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造福百姓論文
⑴ 根據「依法治國」寫一篇政治小論文200字左右
說到法律,大家應該都不陌生。因為我們生活中有許多事情和法律有關。可以說,我們生活在一個法律社會,因為法律、法規的約束,才得以讓我們生活地如此安定。 比如說:與我們小學生有關的有《未成年保護法》;消費者有關的有《經濟法》;與環境有關的有《環境法》;與結婚有關的有《婚姻法》;除此之外,駕車、交通等都與法律有著直接的關系。 去年9月5號是我姑姑大喜的日子。所以姑姑宴請了許多親戚朋友。他們有很多是家裡有車的,但那天卻為了防止酒後駕車沒有開車來。開車來的幾個人都自覺地在自己的杯中倒滿了飲料,沒有一個人倒酒,因為大家都知道,喝過酒的人是不能開車的。交通法有規定:酒後駕車最輕處以200元的罰款,重則被扣分甚至刑事拘留。雖然有些司機明知故犯,知法犯法,內心存在僥幸心理。可是他們卻不是這樣,因此,不管別人怎麼勸,他們都堅決不喝,一個勁的和勸他喝酒的人打圓場,最終真的是滴酒未沾,我真的打心眼裡佩服他們——這是對自己、對家人、也是對他人負責的一種積極的表現,可見這些叔叔阿姨們肯定是無論做啥事都會很負責的。我為姑姑有這樣的親戚朋友而感到自豪! 然而,同樣是交通規則方面,不同的人卻有不同的表現。我每次去龍泉,都會看到很多人「闖紅燈,橫穿馬路……」,爸爸媽媽都會再三叮囑我:「千萬不要亂闖紅燈,你看,多危險呀!出了交通事故最受傷的日呢還不是你自己!」 除此之外,學校也給我們看了許多因為違章造成嚴重交通事故導致家破人亡的案例。無數事實證明,一個國家,只有法制全,人民才能安居樂業,社會才能文明進步!我們今天是未成年人,明天就是祖國的棟梁之才,我們從小就要學法、懂法、守法,將來才能依法治國。
⑵ 依法治國關乎你我他論文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作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決定,此舉對老百姓的生活將產生怎樣的影響?11月18日,記者采訪了黨的十八大代表、江西南芳律師事務所主任廖澤方。
「依法治國,意味著公民的權益將更有法律保障。政府權力由法律設定,並實行清單制度,曬在陽光下,沒有法律、法規作為依據,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義務,也不得減損其權益,使公民的權益更有法律的保障。政府的重大決策將由公眾參與,政府將更加陽光、透明。」廖澤方說。
「以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為里程碑,我國的法治建設將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廖澤方說,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目標要求我們要樹立法治理念,實現國家與社會治理模式的轉型。法治建設的動力要實現由「計劃型、強力推動型」向國家主導、政府推動、社會參與三方合力推進轉變;法治建設的主體要由單一的國家公共權力主體向黨委、政府、社會組織、居民自治組織、公民的多元主體合作共治轉變;法治規范體系由單一「國家硬法」體系向「國家硬法」與社會組織自治規范、鄉規民約、社會道德習俗等「軟法」規范體系共治協調體系轉變,法治社會建設將向多層次、多領域推進。
作為一名法律工作者,廖澤方建議,要增加公眾參與在決策中的分量和權重,真正做到「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
「依法治國與每個人息息相關,必須弘揚法治精神,讓老百姓成為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和堅定捍衛者,這樣才能迎來法治的春天。
⑶ 怎樣建設法治中國,法治政府的論文
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深入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法治中國,必須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一、堅持科學立法,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構建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必要前提。迄至今天,一個立足中國國情和實際、適應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集中體現黨和人民意志的,以憲法為統帥,以憲法相關法、民法商法等多個法律部門的法律為主幹,由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等多個層次的法律規范構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形成,國家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以及生態文明建設的各個方面實現了有法可依。在新的歷史條件下,要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出現的新領域、新情況、新特點,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及時制定、修改、完善各項法律制度,使立法更加充分地反映廣大人民的意志,更加適合我國的具體國情。
二、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實施。行政機關是實施法律法規的重要主體,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一個關鍵環節,是法治國家對政府行政活動的基本要求。深入貫徹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要求必須堅持嚴格執法,切實做到依法行政。
一是要求合法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依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進行;沒有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行政機關不得作出影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合法權益或者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義務的決定。
二是要求合理行政。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平等對待行政管理相對人,恰當行使自由裁量權,正確使用相關行政措施和手段,避免損害當事人的正當權益。
三是要求程序正當。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盡可能公開,注意聽取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意見;應嚴格遵循法定程序,依法保障行政管理相對人、利害關系人的知情權、參與權和救濟權。
四是要求高效便民。行政機關實施行政管理,應當遵守法定時限,積極履行法定職責,提高辦事效率,提供優質服務,方便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
五是要求誠實守信。行政機關公布的信息應當全面、准確、真實;非因法定事由並經法定程序,行政機關不得撤銷、變更已經生效的行政決定。
六是要求權責統一。通過科學的法律和其他制度,合理規定和配置行政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權力和責任,保持責任與權力的對應;行政機關違法或者不當行使職權,應當依法承擔法律責任,切實做到執法有保障、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受追究、侵權須賠償。
三、堅持公正司法,維護社會公平正義。公正司法是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司法發揮著保證法律的正確實施,保障社會成員合法權益,建立和維護正常社會秩序等重要作用。實現公正高效權威的司法,對於依法治國方略的實施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要堅持司法公正。嚴格以事實為根據,以法律為准繩,同時理性地權衡案件所關涉的各種社會利益,妥善把握和處理好案件所關涉的各種關系,對各類案件作出正確處理,對各種糾紛予以有效化解,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
要實現司法高效。合理配置司法資源,不斷完善司法程序,切實改進司法作風,充分利用科學技術,全面提升司法活動的效率,有效應對社會生活中不斷增長的司法需求。
要樹立司法權威。司法機關和司法人員要切實做到公正、高效、廉潔司法,提高司法的公信力;全社會要依照憲法的規定,尊重司法機關依法獨立行使審判權和檢察權,尊重司法機關作出的生效裁決。
四、堅持全民守法,形成守法光榮的良好氛圍。社會成員知法、信法、守法、用法,是依法治國方略實施的社會基礎:我國憲法明確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每一個黨員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要模範帶頭遵守法律;每一個社會成員在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的同時,必須自覺履行憲法和法律規定的義務,尤其是在享受自由和行使權利時,不得損害國家利益、社會利益以及其他社會主體的合法權利與自由,必須依照法定的程序、運用法律規定或法律允許的方式與手段表達利益訴求,維護自身權益。要廣泛深入地開展法制宣傳教育,使全體社會成員掌握和熟悉法律法規的基本原則和主要內容,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提高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能力。
五、強化監督制約,構建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社會主義法治是「治官之治」和「治權之治」。要從法律上構建起「以權力制約權力、以權利制約權力、以道德制約權力」的權力制約監督體系與機制,以保證執政黨的權力和立法、執法、司法等各種權力的設置和行使始終不偏離我國民主政治的正確軌道。要圍繞權力運行的總體目標,進一步完善各種權力的配置,統籌發揮國家權力機關的監督、政協的民主監督、人民檢察院的法律監督、人民法院對於行政機關行政行為的監督、專門監督機關的監督以及行政機關自我約束與監督的作用,擴大公民對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的有序參與,強化人民群眾對各級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廣泛監督,同時重視和發揮輿論監督的作用。要從法律上規范各種監督行為,不斷提升監督的科學性、合理性,建設性和實效性。
⑷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論文
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目前中國治國方略的科學總結,對我國高等院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重要的指導意義。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的全面依法治國論文,希望大家喜歡。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篇一
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新形勢下,如何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這是當前必須研究和回答的重大課題。同志在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學習貫徹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專題研討班開班式上指出,要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的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努力做到“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同志關於“四個全面”的一系列重要論述,對於深入學習貫徹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精神、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從“四個全面”的邏輯聯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四個全面”立足治國理政全局,抓住改革發展穩定關鍵,統領現階段事業發展,確立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各項工作的戰略方向、重點領域、主攻目標。“四個全面”不是簡單並列的關系,而是有機聯系、相互貫通的,既有目標又有舉措,既有全局又有重點。從“四個全面”邏輯聯系的高度,可以更深刻地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理論意義。“四個全面”是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把握全局、深謀遠慮,在新的歷史起點上作出的承前啟後的總體規劃和戰略部署。從理論創新的起點看,“四個全面”彰顯了鮮明的事業導向、問題導向和改革導向;從重大主題的關系看,“四個全面”有總有分、層層深入;從邏輯演繹的過程看,“四個全面”有破有立、對立統一。“四個全面”是一個辯證統一體,統一於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夢想,統一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統一於我們正在進行的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是我們黨探索執政理念和治國理政規律的重大理論創新。從“四個全面”的邏輯聯系看,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在於:一是法治保障的基礎地位。其他三個“全面”同全面依法治國的內在關系,本質上是現代化與法治化、改革與法治、黨和法的關系。沒有法治的保障和支撐,其他三個“全面”就難以落實,“四個全面”的理論架構也會出現缺陷。二是法治價值的定向作用。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法律是治國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保障和促進社會公平正義離不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綜觀“四個全面”,沒有公平正義的社會基礎,全面小康社會就如鏡中花、水中月;沒有法治精神的引領,改革就會迷失方向;沒有法治信仰和法律制度,黨的宗旨就難以實現。
