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道德神爽
1.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為什麼很多人推崇《道德經》
道家思想的核心!
自古在中國成就一番事業的人,沒有不通或彎讀《道德經》的。無為就是無所謂,對一切事象都不放在心上,對人生無所謂成敗;對事物無所謂美醜、好壞;對世態無所謂幻化變遷。
《道德經》讀後感
開篇之前我認為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遊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躚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聖人之象。於是留老子於關內,並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遊。 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後人。
《道德經》只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錦綉,字字珠璣。可謂曠世奇書。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嘆。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永珍,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並汪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為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為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確,《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詮釋!《道德經》一書只有五千餘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麼究竟什麼是道呢?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絕團仔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後幾章多次為道註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里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為道註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為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註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麼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爭,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於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為而無所不為,不爭而不所不得。 處眾人之所惡,而得萬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為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於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致!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築物,銅牆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么?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么?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只能在水中隱於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為道是「無」。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只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只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並不能因為這一點兒自居,應為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像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生殖器,而我們永遠都只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只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只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為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為只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並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只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為「無」。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為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說一個糖果盒,因為裡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了他「有」的價值。「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適用於物質與空間。還適用於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為宇宙,是因為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么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這里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內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這是因為我們內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只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實與虛擬「有」與「無」並作的境界。只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鬆。