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連帶主義法學
⑴ 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什麼
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是國際法的一個基本理論問題,即國際法依據什麼對國際法主體有拘束力。對於這個問題,國際法學者提出了各種不同的理論,形成了不同的學派。早期,國際法學家對於這個基本理論問題,主要分為兩大派別:自然法學派和實在法學派。後來,在這兩個學派之間又出現了所謂折衷法學派,即格老秀斯法學派。(1)自然法學派。自然法學派是西方法學史上最早的法學流派,17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國際法上最早的自然法學派的代表是西班牙的維多利亞和蘇亞利茲,而後是德國的普芬道夫。維多利亞認為國際法是從自然法派生而來的。而蘇亞利茲認為國際法的基礎是整個人類根據相互之間博愛和寬恕的自然戒律而組成的道義和政治上的「聯合」,這個「聯合」就是自然法。換言之,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德國海德堡大學教授普芬道夫是17世紀自然法學派在國際法上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完全否認實在法的存在,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國際法是自然法的組成部分;國際法之所以對國家有拘束力是由於它來源於自然法。自然法學派不僅於17至18世紀盛行於歐洲,而且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在西方法學界還有復興的趨勢。如在西方法學界出現的「社會連帶法學派」以及「規范法學派」。社會連帶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的根據在於社會連帶關系,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在於從國際社會連帶關系所產生的「各民族的法律良知」。規范法學派認為一切法律無論是國際法還是國內法屬於同一個法律體系,其中的法律規范有不同等級,每一級規范效力的根據在於上一級規范。而整個法律體系的最上級是國際規范,它的效力來源於一個「最高規范」或稱「原始規范」。這個最高規范既是法律規范又是倫理規范,也就是從所謂人類的「正義感」或「法律良知」所產生的規范。其實,無論是社會連帶法學派,還是規范法學派他們完全抽掉了法律的社會內容,而把法律變成了一種與社會現實無關的「純粹法律規范」,當然不可能找到國際法效力的真正根據,最終又回到了舊自然法學派所主張的「人類良知」、「人類理性」、「人類法律意識」等結論上。(2)實在法學派。19世紀,實在法學派興起並取代了自然法學派在西方法學界中的統治地位。實在法學派的發起人是英國的邊泌,奧斯汀繼承並發展了邊泌的思想。他們否定從自然抽出來的抽象概念作為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否定自然法學派關於國際法的效力根據是自然法,國際法是自然法的一部分的觀點;認為在現實世界中起作用的是國家的意志,從而國家的意志是國際法效力的依據。他們設想各國的意志可以合成為「共同意志」,或者強調每個國家的意志是國際法效力的決定因素。這個學派雖然遭到了批評,但還是有一定的影響。而且,在新自然法學派出現的同時,也出現了新實在法學派。新實在法學派之中有一種學說——權力政治學說,認為國際政治支配著國際法,而國際政治的核心是國家權力。在他們看來,國際法效力的依據是各國權力的均衡,即所謂「勢力均衡」。在國際法學界,更有影響的是所謂「政策定向」學說。這個學說把國際法視為國家對外政策的表現,國際法的效力取決於國家對外政策,而在國際關系中有些國家的政策處於支配的地位,從而在國際法的效力上起了主要的作用。(3)格老秀斯法學派。格老秀斯法學派又被稱為「折衷法學派」,因為這個法學派介於自然法學派和實在法學派之間。以格老秀斯為代表的這一學派一方面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另一方面又承認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但總的來說,格老秀斯更傾向於自然法。這個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還有德國的沃爾夫和瑞士的瓦特爾。這個學派認為,自然法是國際法的基礎,是拘束國家的最高法律,自然理性是檢驗國家行為的標准;但又認為國家的共同同意也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這個學派承認國家的同意是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這是應該肯定的,但它採取了折衷主義立場,結果還是不能正確地說明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問題。關於國際法效力的根據,雖然有各種各樣的理論,然而,最重要的一點是:國際法主要是國家之間的法律,國家受國際法的拘束,同時又是國際法的制訂者。因此,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應在於國家本身,即在於國家的意志。當然,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在於所謂國家的意志,並不是指個別國家的意志,也不能說各國之間有「共同意志」,而所指的是各國的意志之間的協議。條約之所以對國家有拘束的效力,是因為條約是國家之間的協議;國際習慣的效力拘束的效力在於它既是各國的重復類似的行為,而且是被各國所認為具有法律拘束力;即使是作為國際法淵源的一般法律原則也是「文明各國所承認者」(《國際法院規約》第三十八條第一項)。事實證明,即使是不同社會經濟制度的國家之間,也是可以達成協議而受拘束的。因此,各國之間的協議,或者說各國的意志之間的協議,構成了國際法效力的根據。