認識全面依法治國的重大戰略意義。“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提出,標志著以同志為的黨中央治國理政的戰略思想日臻完善,國家治理的戰略格局日趨定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戰略目標,三個戰略舉措一個都不能缺。不全面深化改革,發展就缺少動力,社會就沒有活力;不全面依法治國,國家生活和社會生活就不能有序運行,就難以實現社會和諧穩定;不全面從嚴治黨,黨就做不到“自身硬”,也就難以發揮好領導核心作用。當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發展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我們黨面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要。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看,做好全面依法治國各項工作意義十分重大。沒有全面依法治國,我們就治不好國、理不好政,我們的戰略布局就會落空。
從“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把握全面依法治國的深刻內涵
推進每一個“全面”,都既要考慮具體情況,更要從“四個全面”的大局來統籌謀劃。把全面依法治國放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來把握,深刻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同其他三個“全面”的關系,有助於我們准確理解全面依法治國的本質特徵和深刻內涵。
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依法治國是目標與措施、目的與途徑的關系。戰略舉措服從戰略目標,戰略目標依託戰略舉措。全面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在要求和必由之路。確保到2020年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宏偉目標,必須同步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與全面依法治國。從現代化進程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關鍵一步,法治化是現代化的必由之路。我們要在13億人口的大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必須加快推進法治化,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必然選擇。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篇二
一、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提出、形成和發展
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體現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願望,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共同努力的結果。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第一次把依法治國確立為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被確立為我國的政治發展目標,並提出了到2010年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目標。1999年3月,第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將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理念載入憲法。這是中國首次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公開向世界表明,中國將逐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2002年11月,黨的十六大報告把依法治國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內容和目標,強調:“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作出戰略部署,提出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任務。提出從制度上、程序上實現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2012年11月,黨的報告在十五大、十六大和十七大關於依法治國要求和精神的基礎上,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將依法治國方略提到了一個更新的高度。黨的報告關於“依法治國”的論述和要求,重點集中在兩個字上,即“全”和“快”。“全”是對“依法治國”的“空間”要求;“快”是對“依法治國”的“時間”要求。全面回顧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形成和發展的過程,總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成功實踐,對於進一步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不斷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二、新時期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
(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迫切要求
法治是調節社會利益關系的基本方式,是社會公平正義的集中體現,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最重要基礎。當前,我國正處於一個社會矛盾糾紛持續高發和多發的時期,如果一些領導幹部在工作中,缺乏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意識、能力和責任感,就很容易造成對一些事件處理失當、使社會矛盾糾紛進一步激化並且有可能演化成大規模的群體性事件。要使我們這樣一個十三億多人口的大國全面實現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根本的措施還是要靠法治,要靠全面推進和落實依法治國這一基本方略。只有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實現政治、經濟、文化的和諧發展與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迫切要求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不但是一場深刻的思想觀念變革,也是一次全面的社會制度創新。人們在思想觀念方面的變革容易受到體制、機制和制度的影響與束縛,在變革的過程中容也易出現停頓、反復甚至逆轉的現象。為了把我們的思想從各種不適應、不符合科學發展的傳統思想觀念中解放出來,我們需要要把法治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有效載體和基本方式,通過制度供給、制度導向、制度創新等形式,有效解決制約科學發展的各種制度方面的空白、缺陷和沖突,切實把科學發展這一重要理念做到制度化、法治化,從而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強大的思想動力和制度保障。
(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迫切要求
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核心內容是人民民主,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生命力和創造力的源泉,也是我們黨始終高揚的一面光輝旗幟。自改革開放以來,由於我們黨成功開辟和堅持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所以我們才有力地保證了人民的民主、權利和自由,保證了人民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的充分發揮,保證了黨和國家的長治久安。現階段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這一目標對我們提出了新的任務和要求,我們必須全面落實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依法執政的基本方式和依法行政的基本准則,不斷提高依法治國、依法行政的水平,加快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四)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不斷提高黨的執政能力的迫切要求
黨的明確提出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並把 “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寫進報告,成為全黨上下的共同要求。法治日益受到重視的進程,體現著我們黨在不斷總結歷史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對執政規律的深刻把握,對執政使命的勇於擔當,對執政能力建設的高度自覺,這也意味著黨要依法執政、政府要依法行政,領導幹部要做到憲法法律至上。 三、堅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不斷開創依法治國新局面
(一)全面推進科學立法,不斷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首要前提是要加強立法,切實做到有法可依。經過建國60多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堅持不懈的努力, 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以憲法為統帥的,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使我們在國家和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總體上實現了有法可依,這是我們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也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法律的基礎是實踐,隨著實踐的發展,法律當然也要發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治建設對科學立法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們要自覺適應新形勢和新任務的變化,不斷完善立法規劃,突出立法重點,堅持立改廢並舉,提高立法的科學化、民主化水平,提高法律的針對性、及時性、系統性。
(二)加強憲法和法律的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和權威
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是我國憲法確立的一項重要原則。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們應當在繼續全面推進科學立法工作的同時,把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擺在更為突出的位置。我們要在全社會營造一個人們不願違法、不能違法、不敢違法的法治環境,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各級行政機關和領導幹部都要帶頭嚴格執法,帶頭維護憲法和法律的權威,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社會秩序,為全社會作出表率。要著力提高在工作中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力爭在社會主義法制軌道上推動各項工作的開展,切實保障公民和法人的合法權益。
(三)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切實保證司法公正
司法權威是法制權威的重要體現。要堅持以公正樹權威,以公正促和諧,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司法制度的職能作用。我們要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夠感受到社會的公平和正義,各級司法機關都要緊緊圍繞這個目標來改進自身的工作,重點解決影響司法公正和制約司法能力的深層次矛盾和問題。堅持司法為民、公正司法,深化司法體制和工作機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加強政法隊伍建設,做到嚴格、公正、文明執法,為促進社會和諧、維護社會公平正義提供有力的司法保障。
(四)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
提高全民法治意識、努力建設法治社會,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堅實基礎。我們要認真學習貫徹黨的和同志在中央政治局第四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深入推進“法律六進”工作,推動“六五”普法規劃深入實施,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營造良好法治環境。要著力引導全體人民自覺遵守法律,使人們在全社會形成有問題依靠法律來解決,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良好氛圍。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不斷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要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把法治建設和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自律和他律緊密結合起來,做到法治和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
全面依法治國論文篇三
深情闡述中國夢、布局深化改革藍圖、厲行法治治國、鐵腕正風反腐……兩年多來,以為的黨中央,從黨的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面依法治國”、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宣示“全面從嚴治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清晰展現。
