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商朝法治

商朝法治

發布時間: 2021-01-03 23:12:47

『壹』 中國朝代更替的順序是什麼

1、夏朝:約公元前年-約公元前1600年(有爭議)

2、商朝:約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有爭議)

3、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分為西周、東周,東周又分為春秋、戰國,共計:791年

4、秦朝: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前221年秦王嬴政統一六國,首稱皇帝,共計:16年

5、西楚: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西楚霸王項羽,共計:5年

6、西漢: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漢高祖劉邦,共計:210年

7、新朝:公元8年臘月-公元23年10月6日,新太祖建興帝王莽,共計:16年

8、玄漢:公元23-25年,漢更始帝劉玄,共計:3年

9、東漢:公元25-220年,漢光武帝劉秀,共計:196年

10、三國:公元220-280年,魏、蜀、吳三足鼎立,共計:61年

11、晉朝:公元265-420年,分為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 ,共計:156年

12、南北朝:公元420-589年,共計:170年

13、隋朝:公元581-公元618年,隋文帝楊堅,共計:38年

14、唐朝:公元618-907年,唐高祖李淵,共計:290年

15、五代:公元907-960年,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共計:54年

16、十國:公元891-979年,共計:89年

17、宋朝:公元960-1279年,分為北宋(公元960-1127年)、南宋(公元1127-

1279年),共計:320年

18、元朝:公元1271年-1368年,元太祖孛兒只斤·鐵木真,共計:98年

19、明朝:公元1368-1644年,明太祖朱元璋,共計:277年

20、清朝:公元1644-1912年,清太祖愛新覺羅·努爾哈赤,共計:268年



(1)商朝法治擴展閱讀:

中國歷史悠久,朝代更是零星紛繁。每朝的創建者要首辦的事就是確立國號,即朝代名稱,簡稱朝名。

朝代名稱大致有五個來由:由部族、部落聯盟的名稱而來,來自創建者原有卦號、爵位;源於創建者原始政權統治的區域;源於宗族關系;寓意吉祥。

夏:據傳禹曾受封於夏伯,因用以稱其政權為「夏」。另據歷史學家範文瀾先生說,禹的兒子啟西遷大夏(山西南部汾澮一帶)後,才稱「夏」,姒少康在綸城(今河南商丘虞城西)中興夏朝,恢復夏朝的統治,史稱「少康中興」。

商:相傳商族的始祖契曾幫助禹治水有功而受封於商(今河南商丘南),以後就以「商」來稱其部落(或部族)。湯滅夏後,就以「商」作為國名,定都亳(今河南商丘谷熟鎮)。後盤庚遷殷(今河南安陽)後,又以「殷」或「殷商」並稱。

周:周人到古公亶父時,遷居於周原(今陝西岐山)。武王滅殷以後,就以「周」為朝代名。周前期建都於鎬(今陝西西安西南),後來平王東遷洛邑(今河南洛陽),因在鎬的東方,就有「西周」和「東周」的稱號。

秦:據《史記》記載,本為古部落,其首領非子為周孝王養馬有成績,被周孝王賜姓為「嬴」,並賜給了一小塊土地(今甘肅天水縣,另說是隴西谷名)。後來襄又救周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始皇統一六國,始建秦國。

『貳』 夏商周時期法制的主要特徵有那些

1、中國法律的產生及起源: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國家,即奴隸制國家。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會沒有法律,調整社會成員行為的是不成文的習慣。原始社會的習慣體現全體社會成員的利益,沒有國家強制力,人民自覺遵守。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和階級產生了。習慣逐漸無力調整對抗性的階級矛盾,體現奴隸主階級利益、由國家認可、靠國家強制力實施的法律隨著就出現了。

2、夏朝的法律制度的內容:

(1)"夏有亂政,而作禹刑"。 禹刑是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其具體內容已無從查證。據後人追述,夏朝已經有"五刑",共三千條。