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物件,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為什麼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為什麼不是由一條線將其分割呢?為什麼黑顏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顏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為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為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將要超越白,白將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顏色,迴圈往復。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迴圈往復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干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這樣只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後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後又恢復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態平衡。我們應該正確的、不幹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為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為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運就藏在你身後。
讀道德經後我總結三十六個字。為無為,無不為,騁至柔,克至堅,習水性,與人善,明陰陽,曉情理,知可止,利於本,有無生,悟道德。
道德經不愧是我們中華文明的瑰寶,其中妙理,還得是你親自去讀才可,每個人讀「道」,都可得不同道。
讀《道德經》讀後感
其實我還是第一次讀道德經呢,因著老師這此布置的作業,沒辦法硬著頭皮去圖書館借了本道德經,從讀書館回來的路上,拿著那本道德經,我突然間覺得這本書該是我應該早去讀的,看著封面上的幾個大字,豁然間心境一片舒坦,究竟是何由,我至今也不懂?
道德經應該說分成上下兩部,上部道,下部德。(長沙馬王堆出土過上德下道的版本,不過公認是上道下德)
按照這種劃分,我們來分開來看它。
道,也就是天道,是自然的規律。
它表現為幾個方面,一是「易」,也就是變易的意思,道德經第一句就這樣說,「道可道,非常道」,可以說出來的道,也就不是「常道」了。
第二個方面就是「易」的規律,所謂「易」的規律,就是「道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反」,這句話的大致意思就是,萬物都是逐步成長,但是「物壯則老」,便要漸漸消減,於是又回到了它的初始狀態。
且不說老子寫這部道德經上部道經的目的就是闡述道德規律,下部德經則主要講的是人之道,也就是如何將天道應用於人事?我們就不難知道。其實老子寫道德經的側重點便是落在下部德經上面。
讀了《道德經》之後,最大的感受還是來自於心靈深處某處的弦被觸動,。「天長地久。天地所以長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說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它們不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長久。所以說聖人把自己置於後,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這不正是由於聖人不自私嗎?所以才能構成就了他自己。但是僅看當今社會,能做到將自己置之度外的又有幾人呢?寥寥可數,高速膨脹的經濟時代,讓更多的人在利慾面前失去自我。不得不說,這是社會的可悲,更是我們不願看到的。
《道德經》僅小小的五千字,可只要你用心去讀去理解,你會發現當中的道理我豈是區區五千字便能概括的。
老子注重人的無為思想, 無為是一種心境、一種修養,是辯證的。向社會推廣無為,有助於國家的穩定,但如果站在歷史發展的高度,片面的無為是無助於人類的進步的,所以對於當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的無為論應該以辯證的方法,一分為二的看待,「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而無為思想用在為人處事的觀點上來看,便是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對人寬容。「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慾則剛。」
《道德經》講了什麼?為什麼它廣受推崇
主要是講了信守道德(或得道)之人之事和道德本身的大概樣貌,以及道德的重要性與如何修為而接近道德(或得道)(並無全面詳細地闡述道德)
所謂 「道理」 一詞的「道」字,就是《道德經》的道字。
主要講的是 理。是理科的理。有物理、事理、人理、法理,理是規律。是事物形成機理的理,有成因、有過程,有結果。
理這種東西,更像是數學裡面的公式。具體事務可能不同(素材不同),但是理卻是想通的(規律是相通)。
分別解釋一下「道、德、經」這三個字的意思:
道,是道路的意思。是人類經歷了若干年對自然事物、人文事物等,走過、經歷過,體驗過後總結出來的規律就是——道。像魯迅說的,「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便成了路。」是人類對怎麼活著,如何更好的生存的趟出來的一條「道」。有了這條「道」,人們在就像得到了一種數學公式,按照公式去套用素材就行了。有了這條道,按著這條道去行駛,就可以讓人類減少對凶險道路的嘗試,減少人類在路途中的坎坷、顛簸。
德,是承載的意思。走路,不能在空中走,是需要有個承載人或物支撐的東西的,這就「德」,是載體的意思。所以叫「厚德載物」。
經,是經典的意思,也有途徑的意思,以及經過的意思。
小於30歲的人,多數不愛看這類的書。多數都是年齡略大的,因為年齡大,生命的體驗更多,看到這類書,想想自己經歷過的事,驗證過了很多東西是自己走了遠路、彎路,對世界的理解與書里講到的理 產生了共鳴。但,人生有很多是非走不可的彎路。因為,經歷的過程有時候是痛並快樂著。
個人認為:人,分兩類,一類是注重過程的人,一類是注重結果的人。《道德經》,更適合於注重結果的人。
道德經廣受推崇嗎?雖說我是老子的信徒,不過沒發現道德經廣為流傳,倒是孔門子弟春風得意。春秋末年,老子見王室衰敗,決心西出函谷關隱居,在函谷關遇到了守關令尹喜,喜是老子的忠實信徒,於是求告老子:您要隱居了,能否寫一部書以供我們後人學習呢?於是老子伏牛背七日七夜,寫出了上下兩卷道德經。道德經可謂人生瑰寶,至聖法門。這不是吹噓,亦非言過其詞,道德經真可謂堪破了宇宙的玄妙,真正是一部雅俗共賞的書。不論是否能吃透其中的玄機,都能受益匪淺。你讀懂到那個程度,便有哪個程度的獲益;有人說,老子是唯心主義的,這話其實完全不準確。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春秋時期老子所作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的思想解釋,《呂氏春秋·不二》用了一個字為其定義,即「柔」字。用三個關鍵詞概括《道德經》的思想體系:第一是「自然」,也就是事情本來的那個樣子,自然之性,天生的。按照事物本來的樣子生長,就達到了生命的最佳狀態;第二是「無為」,不折騰,順應事物的自然本性。「無為」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順應事物的自然之性,這就是第三個詞:「道」,「道」是規律,順應自然本性就是根本的規律。
