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季鋒法學

季鋒法學

發布時間: 2021-01-03 23:33:19

⑴ 關於法律的作文800字

法律
因為重要,所以學法
我們從初中開始便開設了法制教育課程,法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通過學法,我們對法律有了逐步的認知,法制觀念也由此提高。我們懂得了在法律范圍內什麼事該幫,什麼事禁止做。怎樣行使權利,如何履行義務??而假如我們是法盲,也許在觸犯法律後也不知道自己的行為是違法的,由此產生的後果就必定嚴重了,據統計,在各類犯罪人員中,不知道什麼是違法行為或不懂法的人數占總數的一半以上。所以,學習法律是我們立足於法律社會的基礎,是創造美好未來的重要保證。
因為重要,所以守法
遵守法律和憲法是我們每個公民應盡的義務。俗語有雲:「沒有規矩,無以成方圓。」法律的制定是維護社會秩序的根本途徑,所以為了社會的安定,更是為了我們自身,我們必須自覺守法。而且法律所規定的內容,必定是著眼於公民的利益,因此我們沒有理由反對,沒有理由不遵循,更沒有理由背道而馳。雖然我們有追求個性的自由,但這並不意味我們能標新立 異,無視法律的存在。與法律抗衡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自毀前程。在我們身邊,同齡人知法犯法的例子不勝枚舉,而為了燦爛的明天,我們能不守法嗎?
因為需要,所以用法
我們都曾做過這樣的一道題目:當自身利益受到侵害時,該怎麼辦?回答是: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權利。我們是這樣說的,但未必能完全做到。當我們真正遇到類似的事時,經常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從而放棄了行使權利。殊不知,這種息事寧人的態度是不明智的,是縱容他人的錯誤行為。既然我們學習了法律,就要善於運用,以法律之矛,攻違法之盾,敢於與黑暗勢力作斗爭,為社會盡自己的一份力。
法律是和諧之基,有了法律社會才能發展進步;法律是文明之花,有了法律公民才能提高素養;法律是實踐之果,有了法律國家才能長治久安。因此,讓我們一起學法、守法、用法,讓法律在我們心間長駐!

⑵ 西方法律自然起源是

在《古典法律論》一書中,程志敏教授向美國古典學權威加加林所堅持的非歷史主義法學立場發出了嚴厲質疑——成文法的成立,是否可以徹底割斷與不成文法,乃至神話之間的關系?對此,他表明了否定立場,我也深以為然。法律之所以是權威,其本質是信仰。惟有人們願意相信法律,法律才可得到有效施行,才有其存在的空間。這堅定的信仰力,猶如一道光,從人本身出發,經過鏡子的折射,最終指向回人類本身。而這鏡子,就是原初的神話。了解神話,對於理解法律的起源,具有舉足輕重的意義。

在西方古典神話中,赫西俄德的《神譜》里記載道:「宇宙之初,是一片混沌。由混沌中,首先產生了混沌之神卡俄斯。」《舊約·聖經》里的《創世紀》一章中也是如此寫道:「起初,神創造天地。地是空虛混沌,淵面黑暗,神的靈運行在水面上。」可見,《神譜》和《舊約·聖經》都不約而同地使用了「混沌」這個詞來描述神創造之前的宇宙。混沌(chaos,希臘文作ΧΑΟ∑),表達出一種沒有空間和時間的介入,各種質料按照自身的內在性進行著無序的運動的境況。緊接著,《聖經》筆鋒一轉,寫道:「神說要有光,就有了光。」這一句話實在是妙,表面上說的是神用光創造了世界,實際上,說的是神賦予了世界以秩序。由此,神,用暴力的手段,硬生生將「光(秩序)」的世界與「暗(混沌)」的世界截然分開,在光的世界裡,一切事物按照神的意志有條不紊的進行,神為世界立法:河流從高山流向低谷,太陽東升起落,春季開花,秋季結果;而在暗的世界裡,一切屬於未知,這是一塊混沌虛無的地盤,甚至連神也無法理解這片域。因為秩序的到來,天地的分離,時間開啟了,在這個基點參考繫上,空間也開啟了。但由於時間的開啟,世界開始老化,混沌幻化成洪水,猛獸等不斷進入光的世界,使它的秩序遭到破壞。於是,一代又一代的神開始修補(克洛諾斯、宙斯不斷的用暴力推翻生父的統治),神用暴力建立了世界,同時被暴力所支配,這是神的宿命,它屬於混沌,同時也是那片不可知領域的恐怖之處。

神的創世中有一個傑出的佳作,那就是人類。然而,從人類本身的角度看,他們的存在卻可憐之至。神用暴力不斷地創造世界,人卻絲毫不能參與其中。從人誕生的那一刻起,他所面對的是一個由神創造的世界,天上的鳥,海中的魚,都是神賦予了它們秩序,人卻不能理解這些秩序。因此,人並不是帶著目的來到這世上,他實際是一種海德格爾所謂的「被拋」狀態。一開始的人,淪為與動物相同的處境,同樣被神所馴化。