(2)"威侮五行,怠棄三正"。這是夏啟在准備討伐有扈氏時發布的戰爭令,即軍令〈甘誓〉中一條罪名。

(3)"昏、墨、賊,殺"。 其中的昏、墨、賊是夏朝的三個罪名,殺是刑名。"己惡而掠美為昏"。"貪以敗官為墨"。"殺人不忌為賊"。

(4)"呂命穆王,訓夏贖刑"。夏朝已經有了贖刑。當時用青銅來贖罪。

3、禹刑:以禹命名的夏朝奴隸制刑法的總稱。據古書記載,夏朝法律制度主要包括刑法和軍法。刑法又包括刑名、罪名和一些刑事政策原則。

4、甘誓,

5、罪名

6、監獄:夏朝的監獄叫"圜土"。圜土是監牢的形象名稱,在地下挖成圓形的土牢,或在地上圍起圓形土牆,以監禁罪犯,防止其逃跑。

夏朝監獄的名稱還有"均台"(夏朝將中央直轄監獄設置在都城陽翟的地方)、"夏台"(夏桀囚商湯的地方)之稱。

第二章 商朝的法律制度

1、刑事立法的指導思想:神權思想。商朝繼續沿用夏朝的立法指導思想,具體表現為"天命"、"天罰",意思是說一切服從上天的安排。夏啟在討伐有扈氏時,商湯討伐夏桀時,都是假借上天的名義,把自己說成是上天安排解救人民的。

2、法律形式:除了沿用夏朝的法律,又頒布了命、誥、誓。

3、立法概況:

(1)"商有亂政,而作湯刑"。"湯刑"並非湯所作,而是商朝刑法的總稱。

(2)盤庚遷殷時,對"湯刑"作了調整,增加了制裁大臣不遵守法紀的內容。

(3)"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湯刑"。

4、法律內容

(一)刑法

A、刑名 (歷史上有"刑名從商"的說法,是指商朝的刑事立法較夏朝有了發展,並較為發達,為中國奴隸製法制,尤其是刑法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1) 死刑

a、斬、戮

b、炮鉻 ,讓有罪的人在澆了油、底下燒火的銅柱上走。

c、醢 ,把人剁成肉醬。歷史上有"醢九侯"的案件。

d、脯,把人曬成肉乾。歷史上有"脯鄂侯"的案件

e、劓殄,即族誅。

(2) 肉刑

a、墨刑,臉上刻字,塗以黑墨。

b、劓刑,割掉鼻子。

c、 刖刑,砍斷腳踝。

d、宮,割掉男女的生殖器。

(3)徒刑

B、 罪名

(1)舍棄穡事:不種植莊稼。

(2)不從誓言:不聽從商王的命令。

(3)不吉不迪:行為不善,不按商王指出的正道辦事。

(4〕顛越不恭:不遵守法紀,不恭敬國王,狂妄放肆。

(5)暫遇姦宄:欺詐姦邪,犯法作亂。

(6)不有功於民:禁止無故動用民工。

(二)民法

1、婚姻制度(商朝王室的婚姻制度):一夫一妻制多妾制

2、繼承製度(商朝王室的繼承製度):

商初,兄終弟及與父死子繼並行,但以弟及為主

商中期,實行父死子繼

商末,又逐漸實行了嫡長繼承製。

5、司法制度

(一)司法機關:

(1)商王掌握最高的立法權和司法權,只有他能制定法律。

(2)負責占卜的官吏也具有一定的司法權。

(二)監獄:商朝的監獄被稱作:"圜土"、"牖里"、"羑里"、"囹圄"。

第三章 西周的法律制度

〖重點提示〗

1、 刑事立法指導思想:西周的統治者總結了商王朝滅亡的教訓,感到神權思想岌岌可危,因此提出了"明德慎罰"的刑事立法指導思想。所謂"明德慎罰"就是謹慎地使用刑罰,提倡德教,對罪犯採取寬緩的政策。

2、 定罪量刑的若干原則:

(1)耄悼之年有罪不加刑:意即7歲以下,80歲、90歲以上的人犯罪,不處以刑罰。 這一原則的確立標志著我國刑法中關於刑事責任年齡原則已初步確立。

(2)區分眚、非眚、非終、惟終:即故意或一貫犯罪從重處罰,過失或偶然犯罪從輕處罰的原則。

(3)"慎測淺深之量以別之":依據罪行輕重量刑。

(4)罪疑從赦:即對於定罪有一定根據,不定罪也有一定理由的案件,從輕處罰或赦免的原則。這一原則在西周以前已產生,周朝使疑罪從輕從赦原則定型化。

3、 刑名與罪名:

(一) 罪名:

(1)違抗王命罪:如果不服從周王的命令,就要被從重處罰。這是一種嚴重的犯罪。

(2)不孝不友罪:就是不孝敬父母,不恭敬兄長。西周認為這是罪大惡極的犯罪。

(3)寇攘與殺越人於貨罪:即後世的"強盜罪",這直接威脅奴隸主階級的生命財產安全。

(4)群飲罪:西周統治者接受商朝滅亡的教訓,規定不許聚眾飲酒。

(二) 刑名:

(1) 死刑

(2) 肉刑

(3) 流刑

(4) 徒刑

(5) 拘役

(6)贖

(7)沒為官奴婢

4、 法律形式:

(1) 誓,即誓詞,多為周王或諸侯於戰前對臣下發布的帶有軍令性質的誓詞。

(2) 誥,周王對諸侯和下級官吏的訓話。

(3) 命,周王就具體事務臨時向行政機關發布的命令。

(4) 禮,相傳周公"制禮作樂"。里的內容涉及政治、經濟、軍事、司法、婚姻家庭、倫理道德等各個方面,其中不少具有法律規范性。

(5) 遺訓,先王的遺訓。

(6) 殷彝,商朝法律中有利於周統治者的某些內容。

5、 民事立法中的所有權和契約關系

(一)所有權:

(1)周王對土地和依附在土地上的奴隸擁有最高所有權,周王有權把土地和奴隸封賞給諸侯和臣屬,也有權把土地收回。諸侯和臣屬對土地只有佔有、使用權而無處分權,不許買賣。在西周初年有田裡不鬻的制度。

(2)奴隸和牛馬也是奴隸主的重要財產。

(3)凡拾得遺失物,都要送交朝士,公開認領。10日後無人認領的,貴重物品歸公,小的物品歸拾得人。

(二)契約關系

(1)買賣契約,西周稱為質劑。質劑是把兩份買賣的內容寫在一片竹簡上,以分為二,買賣雙方各執一半,半而字全。這種竹簡分為兩種,長的叫質,短的叫劑;買賣奴隸或牛馬等大買賣用長券,即用質;買賣兵器或珍異物品用短券,即用劑。

(2)債務契約, 西周稱為傅別。傅別是在一片簡牘上只寫一份借貸的內容,從中央剖開,債權人和債務人各執一半,牘上的字為半文。

(3)損害賠償

(4)租賃契約,在西周晚期已經存在以土地為標的的租賃關系,初現了租賃契約。承租人向出租人支付議定租金,是租賃關系成立的條件。

6、婚姻家庭和繼承製度

(一) 婚姻制度締結的原則:

(1)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2)同姓不婚:按照周禮的規定,"娶妻不娶同姓"。這不僅有利於後代的繁衍,有利於古代人口質量的提高,還有利於達到"附遠厚別"的政治目的,即通過聯姻與血緣關系遠的異性貴族建立姻親關系,並嚴格別於同宗,以防紊亂倫常。

(二) 婚姻關系的締結程序:六禮

六禮:中國古代的六道結婚程序,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 親迎。

納采指男家請媒人去女家提親,女家答應議婚之後,男家用一隻大雁並備上其他禮物前去求婚。

問名指男家請媒人問女家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

納吉指男家卜得吉兆之後,備禮通知女家,決定締結婚姻。

納徵指男家向女家送聘禮。

請期指男家選定婚期,備禮告訴女家,求得同意。

親迎指新郎親自去女家迎娶。

(三) 婚姻關系的解除理由:七出或七去

七出:又叫"七去"。中國古代休棄妻子的七種理由。所謂"七出",即無子、淫佚、不事舅姑、口舌、盜竊、妒忌、惡疾。所謂"七去",即不順父母、無子、淫、妒、惡疾、多言、盜竊"七出"和"七去"詞殊而意同,都體現了男尊女卑的思想,有利於家庭中的夫權統治。

(四) 繼承製度:嫡長繼承製

嫡長繼承製,就是王位和爵位由正妻所生的長子繼承的制度。此制度開始於商朝末期,西周初期正式確立。

7、司法機關與訴訟制度:

(一) 西周的司法機關有:

(1) 大司寇,全國最高司法機關。

(2) 小司寇,中央直轄地區的司法機關。

(3) 士師,國都之內的司法官吏。

(4) 鄉士,國都之外百里之內的司法官吏。

(5) 遂士,國都百里之外、三百里之內的司法官吏。

(二) 西周的訴訟制度:

(1)訴訟,西周時期民事訴訟和刑事訴訟有了區別。民事訴訟用"訟"表示,"以兩造禁民訟";刑事訴訟用"獄"表示,"以兩劑禁民獄"。

(2)起訴,可以口頭起訴,也可以書面起訴。刑事案件的書狀叫"劑",民事案件的書狀叫"傅別"。起訴是要交納訴訟費,否則不予受理或被認定敗訴。民事訴訟交納"束矢";刑事訴訟交納"鈞金"。

(3)審理,西周規定兩造(當事人)具備才能審理,但命夫命婦不躬坐獄訟。審理時"以五聲聽獄訟"。所謂"五聽",是指審判官在審判活動中觀察當事人心理活動的五種方法,即辭聽、色聽、氣聽、耳聽、目聽。這種察言觀色的審訊方法,是奴隸主階級在長期的司法審判實踐中的經驗總結,也是最早對犯罪心理分析的的嘗試,雖然時形而上學的,但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4)判決,要有司法機關製作法律文書,還要向當事人宣讀。西周的判例叫"成",即以往的辦案成例,可以作為斷案的參考。

(5)上訴,當事人不服,允許上訴。西周法律規定了不同的上訴期,有一旬、二旬、三旬、三個月和一年。

二、案例分析

1、 [夏桀囚商湯] 夏朝末期,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商族的首領湯等諸侯有背反夏朝之心,因此,夏桀將湯囚禁在夏台(今河南禹縣),後來因證據不足不得不將湯釋放。

[案例分析] 夏朝剛剛從原始社會進化為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司法機關尚未建立,但已經存在監獄。夏朝的監獄稱為圜土。因為夏桀將湯囚禁在夏台,夏台也是夏朝監獄名稱。據說夏在都城陽翟「均台」這個地方設有監獄,所以「均台」也是夏朝監獄的名稱。

2、 [醢九侯] 此案發生在商朝末期,九侯有一個漂亮的女兒,「入之紂」,但九侯的女兒不喜淫,紂王發怒,就把九侯的女兒殺了。九侯因此受牽連,被紂王處以死刑,行刑後被剁成肉醬。

3、[脯鄂侯] 此案發生在商朝末期。鄂侯因對九侯案不滿而與紂王發生爭辯,被紂王處以死刑,行刑後曬成肉乾。

4、 [囚周文王案] 此案發生在商朝末期。周文王(西伯昌)對九侯案、齶侯案的處理結果不滿,崇侯虎知道後向紂王進讒言誣陷說:「西伯基善累德,諸侯皆向之,將不利於帝。」因此,商紂王將文王囚禁在羑里(今河南湯陰縣)。後來周文王之臣閎夭等人尋求美女、奇物、寶馬進獻給紂王,紂王赦免文王,將他釋放。

[案例分析] 商朝的司法機關,史籍無明確記載。但根據史記和甲骨文記載,商朝已經有了監獄,叫做「圜土」。因商紂王將文王囚禁在羑里,商朝的監獄又叫做「羑里」。據說因為有些土牢是在地下挖窯穴,上面蓋上棚,並開有牖,類似今天的天窗,所以用「牖里」來代稱監獄。

『叄』 商朝的肉刑主要有哪幾種 中國法制史

商朝的刑罰制度與夏朝相比已經有比較大的規模了,所以戰國時 期荀子曾版經說:「刑名從商」權。這一論斷從一側面反映出商朝法制 應該比較成熟了。
除了《湯刑》外,還有《甘誓》 《盤庚》 《伊訓》等篇章也都 是商朝具有效力的法律文件 死刑:統稱大辟,就是大法,大刑,或極刑。

主要有孥戮、劓殄、 炮烙、醢、脯、剖心等。

肉刑(墨、劓、刖、宮)

『肆』 請簡單介紹一下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宰相

絕對不是李斯,李斯和趙高合謀殺扶蘇,李斯白忙一場,啥好處都沒撈到不說最後還被趙高害死,被一個太監這么玩弄,他還能是中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宰相?