道以天地為角度。。講天地間的道。。。德以人事為基礎。。講人事間的理。。。
以人的角度所能認知或感知到的宇宙最高規律。。。
道無所不掌控萬物之規律。。。而人確無法完全掌控道的規律。。。
盡人事聽天命。。。冥冥之中皆有定數。。。
道恆無名。。。。
思想大要
《漢書藝文志》謂:"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西漢史學家司馬談《論六家要旨》謂:"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
宇宙觀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漠!獨立不改,周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道大,天大,地大,王大.域中有四大,而王處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較,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價值觀
無、道、德
老子的價值觀由"無"、"道"、"德"三者所構成。
老子言"無",嘗謂:"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當宇宙尚未形成,萬物不會存在,故稱"無"。天地初開,形成宇宙,故稱"有"。"萬物"由"有"所衍生,而"有"從"無"所衍生,天下萬物均起於"有"而終於"無"。
老子言"道",嘗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老子認為"道"是宇宙本體,乃萬物之根源,故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生於天地萬物之先,獨立長存於萬物之外,不斷迴圈執行,遍及天地萬物,絕不止息。老子又認為"道"不可觸控、莫可名狀,故謂:"無狀之狀,無物之泉。"只能用"道"來代表,亦可勉強稱為"大"。故謂:"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意謂"道"是玄妙深奧的,常人難以理解及形容。若可用言語來描述"道",就不是真正的"道"了。當宇宙萬物形成之際,人類會給萬物命名,但都不是事物真正的名字,因為天地萬物都是由"道"衍生出來的。人為自然萬物之一,故須遵守自然法則,故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賦予萬物生機而使各遂其生,故老子認為"道"是萬物的宗主。
老子言"德",認為"德"乃"道"之體現,而"德"應服從於"道",故謂:"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家強調人應當好好行道,目的是助己之修養,避免犯過。
守柔
老子言"守柔",嘗謂:"天下之至柔,馳聘天下之至剛。""道"之所以能迴圈不息,因為"道"具備了柔弱的特質,故言:"弱者道之用。"老子以"水"作喻:"天下柔弱,莫過於水,而攻堅勝者,莫之能勝,其無以易之。"又謂:"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強調以柔制剛,認為"強梁者不得其死",目的在教人謙卑遜讓,以退為進。人若如此,方可明哲保身,故謂:"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豁;為天下豁,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意謂人可有雄心壯志,但不可逞強好勝,應抱持柔弱謙下之道,保持質朴本性。老子強調"守柔",皆因認為除了"道"之外,世間萬物總有沒落的一日。故謂:"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老子又認為世事難測,故謂:"福兮禍所倚,禍兮福所伏。"老子強調"守柔",要求人清虛自守,勿剛強好勝,否則不得善終。
居後不爭
老子認為人應有"居後不爭"之心,嘗謂:"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夫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只有仁慈、儉朴、謙讓不爭的人,方能具備道德勇氣,進而博施於人,受人尊敬擁護而成大器。老子嘗謂:"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只要人能舍棄爭先爭勝之心,深明"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之理。莫自恃聰明,鋒芒太露,應抱持以退為進的處世態度,從而達致"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的境界。
寡慾
老子謂人應"寡慾",故謂:"罪莫大於可欲,禍其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人若懷有"可欲"、不知足"之心,則貪念自生。只有"知足"帶來的滿足感,才是真正的滿足。老子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沉醉於聲色犬馬和口腹物慾會使人神昏意亂,使身體的感官和靈性受損。故老子要求人"無欲"、"去欲",故謂:"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又謂:"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人者為之下。"於生活起居、待人處事應"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達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的境界。
政治觀
無為
"不上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盜;不見可欲,使心不亂.聖人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知者不敢為,則無不治."
"無為",不能理解為無所作為。《淮南子·原道訓》:"無為為之而合於道"。道家的"無為",是清靜自守之義,是道家以"道"修身所要達到的"合於道"的理想境界。能達到這種理想境界便無所不能為(無為而不無為)。
善為下
"古之善為士者不武,善戰者不怒,善勝敵者不爭,善用仁者為下.是謂不爭之德,是以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用兵有言:"吾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仍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加,則哀者勝."
知識論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聖人無心,以百姓心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得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得信.聖人在天下,怵怵;為天下,渾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聖人皆孩之.""知不知,上;不知知,病.是以聖人不病.以其病病,是以不病."
