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道德高
Ⅰ 網路道德有那些
在信息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今天,人們無時無刻不在享受著信息技術給人們帶來的便利與好處。然而,隨著信息技術的深入發展和廣泛應用,網路中已出現許多不容迴避的道德與法律的問題。因此,在我們充分利用網路提供的歷史機遇的同時,抵禦其負面效應,大力進行網路道德建設已刻不容緩。以下是有關網路道德規范的要求,希望大家遵照執行。
一、網民應遵守的基本規范。
(1)你不應該用計算機去傷害他人;
(2)你不應干擾別人的計算機工作;
(3)你不應窺探別人的文件;
(4)你不應用計算機進行偷竊;
(5)你不應用計算機作偽證;
(6)你不應使用或拷貝沒有付錢的軟體;
(7)你不應未經許可而使用別人的計算機資源;
(8)你不應盜用別人的智力成果;
(9)你應該考慮你所編的程序的社會後果;
(10)你應該以深思熟慮和慎重的方式來使用計算機。
(11)為社會和人類作出貢獻;
(12)避免傷害他人;
(13)要誠實可靠;
(14)要公正並且不採取歧視性行為;
(15)尊重包括版權和專利在內的財產權;
(16)尊重知識產權;
(17)尊重他人的隱私;
(18)保守秘密。
二、六種網路不道德行為:
(1)有意地造成網路交通混亂或擅自闖入網路及其相聯的系統;
(2)商業性或欺騙性地利用大學計算機資源;
(3)偷竊資料、設備或智力成果;
(4)未經許可而接近他人的文件;
(5)在公共用戶場合做出引起混亂或造成破壞的行動;
(6)偽造電子郵件信息。
Ⅱ 關於網路道德的問題
現在,冠以各式名目的網吧占據了各個城鎮的大街小巷,學校信息技術教育也被列為必修科目。信息技術革命的浪潮席捲著中國的各個領域,也正在改變著個體公民的生存方式。青少年總能敏銳的把握時代的脈博,「拷貝、恐龍、妹兒、刷屏、寬頻」等新詞成為他們的日常用語了,家長卻還不明白那個電視樣的顯示屏里怎麼能裝下成千上萬份的「文件」。人們都能明白「電腦和外語是新世紀兒童的兩條腿」、「計算機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自身將要落伍的緊迫感尚能想得開,自己的獨生寶貝是絕不能在這方面落伍的,買電腦花再多的錢也不心疼,而另一方面,紙媒體上頻頻曝光的騙財騙色的網路悲劇故事、孩子們數字化的酷打扮和嘴上流出的網路鳥語、網上自由傳播的色情暴力恐怖圖片等不良影響牽動著成人們的心。有的學校和家長乾脆不讓孩子上網,禁止學校附近開設網吧等,飲鳩止渴固不可取,因噎廢食同樣是倒行逆施。基於以上矛盾紛呈的社會現實,在教育界與學術界,青少年網路道德教育呼之欲出,現本人就此談一下個人的看法。
一、網路社會發展的前景是好的,相信網路社會會文明起來的。
網路社會是一個虛擬的社會,它不能完全等同於現實社會,它給人們提供了比現實社會更多的自由、平等和寬容。一個人在現實社區中熟悉方圓十里的人與事就不錯了,而在網上他面對的是整個宇宙和無限的心靈。它的衍化必然要遵循宇宙的法則,優勝劣汰,垃圾終究會消亡,文明一定會得到建立。當文明成為網上的時尚,不文明沒有絕跡也成了一種無謂的點綴。
網民隊伍不斷壯大,網民結構也會變得日益多樣化。能上網的人大多是有著一定教育背景的人,他們在現實社會中遵紀守法,以文明為已任,他們會有意無意的將現實社會中的行為習慣帶到網路社會,即便過量的網上自由會縱容一部分人在網上放縱一陣,可畢竟是一時的,想想誰樂意長時間的裝瘋呢,大多數人的心中是熱愛美好、渴求真誠的心與心的交流的。時下的互聯網上活動的大多是未婚的青少年,愛情是他們的旗幟,日有所思便夜有所夢,美夢而不得便自由的把心情發泄到互聯網。你去聽聽男宿舍熄燈後的卧談會,你會發現白天衣冠楚楚的好學生個個是唯交配為願的生猛禽獸,而第二天穿上衣服,他們照樣是好學生。這看不見對方的網路聊天室多麼象那熄了燈的宿舍。因此說青少年在網上的一些劣行無非是糧食中的一二顆鼠屎,是個問題但不足以對互聯網的生存與發展構成威脅。
