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引進黑人
1. 美國黑人民權運動爆發的背景,代表性人物及成果
正確的說法是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
背景
非洲黑人最初被引進美國,主要是在南方農場當農奴,以彌補當地勞動力短缺問題。理論上,林肯總統在1863年的解放宣言中,已經讓他們獲得了自由。在南北戰爭結束後,聯邦軍隊佔領南方期間(所謂重建時期1865年—1877年),黑人曾獲得解放宣言所賦予的平等權利。然而黑人因為窮困及教育程度較低,為求經濟上的生存,必須再度依靠白人僱用,特別是當聯邦軍隊撤出南方後,黑人頓失聯邦法律的保護,其地位又陷入類似美國內戰前的狀況。
1896年美國聯邦最高法院作出「普萊西訴弗格森案」判決,確立對黑人採行「隔離但平等」措施的合法性時,無異對南方黑人人權造成嚴重的打擊,最高法院判決中有關「隔離」的部份被執行得十分徹底,但有關「平等」的部份則不然,導致南方出現更多種族隔離制度法令,甚至連在工廠、醫院及軍隊都採取種族隔離制度。
在歷經58年後,萊西訴弗格森案的法律觀念才被推翻;1954年聯邦最高法院在「布朗訴教育委員會」一案,判定種族隔離的學校並未提供黑人學生公平教育,因此公立學校應該要種族混合。一連串的非裔美國人民權運動也正式開始。
(Meiguo heiren minquan yundong)20世紀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美國黑人反對種族歧視和種族壓迫,爭取政治經濟和社會平等權利的大規模斗爭運動。美國黑人是美國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長期受到種族歧視,處於社會最底層。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非國家有色人種爭取民族獨立斗爭的勝利的鼓舞以及由於工業化的進展,大批黑人流入城市,使黑人地位問題成為全國性問題,是運動興起的重要原因。1955年,阿拉巴馬州蒙哥馬利市黑人為反對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制度,堅持抵制公共汽車運動達一年之久,使美國最高法院判決公共汽車上的種族隔離違憲。此事件表明,黑人運動由合法斗爭發展到非暴力直接行動的新階段,是黑人民權運動開始的標志。運動以非暴力主義為指導方針,採取抵制、靜坐、遊行、和平進軍等方式。1957年,南部基督教領袖會議組成,作為民權運動最有影響的組織,負責協調各有關組織的行動,馬丁·路德·金任主席。1960年,南部各州普遍開展在公共場所的靜坐示威,顯示出運動范圍已越出某一城市的局限,主動沖擊種族隔離制。1961年和1962年,民權運動的重點分別是反對長途汽車上的種族隔離制和爭取南部黑人的選舉權。1963年運動達到高潮。4月,在種族隔離最嚴重的阿拉巴馬州伯明翰市,爆發黑人抗議示威斗爭,迫使當局接受黑人要求。8月,在華盛頓舉行該市有史以來規模最大的示威遊行,25萬黑人和白人同情者舉行爭取就業和自由的「自由進軍」。在民權運動的巨大壓力下,美國國會於1964年通過《公民權利法案》,1965年通過《選舉權利法》,正式以立法形式結束美國黑人受到的在選舉權方面的限制和各種公共設施方面的種族歧視和種族隔離制度。1964年以後,黑人運動走上武裝抗暴斗爭的道路。
代表性人物
領導黑人民權運動的靈魂人物馬丁·路德·金博士,出生於喬治亞州的亞特蘭大市,父親是教會牧師,家境優渥,屬中產階級,得以接受良好的教育。金於1955年取得波士頓大學博士學位,看盡南方的種族不平等待遇,使他在成年後積極投入民權運動。
成果
它不僅改變了美國黑人的命運,賦予了他們很大程度上的平等、自由和尊嚴,也深刻影響了所有美國人的生活與觀念。具體來說,民權運動推動聯邦政府實行鏟除種族隔離制的改革,最終消滅了公開的白人至上主義,為黑人贏得民權。它把美國從一個容忍種族主義、歧視黑人的社會轉變為一個不管膚色與種族,承認每一個公民的平等權利的社會,從而深深改變了民眾的思想。不僅如此,民權運動也激發了新時期美國社會的民主和自由斗爭。現代婦女運動、反戰運動、新左派運動和其他族裔爭取權利的斗爭等都受到民權運動的推動和影響。
望採納!!
