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不拔高道德

不拔高道德

發布時間: 2023-09-08 18:10:11

『壹』 道德進步的主要表現是什麼

不再單單考慮自己,開始更多的考慮別人的感受,當弱勢群體受到欺壓的時候給予同情和幫助。

『貳』 思想品德課的道德概念教學分析

思想品德課的道德概念教學分析

道德概念是構成思想品德課教學內容的最基本因素,是道德主體實施思維操作的元件,是建構道德觀念的 骨架。學生只有理解、掌握了道德概念,才能形成正確的道德認識,提高思想品德素養。本文擬從四個方面談 談道德概念教學。

一、道德概念分年段教學水平

思想品德課的道德概念教學水平,是以年級為縱軸螺旋上升的。這種漸趨推進的軌跡,是與學生的年齡增 長、生活經驗的日趨豐富,知識的增多和思維水平的發展相統一、相吻合的。

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道德概念教學不能不帶有具體性和形象性的特徵。思想品德課教學大綱(以 下簡稱《大綱》)要求掌握的道德概念,大多屬於日常生活中的具體概念,反映或代表了確定的行為模式,只 要憑借形象思維的作用就能把握。如教學什麼是“不嬌氣”,通過感知摔倒了不哭,爬起來,撣去土;天氣冷 ,照常到戶外跑步做操……等直觀形象,然後引導學生從中領悟不怕困難,不怕吃苦就是“不嬌氣”的表現。 由於低年級學生的概括水平不高,這個年段還不可能進行嚴格意義的道德概念教學。

到了中年段,學生的思維有了較大發展,正處在從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的時期,有人把它叫做形象— —抽象思維階段。一方面,他們藉助形象的東西作支撐,通過概括和抽象,能夠把握事物的一些本質特徵。另 一方面,他們概括、抽象的能力還不太高,對道德概念的理解還有不太深刻、不太全面的地方,教學時切莫求 全求深。

到了高年級,隨著學生實踐活動的日益增多,活動范圍逐漸擴大,他們的抽象邏輯思維能力有了進一步提 高。一些實驗表明,高年級兒童已經能夠擺脫具體事物的形象,而抽象出一類事物的`本質特徵。據此,高年級 有可能對道德概念的內涵和外延揭示得更准確、更全面。

以上談了思想品德課低、中、高三個年段道德概念教學的不同水平,下面舉一個實例來說明。如“勇敢” 這個概念,按照《大綱》精神和教學要求,明顯區分為三個等級。低年段是結合兒童親身經歷和自己身邊的事 ,側重讓他們理解勇敢就要不膽小。中年段是提供兩類鮮明的形象,引導學生劃清“勇敢”與“蠻干”的界限 ,在此基礎上說明:為了完成一件有益的事情,不怕困難,不怕危險,就是勇敢行為;如果僅僅為了顯示自己 ,行為後果對人對己都有害無益,就不是勇敢行為,而是逞強蠻干。高年段教學這個概念,是在透析榜樣人物 的心靈以及學生深深受到榜樣人物高尚情懷的感染後,再從範式中抽象出真正的勇敢是一種高尚的品質。它表 現為人們為了正義的事業,為了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了維護和捍衛真理,而不怕艱難和危險,甚至不怕犧牲 自己的生命。這個例子再次表明,思想品德課道德概念教學,是由初級水平逐步發展、上升到較高水平的。這 就要求我們善於分年段,認真把握每一道德概念教學所應達到的“度”。中、高年級要防止起點過低,低年級 要避免拔高教學要求。

二、道德概念教學的基本程序

要讓學生在自己的頭腦里建構道德概念,其教學的基本程序,主要包括道德概念引出,道德概念形成和道 德概念鞏固等三個環節。

(一)道德概念引出 一般藉助“什麼是××”加以表述。為了吸引學生注意,有時藉助故事引出道德概 念。這樣可以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

(二)道德概念形成 這是最關鍵、最核心的一步,一般採取較為細膩的教學步驟,包括:

1.感知教材中的故事或事例,並適當擴充事實,給學生以刺激。

2.感性概括。這是一種低級的概括形式,即從列舉的具體事例中找出共同點。

3.理性抽象。在感性概括的基礎上進行,主要是讓學生抽取、領悟和把握道德概念的內涵與外延。

(三)道德概念鞏固 主要是運用道德概念去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這個環節實際上是道德概念具體化的 過程。隨著道德概念的每一次具體化,都會促使對它的理解更豐富、更深刻。

總之,道德概念的建構,要由具體到抽象,由個別到一般,再由一般到個別,由抽象到具體,經過多次反 復才能完成。

三、道德概念教學方法

對於道德概念教學,應當選用什麼樣的教學方法呢?下面擇要介紹幾種方法。

(一)響鼓重錘法

道德概念是由詞語組成的。它的本質特徵,有的就凝結在關鍵性詞語中,如在“做事要有始有終”這個概 念中,關鍵詞是一個“終”字。它點明了做一件事情不要半途而廢,要做完做好。採用“響鼓重錘法”,就是 抓住這個“終”字,加大力度進行剖析,讓學生以此為突破口,進一步領略該概念的內涵。