二、教師的網上生存對青少年有著積極的表率意義。
中國社會的進步正在救贖著處於弱勢群體地位的中小學教師。如果說一部分教師能夠先「瀟灑」起來,互聯網無疑會成為他們飛翔的翅膀。貴為知識分子的教師有著良好的人文底蘊,彷彿一輛性能良好的汽車一旦駛入美麗城市間的高速路,青春會燃燒,思想會攀升,靈魂會翩翩起舞。
教師上網的表率意義主要表現為:
1、網上共享的教學資料會把教師從繁重的備課中解救出來,從冥思苦想的編教案變為針對全國優秀教案的取長補短,閉門造車式的論文寫作也會變成思想探索式的教學研究,全新的教師的重構必然會促進國民教育朝著更加科學化更加人性化的發展。
2、教師的才情是多側面的,比如網頁的製作,比如數學老師較好的貼子寫作,語文老師對體育的獨到見解,哪怕是網上游戲的技高一籌也會對網上青少年產生有益的影響。向師性的培植本身就會促進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熱望,何況教育意義的發生更多情況是表現在「熏陶」「影響」這樣的無言之教之中呢。
3、教師的人格和個性在網上的展示會提升教師群體在社會中的地位,也會促進以青少年為主體的網民的情商的提高,義務地完成著他們非智力因素的培養。
4、有餘力的教師還可以從事教育以外的社會效益的創造。比如英語教師的義務翻譯,生物教師對花卉愛好者的網上咨詢等,他們的義舉會讓互聯網上的社會變得更加親切更加溫馨,在一個美好的虛擬社區中生存,每一個ID背後的虛擬人的行為也會變得文明起來的。自由與無償是網上生存的要義,它能使人們體驗到大同世界的幸福。而我們的現實社會還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時候,追求經濟效益也是正當的欲求,新提出的一種理念叫做"自由白領",它使人才不再被某一個老闆所束縛,資方與勞方的資源分配界面會得到時間上的延伸和空間上的拓寬,個體謀求物質幸福的機遇大大增加。教師無疑會成為實踐這一理念的生力軍,精神上的崇高與物質上的幸福,教師魚與熊掌兼得會是整個社會的福祉。
筆者接觸互聯網的時間不是很長,首先體驗到的是自我的解放,找資料寫教案十分的方便,寫文章發貼子或指點江山慷慨激昂或凝眉沉思風花雪月使我無比的愜意,同時也有意識的對網上的青少年實施一些「教育影響」。
其一是做一個文明的榜樣。青少年出沒的公共聊天室卻往往是最亂糟糟的地方,我也常去,首先要起一個文明的富有詩意的有文化氣息的名字。與人聊天也象現實生活中一樣用「你好」、「請」、「對不起」等禮貌用語,對新進來的人主動上前說「你好,請這邊坐」、「剛來?請喝杯茶」等,在虛擬的網路上這種語言會讓人感到有趣而溫馨的。網路語言的底線是說話不帶臟字,在此基礎上尊重書面語言的嚴肅性,網聊中尋求思想的碰撞,摒棄口語中的不必要的贅語,象詩歌一樣的直抒胸臆,象談禪一樣的逼近真知。有時找不到能用語言共舞的「聊友」,我便在聊天室中做一些詩歌朗誦式的獨白,這樣總會獲得或多或少的廉價的褒揚,自己心中一陣愜意的同時聊天室的空氣也得到了凈化。
其二是與一些不良少年或迷途失意者接觸,做一些「出淤泥而不染」式的引導。我曾與一個自稱有十二個網上老公的女學生周旋,最後勸她放棄了這種無聊的害人害已的感情游戲。我曾與多個或思春或失意的中學生攀談,以過來人的身份談論愛情與婚姻,幫他們解開心鎖。我曾幫助一名落榜考生策劃以她的專長面陳校長,毛遂自薦,終被當地一家名校錄取。總之,教師是我的身份,教育是我的職業,教育無邊界,教師恆久遠!