夢想承載希望、成就未來,是一個國家、民族奮然前行的精神火炬。無疑,中國夢一經提出,迅速點燃了億萬華夏兒女心中的激情,凝聚了億萬人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如果說,中國夢是軸心,那麼“四個全面”就是軸距,其相輔相成、缺一不可,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途徑,全面依法治國是實現中國夢的重要保障,全面從嚴治黨是實現中國夢的根本所在。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堅持問題導向和科學思維,站在時代和全局戰略高度,統籌偉大事業偉大工程,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實踐新要求,順應人民新期待,抓住發展新課題,提出並形成的重大戰略思想。“四個全面”是新時期黨治國理政的戰略布局,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行動指南,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了根本遵循。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從根本上說是發展問題。所謂發展,就是要適應經濟新常態,轉到數量、質量、效益並重的發展方式上來,在合理區間內實現經濟穩健增長的基礎上,更加註重生態文明和環境保護;所謂全面,就是盡快補齊短板,不讓一個人掉隊,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擴大人民民主,同時享有藍天綠水,享有健康身心,享有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
習曾強調:“我們推進改革的根本目的,是要讓國家變得更加富強、讓社會變得更加公平正義、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2015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也是“十三五“規劃的謀篇布局之年,站在新的起點上,既需要各級領導幹部充分發揮主力軍作用,以果敢、堅忍、苦幹、實乾的精神和高超的智慧,做勇於改革的先鋒和善於改革的表率;也需要我們每個人都有自覺的責任意識和參與意識,做一名關心社會改革發展的 “積極公民”,成為改革發展事業的建設者、推動者、主人翁。
以律均清濁,以法定治亂。法治是繁榮穩定的基石,法治是執政興國的支撐。在新的征程中,法治會越來越被重視,依法治國的理念亦逐步深入人心,只要全面建立公開、公平、公正的法治環境,在全社會范圍形成尊重法律、敬畏法律的法治氛圍,廣大群眾就能享受到更幸福、更有尊嚴的美好生活,才能牢牢鑄就“中國夢”的基石。總之,要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
“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個國家擁有一個什麼樣的執政黨,這已經不僅事關人民的福祉,更關乎中華民族的命運。全面從嚴治黨,不僅對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起著政治保證和組織保證作用,而且是實現中國夢的關鍵所在。因此,要抓住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以嚴明黨的政治紀律為重點加強紀律建設,以保持黨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為重點加強作風建設,以完善懲治和預防腐敗體系為重點加強反腐倡廉建設,確保黨始終成為堅強領導核心,始終保持先進性和純潔性。
馬克思說:“理論在一個國家實現的程度,總是決定於理論滿足這個國家的需要的程度。”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戰略目標,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是三大戰略舉措,“四個全面”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相得益彰。當然,“中國夢”的實現不會一蹴而就,也不可能一帆風順。在圓夢的征程中,還必須准備進行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可能會遇到巨大的阻力,遭受巨大的壓力,需要趟過深水區、踏過地雷陣,但只要不動搖、不折騰、不倒退,用釘釘子的精神抓好各項工作的落實,一錘接著一錘敲,一寸接著一寸進,積小勝為大勝,我們的目標就一定能實現。
人治與法治是歷史上長期存在的兩種對立的治國理念和制度。中國歷史上的人治與封建專制、小農經濟相聯系,強調當權者個人作用與權威,“皇權至上”、“君言即法”、“口含天憲”。人治社會也是有法律的,封建思想家曾提出:“國無常強,無常弱。奉法者強則國強,奉發者弱則國弱”但那是約束普通民眾的法,皇帝個人權力不受任何法律制約。在人治社會里,社會的穩定、進步完全取決於當權者個人的賢明。所謂法治即法的統治,強調法律作為一種社會治理工具在社會生活中的至上地位,要求用一整套完善的法律制度管理國家、約束全體社會成員。現代意義的法治是在資產階級反對封建統治斗爭中發展起來的,正是資產階級法治才保證了資產階級民主和資本主義市場經濟秩序,創造了近代西方文明。盡管人治在一定歷史條件下對維護封建秩序不失為一種方法,但從歷史發展長過程看,法治優於人治的結論無需爭論。資本主義制度比封建社會進步,一個重要原因也在於此。與人治條件下統治者個人意志至上及其多變性、隨意性相反,法治則強調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以此作為社會治理的最高規則。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作用,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進行,人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是法治的內在要求和與人治的最大區別。歷史上,各個社會主義國家由於資本主義不發達、封建影響根深蒂固,加上在進行革命、奪取政權的斗爭中實行高度的集中統一領導,領導者人的個人作用往往顯得很突出,勝利後這些傳統延續下來,沒有及時發展黨內民主、人民民主民主並使之制度化,因而幾乎都存在人治大於法治的情況,從權力過於集中於個人、個人崇拜滋長開始,發展到後來,就是人治取代法治。這種情況在中國也發生了,1950年代後期國家經濟、政治上的一系列錯誤,都與此有關。痛定思痛,鄧小平於1992年以質朴的語言講道,“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這是中國共產黨人歷經曲折之後在認識的巨大飛躍。歷史表明,一般性地承認法律重要還遠遠不夠,只有時刻警惕以人治取代法治,牢固樹立法治的至高權威,在法治基礎上發揮人的作用,才能把依法治國方略貫徹下去。
⑸ 你對依法治國的理解論文1500字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形成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形成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以下原則。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
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我國憲法確立了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的領導和社會主義法治是一致的,社會主義法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黨的領導必須依靠社會主義法治。只有在黨的領導下依法治國、厲行法治,人民當家作主才能充分實現,國家和社會生活法治化才能有序推進。依法執政,既要求黨依據憲法法律治國理政,也要求黨依據黨內法規管黨治黨。必須堅持黨領導立法、保證執法、支持司法、帶頭守法,把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同依法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二、堅持人民主體地位。
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必須堅持法治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以保障人民根本權益為出發點和落腳點,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的權利和自由、承擔應盡的義務,維護社會公平正義,促進共同富裕。必須保證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必須使人民認識到法律既是保障自身權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須遵守的行為規范,增強全社會學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識,使法律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運用。
三、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平等是社會主義法律的基本屬性。任何組織和個人都必須尊重憲法法律權威,都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都必須依照憲法法律行使權力或權利、履行職責或義務,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必須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切實保證憲法法律有效實施,絕不允許任何人以任何借口任何形式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徇私枉法。必須以規范和約束公權力為重點,加大監督力度,做到有權必有責、用權受監督、違法必追究,堅決糾正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究行為。
四、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
國家和社會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發揮作用。必須堅持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五、堅持從中國實際出發。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必須從我國基本國情出發,同改革開放不斷深化相適應,總結和運用黨領導人民實行法治的成功經驗,圍繞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推進法治理論創新,發展符合中國實際、具有中國特色、體現社會發展規律的社會主義法治理論,為依法治國提供理論指導和學理支撐。汲取中華法律文化精華,借鑒國外法治有益經驗,但決不照搬外國法治理念和模式。
————————————————————————————————————————————
周群文章《法律之我見》
近來,常能聞見一些似乎很懷了些憐憫之心的「有識之士」,臉上也很流露出了些不忍之色,然後,再用很帶了些責備的口吻教導著那些已然在生活中很受了些委屈與傷害的人:「碰上諸如此類的事情,你決不可妥協、軟弱!應該勇敢地拿起法律武器,與之堅決斗爭到底!」
對於此類極富「打抱不平」精神的「有識之士」之善意,我向來是既深以為然,也頗以為許的。但是,無庸諱言,我卻也始終認為這番循循善誘依稀與「你應該放棄仁慈、寬容,斤斤計較起來!」實有異曲同工之嫌。
當然,盡管如此,倘憑心而論,至刻下我也尚未絲毫懷疑過這類「有識之士」的其心可鑒,甚而至於,心下更是頗感其精神之難能可貴。因為,倘處身於一個誰都念著要佔別人便宜的食親財黑環境及氛圍中,不容置疑,確實很有針鋒相對且決不退讓之必要,做人更是如之說的:絕不應該心慈手軟而任人欺凌、擺布!
不過,理雖及此,我卻依然頑固於發自內心之深以為:問題似乎都得從根本上去著手解決才更恰當穩妥,否則,貿然地截鶴續鳧,實有引足救經適得其反之慮!而像現在這般純粹靠著「你打我一拳,我必踢還你一腳!」的法子,就妄圖解決人性及社會安定方面的系列問題,以我個人的看法,恐怕非僅不是一個什麼長久之計,更實隱了得不償失之後患。
也因而此,憑著自己的若般一得之見,我就更堅定了這樣的一個早先還尚有些疑慮的信念:雖然法律應該建設也更有必要得到完善,但卻實在不適宜把來作為人們日常行為的導向標志!原因在於:倘把法律姑且看作底線,那麼,崇高的道德、思想則就遠在之上遙遙相對了。而我的一己想法之延伸也就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蜂擁著那條作為底線的法律准繩,難免就會弄出些有意無意間或願意不願意間被擠過了法律准繩的狀況,倒不如,引導大家都靠攏了道德、思想,或者景況就會有所改觀了:絕大多數人遠離了因為太過於擁擠而常常出事的底線附近危險區域,那麼,視野寬闊了,也不再人多手雜了,若是誰膽敢在此時再於路斷人稀處欲越過法律准繩的話,大抵也僅是個自討苦吃之舉了。
然而,道理固然簡單,觀點也夠鮮明,但我卻更深知,若是真想讓如今的有些人也明白個中的道理,認同這個觀點,事情卻絕非那麼簡單。因為,問題就出在這個道理實在是太過於簡單了,以致於反而會使得那些特擅長於化簡為繁之人,更不可能會去關注、重視、思索,並由此而欣然接受了。
我們假設:有一個地方,因為那裡人們的道德、思想水平普遍的都很高,因此那地方的犯罪現象就很少,而犯罪現象少也就從而使得正常生活著的人們很少能聽聞到法律啊法制啦什麼的;而另一個地方,因為犯罪率一直居高不下,社會又動盪不安,迫於保護自己的無奈或者趨於貪婪的慾望,那裡的人們因而無論是唬唬人的還是真干實做的,嘴裡就不得不整天嚷嚷著法律、法制了,而這般「法律天、法制地」熱鬧的「盛況」,自然會令人倍感了法律、法制的「無處不在」與「不絕於耳」了。
倘若於此作個判斷:這般的兩個地方究竟是哪一個好?哪個地方更適宜人的生活?大概很有人會以為,這種問題豈能成為問題?這還用得著說嗎?然而,實際上這問題卻恰恰就是個連有些專家學者與教授們都至今糊塗著的「難題」。而其中最令人不可思議的更是,有一些專家學者與教授是非不明、黑白不分或弄來弄去弄不懂倒也罷了,不懂就是不懂,就不要再去厚顏無恥裝什麼懂了,可這些傢伙就是不緘其臭嘴,居然一邊贊揚著混亂一邊更去譏笑太平盛世的「少法律」「少法制」,似乎社會風雨飄搖人們被弄得焦頭爛額,於他們來說,是件挺有進步意義的事情。
日前,著意之下,我就很見識了幾個這樣的無視道德、思想而單抱著法律、法制就認為已經找到了足以匡時濟世良方的專家學者,其幼稚可笑的言論中居然還很夾雜了一些崇洋媚外的由頭,不時揚眉提到了一個當今犯罪率舉世無雙的國家,並把之頂禮膜拜成了凡國家都很該認真學習且效仿的楷模榜樣。
那麼,這個被些許「國人」高度頌揚的而自己也經常自吹自擂所謂的老牌法律國的法律狀況到底是個什麼樣子的呢?也許,我們也不妨實地去見識觀摩一下,或者,我們也就能不只有個大體上的感性認識,更能大致的對之端倪可察了。
在一間搞得外表很「入眼」的大房子里,幾十甚至上百個熟悉法律的人士靜靜地坐著,他們前面有幾個彷彿對法律更加掌握得透徹之人在輪番慷慨激昂著法律,而再往前的高台後面還坐著一個對法律幾乎是了如指掌的人。然而,盡管法律就一個,而大家也都似乎胸有成竹,但是,處身於這般濃厚法律氛圍之中的被告席上的人,卻依然瞪著茫然不知就裡的眼睛。
那麼,作為主角的被告,為何會是這么一副猶如置身雲霧中的神態呢?因為,面前的那幾個穿戴整齊的人盡管講的都不外是些不知被講了多少遍的同一法律,但是,被告卻在他們未能停止「這么講來講去」時,其命運究竟如何竟然尚且是個充滿了無窮變數的謎。而尤為重要的更是,被告的命運居然也恰恰正是由這幾個人的「這么講來講去」所決定:被告可能會就因為「這么講來講去」而無罪,但也可能就因為「這么講來講去」而小罪,或者中罪、大罪甚至超級巨罪都「得當」成立。
一旦「這么講來講去」完了——通常時間都很長很長,那麼,法庭就會讓另一些始終在一旁呆聽「這么講來講去」的人,根據這個聽來的「這么講來講去」的自己聽了多少與自己的理解能力再加上自己的想法,來得出一個結果——被告的結局——也就是法律的宣判。換言之,進了庄嚴肅穆的法庭,被告曾做過些什麼,其實相對而言已經不再是那麼重要了,反倒是最終在法庭上真正起了關鍵作用的,除了次之的在一旁呆聽的都是些什麼人之外,主要的卻居然就正是那個「這么講來講去」。
而更令人匪夷所思也勢必感嘆其深不可測的是,無論是那些懂得法律的抑或不懂得法律的,卻每個人心中都竟然雪亮著:錢多找個「好」律師與沒錢只能靠「壞」律師,其間,雖然還是同一法律同一被告,其結果卻往往會就因為「好」律師與「壞」律師間的「這么講來講去」之有所不同而差了天壤之別,有的時候,甚至更是生死之分!
