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立法體系
❶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制度
法律分析:我國的立法體制是一元性的立法體制,全國只有一個立法體系時又是多層次的。在我國,根據憲法的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制定法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下屬的部委根據法律和行政法規,制定規章、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 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 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 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 性法規、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及省、自治 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 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 行政法規,制定規章。此外,按照「一國兩制」的 原則,特別行政區實行的制度(包括立法制度), 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以法律規定。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八條 下列事項只能制定法律:(一)國家主權的事項;(二)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四)犯罪和刑罰;(五)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六)稅種的設立、稅率的確定和稅收徵收管理等稅收基本制度;(七)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徵用;(八)民事基本制度;(九)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十)訴訟和仲裁製度;(十一)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❷ 解釋下我國的「一元、兩級、多層次」立法體制是什麼概念
我國的立法體制來為統源一的分層次的立法體制,簡言之叫「一元兩極多層次」。
「一元」是指全國只有一部體現人民根本意志的憲法,中央在立法權上實行統一領導。
「兩級」是指中央一級的國家權力機關、行政機關具有立法權,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權。中央立法與地方立法相結合。
「多層次」是指中央和地方立法多類結合、多層並存。在中央,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國家機關包括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可以制定憲法和法律,國務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部委及其直屬機關可以制定部門規章。
(2)行政立法體系擴展閱讀:
我國法律法規的主要層級
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憲法,由全國人大制定;法律,由全國人大或者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一般冠以××法)。行政法規:由國務院制定(一般冠以××條例)。
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立法:地方性法規,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民族自治州和自治縣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一般冠以××條例或××辦法)。地方政府立法: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設區的市、民族自治州和自治縣政府制定(一般冠以××辦法)。
部門規章:由國務院部委及國務院直屬機關制定(一般冠以××辦法或××規定)。
❸ 我國行政立法體系的內容
一.行政立法主體:行政立法活動是由有行政立法權的行政機關進行的,根據憲法、組織法以及立法法的規定,國務院有權制定行政法規;國務院各部委及直屬機構有權制定部門規章;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省級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以及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的經濟特區市的人民政府有權制定地方政府規章。
二.行政立法許可權:行政立法許可權是指行政機關制定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在內容與形式上的許可權范圍,即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可以就哪些事項作出立法性的規定。
行政機關行使行政立法權必須嚴格遵循法律保留原則。法律保留即凡是由法律規定的事項,只能由法律規定,其他規范無權規定,否則構成違法。根據《立法法》的規定,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保留以下事項立法權:國家主權的事項;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民事基本制;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訴訟和仲裁製度;必須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其中有關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與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屬於法律絕對保留事項。行政法規規定的事項有以下三個方面: 1.執行具體法律規定事項。2.實施憲法規定職權事項,即憲法第89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3.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立法的事項。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制定的法律事項,國務院可以根據全國人民代及其常委會授權決定先制定行政法規。
部門規章規定的事項應屬於執行法律或者國務院行政法規、決定、命令的事項,即國務院各部門規章制定的依據是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並且只能在本部門的許可權范圍內制定規章。地方規章可以規定的事項是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的規定需要制定規章的事項,以及屬於本行政區域的具體行政管理事項。
三.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
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級是指行政法規與行政規章在國家法律規范體系中的地位。憲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法規、規章不能同憲法相抵觸;法律效力高於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規章;行政法規的效力高於地方性法規、規章;地方性法規高於本級和下級地方規章;省級人政府規章的效力高於本行政區域較大市的人民政府的規章。
地方性法規與部門規章之間對同一事項的規定
❹ 我國立法體制
法律分析:我國的立法體制可概括為:
1.中央統一領導和一定程度分權的,多級並存、多類結合的立法體制
2.一元、兩級、多層次的立法體制
3.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4.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 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 一切法律、行政法規和地方性法規都不得同憲法相抵觸。 一切國家機關和武裝力量、各政黨和各社會團體、各企業事業組織都必須遵守憲法和法律。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 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
❺ 簡述我國立法體制的基本構成是什麼
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國家立法權以及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規章制定權構成的。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
一是中央與地方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二是中央各國家機關之間立法許可權的劃分。由於各國的政治制度、經濟發展狀況、歷史文化傳統、民族狀況等情況不同,因此,各國對立法許可權的劃分也不盡相同。
我國立法體制的基本特徵:
我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共產黨是國家的領導核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統一的單一制國家是歷史形成的傳統,這些因素決定我國的立法許可權必須相對集中,不能過於分散,以利於維護法制的統一和國家的統一。
同時,由於我國地域廣闊,各地情況很不相同,要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我國是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我國正在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其他各項改革,需要不斷完善法制,等等,這些因素又決定我國的立法許可權不能過於集中,必須適應各種不同情況,有利於充分調動各方面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有利於促進改革發展穩定和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❻ 行政法的基本體系