三、道德與法律各司其職,不同角度地規范網上行為。
網路是無限的,而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讓網路世界文明起來任重而道遠,於是有網路精英呼號奔走,希圖建立網路道德規則以約束網民的行為,他們的先鋒意識無疑會贏得來自全社會的景仰的目光。
然而,制定道德規則又是一個很難操作的問題。在轉型期的社會中,諸多價值觀念都在重新整合界定,社會道德准則也面臨著重新下定義。做為新鮮事物的互聯網,它所涉及的領域在不斷延伸,它所吸引的網民構成在不斷變化,國家的電信政策也在與國際接軌的十字路口觀望,此時,我們去制定網路道德規則是很難操作的。
任何規則都是本著服務全體的良好願望而約束著個體的行為,在規則面前,一部分人或者所有人的一部分自由將會被犧牲掉。而上網又是個非常個人化的行為,互聯事業方興未艾,網路世界草創初成,過多的提約束會不會扼殺它的活力呢。
我認為,網路道德應該止於個體內心對個體網上行為的約束,而關於網路的法律是對個體網上行為對現實社會的人和事產生影響的一種規范。法律不能去很細節很具體的干預道德層面的行為,道德也不要以很猙獰的面目去做網路的操刀手。
法律的制定主要是對網路這一新興傳播工作加強管理,干預協調公民網路生存與現實社會行為間的互動,是網上行為的最底線,超越了就要受到制裁。道德是一個寬泛的集體約定,網路道德應該盡力體現自由平等的精神,人人受益,同時以不文明為恥,道德對於違反道德的言行的威壓作用是要有一個培育醞釀磨合的過程的,它需要網路界的共同努力。
當網路道德與法律並存,良性互動,我們將會迎來一個自由的天地,我們的青少年將會有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他們是未來的公民,是這個世界未來的主人,互聯網作為未來主人的重要肢體一定會十分健壯的,我相信!
Ⅲ 什麼是網路道德
所謂的網路道德就是不違背網上的禁令,做到文明上網.
最可惡的就是偷版號這種行為了.有些人權想方設法在家裡盜用別人的帳號,並探聽密碼,登錄上網,從實質上說這與偷盜沒什麼兩樣.有一些黑客,專門在網上搜索別人的密碼,而有的人下載了偷號盜號的軟體,強制盜用別人的密碼.這種情況我見的很多,自己也經歷過,所以我倡導一定要做到不偷不盜的好品德.德.
亂闖禁區也是一種不講究網路道德的一種行為,網際網路就像大海一樣無邊無際,所以我們一定不要去打開那些色情網站和不道德不文明的網站,不論你是誰,也都不在闖到例如銀行,國家安全部門還有軍事方面等等的網路系統,不然問題就嚴重了.
不要隨便開玩笑,網路是交流信息的場所,但有一些閑著沒事乾的人就會把病素謠言等壞東西發到網上,通過網路傳播開來,自以為很了不起.
網路是虛擬的,但也是現實存在的,做為每一個成員都要做到網路道德,讓我們所喜愛的,豐富多採的網路的天空更藍天,水更清,空氣更清新.
Ⅳ 怎樣看待網路道德300字
論文摘要:在網路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掌握高知識、高技能的大學生已成為網上最為活躍回的群答體,其網路道德素質直接影響著整個社會的道德水準,也直接影響著我國未來網路社會化建設的道德基礎。要使大學生適應網路社會生存的需要.在網路空間中獲得健康、和諧、全面的發展.其網路道德素質的提高至關重要。
Ⅳ 網路道德以什麼為標准
所謂網路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們的上網行為,調節網路時空中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網路道德是時代的產物,與信息網路相適應,人類面臨新的道德要求和選擇,於是網路道德應運而生。網路道德是人與人、人與人群關系的行為法則,它是一定社會背景下人們的行為規范,賦予人們在動機或行為上的是非善惡判斷標准。
基本原則
網路道德的基本原則:誠信、安全、公開、公平、公正、互助。
斟酌原則
網路道德的三個斟酌原則是全民原則、兼容原則和互惠原則。
1.全民原則:網路道德的全民原則內容包含一切網路行為必須服從於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個體利益服從整體利益;不得損害整個網路社會的整體利益,它還要求網路社會決策和網路運行方式必須以服務於社會一切成員為最終目的,不得以經濟、文化、政治和意識形態等方面的差異為借口把網路僅僅建設成只滿足社會一部分人需要的工具,並使這部分人成為網路社會新的統治者和社會資源佔有者。網路應該為一切願意參與網路社會交往的成員提供平等交往的機會,它應該排除現有社會成員間存在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差異,為所有成員所擁有並服務於社會全體成員。全民原則包含下面兩個基本道德原則:第一,平等原則。每個網路用戶和網路社會成員享有平等的社會權利和義務,從網路社會結構上講,他們都被給予某個特定的網路身份,即用戶銘、網址和口令,網路所提供的一切服務和便利他都應該得到,而網路共同體的所有規范他都應該遵守並履行一個網路行為主體所應該履行的義務。第二,公正原則。網路對每一個用戶都應該做到一視同仁,它不應該為某些人制訂特別的規則並給予某些用戶特殊的權利。作為網路用戶,你既然與別人具有同樣的權利和義務,那麼就不要強求網路能夠給你與別人不一樣的待遇
2.兼容原則:網路道德的兼容原則認為,網路主體間的行為方式應符合某種一致的、相互認同的規范和標准、個人的網路行為應該被他人及整個網路社會所接受,最終實現人們網際交往的行為規范化、語言可理解化和信息交流的無障礙化。其中最核心的內容就是要求消除網路社會由於各種原因造成的網路行為主體間的交往障礙.