法律,本該是用來伸張包含公平、公正在內的正義的,這一點大抵也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然而,現在居然被搞得非只是模糊且具彈性,最後更使得神聖不可侵犯的正義也反而受其拖累而成了貧富立判的待價而沽之商品,——在老實巴交的老百姓面前,堂而皇之地把至高無上的正義,通過所謂的「法律」「光明正大」地給徹底扭曲了,——使得法制也陡然變成了人制與錢制!或許,這聽上去實在令人難以置信,更似乎像是個天大的笑話或者諷刺,但事實上這卻正是當今資本主義國家公認的治理社會之無上法寶了。
究其惡醉強酒之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性質與體制決定了其無可奈何只得緊抓著這根「救命稻草」,明知於事無補卻也不得不然,因為,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都是以錢來說話,錢凌駕於正義、真理之上,人人都渴望著自己能夠盡量剝削壓迫別人,最終成為剝削階級把正義、真理掌握在手裡聽憑自己玩弄,因此,資本主義社會根本就無法做到社會主義社會的對道德、思想的重視!
所以,清楚並明確了法律與道德、思想間的關系,也知道並肯定了本末位置的重要,更明白且確定了只有在道德、思想的引領下法律才能夠真正成為正義的之一工具,我們就不難看出那些外表道貌岸然,刻意不談道德、思想而大喊大叫唯法律、法制能救國、治國,實質卻正是在企圖敗壞人們的道德、思想,使得社會禮壞樂崩人慾橫流,導致法製成為人制與錢制,以便達到其徹底毀壞法律、法制目的之人的居心了。
也因此,倘若今後再有人擺出了一副一本正經的樣子,——一看就知又來哄騙老百姓了,故意繞開或撇開道德、思想大談法律、法制,那麼,有了一份清醒認識與警惕的我們,或者就能即刻透過裝模作樣的外表,直視其心底之險惡了。
⑹ 以「依法治國與人民當家作主」為主題寫一篇論文2000字,不要全抄
17大總結我國改革開放的「十個結合」寶貴經驗中,把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結合起來,是統領全局的黨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我們黨在提出基本路線時就指出了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同堅持改革開放之間是辯證統一關系。對於這個辯證關系,黨的歷次代表大會都曾強調和詮釋。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也是改革開放健康發展的保證;改革開放,則賦予四項基本原則以新的時代內容,賦予四項基本原則蓬勃的生命力。它們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統一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不能以僵化的觀點看待四項基本原則,否則就會懷疑以至否定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觀點看待改革開放,否則就會離開社會主義軌道。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在我們尚未擺脫不發達狀態之前,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將長期存在。如果思想僵化,不改革開放,就不能更好地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和增強社會主義的吸引力,也就會在實際上助長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想的滋長和蔓延。排除僵化和自由化這兩種錯誤思想的干擾和影響,將貫串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全過程。由於『左』的積習很深,由於改革開放的阻力主要來自這種積習,所以從總體上說,克服僵化思想是相當長時期的主要任務。17大在強調必須堅持兩個基本點結合的基礎上,在政治體制改革方面,又再次強調了16大提出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發展道路的基本方針,即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貫徹這個方針的關鍵也在充分認識其中的辯證關系。這個方針中的依法治國,屬於治國方略,它是實現和保障人民當家作主的法律化、制度化,從這個意義上講,依法治國與人民當家作主是完全統一的。所以這個方針中的辯證統一關系,主要存在於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作主之間。首先,黨的領導是保持社會政治穩定環境,堅持政治體制改革正確方向的根本保證。我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大國,隨著改革的深入突顯利益的多元化和矛盾,尤其政治體制改革是直接調整人們之間的關系,正如小平同志所說:「它涉及的人和事都很廣泛,很深刻,觸及許多人的利益,會遇到很多的障礙,需要謹慎從事。」如果發生動亂,那就什麼也幹不成,甚至葬送改革和發展。那種不顧客觀條件,一味追求改革越快、越徹底越好是危險的。這有我國十年內亂慘痛的教訓。現階段國際國內還存在階級斗爭,敵對勢力和分裂勢力還在對我國進行西化和分化活動,社會上還存在資產階級自由化思潮,離開黨的領導,政治體制改革就會走向歧途,以至被敵對勢力和分裂勢力所利用,走向資本主義和分裂的道路。那種鼓吹擺脫黨的領導、照搬西方多黨制或推行民主社會主義的主張,是同我國社會主義改革目標背道而馳的,是一副毒葯。這方面的教訓,不但有在我國民國初年照搬西方政治制度而陷入軍閥混戰四分五裂的痛苦歷史,而且有當代許多發展中國家推行西方民主的惡果,尤其這還是導致蘇聯劇變的現實原因。但是,黨的執政地位的鞏固,從根本上講,有耐於進一步改善黨的領導、改革政治體制,逐步實現人民切實當家作主。從理論邏輯講,人民擁護黨的領導,政治體制改革需要黨的領導,都在於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同時是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先鋒隊、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都在於把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作為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都在於把黨執政的內涵定義為領導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歸根結底都在於黨群之間的魚水關系。如果這個前提不復存在,黨群關系遭到破壞,甚至走向反面形成利益對立,就會遭到人民群眾的反對,喪失執政地位。這並非杞人憂天。正如黨的16屆4中全會《關於加強黨的執政能力的決定》所指出的:「黨的執政地位不是與生俱來的,也不是一勞永逸的。我們必須居安思危,增強憂患意識」。所以,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作指導的黨,應該求真務實,不迴避這種客觀存在的危險。歷史上,這是革命黨領袖們最擔心的問題。列寧就指出,執政黨的最大危險就是脫離群眾,果然蘇共終因脫離群眾而亡黨亡國。孫中山也曾覺察到這種危險,果然以後蔣介石集團腐化蛻變為三座大山的代表,成為中國人民革命對象。毛澤東早在延安時期,就以李自成腐化變質的史實教育幹部,執政後,他一直在尋找改善黨群關系、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途徑。我們黨第一代領導集體的努力雖有一定效果,但總的講,沒有能正確認識黨群關系遭到破壞的根本原因,沒有能找到根治的辦法。鄧小平繼承毛澤東的事業繼續探索,終於找到了這個問題的根源和根治辦法。鄧小平在經歷31年全國范圍執政的實踐,於1980年在《黨和國家領導制度的改革》的講話中,總結經驗深刻指出,黨和國家現行的一些具體制度中還存在不少弊端,這些弊端的總病根,同我們長期認為社會主義制度和計劃管理制度必須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都實行中央高度集權的管理體制有密切聯系,從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幹部制度方面來說,就是權力過分集中。他指出,對這個問題長期沒有足夠的認識成為發生文化大革命的一個重要原因。他進一
⑺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2)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
《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
摘要: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為依法行政創造了前提條件。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和重要組成部分,是依法治國的關鍵。政府的權力來自法律的授權,政府的一切行為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要求行政機關和國家公務人員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觀念,在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范圍內正確行使行政權力,從而保證依法治國方略的順利實施。
關鍵詞:依法治國 依法行政
一、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內涵
「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的基本方略。九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寫進了憲法。這是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對鄧小平理論的繼承與重大發展。江澤民同志在十五大報告中深刻地揭示了依法治國的科學含義,明確指出:「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這是新時期黨的治國方式和領導方式的重大轉變,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階段。
依法治國是一個系統工程,涉及到社會各個領域,各個方面,各個環節。其中,依法行政,嚴格執法是依法治國的關鍵。依法行政的根本含義,就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共事務,必須有法律的授權並且依據法律。法律是行政機關活動的准繩,也是對行政行為進行監督和評價的依據。首先,依法行政是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在法治國家裡,政府和公民都要遵守法律,但首先是要求政府守法,依法行政。國務院1999年在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上強調,依法行政主要是「依法治官,依法治權」。第二,依法行政的內容是,行政機關行使行政權力,管理公務事務,一要有法律授權,二要依據法律的具體規定。同時,必須加強對行政權的監督。而對行政機關進行監督的標準是法律,監督的機制、手段也是由法律規定。第三,依法行政的最終目的是保護公民的權益。黨的十五大報告指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切實保障公民權利」。第四,依法行政的機關,包括各級政府及其工作部門,也包括經法律、法規授權行使權力的組織。
二、依法治國與依法行政的關系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是依法治理國家的思想、原則和制度的總稱,涵蓋了政治、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是全方位的。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這一系統工程,主要包括立法、司法、行政、監督、普法、依法治理以及基層民主建設等幾個組成部分,只有全面規劃、整體推進、各司其職,協調配合、相互促進,才能發揮出最佳的整體效應。依法治國是通過各部門、各行業、各地方實踐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依法治理來實現的。依法行政是以各級、各類國家機關為主導,公民廣泛有序地參與,在黨的領導下,依據國家憲法和國家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的法制實踐活動,使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等各項事務,在法制的調整、規范、引導下健康有序地發展,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
依法行政是在實施依法治國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過程中對行政機關提出的要求。依法治國方略的確定,為實現依法行政開辟了道路,創造了前提條件。依法行政不是孤立的,它需要權力機關加強立法和必要的授權,需要司法機關的保障,需要全國人民有良好的法律素養以及來自各方面的監督,等等。沒有依法治國的大環境,就談不上依法行政。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基本內容。黨的十五大報告在論述「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要求時,明確指出,各級政府依法行政是其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幹部依法決策、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環節。」依法治國,對政府機關和政府工作人員來說,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
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國的關鍵和核心。目前,在中國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歷程中,由於傳統的黨政不分,政府包攬一切的思維合理模式不會在一夜之間銷聲匿跡,行政權的過分強大仍然是不容迴避的事實。首先,代表人民意志所制定的法律,80%以上是依靠行政機關執行的,行政機關在依法治國中擔負著最大量、最繁重的任務。其次,行政權力具有運用資源的最大力量,具有積極主動干預人們的社會活動和私人活動的特性。在國家的所有權力中,行政權總是最龐大、最直接影響國家和社會的安定和發展、影響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自由的力量。沒有依法行政,依法治國就失去了最主要的支柱。其次,依法治國要求全體公民和國家機關都奉行「法律至上」的信念,以法律為行動的准則。但從某種意義上,政府守法比老百姓守法還重要。因為,老百姓違法只是搞混了一攤水,而政府如果違法,則把水的源頭也弄臟了。