法律分析:行政法的基本體系包括行政處罰法、治安管理處罰法、稅收徵收管理法、政監察法、審計法、行政復議法百、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等。1、所謂行政法,是指行政主體在行使行政職權和接受行政法制監督過程中而與行政相對人、行政法制監督主體之間發生的各種關系,以及行政主體內部發生的各種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稱。2、行政法由規范行政主體和行政權設定的行政組織法、規范行政權行使的行政行為法、規范行政權運行程序的行政程序法、規范行政權監督的行政監督法和行政救濟法等部分組成。其重心是控制和規范行政權,保護行政相對人的合法權益。3、包括兩層含義:第一,行政法是國家一類法律規范和原則的總稱;第二,這一系列法律規范和原則調整的對象是行政關系和監督行政關系,而不是別的社會關系。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處罰法》 第一條 為了規范行政處罰的設定和實施,保障和監督行政機關有效實施行政管理,維護公共利益和社會秩序,保護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 第一條 為保證人民法院公正、及時審理行政案件,解決行政爭議,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監督行政機關依法行使職權,根據憲法,制定本法。
❼ 簡述我國立法體制的基本構成
1.法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是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1982年憲法賦予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法律的權力,是我國立法體制的一個重要改革。30多年來,我國的多數法律是由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的。
為了保證國家必要的集中統一,立法法規定下列十個方面的事項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專屬立法權,只能由法律規定:一是國家主權的事項;二是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府、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的產生、組織和職權;三是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特別行政區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四是犯罪和刑罰;五是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六是對非國有財產的徵收;七是民事基本制度;八是基本經濟制度以及財政、稅收、海關、金融和外貿的基本制度;九是訴訟和仲裁製度;十是必須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其他事項。
2.行政法規。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根據立法法的規定,行政法規可以就下列兩個方面的事項作出規定:一是為執行法律的規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規的事項;二是憲法第八十九條規定的國務院行政管理職權的事項。此外,國務院還可以根據實際需要,經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授權,對屬於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專屬立法權而尚未制定法律的事項,制定行政法規,但犯罪和刑罰、對公民政治權利的剝奪和限制人身自由的強制措施和處罰、司法制度等事項除外。這些事項只能由法律作規定,不能由行政法規作規定。
3.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和其他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根據立法法的規定,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以下兩個方面的事項作出規定:一是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二是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同時,立法法還規定,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法律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較大的市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海南省、深圳市、廈門市、汕頭市、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按照全國人大的授權,根據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遵循憲法的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制定法規,在各自的經濟特區范圍內實施。
4.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生效。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但不得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作出變通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五十一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組織協調,發揮在立法工作中的主導作用。
第五十二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立法規劃、年度立法計劃等形式,加強對立法工作的統籌安排。編制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應當認真研究代表議案和建議,廣泛徵集意見,科學論證評估,根據經濟社會發展和民主法治建設的需要,確定立法項目,提高立法的及時性、針對性和系統性。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由委員長會議通過並向社會公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負責編制立法規劃和擬訂年度立法計劃,並按照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要求,督促立法規劃和年度立法計劃的落實。
第五十三條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有關的專門委員會、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應當提前參與有關方面的法律草案起草工作;綜合性、全局性、基礎性的重要法律草案,可以由有關的專門委員會或者常務委員會工作機構組織起草。
專業性較強的法律草案,可以吸收相關領域的專家參與起草工作,或者委託有關專家、教學科研單位、社會組織起草。
第五十四條提出法律案,應當同時提出法律草案文本及其說明,並提供必要的參閱資料。修改法律的,還應當提交修改前後的對照文本。法律草案的說明應當包括制定或者修改法律的必要性、可行性和主要內容,以及起草過程中對重大分歧意見的協調處理情況。
第五十五條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提出的法律案,在列入會議議程前,提案人有權撤回。
第五十六條交付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全體會議表決未獲得通過的法律案,如果提案人認為必須制定該法律,可以按照法律規定的程序重新提出,由主席團、委員長會議決定是否列入會議議程;其中,未獲得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的法律案,應當提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審議決定。
第五十七條法律應當明確規定施行日期。
❽ 我國立法體制的基本構成
法律分析:我國的立法體制的基本構成如下: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國務院行使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政府行使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區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五十八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
第八十九條 國務院行使下列職權:
(一)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
(二)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
(三)規定各部和各委員會的任務和職責,統一領導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工作,並且領導不屬於各部和各委員會的全國性的行政工作;
(四)統一領導全國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工作,規定中央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國家行政機關的職權的具體劃分;
(五)編制和執行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算;
(六)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生態文明建設;
(七)領導和管理教育、科學、文化、衛生、體育和計劃生育工作;
(八)領導和管理民政、公安、司法行政等工作;
(九)管理對外事務,同外國締結條約和協定;
(十)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
(十一)領導和管理民族事務,保障少數民族的平等權利和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利;
(十二)保護華僑的正當的權利和利益,保護歸僑和僑眷的合法的權利和利益;
(十三)改變或者撤銷各部、各委員會發布的不適當的命令、指示和規章;
(十四)改變或者撤銷地方各級國家行政機關的不適當的決定和命令;
(十五)批准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區域劃分,批准自治州、縣、自治縣、市的建置和區域劃分;
(十六)依照法律規定決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范圍內部分地區進入緊急狀態;
(十七)審定行政機構的編制,依照法律規定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行政人員;
(十八)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授予的其他職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