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做人篇
Ⅰ 做人要知足不可貪得無厭 道德經上怎麼說
帛書乙本上的摘錄,供參考。
「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內必大費,多容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罪莫大於可欲。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恆足矣。」
Ⅱ 《道德經》中的做人哲學,如何理解「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
在二千七百年前,科學並不進步,在當時,作為周朝史官,老子以他的敏?觀察力,留下道德經一書,此書一直是中國學者所推薦,並且是世界上翻譯為外文次數最多的書,可見它的魅力。
在當時的混淆時期,老子勸人要以「無為」去為人處世,即使受到委屈或?w枉的話,自己就可以保持安全和正直。這個無為就是:「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套句現代術語就是:不愛出風頭,不自以為是,不自誇功勞,不自驕。總之,這也許就是儒家與道家所說的謙。

在老子的思維中,要以謙虛的心情去為人處世。但是,愛出風頭的人,其他競爭者就有意或無意地將你未來的機會擋下,讓你以後不能再炫耀,如此就會自見者不明。同樣的,自以為是的人,太過於自我中心了,總有一次,因為思考不夠周全而犯錯,此人就不再彰顯了,如此,其他人只記得這次的錯,所以自是者不彰。
愛自我誇張吹牛的人,別人不易信任他,常常適得其反,功勞反而給他人搶走了,所以自伐者無功。同樣的、驕傲的人,處處要顯示高人一等,這樣好勝的人,他人一定不會讓他長久在一個崗位了。
Ⅲ 用道德經來做人做事的好處
這個並不能說你拿什麼道德經,這個晶來做人做事就是什麼好處?這個只要是人你就憑你自己的良心不做違背良心的事情我覺得就是個好事。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對得起身邊人對得起他人就可以。
Ⅳ 古今賢文修身做人篇
欲知天下事,須讀古今書。學了就用處處行,光學不用等於零。不能則學,不知則問。讀書全在自用心,老師不過引路人。 好曲不厭百回唱,好書不厭百回讀。讀書貴能疑,疑能得教益。默讀便於思索,朗讀便於記憶。初讀好書,如獲良友;重讀好書,如逢故知。處處留心皆學問,三人同行有我師。
Ⅳ 道德經教我們如何做人做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版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權要來源。《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語言極為精闢,是至理名言,形成諸多成語、格言、座右銘。如:「天長地久」(七章)、「上善若水」(八章)、「少私寡慾」(十九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七十八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四十六章)。有的原句,今已演變為警句,廣泛流傳。如:「功成,名遂,身退」(九章),現為「功成身退」;「知其白,守其黑」(二十八章),現為「知白守黑」;「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四十五章),現演變出「大智若愚」;「天網恢恢,疏而不失」(七十三章),現為「天網恢恢,疏而不漏」;「知足之足,常足矣」(四十六章),現為「知足常樂」;「寵辱若驚」(十三章),現為「寵辱不驚」。
Ⅵ 道德經教人如何做人
一、居善地
居善地的意思簡單的說就是在自己應該在的位置,做自己位版置應該做的事情。做人權做事首先要認清形勢,明白自己的才能、長處。在清醒的認識自己的基礎上,決定自己所處的位置。如果越過自己所處位置,很有可能會招致危險。
二、心善淵
心要像深淵一樣,處世波瀾不驚,臨泰山崩於前,而面不改色。冷靜的心態是做事的基礎。
三、與善仁
與人交往,要心存友善對強者要尊重,對弱者要理解與嘉許許多人對強者能保持足夠尊敬,對弱者卻心有輕視;或者對弱者表示親近,對強者卻心存排斥這不是真正的仁有一句話說得好,你以怎麼樣的態度對待別人,別人也會以怎麼樣的態度對待你如果你對強者,對弱者都能待之以仁,就可得眾之力。
四、言善信
為人處世一言一行,都應講誠信,取信於人,才能有人幫助支持。
五、正善治
忠於職守,用業績說話古今中外,無論什麼事物都有可能過時,無論什麼理念都有可能被更新,就是用業績說話這一條永遠不會過時如果用業績說話都不靈了,不按自然法則去處理事務,不要說這家公司或這個團體該倒閉了,就是政府而言,也該到了垂危的地步的所以這一點上,我們不必存任何僥幸心理的。
Ⅶ 終於明白了,道德經不是教人怎麼做人的
liuhua :你好。
你可以從以下《道德經》的句子中,悟出做人的道理。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六十四章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五章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第五十章
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第二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
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三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五章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第五章
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
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七十七章
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第四十九章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十九章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第五十一章
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一章
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四章
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八十章
Ⅷ 道德經做人經典語錄
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越歷久彌新,一個是我頭頂的星空,另一個是我心中的道德法則,它們向我印證,上帝在我頭頂,亦在我心中。
康德
那最神聖恆久而又日新月異的,那最使我們感到驚奇和震撼的兩件東西,是天上的星空和我們心中的道德律。
康德
世界上有兩件東西能震撼人們的心靈:一件是我們心中崇高的道德標准;另一件是我們頭頂上燦爛的星空。
康德
酒能使人出語輕快,酒更能使人一吐衷情,酒,因而成為一種道德的性質成為搬運率直之心的物質。
康德
道德確實不是指導人們如何使自己幸福的教條,而是指導人們如何配享有幸福的學說。
康德
有兩件事物越思考就越覺得震撼與敬畏,那便是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准則。
康德
良心是一種根據道德准則來判斷自己的本能,它不只是一種能力;它是一種本能。
康德
入於污泥而不染、不受資產階級糖衣炮彈的侵蝕,是最難能可貴的革命品質。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能充實心靈的東西,乃是閃爍著星星的蒼穹,以及我內心的道德律。
康德
芝蘭生於幽林,不以無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為窮困而改節。
孔子
身不修則德不立,德不立而能化成於家者蓋寡矣,而況於天下乎。
德之不修,學之不講,聞義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憂也。
君子之道四焉,強於行義,弱於受諫,怵於待祿,慎於治身。
孔子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孔子
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孔子
法律是顯露的道德,道德是隱藏的法律。
人而不仁,如禮何?人而不仁,如樂何。
孔子
體也,載知識之車而寓道德之舍也。
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
孔子
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
毛澤東
道德首先被要求的是支配自己。
康德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同情是一切道德中最高的美德。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
孔子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孔子
以至誠為道,以至仁為德。
君子坦盪盪,小人長戚戚。
孔子
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
美,是道德上的善的象徵。
康德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修身潔行,言必由繩墨。
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謙以待人,虛以接物。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Ⅸ 學習道德經如何做人
道德經與做人,做人符合道德的標准,這是如何做人,如何按道德經的標准做人,而不是胡亂的拿經書套自己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