(二)情理協同法

道德概念由外而內移入學生頭腦,既是主體道德思維的成果,也是學生情感選擇的結果。表達道德概念的 詞,一般帶有贊揚、喜愛或貶斥、憎恨的感情色彩,既然評價性因素滲入到了道德概念中,學生在感受、理解 和接納它時,就必須有相應的情感投入。這就需要在教學中充分發揮認知因素與情感因素的協同作用。如教學 “管得住自己”的概念,除了要啟動認知因素,讓學生獲得“該做的,即使自己不願意做,也要堅持做;不該 做的,即使自己很願意做,也要控制自己不去做”的認識外,還要調動情感因素,使學生從正負方向上得到管 得住自己,就能做好事情、獲得愉悅的體驗;管不住自己,就會出現過失、心情沮喪的體驗。像這樣藉助認知 因素和情感因素的協同作用,學生才樂意接納並掌握這個概念。

(三)討論辨析法

對於比較復雜的道德概念,可圍繞設定的問題,讓學生自主討論,既“辨”又“析”,教師則伺機點撥, 以追索出道德概念的內涵。例如,“助人為樂”概念的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1.(引言)今天,老師先和同學們討論一位老大爺三次過馬路的事。

2.學生按照具體情況對教師設定的問題討論辨析:

(1)雙目失明的老大爺,第一次要過馬路,李麗同學站在老大爺身旁,正與一個人講話。老大爺說:“ 請說話的這位小朋友,扶我過馬路,好嗎?”李麗同學滿口答應,並迅速將老大爺攙扶過了馬路。老大爺向李 麗道謝。李麗說:“不用謝,我應該主動地幫您。”

(2)學生發言(略)

(3)雙目失明的老大爺第二次過馬路,魏銘站在老大爺身邊,魏銘想,這是一個機會,我把大爺攙扶過 去,肯定會得到老師的表揚。魏銘的想法對不對?

(4)學生發言(略)

(5)雙目失明的老大爺第三次過馬路,馮星同學站在老大爺身旁。他趕忙上前攙扶大爺過了馬路。老大 爺向馮星道謝,馮星說:“不用謝,這是我應該做的。”他在作文中寫道:“我伴盲人老大爺安全過了馬路, 心裡感到舒服和快樂。”

請同學們講講:馮星為什麼要幫助老大爺,他幫助別人後有什麼感受?

(6)學生發言(略)

3.(教師藉助反饋信息,對同學的討論進行小結)魏銘是為了圖表揚才幫助人,這不好。李麗是應別人 請求,才幫助人的,不是主動的。馮星是主動助人,當別人因獲得幫助而克服了困難,他感到快樂。

4.(抽象)通過這次討論辨析,我們明確了幫助別人的目的,既不是為了得到報答和求助對方,也不是 為受到表揚和獎勵,而是為了解決別人的困難。只要能幫助別人解決困難,就是最大的安慰和快樂,這是非常 崇高的精神境界。我們要從這個高度領會“助人為樂”的含義。

這個案例藉助情境系列題,讓學生討論辨析,通過一層層“剝皮”,一層層“過渡”後,學生就能把握道 德概念的本質特徵。

四、道德概念教學要強化運用

注重實踐性,是道德概念教學的又一特點。俗話說:經常用的鑰匙才是光閃閃的。學生對道德概念的理解 和掌握,只有在運用中才能鞏固、遷移和活化。

怎樣增強道德概念運用的密度和力度呢?主要靠訓練。這就需要教師設計多種形式的練習,設計類型一般 有三種:其一是“變式”練習,即環繞某一道德概念,向學生呈現形式上有變化、而本質屬性不變的問題。借 助這類練習,可以讓學生加深對道德概念的理解。其二是“反例”練習。即環繞某一道德概念,向學生呈現形 式相似而本質屬性有別的問題,藉助這類“似是而非”的練習,可以讓學生把握道德概念的本質屬性與非本質 屬性。三是對概念間易混點的辨析,如對於“刻苦學習”與“主動學習”這兩個既有緊密聯系又有一定區別的 概念,學生容易產生混淆。為了區分兩者的內涵,教師精心編制了一個選擇題:

請你從題後的幾個備選答案中,選擇出正確答案,填在題中的橫線上。

1.讀書、做作業不用別人督促,落下的功課自己補上。這是具有________精神的表現。

(A.刻苦學習 B.主動學習)

2.夏天的蚊蟲很多,努努同學把腳放在裝滿水的腳盆里,目的是防蟲蚊,為的是多讀一會兒書。這是具 有________精神的表現。

(A.刻苦學習 B.主動學習)

通過練習,顯化區別,學生會進一步加深對這兩個概念的理解,明確“刻苦學習”的側重點是刻苦認真, 而主動學習的內涵則是強調學習者的積極性、主動性和自覺性。

以上談了道德概念的分年段教學水平,概念教學的基本程序、教學方法以及道德概念的運用等問題。加強 道德概念教學,是落實思想品德課教學目標,發展學生道德思維能力的需要,同時又是思想品德課教學論中需 要突破的一個問題。因此,我們應加大研究力度,為繼續探索、尋覓道德概念教學的客觀規律而努力。