2. 在美國歷史上,林肯總統通過頒布哪部法律文件,從而大大激發了廣大黑人的積極性而扭轉了戰局
1861年,林肯簽署了《關於解放黑人奴隸的宣言》;1963年,馬丁.路德金在林肯紀念碑前發表了著名演說《我有一個夢想》。故人已去,宣言猶在,而38年前,馬丁路德金關於「種族平等」的夢想卻再一次被槍聲粉碎!
《解放奴隸宣言》(The Emancipation Proclamation)是份由美國總統亞伯拉罕·林肯公布的宣言,其主張所有美利堅邦聯叛亂下的領土之黑奴應享有自由,然而豁免的對象包含未脫離聯邦的邊境州,以及聯邦掌控下的諸州。此宣言僅立即解放少部分奴隸,但實質上強化聯邦軍掌控邦聯的領土後這些黑奴自由的權威性,並為最終廢除全美奴隸制度預先鋪路。
宣言如何發表?
整份宣言分成兩個部分發布:第一部分發布於1862年9月22日,是份概述第二部分目的的准備公告;第二部分正式生效於1863年1月1日,此時正處於南北戰爭的第二年,其中包含亞伯拉罕·林肯的聲明:所有脫離聯邦並回到邦聯掌控下的州之奴隸最遲於1863年1月1日後當被解放。有十個州的名字在第二部分公布時被逐一提及,可有意忽略了馬里蘭州、德拉瓦州(當時皆未脫離聯邦)、田納西州(已確實在聯邦控制之下)、密蘇里州以及肯塔基州(已存有幾個被邦聯接受的派系政府,但仍未正式脫離聯邦)。特別豁免權由48個連署成立西維吉尼亞州以及其他被舉列的維吉尼亞州郡表述;另外還包含紐奧良和幾個被列舉為聯邦掌控之下的路易斯安那州郡。
歷史背景
南北戰爭爆發後,相當多的黑奴自願為自身自由而協助聯邦作戰,但對如何處理佔領地黑奴觀點上仍有所沖突。林肯一開始收回某些將軍自行發布的解放黑奴命令,而此政策嚴厲執行則造成逃亡黑奴必須回到他們南方主子那兒,但1862年3月13日邦聯政府禁止所有聯邦軍指揮官遣返逃亡黑奴,如此影響了《1850年逃亡奴隸法》的廢除。1862年4月11日,國會宣布聯邦政府將保障釋放黑奴的奴隸主,所有在華盛頓的黑奴於1862年4月16日獲得解放。1862年7月19日國會廢止聯邦領土上的奴隸制度,如此使美國最高法院於1857年《得福德·史考特訴桑福德案》(Dred Scott v. Sandford)作出的決議失去效力:此決議曾導致國會一度無權監督國土上的黑奴制度。
林肯曾宣稱他自己沒有憲法賦予的權力解放黑奴,此外,解放黑奴是種具有風險的政治行為,因為仍有部分畜奴州效忠於聯邦,且戰爭初始的目的集中在保護聯邦的完整而非解放黑奴。基於如此,這份宣言當時只是份而由林肯自己理解為以三軍統帥的身份所發表的軍事命令,而非由國會公布具同等地位的法案或憲法增修條文。另外有些論點認為解放奴隸宣言本身乃違憲,且是種領袖擴權指揮軍隊行動,而非創造新法(可參考《楊斯頓鋼鐵公司總統許可權案》Youngstown Sheet and Tube Co. v. Sawyer, 343 U.S. 579 (1952) 其主張總統無權以三軍統帥的身份掌控煉鋼廠使其為韓戰效力)。解放奴隸宣言也把解放黑奴的同意權讓渡給聯邦軍隊(雖然軍隊本身實行種族隔離),這難得的機會使將近20萬多曾為奴隸的黑人受惠,也讓北方人獲得額外的人力資源而南方人卻直到戰敗前幾天還無法仿效。
林肯第一次與其內閣討論宣言是在1862年7月,但考慮到此舉對政治的種種影響(包括對聯邦內的畜奴州),他覺得在發布前需要場聯邦軍的勝仗。在安地潭之役,聯邦軍隊擊退邦聯對馬里蘭州的進犯後,他於1862年9月22日發布一份准備宣言,而最終的宣言則於隔年1月發布。
