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必彰
Ⅰ 有氣而無質,大道彰矣 什麼意思
水火有氣而無生,草木有生而無知,禽獸有知而無義;人有氣、有生、有知,亦且有義,故最為天回下貴也答.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義.故義以分則和,和則一,一則多力,多力則強,強則勝物,室可得而居也.故序四時,裁萬物,兼利天下,無它故焉,得之分義也.
故人生不能無群,群而無分則爭,爭則亂,亂則離,離則弱,弱則不能勝物,室不可得而居也,不可少頃舍禮義之謂也.
Ⅱ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這句話出自哪裡意思是什麼
「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這句話出自明朝張居正的《張居正奏疏集》。
原文:」為政之要,曰公與清;成家之道,曰儉與勤;天下之事,不難於立法,而難於法之必行,不難於聽言「
譯文:公正和清廉是從政的要領;儉朴和勤勞是持家的方法,天下的事情,制定法令並不困難,難的是認真切實地貫徹執行;聽取群眾意見也不算難,難的是讓群眾的意見實際生效。
張居正一生倡奉變法,尊崇實學,以救時治國為己任,故其為文注重「直寫胸臆」, 力求有「閎衍深沉之思」。
(2)立法必彰擴展閱讀:
張居正一生倡奉變法,尊崇實學,以救時治國為己任,故其為文注重「直寫胸臆」, 力求有「閎衍深沉之思」。 《文忠公張太岳先生文集》最集中地彰顯了其事功與學術。該文集凡四十七卷,四十餘萬字,主要是張居正從政後的奏疏、書牘、札記和詩文的匯編,可以說是其三十餘年政治生活的實録。
本書通過核實《萬曆起居注》、《明實録》等文獻,確定各篇奏疏成書時間,於疑難字詞、人名地名、典章制度等,作簡明注釋。 《張居正奏疏集》可謂張居正三十餘年從政最重要的實録,既有深邃的政治見解,也體現了其倡奉變法、救時治國的政治抱負,更彰顯了大明第一首輔「紀綱修明,功在社稷」的巨大政治功業。
《張太岳文集》在後世屢經整理刊行,流布廣泛,版本主要有:道光初年江陵鄧氏覆刻本;道光八年(1827)江蘇巡撫陶澍主持刊印的《重刻張太岳先生文集》; 光緒二十七年(1901)荊宜施道奭良主持並以「紅藤碧樹山館」名義刊印的《明張文忠公全集》;
民國二十四年(1935)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編印的《張江陵全集》校點本; 民國二十四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的《張文忠公全集》萬有文庫校點本; 1987-1994年張舜徽主編,荊楚書社、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張居正集》校點本。
Ⅲ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啥意思
字面意思:法律是可以治理國家的重要工具,而好的法律是合理治理(國家)的前提。
這句話注重的是依法治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
戰國時期的商鞅變法,開創了依法治國。
商鞅在秦孝公死後被追殺,他逃到秦國邊界的一個旅館卻因為逃亡沒帶證件而無法入住,他問為什麼,旅館的人說是商鞅規定的,不登記證件而住宿是要被處罰的,所以他寧願不賺這個錢也不讓商鞅住宿。當時的國家治安良好,百姓富足,正是因為法制的推行。
漢文帝就是一位不以個人意志破壞法律規定而「循守成法」的皇帝,堅持黃老之學「賞罰信」的思想,主張嚴格執法,即使皇帝也只有「執道生法」的權利,而不得犯法,所以當時的百姓生活富裕而公平。
(3)立法必彰擴展閱讀:
運用法律的力量,提高公民的幸福感
一、科學立法
要真正反映廣大人民的共同意願、充分保障廣大人民的各項權利和根本利益,通過召開聽證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設立意見箱來建立人性化的廣泛參與機制;要具有前瞻性,預先考慮到未來的情況,以便更好的服務社會。
二、嚴格執法
完善工作制度、考核制度,建立長效機制;提高執法人員隊伍素質建設,加強自律意識,進行入職培訓,定期交流。
三、公正司法
加快司法體制改革,做到司法獨立,誠信構建陽光司法機制,嚴格執行訴訟程序,強化內外監督制約,對裁決結果、司法程序進行強有力的監督。
四、全民守法
行動上尊重法律,重視法律,積極響應普法政策。將法律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推動全社會樹立法制意識。
Ⅳ 民法總則體現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作為保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正確調整民事關系、維護社會和經濟秩序的統領性規則,民法總則的通過和施行,標志著中國特色的民法典編纂邁出了堅實的第一步。民法總則以現代社會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為價值主軸,以誠實信用和公序良俗為民事活動的邊界,以綠色發展作為人類社會的科學發展理念,引領整個經濟社會健康有序發展。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創新發展,是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總則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對人的保護為核心,以權利為本位,系統全面地規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組織在民事活動中享有的各種人身、財產權益。因此,民法典被視為現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譽為法治健全完善的標志。民法總則作為民事活動的統領性規則,充分彰顯了權利本位的現代法治精神。
民法總則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現代法治理念
