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場法治化
A. 談談營造法治化營商環境過程是如何體現依法治國
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首先要不斷適應改革的需要,完善相關法律制度,以引領和保障改革,即應當按照四中全會的要求,編纂民法典,制定期貨法等一系列新法律,修改證券法、票據法等既有的商事交易法,協調整合三資企業法、公司法與合夥企業法等商事組織法,統一內外資法律法規,保持外資政策穩定、透明、可預期,為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奠定製度基礎。
具體來說,一是要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減少公權力對私法主體行為的過度干預,激發市場主體的創新、創業活力。二是依法保障市場主體的合法權益,全面確認和保障市場主體的人身、財產權益,消除人們的不安全感,鼓勵人們在合法的范圍內大膽創業和創新,保障市場主體對法律規則和法律制度的合理期待。三是需要進一步完善企業治理結構,健全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職業經理人制度。四是建立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良好環境,不僅要廢除妨礙全國統一市場和公平競爭的規定和做法,而且還要依法規范市場主體的競爭行為,樹立誠實守信、公平競爭的法律意識。
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也要進一步強化依法行政的理念,進一步從制度層面保障行政機關依法行政,從根本上約束和限制公權力,真正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保障權力的正當行使。要扎牢制度的籠子,使權力的運行守邊界、有約束、受監督,逐步建立一個職能科學、職權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與此相適應,需要進一步簡政放權,壓縮行政審批權;轉化政府職能,合理規范政府的行政許可行為,明確審批的內容和程序,推進政府的信息公開。對市場主體而言,法不禁止即自由;對政府而言,法不授權不可為。政府的行政管理職能需要進一步轉化,將監管模式從事前監管轉變為市場秩序維護,最終使從事核准、審批的政府機關逐漸從市場的監管者轉變為市場的服務者。
完善法治化的營商環境,還需要進一步完善司法管理體制和司法權力運行機制,規范司法行為,加強對司法活動的監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司法裁判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義。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依法保障司法機關獨立行使審判權和監督權,禁止領導幹部干預司法、插手案件的審理;需要深化司法公開,構建陽光司法。此外,還需要進一步加大業已生效裁判文書的執行力度,努力提高司法的公信力。
B.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它的一般特徵是 a市場競爭公平化 b市場行為法制化 c 宏觀調控間接化
國企壟斷,限制民企
C. 如何翻譯「運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嚴格環保標准。」(英語語法,英語翻譯
原句:運抄用市場化和法治化手段,嚴格環保標准。
翻譯:Using market-oriented and rule of law methods to strictly enforc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andards.
D. 為什麼說法治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
目前,我國已初步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進入新世紀,正在向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邁進。研究並解決市場經濟法制建設,已成為當前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一個非常重要而緊迫的問題。
E. 市場管理及其 法制化的內涵
摘要: 本文從加強立法,建立和完善法規體系,理順管理體制,實行歸口管理,確立文化市場稽查權的獨立執法地位,建立健全文化市場稽查隊伍,規範文化市場執法文書,嚴格按文化市場的執法程序執法,更新觀念,轉變職能,探索新的監管方式等方面就如何完善文化市場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進行了探討。
關鍵詞:文化市場;市場環境;有效途徑