解放奴隸宣言自身受限於對奴隸制度的立即效用,僅能在聯邦納入控制下的邦聯領土上生效,邊界州(德拉瓦州、肯塔基州、馬里蘭州、密蘇里州和西維吉尼亞州)的奴隸制度因其仍效忠聯邦而絲毫不受影響。國務卿威廉·西華德(William Seward)曾於評論中談到:「我們表達對奴隸制度的同情手法是解放那些我們管不著的奴隸以及奴役那些我們能解放的人們。」任何脫離聯邦的州只要在宣言生效前重新加入聯邦(或僅僅送他們的國會議員回華盛頓)便具有等同邊際州的地位,並至少在當下能保有奴隸制度(雖然馬里蘭州、密蘇里州和西維吉尼亞州早在1865年美國憲法第13號修正案批准解除全國奴隸制度的合法性以前,便透過內部政治運作逐步廢除奴隸制度)。
立即影響
國內
除了對黑奴有限的立即效果外,此宣言象徵北方人的戰爭目的改變:重整聯邦不再是戰爭唯一的目的。這代表一個邁向廢除全聯邦奴隸制度的重要階段。
此外,有些黑奴因宣言而立即重獲自由。這些在聯邦邊際線脫逃且為聯邦軍隊稱作「戰爭違禁品」(contraband of war)的黑奴被帶到走私管制營區;當宣言生效後,他們在半夜被告知可以自由離開。另外,喬治亞州外海的島嶼在戰爭期間為聯邦海軍所佔領,故當地白人多逃回美洲大陸,留下黑奴在此生活。海軍將官當他們的面讀誦宣言並告知他們自由了。
軍隊里對此宣言的反應各有不同。部分單位差點發動兵諫,有些則因聽說此宣言而集體開小差;但另一方面,其他單位盼望該理想能立法通過使其更顯尊貴,為此至少一個單位採用了格言:「為聯邦與自由」。
而對邦聯而言,黑奴問題是「戰爭發動機」的一部分:這些黑奴負責生產和存備食糧、修復鐵路、在農田與工場中作工、運輸船隻、挖礦、建築防禦工事以及從事看護工作和一般勞工。為了激發邦聯內部黑奴們的不滿,數以百萬份的《解放黑奴宣言》在聯邦佔領的邦聯屬地流傳。而且如同期望般,此消息透過口傳方式迅速散播,並燃起人們對自由的希冀和造成大眾的混亂,以及鼓勵許多黑奴起身脫逃。
國際
在海外,如同林肯的期望,此宣言使他國民意轉而支持聯邦終結奴隸制度的承諾。這種轉變粉碎邦聯政府獲取他國官方承認的希望,特別是與英國。如同亨利·亞當斯(Henry Adams)所言:「《解放黑奴宣言》比我們之前的勝仗與外交策略做得更多。」
內戰之後
戰爭末期,美國共和黨中的廢奴論者推斷一旦戰爭結束後《解放黑奴宣言》將可能被解讀成一份違憲的戰時命令,故他們千方百計想保障所有黑奴的自由,而非僅止於宣言賦予的解放。在此壓力下,林肯以他在1864年的總統選戰作為他將透過憲法修正案的方式廢除全國奴隸制度之賭注。林肯的選戰獲得馬里蘭州與密蘇里州分裂票數支持;馬里蘭州於1864年11月1日生效的新憲章廢除奴隸制度。贏得連任後,林肯強力催促「跛鴨的」第38屆國會在第39屆國會集會立即通過憲法修正案。1865年1月31日國會通知各州議員批准將成為美國憲法第13號修正案的法案,其禁止美國國土上任何的畜奴行為。1865年12月6日,修正案為足夠多的州所認可。其作為一個實行的法條,至今為止肯塔基州是全美唯一不為修正案以外方式解放黑奴的地方。
3. 美國解決種族歧視的政策有
美國總統布希承認,種族主義依然在美國徘徊。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也承認種族偏見仍然存在。
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有其歷史和現實的原因。
1 存在制度化的種族主義