當我們今天面臨網路社會,需要建立一個高速信息網時,兼容問題依然有其重要意義。「當世界各地正在研究環境與停車場的時候,新的競爭的種子也正在不斷地播下。例如,Internet正逐漸變得如此重要,以至於只有Windows在被清楚地證明為是連接人們與Internet之間的最佳途徑後,才可能興旺發達起來。所有的操作系統公司都在十萬火急地尋找種種能令自己在支持Internet方面略占上風,具有競爭力的方法。」 如之前360、QQ大戰就是不兼容與網路無道德的體現,而PPMEET則遵從這項原則。
兼容原則要求網路共同規范適用於一切網路功能和一切網路主體。網路的道德原則只有適用於全體網路用戶並得到全體用戶的認可,才能被確立為一種標准和准則。要避免網路道德的「沙文主義」和強權措施,誰都沒有理由和「特權」硬把自己的行為方式確定為唯一道德的標准,只有公認的標准才是網路道德的標准。
兼容原則總的要求和目的是達到網路社會人們交往的無障礙化和信息交流的暢通性。如果在一個網路社會中,有些人因為計算機硬體和操作系統的原因而無法與別人交流,有些人因為不具備某種語言和文化素養而不能與別人正常進行網路交往,有些人被排斥在網路系統的某個功能之外,這樣的網路是不健全的。從道德原則上講,這種系統和網路社會也是不道德的,因為它排斥了一些參與社會正常交往的基本需要。因此,兼容不僅僅是技術的,也是道德的社會問題。
3.互惠原則:網路道德的互惠原則表明,任何一個網路用戶必須認識到,他(她)既是網路信息和網路服務的使用者和享受者,也是網路信息的生產者和提供者,網民們有網路社會交往的一切權利時,也應承擔網路社會對其成員所要求的責任。信息交流和網路服務是雙向的,網路主體間的關系是互動式的,用戶如果從網路和其他網路用戶得到什麼利益和便利,也應同時給予網路和對方什麼利益和便利。
互惠原則集中體現了網路行為主體道德權利和義務的統一。從倫理學上講,道德義務是「指人們應當履行的對社會、集體和他人的道德責任。凡是有人群活動的地方,人和人之間總得發生一定的關系,處理這種關系就產生義務問題。」作為網路社會的成員,他必須承擔社會賦予他的責任,他有義務為網路提供有價值的信息,有義務通過網路幫助別人,也有義務遵守網路的各種規范以推動網路社會的穩定有序的運行。這里,可以是人們對網路義務自學意識到後而自覺執行,也可以是意識不到而規范「要求」這么做,但無論怎樣,義務總是存在的。當然,履行網路道德義務並不排斥行為主體享有各種網路權利,美國學者指出,「權利是對某種可達到的條件的要求,這種條件是個人及其社會為更好地生活所必需的。如果某種東西是生活中得好可得到且必不可少的因素,那麼得到它就是一個人的權利。無論什麼東西,只要它生活得好是必須的、有價值的,都可以被看作一種權利。如果它不太容易得到,那麼,社會就應該使其成為可得到的。」
Ⅵ 如何解決網路道德問題
培養良好網路道德,營造綠色上網空間
隨著知識經濟的到來和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世界教育的基本理念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在以「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為教育理念的中國,基礎教育課程正在改革,並制定了新課程標准、新課程結構、新課程評價,在中小學開設信息技術課程成為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信息技術扮演著愈來愈重要的角色。計算機的普及,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使我們的學生在網路環境下學習成為現實。
網路道德,一個並不陌生的詞語,隨時都會傳入我們的耳朵。在當今世界,隨著電腦走進千家萬戶和網路的不斷完善,已使得越來越多的人接觸到網路,喜愛上網路。同時,也有不少人沉迷於網路不能自拔,成為真正的「網蟲」,由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社會和家庭問題。網路暴力、網路犯罪、網路色情等一系列的危害青少年健康成長的現象呈上升趨勢,它已對青年一代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小學生,他們處在身心發育都不很健全的時期,對外部的不良的影響缺乏自我約束能力,很容易被網路中不良因素所影響,因而在信息技術課程中開展相應的網路道德教育,讓學生明確是非觀念、規范行為,是一項重要而迫切的任務。
一、教師應加強網路道德的修養
