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謹慎
㈠ 《道德經》第16章|永遠保持小心謹慎
【原文】
用兵有言:五不敢為主,而為客;不敢進寸,而退尺。是謂行無行,攘無臂;扔無敵;執無兵。禍莫大於輕敵,輕敵幾喪吾寶。故抗兵相若,衰者勝矣。
【翻譯】
用兵者有言:我不敢主動地舉兵伐人,而只是被動地起兵自衛;我不敢冒犯人家一寸,而寧肯自己退避一尺。這樣,就不用列隊,不必赤臂,不需武器,因為天下有敵人了。最大的禍害是輕敵,輕敵幾乎能斷送我的寶貝。所以若兩軍對峙,旗鼓相當,那悲傷哀慟的一方必勝無疑。
【感悟】
人在面對自己擅長的事情時,以及在成功即將來臨時,往往會沉浸於喜悅之中,以至於麻痹大意,放鬆了心神,導致功敗垂成。其實,越是這種時候,才越要小心謹慎。很多時候,一個人之所以失敗,就是因為在成功前的片刻大意,只看到了勝利的曙光,卻忽視了腳下的懸崖。
正是因為「幾成而敗」之事太多了,故老子才言「慎終如始」,無論你距成功多近,都要保持一顆謙遜、謹慎之心。
㈡ 《道德經》解析第四十九章:聖無常心。處世治商底層認知系列
【注釋】
[1]德:通「得」。[2]歙(xi1):收斂,謹慎。
【譯文殲塵臘】
領悟「道」的人通常是沒有私心的,他們以百姓的心作為自己的心。善良的人,我善待他;不善良的人,我也善待他,結果就會使他也兄散變得善良。誠實的人,我相信他,不誠實的人,我也相信他,結果就會使他也變得誠實氏滑。
聖人在治理天下時,會收斂自己的私慾偏見,為治理天下內心歸於淳樸,百姓都喜歡多聞博見,而聖人則希望他們回歸到嬰孩般淳樸自然的狀態。
【解析】
老子提倡不管別人善惡與否,都應一視同仁,沒有分別心,用自己的善良、純真高尚的品質去誠懇對待他們、感化他們,而不是用禮制、刑罰去強行矯正,這樣他們自然會變得善良、誠信。 《孟子·離婁下》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愛人的人也會被愛,施惠於人的人也會得到別人的恩惠。
投桃報李,以誠換誠,歷史和生活中不乏其例,但若認為只要如此就能感化任何人,我們也太天真了一些。農夫與蛇的故事就充分說明了這一點。我們能把握自己去敬人、愛人,但無法把握他人是否也能做到這一點,那麼我們就做好自己該做的事就可以了,至於其它的,是我們控制邊界外的事物,不應由我們來操心。正如馮道在《天道》中言:「 但行好事,莫問前程。 」
而我們若真正做到了清靜無為,善由心發,我們的施行本就不求回報的,正如老和尚救了蠍子,蠍子活過來後蟄了老和尚,小徒弟不解,遂問老和尚:師父,您明知蠍子有毒會蜇人,為何還要救它。老和尚回答說:救生是我的本性,蜇人是它的本性,我不能因為它的本性而改變了我的本性。
歡迎留言、評論、轉發!