文化市場作為新興的市場經濟形態,一經出現就給文化管理部門提出了如何「管」的問題,文化市場興起壯大的二十年,也是文化市場管理不斷完善成熟的二十年,但在實踐中,由於「文化市場」的概念界定和分類,在純理論和純部門問題上的模糊,直接影響到了相關法律的制定和行政管理權的行使。於是,如何客觀完整地認識和界定文化市場,制定相關法律並最終明確其行政管理職責的歸屬,實現文化市場管理的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成為長期困繞文化市場發展的突出問題。
一、加強立法,建立和完善法規體系
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市場的規范化管理是法制管理,作為進入文化市場的經營者、消費者、管理者,他們之間的相互關系,各自合法利益的保障,最終有賴於相關文化市場的法律法規。因此,加強市場理論研究,實行法治是文化市場的內在要求和必然趨勢,也是文化市場建設和發展的根本條件。近年來,文化市場立法工作取得了較為顯著的成效,基本上結束了多年來文化市場管理無法可依、無章可循的歷史。但是,從整體上看,仍然存在文化市場理論研究、文化市場立法滯後於文化市場發展等問題。因此,加強理論研究,建立健全立法體系,加快立法,尤其是高層次立法是當前文化市場立法工作的突出任務。文化市場大法應盡快出台,現有文化市場的各項管理法規要通過不斷修訂完善,使其效力層次更高,界定更加准確,更具有操作性的基礎上,頒布與之相配套的各項實施細則。逐步實現政策引導、法規制約、法律保障,這樣一種綜合管理機制,扭轉在文化市場治理、整頓中缺少明確而具體的法律依據的被動局面,使文化市場管理人員真正做到守土有責、有法可依。一部法律只能有一個執法主體,相關法律的制定同時就是行政管理主體的確定,文化市場大法的出台要求具有法律賦予的具體明確的職責范圍的執法主體。這一執法主體地位的確立在法律上的具體體現,筆者認為,應表現在具體明確的職責許可權的確立及同協管部門的關系協調上,在這一點上,筆者從多年來的工作實踐中體會到《營業演出管理條例》做得比較好,尤其在職責許可權的確立及相關主管與協管部門關繫上,都值得在以後相關法律制定上予以借鑒。
二、理順管理體制,實行歸口管理
文化市場的繁榮要有管理來配合和保證,文化市場管不好,很大程度上與管理體制有關。當前的文化市場缺乏統一、有效、規范化的管理格局。管理體制交叉,管理主體多元化,政出多門,多頭審批,就難以做好統一的宏觀管理。筆者認為,實現文化市場的規范化管理,使整個文化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必須從理順管理體制入手,建立起管理主體一元化、責權利相統一的經營管理新局面,實現管理格局上的規范化。在文化市場大法沒有出台之前,在現有文化立法和管理體制基礎上,按照「按職論權、各有所司」的原則,弄清協管部門和主管部門的關系,分清各自的職責,按照各自的職責范圍進行管理,並主動加強管理部門之間的相互協調、配合,做到守土有責,形成文化全面管,公安重點管,工商配合管的管理模式,是當前文化市場的有效格局。這一有效格局,集中體現在現行的《娛樂場所管理條例》中,但筆者認為,這應該是暫時的。作為文化市場主管部門的文化部門卻沒有足夠力量取締市場中的非法經營行為。從大文化市場的高度出發,按照統一政策、歸口管理的要求,應進一步理順管理體制,加強文化市場主管部門的文化市場管理主體地位和作用,確立其有效權威,繼續為最終實現統一的市場統一管理局面創造條件。
三、確立文化市場稽查權的獨立執法地位,建立健全文化市場稽查隊伍
制定法律不是目的,目的是為了執行。法律制定的再多再好不去認真執行,等於是一紙空文。因此,為確保文化市場管理法規的有效實施,還必須建立相應的執法隊伍,加強執法力度。作為一個特殊的市場形態,文化市場的管理工作有其特殊性,這就決定了文化市場執法工作要有獨立的法律地位。文化稽查隊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執法隊伍,從執法檢查、立案取證、處罰決定到處罰的執行,應是一個整體,文化市場的獨立執法工作對文化市場的健康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但是現在我們還做不到這一點。其一,文化市場管理力量不足。由於編制、經費等原因,文化市場執法工作都是將確權管理與行政執法檢查集中起來,形成了「一班人馬,兩種職能」的局面。其二,相配套交通、通訊工具和管理檢測設備缺乏,適應不了工作的需要。尤其管理費停止徵收後,其束縛工作開展的矛盾更加突出。因此,這種狀況要加以改變,而這種改變必須通過我們扎實的管理工作實踐。有作為才有地位,有法律才有保障,我們要用我們的實際行動去爭取文化執法應有的地位,並最終用法律予以確認,為文化市場稽查隊編制定性,盡快建立起一支素質高、反應快的稽查隊伍。以優良的廉政勤政作風和職業道德、較高的理論水平、文化素質和文化管理專業技能,加強管理的權威性、執法的公正性、辦理公務的准確性和實效性。同時配備相應的專業檢測設備及交通工具,以促進管理工作的經常化、專業化、制度化、規范化和法制化,對文化市場實施有效的管理,提高行政執法的效果和質量。
四、嚴格按文化市場的執法程序執法