俗話說: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一個教師具有良好的網路道德修養,他的行為也會感染、影響著學生。教師應如何提高網路道德的修養呢。首先,教師應主動學習網路知識,了解網路,同時提高自身的網路道德修養,做學生的表率。它包括兩個方面:一個是網路知識的學習問題;另一個是教師網路道德素養的提高。只有掌握了網路工具,教師才能與學生共用同一的網路平台進行交流,並有針對性地開展對小學生上網的指導。教師為人師表,也必須率先垂範,做好小學生網路道德教育的示範帶頭作用。所謂「先莫先於修德」,塑造靈魂的工程師必須首先具備高尚的網路道德,從而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同時,應組織學生學習有關安全上網、文明上網的法律法規,讓學生了解一些基本的法律法規,從而使學生具有一定自我防範、自我保護能力。學校也應出台相應的關於學生上網的各項制度,嚴格規范學生的上網行為,真正做到防患於未然。
二、提醒學生網路交友要謹慎
現在,很多中小學生熱衷於上網聊天和交友。由於網路交友是一件新鮮事物,又不受地域和時間的限制,具有極大的方便性和誘惑性,學生們迷戀網路交友是很自然的。但有些學生因迷戀上網影響正常的學習,學習成績下降;有的學生沉溺於虛擬的網路交往而不能自拔,影響了現實生活中與父母、老師、同學的交流,極大的影響了學生的身心發展。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網路交往道德觀。在聊天時,一定要自學遵守網路文明,不要一和別人聊起來就說大話、騙人的話,認為網路上是虛擬的,是不真實的,有的同學在網上聊起來更是臟話連篇,還津津樂道,認為自己有本事、會聊。其實,這就失去了作為一個學生的最起碼的道德底線,有悖於我們構建和諧社會所宣揚的做人的准則――誠信。從我做起,真誠交往,把網路變作相互交流、相互學習、取長補短的途徑,是學生們應當樹立的正確的網路交往道德觀,也是網路教育應有的責任和任務。
三、合理游戲,不要沉迷於其中
由於小學生的生理、心理特點,他們對游戲有著特別的愛好。而網路上豐富的益智游戲資源為小學生快樂的學習提供的有利條件,讓他們在游戲中不知不覺的掌握了學習知識和操作技能,起到了事半攻倍的效果。
但是,萬事總有度。如果學生過份沉迷於網路游戲,對小學生的身心發育是極具傷害的。很多事實表明,一個學生整天沉迷於網路游戲,他的學習肯定會一落千丈,無心學習,而是在虛擬的游戲空間中尋找自己的快樂,在充滿了暴力、虛幻中度過,其後果可想而知。
小學生也需要輕松,現在的功課多,作業多,小學生也要通過多種方式來緩解自己的壓力,這可以包括玩游戲,少打游戲才對,不讓打游戲就無理可尋。游戲不是壞東西,只要是合理安排時間,玩游戲也可以鍛煉小孩子的大腦和反應能力以及對事物的操作感。時間上的安排家長要花工夫勸導孩子,讓他們能夠自主的合理的安排玩游戲的時間,讓自己的孩子知道學習始終是第一位的。緩解壓力還有很多方法可以的,游戲只是其中的一種形式。
另外,全社會都要對網吧進行有效的管理,堅決禁止未成年人入內,從源頭制止學生進入網吧,這一工作目前還十分艱巨,需要政府部門和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共同營造一個綠色的網路空間。
四、明確學習目的,合理取捨資源
學生的主要目的是學習,傳統的教育觀念認為,一個人所學的知識越多,說明他的學習越成功,很多家長鼓勵孩子加入互聯網正是看中了互聯網路強大的知識傳播功能。的確,網路的發展為知識傳播提供了極大的方便,古語雲「秀才不出門,盡知天事下」在現在成為可能。 但是,如果放任學生在網路世界中馳騁,缺乏正確的引導,其危害不亞於沉迷於網路游戲。因此,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善用網路資源,並教會他們如何明辨是非,分清哪些是有害的內容。為了幫助大家正確使用網路信息,教師可以搜集一些與中小學生學習生活有關的網址,並介紹他們上一些專開放給學生使用,具有一定學習價值的網站,讓上網的同學學會如何運用網路去實現自主學習。對兒童和青少年來說,更重要的是培養科學素養,是學習信息處理方法,是培養交流能力和對社會的適應能力,而不僅僅是掌握了多少信息。通過互聯網路,孩子可以學習如何檢索、核對、判斷、選擇和處理信息,以達到對信息的有效利用,而且這種能力在未來的社會中是特別重要。
總之,具有良好的網路道德,能很好的促進一個人的健康成長。學生通過網路,可從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獲取信息。作為教師要正確引導學生利用網路上有用的信息,同時加強學生的網路道德建設,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網路道德規范,減少網路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要不斷的培養自身的和學生的良好的網路道德,不斷加強網路道德的探索,積極營造綠色上網空間,讓學生在浩瀚的信息世界裡遨遊,汲取健康向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營養,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我想,這也是全社會大多數人共同的心願吧!