㈢ 《道德經》第十五章 善為道者,微妙玄達
《道德經》第十五章: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達,深不可識。夫唯不可識,故強[qiǎng]為之容。曰:豫呵【a】其若冬涉水,猶呵其若畏四鄰,嚴呵其若容(客),渙呵其若凌釋,敦呵其若朴,混呵其若濁,曠呵其若谷。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豫,是指大象。
猶,是一種生性多疑的猴子。
蔽而不成:蔽,是隱藏的意思,蔽而不成是有所欠缺,不能圓滿。
用我們的俗話說,高人有以下幾種人格魅力:
1、謹慎,豫呵[a其若冬涉水 。老子形容悟道的人,像過冬天結冰的河一樣,(老子生活在中原地帶,所以冰不像東北那樣厚),所以很小心,老子形容悟道之人做事那種謹慎的狀態,這種狀態就像「匠人精神」,就是全神貫注、集中精力去完成一項工作,在追求極致的工作中,提升自己的心性;變得越來越純粹,進入一種無我的狀態。
2、警惕,猶呵其若畏四鄰, 像生性多疑的猴子,隨時提防著鄰國來侵犯。不是真的怕,是尊重。
3、庄嚴,嚴呵其若容(客),講究儀容,隨時都像要去作客一樣。
4、灑脫,渙呵其若凌釋, 像春暖花開,大河解凍一般,浩浩盪盪,冰面變成冰塊,冰塊又融化成水。(懂道的人,他知道時機的重要性,遇到結冰,他知道等到春天自然會融化,而不是冬天結冰就想在冬天消除它,怎麼消除啊?用刀劈?用火燒?小冰塊還行,那黃河裡的冰靠人為是不太可能做到的。這就比如我們遇到事情,有些事情當時雖然很難受,但是時機未到是解不開的,時間是化解一切的良葯,等時機到了,一切迎刃而解了。
5、純朴。敦呵其若朴, 純朴的反義詞是什麼?浮誇、華麗、奢靡,你看前幾年領導戴個幾十萬的名表被眼尖的網友扒出來,這領導被免職了,前幾年的兩會,網友都在關注誰拎著名牌包包,當初那些拎名牌包包的現在都銷聲匿跡了。
6、深沉,混呵其若濁, 喜怒哀樂深藏於心,不形於色,表面上什麼都看不出來。
7、豁達,曠呵其若谷。像空曠的山谷一樣。
對照以上七點,看看我們能做到幾點呢?
濁而靜之徐清,安以動之徐生。
《傅佩榮細說老子》中的解釋「誰能在渾濁中安靜下來,使它漸漸澄清?誰能在安定中活動起來,使它出現生機?」
在復雜多變、誘惑迷茫的面前,你能不能保持內心的寧靜,在一成不變的安定生活、安逸狀態中,你能不能活動起來,讓它重新展現生機?
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上一章的「道」是「不可至計」的,這一章善為道者亦是深不可識的。
「為道」關鍵在「使靜」、「使生」;「葆道」之原則在於「不欲盈」。最終目的達到「敝而不成」的狀態,其實也就是「道沖」的狀態,「虛而不屈 動而愈出」。
第四十一章所說的五個「大」——「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是從大自然現象中發現的辯證規律。
第四十五章所說的五個「大」——「大成若缺,大盈若沖,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則主要是從人生現象中發現的辯證規律。
「大成」是最圓滿有成就的人;大盈」是 最充實富有的人; 「大直」是 最正直無私的人;「大巧」是 最靈敏善巧的人;「大辯」是最有雄辯有口才的人。
這是最完美的、最理想的人格形象,這些都是指人的本質內涵,可它的外在表現卻恰恰相反,最圓滿的人看上去好像有欠缺,最富有充實的人看上去好像有空虧,最正直無私的人看上去好像彎曲不直,最靈巧的人看上去好像很笨拙,最有口才、最雄辯的人看上去好像說話遲鈍。為什麼呢?