自由的歷史是信奉程序保障的歷史,程序是實體法律得以正確實施的法律,沒有程序就沒有權力,沒有事先公布的程序就很難有公正的結果。現已公布的《文化部文化行政執法程序規定》和與之相配套的文化市場專用執法文書,在具體執法活動中有效保證了執法行為的公正和嚴肅性,推進管理工作的法制化、制度化、規范化,並為相應的監督提供強有力的依據。所以,嚴格規範文化市場執法文書,按程序執法,是文化市場法制化管理的需要。為此,應本著實用性、可操作性強的原則,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稽查工作制度,以促使執法機關和執法人員嚴格執法。同時,建立科學的管理機制,嚴格按程序執法,積極發揮執法監督機構的作用,有效保證文化市場法規的實施質量,促進文化市場的規范化管理,依法保護業戶的合法權益。
五、更新觀念,轉變職能,探索新的監管方式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結合越來越緊密,應用越來越迅速。在文化市場領域,高新技術與文化產業的結合更加是勢不可擋,為文化市場的繁榮提供了強大動力,在給管理帶來挑戰與壓力的同時,也為革新監管手段創造了新的機遇。這就需要更新觀念,轉變職能,探索新的監管方式。要將事前審批改為事中和事後監管,要將文化市場稽查定位於新的歷史條件之下,面向相關文化領域的前瞻性大文化市場。這種改革無疑是對文化市場稽查工作的挑戰。文化市場走綜合執法之路,一統形式不可逆轉。在相關文化領域內實行綜合執法,統一行使文化、新聞出版、廣電、文物、版權等部門的執法職能。綜合執法機構可取以上各部門之執法職能作為政府組成系列,單獨設置。一些地方的試點實踐證明,在文化領域內實行綜合執法,不但有效解決了當前普遍存在的機構膨脹、職權交叉、多頭執法、效率低下、干擾執法和執法擾民等問題,而且充分考慮到了文化市場的特殊屬性和執法的專業性,大大提高了執法效率,節約了執法成本,減少了相互之間的牽制和矛盾。有利於促進文化市場健康發展,符合精簡、統一、效能原則的有效改革措施。
F. 市場化法治化營銷環境如何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活力
這個市場化法製法治化營銷環境呢,可以更好的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和潛力,能夠讓社會與市場經濟呢在有序合法的軌道上運行。
G. 如何建設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
先行先試16項法律服務改革創新,致力於把自貿區建設成為全國法律服務業改專革創新的先行屬地、粵港澳法律服務業深度合作示範區;成立廣州首家粵港合夥聯營律所,打造與自貿區產業發展高度吻合的律師服務團隊;特邀香港律師參與調解,構建國際化商事糾紛多元化解模式;在161個村(社區)實現法律服務站全覆蓋,將公共法律服務延伸到每個角落。
H. 如何理解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
「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是一個歷久彌新的重要理論命題。在深化改革開放進入新階段的今天,重估「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的價值,對「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進行再認識,對於進一步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都具有深遠的現實意義。
法治是建立現代市場經濟體制的重要基石。倘若沒有法治作為保障,那麼從根本上講產權是不安全的,企業不可能真正獨立自主,市場不可能形成競爭環境並高效率運轉,經濟的發展也不會具有可持續性。市場經濟必須依靠法律來解決市場經濟活動的秩序問題。只有具備合理而完備的法律,才能發揮市場經濟有效配置資源的功能。
所謂「法治經濟」,就是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市場經濟,倡導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問題,通過立法、執法和司法以及法律服務調整經濟關系,規范經濟行為,指導經濟運行,維護經濟秩序,服務經濟發展,促使市場經濟在法治的軌道上健康有序地發展。法治經濟的顯著特徵就是發達的市場經濟與現代法治的有機融合,就是成熟的市場機制與良好的宏觀調控機制都通過法律的整合作用而銜接契合。現代市場經濟要以法律為紐帶,以市場為中心,把國家(政府)、社會組織(企業)和個人的活動及行為緊密廣泛地與市場經濟的各個環節連接在一起,以充分獲求和實現經濟活動的效益。
總體上講,「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理念,要求我們在改革開放的新階段,更加需要自覺運用法治思維和法律手段解決市場經濟發展中的深層次矛盾和突出問題。具體而言:
「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理念,要求充分重視和發揮立法作用,進一步完善和豐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體系。客觀地講,「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口號對立法活動影響最大最顯著,正是在「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口號的驅動下,中國市場經濟立法進入了快車道,經濟立法呈現跨越式發展,經濟立法的數量和規模急速上升。需要指出的是,在重溫小平同志南方談話的今天,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大力倡導和強調小平同志一貫倡導的「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穩健立法觀。這種強調「實踐、試驗和反思」的立法思路,是與我國漸進式改革模式完全一致的,符合立法工作的基本規律。
從根本上講,也是與人類逐步演進的理性認識能力相適應的。遺憾的是,自「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口號大為宣揚後,法學界乃至立法界都出現一股立法「過熱」心態,不少學者提出法律移植,主張超前立法等非理性的觀點。作為一種「地方性知識」的法律,作為漸進改革的模式, 「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穩健立法觀更為切實可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的新形勢下,以完善法律體系為目的的立法工作,更要大力倡導「成熟一個制定一個」的穩健立法觀。
「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理念,要求充分重視和發揮司法作用,倡導「能動司法」,維護司法公正,為經濟發展保駕護航。為更好地服務經濟發展,司法機關提出和踐行了「能動司法」的理念。「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理念,在一定程度上為司法系統孕育、提出和實踐「能動司法」理念營造了氛圍、創造了條件。實際上,「能動司法」理念在服務市場經濟發展方面體現得更為鮮明。「能動司法」理念促使法院將審判工作同經濟建設緊密結合,服務經濟發展的大局。例如,司法機關嚴厲打擊各種經濟犯罪活動,維護好市場經濟秩序;加大招商引資保護力度,切實營造良好的投資環境;依法處理好事關重大產業項目、重大基礎設施項目、重大城建項目等事關規劃全局的糾紛,運用司法的智慧創造性地配合經濟建設大局,為經濟的發展保駕護航。
「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理念,要求充分重視和發揮法律服務作用,大力發展法律服務業,為繁榮市場經濟提高優質高效的法律服務。以律師、公證、法律顧問、法律援助等為主體的法律服務業,可以防範法律風險,優化法治環境,解決法律糾紛,為企業開展「法律體檢」。法律服務業要轉變觀念,變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例如,開展律師幫扶中小企業發展的專項行動,發動律師積極參與企業的資本運營、資源管理,使法律服務直接進入經濟建設的主戰場,做到建議於決策之前,服務於運行之中,全方位、多渠道地為企業的改革與發展提供法律服務。變事後處理為事前防範,鼓勵積極開展「法律體檢」活動,法律顧問主動參與到企業的一切經濟活動當中,主動介入企業的生產、經營和管理,用法律的武器把企業經濟活動中可能遭遇的風險化解在萌芽之中。如今,在部分中小企業經營困難的情況下,法律服務業更要在優化經濟發展的法治環境方面積極作為,大顯身手,大有作為。
可以說,「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是經濟建設的法治指南針。在紀念鄧小平同志南方談話20周年的今天,我們更要全面、深刻、准確、透徹地認識和把握「市場經濟就是法治經濟」的理念,重估其價值,充分發揮法治在繁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上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I. 市場建設與法治建設的關系詳細一點
市場經濟與法治建設的關系
全世界范圍看,市場經濟必須在法治建設基礎上運行,如果法治不健全,市場經濟也不可能獲得成功。國際上一些市場經濟發達的國家,法治建設都很健全。市場經濟和法治建設一起產生、發展,從某種意義上說,市場經濟的建設過程就是法治建設不斷完善和健全的過程。
(一)西方市場經濟建設與法治建設的過程與經驗分析
市場經濟的建立和法治建設的健全是近代西方文明的主要特點,市場經濟促進了法治建設的健全,而法治建設又加速了市場經濟的的發展。1890年美國頒布了《謝爾曼反托拉斯法案》,標志著國家干預經濟運行的立法開始。隨後英國、日本、德國等國家都陸續制訂了相關的經濟法。目前,法律維護市場秩序和管理宏觀經濟已成為西方社會國家法制的重要組成部分。西方發達的市場經濟充分證實了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過程中,法治建設是保證經濟正常運行的重要手段。
(二)我國市場經濟發展和法治建設的沿革