Ⅶ 網路道德的特點
「網路社會」生活是一種特殊的社會生活,正是它的特殊性決定了「網路社會」生活中的道德具有不同於現實社會生活中的道德的新的特點與發展趨勢。 自主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更少依賴性、更多自主性的特點與趨勢。
網際網路本來是人們基於一定的利益與需要(資源共享、互惠合作等)自覺自願地互聯而形成的,在這里,每一個人都既是參與者,又是組織者;或者說既是演員,又是導演。也正因為網路是人們自主自願建立起來的,人們必須自己確定自己干什麼、怎麼干,自發地「自己對自己負責」、「自己為自己作主」、「自己管理自己」,自覺地做網路的主人。在網路建設之初,信息貧乏且雜亂無章,此時就有許多網路人無私地大量上載信息,並為那些雜亂無章的信息資源建立管理程序、編制各種實用軟體,以方便網路用戶特別是那些不太熟悉網路的人訪問和運用網上資源(這種行為後來越來越商業化了);網路建立起來以後,為維持網路的正常秩序,網路人又自覺地訂立規范,當發現不道德行為時,又都自發站出來扶正驅邪。「網路社會」的道德規范不是根據權威(不論哪種權威)的意願建立起來的,而是網路人自發自覺的行為的結果。由於網路道德規范是人們根據自己的利益與需要制定的,因此增強了人們遵守這些道德規范的自覺性。
此外,網路道德環境(「非熟人社會」)與道德監督機制的新特點(更少人干預、過問、管理和控制),也要求人們的道德行為具有較高的自律性。在那種失去了某些強制和他律因素的「自由時空」、「自主社會」中,或許最初人們還不太適應,然而這種社會必將是人們的主體意識,特別是權利、責任與義務意識逐步覺醒的社會,一個主體的意志與品格得到更充分錘煉的社會,一個真正的道德主體地位得以確立的社會,一個人們自主自願進行活動和管理的社會。如果說傳統社會的道德主要是一種依賴型道德,那麼隨著「網路社會」的到來,人們建立起來的應該是一種自主型的新道德。 開放性,即與現實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經常性的沖突、碰撞和融合的特點與趨勢。時空,一直是限制人們之間交往的主要障礙。美國網路專家威廉·奧爾曼說:信息革命帶來的最基本的變化是,它有能力以甚至十年前還不可想像的方式,使人們緊密聯系,消除「這里」和「那裡」的界限。正如幾十年前鐵路和高速公路使地理距離縮短,人們有可能異地交往,有可能住在遠離工作地點的城市郊區一樣,信息技術帶來的傳播方式的現代化,特別是信息高速公路的建設,使得地理距離暫時「消失」了,我們居住的星球正在變成一個「小村莊」,正在或將要創造出一個一個「電子社區」,人們即使居住在不同的州、時區、國家,也可以「在一起」工作、娛樂。甚至那些窮鄉僻壤也能與世界上其它地區的人們方便地交往、合作乃至打成一片。這樣,人們之間便可以不受時空的限制而交往,人們之間不同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的沖突、碰撞和融合也就變得可能了。
同時,由於人們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致使人們的交往受到了極大的限制。一方面,人們之間不能相互理解,另一方面,也缺乏相互交往的方式與手段。而網際網路的全球化,把不同國家和所有這些方面均為不同的人們都聯結起來,它既可以將不同的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頻繁而清晰地呈現在世人面前,各種獨特的行為和各種奇風異俗都必須接受人們目光的洗禮,同時也為他們提供了交往的有效方式和手段。這樣,一方面可以使宗教信仰、價值觀念、風俗習慣和生活方式不同的人們,通過學習、交往、教育和閱讀等各種方式,增進相互之間的溝通和理解,從而更寬容、更通情達理;另一方面也使各種文化沖突日益表面化和尖銳化。落後的、無聊的、非人性的和反社會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與先進的、合理的、代表時代發展趨勢的道德意識、道德規范和道德行為並存,它們之間的沖突、碰撞與融合也就表面化、現實化了。因此,網際網路的全球化,將使網路道德的開放性由可能轉化為現實。 多元性,即與傳統社會的道德相比,「網路社會」的道德呈現出一種多元化、多層次化的特點與趨勢。在現實社會中,雖然道德因生產關系的多層次性而有不同的存在形式,但每一個特定社會卻只能有一種道德居於主導地位,其他道德則只能處於從屬的、被支配的地位,因此現實社會的道德是單一的、一元的。然而在「網路社會」中,既存在關涉社會每一個成員的切身利益和「網路社會」的正常秩序、屬於「網路社會」共同性的主導道德規范,如不應該製作和傳送不健康的信息、不應該利用電子郵件作商業廣告、禁止非法闖入加密系統,等等;也存在各網路成員自身所特具的多元化道德規范,如各個國家、民族、地區的獨特道德風俗習慣等。隨著彼此交往的增多,這些處於經常性沖突和碰撞之中的多元化道德規范,一方面使相互之間增進了理解和同情,從而在經歷了沖突和碰撞之後達到了融合,另一方面即便彼此無法融合,沖突和碰撞仍舊,也由於彼此並無實質性的利害關系而能夠求同存異、並行不悖。