免責聲明: 本站文章信息來源於網路轉載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不保證信息的合理性、准確性和完整性,且不對因信息的不合理、不準確或遺漏導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承擔責任。本網站所有信息僅供參考,不做交易和服務的根據,如自行使用本網資料發生偏差,本站概不負責,亦不負任何法律責任,並保證最終解釋權。 ;

『叄』 如何解決社會公德缺失的問題

社會公德是反映社會文明程度的一面鏡子,在今天的中國,社會公德是一面文明鏡還是已經成為了變色鏡?上公交車擁擠不排隊、不讓座,亂扔果皮紙屑,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上完廁所不沖水,這些事情每個人天天都能遇到;物慾橫流,拜金主義泛濫;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層出不窮;犯罪猖獗,大案要案急劇上升;吸毒販毒,賣淫嫖娼見慣不怪;見死不救,見利忘義,個體的孤獨焦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不再是個別現象……凡此種種,說明今天的社會公德,已經不是一面凸顯人類精神和時代進步的文明鏡,而是一面反映社會問題和人的異化的變色鏡!所以,我們不能再陶醉在道德大國的虛幻美夢中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道德在滑坡,社會公德已經變色,社會公德建設刻不容緩.要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就必須先找出當今我國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以期對症下葯,有的放矢.一、傳統文化弊病:私德與公德中國被人稱為禮儀之邦,儒家倫理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等品德被視為圭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情懷更是為世人稱道,然而這種天下為公的姿態,很容易讓人模糊了儒家倫理思想的缺陷,即先私德後公德.
一、文明鏡與變色鏡——當今中國社會公德狀況
社會公德在今天的中國,是一面文明鏡還是已經變成了變色鏡?這個問題是與道德「滑坡論」與「爬坡論」的爭論密切相關的.「滑坡論」與「爬坡論」曾在改革開放之初產生過激烈的交鋒.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進一步發展和人們認識程度的深入,結論比較明晰了,那就是:爬坡論者當初振振有辭的「時間觀念、效率意識的加強」、「社會政治的開明」之類的論證,雖然言之鑿鑿,但並不屬於道德領域,而更多的是屬於經濟領域和政治領域.社會經濟的發展與道德的進步沒有絕對的正向相關,經濟發展了,但我們的道德狀況不但在總體上沒有進步,而且在某些方面還出現了明顯的滑坡.就社會公德領域來看,上公車擁擠不排隊、不讓座,亂扔果皮紙屑,在公共場合高聲喧嘩,上完廁所不沖水,這些事情每個人天天都能遇到,已經成為人們的「必修課」.物慾橫流,拜金主義泛濫;假冒偽劣、坑蒙拐騙層出不窮;犯罪猖獗,大案要案急驟上升;吸毒販毒,賣淫嫖娼見慣不怪.見死不救,見利忘義,個體的孤獨焦慮、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也不再是個別現象.凡此種種,難以讓人產生道德爬坡之感覺.
不久前網上披露的事情則具有更典型的意義:2004年10月11日黑龍江大慶市發生了狗主人威逼人力三輪車夫向小狗下跪磕頭的事件;一個月後,11月16日,相同的一幕又在安徽合肥市街頭上演:一位計程車司機迫於狗主人的威脅毆打,在瑟瑟寒風中向被撞傷的小狗下跪,直到警察趕來現場才起身,而且合肥市一派出所的處理結果是:向狗下跪的司機賠償狗主人1000元錢.[1]今天的社會公德,已經不是一面凸顯人類精神和時代進步的文明鏡,而是一面反映社會問題和人的異化的變色鏡!
所以,我們不能再陶醉在道德大國的虛幻美夢中無法自拔了,應該清醒地認識到:我們的道德在滑坡,社會公德已經變色,社會公德建設,刻不容緩.要形成良好的社會公德,就必須先找出當今我國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以期對症下葯,有的放矢.
二、私德與公德——中國傳統文化的弊病
中國被人稱為禮儀之邦,儒家倫理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溫、良、儉、讓等德目被視為圭臬(guīniè [criterion;standard] 指圭表,比喻標准,准則和法度;可以據此作出決定或判斷的根據 圭臬星經奧,蟲篆丹春廣.——杜甫《八哀詩》 適應之說,迄今日學人猶奉為圭臬.——魯迅《人之歷史》).「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入世情懷更是為世人稱道.這種天下為公的姿態,很容易使人模糊了儒家倫理的缺陷,即先私德後公德.