建立健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建設,是市場經濟規律的必然要求,也是國家維護社會穩定、市場健康運行的客觀需求。通過法治建設,可以有效杜絕市場經濟中錢權交易,防止計劃經濟時代的各種弊端給市場經濟帶來的負面影響,使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穩步發展的保證。改革開放以來,在由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變過程中,只有加強法治建設,才能約束和抑制經濟腐敗,保證市場經濟有序進行。市場經濟的建立,就需要通過法律來協調各經濟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盡量使經濟結構合理高效,並且通過法律約束,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治建設過程中,要樹立正確的法制觀念,體現全民意向,利用符合經濟規律的法律制度來管理市場經濟。、
(三)市場經濟與法治經濟在本質相同
現代市場經濟不是完全自由的競爭體系,而是一個有序、規范的的市場環境。這個環境是通過一系列具體的法律規章制度來體現的。相比計劃經濟,市場經濟在資源配置方面可以更加有效,但前提是具備完善合理的法律制度,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市場經濟的資源配置功能。從這個意義上理解,市場經濟與法治經濟本質上是相同的。法治經濟是國家制定符合市場經濟運行客觀要求的法律,並在經濟運行中嚴格遵守執行,使市場經濟有效運行。市場經濟中各主體、行為都在法律要求范圍內規范進行,一切活動法治化。
J. 如何理解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這一命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指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以十八屆四中全會對全面依法治國作出的部署為契機,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要求,進一步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和法治體系,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質量和法治水平將得到進一步提升。
市場經濟與法治具有內在契合性
市場和法治被稱為現代文明的兩大基石。一般認為,市場經濟具有平等性、競爭性、法治性和開放性等特徵,是適應社會化大生產、推動整個經濟社會發展的有效機制。法律作為維護國家和社會穩定的行為規則,雖然在自然經濟、封建經濟和計劃經濟等形態下也已存在,但大體上可以認同: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才形成了具有了法治特徵的法律制度。
法治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經濟的市場化要求社會的法治化,也就是說,市場經濟越發達,法治也就越發展。馬克思認為「先有交易,後來才由交易發展為法制。……這種通過交換和在交換中才產生的實際關系,後來獲得了契約這樣的法的形式」。這深刻說明了法律產生於市場交換的實踐,並隨著市場交易實踐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和創新。恩格斯指出:「在社會發展某個很早的階段,產生了這樣的一種需要:把每天重復著的生產、分配和交換產品的行為用一個共同規則概括起來,設法使個人服從生產和交換的一般條件。這個規則首先表現為習慣,後來便成了法律。」由此可以看出,生產、分配和交換的經濟行為及其發展形態的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得以產生和發展的基礎。在自然經濟條件下,對各種社會關系的調整主要依靠諸如血親關系、宗法關系、宗教戒律、傳統習慣和道德倫理來約束,法律是維護統治階級權力和社會治安秩序的工具。在計劃經濟條件下,雖然社會化大生產程度很高,但沒有獨立的市場主體,政府利用行政權力來管理經濟、配置資源,法律是行政權力的延伸。而在商品經濟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隨著商品生產、交換的規模越來越大,交換過程中產生的糾紛已經超出血親、種族、道德倫理和行政權力等調整的范圍,就需要有專門的權威的行為規則來約束和規范經濟社會活動。可以說,計劃經濟的法律是以行政權力為核心的命令式法律體系,而市場經濟的法律是以經濟主體的權利與義務為核心的規律性法律體系。雖然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也利用法律來實施控制和干預,但政府權力的本身也受到了法律的嚴格限定,市場經濟對行政權力的經濟限制構成了推動法律約束的基本條件。法治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表現為以下諸方面。