個人認為是蕭何,聽我慢慢道來

諸葛亮也只敢自比管仲 樂毅,卻不敢自比蕭何 趙牧、白起或是韓信。韓信是歷史上數一數二的人才了,將領中能與之匹敵的恐怕只有白起了。韓信滅趙國,攻下魏國,打下城池不下80所,擒大將龍且易如反掌,小小一記就坑殺趙國20萬大軍,何等大功。但最後論功之時蕭何卻是居首功,不是劉邦偏心,蕭何確實功勞不再韓信之下,楚漢爭雄之際,漢國內政全權由蕭何負責,在他高超的政治手段下,漢國日益強大,糧草豐足,人才不斷被他發掘出來。最後天下平定,蕭何擬定的法律又是沿用幾朝幾代,蕭規曹隨這個成語就是由此而來,曹參這樣的聰明才智之士都要尾隨蕭何之後,可見蕭何的智慧高曹一等,也絕不再韓信之下。當年發掘韓信之才的是蕭何,平定韓信的又是蕭何,故韓信臨死之前大嘆「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連韓信都不能與蕭何鬥智,古今還有誰能??

主要功績:月下追韓信,輔助劉邦統一天下,擬定法律,建造未央宮,平定韓信之亂,助劉邦平定彭越之亂
丞相的作用就是搞政治,發掘人才,調解大臣之間的矛盾,遍觀古今,衡量所有,歷史第一丞相 非蕭何莫屬!

另外再說一聲 周公雖然很有成就,不過宰相制度從戰國時期才開始.. 周公都不是宰相 又怎麼會是最有成就的宰相???

下面是蕭何簡介

蕭何(前257年。6。15-前193年。7。8),漢族,西漢初期政治家,漢初三傑之一,沛(今屬江蘇沛縣)人。早年任秦沛縣獄吏,秦末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諸將皆爭奪金銀財寶,他卻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了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民間疾苦,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起了重要作用。項羽稱王後,蕭何勸說劉邦接受分封,立足漢中。劉邦為漢王,以蕭何為丞相,蕭何極力推薦韓信為大將軍,還定三秦。楚漢戰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漢軍的鞏固後方,不斷地輸送士卒糧餉支援作戰,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漢代建立後,以他功最高封為「酇侯」,位次第一,食邑八千戶。蕭何採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就章律》(《盜律》、《賊律》、《囚律》、《捕律》、《雜律》、《具律》,增加《戶律》、《興律》、《廄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張"無為",喜好"黃老之術"。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被拜為相國。而他未能象張良那樣及時地「假託神道明哲保身」,於是為了避免高祖的誅殺,他便以「自毀其名」的方法,以逃避被殺的危機。高祖死後,他輔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謚號「文終侯」.

『伍』 商朝的法制指導思想是什麼

商朝的法制指導思想在夏朝奉「天」罰罪法制觀的基礎上有進一步發展,更加強調「神」尤其是祖先神的作用。在這種天命觀的影響下,商人十分迷信鬼神。商王自稱是上帝的兒子,即「下帝」也稱天子。因此,執行占卜的神職人員——巫,史等,在商朝社會生活中佔有重要地位。在王權神授觀下,商朝的法律也都是一「天」與「神」的名義制定的。如「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爾無不信,朕不食語。爾不從誓言,予則孥汝,罔有攸赦。」以天的名義對夏進行討伐。

熱點內容
2016年欠債不還新立法 發布:2025-04-24 12:46:36 瀏覽:61
按勞動法辭工為多少天 發布:2025-04-24 12:43:05 瀏覽:980
農村旅遊政策法規 發布:2025-04-24 12:40:43 瀏覽:73
立法的基本精神是什麼 發布:2025-04-24 12:40:42 瀏覽:193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法學錄取名單 發布:2025-04-24 12:35:50 瀏覽:180
辦事處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2:32:05 瀏覽:964
新婚姻法關於房產百度 發布:2025-04-24 12:30:47 瀏覽:758
勞動合同法中喪事假 發布:2025-04-24 12:13:49 瀏覽:167
罵人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4 11:55:42 瀏覽:216
醫院口腔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1:34:02 瀏覽: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