儒家學說是建立在宗法血緣基礎上的學說,在處理私德與公德的關系、建立道德體系時,它是沿著先私後公的路徑展開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家」是排在「國」和「天下」之後的.孔子說:「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論語?學而)孟子說:「事孰為大?事親為大.」(孟子?離婁上)對於公德而言,私德是本根性的,是至上性的.公德是以私德為基礎,從私德中推延而成的.
誠如有論者所說,「中國人的基本價值取向是:「同」或者「求同」.基本方法論是:求同再求同,貫通再貫通,肯定再肯定.」[2]這固然是對的.但當私德與公德發生了矛盾,而且兩者的矛盾不可調和的時候,「求同」無方、「貫通」無路、「肯定」無門而只有「舍魚而取熊掌」之時,私德就會壓倒公德.例如孔子對「其父攘羊,而子證之」的做法提出異議,他說:「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論語?子路)當「其父攘羊」,在父慈子孝與誠實正直之間出現沖突時,一向強調後者的孔子卻主張通過「父子相隱」的方式維系父子之間的血緣親情,從而明確地將家庭私德凌駕於社會公德之上.
再看孟子,孟子本來主張「責善,朋友之道也」(孟子?離婁下),然而一遇到父子關系,就變了,他說:「父子之間不責善」(孟子?離婁上),甚至認為:「父子責善,賊恩之大者」(孟子?離婁下).道德生活中的相互批評固然重要,但一旦涉及到至高無上的血緣親情,就只有讓位了.所以,孟子對舜面對其父殺人的局面,「竊負而逃,遵海濱而處,終身欣然,樂而忘天下」(孟子?盡心上)的做法贊不絕口,在公然地在為徇情枉法、任人唯親的腐敗行為唱贊歌的同時,把公正守法、任人唯賢的社會公德拋諸腦後.這對中國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消極影響.這種復雜效應的一個集中表現就是:由於儒家倫理在傳統文化中長期占據主導地位,人們在形成高度重視慈孝友悌等家庭私德的倫理傳統的同時,往往又流露出相對輕視社會公德的傾向,以致一些基本的公德規范,如誠實守信、公正守法、遵守公共秩序、講究公共衛生、愛護公共財物等,時常受到漠視.[3]
三、集體的理想與個體的虛無——時代背景的局限
誠如馬克思所說,「人們自覺或不自覺地,歸根到底是從他們階級地位所據的實際關系中——從他們進行生產和交換的經濟關系中吸取自己的道德觀念.」[4]道德是時代的產物,它必然要受到時代的制約;同時,道德的發展又有其自身的獨特性,社會公德與老百姓的生活密切相關,這種特點也就相應地體現得更加明顯.新中國成立後,我們經歷了令許多老人至今深深懷念的「溫暖、和諧、單純、明凈」的五六十年代,社會公德大崩潰的「文化大革命」之後,我們進入了向現代化進軍的時代.在這樣一個時代,我們的經濟發展是有目共睹甚至「舉世矚目」的,但社會公德的建設卻令人不敢恭維.從過去的極端集體主義到今天的極端個人主義,從過去的道德理想主義到今天的道德虛無主義,我們只是從一個極端跳到另一個極端,在這個180度的轉彎之後,我們的道德狀況卻似乎沒有太大的進步.——在某些方面,甚至還退步了.例如新中國成立後銷聲匿跡的黃賭毒,今天又死灰復燃,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
現代化是一把雙刃劍.錢是個好東西,經濟是不可或缺的;中國人從來沒有像今天這樣表現出對自由民主的強烈渴求.但是,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道德的進步嗎?理性真能給我們帶來幸福嗎?我們的精神是越來越健全呢,還是相反?盧梭在18世紀提出的對啟蒙理性的警惕的質疑日益凸顯出他的真知灼見,他那「科學越發展,道德越墮落」的箴言,至今仍回盪在我們耳邊,而且還越來越清晰.
所以,奧爾加?希爾的一篇形容今天這個時代背景中的都市人的小文章在網上被廣泛轉載:「我們不斷聚斂財富,卻逐漸喪失了自我價值;我們話語太多,真愛太少;我們掌握了謀生手段,卻不懂得生活的真諦.我們學會了追趕時間,卻沒學會耐心等待;我們擁有的財富越來越多,道德品質卻日益淪喪.我們生產更多的電腦用於存儲更多的信息和製造更多的拷貝,而相互的交流與溝通卻越來越少.……」
四、傳統體制與現代體制——社會體制的真空
現代人越來越意識到體制的重要性.好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壞人變成好人,壞的社會體制可以把好人變成壞人,這已經基本上成為了人們的共識.在奔向現代化的過程中,傳統體制遭受了「史無前例」的巨大破壞,但新的合理體制一時有未能建立起來,於是體制上的真空便為道德上的真空大開了方便之門.「撐死膽大的,餓死膽小的」,這里的膽大膽小的衡量標准就是對社會公德的破壞.「缺德就能發財」,這在體制不健全的社會里是一條顛撲不破的真理.改革開放之初的暴發戶,有許多就是這樣發家的.今天我們所面對諸多問題,例如貧富差距擴大,社會不公加劇,不正當競爭,黑箱操作,等等,它們是導致社會公德缺失的溫床.