1、書名簡介: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2、內容簡介:
《道德經》,文字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3、成就,即被推崇的原因。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釋出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這部書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古老的哲學著作。
主要講「道法自然」,宇宙萬物自有其規律,即「自然」。人類應順之而非逆天行事。運用了辯證的思想分析事物。
中華文化的主流是道家、儒家、佛教,道家對儒家、佛教禪宗有影響。
2. 道德模範事跡簡介
作為道德模範人物,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守村規民約,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款。下面是我整理道德模範事跡簡介的範文,歡迎閱讀!
道德模範事跡簡介篇一
董昌友,男,1949年出生,中共黨員,鄂城區澤林鎮余山下村村民。其父在三年自然災害期間,把毫無血緣關系的孤寡老人接到家中當自己的母親一樣照顧,父親去世後董昌友夫婦接過愛心和孝心的接力棒。為了方便照顧老人,他們將自己的母親送到三弟家贍養。
家裡條件拮據,他們寧願自己餓著肚子幹活也要讓老人吃上米飯;家裡無錢買葯治療老人腎炎,董昌友在醫生的指導下親自到白雉山採摘草葯,一采就是10年,老人在董家人的悉心照料下,腎炎奇跡般的痊癒了。老人怕拖累董昌友一家曾幾次想絕食自殺,董昌友夫妻那幾天輪流日夜守在她身邊,耐心開導老人。為了讓老人解開心結,董昌友夫婦專門用人力車拖著老人到城裡、西山公園等處遊玩。他們把老人當成自己的親奶奶,50多年來,接力悉心照料老人至103歲。
董家兩代人孝行善舉感動眾生,董昌友被評為鄂州市第二屆“孝老愛親模範”。
道德模範事跡簡介篇二
我叫××,家住××鎮水泥預制廠,在××一中工作,上有八十多歲的奶奶和五十多歲的父母,全家總共有八口人。多年以來,夫妻二人在孝敬父母,兄妹和睦,鄰里團結,遵紀守法等方面做了一點應該做的事情,下面就幾個方面作以下匯報:
一、孝敬父母
我和妻子潘柯是XX年初結婚,至今已有四年了,一直和父母同住一個院、同吃一鍋飯.我門是這樣想的:父母歲數都大了,他門一輩子經歷的苦難不可勝數,可想而知。隨著改革開放,給農村帶來了勃勃生機,我門的日子是越過越好、越來越紅火,但我門絕不能因為生活好了而忘記生我、養我的父母,是他門給了我生命,撫養我門成人,是他門帶我步入社會,教我怎樣作人,不能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是作人最起碼的標准,人人都要有一顆善良的尊重父母的心,我門的良知不但僅埋再心裡,更重要的是落實再行動上,精心贍養我門的父母與奶奶。奶奶從年青時身體就不好,有胃炎等疾病,每年都要住幾次院,爸爸工作忙,每當這個時候,都是我第一個帶奶奶去醫院,盡管我的工作也很忙,但每次都是堅持到奶奶病情穩定、痊癒後才離開病房。今年夏季的一個傍晚,天上的雨嘩嘩的下個不停,突然聽到我的妻子焦急地喊:"您快來呀,咱奶病了"我立即趕到奶奶的房間,看到奶奶吃力地低這頭,嘔吐不止.我沒有再多想,立馬撐起雨傘,找車把她送到了醫院,樓上樓下拿葯、輸水,一直忙到下半夜一點多鍾,直到奶奶病情穩定下來,這才喘了一口氣。常言道:"順者為孝",老人上了歲數,話多嘮叨是經常的,每當這個時候,我都和妻子、女兒講,不能和老人計較小節,尊敬老人是我門的傳統美德.雖然有些話年輕人不愛聽,但絕無惡意,我門要耐心聽,等聽完再作解釋,這樣就會化解某些誤會.所以結婚幾年來,一家人關系一直很融洽,從沒紅過臉、吵過架.好心就有好報,我門對父母、奶奶的精心照料,同時也換取了她們對我門兒孫的疼愛,每當工作都忙的時候,父母總是能給我門燒好開水、作好飯菜,奶奶還能照顧好小孩子,使我門安心工作.
