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文化與民族精神

法治文化與民族精神

發布時間: 2023-08-27 19:58:04

Ⅰ 如何理解解讀法治精神

如何理解和把握好法治精神,學習和踐行法治精神,我認為應主要在五個層面下工夫:

一、法治精神對依法執政理念提出了更高要求

黨的十七大報告把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作為提高領導幹部執政本領,改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的根本要求,表明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對法治建設的規律把握得越來越透徹和准確。

依法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維護憲法和法律在國家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的權威;黨的執政行為也要符合法治精神、法治原則和法律規范,懂得運用憲法和法律來治理國家和社會。依法執政,就是要求執政黨的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自覺地在憲法和法律范圍內活動,黨對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在程序和手續上都應符合法律的規定。黨員領導幹部要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不允許有任何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更不允許以會代法、以權壓法。只有執政黨自覺弘揚法治精神,憲法和法律的權威才能在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和社會生活中真正凸顯出來,才能實現和確保依法決策,依法執政才能真正落到實處。

二、法治精神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巨大動力

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方略,至今已有十年時間。確立和實施依法治國方略,是改變人治,走向法治,從法律制度的層面深入到法治精神的內涵,從法制體系的構建升華到法治文化的培育,從經濟建設的環境提升到整個法治環境。法治精神是依法治國的支撐點,是一股巨大動力。弘揚法治精神既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方略的價值追求,又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精神面貌。顯而易見,「弘揚法治精神」對於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一是深入推進依法治國方略,需要進一步增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進一步提高全民法律素質;二是倡導弘揚法治精神,可以用先進、科學、文明的法治精神引導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全面落實。

三、法治精神是社會主義價值體系的核心

和諧社會靠什麼去支撐?如何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十七大報告提出的「法治精神」這個新理念就是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豐富和完善,明確了法治精神的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在法治建設領域的具體表現,法治所追求的正義、公平、民主、自由、人權、秩序、和諧、安全等價值也就是法治建設所遵循的基本價值觀。學習和踐行法治精神,就是要以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核心,突出以人為本、執政為民、社會和諧。法治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集中體現。時代不同、社會不同、法治精神的核心亦不同。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的目標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和諧精神凸現為法治精神之核心。將和諧精神作為法治精神的核心,關鍵是用和諧精神統領法律價值體系,將和諧精神融入法律規范體系,用和諧精神指導法律運行實踐。從這個意義上說,弘揚法治精神的提出和踐行,從法的價值觀角度豐富和發展了社會主義的共同價值觀,進一步豐富完善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事業提出了更高的價值要求。

四、法治精神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

十七大報告中提出「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這為新時期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提供了指導思想和精神動力,為提高社會主義法治文化「軟實力」建設提供了重要的精神導向。

以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也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我國封建社會歷史較長,「人治」封建思想有一定影響,注重綱常倫理使中國社會具有「關系社會」、「人情社會」的色彩,這都成了法治建設的歷史和文化障礙。例如,當前,對一些社會矛盾和糾紛,人們往往習慣於藉助「上訪」的途徑,而不選擇法律解決方式,這都折射出當前「人治」與「法治」、司法公正與司法權威的矛盾和沖突。這不僅僅是出於歷史文化的影響,更重要是反映出政府依法行政、司法機關公正司法的某些缺陷。因此,要努力提高和充分運用國家的軟實力,真正樹立起法律的權威,對於提升綜合國力具有重要意義。

五、法治精神是開展法治宣傳教育的力量源泉

十七大報告明確提出,要深入開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自覺學法、守法、用法的社會氛圍。這是黨對新時期法制宣傳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務、新目標,擔負法制宣傳教育職能的司法行政機關應不辱使命,不斷深化和改進法制宣傳教育。在構建和諧社會的背景下,通過法制宣傳教育與人民調解相結合,運用「軟解決」和「軟處理」的方式,預防和化解各類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以法制宣傳教育為主渠道的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諧因素,最大限度地減少不和諧因素,不斷促進社會和諧。

Ⅱ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類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
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搜狗問問