曾經一度引起社會關注的北京「小偷」偷饅頭的事件,充分暴露出現有體制存在的問題.
一個在北京找工作沒有結果的青年,好幾天沒吃東西,餓得實在沒辦法的,無奈之下偷了小賣部的幾個饅頭,被發現後倉皇逃跑,但因為沒有力氣,沒跑幾步就暈倒在地,被「當場抓獲」.有些自豪的北京人以此立論,大放闕詞:看看,這些外地人,多麼沒素質.他們到我們首都來,嚴重破壞了祖國的大好形象.對他們,就是要排斥、限制,不讓他們踏進京城半步!但是,北京不是北京人的北京,北京是中國人的北京.文萃報曾轉載了一篇小文章,題目就是《想做北京人,為何這么難》,從生活歧視、職業歧視、子女受教育歧視等諸多方面勾勒出中國現有體制上存在的問題,[5]這些問題聚焦在社會公正問題上,而社會公正本身就是最大的道德,當代思想巨擘羅爾斯在他的劃時代巨著《正義論》中開篇就指出:「正義是社會制度的首要美德,正如真理是思想的首要美德一樣.……法律與制度無論多麼有效率和井然有序,只要它們不正義,就必須被改造或廢除.」[6]不正義的社會制度為社會公德缺失埋下了無盡的隱患.
所以,對於下崗工人聚眾賭博、小攤小販在路旁擺攤設點這樣的事情,我們如果無視制度的缺陷,一味地做道德上的批判,擺出一副道德家的姿態,對他們做「正其義不謀其利」、「餓死事小,失禮事大」之類的說教,不說效果甚微,就是面對自己的良心,也覺得羞愧.認真審視從傳統體制向現代體制發展過程中留下的真空,腳踏實地地解決問題,這才是根本.
五、上帝死了與人死了——信仰的缺席
從理論上論證信仰的重要性並不難,難的是讓信仰從嘴邊落到心中,在現實的生活中揚起信仰的帆.西方人的信仰經歷自然神—上帝—理性—無的過程,在西風東漸的背景下,我們中國人則是伴隨著對傳統儒教「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為軸心的入世信仰的顛覆而陷入了虛無.
80年代中國大陸搖滾之父崔健的《一塊紅布》說出了中國式信仰的虛幻性:「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你問我看見了什麼/我說我看見了幸福.」誠如魯迅所形容的,「夢醒了,卻無路可走」,孤獨、寂寞、苦悶、彷徨、惆悵一股腦兒涌了上來.愛顯得越來越少,越來越珍貴,同時也越來越「變味」,神聖而崇高的愛情不見了,「我會愛你/你會愛我/只是因為寂寞」(《因為寂寞》),歌詞雖然殘酷,但卻道出了許多人的心聲.
信仰的缺席導致極端個人主義、極端功利主義的盛行.之所以在前面加上「極端」一詞,是為了與西方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相區別.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是西方價值觀念的基石,在他們看來,個人權利高於一切,趨利避害、趨樂避苦是人的天性,道德應當順應它而不是忤逆它.這是西方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最表層的觀念,今天的許多中國人,完全認同了者一點,但他們卻忽視了它更深層的涵義.個人主義強調個人的尊嚴、價值、以至財產的神聖性,是指的每一個人,它具有普世界性;而中國人卻把個人僅僅理解為「我」自己.功利主義強調功利,但追求的是「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在功利主義的集大成者穆勒看來,全體社會成員的共同幸福和長久利益是功利主義最基本的原則.[7]可見,功利主義包含了對他人的尊重和與他人同生共贏的理念,而今天中國的功利主義,則是作為個人的「我」對他人的掠奪性佔有,是有我沒你的剝奪與被剝奪、奴役與被奴役的關系.所以,我把它們稱為極端的個人主義和功利主義.
這種極端性表現在三個層次,對於一般的市民而言,他們所信奉的是「在沒有英雄的年代裡/我只想做一個人」(北島);第二個層次更深,還要極端一些,它以顛覆價值,游戲人間為依託,所謂「當個小人真快活」,就是這個意思;更有甚者,到了第三個層次,竟然公然喊出了「千萬別把我當人」(王朔).在這樣的語境下,談社會公德無異於痴人說夢.
六、作為主人的「我」與作為奴隸的「我」——主體意識的喪失
人是作為主體而存在的,在認知領域,人是主體,而且無論如何也是主體;但在價值領域,在涉及包括社會公德在內的道德問題的時候,人往往自覺或不自覺地喪失了自己的主體地位.其原因,正如別爾嘉耶夫所說:「人處在受奴役的狀態,他常常不能發現自己的奴役地位,有時還喜歡這個奴役」,「自由是個困難的東西.處在受奴役的狀態是會更輕松的.」[8]
在中國,主體地位的喪失是與公民意識的欠缺密不可分的.中國自古就是一個臣民社會而不是公民社會,中國人的集體無意識中有的是臣民意識而不是公民意識.所以,打假英雄王海、狀告村長的秋菊,在某些「公僕」眼中就是「不穩定因素」,是「動亂分子」.而他們要付出的代價,也是常人所難以想像的.
