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是唯心

道德經是唯心

發布時間: 2021-01-04 04:02:28

A. 道德經道的屬性是唯物的還是唯心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這里已經說的很清楚了,道是一切,是不專可名狀的,是具象的屬,也是抽象的。所以我認為唯心也好,唯物也好,都不能全面的詮釋「道」這個概念。而且,為什麼不是唯物就是唯心呢?固守不是一就是二的邏輯又怎麼可能思考哲學問題呢?

B. 老子思想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老子非常非常的唯物,而且思想體系裡充滿著辯證法,僅僅就沒這個詞語而已. 我們看待唯心究竟以何種角度作為劃分呢?所謂唯心被針對的問題無非是,自二元論以來的唯我論(現代最常見被誤認為是唯心全貌的論點),以及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里所推論的悖論(人類感知局限性以及失真的討論). 那麼你看,《道德經》的核心,既對全文貫穿的精神理念在於這兩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跟唯物的立足點,物質決定精神,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完全相符的.而全篇《道德經》其他的很多地方,都只是以一種中國古代獨有的比喻的文體進行述說,其中並充斥著辯證理念,何來唯心? 估計《道德經》是否唯心的討論,要掉書袋式的思考,也就在一個「道」的「不可名狀」問題. 這個問題,說起來就話長了,那麼我盡量長話短說. 康德的二律背反,簡稱悖論,也就是找尋認知中的極端,把兩個孑然相反屬性的概念引到一起,而我們卻完全無法對其進行判斷何者真偽對錯,這是非常可怕的.但是也因此,人類在哲學自康德之後,進入了一層新的認識層面,哲學被一種必須要嚴肅審視和質疑的系統所重新規劃了.可以這么說,康德就是人類哲學歷史上近代哲學的主導者. 而老子,他的《道德經》,首先要分清楚一個概念,它不是哲學著作.它是中國國學里,最接近哲學智慧思想范疇,同時能與很多東西的實用直接掛鉤的. 但是問題就在於,它的出發點,它的出發點並非哲學意義上的「追求本真本源」,而是在追求實用價值中而從天地自然一切中領悟到的深層次智慧,它在本質上是為了「服務於實用」的. 它「道」的不可名狀這一概念,只是輕輕一點,隨即離開,這正是老子不追問本真的表現.為求實用,並且可以活用的一套智慧體系,需要有支持它從上到下的綜合理論.而在這里,正是「理論成為了支持現實智慧的依據」,而不是哲學上的「邏輯模型概念先行」,之後再檢驗理論的合理性. 所以,「道」即使存在「道可道,非常道,非恆道也」,它的立意和本意,都跟悖論無比遙遠,涇渭分明.只是老子和康德,在跨越時間的長河裡,兩位屬性不同,出發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智者,卻巧合表述了自己眼中「人類的渺小與無知」這一觀點. 那麼做下結論,《道德經》里沒有「唯我論」范疇的思考點,也不存在「悖論」的邏輯推導,僅僅只是下過一個結果和「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定義,那麼它離唯心根本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

C. 道德經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

道德經不是非黑即白的學問。唯物主義是強調物質本位的學說,它陷專入了本體論的宇屬宙本源的泥淖。唯心主義是強調了精神與意識,認為一切存在都是精神意識的反映,所以"我思,故我在"。他們都是割裂了"人"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意識的。這是生命本性的重要特徵。這說明人類對生命的認識還不夠深切。這兩個學說均源自西方的認知,與東方文化文明背道而馳。《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內容就說明了一切。

D. 哲學問題。老子到底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老子非常非常的唯物,而且思想體系裡充滿著辯證法,僅僅就沒這個詞語而已。
我們看待唯心究竟以何種角度作為劃分呢?所謂唯心被針對的問題無非是,自二元論以來的唯我論(現代最常見被誤認為是唯心全貌的論點),以及康德《純粹理性批判》里所推論的悖論(人類感知局限性以及失真的討論)。
那麼你看,《道德經》的核心,既對全文貫穿的精神理念在於這兩句,「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
這跟唯物的立足點,物質決定精神,下層基礎決定上層建築,是完全相符的。而全篇《道德經》其他的很多地方,都只是以一種中國古代獨有的比喻的文體進行述說,其中並充斥著辯證理念,何來唯心?
估計《道德經》是否唯心的討論,要掉書袋式的思考,也就在一個「道」的「不可名狀」問題。
這個問題,說起來就話長了,那麼我盡量長話短說。

康德的二律背反,簡稱悖論,也就是找尋認知中的極端,把兩個孑然相反屬性的概念引到一起,而我們卻完全無法對其進行判斷何者真偽對錯,這是非常可怕的。但是也因此,人類在哲學自康德之後,進入了一層新的認識層面,哲學被一種必須要嚴肅審視和質疑的系統所重新規劃了。可以這么說,康德就是人類哲學歷史上近代哲學的主導者。

而老子,他的《道德經》,首先要分清楚一個概念,它不是哲學著作。它是中國國學里,最接近哲學智慧思想范疇,同時能與很多東西的實用直接掛鉤的。
但是問題就在於,它的出發點,它的出發點並非哲學意義上的「追求本真本源」,而是在追求實用價值中而從天地自然一切中領悟到的深層次智慧,它在本質上是為了「服務於實用」的。
它「道」的不可名狀這一概念,只是輕輕一點,隨即離開,這正是老子不追問本真的表現。為求實用,並且可以活用的一套智慧體系,需要有支持它從上到下的綜合理論。而在這里,正是「理論成為了支持現實智慧的依據」,而不是哲學上的「邏輯模型概念先行」,之後再檢驗理論的合理性。