依法行政也是依法治國的難點所在。首先,在任何國家、任何時代,行政權都具有自我擴張的特性。歷史經驗告訴我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會充分地使用權力,直到遇到它的邊界方才罷休」;「一切有權力的人都容易濫用權力。」這既道出了依法行政的重要,也暗示了依法行政的艱難。其次,行政機關先例行政權力的特點之一是首長負責制,是權力的相對集中和命令與服務。行政事務的繁雜性和緊迫性,要求行政機關必須強調行政效率,為此,賦予政府人員行政優先權和行政用益權,承認他們的行為在一般情況下具有公定力、拘束力和執行力,並給了行政機關在行使職權時以較大的自由裁量權。這些特點使行政人員習慣了按個人意志辦事,忽視按照法律規定行使行政權力。再次,在法治過程中,公民守法和行政機關依法行政是一對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行政機關。行政機關不依法行政,就無法要求被管理者守法。公民的守法並不難,難的是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嚴格依法辦事。
我國當前推行依法行政的艱難還因為我們正處在一個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面臨一些特殊困難。長期以來,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人們生活在一個行政權無處不在、無所不能的社會。過多的行政權窒息了企業的活力,侵犯了個人的自由,以致我們的改革開放可以說是從「簡政放權」開始,以行政權部分地退出社會為標志的。然而,我們處在一個從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從封閉到開放的社會轉型時期,我們還面臨著「致富奔小康」、「趕超世界」的發展的壓力。這要求政府積極引導,乃至主動干預。而轉型時期積累起來的社會問題又迫使政府不得不面對「社會穩定」的嚴峻考驗。所有這一切,決定了當代社會行政權仍然強大,也決定了行政權的行使在相當長時期內還不可能完全有序化、規則化。即使已經制定的法律規范,也可能因為自身無法應付過於復雜的社會現實以及執法者的玩忽和怠懈而被虛置。正因為這樣,濫用行政權而侵犯個人權利、損害社會利益的現象,也觸目驚心,不易控制;也正因為這樣,實現依法行政,規范行政權力行使,控制權力濫用,才顯得那樣的重要和迫切。
三、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
根據依法行政的自身特點,我們可以把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歸納為「有限政府、守法政府和責任政府」,即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法律,行政行為應當遵守法律,行政違法同樣應當承擔責任。在這三項基本要求之下,還有一系列的法律原則和具體制度,共同構築起我國行政法的體系。
(一)行政機關的權力來自法律
依照民主和法治的理念,政府的權力來自人民的授權,而人民的意志又集中體現為法律。因此,政府的權力必須來自法律的授權。「無法律即無行政」,這一經典的法治理論在今天仍有現實意義;至少在涉及人民權利的領域,沒有法律的相應授權,行政機關不能作出任何可能損害公民權利的行為。這就是「職權法定原則」。
政府的職權與公民的權利是不同的。對公民而言,公民的權利是無限的,除非法律禁止;對政府而言,恰恰相反,除非法律授權,否則就無任何權力。
現實中,一些行政人員乃至領導幹部缺乏「職權法定」的意識,以為自己只要是「為公家的」,就什麼都可以干。當前一些恣意妄為、觸目驚心的事件往往與此相關。在依法行政的過程中,行政人員第一個考慮的就應當是:「這件事法律有規定嗎?」
在現代社會,立法權呈現分散化,法的形式呈現多樣化。在我國憲法所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下,人民是國家的主人,依法選舉產生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地方人民代表大會以及其會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在該地方實施,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在該民族自治地方施行。但是,由於社會事務的廣泛性和復雜性,單靠立法機關已經無法勝任立法任務。為此,作為國家根本法的憲法授權作為最高國家行政機關的國務院制定行政法規,授權國務院的各部委以及一定層級的地方政府制定行政規章。此外,各級人民政府都可以制定具有普遍約束力的規范性文件,規定行政 措施 。
(二)行政行為必須遵守法律
由於政府掌握著巨大而廣泛的行政權力,它與公民在實力上是不平等的,但政府同樣應當遵守法律,政府的一切行為應當服從法律。我國憲法規定:「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換句話說,依法行政就是「法律高於政府」。
關於政府守法,有兩個方面:一是行政行為合法的條件;二是如何對待行政機關的自由裁量。
行政合法的要件:①主體合格。通常情況下,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是依法成立的享有行政管理權的行政機關,其中主要是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或者列入國務院編制序列的行政機關。某些情況下,經過法律、法規授權,一些事業單位或者其他組織也取得行政管理職權。在法律、法規允許的情況下,經行政機關委託,一些非行政機關也可以以委託的行政機關的名義行使職權。除此之外,其他的組織和個人都不是實施行政行為的合格主體。例如,臨時機構、行政機關的內部科室,都不能以自己的名義行使行政職權。②具有職權。作出行政行為的行政機關,必須享有相應的職權。不在該機關的法定職權范圍以內的行政行為,就是「超越職權」,構成違法。超越職權既可能是平級部門之間的職權跨越,也可能是下級對上級的僭越。③內容合法。指行政機關實施具體行政行為,必須符合法律、法規、規章和其他規范性文件關於行為內容的要求;制定行政規范,必須符合高層級法律規范的規定和精神。④程序合法。行政行為不但要求內容合法,還要求實施行政行為的過程符合法律規定的方式 方法 、步驟順序和時限,做到程序合法。
程序違法往往導致結果的錯誤。《行政訴訟法》第54條明確規定,「違反法定程序」是一種獨立的違法情形,應當予以撤銷。據此,一個行政行為只要違反了法律規定的程序,不問行為者動機是否善良,不論其是否可能影響結果的公正,也不管其結果是否「正確」,都屬於違法,應當予以撤銷。
行政自由裁量行為的准則:①行政行為需出於正當的行政目的,不能考慮法律上無關的因素。這一條是從主觀上反對假公濟私,打擊報復,或者摻雜私心雜念。②講求誠實信用。在民事交往中,誠實信用是一條基本原則,並被我國民法奉為基本原則。在行政行為中,誠實信用也是起碼要求。如果允許政府誆騙百姓,或者出爾反爾,即使一時得逞,最終必將損害政府聲譽,導致政府行為喪失公信力。③遵循正當程序。由於我國行政程序制度還很不健全,法律對許多行政行為沒有明確、具體的程序規定。在此情況下,出於對程序公正的期望,行政機關應當自覺奉行公認的或者起碼的程序准則。④平等對待。同類情形同樣處理。涉及雙方爭執或者多方競爭的,應當公平對待。⑤行為適度。所採取的行政措施、處理決定應當與想要達到的行政目的相稱,公共利益與私人利益兼顧。
(三)行政違法必須承擔責任
行政機關對於自己的違法行為,應當承擔責任。行政機關工作人員、內設機構以及受行政機關委託的組織和個人行使行政職權的行為,從法律後果上歸屬於該行政機關;行政機關應當對後者違法行使職權的後果承擔責任。行政機關發現自己的行為違法,應當自動糾正。如果行政機關拒不糾正,後者對是否違法有爭議,可以通過行政復議、行政訴訟等法定途徑解決。行政機關承擔責任的方式有:撤銷違法的行政行為,必要時可以重新作出或者責令重新作出行政行為;對於行政機關拒不履行法定義務的違法(法律上稱為「不作為違法」),可以限期履行;某些情況下,撤銷或者限期履行已經沒有實際意義,則可以採用「確認違法」的形式宣告該行政行為違法;如果行政機關的違法行為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造成損害,行政機關則應當根據《國家賠償法》予以賠償。
對於經過行政復議或者行政訴訟,確定行政機關應當向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承擔侵權責任,而行政機關不履行的,當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
四、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觀念
依法行政的關鍵在於各級領導幹部依照憲法和法律的規定來治理國家,管理社會事務,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要有效提高國家機關和公職人員依法行政和依法辦事的自覺性,必須牢固樹立依法行政的新觀念。
一是憲法至上的觀念。憲法是國家的根本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機關、組織和個人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負有維護憲法尊嚴、保證憲法實施的職責;在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等各種層次法律規范構成的我國法律體系中,憲法居於最高地位,其他一切法律規范都必須以憲法為依據,凡與憲法抵觸的則無效。行政公務人員應做遵守憲法、實施憲法、維護憲法的模範。
二是尊重人權的觀念。我國現行憲法第4次修改將「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載入憲法,突出地強調了保障公民權利、規范國家和權力這一現代憲法的核心價值理念,突出地宣示了我國憲法的人權關懷。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增強人權觀念,在行政管理過程中自覺尊重和依法保護公民的基本權利,避免發生行政機關隨意侵害公民平等權、財產權、人身權的事件。
三是行政許可權的觀念。行政權力是一種能夠支配大量社會資源的公權力,具有無限擴張、易於濫用的特性。這就要求行政公務人員必須具備權力界限的意識,依法行使行政職權,注意上下左右不越界。一些地方政府首長責令當地人民法院採取不予立案、強迫原告撤訴等措施來配合政府搞土地開發、強制拆遷,這些做法就擺錯了行政機關與立法機關、司法機關的位置,嚴重侵害了公民權益,大大損害了政府形象,這是缺乏法治主義觀念特別是權力界限意識的表現。
四是行政民主的觀念。行政民主是一種世界性潮流,它呼喚行政機關與行政相對人之間的良性互動,要求為行政相對人參與行政管理過程提供更多機會。在我國行政管理和行政法制諸環節已出現了越來越多的行政民主的要求和規范。例如,行政立法過程中的座談會、論證會,行政執法過程中的聽證會和當事人陳述事實、申辯理由,行政相對人評議行政機關與行政首長,採取具有協商性和可選擇性的行政合同、行政指導等柔性靈活的方式實施行政管理,等等。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當充分了解並積極推行。
五是行政服務的觀念。隨著市場導向的經濟體制改革不斷深入,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已成為完善行政管理、健全行政法制的重大課題。行政公務人員應當樹立服務意識、改進管理方式,由原來的管理行政、指令行政轉向服務行政、發展行政、指導行政,積極向行政相對人提供信息、政策、專為技術等方面的指導幫助以及各種公共服務。
六是行政程序的觀念。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逐步克服法律虛無主義之後,重實體法、輕程序法的問題逐漸凸現出來,行政程序違法的典型案例很多,社會影響惡劣,教訓非常深刻。因此,必須增強程序法治意識,依照法定的方式、步驟、順序、期限等方面的行政程序規定來實施行政管理。行政管理、行政復議和行政訴訟都必須依靠證據鏈條來支撐法律事實和權利主張。同時,行政信息以公開原則,增強行政公開觀念,尊重並保障行政相對人的知情權。
七是政府誠信的觀念。政府應是最講誠信的正式組織機構,政府機關的行為應有連續性和可預期性,不能朝令夕改,即便出於重大公共利益的考慮需要徵用財產、調整政策、改變行為,例如,收回政府機關頒發的許可證照,也應按照依賴利益保護原則,給予權益受到影響的行政相對人公平補償。因為行政相對人出於對政府機關的信任,按照政府機關的意願去行動,難免付出一定代價,而且會形成一種依賴利益,這應當受到尊重和保護。
八是監督責任的觀念。有效監督是防止權力腐敗的關鍵;責任機制是建設法治政府的關鍵。行政權力在行使過程中具有擴張和濫用的頑強傾向,必須加以有效監督和約束。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必須自覺接受人大監督、民主監督、輿論監督、群眾監督等外部監督,以及上級監督、監察以及審計監督等內部監督,通過監督來判明責任,包括法律責任、政治責任和道義責任。不言而喻,行政機關和行政公務人員還必須認真履行監管職責,依法糾正市場主體的違法行為,努力創造良好的市場環境。
九是權利救濟的觀念。行政管理工作難免對行政相對人造成損害,有損害必有救濟,這是現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利受到損害後的現有救濟 渠道 ,包括行政申告、行政復議、行政訴訟、行政賠償、行政補償,在此基礎上拓展和完善救濟渠道、樹立權利救濟和善待行政原告的觀念,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目前,我國的社會救助機構仍然存在不容忽視的缺陷和實施不到位的問題,行政公務人員對此應有正確認識和積極態度。
參考文獻:
1、《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作者:方世榮。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2、《行政法的新理念》。作者:張明傑等。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1997。
3、《社會主義法制理論讀本》。作者:張福森、劉一傑。人民出版社,2002。
4、《法治系統工程參考資料》。作者:常遠。中國政法大學學報,2001。
5、《中國憲法教程》。作者:廉希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
淺談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 文章 :
1. 2016關於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2. 依法治國的相關毛概論文3000字
