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在道德經
❶ 《道德經》五十五章中「知常曰明」怎麼解釋
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這是完整的一句話。正反對比,知的結果是通達知曉,不知的結果就是主觀想法辦事,會很兇險。而這個對象就是 常,常就是落葉要歸根,冬去春會來的自然法則。 整句的理解就是,曉得自然法則就會明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懂得自然法則就可能顛倒是非,白天人家工作,他睡不好。晚上他工作吵著別人睡不好。這樣的結果就是與鄰里關系處理不好的。
❷ 「道可道,非常道;明可明,非常明」什麼意思
這句話的意思是,「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出處:春秋·老子《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也,非恆道也。名,可名也,非恆名也。「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譯文:「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
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2)明在道德經擴展閱讀:
作品簡介: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❸ 自知自心其路則明出自哪裡
自知自心其路則明出自《道德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出自春秋時期老子(即李耳)所作的哲學著作《道德經》,這句話的意思是:了解別人的人是有智慧的,自己了解自己的人是明白的。告訴我們既要清楚地了解別人,也要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