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天之道

道德經天之道

發布時間: 2021-01-03 22:52:01

道德經中的天之道是什麼

道德經中的“天之道”,其實就是古人所說的“天道”,翻譯成現在的白話就是大自然的規律或者宇宙真理、天地間的規矩,也就是說,老子在《道德經》中給人們闡述了天地間的真理。這里所說的“天”,是指大自然或者是我們生存的宇宙空間,“道”指的是真理或者規矩、道理。

人道需順應天道

天道乃是世間的真理,所以我們的為人之道必須要順應世間的真理,古時候所謂的修道,其實也是讓自己順應天道,實踐這個真理,然後才能夠超出普通人成為一名有所成就的修道者。佛教里的和尚也是一樣,他們所學習的佛法其實也是天道,只是各自的稱呼不同罷了,實際上都是萬法歸宗,最終的目的都一樣。

Ⅱ 怎樣理解老子所說「天之道」,「人之道"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以奉有餘。
「天之道」就是天的運行規律,即自然規律,在總體上是平衡的。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應當做到社會公道,同情和幫助弱者,抑制豪強;
「人之道」則指當時損人利己、弱肉強食的社會現實和政治秩序。
本章文字透露出一種朦朧的、模糊的平等與均衡思想。這是老子的社會思想。他以「天之道」來與「人之道」作對比,主張「人之道」應該效法「天之道」。老子把自然界保持生態平衡的現象歸之於「損有餘而補不足」,因此他要求人類社會也應當改變「損不足以奉有餘」的不合理、不平等的現象,效法自然界的「損有餘而補不足」,「損有餘以奉天下」,體現了他的社會財富平均化和人類平等的觀念。表達了老子對統治者推行苛政的痛恨,對老百姓生活艱難困苦的同情。所以,這是《道德經》所有的人民性一面,是其精粹。老子出於對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觀察,認為一切事物,在其相互對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
老子崇尚的「道」,是至高無上的絕對平衡的規律或准則。但他忽略了這個平衡只是相對的、暫時的、動態的規律;事物雙方之間的轉化是需要條件的,轉化就是動態的不平衡。一切「順其自然」,不去創造條件使不合理的現象發生轉化,期望的平衡是無法出現的。

Ⅲ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出自哪裡

出自《老子》

Ⅳ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出自:春秋 老子《道德經》第七十七章。

原文選段:

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

譯文:

那麼,誰能夠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只有有道的人才可以做到。因此,有道的聖人這才有所作為而不佔有,有所成就而不居功。他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4)道德經天之道擴展閱讀:

老子的思想體系:

老子既是周朝的史官,因此《漢書·藝文志》說:「道家者流,蓋出於史官」,此話並不是沒有道理的。至於班固的諸子均出於王官說,又當別論。金德建《老聃學說出於史官考》認為:「老聃學說的來歷,大約是因為做周史的緣故」。

他列舉了《左傳》、《國語》、《論語》、《大戴禮記》等書中史官屬於格言形式的話,並將16條有關材料與《老子》相對照。比如「《左傳》成公二年:『仲尼聞之曰:唯器與名,不可以假人。』《左傳》昭公三十二年:慎器與名,不可以假人。

《左傳》這些話,顯然是《老子》的『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六章)的語意所本。」從這些材料的對比中,說明《老子》的語句,是「史官們向來保存的知識」。可見,《老子》與史官的知識有其思想上的淵源。

老子在《道德經》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無為」思想。老子主張「不尚賢」、「使民無知、無欲」,設想要人們回到一種無矛盾的「無為」境界。老子崇尚「無為」,主張順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論。是當時較為先進的思想之一。

老子試圖建立一個囊括宇宙萬物的理論。

老子認為一切事物都遵循這樣的規律(道):事物本身的內部不是單一的、靜止的,而是相對復雜和變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陰陽的統一體。相互對立的事物會互相轉化,即是陰陽轉化。方法(德)來源於事物的規律(道)。

Ⅳ 怎樣理解老子所說「天之道」「人之道"