民法總則把對人的權利的保護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對人的尊重保護為核心,民法總則擴大和調整了民事主體的權利保障范圍。一是增加了對胎兒利益、個人信息、一般人格權、特定人格權的保護。二是將限制民事行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齡從十周歲下調至八周歲。三是尊重被監護人的「自我決定權」。四是強化宣告失蹤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關系人的保護。民法總則的這些規定,強化了對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顯了人文關懷的現代法治精神和價值理念。
民法總則體現了中國特色和時代要求
民法總則作為市民社會基本法的統領性規則,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對人類生活所積淀美好價值的尊重。一是確立了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立法宗旨。二是民法基本原則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平等原則、自願原則、公平原則、誠信原則、守法原則、綠色原則等,就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集中體現和外在反映,直接反映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誠信、文明、法治等理念,涵蓋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精髓。三是民法總則將民法法律淵源的范圍擴大到民事習慣。民法總則第10條規定,民事糾紛的處理,法律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習慣,但是不得違背公序良俗。這實際上是以道德為核心,要求民事主體在進行民事活動時,應當尊重社會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
新增綠色原則,反應了建設生態文明的時代發展需求。
民法總則第9條規定,「民事主體從事民事活動,應當有利於節約資源、保護生態環境」。這是民法總則對民法基本原則的又一個新突破。綠色原則的確立,體現了鮮明的時代特色。在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當下,調整民事主體利益關系離不開人與自然的視角。這一規定反映了具有先進時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傳承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又體現了十八大以來黨的新發展理念。
Ⅳ 立法過程和立法程序有什麼區別
立法過來程:1)立法准備源 2)由法案到法:提出法案~審議法案~表決法案~公布法律 3)立法完善:立法解釋;法的修改、補充、廢止;法律清理、匯編和編纂。
立法程序:是立法主體在制定、認可、修改、補充和廢止的活動中,所應遵循的法定步驟和方法1、提出法案A概念2、 有權提案的主體3、 表決和通過法案
Ⅵ 武運必彰 是什麼意思
龍女的話把 ,就是說我們這次打戰的運氣一定很旺
Ⅶ 立法程序的基本概念
立法程序就是指具有立法許可權的國家機關創制規范性法律文件所遵循的制度化的正當過程,是限制立法者恣意進而使立法活動彰顯和實現程序正義的制度設置,也是國家通過立法手段協調利益沖突、規制社會秩序及配置社會資源的合法路徑和正當法律程序。其中,「制度化的正當過程」凸顯了立法程序的制度本色和程序理念。因而,這個定義比較全面地把握住了「程序」與「立法」這兩個關鍵詞的涵義,具有一定的科學性、周延性和普適性。 在中國,是指中央和地方國家權力機關和有權立法的行政機關制定憲法、法律、法令(以上統稱為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行為規范。在法制健全的國家,這種行為規范被逐步完善並上升為法律——立法程序法。
立法程序為立法活動而存在和設立,離開實體的程序將沒有存在的意義;同樣,立法活動也離不開特定的程序,否則立法活動將無法開展。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至今,是中國立法工作全面繁榮時期,立法程序也走向規范化、法律化。1978年、1982年憲法,在不同程度上恢復和沿襲了1954年憲法的規定,並在此基礎上向立法程序的法規化發展。這兩部憲法以及1982年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中關於立法許可權的劃分,1989年由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議事規則》中關於立法議案的提出、審議、發言、表決等的 規定,可以看作是關於立法程序的憲法性規定。
中國立法程序示意圖
Ⅷ 立法的程序
所謂立法
程序是指具有立法權復限的國制家機關創制規范性法律文件所遵循的制度
化的正當過程,是限制立法者恣意進而使立法活動彰顯和實現程序正
義的制度設置,也是國家通過立法手段協調利益沖突、規制社會秩序
及配置社會資源的合法路徑和正當法律程序。
唉,你要什麼立法程序啊,太多了。
Ⅸ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地位各是什麼
有法可依是依法治國的前提;有法必依是依法治國的中心環節;執法必嚴是依法治國的關鍵;違法必究是依法治國的必要保障。
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有法可依(前提)、有法必依(中心環節)、執法必嚴(關鍵)、違法必究(有力保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相互聯系的。只有實現這四個方面的統一,社會主義法制的作用才能充分發揮,國家的長治久安才有保證。
依法治國目的:真正實現人民當家作主
依法治國主體:廣大人民
依法治國重要環節:依法行政
依法治國前提:有法可依
依法治國中心環節:有法必依
依法治國關鍵:執法必嚴
依法治國的意義: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是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長治久安的要求。
依法治國」,即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啟了中國法治建設的新時代。《決定》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關系我們黨執政興國、關系人民幸福安康、關系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重大戰略問題,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十八大以來,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推進依法治國。