一是因為「和光同塵」,自己雖然太圓滿、太完善了,但並不鋒芒畢露。「木秀於林,風必摧之」,他們總是隱含才華,與眾人打成一片,與眾人相融合,這樣才是真正的圓滿、完善。這是在俗世中保持圓滿的一種策略。
二是因為「物極必反」,月滿則虧,日盈則昃,人太圓滿了也會盛極而衰,走向反面,所以經常有意地有欠缺,做人做事留有餘地,不要達到極點,萬事不要做絕,這正是在自我人生中保持圓滿的一種策略。
曾國藩被譽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可謂是滿腹經綸、功成名就,而他偏偏將自己鍾愛的書房取名為「求缺齋」。 任何事情不能追求圓滿,有一點欠缺,才有持續改善的空間,才有不竭的人生動力。其實,「求缺齋」名字蘊含著一種哲學隱涵,其中別有深意。老子在《道德經》中說,「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其意思是最大的成功、最完美的東西,好像也有缺陷,但它的作用永遠不會衰竭。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成」和「缺」是相對的,「盈」和「沖」也是相對的。最高的境界就是反樸歸真,就是由燦爛歸於平淡。修養成就到了最高的境界,反而虛懷若谷,表現出很空虛不足的樣子。豐盈到了極處,反而顯得空空如也。但是表現盡管如此,實際上卻是「不弊」和「不窮」的,這是它們與一般的「缺」和「沖」最本質的區別。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是指做事要留有餘地,使自己進退自如,也使自己的事業得以持續發展。
前兩天5.20小滿節氣,中國人把它叫作小滿,就是忌諱「太滿」,我們常說「謙受益,滿招損」、「物極必反」,因此在我們的二十四節氣命名上,有一個獨特的現象,有小暑必有大暑,有小雪必有大雪,有小寒必有大寒,唯獨有小滿卻無大滿。這也暗合了老子的為道思想「保此道不欲盈,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易經》一共64卦,第63卦既濟就是圓滿,而最後一卦第64卦是未濟卦,是不圓滿。接下來又從乾坤二卦開始,循環往復,生生不息。
這是不是也說明「夫唯不欲盈,是以能敝而不成」?
㈣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
羅老師版本:
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民之從事也,恆於其幾成而敗之。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本章也是講如何做到「道」的,讓領導者如何清心的。
其安也,易持也:
事物在安定的時候容易控制把握它。
在事物還沒有出現萌芽的時候更容易控制。慾望在剛剛出現的時候容易控制。人需要安靜的狀態來調節自己的心態。
舉例1:家和萬事興,家庭和睦,外在事業才會有可能好;
舉例2:我(羅老師)講企業管理講了五年,發現中國大部分企業沒有文化,幾乎只是用獎懲來控制員工的言行。
現在人太忙亂了,建議要每天自己靜坐幾分鍾,反思一下自己。
其未兆也,易謀也:
在事情(慾望)沒有出現萌芽、徵兆的時候容易圖謀、控制它的。
舉例:我(羅博士)有一次在4S店裡沒什麼事情,工作人員說可以試車,就去試了一款,結果一問90多萬,自己感覺匹配不上,用了好幾天才把這個慾望給打消掉,但實際如果我能在最開始就遠離這些慾望,就會好一些。
並不是說要全部清空自己的慾望,而是至少要與自己匹配,能做到的,做不到的就是會帶來很多痛苦,這種慾望是要清空的。
同時,可以引申為:我們透過一些小事,就能看出整個人的風格和狀態。
其脆也,易泮也;其微也,易散也。
事物剛剛萌生還脆弱的時候容易被破壞,事物在微小的時候容易被散掉。
在身體健康方面,要特別注意前端,要知道,大病都是從生活中的各種小習慣積累起來的。
舉例:日本對公務員的腰圍是有限制的,不允許超過多少,包括孕婦也要控制吃,這樣他們就會很少有心腦血管疾病,而且他們出生的孩子也都健康,整體國民人均壽命就延長,很大原因就是他們前端就開始干預和控制。
啟發:從點滴做起,培養好的,消滅不好的,有因必有果。
為之於其無有也,治之於其未亂:
在事情還沒有出現的時候把握它,在事情還沒有混亂的時候管理它。
還是講領導者對自己情緒和慾望的控制,沒有等它們出現就掐滅。最好的辦法就是儲存正向信息,養成正向的一些習慣。
要有對事情還沒出現苗頭的時候進行干預的能力,這是人生的歷練中產生的智慧,防患於未然;就像「君子不立危牆,不履險灘」不要在有可能出現危險的狀態里,現在可能沒什麼問題,但是你要學會預判。
舉例1:要做生意,發現對方有另外一個項目是違法的,雖然你跟他的這個項目是沒有問題的,所以我覺得這就是「危牆」;
舉例2:交友也是一樣,要看「做人」,遠離一些心機不良,說話雲山霧罩的人。
在生活中,我們如何做呢?