首先,市場主體地位的確立需要法治。市場經濟是自主性經濟,承認生產資料歸不同的經濟主體所有是建立市場經濟的前提條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企業是自主經營、自負盈虧的獨立的市場主體,可以在市場上按照市場規律自主表達經濟利益需求。法律可以保證市場主體對其合法擁有的物質財富享有支配、使用和處置的權利。離開了法治,市場主體地位的獨立性和平等性就得不到充分的確認和保障,也就談不上公平交換,市場機制也就不能發揮有效作用。
其次,市場經濟公平競爭規則的形成需要法治。市場經濟是公平競爭的契約經濟,競爭性是市場經濟的特徵之一,也是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的推動力。通過競爭形成優勝劣汰,達到合理配置資源的目的,是市場經濟的特點,也是其優越性之所在。但是,各市場主體在競爭中為了追求和實現自身的經濟利益,會採取一些不規范的市場行為,如欺詐、虛假廣告、違約、制假售假、不正當競爭等;市場經濟在實際運行中,還存在無序競爭、信用缺失、審批過多、權利尋租、市場混亂等亂象,存在市場運行的安全風險,不利於各類市場要素活力的迸發。用法治來規范市場秩序,構建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打造規范有序、公平公正的市場環境,才可以減少經濟生活中的不確定性,從而降低市場經濟活動中的交易成本,促進商品和要素的自由流動;市場交換中的合同和信用關系也只有得到法律上的確認,才能成為一種受法律保護的契約關系,才能防止權力對市場的不正當干預,保障市場經濟活動的正常運行。
再次,法治是市場經濟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市場調節存在一定缺陷,存在市場失靈,市場機制有效作用的發揮離不開政府宏觀調控的正確引導。但多年來的經濟實踐證明,對政府的宏觀調控行為如果不加以規范,就會誘發對市場主體的不當行為,出現政府為了自身利益,對市場經濟活動進行不當干預,侵犯企業和個人的權利和利益等現象。法律作為具有普遍、明確、穩定和強制特徵的行為規范,把宏觀調控納入法治軌道,有利於提高國家宏觀調控政策的科學性和客觀性,保證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行和健康發展。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雖然原則上每個市場主體的地位是平等的,而且主張機會公平。但市場經濟的公平,是等量資本取得等量利潤的公平,是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公平。這實質上是資本所要求的公平,而不是勞動的公平,更不是社會主義所要求的共同富裕的公平。市場經濟是在價值規律自發作用下的發展過程,不同市場主體由於佔有的要素資源不同,必然產生資本高收入和勞動低收入的懸殊差別和分化。市場經濟不僅承認這種差別,而且是維護和擴大這種差別的。因此,這種分配差別是無法通過市場機制來調整的。如果沒有國家依靠法治手段建立公平的社會收入分配機制和社會保障制度,收入和財富分配的不公平必然會繼續擴大,影響經濟社會穩定和可持續發展。
用法治引領和推動市場經濟改革
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已進入歷史新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依法推進改革,提升國家治理能力顯得更加突出。而我國目前的市場經濟法律基礎仍比較薄弱,法律規范仍不完善,與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相比還有較大差距,法治建設與體制改革不同步等問題依然存在。法治是市場經濟發展的必然要求,讓改革在法治軌道上運行可以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規范市場秩序。而只有法治的市場經濟,才能有效適應和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因此,必須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用法治引領和推動市場經濟改革。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用法治創新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決定》指出:要「依法保障公民權利,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保障公民人身權、財產權、基本政治權利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良法才能善治。保障公民財產權等各項權利不受侵犯,阻止權力與資本結合、權資交易對人民利益的損害,需要法制來保障。要實現市場主體同權,需要加快完善體現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的法律制度。