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講貪
❶ 做人要知足不可貪得無厭 道德經上怎麼說
帛書乙本上的摘錄,供參考。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內必大費,多容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❷ 《道德經》中有一段是說,不貪財,功成便身退激流變退的話語是什麼,最後一句話是「天之道」
《道經》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❸ 秦國的李斯為什麼會被腰斬
李斯在被嬴政重用前是呂不韋的人,還被封了一個小官。後來和嬴政接觸多了,他的能力才被嬴政發現,繼而一發不可收拾,成為秦國一統六國的大功臣。李斯被腰斬最主要的原因是靠山嬴政突然暴斃,他身居高位但不得胡亥歡心,又參與了偽造「詔書」,被處死是早晚的事情。
李斯為什麼能成為嬴政身邊的紅人?
李斯從小機智過人,青年時期更是胸懷大志。拜師於荀子後,學習如何治理國家的學問,與張蒼和韓非是師兄弟。正所謂名師出高徒,李斯學得很透徹,他能夠為秦國量身定製治國策略,每一個提議都能迎合嬴政的需求,幫嬴政解決所有難題,他不紅,誰紅?
正所謂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李斯之死也預示著秦朝走向衰亡。雖然秦朝只有短短14年,但對中國後世的影響長達兩千多年,這其中李斯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經我看過一部小說,把秦始皇尋長生不老葯,徐福出海和李斯墓聯系在了一起。說是徐福奉命出海尋找長生不老葯其實是找到了並帶回了大秦。不過李斯捷足先登,他把徐福和五百童男童女全部囚禁了起來,還對秦始皇說,徐福尋葯不知所蹤。
不過這種長生不老葯有很大的副作用,李斯用五百童男童女做實驗,發現他們全部變成了不人不鬼的怪物,雖然生命仍在,但已經不能稱之為人了。
小說很精彩,為什麼作者要讓李斯「背叛」秦始皇呢?因為李斯在歷史上太有名,這么寫,大家也覺得合情合理。其實李斯對秦始皇忠心耿耿,也正是這樣,秦始皇死後李斯才會被脅迫,最後被處死。
❹ 老子道德經人貪三樣一生白活哪三樣
老子《道德經》念三樣,一生白活,哪三樣呢?就是因為利益以以及你的智慧,還有道德。
❺ 道德經 表示禁止貪欲的句子
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出自《道德經第19章》
❻ 出自《老子》「躁生寒 靜生熱 清靜為天下正」的含義
意思是浮躁可以產生寒涼,寧靜可以生成溫熱,所以清靜才是治理天下的正道。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
原文: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譯文:最完美的事物,好似有殘缺一樣,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但是它的作用是不會窮盡的。
真正正直的人外表反似委曲隨和,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象笨拙,真正有口才的人表面上好像嘴很笨,善辯的人發言持重,不露鋒芒。靜勝躁,寒能抑制熱,清靜為天下正。
(6)道德經講貪擴展閱讀:
作者簡介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伯陽,或曰謚伯陽。春秋末期人,生卒年不詳,大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春秋晚期陳(後入楚)國苦縣(古縣名)。中國古代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與莊子並稱老莊。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稱「太上老君」。在唐朝,老子被追認為李姓始祖。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其思想核心是樸素的辯證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