我們以前所說的「主人翁精神」與公民意識是一致的.因為有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公民,是國家的主人,所以會把社會的一花一草、一樹一木都當作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對社會的公共規則,也會認同和遵守;對國家所倡導的風尚和價值觀,也會由衷地贊成並身體力行.這就是建國後我們的社會公德建設令世界矚目的一個重要原因.
然而在今天,由於種種原因,這種對國家、社會的認同感正在急劇下降,以往那種「小家」「大家」同為一家的觀念漸漸地被「小家」與「大家」的矛盾所代替,私德與公德不再是相通的,而更多的成為了一種對立關系.由愛「小家」推廣至愛「大家」的道德發展路徑被「顧小家忘大家」甚至是「損大家利小家」代替.反正在這個國家中我只是滄海一粟,有沒有我無足輕重,國家與我沒有什麼關系,損之何妨?
七、公共形象與自我形象——法制觀念、規則意識的淡漠
公民、法制、規則,這些現代社會的核心詞之間的關系是十分密切的.既然我只是一個微不足道的臣民,既然我存在的意義與別人不一樣,那麼,在主子沒有發覺的時候,偶爾犯犯規、打打擦邊球,體驗一下不按牌理出牌的快感,獲取意想不到的巨大好處,何樂而不為呢?臣民的人格是一種分裂人格.主子在場與不在場,表現截然相反.他表現為兩個截然不同的「我」.公民意識的欠缺,必然帶來法制觀念、規則意識的淡漠.亂扔果皮紙屑、違章駕車、投機倒把、在公共場合大聲喧嘩、在澡堂水池小便,等等,都是法制意識、規則意識欠缺的表現,這些現象在我們身邊已經是隨處可見,見慣不怪了.
更重要的是,法制觀念、規則意識的缺失不僅體現在日常生活中「點點滴滴的小事」、我們的「一言一行」中,它還關繫到民主國家的建設、民族素質的整體提高.我們所稱道的負責任的大國德國,在二戰即將結束時,由於資源匱乏,不得不讓市民上山砍樹取暖.林業人員在茫茫樹海中搜尋,找到老弱樹或劣質樹,在上面劃一紅圈,「砍伐沒有紅圈的樹,要受到處罰」.問題是,誰來執行處罰?當時德國行政管理名存實亡,公務員盡數抽調到前線去了,市內找不到警察,全國幾乎處於政權的真空.但直到戰爭結束,全德國沒有發生過一起居民亂砍濫伐的事,他們全部忠實地執行了規定.事隔五十多年,當時被困德國的季羨林老人提起這事仍感嘆不已:德國人「具備了無政府的條件卻沒有無政府的現象.」[9]至於德國人以及日本人恪守交通規則,即使是路上空無一人,只要紅燈亮著,就不會開車或者走道,這些例子中國人早已經耳熟能詳了.這就是現代公民的素質,而這樣的事情在中國發生不知道要等多少年!
總之,誠如有學者指出的:「如果在紅燈前面要搶行,要有警察在場才能維持秩序,這樣的人群已經習慣於被別人管制,他們缺乏相應的社會責任感.我們無法想像一個民主社會可以由這樣的人群所組成.」[10]
八、「取法乎上」與「取法乎下」——一點啟示
上面所說的六個原因,並不是孤立存在的,這里所提供的只是審視社會公德缺失的六個不同方位的視角.也可以說,造成今天我國社會公德的喪失,使昔日的文明鏡變成了今日的變色鏡,這是一個社會問題,而不僅僅是道德問題.只要把它放在社會背景來考察,才能找到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法和途徑.
歷史經驗告訴我們,道德的建設不能一蹴而就,忽視現實的政治經濟條件,試圖用心靈革命的方式,在短期內實現人的「脫胎換骨」,這樣的願望只能是空中樓閣,最終的命運也只能是以失敗告終.
道德建設不同於經濟建設,物質上的投資與精神上的回報並非總是成正比.公正的社會是道德文明的基石,要把變色鏡變成文明鏡,就必須從社會公正的角度入手,對社會進行改造.而要實現社會公正,首先就是要確立規則意識.今天的當務之急,就是要把握好公德的度,即不要無限拔高,也不要止於初等水平,即做到「取法乎上」與「取法乎下」的有機結合.
所謂無限拔高,就是把「取法乎上」做過了,就是把社會公德泛化,無時不談德,無處不談德.以往我們把大學生談戀愛也作為道德問題來處理,採取「圍追堵截」的方式,舉起道德的大棍子棒打鴛鴦,這種行為不僅是可笑的,而且本身就是不道德的,因為它與人的天性相違背.所以,是公德的就給公德,不屬於公德范疇的,不要生拉硬拽地往公德上靠.這是一個基本尺度.在最消極的意義上說,「不幹涉別人,對得起自己」,這就是道德的了.
同時要注意的是,由於道德有層次上的差別,人們往往把社會公德與處於最低層次的日常行為規范等同起來,認為社會公德似乎與倫理道德規范和信仰價值追求無關.這種在「取法乎下」的問題上又走了極端.正如前面所說的,社會公德不僅僅是一點一滴的小事而已,它反映的是一個社會的精神狀況的公民的整體素質.所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無論是儒家、佛家還是基督教,都看到了道德的整體性.「取法乎下」必然導致道德建設的實效低迷.
針對社會公德缺失的原因,找到實施補救的突破口,這還是第一步.在文章開頭所介紹的安徽活人給死狗下跪的案件中,下跪的當事人因害怕狗主人的報復,在警察到來的時候,還不敢把被逼下跪的事情告訴警察,真是應了魯迅的話:「哀其不幸,怒其不爭!」所以,啟蒙之路漫漫而長遠,我輩還需抱定「雖九死其猶未悔」的信念,鼓足干勁,上下求索.