  1. 天之道—人之道老子說的「道」分「天之道」和「人之道」。在此基礎上,老子版提出兩種存在權模式:天之道模式「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宇宙萬物」;人之道模式「剩餘智慧→求名求利→人間萬態」。一般平衡論認為,宇宙萬物都是建立在「生存智慧→求存求活」平台之上的;人間萬態都是建立在「剩餘智慧→求名求利」平台之上的。

  2.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而以奉有餘。

  3. 「天之道」就是天的運行規律,即自然規律,在總體上是平衡的。這里指道家的理想政治,應當做到社會公道,同情和幫助弱者,抑制豪強。

Ⅵ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什麼意思

意思:自然的規律,是減少有餘的補給不足的。可是社會的法則卻不是這樣,要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出處:春秋時期老子《道德經》

原文: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是以聖人為而不恃,功成而不處,其不欲見賢邪。

譯文:自然法則不象弓箭嗎?弦拉高了就把它壓低一些,低了就把它舉高一些,拉得過滿了就把它放鬆一些,拉得不足了就把它補充一些。自然規律是減少過剩和不足的供給。然而,社會規律是不一樣的。應該減少不足的,來奉獻給有餘的人。

那麼,誰能減少有餘的,以補給天下人的不足呢?因此,道的聖人可以做一些沒有佔有的事,有所成就而不居功。是不願意顯示自己的賢能。



(6)道德經天之道擴展閱讀: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的創作背景:

老子出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情況是周朝的形勢很弱。為了爭奪霸權,戰爭還在繼續。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完成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尹喜年輕時喜歡觀察天文學,閱讀古籍,有著深厚的造詣。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以自己的生活經歷,以王朝的興衰和人民的安危為教訓,追根溯源。寫了第一篇和第二篇,共五千字,即《道德經》。

Ⅶ 正道天之道是道德經里內容嗎

道德經裡面沒有這句話,道德經裡面只是說清靜為天下正。也就是說真正的正道專是清靜無為的。屬而你這句話根本就不知道什麼是正道,什麼是天之道。所以在道德經裡面是沒有這句話的。我認為你可能是說什麼是正道的意思吧。那麼清靜為天下正就是這么一句話。這句話就是告訴你正道就是清靜。所以正道天之道這句話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內容。

Ⅷ 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做為人來說,補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


老子說: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是說,自然的規律是有利於物,而無害於物:聖人的法則是為施捨,而不爭奪失之道利而不害」,這句話好懂,正如老子說過的"萬物作焉而不辭」,那不就是不阻斷萬物的繁殖生長?不就是「利而不害」了?「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什麼意思?聖人的有為是「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當然是與人不爭了。


「聖人之道為而不爭」這句話,帛書本作「人之道為而不爭」,此從通行本。老子在這方面總的理念和智慧就是:天道是不爭的,天道只是有利於萬物,從來不和其他東西爭。人應該取法於天道,取法於道,取法於聖人;天道不爭,聖人不爭,那麼人們也應當在競爭中學會「不爭」。


拓展資料: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音讀:dān),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出生於周朝春秋時期陳國苦縣 ,約出生於公元前571年,逝世於公元前471年。


老子是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文學家和史學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今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核心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


20世紀80年代,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譯成外國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是《聖經》,其次就是《道德經》。


老子思想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是全球文字出版發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老子譽有東方三大聖人之首,美國《紐約時報》評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孔子曾數次向老子問禮、求道。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稱。


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雙修的始祖,講究虛心實腹、不與人爭的修持。在政治上,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不言之教。在權術上,老子講究物極必反之理。


因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所以老子又被古人稱為「太上老君」。

Ⅸ 《道德經》中「功成身退,天之道」到底應該怎麼理解

道德經這句話的理解是幸是福氣,不幸是自然法則,世界上所有事物的發展和變化是有限的,超出此限制,即使真相超過了一步,它也會變得荒謬,太多這樣的例子了,為了把握事物發展的最佳狀態,儒家提出了中庸之道,要適度而止,恰到好處,中庸之道是哲學的最高境界,這是成為人道和儒家精神的最高標准,因此大家對此非常贊賞。

