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扶不扶道德

扶不扶道德

發布時間: 2021-01-03 22:16:41

Ⅰ 老人跌倒扶不扶 不只是道德問題 閱讀答案

於「扶不扶」的話題,隔三差五地會熱一回,幾乎成了檢驗公眾道德指數的「試紙」。不過,最近的一些「測試」似乎有些離譜。
近日,有媒體派記者到不同地點進行現場測試,用「摔倒街頭」的體驗式采訪,看看危難之時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長時間里施以援手。無獨有偶,某單位主辦的大型社會公益活動走上街頭,以 「假摔」來觀察市民面對此情況的反應,還對第一個施以援手的人現場送汽車大禮。
此類「假摔」測試,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鼓勵更多人行善舉,希望能對社會道德生態作一回實證研究。但是,用「假」來測試道德和愛心,終究不妥,還會帶來副作用—今後,人們在面對「扶不扶」的問題時,既要糾結會不會好心反遭訛,還會懷疑「這是不是一個測試」。這樣,無疑給道德生態加了一瓢「渾水」。見路人摔倒,有些好心人想扶,卻怕成為「試驗品」;有些人本不想扶,頭腦中卻閃過「可能會幸運得大獎」的念頭而去扶了。這樣的情況下,又該如何為路人的道德水準來打分呢?
「扶?還是不扶?」近年來,人們不斷討論這個話題,每次有新的相關事件發生,這個「經典之問」就會熱上一回。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現在的輿論往往就是兩極:不扶,你就是見死不救;扶了,你就是道德高尚。一些「假摔測試」也是這樣非黑即白的結論。事實並非如此。不扶,有可能是因為不懂急救知識而不敢扶。有人摔倒受傷,遭圍觀,不能簡單加上一句「圍觀人群無人施以援手」的評注。多數情況下,圍觀者並不是看熱鬧,有人在焦急地商量應該怎樣施救,有人拿出手機呼叫120救護車,有人自動在傷者周圍設立 「警戒線」,以免倒地者受到其他傷害。社會道德生態包含了人們的多種想法、規則、行為,凡此種種,不是一兩場測試、不是「扶不扶」的簡單選擇題可以測試出的。
與其做一些所謂的 「愛心測試」,不如更好地為愛心護航。今年全國兩會上,「扶不扶」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有委員提出,「扶不扶」與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 「誠信」、「友善」、「公正」、「法治」等相關聯,要通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崇德向善的力量,要把誠信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原則,推動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代表委員還呼籲,大眾輿論不要跟風炒作事件過程,而應更多地關注結果。如果每次結果都敘述得明朗,是非曲直都講清,讓人們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懲罰,就能給社會建立信心。有人大代表從法律的角度去評價 「扶不扶」,指出法律要引導善、遏制惡。按照民法的精神,不扶,你不是罪犯;扶,是道德高尚的表現,法律保護你。如果你說扶你的人撞了你,你要舉證,而扶的那個人不需要舉證。有了這樣的鼓勵,就會打消人們的擔心。
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永不過時。鼓勵人們做好事、行善舉,要堅守某種「不變」,那就是懷著一顆純凈的心靈去幫助他人,從中得到快樂。但也應該看到,社會環境變了,思想多元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廓清一些觀念,健全法律和制度,呵護愛心,保護善舉。

Ⅱ 「扶不扶」現象背後的社會道德困境

時間已經過了這么久,這已經恐怕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了吧,為什麼每次這樣專的事情,媒體啊屬,都要把這樣的事情歸為道德問題,那麼我請問你小悅悅事件,是道德問題嗎?路人見著當作沒看見他一定要承受道德的考量嗎?這不公平,非常的不公平、
而且這個話題批判性太強,不是扶起跌倒的道德,是扶起社會的責任,到了現在這個時間,應該有人可以意識到,老人扶了被訛詐不是個案,撞了老人不承認也不是新鮮事,有人被訛自殺了,有人被長期的壓力整的生活昏暗,有人花錢了事。那麼誰又為那些為此付出了巨大代價的人買單,誰?那三個小學生,後來平反了,可是那三個家庭是搬家的搬家,後來發了5000元的好人獎,有用嗎?損失的僅僅是金錢嗎?孩子那麼小就面對這樣的陰影,僅僅是一句道德就能幫助他們了嗎?我覺得很不公平、
先說老人為啥要訛人,是道德問題嗎?這是社會責任問題,他要是不努力訛詐你,他家可能就完了,高額的醫葯費承擔不起啊,這個時候既然事情都曝光出來了,是不是政府,這個社會也要盡一些應盡的責任,這么多年繳稅,福利呢?看不到,養老金,拿不著,住房公積金,在哪裡,這個時候政府不管,誰管、