本質要求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我們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引領和規范作用。
★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貫徹落實中共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全會精神的重要內容,是順利完成各項目標任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重要保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也是解決我們在發展中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發展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依法治國
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發展人民民主必須堅持依法治國、維護憲法法律權威,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
法律是治國之重器,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確保黨和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要求。
★事關黨執政興國的全局性問題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出發、為更好治國理政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也是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的一個全局性問題。落實好這項重大戰略任務,對推動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實現社會公平正義,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義。
★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把握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局出發,提出並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這個戰略布局,既有戰略目標,也有戰略舉措,每一個「全面」都具有重大戰略意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的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3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
★核心在於黨的領導
改革和法治如鳥之兩翼、車之兩輪。我們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加快構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全面依法治國,核心是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關鍵在於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要在全社會牢固樹立憲法法律權威,弘揚憲法精神,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
★政治保證要堅強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方向要正確,政治保證要堅強。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我們要堅持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在法治領域的具體體現;我們要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在法治問題上的理論成果;我們要建設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本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法律表現形式。
★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高度統一
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處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地位。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願的統一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這就是黨的領導力量的體現。黨和法、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是高度統一的。我們就是在不折不扣貫徹著以憲法為核心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我們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使依法治國造福人民
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必須堅持法治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要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要把體現人民利益、反映人民願望、維護人民權益、增進人民福祉落實到依法治國全過程,使法律及其實施充分體現人民意志。