⑵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支派發展
在20世紀的西方法學中,還有不少派別雖與龐德等人的社會法學派觀點有所不同,而在許多基本觀點上又極為類似,因此可列為社會法學派的支派,如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見狄驥)、美國的現實主義法學派、歐洲大陸各國的自由法學派、利益法學派、北歐各國的斯堪的納維亞法學派以及心理學法學派等。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社會法學派在理論上並無顯著改變,但在方法論上日益與自然科學或綜合學科結合而成為一種應用法學。
⑶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學派起源
法國A.孔德在西方法學著作中,常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的創始人。社會學法學的早期代表英國社會學家H.斯賓塞認為社會和國家如同自然界生物一樣,是一個有機體;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生存競爭和強存弱汰;法的任務只在於維護個人自由;每個人只要不妨害他人的同樣自由,就可以從事他所願意從事的任何活動。奧地利社會學家L.貢普洛維奇認為社會發展的動力是種族斗爭;國家起源於較強的原始民族對較弱的原始民族的征服;法是社會中統治集團通過國家權力對被統治集團進行統治的工具;法的原則不是平等而是不平等。法國社會學家G.塔爾德和美國社會學家L.F.沃德等人則被認為是早期社會學法學中的心理學法學派創始人。19世紀末新功利主義法學的主要代表R.von耶林和新黑格爾法學首創人J.柯勒,也被認為是早期社會法學派的首創人。20世紀社會法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奧地利法學家E.埃利希、德國社會學家M.韋貝爾、法學家H.坎托羅維奇和美國法學家R.龐德等。與早期社會學法學家的主要區別是:他們不僅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而且特別強調法的社會作用和效果;他們不是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是強調社會利益和社會調和;他們不是僅從人種學、生物學或心理學一個角度,而是綜合各門學科解釋法律現象。
⑷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介紹
19世紀末葉以來資產階級法學中一個派別。又譯社會學法學派。西方法學家一般認為該派具有下列的一個或兩個特徵:①以社會學觀點和方法研究法,認為法是一種社會現象,強調法對社會生活中的作用或效果以及各種社會因素對法的影響;②認為法或法學不應像19世紀那樣僅強調個人權利和自由,而應強調社會利益和「法的社會化」。
⑸ 社會連帶主義 是什麼意思
社會連帶主義 是以實證主義哲學為理論基礎的社會
學理論流派,在政治學、法學等領域中也有較大影
響。20世紀初,法國社會學家蒲日熱發表《連帶關系》、《連
帶關系的哲學論》二書,系統提出和論證了社會連帶關系
學說,奠定了社會連帶主義的理論基礎。法國法學家、社
會學家狄驥也是主要代表人物。他們認為,由於人們共同
的、不同的需要,產生了同求、分工兩種連帶關系。只有通
過連帶關系與他人合作,人們才能實現共同或不同的需
要。因此社會連帶關系是社會最高原則,是一切社會規范
的基礎。國家、法律、政治只是社會連帶關系的反映,只能
促進、保護這種關系。所以應該用「國家公務概念」代替傳
統的國家主權概念,用「社會職能概念」代替公民權利概
念。而資產階級佔有生產資料,工人被迫出賣勞動力都是
有連帶關系的職責,也只有彼此合作才能互相實現需求。
從而為資本主義的存在提供了一種理論依據。
⑹ 國際法效力的根據是
法律分析:1、自然法學派2、 實在法學派3、 國家意志說與國家自我限制說4、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5、 規范法學派6、 政策定向說。在國際法效力的根據問題上,國際法學界的認識可謂莫衷一是。上述諸種理論或學說各有其合理性,分別試圖從歷史、社會、政治、道德、規範本身和法律本質等不同的角度來說明國際法約束力的來源。
法律依據:《國際法院規約》
第三十八條 法院對於陳訴各項爭端,應依國際法裁判之,裁判時應適用:(子)不論普通或特別國際協約,確立訴訟當事國明白承認之規條者。(丑)國際習慣,作為通例之證明而經接受為法律者。(寅)一般法律原則為文明各國所承認者。(卯)在第五十九條規定之下,司法判例及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作為確定法律原則之補助資料者。前項規定不妨礙法院經當事國同意本"公允及善良"原則裁判案件之權。
第五十九條 法院之裁判除對於當事國及本案外,無拘束力
⑺ 社會連帶主義法學派的與其他學派區別
龐德曾將社會法學派和其他法學派(主要是分析法學派和自然法學派)的區別歸納為以下幾點:該派著重法的作用而不是它的抽象內容;它將法當作一種社會制度,認為可以通過人的才智和努力,予以改善,並以發現這種改善手段為己任;它強調法所要達到的社會目的,而不是法的制裁;它認為法律規則是實現社會公正的指針,而不是永恆不變的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