Ⅲ 老人扶不扶從道德法律和諧社會角度分析(

這個是社會熱點問題,既包含了法律方面的內容也涉及到了道德層面,具體如下:內

  • 道德層面:由於社容會上碰瓷現象的出現,導致部分老年人的道德素質有待提高,作為路人,並非不願意去做,而是切實害怕;

  • 法律方面,這個由於我國現階段的法律法規還不夠健全,所以作為好心人,在做這樣的好事兒的時候,應該提前做准備,比如說用手機拍攝、讓路人作證等。

Ⅳ 老人摔倒扶不扶反應了什麼道德問題

反應的更深層抄次的問題是社會保險襲體系不完善。不是每個人生來都這么冷漠的,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現象,是因為老年人老無所依,很多老年人喪失勞動能力,而沒有醫療保障和生活保障,遇到摔倒可能去醫院治療的事情老年人負擔不起高昂的醫療費用而出現

Ⅳ 以道德為話題的作文800字 到底扶不扶

到底扶不扶

前不久,我在食堂吃中午飯,身邊的過道來來往往,一個手裡拿著飯盒的女生「哎呀」一聲滑倒在地上。周圍的人都放慢了腳步,卻無人上前伸出手拉她一把,那女生也很快的收拾起飯盒低著頭跑掉了,食堂又恢復了嘈雜。原本只要有人伸出一隻手便會有溫馨友好的畫面,最終卻是女生的狼狽收場。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今天的這種局面?
我們高喊著「和諧社會」、「友善待人」的口號,卻發生了「某公司白領在深圳地鐵摔倒無人敢扶而猝死」、「公交司機馬愛平扶起老太送醫院反被訛」的事件,這分明是矛盾的。「人之初,性本善」,人心非本惡,可以說,待人不友善是人為造成的。要不是有人惡意敲詐,要不是電視新聞頻頻報道路人的坑蒙拐騙,我們看人又怎麼會永遠帶著戒備,失去了人之間最基本的信任?
即使是現在一位摔得站不起身的老人就在眾人面前,也未必有人敢扶,並且,越是摔得嚴重越不敢「輕舉妄動」,大家都忙著猶疑,猜測最怕的就是吃虧和惹麻煩。這種念頭在人們的內心潛滋暗長,更何況還有報紙新聞,還有家長教育孩子,就算大家都知道怎樣做是對的,幫助別人之前都總要觀查好狀況再行動。
避免這種現象出現的根本措施,應是控制社會上惡意欺詐事件的發生,最理想的,人人都不應動些壞念頭,通過利用人之間的信任去謀取利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罪魁禍首便是這些動了歪念的人做了這些喪失道德的事,降低了人之間的信任度。我們需要做的,便是誠信友善,從我做起,相互之間相互攙扶,共建文明和諧社會。

Ⅵ 「扶不扶」現象背後的社會道德困境

扶不扶」現象背後的社會道德困境是當今社會的真實寫照,不扶自己的道德軌跡被扭曲、要扶又怕投身於黃河也洗不清的法律責任,這樣的事情都聽過、也看過;但是做一個人、做一個有社會良知的人,還是要走出社會道德困境;縱觀五千年的中國"道德之邦",幾千年前道德的種子便撒在了這片寬廣的沃土上,生根發芽、枝繁葉茂,開出千姿百態的花;在社會主義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這片道德文化底蘊豐饒的土地上更是孕育出"道德講堂",百花其後香",信仰道德、傳承道德、踐行道德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從老子的《道德經》到孔子的"仁義禮智信",道德熏陶濃郁而厚重,這些都提供了肥沃的"道德土壤"。老百姓在這樣的環境滋養、耳濡目染下,社會發出"講道德"這樣的創意和感想,"道德講堂"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悄然誕生了。現今的社會進入了一個復雜的、多元化的階段,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收入和財富的增加,社會結構和價值取向都發生了不同的變化。不得不承認,我們在思想道德領域出現了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奶粉"、"地溝油"等食品安全問題的層出不窮也讓我們深思,這一切是否都表明我們當今的社會在某些領域、某種程度上又出現了道德偏移問題,人們不禁思考我們的道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是否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危機,因此通過道德建設來激濁揚清就迫在眉睫,"道德講堂"就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應時應景產生了。