產權保護制度是關於產權界定、運營、保護的一系列制度安排,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存在和發展的重要條件,是堅持和完善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在市場經濟中,各個市場主體的資源稟賦不同,在市場競爭機制下,市場主體資源稟賦的差異可能導致弱勢的市場主體包括弱勢群體的利益或財富受到侵犯,因此,社會就需要制定一套公平的法律制度來給以保護和幫助。雖然《民法通則》、《合同法》、《勞動法》、《擔保法》、《物權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實施使市場主體的產權和利益的保護有了一定的法律依據,但伴隨公有制實現形式的多樣化和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發展,對國家所有權、集體所有權、企業法人財產權、土地承包經營權等各類財產權的法律保護就顯得明顯滯後。市場主體的財產權要依靠法治來得到充分的確認和維護。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指出:「公有制經濟財產權不可侵犯,非公有制經濟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國家保護各種所有制經濟產權和合法利益。投資主體多元化、多種所有制經濟交叉持股的混合所有制經濟已成為發展的必然趨勢,各類財產權都要求有完善的產權保護制度作為保障。為此,十八屆四中全會的《決定》明確提出:「健全以公平為核心原則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各種所有制經濟組織和自然人財產權的保護,清理有違公平的法律法規條款。創新適應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的產權保護制度,加強對國有、集體資產所有權、經營權和各類企業法人財產權的保護。國家保護企業以法人財產權依法自主經營、自負盈虧,企業有權拒絕任何組織和個人無法律依據的要求。」這充分說明了平等保護不同所有制市場主體的產權的重要性。創新和完善產權保護制度,有利於維護我國公有財產權,鞏固公有制經濟的主體地位。同時有利於保護私有財產權,促進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各類資本的流動和重組,推動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有利於增強各類市場主體創新的動力,推動我國進入創新型國家。
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用法治釐清政府與市場關系邊界,保障市場經濟持續健康運行。法治是現代市場經濟有效有序運行的基本條件。盡管經過多年的探索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但在當前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有法不依、執法不嚴、權大於法、司法不公的現象依然存在,審批過多和監管不力並存,仍有部分地方政府運用行政權力對市場經濟進行不合理干預,這往往會導致資源錯配和經濟效率低下,制約了市場配置資源決定作用的發揮。執法不嚴讓環境污染、生態破壞、有害食品事件頻發,腐敗問題更是令公眾對公權力機關和公職人員的信任度削減,我國經濟改革中的諸多問題和矛盾的產生大都與法治缺失有關。近年來,我國政府在持續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消除政府不當干預,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到決定性作用。地方各級政府也在大刀闊斧地進行簡政放權,減少審批。在這一過程中,我們尤其需要以法治精神推進法治經濟發展和法治政府建設,釐清政府與市場和企業的關系,更清晰地界定公權力與私權利的邊界,用法定責任整治權力缺位,《決定》指出,「推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堅決消除權力設租尋租空間。」明確政府在履行政府職能過程中的「權力清單」、「負面清單」和「責任清單」。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要求:「完善行政組織和行政程序法律制度,推進機構、職能、許可權、程序、責任法定化。行政機關要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勇於負責、敢於擔當,堅決糾正不作為、亂作為,堅決克服懶政、怠政,堅決懲處失職、瀆職。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沒有法律法規依據不得作出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其義務的決定。」為保障市場經濟健康運行,我們決不允許任何組織和個人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使政府真正做到在法治軌道上開展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