美國種族歧視問題的存在是其制度化種族主義發展至今的必然產物。從杜魯門總統開始,美國政府便致力於黑人權利立法。到約翰遜總統執政時期,最終從法律上取消了種族主義。因而在今天的美國,雖然合法的種族歧視與隔離被取消了,但制度化的種族主義卻絲毫未減。
絕大多數黑人因膚色被剝奪了享有與白人同等待遇的權利。時至今日,「黑人應在社會底層」一類思想並非沒有市場。決策者們把解決問題的著眼點定位於改變廣大黑人的文化、行為、道德,而不是消除其窮困窘境本身。
這就是說,美國政府在制定該項政策之前,就已對黑人的文化、行為、道德作了徹底否定,這便決定了美國政府的黑人政策無法擺脫種族主義的影響。
2 相關政策埋下歧視基礎
隨著美國經濟的衰退,有色人種、特別是廣大黑人的生存條件面臨日益嚴重的威脅,種族沖突愈發激烈,種族主義更加猖獗。民主黨和共和黨在競選中令人吃驚地聯合起來,他們從各自利益出發,均把矛頭指向有色人種,特別是黑人,並由此出籠了一系列相關政策。
首先,否認黑人享有獲得政府福利救助的權利,拒絕給予黑人基本的生存保障。1996年通過的《福利法案》強行規定了需要政府救濟的黑人可得到資助的年限(一生中只有5年),解除了政府部門對其所應承擔的救助義務。
其次,減免「精英集團」(以富有的白人為主體)的納稅額,實施有種族主義傾向的經濟舉措。在廣大黑人最基本的福利待遇被大刀闊斧地砍除時,許多白人卻得到了政府的額外津貼。
3 黑人表現提供歧視口實
種族主義的存在也有黑人自身的原因,許多黑人自身的表現為政府對其實行種族歧視性政策提供了口實。
長期以來,許多黑人因得不到平等的受教育機會,沒有工作,其中一些人(特別是部分年輕人)經常會做一些「殘忍的毒品交易」,以自己的方式模仿資本主義的創業精神。在黑人聚居區,掠奪性的犯罪每時每刻都可能發生。
另外,還有一些黑人,特別是一些黑人婦女,他們習慣依賴政府的救濟生活,不思進取。
種族主義分子以此為由,把廣大黑人誣蔑為「寄生於毒品中的無業遊民」,「缺乏道德、禮貌、良心的嗜血好戰者」。由此,政府的決策者們為其制定「強硬政策」找到了「憑據」。
4 黑人斗爭的歷史還很短
美國建國200年後,才出現了馬丁·路德·金為黑人爭取權利的運動。在這個運動中,有一位黑人領袖說:自由只能用子彈才能得到。可見直到美國建國200年後,種族仇恨依然十分強烈。然而,子彈最終打進了馬丁·路德·金。因而,美國黑人要想獲得真正的平等,還必須不斷地進行頑強的抗爭。
在馬丁·路德·金的故鄉亞特蘭大,當地黑白兩個流行音樂電台的主持人想借今年2月馬丁·路德·金誕辰之機,搞一個黑白民眾的聯合音樂派對。這個提議一出,在聽眾中反響熱烈,電台熱線快被打爆。但到了舉行派對的當晚,到場的民眾中80%以上是黑人。這表明,盡管美國取消種族隔離制度已經幾十年,但多數白人和黑人還是選擇過相互隔離的生活。
4. 可以引進黑人來中國打工嗎
可以。
外國人要在中國工作需要辦理工作簽證也就是Z字簽證,然後辦理外國人就業證和外國人居留證件,方可在中國境內就業。特殊情況,應由用人單位按本規定規定的審批程序申領許可證書,被聘用的外國人憑許可證書到公安機關改變身份,辦理就業證、居留證後方可就業。
外國人赴華須申辦中國簽證,除按有關協議、規定免辦簽證等情況外,外國人在進入中國前需申請並辦妥中國簽證。赴華前,應檢查簽證是否有效。如簽證過期或入境次數不足,應重新申請簽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