Ⅶ 老人扶不扶的道德思考

文章摘編如下:
跌倒老人扶不扶?這是個爭論經年的話題。今年5月發生在四川達州的「三名兒童扶老人後被索賠」事件,終在5個多月後經警方調查確認,老人系自行
摔倒。老人也因涉嫌敲詐被處以行拘。而還在近期,廣東汕頭高中生也因扶老人反被索賠,終在報警找到目擊證人後,還己清白,老人上門道歉。

在大陸的社會道德問題屢被討論之時,不少道德缺失事件中的主角老年人群體也進入公眾視野。在西安,一位老人索座不成,坐在少女腿上;還有在樓道里亂堆東西、在公共花園開菜圃等不文明現象,似乎給人一種印象:一些老人道德水準偏低。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展示出的特徵為:法制觀念淡漠,對個人權利的邊界沒有清醒的認識,進而導致公共意識的缺乏。正如已故社會學者費孝通所指出,
在個人權利伸張的社會,是有如一捆捆筷子組成的,整齊有序而人人平等,有著個人權利還有對等的公共義務。而當個人對自身權益缺乏約束,就只剩下人性中的自
私,不顧他者。再在各種運動驅使之下,法制觀念的缺失,社會的無序,又使得人們的惡性缺乏約束,敲詐、好佔便宜、以怨報德,等等。

個人道德與體制機制不是相互隔絕的,人類發展史證明,從生態系統到社會系統,每一個要素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互生共生的關系。以一些老年人為例,缺乏法紀約束導致了非理性,乃至社會失范。而司法執行機構的判斷失誤,又誤導了社會心理和行為。

今日大陸一些人的法律意識欠缺,加上某些地方法律機構的判處失當,給社會道德投下陰影。「跌倒老人扶不扶」這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更是社會治理的綜合問題。(鍾海之)

Ⅷ 現實中的"扶不扶"對傳統道德文化的沖擊

跌倒老人扶不扶?這是個爭論經年的話題。今年5月發生在四川達州的「三名兒童扶老人後被索賠」事件,終在5個多月後經警方調查確認,老人系自行
摔倒。老人也因涉嫌敲詐被處以行拘。而還在近期,廣東汕頭高中生也因扶老人反被索賠,終在報警找到目擊證人後,還己清白,老人上門道歉。

在大陸的社會道德問題屢被討論之時,不少道德缺失事件中的主角老年人群體也進入公眾視野。在西安,一位老人索座不成,坐在少女腿上;還有在樓道里亂堆東西、在公共花園開菜圃等不文明現象,似乎給人一種印象:一些老人道德水準偏低。

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展示出的特徵為:法制觀念淡漠,對個人權利的邊界沒有清醒的認識,進而導致公共意識的缺乏。正如已故社會學者費孝通所指出,
在個人權利伸張的社會,是有如一捆捆筷子組成的,整齊有序而人人平等,有著個人權利還有對等的公共義務。而當個人對自身權益缺乏約束,就只剩下人性中的自
私,不顧他者。再在各種運動驅使之下,法制觀念的缺失,社會的無序,又使得人們的惡性缺乏約束,敲詐、好佔便宜、以怨報德,等等。

個人道德與體制機制不是相互隔絕的,人類發展史證明,從生態系統到社會系統,每一個要素間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甚至是互生共生的關系。以一些老年人為例,缺乏法紀約束導致了非理性,乃至社會失范。而司法執行機構的判斷失誤,又誤導了社會心理和行為。