(2)法治文化與民族精神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群眾性的普法宣傳設施設備、關於法治宣傳教育的制度規范等構成的,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心理支持力量,屬於文化的重要內涵。法治文化改變了傳統文化中不重視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作用的社會心理傾向,形成人人遵從法律的意識,創造出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氛圍。
治文化實際是文化的一種。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法治文化就是體現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夠促進法治進步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及相應的文化現象等;
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領域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一種文化。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做了相當大的努力。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定了憲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就是營造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
再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五四憲法」資料館,這實際上是一個紀念館博物館,也是營造法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載體。還有很多單位很多地區設有法治廣場、憲法大道等。這種有形的載體可以提醒人民群眾法治的重要性、憲法至上性並營造出一種法治氛圍。
另外,組織青少年參觀法庭、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審理,這也是一種法治文化的熏陶。人們在這樣一種氛圍里長期熏陶,就會形成一種法治信念,就會自覺形成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這就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Ⅲ 法治精神是什麼

「法治精神」是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精神。這種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既吸納並體現了人類法治文明的共同規律和基本價值,又立足於並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中國民主法治建設的基本國情和特定價值文化。

社會主義法治精神的具體表徵

1、理性概念源於古希臘時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邏各斯」(logos)說,它兼有客觀規律和主體理性思維的雙重含義,主要是指合客觀性(區別於信仰)和合邏輯性(區別於感性、情感和慾望等非理性)。

2、美國法理學家博登海默曾說過:「理性乃是人用智識理解和應對現實的(有限)能力。有理性的人能夠辨識一般性原則並能夠把握事物內部、人與事物之間以及人與人之間的某種基本關系。有理性的人有可能以客觀的和超然的方式看待世界和判斷他人。

Ⅳ 大學生如何認識新時代民法典彰顯的民族精神與時代價值

寫作思路:意高則文勝立意,就是確立的中心和意圖,要保證文章的感情和思想觀點正確,符合客觀事物的本質和規律,符合我國基本政治原則,符合人的基本道德要求,能給人以積極的啟發。

正文:

中國是擁有五千年法治文明的世界文明古國,在長期的治國理政實踐中積累了十分豐厚的政治智慧與法律智慧,並形成了法典化的立法傳統。然而,在漫長的歲月變遷中,中國古代始終沒有出現一部獨立的民法典。

近代雖制定了民法,但因一味移植西法、脫離國情實際而無法保障民眾的合法權益。新中國成立以來,陸續制定了《民法通則》和《婚姻法》《繼承法》《合同法》《物權法》《侵權責任法》等一系列民事單行法。

覆蓋民事法律關系的方方面面,為編纂一部旨在維護民事權利、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性質的統一民法典奠定了制度基礎、實踐基礎和理論基礎。民法典的誕生,將開啟中華法治文明新的歷史篇章。

其一,民法典凝聚中華民族共同意志,體現出社會主義立法的民主性、科學性和先進性。民法典在編纂過程中採取開門立法的方式。

廣泛聽取和吸收各界群眾的意見和建議,不斷充實和改善相關條文,嚴格履行法定程序,最大程度傾聽民意、反映民情、薈萃民智,是群眾路線在立法層面的深入貫徹,生動詮釋了科學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集中反映出社會主義立法的優越性。

其二,民法典既體現出新時代的核心價值,也弘揚了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核心價值與民族精神相輔相成,都是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生活方式、理想信仰、價值觀念最本質、最集中的表達,深刻影響著中國人民的特質和稟賦,持續塑造著中華民族的靈魂和性格。

民法典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孜孜追求並不懈堅持的自願、公平和誠信原則納入其中,不僅實現了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有機結合,也展示了民法典捍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遵從民事立法普遍原則的基本立場,彰顯出中華民族在推動法治文明發展進步中的偉大創造精神。

其三,民法典是對依法治國經驗和智慧的升華,是人民權利保護的宣言書。民法典並不是憑空立法,而是在認真梳理和科學總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下法治建設經驗與運行規律基礎上,對現行民事立法進行整理而成的。

無論是總則條款的設置,還是分則內容的排列,都體現出契合時代和社會發展需要的務實精神。尤其是人格權的獨立成編和諸多平等保護國家、集體、私人的物權的規定,切實回應了大數據時代公民個人權利面臨的現實挑戰,表達了新時代民法典對人民權利保護的鮮明態度。