所以,「道」即使存在「道可道,非常道,非恆道也」,它的立意和本意,都跟悖論無比遙遠,涇渭分明。只是老子和康德,在跨越時間的長河裡,兩位屬性不同,出發點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的智者,卻巧合表述了自己眼中「人類的渺小與無知」這一觀點。

那麼做下結論,《道德經》里沒有「唯我論」范疇的思考點,也不存在「悖論」的邏輯推導,僅僅只是下過一個結果和「悖論」有異曲同工之妙的定義,那麼它離唯心根本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

E. 老子、莊子說的「道」,究竟是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道家所謂的“道”,不能用狹隘的“唯物主義”“唯心主義”進行簡單粗暴的二元區分。談及中國歷史上最具影響力和知名度的文化名人,可能在很多人的心目中,都是道家始祖,春秋戰國的著名思想家老子李耳。老子和他所創立的道家學說,數千年以來,一直以各種各樣的方式深切影響著中國人的思維方式和生活方式。道家中的“道”,似乎無物不包,天下萬物都是道;這到底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呢?

道家認為,道不可名狀,不可捉摸,卻是一切事物運行的“客觀尺度”。我們只能說,道家的哲學思想,包含了一部分“樸素的辯證法”。

F. 道德經,是一部唯物主義還是唯心主義

道德經不屬於現代哲學認知方法,所以,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是身心關系平衡,雖然版中華佛學也有權心物一元之說,但是,由於中華佛學自身定位和整體理論支撐緣故,其僅僅為一論點而已,道家學術,比如神農本草經,道德經,鬼穀子,論衡,才真正能夠做到雙向思維方式。

G. 《道德經》核心思想是什麼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

在《道德經》中老子強調「道」,「道」又是如何體現在個人和社會上呢?老子提出了他的核心思想——「無為」!《道德經》為韻文哲理詩體。《莊子天下篇》括其旨曰:以本為精,以物為粗,以有積為不足,澹然獨居神明居。……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為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為實。」其說大體從天人合一之立場出發,窮究作為天地萬物本源及宇宙最高理則之「道」,以之為宗極,而發明修身治政等人道。所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道當取法於地,究源及道所本之自然。道之理則,分無、有二面。道常無,無名無形,先於天地鬼神,而為天地萬物之始,道常有,生天地萬物,具無窮之用。道之理則貫穿於萬有,表現為萬有皆相對而存,極則必反,終必歸,根本之規律。而有之用,常以無為本,「有生於無」。聖人體道之無,法道之自然無為,以之修身,當無欲而靜,無心而虛,不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懷慈尚儉,處實去華,以之治天下,當「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還刀兵,離爭斗,不尚賢,不貴難得之貨,不見可欲,使民虛心實腹,無知無欲,則無為而治。「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故知道者守雌抱朴,退讓謙下,挫銳解紛,和光同塵,以柔弱勝剛強。道教知道之論與政治觀、倫理觀,大體不出老氏體系。至若經言「致虛極,守靜篤」「專氣致柔」、「滌除玄鑒」,抱一處和等修養之道,更為道教守一、心齊、坐忘、服氣、內丹等多種煉養術之所本。而「長生」「死而不亡者專」等說法,道教引為仙學長生說之宗源。「歸根」「復命」之說,內丹學則發揮為內煉成真、與道合一之哲學依據。 泉州清源山老君岩
《道德經》這部被譽為《萬經之王》的神奇寶典,對中國古老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它無論對中華民族的性格的鑄成,還是對政治的統一與穩定,都起著不可估量的作用。它的世界意義也日漸顯著,越來越多的西方學者不遺餘力地探求其中的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深究古代智慧的底蘊。

H.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是唯物還是唯心

這句話說的是,道法經意並不是人們虛空編造出來的而是根據自然,根據道學習來的,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核心體現

I. 為什麼《道德經》中的主旨思想被歸為客觀唯心主義

道德經不是抄非黑即白的襲學問。唯物主義是強調物質本位的學說,它陷入了本體論的宇宙本源的泥淖。唯心主義是強調了精神與意識,認為一切存在都是精神意識的反映,所以"我思,故我在"。他們都是割裂了"人"既是物質的又是精神意識的。這是生命本性的重要特徵。這說明人類對生命的認識還不夠深切。這兩個學說均源自西方的認知,與東方文化文明背道而馳。《道德經》第四十二章的內容就說明了一切。

J. 老子的道德經是唯心還是唯物

第一章: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意思:有了空間,回才開始出現天地;有了物質,答才開始產生萬物。
無名:沒用名字的東西,這里指空間。
裡面的"母"指的是開始,而不是人
補充:
很多事物人們不能看到它,摸到它,但去無所不在、無時不在,並且只能意會,而不能用言語表達。『名』與『實』在很多場合不能劃等號。把無為和有為,無欲和有欲和諧統一,這樣處事養生,才是合乎『道』的。
ps:是古代樸素唯物主意,老子講的是世界的本源,並沒有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其他客觀事物上,從這點上可以斷定是唯物!

熱點內容
收押金的合同有法律效力嗎 發布:2025-04-24 19:24:24 瀏覽:387
狗把人咬了狗主人有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4 19:24:15 瀏覽:37
刑事訴訟法第80條解釋 發布:2025-04-24 19:23:27 瀏覽:731
民法總論單選題 發布:2025-04-24 19:09:16 瀏覽:533
律師有關論文 發布:2025-04-24 19:02:56 瀏覽:95
2014年山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條例 發布:2025-04-24 18:42:34 瀏覽:641
在職攻讀法律碩士2016 發布:2025-04-24 18:26:44 瀏覽:942
2015年建設法治政府 發布:2025-04-24 18:24:34 瀏覽:790
沈陽市民用建築供熱用熱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24 18:09:42 瀏覽:815
四川省事業單位管理條例 發布:2025-04-24 18:05:26 瀏覽: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