3. 淺談依法治國的毛概論文
4. 關於一帶一路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5. 本科法學專業論文
6. 談談你對全面依法治國的理解
⑻ 依法治國1200字論文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都是上層建築組成部分,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關系,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調整人們的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依法治國是一種治國方略或社會調控方式, 是保持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的基礎,也是維系社會進步、保障人民福祉、促進經濟繁榮的關鍵所在。以德治國是根植於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優良道德傳統,繼承和發揚了我黨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優秀成果,按照「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站在代表先進文化前進發展方向的高度,以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關鍵所在。首先依法治國要有完善的法律體系和公正的執法、司法態度。依法治國須有法可依;依法治國需要司法公正。其次以德治國要建立社會主義的「德治觀」。社會主義的「德治」把道德建設和道德教育提高到治國方略的高度;社會主義「德治」的根本目的,是要通過加強道德建設,把提高人的道德素質作為實現中華民族振興的一個重要環節;社會主義的「德治」是以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最高道德准則。第三「法治」與「德治」相輔相成、相互促進。法治與德治,一個靠國家機器的強制和威嚴來起作用,一個靠人們內心信念和社會輿論來起作用,二者其目的都是要達到調節社會關系、維護社會穩定的作用,對於一個正常社會的健康運行,各自起著獨特、不可替代的作用。社會主義法制和社會主義道德都是建立在共同的經濟基礎之上,並為經濟基礎服務,都以權利和義務為調整內容,是維護社會秩序的重要機制和手段,存在著相互滲透、相互轉化、相輔相成的關系。第四發展社會主義,必須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運用立法、執法、法制宣傳等手段,促進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結合;發動群眾制定和執行各種道德守則、公約,法律對這種活動則給予一定支持;從嚴治黨,使廣大黨員、特別是黨員領導幹部成為遵守社會主義法律和實踐社會主義道德的表率,成為法治和德治相結合的有力推動者。
⑼ 有關如何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自我國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下面是我給大家推薦的有關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一:《略論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關系》
摘 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提出「依法治國」方略,並在實踐中取得了很大成就。在新世紀新階段,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適時地提出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實踐證明,這種結合是適應時代發展和社會需要的。通過對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方略的概念界定,闡明「法治」與「德治」的辯證統一關系;二者的結合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構建的需要;並指出了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途徑。
關鍵詞:以德治國;依法治國;和諧社會;辯證統一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是黨中央在借鑒和 總結 中外歷史 經驗 ,並結合我國社會實際提出的治國方略。對於「德治」和「法治」的探討已有千年的歷史,但是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種治國方略結合起來是中國治國理論的一次創舉,二者的結合有利於促進我國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利於國家的長治久安。
一、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概念界定
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緊密結合,首先必須要正確地理解和界定二者的概念。對於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相結合的提法很多人抱以懷疑態度,特別是以德治國的提出,認為是對封建「人治」落後思想的繼承。殊不知,中國歷史上儒家和法家對於德治和法治的爭論是建立在封建君主專制基礎之上的,是探索「人治」的治國 方法 ,而當今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人民是國家的主人,這時提出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已經擺脫了封建君主專制的背景,是在民主基礎上的德法之治。
中國現階段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有著區別於任何時代的深刻內涵,所謂「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 文化 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所謂「以德治國」即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職業道德、社會道德、家庭美德的建設為落腳點,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
二、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辯證統一關系
以德治國屬於思想范疇,依法治國屬於政治范疇,二者在治理國家的手段和方式上不盡相同,依法治國具有強制性和權威性,是以國家的強制力保障社會的有序運行和人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它要求任何人和組織不得逾越法律,不得凌駕於法律之上,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行使權力和履行義務,所有違背法律的行為都要受到法律的制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國是外在的「他律」。以德治國則依靠社會輿論、價值評判、良知等無形的力量的維系,通過說服、勸導、感化、教化等形式來指引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通過內心的引導達到社會治理的目的,以德治國是內在的「自律」,通過自律從而實現真正「治本」的目的。
法律與道德,「法治」與「德治」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它們既相互區別,又相互統一。相互區別決定了它們能夠相互補充,相輔相成;相互統一決定了它們能夠相互一致,相互促進[1]。江澤民同志曾經指出:「對於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作用都是非常重要的。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1.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道德基礎。道德先於法律產生,德治是法治的源頭,絕大多數的法律都是從道德中提煉出來的,法律是道德的升華。以德治國為依法治國提供道德基礎,體現在法治的各個階段。首先,在立法階段,道德為立法確定了方向和指導思想,為良法的制定提供了標准和出發點;其次,在執法和司法過程中,需要執法者和司法者具有良好的道德標准,嚴格遵守職業道德,按照法律的要求行使國家賦予的權力,同時,道德的評價作用為執法和司法工作提供了輿論監督,有利於執法和司法公正嚴明;最後,在守法階段,道德為公民守法做好道德和思想基礎,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質,加強公民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從而使公民從心底願意服從法律的制約,自覺守法。
2.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法律保障。在維護社會穩定、經濟有序和文化繁榮等方面,僅僅依靠以德治國是無法實現的,特別是對於嚴重違法行為和缺乏道德觀念的人來說,依法治國的強制性和權威性是特別必要和關鍵的。正所謂「法律是道德的最後一道防線」,法律通過對嚴重違反道德而觸及法律底線的違法者進行嚴懲和對合法權益的保障,培養公民遵紀守法的習慣,同時也提升了公民的思想道德素養,保障以德治國的順利實施。
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法律具有局限性和滯後性,無法調節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且法律制定需要一定的時間,對社會出現的新問題不能及時調整,而道德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彌補法律空白。同時,由於道德的任意性和無強制性的特點,使道德在受到破壞時無法自助救濟,這就需要法律的強制力和權威的保障。可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相得益彰,依法治國需要以德治國的補充,以德治國需要依法治國的保障,只有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才能實現國家的長治久安。
三、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了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其中,法治目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2];德治目標為「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2]可見,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是和諧社會的應有之義,也是和諧社會能否實現的關鍵。
在市場經濟建立和發展過程中,人們的價值觀發生了顛覆性的變化,形成了多元化的道德體系,而由於法制建設還需繼續完善,很多方面未能納到法律調整的范圍內,在這個階段提出將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十分必要的,是由我國現階段的基本國情所決定的。
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結合有利於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和諧文化建設和生態文明建設。
1.社會主義政治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二者的結合為和諧社會構建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治國方略,為政治和諧奠定了制度基礎。政治和諧首先要求政治民主,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民主政治實現的重要保障,依法治國為政治民主提供了實現途徑,以德治國為政治和諧做好監督、評價和宣傳,使民主政治深入人心。同時,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為和諧政治的建立培養優秀的領導幹部,用道德提高其德行素質,用法律來規范其言行。
2.社會主義經濟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法治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的發展需要法律保駕護航,同時也需要道德的規范制約。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中國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績,但是在成績背後也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中國市場經濟尚需進一步完善,西方敵對勢力從未放棄過對我國的「分化」和「西化」,很多人經不起利益的誘惑和考驗,出現見利忘義、坑蒙拐騙、權錢交易等現象,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等思想蔓延,這些問題都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中國社會的發展,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用法律規范市場經濟的發展,懲罰違法亂紀行為,用道德凈化人們的心靈,提高其道德水平,以抵禦市場經濟發展中的不良思想,從而建設一個公平、誠信、和諧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