今日大陸一些人的法律意識欠缺,加上某些地方法律機構的判處失當,給社會道德投下陰影。「跌倒老人扶不扶」這不是簡單的道德問題,更是社會治理的綜合問題。

Ⅸ 評論:「扶不扶」背後的道德堅守與逃避

關於「扶不扶」的話題,隔三差五地會熱一回,幾乎成了檢驗公眾道德指數的「試紙」。不過,最近的一些「測試」似乎有些離譜。

近日,有媒體派記者到不同地點進行現場測試,用「摔倒街頭」的體驗式采訪,看看危難之時到底有多少人、在多長時間里施以援手。無獨有偶,某單位主辦的大型社會公益活動走上街頭,以 「假摔」來觀察民面對此情況的反應,還對第一個施以援手的人現場送汽車大禮。

此類「假摔」測試,初衷可能是好的,希望鼓勵更多人行善舉,希望能對社會道德生態作一回實證研究。但是,用「假」來測試道德和愛心,終究不妥,還會帶來副作用—今後,人們在面對「扶不扶」的問題時,既要糾結會不會好心反遭訛,還會懷疑「這是不是一個測試」。這樣,無疑給道德生態加了一瓢「渾水」。見路人摔倒,有些好心人想扶,卻怕成為「試驗品」;有些人本不想扶,頭腦中卻閃過「可能會幸運得大獎」的念頭而去扶了。這樣的情況下,又該如何為路人的道德水準來打分呢?

「扶?還是不扶?」近年來,人們不斷討論這個話題,每次有新的相關事件發生,這個「經典之問」就會熱上一回。怎樣看待這個問題?現在的往往就是兩極:不扶,你就是見死不救;扶了,你就是道德高尚。一些「假摔測試」也是這樣非黑即白的結論。事實並非如此。不扶,有可能是因為不懂急救知識而不敢扶。有人摔倒受傷,遭圍觀,不能簡單加上一句「圍觀人無人施以援手」的評注。多數情況下,圍觀者並不是看熱鬧,有人在焦急地商量應該怎樣施救,有人拿出呼叫救護車,有人自動在傷者周圍設立 「警戒線」,以免倒地者受到其他傷害。社會道德生態包含了人們的多種想法、規則、行為,凡此種種,不是一兩場測試、不是「扶不扶」的簡單選擇題可以測試出的。

與其做一些所謂的 「愛心測試」,不如更好地為愛心護航。今年全國上,「扶不扶」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有委員提出,「扶不扶」與24字核心價值觀中的 「誠信」、「友善」、「公正」、「法治」等相關聯,要通過培育和踐行核心價值觀,形成積極向上、崇德向善的力量,要把誠信作為社會治理的重要原則,推動建立健全社會徵信體系。代表委員還呼籲,大眾不要跟風炒作事件過程,而應更多地關注結果。如果每次結果都敘述得明朗,是非曲直都講清,讓人們知道善有善報、惡有懲罰,就能給社會建立信心。有人大代表從法律的角度去評價 「扶不扶」,指出法律要引導善、遏制惡。按照民法的精神,不扶,你不是罪犯;扶,是道德高尚的表現,法律保護你。如果你說扶你的人撞了你,你要舉證,而扶的那個人不需要舉證。有了這樣的鼓勵,就會打消人們的擔心。

助人為樂的雷鋒精神永不過時。鼓勵人們做好事、行善舉,要堅守某種「不變」,那就是懷著一顆純凈的心靈去幫助他人,從中得到快樂。但也應該看到,社會環境變了,思想多元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我們需要廓清一些觀念,健全法律和制度,呵護愛心,保護善舉。

熱點內容
2016年欠債不還新立法 發布:2025-04-24 12:46:36 瀏覽:61
按勞動法辭工為多少天 發布:2025-04-24 12:43:05 瀏覽:980
農村旅遊政策法規 發布:2025-04-24 12:40:43 瀏覽:73
立法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發布:2025-04-24 12:40:42 瀏覽:193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法學錄取名單 發布:2025-04-24 12:35:50 瀏覽:180
辦事處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2:32:05 瀏覽:964
新婚姻法關於房產百度 發布:2025-04-24 12:30:47 瀏覽:758
勞動合同法中喪事假 發布:2025-04-24 12:13:49 瀏覽:167
罵人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4 11:55:42 瀏覽:216
醫院口腔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1:34:02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