然而神忽略了人的一個特點:人有萬物不可比擬的自由意志。人由神所創造,作為最接近於神的作品,就在於他有自由意志。在《自然與人為:人類自由的古典意義》一書中,肖厚國教授認為,諸如生老病死一類人生存的匱乏,是由於神的懲罰。學生竊認為,毋寧說是神的懲罰,不如說是人取得自由意志的代價。自由,也就是人類的「原罪」。因為自由,人註定會突破神的秩序,與神產生「隔離」。因此,神才會將死賦予人類。於是,「死亡」就這樣先行的來到我們的心中。

因為意識到死亡,生的有限性,人類產生了惶恐,從有限性出發,人需要探索回歸永恆的道路,需要再次模仿神,去「創世紀」,創造一個屬於人的世界。於是,永恆之路最艱難的第一步,是擺脫充滿神性的宇宙。人像當初的神一樣,在這個神的秩序(相當於人的混沌)世界中,立足一個基點,從這個基點出發,建立了房屋。

房屋的建立具有劃宇宙的意義。房屋建築有結構,有方向,是人用理性賦予了它可理解的秩序,同時是理性的化身,也是人自由意志的結果。在房屋裡,一切按照人的理性秩序擺放,一切都是變得可理解的,人獲得了一種安全感。也正是迷戀於這種安全感,人類會將房子一代一代地傳遞下去,於是,人的理性也隨之傳遞了下去,在這傳遞的理性中,永恆就產生了,人也就有了安身立命之所,暫時擺脫掉隨波逐流的命運。在房子之外,是廣袤的土地,而這廣袤無垠的土地只會讓人產生畏懼感,因為它沒有方向可言,它的秩序是人不能理解的秩序,因此,屋外之域對人來說相當於「混沌」之處,人是不願意過分的接近它的。這也正好說明,為何中國古代的隱士,無論居所多偏僻,總要有個住處,沒有這住處,他連人也不是了。反觀古希臘亦然,一個人被驅逐出城邦流放,是對他最大的懲罰,因為他沒有了生命的安定之處,時時刻刻暴露在一個未知的自然面前,他無法收獲安穩,也就無法繼續生存。到此,土地所有權的形而上起源便呼之欲出了。所謂的土地所有權,必須要包括在土地之上的房屋建築,這其實是人維持自身存在的一種需要,具有生存論的意味。土地所有權的確立表明了神與人的分離,彰顯了人類企圖掌控自己宿命的慾望,對回歸本來共屬於人神的永恆的渴望。它是人對神的挑戰,同時也產生於人對神的模仿。

雖然人不同於其他物種的偉大之處在於他擁有接近於神的本性的自由意志,但這自由意志對人來說是可怕的東西,因為人無法理解它,它可以選擇生,可以選擇死,可以選擇善,可以選擇惡,人只能接受它,並不能阻止它,它就是人的命運,也是神的命運,其實它本來就該屬於混沌的領域,無論是人或神,始終被混沌所包圍。這是人類註定要承受的悲劇。

但既然人類已用理性宣告了神對人的破產,那麼其足以有理由相信,理性,同樣可以自救,使自身從未知的自由,可怕的充滿偶然性的混沌領域中得到拯救。這樣一來,僅僅有房子就顯得不足夠了,因為在房子里,人類還會進行著一些受自由意志支配而犯下的不道德行為,或者屬於個人隱私的暗黑之事,在此境況下,理性起的約束作用微乎其微。人類意識到了這一點,於是,他們從隱私的家庭領域走出,走到光明的公共領域,於是,政治、法律誕生了。

在人類的光明領域中,人勇敢的為自己立法,這立法(包括所有的成文法,不成文法,乃至一些口頭承諾),是人開天闢地的一步。它宣告了人與神的徹底分裂,人不再受神的馴化,同時也是人對命運(Logos,希臘文作λόγος)支配性的直面回答。人需要用理性來制約人的自由意志,減少它出現不受控制而作惡的可能。這也是人對與神的分裂而獲的「原罪」的贖罪。因此,立法靠的第一要義是人的理性,人信仰法會讓人有意識的約束自己,在限定的程度內掌握自己的自由,從而走向更好的社會,更好的生活,這也就是對人自己本身的信仰。從這角度來說,蘇格拉底之死是必然的,而且也是必須的了。雅典人(包括蘇格拉底在內)用自己的理性為城邦立了法,他們各司其職而不觸犯這些理性法的條條。當蘇格拉底被無辜定罪後,面對陪審團的投票結果時,我相信他的內心已經有了答案,他是城邦最具理性的人,也是與舊神離得最遠,與新神(理性,人類的自己神)離得最近的人,他曉得對法的敬畏,信仰本身對他的意義,這是他成為人的基礎,也是人值得驕傲的地方,如果他選擇了逃跑或者賄賂,那就是墜落在了自由意志的誘惑中,這是對他自己的褻瀆,他從此再也無法自救。因此,他的一生始終如《申辯篇》結尾中的寄語一樣,奉獻給了人類的尊嚴,人類的法律:

⑶ 我國著名的法學家都有誰

法學理論

張文顯 朱蘇力 賀衛方 葛洪義 舒國瀅 沈宗靈 孫笑俠 卓澤淵 李步雲 劉作翔 付子堂 孫國華 信春鷹 郭道暉 郝鐵川 呂世倫 石泰峰 王晨光 朱景文 李林 李龍 劉瀚 謝暉

法律史

曾憲義 張晉藩 武樹臣 何勤華 陳盛清 范忠信 邱遠猷 吳建璠 楊一凡 楊永華 俞榮根 韓延龍 懷效鋒 霍存福 劉海年 倪正茂 高恆 蒲堅 朱勇

憲法學與行政法

周葉中 許崇德 韓大元 胡建淼 胡錦光 江必新 姜明安 羅豪才 馬懷德 陳雲生 方世榮 張慶福 張樹義 莫紀宏 浦增元 童之偉 王名揚 王叔文 吳家麟 肖蔚雲 楊海坤 袁曙宏 張光博 朱維究

刑法

高銘暄 馬克昌 趙秉志 張明楷 陳明華 陳興良 曹子丹 儲槐植 顧肖榮 何秉松 梁華仁 羅大華 歐陽濤 曲新久 阮齊林 蘇惠漁 康樹華 張智輝 周道鸞 盧建平 王作富 何鵬 姜偉 孫謙

商法

江平 梁慧星 吳漢東 王利明 孫憲忠 王衛國 趙旭東 鄭成思 魏振瀛 崔建遠 劉春田 劉凱湘 石少俠 司玉琢 覃有土 顧功耘 郭明瑞 龍翼飛 吳煥寧 夏吟蘭 徐學鹿 楊大文 楊立新 楊振山 馬俊駒 沈四寶 巫昌禎 關懷 范健 尹田

訴訟法

江偉 陳光中 徐靜村 樊崇義 龍宗智 陳瑞華 陳衛東 卞建林 陳桂明 顧培東 景漢朝 劉家興 沈達明 宋英輝 譚世貴 湯維建 田平安 汪建成 王國樞 王亞新 楊榮馨 張衛平 周國均 左衛民 譚兵 李浩 常怡 嚴端 崔敏

經濟法

楊紫烜 李昌麒 劉隆亨 劉文華 漆多俊 邵建東 史際春 徐傑 張守文 種明釗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

呂忠梅 國際法學 韓德培 曾令良 梁西 余勁松 陳安 董立坤 龔韌刃 黃進 李雙元 劉楠來 饒戈平 芮沐 張乃根 周忠海

軍事法學

叢文勝 顧德欣 李昂 圖們 張建田

⑷ 從正反兩方面評價秦朝法律制度

從一些出土的竹簡來看,秦法嚴苛。

秦法的積極意義:

  1. 戰國亂世結束,但是六國專勢力並未完全被鏟除。嚴苛的法屬令加上霹靂的手段可以迅速讓被佔領地區恢復正常。


2.申韓之法在戰國被地主階級所重視,地主階級取代了奴隸主貴族。商鞅變法後嚴苛的法令適應了戰國時代的需要,秦國之所以能一統六國,秦法功不可沒。


3.秦始皇嬴政攬申韓之法駕馭群臣。權術輔以嚴格的法令讓秦始皇得以坐穩江山,威懾百官。


4.郡縣制的推行,一套完整的法令勢在必行。秦法在郡縣封官治理地方時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秦法的消極意義:

  1. 增加了人與人之間的不信任。什伍連坐制度。


2.「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秦法的嚴苛,官吏的嚴厲讓黎民百姓增加了對秦國的憎恨程度。


3.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秦法可以迅速恢復地區穩定,但是如果長期推行極為嚴格的法令會導致民眾缺乏德育而不知廉恥。


4.秦始皇死前想要傳位扶蘇,是想讓寬仁的扶蘇邁向守文之路。然而扶蘇自殺,秦朝再經胡亥、子嬰而亡。究其原因,秦法可取但秦國一直奉行嚴苛的秦法最終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和六國舊勢力與既得利益集團的沖突。


秦法有利有弊。是秦國統一六國的有力武器,但長期的嚴苛法令也是最後葬送秦帝國的原因之一。

熱點內容
復旦大學法律碩士法學錄取名單 發布:2025-04-24 12:35:50 瀏覽:180
辦事處管理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2:32:05 瀏覽:964
新婚姻法關於房產百度 發布:2025-04-24 12:30:47 瀏覽:758
勞動合同法中喪事假 發布:2025-04-24 12:13:49 瀏覽:167
罵人承擔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4 11:55:42 瀏覽:216
醫院口腔規章制度 發布:2025-04-24 11:34:02 瀏覽:409
出差期間加班勞動法 發布:2025-04-24 11:26:50 瀏覽:98
賈汪區人民法院的電話 發布:2025-04-24 11:26:47 瀏覽:540
中古刑法 發布:2025-04-24 11:11:50 瀏覽:111
關於做好規章制度匯編通知 發布:2025-04-24 11:11:48 瀏覽: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