★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要正確處理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的關系。我們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都是人民根本意志的反映,在本質上是一致的。黨既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也領導人民執行憲法法律,做到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帶頭守法。
法治與改革
★改革要於法有據
科學立法是處理改革和法治關系的重要環節。要實現立法和改革決策相銜接,做到重大改革於法有據、立法主動適應改革發展需要。在研究改革方案和改革措施時,要同步考慮改革涉及的立法問題,及時提出立法需求和立法建議。實踐證明行之有效的,要及時上升為法律。實踐條件還不成熟、需要先行先試的,要按照法定程序作出授權。對不適應改革要求的法律法規,要及時修改和廢止。
★堅持依憲治國
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是治國安邦的總章程,是黨和人民意志的集中體現,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法律權威、法律效力。我國憲法是符合國情、符合實際、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好憲法,是我們國家和人民經受住各種困難和風險考驗、始終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前進的根本法制保證。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堅持依法執政首先要堅持依憲執政。要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堅決維護憲法法律權威。
★提高立法質量
人民群眾對立法的期盼,已經不是有沒有,而是好不好、管用不管用、能不能解決實際問題;不是什麼法都能治國,不是什麼法都能治好國;越是強調法治,越是要提高立法質量。
★推進科學立法
推進科學立法,關鍵是完善立法體制,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優化立法職權配置,發揮人大及其常委會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健全立法起草、論證、協調、審議機制,完善法律草案表決程序,增強法律法規的及時性、系統性、針對性、有效性,提高法律法規的可執行性、可操作性。
★立法要從大局出發
各有關方面都要從黨和國家工作大局出發看待立法工作,不要囿於自己那些所謂利益,更不要因此對立法工作形成干擾。要想明白,國家和人民整體利益再小也是大,部門、行業等局部利益再大也是小。
★依靠法治轉變政府職能
政府職能轉變到哪一步,法治建設就要跟進到哪一步。要發揮法治對轉變政府職能的引導和規范作用,既要重視通過制定新的法律法規來固定轉變政府職能已經取得的成果,引導和推動轉變政府職能的下一步工作,又要重視通過修改或廢止不合適的現行法律法規為轉變政府職能掃除障礙。
★領導幹部是「關鍵少數」
各級領導幹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全面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領導幹部要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範,帶動全黨全國一起努力,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上不斷見到新成效。
★要依法用權
我們的權力是黨和人民賦予的,是為黨和人民做事用的,只能用來為黨分憂、為國幹事、為民謀利。要正確行使權力,依法用權、秉公用權、廉潔用權,做到心有所畏、言有所戒、行有所止,處理好公和私、情和法、利和法的關系。要帶頭執行民主集中制,按照程序進行決策,做到總攬不包攬、分工不分家、放手不撒手。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就是要依法設定權力、規范權力、制約權力、監督權力。全面依法治國,必須緊緊圍繞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來進行。公平正義是我們黨追求的一個非常崇高的價值,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決定了我們必須追求公平正義,保護人民權益、伸張正義。
★黨紀國法不可違
綱紀不彰,黨將不黨,國將不國。要在全黨同志特別是高級幹部中進一步重申,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任何人都不得違背黨中央的大政方針、搞「獨立王國」、自行其是,任何人都不得把黨的政治紀律和政治規矩當兒戲、胡作非為,任何人都不得凌駕於國家法律之上、徇私枉法,任何人都不得把司法權力作為私器謀取私利、滿足私慾。黨紀國法的紅線不能逾越。
★以權壓法要改變
各級領導幹部在推進依法治國方面肩負著重要責任。現在,一些黨員、幹部仍然存在人治思想和長官意識,認為依法辦事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凡事都要自己說了算,根本不知道有法律存在,大搞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這種現象不改變,依法治國就難以真正落實。
★善用法治方式開展工作
各級黨政機關和每一位領導幹部、每一位工作人員都要增強法治觀念、法律意識,堅持有法必依,善於運用法治方式開展工作,讓人民群眾在日常生產生活中都能感受到公平正義。對有法不依、執法不嚴、徇私枉法的要嚴肅問責、依法懲治。
http://cpc.people.com.cn/n1/2016/0817/c64094-28641570.html
Ⅹ 龍血武姬說的 德瑪西亞武運必彰 是什麼意思 這個詞是成語嗎
非也非也,龍女只效忠於德瑪西亞,而且他體內有龍的血統,崇尚武力,所以大概就是這么個意思,沒事多看看那英雄故事就差不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