3.社會主義文化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文化建設一直是我黨工作的重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也離不開和諧文化。劉雲山同志指出:「建設和諧文化,就是要培育和諧精神,倡導和諧理念,在全社會形成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規范,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親和力,為構建和諧社會創造良好的人文環境和文化生態。」[2]可見,思想道德建設是和諧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諧文化建設需要依靠以德治國來實現,同時,和諧文化建設也需要依法治國為其提供法律保障和制度支持。只有將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起來才能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導的和諧文化建設融入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從而使以思想道德修養和民主法治觀念為主要內容的公民素質得到顯著提高。
4.生態和諧需要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自工業革命以來,各國為了發展,以生態破壞為代價,對自然資源進行掠奪式的開采,進入21世紀以來,全球自然災害增多,如今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需要全球各國共同應對的一大難題。中國要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生態和諧自然必不可少。要實現生態和諧首先需要國家制定相應的法律制度,將生態保護納入到法律調整的范疇之內,在法律規定的合理范圍內行事,對違反法律破壞生態環境的人和組織依法追究;其次,發揮政府的政策指導作用,引導公民進行生態和諧建設;再次,注重公民的生態道德 教育 和宣傳,建立公民生態理念,為生態和諧打好基礎。
四、如何實現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完美結合
綜上所述,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結合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途徑,而如何才能將二者更好地結合起來是我們現在面臨的一個關鍵性問題。
1.要實現二者的完美結合首先要正確認識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的內涵,將其與封建「人治」背景下的「德治」和「法治」區別開來,只有這樣才能破除人們長久以來對於以德治國思想的誤解,使人們自覺地將二者緊密地結合起來。
2.發揮黨員幹部作用,使其成為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結合的推動者。中國作為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憲法賦予人民以國家主人的地位,人民是治理國家的主體,而作為具體實施權力的黨員幹部是從人民中選出來的一些優秀代表,代替人民治理國家行使權力,黨員幹部是人民的楷模,他的一言一行都在潛移默化地感染著民眾,只有他們自覺地將二者緊密結合起來,並成為促成二者結合的推動者,才能在全社會形成人人遵紀守法、崇尚道德的好風氣。
3.要發揮輿論和教育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種宣傳手段,廣泛宣傳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結合的理念,加強公民的法制和道德教育,讓以德治國和依法治國理念深入人心,讓人民認識到社會主義國家建設既需要法治的保障,也需要德治的支持,只有將二者結合起來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劉鎮江,唐昌宏,易景生.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的哲學思考[J].湖南社會科學,2001,(4):20.
[2]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輔導讀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二:《淺談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摘 要]我國應當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關系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應居於主要地位,德治作為重要的治國方式,對促進法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關鍵詞]依法治國;以德治國;法治;德治;關系
在確立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後我國應當如何看待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之間的辯證關系對實現我國建設社會主義的宏偉目標關系重大。法治和德治相比應居於主要地位德治作為重要的治國方式對促進法治有著重要的作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
一、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內涵
(一)法治的內涵
以法治為特點的現代國家的形成,是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重要成果。縱觀人類發展史,在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以血緣為紐帶的人類活動封閉、保守,倫理規范是社會通行規則,政治生活則趨於專制獨裁。中國古代封建社會也有「德治」,但這種「德治」實際上是家庭倫理道德的放大,本質為人治。法治則截然相反,它根源於隨著社會的經濟發展帶來的政治、文化生活發展的內在需要。生產力的迅速提高帶來的經濟發展使人有了成為獨立平等的權利主體的要求。反映到政治等上層建築上,民主、正義、平等、人權等價值觀念取代把血緣情感、倫理規則等觀念絕對化的倫理體系,體現在法律之中。正如古希臘先賢亞里士多德所言:「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和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義應該本身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這段話以「良法」與「普遍服從」兩個特定概念的鏈接,建立了法治的基本內涵。
(二)德治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同家的德治與中外歷史曾存在上的「德治」有著本質的區別,因此需要明確以德治國與傳統「德治」的界限。傳統「德治」的核心,是將管理國家和社會的權力寄於統治者的個人素質上。其重大缺陷是是統治者擁有最大權力而不受任何制度制約,本質上是「人治」理念。人類發展的歷史表明,當權力不受任何強制力約束時,一定會導致政治不穩定與社會不平等。在中國歷史上,主要寄希望於從思想方面遏制權力的變異,但這種方法無法從政治制度上解決權力缺乏制約的問題。這一歷史教訓對我們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仍有現實意義。鄧小平在總結我國建國以來特別是「「」」的教訓時就深刻指:「我們過去發生的各種錯誤,固然與某些領導人的思想、作風有關,但是組織制度、丁作制度方面的問題更重要。這些方面的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分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所以,鄧小平十分強調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性。他指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法制。必須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因此,我們現在所倡導的以德治國的重要思想與中國傳統的德治是兩個根本不同的范疇。今天的「以德治國」作為一種治理方法,與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具統一性;而傳統德治則行人治之實,與民主、法制皆不兼容。兩者的社會基礎、性質、特點是完全不同。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辯證關系
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德治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在治理的手段上法治帶有權威性和強制性保證社會生活有序運行和人民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德治則更多地依靠社會輿論、價值評判、良知通過說服、勸導來規范人們的行為在社會生活中有極強的滲透力和影響力。兩者雖然形態各異但內容上相互滲透目的上也一致相同,因而二者的關系是相輔相成辯證統一的。江澤民同志在2001年1 月10日的全國宣傳部長會議上明確指出「我們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我們應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緊密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
三、在把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時要防止幾種片面認識
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意義,在於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江澤民同志講話是在闡述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重要性時,使用「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概念的。很顯然,「依法治國」、「法治」,使用的是其狹義的概念,即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而「以德治國」、「德治」,本質上即指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並重,法治與德治並舉,是對我們黨「兩手抓,兩手都要硬」戰略思想的運用和發展,也是我們正確認識和領會以德治國重要思想,正確把握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關系的出發點。依法治國是實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立法治社會的必然選擇和根本途徑,是在總結歷史經驗和借鑒別國成功經驗基礎上作出的睿智的抉擇。我國憲法也以憲法修正案的形式對此加以了確認。治國方略層面上的以德治國即德治,也即傳統社會的人治,法治與人治是截然對立不能並存的,這是已達成的共識。
從治國手段上看,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齊用,法制建設與道德建設並重,二者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缺一不可,不可偏廢。鄧小平同志早就強調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而江澤民同志在講話中也明確指出「在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的同時,大力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我國的奮斗目標是將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與以德治國,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兩者缺一不可。依法治國,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保障著以德治國和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順利進行,同時,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建設事業為依法治國提供良好的思想道德環境,並推動依法治國順利進行,加快依法治國的進程。
總之,以德治國重要思想的提出,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正確處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和道德建設結合起來,把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緊密結合起來,是我們正確認識、認真貫徹這一重要思想的基礎,也是有待在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理論與實踐中進一步研究探索的重要課題。
依法治國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三:《試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法制教育》
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可以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促進我國法制建設事業的發展。本文主要分析了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以及開展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並研究了開展法制教育工作的策略與實踐。
一、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重要性