Ⅳ 司法考試題法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這是我搜到的:
法治文化的概念
對法治文化,目前有各種解讀。具有共識性的觀點認為,法治文化應該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是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文化類型。
筆者認為,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目前在法治理論研究中,一切對法治內涵的揭示,對法治社會表徵和遵循原則的描述與總結,法治運行機制的建構和實踐活動,諸如法治的價值目標追求、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法治的制度設計和運行模式、法治的實現狀態等,都屬於法治文化的內容。
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關系
法治文化是一種先進的法律文化。從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概念及結構比較來看,兩者都包括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兩個部分,並無實質性的差異。在邏輯關繫上,法治文化應歸屬於法律文化的范圍之內,法律文化的外延大於法治文化的外延,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發展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是一種與人治文化相對立的先進法律文化。法律文化除了正面的法治文化以外,還包括非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區別與聯系。首先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聯系具有歷史屬性。兩者都是人類社會本身生成或演進的產物。正是在一國法律(法治)實踐的時間流變中才形成相應的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但是由於受法律(法治)實踐的條件所限,法律文化更可能強調傳統性,而法治文化更凸顯現代性。但是由於現代和傳統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這種區分僅僅具有學理上的價值。
其次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聯系具有實踐關聯性。法律文化與法治文化都具有濃厚的實踐關聯性,即作為文化的法律或法治都是人們法律實踐積累而成的。沒有人們具體的法律實踐,不可能形成所謂法律文化或法治文化。正是在具體的法律實踐中,作為文化的法律或作為文化的法治才可能成為一種存在,而成為一種治國理政和糾紛解決的經驗及智慧。
另外,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聯系具有實踐可轉化性。無論是法律文化的倡導者還是法治文化的信奉者,二者都關注制度層面背後人們的生活模式對法律的影響。只不過在研究層面上,法律文化研究者更關注規則背後的因素對於規則適用的有效性和實效性的制約,尋求通過破解傳統或通過傳統來實現法律現代化的路徑。而法治文化的研究者更多地關注人類一些普適性的要素,如民主、自由、人權等。但從實踐考察,由於法治文化的普適性存在一定的限度,在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需重視「本土資源」或「民族精神」,而法律文化則能提供相應的資源。同時,法律文化可以轉化為法治文化,特別是法律文化中的一些合理的、適合法治現代化的因素,則更能促進這種轉化。
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區別。首先,兩者的區別在於研究背景的不同。法律文化更主要的是回應和解釋,法律作為一套規范體系與法律規范背後的習慣、傳統和長期養成的社會心理等因素之間存在悖論和沖突。特別是當這種悖論和沖突影響具體司法案例判斷或具體立法的議案內容的時候,則更為凸顯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法治文化是人們對既有的法治建設的一種反思和重新思考的產物,更多地回應了人們對於謀求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人權等的訴求,特別是在精神和理念層面要求人們去信任法律、信仰法律。
其次,兩者的價值判斷不同。一般認為,從形式意義上,法律文化與法治文化沒有太大的實質性差別,兩者的實質性差別體現在內容上,即法律文化為中性概念,而法治文化為價值概念。從內容上比較,法律文化中既有正面的價值判斷,也有負面的價值判斷;而法治文化則是正向價值判斷的文化類型。但對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比較僅限於此還不夠,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比較。
我們在肯定法治文化的正價值取向的同時,要對法治的理念和法治的實踐加以區分。我們要看到法治文化作為價值目標追求,是衡量法治實踐的標准。但在具體的法治實踐中,可能會出現許多對法治文化認知的不利因素。換言之,法治文化在實踐中展現給人們的並不都是美好的一面。
法治的手段本身具有局限性。法律以其特有的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對社會生活發生著深刻的影響。但我們看到作為法治手段的法律在作用於社會生活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據龐德的觀點,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有些限制產生於對適用法律的事實,在其確定中包含著的各種困難。確定事實是一個充滿著可能出現許多錯誤的困難過程,錯誤認定曾導致過許多錯判。第二,有些限制產生於許多義務難以捉摸,它們在道德上很重要,但不能在法律上予以執行。第三,有些限制產生於許多嚴重侵犯重大利益的行為,其所使用的方式微妙離奇,而法律手段對這些利益的保障卻無能為力。第四,有些限制產生於對人類行為的許多方面、許多重要的關系以及某些嚴重的不良行為不能適用規則和補救等法律手段。換言之,法律懲罰的范圍是有限的。第五,有些限制產生於為了推動和實施法律,必須求助於個人的必要性。因為法律不會自己實施,一定要有人來執行法律,人的素質對法律的實施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法律在社會控制中擔當主要功能時,還需要其他手段的配合。
法治文化可以分為理念上的法治文化和制度層面的法治文化,從理念上看,法治文化包含了人們對於法治國家建設實現的一系列理想和正當性的價值追求。但是理念上法治文化的實現必須通過具體的制度性的法治文化來達成。至於能否說所有的制度性的法治文化都具有正面價值的判斷,這就需要具體的法治實踐的檢驗,同時受制於落實法治制度的具體社會條件等一系列因素。
在法治實踐中,每個法治價值要素的實現並不都是均衡的。在法治價值目標中有各種構成要素,每個價值要素對法治社會的構建都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在法治實踐中,並不能保證每個法治價值要素的實現都是均衡的。可能的情況是,在追求法治價值目標的過程中,會導致法治價值目標各要素之間的失衡,即在追求一個價值目標時,可能會影響或者損害另一個價值目標,從而導致人們對法治的信賴缺失,比如在司法理念中,強調程序正義優先,在實踐中,實現程序正義的同時,有可能犧牲實質正義。這從法治的理念上可以得到解釋並被視為正當,但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得到當事人及普通公眾的認同,難以達到主流話語中的社會效果,從而損害法治的權威。

