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錢財

道德錢財

發布時間: 2021-01-03 22:14:50

『壹』 是錢財重要還是道德

道德,錢沒了可以賺,道德沒了花錢也補不回

『貳』 什麼是道德

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實踐的理性和思辨的理性不同,前者較為粗略,後者較為精密。思辨只有對錯之分,沒有中間狀態,而實踐的精髓正在於選擇,並且中間狀態就是最好的選擇。例如,在對待恐懼時,有三種選擇,魯莽,勇敢和怯懦。

勇敢這種選擇就被認為是合乎道德的,而另外兩種選擇就被認為是違反道德的,所以說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但是,一隻燕子帶不來春天,一次良好選擇也不能成就道德,所以還要多加一個限定,即養成習慣。綜上所述,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

(2)道德錢財擴展閱讀:

一、道德功能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二、道德准則

既然道德是一種良好的選擇習慣,像射箭一樣有一個標靶,即人的幸福,所以也像射箭一樣,需要在實踐中根據感覺來調整和提高它的命中率。因此,說道德的准則是感覺當不為謬誤。

有人說道德的准則是自由,而把自由又定義為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這話一半正確,一半不正確。因為相同人的幸福是相同的,不同人的幸福是不同的。對幸福一概而論,是智力不成熟的表現。人的性格是有多樣性的,有的人愛好思考,有的人愛好運動。

即便同一個人,小時候和長大了的性格也有可能不同。因此,幸福和快樂也具有多樣性。對待不同的人,幸福既然不可以一概而論,相應的道德也就不可以一概而論。

如果對象全都是自由人,那麼既不壓迫人,也不受人壓迫誠然是一種道德,但是如果對象一方是自由人,一方是奴隸,那麼道德就是一方壓迫另外一方。不可以強求相同的人遵循不同的道德,也不可以強求不同的人遵循相同的道德。

『叄』 為什麼人會覺得金錢與道德相悖

金錢是多學科的研究對象。研究金錢的哲學理論主要包括經濟哲學和社會哲學。用哲學的觀點來說,金錢在人生中佔有重要地位,但不是至高無上的地位。
1、金錢是商品社會的必需品
①金錢不是萬能的,沒錢也是不行的。
金錢的學術概念是貨幣。貨幣是固定充當一般等價物的特殊商品。
金是黃金。馬克思曾經說過,「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
錢原來是一種大鋤(農具),形狀象沙和尚的禪杖。曾經在我國很多地區充當一般等價物。後來人們便把各種貨幣簡稱為錢。
貨幣(金錢)拜物教就是把物當作神來崇拜。
金錢不是萬能的。海外華人作家孫淡寧在《農婦隨筆選》中寫到:「錢可以買到房屋,但買不到家;錢可以買到葯品,但買不到健康;錢可以買到娛樂但買不到愉快;錢可以買到夥伴但買不到朋友;錢可以買到服從但買不到忠誠。」將來的共產主義社會各盡所能、按需分配,沒有商品和貨幣(金錢)。
但我們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在商品經濟社會生存離不開金錢。有個貧困地區的縣委書記去看望窮「親戚」,他掏出了1500元錢,把1000元錢交給農民,資助農民發展生產;他們越談越有希望、越談越有把握,臨走時書記又掏出500元錢交給農民。他當初為什麼要留下500元錢?因為他也不是超脫社會的救世主,他在生活中也需要金錢。多借給農民500元,他就要過緊日子。
②缺錢意味著貧窮,貧窮不是社會主義。
社會需要帶領和幫助老百姓賺錢的好乾部。「幹部兩袖清風,群眾兩手空空」不是社會的理想狀態;理想狀態是:「幹部兩袖清風,群眾舍己為公;幹部能掙會花,群眾致富發家。」
目前我國正在進行一場扶貧攻堅戰。黨和政府要盡職盡責,先富起來的人們要出錢出力,缺錢貧困的人們更要努力奮斗。
2、金錢是個人德才的試金石
「君子愛財,取之有道。」
①奉獻的境界(品德)
「黃金數噸,只吃三頓;房間無數,只睡一鋪;以錢助人,心滿意足。」
②算賬的才能(智慧)
第一,政治前途帳。貪污腐敗將會喪失政治前途。
第二,經濟收入帳。有一次開座談會,一個領導幹部的家屬算了一筆帳:夫妻雙方每月穩定的收入近萬元,維持家庭的生活已經比較寬裕,比起改革開放前已經改善了幾十倍甚至上百倍,比起身邊的許多人來說,也強了許多,應該知足了,應該珍惜來之不易的這一切。
第三,人身自由帳。貪污腐敗被判刑失去人身自由。
第四,家庭幸福帳。貪污腐敗損害夫妻關系、親子關系。
3、對金錢要有底線和高壓線
要自覺遵守法律和財經紀律。
①不要貪小便宜,用假發票報銷;
②不要濫用權力,接受小人賄賂;
③不要濫用錢色,導致他人犯罪。
前一條是涉及金錢的做人的底線;後兩條是涉及金錢的做人的高壓線。