『肆』 中國傳統道德的特點有哪些

1、表現在對物質生活與精神生活相互關系的獨到理解上。

古聖先賢認為,人之所以異於禽獸,在於人有道德,有精神追求。物質生活固然為人所必需,歷團鬧但如果只沉溺於物慾而不能自拔,則無異於禽獸。

2、中華民族崇尚精神的優秀傳統,還表現為重視人生境界和理想人格。

人的境界有不同的層級,如儒家認為,人生境界上不封頂,下要保底,即「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關於理想人格,儒家把「君子肢罩」、「聖人」作為自己的理想人格,道家或哪推崇逍遙於天地之間的「真人」、「至人」,近代啟蒙思想家梁啟超呼籲「新民」的理想人格。

正確看待中華民族重精神:

以開放的胸懷和視野吸收借鑒人類文明的有益道德成果。以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正確看待其他民族的優點,以我為主,為我所用。

在對待中國傳統道德、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問題上,要反對歷史虛無主義和全盤復古論兩種錯誤觀點。歷史虛無主義是對傳統道德不加分析地全盤否定,甚至主張「全盤西化」。

全盤復古論則對傳統道德中的局限性缺乏科學辨別,刻意拔高傳統道德特別是儒家傳統道德,主張完全以傳統道德代替社會主義道德

『伍』 人性的基本道義內容是什麼

洞悉人性,尊重人性,利用人性,以人性為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是經濟發展的最大奧秘。從人的需求層面看,人性有「好生、好樂、好智、好善、好美」的特性;從人的關系層面透視,根本的人性是自利性與道義性。

自利性是人的自然人性;道義性是人的本質人性,是人異於動物而成為人的特性。

首先要正視人的自利性。自利性是人的第一本性。自利不同於自私。如果自利性無節制地膨脹,才會導致自私。人一生下來,不用教、不必學就會自利。當然,人又有道義性。人有善根,有親善仇惡之心。從根本上說,親善仇惡也源自人的自利性。因此無論好人歹人,善人惡人,打心眼裡都喜歡有道德的人,要想成功都必須在一定程度上講道。就是做個成功的強盜,也得在一定范圍內對朋黨、團伙講「道」,所謂「盜亦有道」,否則孤家寡人絕對無法成大事。

人的道義性既源於人的自利性,又源於人的理性。他的理性,使他能夠認識到只有講道義,才能保證所有人的利益,其中也包括他自己的利益,如果沒有道義的約束,當每個人的自利極度膨脹到自私時必然侵犯他人的利益,最終使任何人的「自利」都得不到保障。講道義、能合作,比不講道義、不能合作要好。一旦得出這樣的結論後,從社會到個人都會使他願意做一個講道義的謙謙君子。因此,人能夠通過後天的教化,既有自利性,又有道義性。

小孩子生下來曉得自己拿東西就吃,這是自利性;後來懂得把食物分給小夥伴吃,讓小夥伴先吃自己後吃,這樣的道義性是後天教化出來的。可見,人性首要的是自利性,然後才是道義性。只有對人性如此深刻的認識,我們才能夠利用人性、順應人性,因勢利導,不會藐視人性,違背人性,扭曲人性,犯下大錯。

人的自利本性是一切經濟行為的出發點。對於人性的認識,既不拔高,也不貶低,而應實事求是,正確待之。中國曾在經濟建設上栽了大跟頭,就是與人性相背造成的。「狠斗私字一閃念」,不承認人的自利性,連私人做飯的權利也剝奪了,連個人的鍋、灶都沒收得乾乾凈凈,表面看來搞集體主義聯合起來力量大,而實際上卻造成了餓殍遍野、全國飢荒!後來,經濟改革的奇跡,從根本上說也是因為認清了人性,尊重了人性,承認了人的自利性。一下子中國就多長出了糧食,經濟上從深淵走向了輝煌。違反人的自利性與尊重人的自利性,帶來如此天淵之別的巨大差異。