袁世凱見狀大怒,拒絕聽勸,堅持走自己的路,果然他只當了83天皇帝,在全國人民的詛咒中憤怒地死了,世界上沒有任何東西是純粹盈利的,這似乎是自然因果關系的規律,清朝帶進了四萬名孤兒和寡婦,並統治了中國的這么多人,清朝最終瓦解後,也是一個孤兒和寡婦完成了這一過程,這就是功成身退,天之道的原因,不要把一件事情做的太滿,否則會丟失掉之前獲得的。

Ⅹ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的人之道與天之道

生活中,先說說人之道。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用國外的理論叫馬太效應。形象好的人,更容易得到別人的認同,辦事更加順利,更容易積累財富,形成正循環。在公司,業績往往歸功於上級領導,而過錯總是讓下屬背鍋。
有句話說的好:「錦上添花易,雪中送碳難」。在最初奮斗的時候,資源自己找,人脈自己拉,什麼都是阻力。而只要開始成功,資源會自動涌過來,只要你利用合理,不要犯混,就會形成滾雪球效應。但不要忘了,天下資源是有限的,你雪球上的雪,都是直接或間接掠奪弱者而來的。家庭不幸,一貧如洗的人,更難在社會中生存。物價飛漲,工資還拖欠,這其中暗藏著被強者們偷走的價值,只不過現代社會剝削的更加隱蔽,更加「文明」而已。一心想發財的股民,總是被一次次套牢,真以為會看幾根線就能從股市中拿到錢么,你在其中扮演的是狼,還是一隻待宰的綿羊?奉出自己微不足道的工資,去補了巨頭們的有餘。
其實,人之道就是動物之道,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天之道,則不然,有一種平衡的力量始終推進萬物變化。就像刮風是因為某地的氣壓低,需要空氣去補充;又像水總是往低處流,填補溝壑。這種力量是人和動物無法阻止的。生態圈是否存在這種力量呢?你錢再多也會死,死後富不過三代,之後你的那點財產也就散盡了。大魚再強,死後也要被小魚吃個精光。
你人脈廣,財產多,如果不知道適可而止,天之道就要發生作用。天道總是「養而不宰」,以最大的寬容,讓人們自由的成長。然而人人都是天道所生,自然人人都含天道的正反兩面性。所謂的羨慕嫉妒恨,並不是惡性,而是天性!正因為有這些天性,才讓強者必須為眾人造福,否則就會在眾人的唾棄中隕落。
「反者道之動」,人生和事業都是個拋物線,強大過後必然衰落,這就是不可違背的天道。所以,老子的思維是「千里之行,始於足下」,通過踏實的積累,形成正循環慢慢變強。變強後要「柔弱處下」,不要「自恃」、「自見」,要「居其實而不居其華」,因為自認為強大的時候,往往就是要衰落的時候。
所以永遠要放開眼界,知道人上有人,天外有天,不要自滿,保持成長的態勢。當你的財產才華開始有餘的時候,不要忘記幫助不足的人,去主動符合「損有餘而補不足」的天道,才能避免被天道所損。

熱點內容
2016年欠債不還新立法 發布:2025-04-24 12:46:36 瀏覽:61
按勞動法辭工為多少天 發布:2025-04-24 12:43:05 瀏覽:980
農村旅遊政策法規 發布:2025-04-24 12:40:43 瀏覽:73
立法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發布:2025-04-24 12:40:42 瀏覽:193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法學錄取名單 發布:2025-04-24 12:35:50 瀏覽:180
辦事處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2:32:05 瀏覽:964
新婚姻法關於房產百度 發布:2025-04-24 12:30:47 瀏覽:758
勞動合同法中喪事假 發布:2025-04-24 12:13:49 瀏覽:167
罵人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4 11:55:42 瀏覽:216
醫院口腔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1:34:02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