『肆』 道德是什麼意思

道德,是由思想行為所表現的,有一定標準的,社會、風俗,習慣。道德是版道和德的合成詞,道是方向、方法權、技術的總稱;德是素養、品性、品質。道德雙修是人生的哲學。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

(4)道德錢財擴展閱讀

「道德」一詞出自老子《道德經》。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伍』 道德與金錢能不能統一

反方:道德與金錢不能統一。
第一,道德只是內心的一種修養,版並不能換取等價的金錢。權
第二,社會是物質社會,生活是物質生活,所以金錢容易讓人類偏重於金錢,只要不觸犯法律。
第三,人類內心本能的自私慾望,總有人為了利益金錢而舍棄道德。
第四,如果道德和金錢能統一的話,世界就不會有如此之多的詐騙案件,也不會有國與國之間的金融之戰。
第五,如果道德能統一的話,世界就是無人世界,只要有人的世界金錢和道德就無法統一。

『陸』 古人關於金錢與道德的名言

錢不是萬能的,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
知恥近乎勇。 —— 孔丘

辱,莫大於不知恥。 —— 王通
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惟賢惟德,能服於人。 —— 劉備

不患位之不尊,而患德之不崇;不恥祿之不伙,而恥智之不博。 —— 張衡

土扶可城牆,積德為厚地。 —— 李白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 —— 諸葛亮

君子憂道不憂貧。 —— 孔丘

貧而無諂,富而無驕。 —— 子貢

強本而節用,則天不能貧。 —— 荀況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 —— 韓非

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 諸葛亮

奢者狼藉儉者安,一凶一吉在眼前。 —— 白居易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 —— 魏徵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 —— 李商隱

霸祖孤身取二江,子孫多以百城降。豪華盡出成功後,逸樂安知與禍雙? —— 王安石

侈則多欲。君子多欲則念慕富貴,枉道速禍。 —— 司馬光 行一件好事,心中泰然;行一件歹事,衾影抱愧。 —— 神涵光
善氣迎人,親如弟兄;惡氣迎人,害於戈兵。 —— 管仲

天下有大勇者,猝然臨之而不驚,不故加之而不怒。 —— 蘇軾
1、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孔子

2、業精於勤,荒於嬉;行成於思,毀於隨——韓愈

3、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

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孔子

5、三人行,必有我師也。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6、興於《詩》,立於禮,成於樂——孔子

7、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孔子

8、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杜甫

9、讀書有三到,謂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10、立身以立學為先,立學以讀書為本——歐陽修

11、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劉彝

12、黑發不知勤學早,白發方悔讀書遲——顏真卿

13、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於謙

14、書猶葯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劉向

15、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漢樂府。長歌行》

16、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岳飛

17、發奮識遍天下字,立志讀盡人間書——蘇軾

18、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李苦禪

19、立志宜思真品格,讀書須盡苦功夫——阮元

20、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2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陳壽《三國志》