道義性與經濟發展也有密切關系。在很多人眼中,經濟與道德,水火不相容。這種觀念其實大謬不然!道德是經濟發展的靈魂。講信用、信義、信譽,既是基本的道德規范,也是市場經濟的基本條件。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所說的「一隻看不見的手」已成為經典言論,廣為傳誦。然而人們忽視了斯密還寫過《道德情操論》,反復強調與「看不見的手」對應的「內心的那個人」。「內心的那個人」,其內涵是說「良心」、「同情心」、「正義感」等美德是人所必需的,也是經濟發展必需的。斯密說:「把一個人的利益看得比眾人的利益更為重要,內心那個人馬上提醒我們:太看重自己而過分輕視別人,這樣做會把自己變成同胞們蔑視和憤慨的對象。」現代學術思想巨匠馬克斯·韋伯充分評價了富蘭克林關於「時間」和「信用」的觀念,認為這是「完整的資本主義精神」。時間就是金錢,信用更是金錢。如果沒有起碼的誠實、信用,如果沒有起碼的市場道德秩序,必然大大增加交易成本。吳敬璉講:「有一個小老闆對我說,現在是你騙我,我騙你,稍不注意就給人家騙了,所以現在我有錢也有項目,但是不敢投……坐吃山空也比被人騙走了好。」一旦欺騙成風,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完全崩潰,經濟發展必將受到嚴重威脅。道德危機最終必將引發經濟危機。

未來經濟是尊重人性的經濟,特別尊重人性的自利性和道義性,並把二者很好地結合起來。未來經濟不僅在產品和服務上重視人性化,而且經濟實體的內部關系也是基於人的自利性與道義性,所以特別強調建立「自由聯合體」和「利益共同體」。只有遵循人的自利性與道義性,才能保障每一個人的最大利益的獲得,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人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才能建立最理想的人際關系和最理想的團隊,才能獲得最美妙的結果。

總的來說,未來經濟就是依靠高科技的力量,在高度遵循人的自利性和道義性的基礎上,使人的高人性需求得到充分滿足,即好生、好樂、好智、好善、好美的根本需求得到高層次的滿足,從而使新經濟——信息經濟、網路經濟、生物經濟進步到未來經濟——生命經濟、永生經濟、極樂經濟、人本經濟、宇宙經濟。

高人性只有依靠高科技,才能夢想成真。如果高人性不依靠高科技,那麼最重要的高人性需求——長生不老、終日極樂、全知全能、至善至美,都會變得荒唐可笑,只會成為純粹的幻想而無實現的可能。

高科技需要高人性,高人性也需要高科技。二者必須完美融合。高科技是工具,高人性就是目的;高科技是橋、是船,高人性則是美麗而神秘的彼岸。高科技與高人性,相生相長,合則雙美,離則兩傷。因此,未來經濟應是高科技經濟與高人性經濟的完美融合。新經濟只講高科技,而未來經濟超越新經濟也在於它整合了高科技與高人性這兩種最強大的力量。高科技的發展給滿足高人性的需求提供了巨大的可能性,同時用高科技來實現高人性,才能實現高科技的最大價值,使高科技找到了最大的用武之地。如果有高人性的需求,但是沒有高科技,就不會有未來經濟的出現;如果有了高科技,但是沒有高人性需求,也不可能誕生未來經濟。

日新月異、威力無窮的高科技與好生惡死、趨樂避苦、貴智賤愚、親善仇惡、愛美厭丑的高度結合,將是未來經濟的大趨勢,也必將帶給人類最大的福祉。

--節選自《第二次宣言》第26章

《第二次宣言》內容提要

本書闡明了未來決定現在。在這個巨變的時代,每個人都應當學會認識未來、應對未來、駕馭未來。在作者筆下,未來是如此引人入勝。她用生動的筆觸揭示了未來經濟發展趨勢、未來文化發展趨勢、未來人類發展趨勢,告訴每一個人將如何把握這些未來趨勢,更好地選擇學業、職業、事業,更好地選擇生活模式和人生模式。

這既是一部造就未來的千萬富翁、億萬富翁的財富奧秘書,又是一部最能使人認識生命、尊重生命、珍愛生命的生命教科書,更是一部即將對人類和世界產生深遠影響的曠世奇書。全書從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中揭示了美妙動人的「中華夢」,並把它轉化成為全人類的共同夢想,試圖為人類遠離戰爭、根除恐怖、為萬世開太平尋求一條新路。

書中信息量極大,內涵深邃,大氣磅礴,汪洋恣肆。內容涉及中外科技史、中外歷史、人類學、生命科學、美學、文學、未來學、經濟學、政治學、現代高新技術等自然科學技術和社會人文科學,讓你享受一場「智慧與知識的盛宴」。同時,富於哲理的深刻分析,宏觀與微觀的巧妙結合,新銳的觀點和絕妙的奇想,必將開闊你的視野,擴大你的胸襟,震撼你的心靈,激發你的想像,對你的思維產生極大的沖擊和啟迪。

熱點內容
持續性履行的合同終止法律責任 發布:2025-01-11 00:13:24 瀏覽:784
法律法規和客戶要求管理程序 發布:2025-01-10 23:55:20 瀏覽:847
法律碩士如何調劑 發布:2025-01-10 21:39:50 瀏覽:616
助產假勞動法 發布:2025-01-10 21:31:58 瀏覽:223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