二、兄弟團結、妯娌和睦
我們堂兄弟六個,雖然都已分家過日子,各自有各自的家庭,但我門是分家不分心,每當家庭有事或困難的時候,總能聚到一起共同商量解決困難的辦法,特別是對待老人的問題上,我門都是爭先恐後地孝敬她們。比如:每當奶奶住院交葯費的時候,我們兄弟六人都是爭這去交錢,爭著在醫院照奶奶。我們之間相互謙讓、相互體諒,從不為雞毛蒜皮的事計較,都本著以和為貴的態度對待對方,每年孝敬父母贍養費都是多給。您敬我一尺、我敬您一丈,人心換人心、四兩換半斤,兄弟之間、妯娌之間從不因一些鎖碎的小事而破壞家庭和睦.有些兄弟之間、妯娌之間鬧矛盾都是小事引起,他門之間的問題得不到解決,什麼也沒得到,到是受到了別人的指責,是背著不忠不孝的罵名,最終走上法庭.我門要本這大事講原則、小事講風格的態度,本這吃虧是福的心態.這樣才能處理好他門兄弟之間、我門妯娌之間的關系."這些年來,正是她門的高風亮節,大仁大義的作法,使我門這個大家庭和睦幸福,讓四鄰羨慕,並且的到大家的交口稱贊。
三、鄰里關系
我的家住再一個不太大的院子里,周圍有零幾戶人家,這些年來,我門家從未和鄰里產生矛盾,大家都本這和平共處相互尊重的原則,一家有難、多家支援,把鄰里關系處理的很不錯,我門有一個鄰居是從外地搬來的,家境較為貧寒,他的兒子經人介紹毫不容易找了個對象,但家裡窮的連見面禮都拿不出來,最後還是我給了他二千錢才應付過去,後來結婚,照舊拿不出錢辦喜事,為成就這對青年的婚事,我再一次毫不猶豫的拿出二千元錢來,幫他門辦了婚事,使這對有情人終成眷屬,感動得他門的老母親逢人就講、見人就誇,講我是天底下最好的人.
四、遵紀守法
我們一家人在工作、生活等社會活動中,總是能模範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遵守村規民約,積極交納社會公益款,從未出現過任何違法亂紀的現象,我也多次被評為××一中黨支部的優秀黨員。
道德模範事跡簡介篇三
xxx,女,土家族,42歲,大專文化,xx縣地方稅務局一名普通幹部。在工作中,她愛崗敬業,任勞任怨,多次受到局領導和同志們的好評;在生活中,xxx懷著一顆孝順之心、一顆體貼之心、一顆關愛之心,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踐行著為人女、為人妻、為人母的高貴品質,在平凡的生活中演繹著點點滴滴的親情故事。
一顆孝順之心
小x本姓x,三歲的時候,在縣城工作的姨父姨母因膝下無子,家住xxx鄉的親生父母把她過寄給姨父姨母撫養,後來她也就隨姨父姓了“x”。看著xx從上小學、到參加工作,再到出嫁成家,兩位老人傾注了大半輩子的心血,盡了老一輩人應盡的義務。
參加工作後的xx,回到家就幫姨母洗菜做飯,收拾房間,休息日陪著兩位老人聊聊天,散散步。剛參加工作那時工資低,xx捨不得給自己買時髦的服裝,總惦記著先給兩位老人買點布料添件新衣服,或是買點水果、副食之類的東西讓老人們嘗嘗,這一習慣一直到xx成家後都還堅持著。2005年3月,姨父因病去世,辦完姨父的喪事後,她把年邁多病的姨母接到自己的家裡一起生活。姨母年青時就患上了冠心病和糖尿病,為了護理好姨母的身體和飲食生活,她專門跑到醫院去咨詢醫生,家裡有這種病狀的老年人怎樣從生活保養到葯物調理方面進行照顧。