22、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孫洙《唐詩三百首序》

23、書到用時方恨少,事非經過不知難——陸游

24、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朱熹

25、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精思子自知——蘇軾

26、書痴者文必工,藝痴者技必良——蒲松齡

27、讀書百遍,其義自見——《三國志》

28、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老子

29、路漫漫其修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

30、奇文共欣賞,疑義相如析——陶淵明

31、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朱熹

3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莊子

33、非學無以廣才,非志無以成學——諸葛亮

34、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

『柒』 錢重要還是,還是道德重要

人生的順位:親情來=>健康=>錢財'地位~源~ps:不要把我們積的德(福份)都換成錢財了~~(不過'個人認為更重要的是:"佛緣")~~~

錢重要'道德也重要~~有了道德'則錢財容易守住~~沒道德的話'錢財留給兒女 也守不住~~

中國人講:"祖輩可以往下積"~(積陰德)~~

『捌』 道德和錢財哪個重要

要看錢財的多少以及為了這個錢財你准備缺多大的德了。
別信神馬富貴如浮雲的P話,只不過沒達到他的心理價碼而已。

『玖』 品德與錢財不符

LZ辯題不全,希望能補充上完整的題目.
如果單單從現在這個觀點的角度來說,那麼幾乎都沒有辯版論的需要了.金錢怎麼能權和道德平行?是說錢多的人道德就高尚?還是說有道德的人就能賺大錢?都顯然都是不成立的.甚至不需要辯題,用常識就能駁斥了.
希望LZ能補充說明一下題目,盡可能詳細一些.還有因為不同隊員分工不同,請說明一下你要幾辯的材料.以便於我們更好的幫助您.
全程手打!

『拾』 道德修養比錢財明利貴重的例子

不為五斗米折腰
這個成語來源於《晉書·陶潛傳》,吾不能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鄉里小人邪。
陶淵明是東晉後期的大詩人、文學家,他的曾祖父陶侃是赫赫有名的東晉大司馬、開國功臣;祖父陶茂、父親陶逸都作過太守。但到了東晉末期,朝政日益腐敗,官場黑暗。陶淵明生性淡泊,在家境貧困、入不敷出的情況下仍然堅持讀書作詩。他關心百姓疾苦,有著「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的志向,懷著「大濟蒼生」的願望,出任江州祭酒。由於看不慣官場上的那一套惡劣作風,不久就辭職回家了,隨後州里又來召他作主簿,他也辭謝了。
「梨無主」與「心中有主」
元代的許衡,夏季的一天與眾人行走,口乾舌燥,正好路邊有一片梨園,大家一哄而上,摘梨解渴,只有許衡默然不動。別人問他為什麼不吃,這梨沒有主人啊!許衡回答說:「不是自己的東西,就不該亂吃,現在世道混亂,梨無主,但難道我的心也無主嗎?」許衡沒有吃梨。
後人論及許衡,歷來有兩種不同看法,一是認為他遇事古板,不知變通,活該挨渴;後一種是認為他能自覺抵制誘惑,可敬可佩,理當效仿。筆者是贊同後一種看法的,而且認為,許衡的「我心有主論」,不僅可名垂史冊,而且很有現實意義。
心中有「主」,就是堅持自己的信念,不因環境、機遇的改變而改變。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做人的原則,特別是黨的領導幹部,更應該心中有「主」,決不能隨波逐流,人雲亦雲。我們黨的宗旨和黨的紀律,就是自己心中有「主」,心裡始終要有為人民服務的宗旨,關心百姓的疾苦,不為各種誘惑所動,這才能真正稱得上心中有「主」;反之,貪污腐化,違法亂紀,沉醉於燈紅酒綠,舞場麻場,就是心中無「主」。
心中有「主」,難在始終如一。有的人前半輩子心中有「主」,後半輩子就心中無「主」;有的人遇到小名小利尚能心中有「主」,遇到大名大利便心中無「主」了。這些年來,我們有些領導幹部,幾十年來一直清正廉潔,可謂心中「主」,可臨近退休了,心中的「主」便盪然無存了,決心要大撈一把,結果「伸手被捉」,如陳希同、郭政民、管志誠之流。
搞市場經濟機遇多,誘惑也多。作為一名人民公僕、黨的領導幹部,要想「拒腐蝕,永不貪」,一輩子清白,就必須在任何時刻任何情況下,都要堅持心中有「主」,「內懷鐵石之心,外負陵霜之節」,才能像焦裕祿、孔繁森、林炳熙那樣,樂於奉獻,不謀私利,無論在什麼時候都能「仰不愧天,俯不愧人,內不愧心」。

熱點內容
2016年欠債不還新立法 發布:2025-04-24 12:46:36 瀏覽:61
按勞動法辭工為多少天 發布:2025-04-24 12:43:05 瀏覽:980
農村旅遊政策法規 發布:2025-04-24 12:40:43 瀏覽:73
立法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發布:2025-04-24 12:40:42 瀏覽:193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法學錄取名單 發布:2025-04-24 12:35:50 瀏覽:180
辦事處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2:32:05 瀏覽:964
新婚姻法關於房產百度 發布:2025-04-24 12:30:47 瀏覽:758
勞動合同法中喪事假 發布:2025-04-24 12:13:49 瀏覽:167
罵人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4 11:55:42 瀏覽:216
醫院口腔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1:34:02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