老子傳世作品《道德經》(又稱《老子》),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老子思想的主要范疇是「道」,「道」字在《老子》書中出現了七十三次。道是一種混沌未分的初始態,無為自化,清靜自正,是天地之始,萬物之母,為化生萬物的根源;道常無名,無為而無而不為,它像水一樣,善利萬物而不與萬物爭,以柔弱勝剛強,是最高的善。
道是不可言說的,人的感官也不能直接感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持之不得。道既是宇宙的本體,又是萬物的規,還是人生的准則。儒家以天、地、人為「三オ」老子則以道、天、地、人為「四大」。
「四大」在「三オ」之上增加了道,就給中國文化思想的架構,打開了一個極其高遠、極富想像力的思想空間。道是出自形而上,而貫穿形而下的。而且在貫穿中,不給天與帝這類有意志、有目的的造物主,留下任何插足的餘地。
天道自然無為是《老子》一書的主旨。在二千五百年前,老子之道是在從根本上改造原始道論的基礎上的一個偉大的發明。
❼ 我最近很迷茫,無法平靜內心。默念道德經也無法平靜,不知道是貪念過重,還是過於心急。
過度思慮的思維慣性導致的情緒問題。
如果你喜歡《道德經》,你可以默念內書中的句子,無法平容靜的原因是你默念的時候不對。
你想每一樣都成功,實際上就是在抗拒失敗,而凡是你抗拒的東西,它都會變強。因為你的抗拒在給予它能量。
覺察這種抗拒情緒,感受抗拒的力量,不評價它,感受,觀察。然後集中注意力到當下的事情並感受內在身體。
為了避免在以後再陷入無意識情緒中,請在日常生活中時常聯系內在身體,這將迅速深化你的生命。
❽ 得之坦然,失之淡然,爭其必然,順其自然是什麼意思
得之坦然:獲得東西要正大光明,無愧於心。
失之淡然:萬事萬物有得必有失,塞翁失馬,版焉知非福權,不要為失去的東西耿耿於懷。
以上兩者又可稱為「不可患得患失」,對待得失要有平常心,要減少對外物的執著。
爭其必然:是指我有必然之理才可以去堅持,也就是說可以使我爭論堅持的唯有真理。不要去強辯,不要無理爭三分。為人應堂堂正正,有理則維護,無理則承認,虛心聽取道理。
順其自然:是說萬物自有其理,世事不可強求,很多時候謀事在人,而成事在天。只要自己盡力而為,沒有什麼可愧對的。對於很多經歷與結果,要用達觀豁然的心情去面對,時時刻刻抱有一顆平常心。
這四個成語,實則是在告知世人對待事物的態度,不患得患失,萬事不強求,要有豁達的心態。
(8)道德經講貪擴展閱讀
描寫人應具備內心修養的詩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賞析:春夏秋冬即是一年的四季,人生之中也有四季,四季之中有美好也有凄苦與寒冷,無論是一年的四季還是一生的四季,只要有好的心態四季均是好時節,不要因為一些的瑣事阻礙我們欣賞生活的美麗,五味俱全才是人生,寥寥數語已看出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理解層度與思想境界。
❾ 麻煩哪位高手提供一下老子《道德經》中「之」的用法!萬分感謝!!!
周所眾知,抄自古至今的所有中外哲襲學,所要解決的無非是三個根本問題:一是宇宙和生命起源及演化問題,人們稱之為哲學發生論;二是現實世界的本質與基礎問題,人們稱之為哲學本體論;三是社會與人生的理想問題,人們稱之為哲學價值論。老子的道論把這三個哲學問題合在一起加以探討。他說:「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於此,中國哲學的宇宙發生論基本模式便奠定了。他說:「道者,萬物之奧。」「萬物恃之以生而不辭,功成而不有,衣養萬物而不為主。」由之,中國哲學的體用論而具雛形。他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從此,中國哲學以道為核心的價值論也正式建立。道,不僅成為道家、道教的最高信仰,亦成為中華民族心目中最高真理的代稱。從古至今,多少聖賢志士都畢生竭力於求道、學道、聞道、得道、悟道、體道、行道、宏道,為的是使人生變得更有價值,使世界變得更加美好。可以說,老子建立了一座道的豐碑,諸子百家環繞而敬仰之,得大道之滋潤,用大道而生輝。換言之,老子的道論是超乎學派的,沒有封界的,一切願意窮根究底和需要安身立命的人們,都可以到大道裡面去尋找答案。
❿ 道德經和貪念,慾望
巧的很昨天我剛回答了一個類似的問題,你可以去看看:http://..com/question/123971259.html。 道德經中的這一章就是講如何來對待貪念,慾望和欲心的,老子的智慧確實讓人欽佩。 希望我的回答能幫到你^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