2聲.
㈤ 道德經中 「姑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怎麼翻譯
意思是要以無欲無求的心態來觀察微妙的清凈智慧境界,有的人以為無欲就是以一個慾望壓抑另外一個慾望,那是以妄抑妄。
出自——春秋戰國老子《道德經》。
原文: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要以無欲無求的心態來觀察微妙的清凈智慧境界。有欲有求即是追隨妄念,無欲無求則是休歇妄想。世間一切罪惡紛爭無不源於慾望,此乃眾生相。
慾望令人欺詐、痛苦、不安,疲憊。觀眾生日間所作一切無不是為慾望,及至疲憊不堪晚上不得不歇息,第二天醒來有精神後又再次為慾望而造作,如此周而復始。
(5)有欲道德經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大約公元前485年(周敬王三十五年、魯哀公十年),老子看到周王朝越來越衰敗,就離開故土,准備出函谷關去四處雲游。把守函谷關的長官尹喜很敬佩老子,聽說他來到函谷關,非常高興。
可是當他知道老子要出關去雲游,又覺得很可惜,就想設法留住老子。於是,尹喜就對老子說:「先生想出關也可以,但是得留下一部著作。」老子聽後,就在函谷關住了幾天。
幾天後,他交給尹喜一篇五千字左右的著作,然後就騎著大青牛走了。據說,這篇著作就是後來傳世的《道德經》。
㈥ 道德經中「恆無欲以觀其妙,恆有欲以觀其所竅」是什麼意思
老子第一章的內容是《道德經》概論式而闡述的
在這里要縱觀道家整體而出發才專能講有所得。
這里我們要屬知道:「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這一層意。
並且「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這一層意。
另外我們也知道;「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大道泛兮,其可左右。萬物恃之而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常無欲,可名於小;萬物歸焉而不為主,可名為大。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亭之毒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 長而不宰。是謂玄德。」這一層意。
所以:無,名天地始;有名萬物母。推到這個結論
㈦ 道德經中有欲和無欲的關系
無欲,是無以為,就是自然純朴,來自不做各種掩飾和偽裝的真心覺察的各種自主正確行專為,是自然而屬然的,沒有任何外在強加的力量,也就是所謂的無為而無不為;
有欲,就是有以為,是來自後天各種道德約束、本性掩飾後的各種行為,也就是所說的有所為,是「強求」而來的執著,是違反「道」的規律的不自然的結果。
並不是說無為才是好,有為就不對,而是說我們以為有所約束的「為」才是正確的,其實這是一種對本性的無視,是違背了道的規律,真正的智者不是什麼都不做,什麼都放棄,而是說按規律、按邏輯自然發展和變化,不去強求。
無所執著的為,是沒有任何污染的清凈行為,相當於我們做的一個理論標准或希望值,是種假設的理論理想狀態,而所謂現實世界的實際世俗上的有所為,不過是我們在盡自己的智慧來完成這個理論,但結果卻有可能錯誤也有可能正確,所以說是同出而異。這里的關鍵就在於自己如果把我一種對社會、對現實的認識態度,放下錯誤的執著。
㈧ 道德經中「常有欲以觀其徼」中的「徼」讀哪個音
這個字讀音為:jiào(第四聲)
它的意思有:
1、巡查。
2、邊界,邊塞;引申為邊關、邊卡;再引申為邊涯、界限。
3、激發,激勵。
常有欲以觀其徼」釋義為:宇宙萬物最初沒有名字,不做分別。有了名字,才分出萬物。因此,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
(8)有欲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
㈨ 怎樣理解道德經第一章的常無欲和常有欲
我又呵呵,是「故常無,欲以觀其杪,常有,欲以觀其徼。」
欲是「將」的意思,常是「恆」的意思。
道德經第一段講的其實是有無相生的道理。常無生有,就像樹枝的末梢,常有讓我們見識到了新的無,就像事物的邊際。
結束這個問題吧,或者追問。要知道,北大教授都不一定比我懂《老子》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