高職院校的學生正處於容易沖動的時期,價值觀、人生觀容易受到外在環境的影響。只有加強對學生的法制教育,才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學生因一時沖動犯下嚴重的錯誤,甚至做出違法犯罪行為。很多高職學生由於高考失誤,具有較強的心理失落感,一旦受到外界刺激或社會人員的引誘,極易誤入歧途。根據相關調查顯示,大多數高職學生的法律觀念薄弱,遇到問題喜歡拉幫結派、意氣用事。在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普及 法律知識 ,培養學生的法治理念,減少校園內的犯罪率。同時,還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讓學生在接受法制教育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道德觀、人生觀、價值觀,並養成較好的 邏輯思維 和 理性思維 能力。除此之外,高職院校學生屬於國家培養的專業性人才,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接班人、建設者,只有讓他們認識到法制教育的重要性,才能讓他們承擔起推進依法治國的重任。
二、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面臨的問題
(一)課程體系不科學
在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工作,主要是在課內完成的。大多數高職院校都設置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門課程,但是,教師在課堂上往往比較重視思想道德修養方面的內容,容易忽視同樣重要的法律基礎課程,導致高校法制教育的缺失。同時,很多高職院校為這門課程安排的課時是一周兩節,甚至有的學校只安排了一節課,導致教師的上課時間不夠。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教師不得不選擇壓縮課程或者直接忽視法律基礎部分內容。
(二)重視度不高
雖然教育部鼓勵高職院校開設法治課程,但是仍然有部分高職院校對法制教育的重視度不夠,尤其是技術類學校,過分注重專業課教學,忽視了法制教育。學校的不重視直接導致高校教師和學生對這門課程的忽視。同時,由於高職類院校學生的市場競爭力不強,在就業時面臨著重重困難,很多高職院校將工作重點放在提高就業率上,鼓勵學生考證、實習等,側重於培養學生的專業能力,忽視了法制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
(三)缺乏優秀專業教師
大部分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教師負責學生的法制教育工作。但是,法制教育需要對法律知識比較了解的、專業的法律教師。這就導致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很大的差距。部分教師由於缺乏專業知識,在講課時,只會引用法律條文、國家領導人講話,課程內容枯燥乏味、缺乏新意,嚴重影響了教學質量,也影響了學生們對法治的認知。
三、依法治國背景下高職院校開展法制教育的可行性 措施
(一)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
大多數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課程,課程中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兩個方面的內容。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學校應從理念上重視這一課程,適當增加課時量,為教師提供足夠的時間。同時,教師要適當減少思想道德教育在課程中所佔比例,增加法制教育比例,將道德教育作為法制教育的基石,在培養學生三觀的同時,樹立學生的法治理念。
(二)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
高職院校必須要打造專業的法治教師隊伍,增強他們的專業素養,提高他們的教學水平。目前很多高校的法治教師都缺乏專業知識,在講課時照搬法律條文,讓學生失去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同時也達不到法制教育的目的。要改變這一現狀,必須引進專業的法律人才,必要時可以聘請律師等專業性人才。同時,讓校內的法治教師定期參與培訓,並定期考核,逐漸提高他們的專業素質,增強他們的教學水平。
(三)改變 教學方法 和教學內容
傳統的法制教育課程過分死板,教師在講課時,往往照本宣科,給學生宣讀法律條文、政策規定、領導人講話等,這些內容學生通過自學便可以達到很好的學習效果。因此,教師要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結合起來,可以讓學生去附近的法院旁聽,讓他們接觸現實案例,尤其是青少年犯罪案件。同時,在授課時,教師除講解重點法條,還需要引用真實案例,比如最近網路上的 熱點 ,以及近年來受到關注的校園犯罪案件,如復旦投毒案,在授課時,可以還原案件過程,剖析林森浩的犯罪心理,讓學生參與到案件的討論之中。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法律思維,並且在進行法制教育的同時,也進行了道德教育,還可以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教學效率。
(四)創建法制教育環境
要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須在高職院校創建法制教育環境。舉例來說,在政法類院校,即使是非法學專業的學生,也會受到校園環境的影響,形成較高的法律素養。而在非法律院校,學生的法律素養相對較差。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背景下,開展法制教育工作,必須創建良好的校園環境。學校可以定期與政法類院校開展交流活動,讓學生在交流的過程中相互影響;同時,可以組建法治宣傳團隊,定期選擇優秀學員進入團隊學習並宣傳法律基礎知識;舉辦法治講座,普及法律知識;舉辦法律 辯論 會,選擇熱點話題,展開辯論,讓學生在准備及參與辯論的過程中,提高自身的法律素養,而旁觀的學生也會受到影響;可以模擬法庭,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選擇案例時要盡量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並盡量選擇真實案例,這樣可以吸引學生的興趣,同時引發學生的思考,培養他們的法治理念。
(五)加強學生對國家法治的信心,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
要加強高職院校大學生的法制教育,必須讓學生對國家的法治充滿信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讓學生從理念上重視國家法治,並逐漸養成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將法治理念根植於自己的內心深處,並且將實現依法治國作為自己的信仰。當學生們 畢業 進入社會後,也有著較高的法律素養和職業道德素養。
總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在高職院校開展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可以提高學生的法治素養,增強學生的綜合素質,並推進法治建設進程,為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事業培養合格的接班人。而開展法制教育工作,需要充分發揮思想道德修養課的法制教育作用、打造專業的教師隊伍、改變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創建法制教育環境,同時,還要加強學生對國家法治的信心,加強學生對依法治國的認識。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好高職院校的大學生法制教育工作,建設法治中國。
猜你喜歡:
1. 淺談依法治國學習心得體會
2. 淺談全面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3. 依法治國心得體會範文2000字
4. 學習依法治國心得體會
⑽ 依法治國2000字論文寫作
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鄧小平同志以戰略家的眼光和膽識,在總結國際、國內社會主義運動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在我黨最先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思想。早在設計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時,他就始終注意把法制建設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其一,加強法制建設是維護安定團結政治局面的需要。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是我們一心一意搞四化建設的前提和保證。正如鄧小平同志指出:「我們搞四化,關鍵是穩定中國的問題,壓倒一切的是穩定」。「真正要鞏固安定團結,主要地當然還要依靠積極的根本的措施,還要依靠發展經濟、發展教育,同時也要依靠完備法制。經濟搞好了,教育搞好了,同時法制也完備起來,司法工作完善起來,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保障整個社會有秩序地前進。」 其二,加強法制建設是保證政策連續性的需要。實踐表明,有了健全的法制,政策就不會因為領導人的變動而變動。鄧小平同志說:「究竟什麼是我們黨的政策的連續性呢?這里當然是包括獨立自主、民主法制、對外開放、對內搞活政策,這些政策我們都不會改變的,而所有這些政策的基礎,就是四項基本原則,對此我們更是不會改變的,不會動搖的。」正是由於這些政策規定寫入了憲法和法律,所以對我國大政方針政策保持連續性和穩定性起到了積極作用。 其三,加強法制建設是打擊犯罪活動的需要。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對外開放程度的加大,一些腐朽的東西也跟著滲透進來了,如吸毒、嫖娼、經濟犯罪等,使人民群眾的身心健康和生命財產受到損害。對此,鄧小平同志一再強調,要通過法制建設逐步加以解決,通過專政手段打擊各種犯罪活動。他明確地指出:「要堅持兩手抓,一手抓改革開放,一手抓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打擊各種犯罪活動,掃除各種丑惡現象,手軟不得。」 其四,加強法制建設是搞好廉政建設的需要。糾正各種行業不正之風,加強廉政建設,其中有許多工作要做,但最根本的是靠加強法制。1986年6月,鄧小平同志指出:「糾正不正之風、打擊犯罪活動屬於法律范圍內的問題,要用法律來解決……現在從黨的工作來說,重點是端正黨風,但從全局來說,是加強法制。」 其五,加強法制建設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從一定意義上說,市場經濟就是法制經濟;沒有健全的法制,就不可能有健全的市場經濟。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需要更多地運用法律手段來調整經濟關系,規范市場活動,促進經濟發展。 法制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社會的各個方面,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既是鄧小平法制思想的核心內容,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面臨的一項緊迫任務。為此,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要用改革精神加快立法進程。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現在的問題是法律很不完備,很多法律還沒有制定出來。」應根據鄧小平同志「三個有利於」的標准,結合我國加入世貿組織後的情況,以憲法為依據,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加快立法步伐。1、盡快制定規范市場體系,調整市場主體關系,維護市場公平競爭,改善和加強宏觀調控,促進經濟協調發展,完善社會保障制度,實施西部大開發等方面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章。2、積極做好促進科技、教育、文化發展,推進民主政治建設,維護社會治安,加強廉政建設等方面的立法工作。3、抓緊法律、法規和規章的清理工作,該修改的及時修改,該廢止的及時廢止,使「立、廢、改」成為立法工作的統一整體,以適應改革開放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需要。 2.要認真抓好法制宣傳教育工作。鄧小平同志反復強調:「加強法制,根本的問題是教育人。」要採取切實可行的措施,繼續認真抓好以憲法為核心、以專業法為重點的普法教育工作,並分層次、分行業,有計劃、有步驟地向前推進;要以黨政幹部、執法人員和青少年為重點,通過多種形式的宣傳教育工作,使他們自覺地學法、守法、執法,做遵守法律的模範;要通過堅持不懈的宣傳教育,進一步增強全體人民的法制觀念和法律意識,努力在全社會形成依法管理、依法行政、依法辦事的良好風氣。 3.要進一步完善執法監督檢查制度。鄧小平同志指出,應該明確這樣的觀念:「公民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黨員在黨章和黨紀面前人人平等。」為此,一要深化對執法工作重要性的認識,堅持立法與執法並重的原則。二要嚴格執法,做到以事實為依據,以法律為准繩,努力增強執法的公開性和透明度。三要建立和健全執法情況的報告、登記、檢查、仲裁等制度,嚴肅查處失誤、瀆職和執法犯法行為。四要加大監督力度,自覺地把執法工作置於黨委、人大、政協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不斷提高執法水平和效率。 4.要大力加強法制工作隊伍建設。鄧小平同志指出:「要大力加強政法、公安部門的建設和工作,提高這些部門人員的政治素質和業務素質。」一是要選調那些政治、業務素質高和工作能力強的同志到法制部門工作。二是要按照「三個代表」的要求,切實加強法制工作隊伍的自身建設。三是要盡力幫助法制部門解決實際困難,盡力提高他們的政治待遇和經濟待遇,並在經費、裝備等方面提供必要的保障。 5.要加強和改善黨對法制工作的領導。這是加強法制建設的重要前提和保證。一是要把法制工作納入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要議事日程,當成一件大事來抓。二是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必須帶頭學法、守法、執法,自覺地服從黨紀國法的約束,用實際行動為群眾做出表率。三是逐步由傳統的開會、決議、命令等領導方式,轉向引導、建議制定法律法規和監督各職能部門嚴格執法為主要形式的領導方法,及時總結、推廣和表彰先進典型,努力為法制部門創造良好的工作條件,從而使法制工作真正落到實處,收到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