第一,要對周圍的世界有所洞察,你能夠看到世界的變化,了解自己所處的位置,做到防患於未然;第二就是要遵守規則。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作於累土;百仞之高,始於足下。
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極高的高度,是從腳下的一步一步開始的。
你所看到的成功都來源於背後的日積月累。
為之者敗之;執之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也,故無敗也;無執也,故無失也。
為自己撈取就一定會失敗,為自己把持就一定會失去。所以有道的領導者不為自己撈取,就不會失敗,不為自己把持,就不會失去。
如果你認為什麼都是你的,那麼最終你什麼也得不到。
民之從事也,恆於其幾成而敗之。故慎終如始,則無敗事矣。
普通人在做事的時候,總是在事情快要做成的時候失敗。如果做事做到最後保持像開始時一樣的謹慎,就不會失敗了。
別太在意回報,不要迷失自己,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是以聖人慾不欲,而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而復眾人之所過,能輔萬物之自然而弗敢為。
所以有道的領導者把沒有私人慾望當做自己的慾望,不把難得的東西當做寶貴的東西來索取,不在乎世俗的學問,能夠幫助大家糾正過失,能夠讓大家進入和諧自然的狀態而不敢為自己撈取。
這里說的「學」是滿足你虛榮心的學問。
復過:一個是糾正大家對你過分的抬高;第二就是當你糾正這些,大家也會被你影響,回到不去抬高你不去抬高自己的自然而然的狀態。
遠離眾人過分的抬高,拋棄自己的私心,才是正常和諧的狀態。
記得點贊哦~
㈤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原文和解釋和感悟
道德經第六十四章原文和解釋和感悟如下:
原文: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導讀:
安定的容易把持,未出現徵兆的容易圖謀;脆弱的容易消解,細微的容易失散;做事情要在它尚未發生以前就處理妥當,治理國政要在禍亂沒有產生以前就早做准備。老子教導世人應謀於未兆,為於未有,治於未亂,慎終如始。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在本章中,老子先是闡發了透過事物現象抓住事物本質的道理。這個道理在今天看來,並沒有什麼特別高深之處,但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它卻是振聾發聵之語。
㈥ 道德經說: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
守微章第六十四【老子·第64章】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泮,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慾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復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翻譯】安然平穩,便容易持守;未見兆端,可從容圖謀。脆弱不支的,容易瓦解;細微不顯時,容易消散。要趁事情未發生時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亂時治理。合抱的粗木,是從細如針毫時長起來的;九層的高台,是一筐土一筐土築起來的;千里的行程,是一步又一步邁出來的。人為努力的,必然失敗;人為持守的,必然喪失。所以,聖人不是靠自己的作為,就不失敗;不是自己努力去持守,就不喪失。世人行事,往往是幾近成功的時候又失敗了。到最後一刻還像剛開始時一樣謹慎,就不會 有失敗的事了。所以,聖人要世人所遺棄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聖人學世人以為愚拙而不學的,將眾人從過犯中領回來。聖人這樣做,是順應萬物的自在本相,而不是一己的作為。
【評析】本章緊承前章,是對如何保持系統化工程的合意穩態的論述。老子認為系統在穩態時容易維持,異變在微弱時容易散失,所以,他認為要以預防先於治療的原則來保證系統合意穩態的維持,並通過這種穩態的保持來求得工程目標的漸進實現。
這個對修身養生也是一樣。對漸進的演變過程,老子既主張保持警惕以防微杜漸,加以利用以求事業的成功,又主張加以因順以保持平穩的演變,並要求聖人充分發揮他的調節指向作用以保證事態的勻稱自然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