飲食方面,患糖尿病的人應多吃菜少吃飯,xx就照著烹飪書試著給姨母做些可口的菜吃,剛開始不是缺鹽就是淡味,時間一長,菜也就做得越來越好吃。姨母體胖怕熱,行走不方便,卻又喜歡出門散散步,每次從散步到回家是走一走停一停,上樓梯也要歇上一會兒,看著姨母大汗淋淋地回到家,xx很是心疼,幾天之後,家裡便安裝了空調。為了照顧好姨母,同學之間的小聚、單位組織的三·八旅遊活動,xx也都放棄了。實在是推不掉的應酬,xx也是提前為老人准備好飯菜再參加。xx對孝的理解是:老人把兒女養大不容易,兒女為了老人的健康和幸福,應該付出最大的努力和代價。
一顆體貼之心
xx的丈夫xxx在縣人民銀行工作,是一位農家子弟,憑著農家子弟的勤奮與好學,從一名普通的工作人員一步一個腳印走上了領導崗位。丈夫走上領導崗位後,工作上較忙,一年四季出差、開會、學習的時間多,照顧老人和家務活兒大多都落在了xx一個人的肩上。一次,姨母生病住院需要人服待,丈夫又出差在省里開會,在不影響自己工作的情況下,xx到醫院陪伴姨母,病床前端水送飯,為老人梳頭洗腳,多少個日日夜夜,那個中滋味,怎一個累字了得!自己的親生父母常年呆在鄉下,有時老年人打個電話上來想看看外孫,xx只好利用“雙休日”帶著兒子買些營養品去鄉下看望兩位老人,第二天下午又要匆匆忙忙地趕回宣恩上班。“百善孝為先”,男人在忙著經營自己事業的時候,也往往記不起父母的生日,前幾年公公婆婆住在中間河,有一年,xx提醒丈夫,今年婆婆過生時,咱們一家三口一定下去看看,結果婆婆過生那天,丈夫單位上級領導臨時來檢查工作,她只好默默地帶著兒子去為婆婆做生。
一顆關愛之心
兒子xx現在xx民族學院讀書,在兒子的培養教育上,xx沒少操心過。兒子上小學的時候,體弱多病,時常感冒發燒,xx不是送兒子去打點滴,就是上門診去拿葯,晚上還得監督兒子完成作業、背英語單詞。在兒子的成長方面,她更注重對兒子品德和生活能力的培養。兒子上初一的時候,與一位叫xx的同學玩得特別好,只要家裡做了好吃的菜,他都會把這位同學叫到家裡來。
有一次在學校,兒子與xx因為口角之爭,一時氣憤的宗坤居然拿起板凳打了平日里玩得最好同學。老師通知xx趕到學校後,問清了原因,原來,兒子的同學因隨口帶了一句罵人母親的臟話,宗坤一時沖動用板凳砸了同學。回到家後,xx對兒子說:“他是你玩得最好同學,你要學會謙讓,不能因為一句話出口沒注意,你就動手打人。”後來,對方的家長也知道自己的孩子做得不應該,專門到xx家道歉。兒子在家裡的時候,xx不寵兒子,對兒子本來力所能及的生活自理勞動,放手讓兒子自己去做,比如收拾自己的房間,整理書桌、書包,晚自習回家自己煮麵等等;對兒子在外交友方面,也不是給太多的零花錢,防止兒子養成大手大腳的不良習慣。兒子高中是在外縣住讀的,一向坐車就暈坐的xx還是向單位請了兩天假,開學那天把兒子送到了學校,作了簡單的安排後,第二天就回到了xx。對兒子的愛和教育,xx說:“要愛得適當,愛中有合理而嚴格的要求;要照顧得適當,一定要給兒子一些靠他自己的出力而獲得成果的機會;要關心得適當,得放手時且放手,該放心處且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