「網路社會」多元化道德規范同時並存有其理論與現實根據。與現實社會相比,「網路社會」更多地具有自主性,它是網路成員自主自願互聯而成的,其成員之間的需求與偏好更多地具有共同性,他們一開始就是抱著同一個目的串連起來的。因此,彼此之間行為的共同點就是「求同」,除了為此必須遵守的共同的道德之外,他們不需要、也不強求具有類似於現實社會中的那種統一的道德。也就是說,只要其網路行為不違背「網路社會」的主導道德,他們並不需要為加入網際網路而改變自己原有的道德意識、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或者說,在遵守網路主導道德的前提下,他們仍然可以按照他們自己的道德從事網路行為、進入網路生活。 凈化網路語言,優化網路環境,必須從網路道德抓起。網路道德是人性道德的折射。誠然,在現實社會中,世風不濟,道德滑坡,這是人性道德低下的根本原因之所在。因此,要加強網路道德建設不僅要出台相應網路法規、網路道德守則,更要在全社會范圍內加強道德文化和道德教育的實施。因為中華民族的復興,有待於道德復興;國家的崛起,有待於道德崛起;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更需要加強社會主義道德教育。一個沒有道德的民族,是一個可憐的動物群體;一個不斷追求高尚道德的民族,才是一個有希望的民族。
總之,在「網路社會」中,人們的需要和個性有可能得到更充分的尊重與滿足。自主自願形成的「網路社會」,以其獨特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和生活方式,終將建立起一個各國家、各地區(民族、種族)的具有不同信仰、習俗和個性的人們互相尊重、互相理解並互相促進的多元道德並存的社會。——當然,技術的進步只是為道德進步提供了前提和條件;道德是屬人的范疇,一切「事在人為」:道德進步是否能夠真正產生,一個更高水平的道德社會是否能夠真正建成,還有賴於網民們自我塑造的意願、能力,以及現實的努力程度。
Ⅷ 網路道德具有哪些特徵
信息道德是在信息社會,合理(倫理)、合法(法律)和高效(科技)地搜集內、處理和傳播信息的道容德規范和個人品德。
參見:
要善於網上學習,不瀏覽不良信息;
要誠實友好交流,不侮辱欺詐他人;
要增強自護意識,不隨意約會網友;
要維護網路安全,不破壞網路秩序;
要有益身心健康,不沉溺虛擬時空。
2001-11-22《全國青少年網路文明公約》
Ⅸ 網路道德的簡介
網路道德來作為一種實踐精神,是人們源對網路持有的意識態度、網上行為規范、評價選擇等構成的價值體系,是一種用來正確處理、調節網路社會關系和秩序的准則。網路道德的目的是按照善的法則創造性地完善社會關系和自身,其社會需要除了規范人們的網路行為之外,還有提升和發展自己內在精神的需要。
Ⅹ 網路道德問題
構建網路道德 營造青少年健康發展空間
青少年網路道德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與整體上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教育體制統一起來——構建網路道德 營造青少年健康發展空間
網路由於大容量、互動性、隱秘性、易檢索的特點而深受青少年的喜愛,許多青少年利用網路來瀏覽、求索自己關心的問題和內容。網路為擴大青少年的信息量,提高學習興趣,促進思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幫助。
然而,由於缺乏相應的網路立法和完善的網路道德,也由於網路自身所具有的隱秘性特點等原因,各種各樣的青少年網路道德問題接踵而至,日益引起全社會的重視。