Ⅵ 為什麼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同時強調,「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這些論述深刻闡述了守法意識、法治精神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重要性。
人類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銘刻在石柱或銅表上,但鑄鼎未必傳世,勒石未必長存,真正流傳下來的是「銘刻」在全體社會成員心中的法治精神。歷史發展表明,只有法律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規則,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法的意義、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現出來,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終落地。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要達到「全民守法」的目標,必須以法治政府的建立促進法治社會的發育,以司法的嚴謹、執法的嚴格來培育公民守法的自覺性。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司法公正對於社會公正的引領作用,並在此基礎上,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只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件具體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對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權威,他們對法律的態度才能由認識到遵守,由信任到信仰。

守法需要自覺,自覺守法要靠各行業、各領域的自我管理來培育。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同時,也要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使各行業、各領域的從業者,真正在實實在在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中,一點一滴培養起社會責任意識和法治精神。

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建設,離不開類型多樣的宣傳與教育。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已經完成了以全體公民為教育對象的五個法治宣傳教育五年規劃,「六五」普法規劃正在進行中,普法內涵不斷豐富、領域不斷拓寬,已經成為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我們要在全民教育基礎上,繼續推進針對不同領域、不同群體的法治教育,不斷創新宣講和教育方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以精準滴灌和春風化雨的形式,將法治教育送入街頭巷尾、百姓人家。只有經過多管齊下的法治教育、培育,遵法守法的意識才能蔚然成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才能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落地生根,並為全面深化依法治國夯實堅實的社會基礎。
參考: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0/31/nw.D110000gmrb_20141031_1-02.htm

熱點內容
明朝司法程序 發布:2024-11-17 14:13:51 瀏覽:549
民事訴訟法百度雲 發布:2024-11-17 12:40:18 瀏覽:449
勞動法對於公休和法定假日的規定 發布:2024-11-17 12:10:34 瀏覽:12
合同法最新修訂日期 發布:2024-11-17 11:57:47 瀏覽:367
規章不須經國務院批准 發布:2024-11-17 11:21:17 瀏覽:765
江寧法律援助中心55 發布:2024-11-17 11:03:23 瀏覽:287
民法於飛老師 發布:2024-11-17 10:58:58 瀏覽:944
制定規章制度的討論記錄 發布:2024-11-17 10:43:56 瀏覽:998
聘請常年法律顧問協議需要注意什麼 發布:2024-11-17 10:03:42 瀏覽:690
怒江州司法局 發布:2024-11-17 10:02:14 瀏覽: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