造成這一問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網路作為新的技術領域,以極快的速度在青少年社會生活中普及,配套的安全措施嚴重滯後。如對受利益驅動的提供網路設施的盈利機構如何監管?用什麼樣的方式才能有效管住網上信息?社會各層次的人群,包括管理者、使用者、監管者,也包括成人、少年、兒童等,靠什麼去制約他們的網路行為?在家庭、學校、社會教育體系中如何輔以科學的網路素養的教育?對網路成癮的青少年怎樣進行科學的專業化的輔導?眾多此類問題都還只停留在感嘆與議論階段,較少有實質性的突破。加上青少年整體生存狀態中固有的一些問題,如父母的成功焦慮、自己的學業壓力、娛樂空間的不足、青少年期的自我困惑等,就使得我國青少年網路問題格外突出。
對此,我們離不開完善的網路立法,然而網路道德建設才是更具根本性的一項工作。
網路道德是人們在網路交往過程中,處理各個方面關系時所應持有的價值觀、行為模式和准則,以及應表現出來的情感等一系列的具體規范和要求。構建完善的網路道德體系,必須解決幾個根本的問題。
要確立網路道德建設應遵循的原則。一是網路道德要反映現實社會道德規范的要求,網路道德並不是脫離現實社會的一種新的道德形式,它實際上是現實社會生活的延伸,是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折射。網路道德的基本價值與現實生活會有高度的一致性,人類社會的共有價值,如正義、公平、善良、和諧,等等,一定是網路世界的基本准則。人們在藉助網路進行社會交往時,也只有遵守現實社會的相應准則和要求,恪守人類社會的價值理念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才可能形成和諧的網路社會,並使網路社會與現實社會協調發展。
二是網路道德一定要遵循網路自身的特點,網路有特點,人們在網路上的交往方式與生活中的實際情況並不完全一樣,所以在構建網路道德規范的過程中,一方面要考慮現實社會的要求,另一方面也要考慮網路自身的特點,例如交往的匿名和非匿名問題,我們只能要求注冊時的實名,而不能強求每一個人在網上必須實名。
要逐步確立網路道德的范疇。網路道德的內容是非常豐富的,但概括地講,依然是要圍繞「人」處理幾個最基本的關系。如以誠信為主要內容的與他人的關系問題,網路上的誠信並不表現在非匿名上,而更多的是表現在處事的態度以及是否對他人的利益具有侵害的傾向和情節上;再如與社會的關系,網路所形成的社會是一個虛擬社會,很多人認為,生活在純粹的虛擬社會中是無所謂什麼責任和道德的,可以為所欲為。然而,純粹的虛擬社會是不存在的,每一個網路的終端都與現實社會相連,任何一個人網上行為的結果必定會對現實社會發生作用。如何解決好人與虛擬社會以及現實社會的關系問題,自然成為網路道德的重要范疇;又如與自我的關系,人在網路中往往會表現出一種非我的狀態,他們有時並不知道自己在做些什麼、為什麼這樣做和這樣做的結果,只是憑借一時的好奇、興趣,或是發泄在現實生活中的郁悶、不快和不滿,在網路交往中「自我」的扭曲時有發生。因此,網路道德必須規范在網路交往過程中網民與自我的關系;還有與自然的關系,網路上,人與自然的關系主要表現在運用科學技術手段的目的和方式上,正當、合理地運用先進的網路技術手段應成為網路道德規范的重要內容。
加強青少年網路道德建設,實際上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加強青少年網路行為的研究,增強對青少年網路行為的具體指導,幫助青少年掌握和恪守網路道德規范,形成良好的網路行為模式。這其中,運用網路技術手段對青少年的網上行為進行強制性約束是不可缺少的,青少年的網路行為需要他律。需要通過全面改善青少年現實生活狀態實現網路治理,要持續改善青少年整體生存狀態,扎實打好青少年安全網路行為的基礎。
在全球范圍內,我國青少年網路游戲痴迷問題有其特殊性。一般國家和地區,有人迷戀網談,有人迷戀游戲,也有人迷戀網上通信。但我國網路游戲迷戀年齡段集中,主要在十三四歲至二十一二歲之間,雖然真正深陷病態狀況的人不多,但對生活影響較大,這與青少年現實生活壓力過大,生活狀況不夠健康有密切的關系。作為成長在改革開放新時代背景下的一代人,他們處於寄託家庭、社會期望值最大,最受社會矚目的社會角色狀態,面臨著社會環境帶來的發展困惑、生存壓力帶來的心理困惑、生活方式的選擇困惑,思想觀念及行為上受社會變遷的動盪和混亂影響直接而尖銳。他們是中國歷史上生存發展環境最復雜,生存壓力最大的一代人。網路的新型空間為他們打開了新的天地,也更增加了他們的困惑。所以,青少年網路道德體系的構建是一個系統的工程,需要與整體上建立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教育體制統一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