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的內容
『壹』 法治包括法律制度、法治體制、法治文化,關於法 治內容的說法,錯誤的是
答案是D 即:法制」與「法治」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
下列選項中關於「內法制」與「法治」的表容述哪個是正確的
A「法治」通常是指有關的法律和制度的條文規定,也就是「紙面上的法」。
B「依法辦事是進一步加強法制的中心環節」這句話中的「法制」是指包括立法,司法等在內的動態意義上的概念
C「法治」與「人治」相對,重要是指依靠不受人的感情支配的法律治理。
D「法制」與「法治」這兩個概念是有區別的。
『貳』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專律類型的文化。包屬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叄』 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是
法治精神意識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涵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法律服務和法律監督等法制運作的各個環節。全面普及現代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核心。
『肆』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是什麼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大意義是:
1、法治文化建設是現代民主法治回的靈魂;
2、法治文化建設是深入推答進依法治國方略的現實需求;
3、法治文化建設,是做好新時期人大工作的內在要求;
4、法治文化建設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
5、大力推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建設,是弘揚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
『伍』 司法考試題法制文化的內涵是什麼
這是我搜到的:
法治文化的概念
對法治文化,目前有各種解讀。具有共識性的觀點認為,法治文化應該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是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文化類型。
筆者認為,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目前在法治理論研究中,一切對法治內涵的揭示,對法治社會表徵和遵循原則的描述與總結,法治運行機制的建構和實踐活動,諸如法治的價值目標追求、法治的理念和精神、法治的制度設計和運行模式、法治的實現狀態等,都屬於法治文化的內容。
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關系
法治文化是一種先進的法律文化。從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概念及結構比較來看,兩者都包括表層結構和深層結構兩個部分,並無實質性的差異。在邏輯關繫上,法治文化應歸屬於法律文化的范圍之內,法律文化的外延大於法治文化的外延,法治文化是法律文化發展的一種形態、一個階段,是一種與人治文化相對立的先進法律文化。法律文化除了正面的法治文化以外,還包括非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區別與聯系。首先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聯系具有歷史屬性。兩者都是人類社會本身生成或演進的產物。正是在一國法律(法治)實踐的時間流變中才形成相應的法律文化和法治文化。但是由於受法律(法治)實踐的條件所限,法律文化更可能強調傳統性,而法治文化更凸顯現代性。但是由於現代和傳統並沒有明確的界限,因此這種區分僅僅具有學理上的價值。
其次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聯系具有實踐關聯性。法律文化與法治文化都具有濃厚的實踐關聯性,即作為文化的法律或法治都是人們法律實踐積累而成的。沒有人們具體的法律實踐,不可能形成所謂法律文化或法治文化。正是在具體的法律實踐中,作為文化的法律或作為文化的法治才可能成為一種存在,而成為一種治國理政和糾紛解決的經驗及智慧。
另外,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聯系具有實踐可轉化性。無論是法律文化的倡導者還是法治文化的信奉者,二者都關注制度層面背後人們的生活模式對法律的影響。只不過在研究層面上,法律文化研究者更關注規則背後的因素對於規則適用的有效性和實效性的制約,尋求通過破解傳統或通過傳統來實現法律現代化的路徑。而法治文化的研究者更多地關注人類一些普適性的要素,如民主、自由、人權等。但從實踐考察,由於法治文化的普適性存在一定的限度,在法治文化建設過程中需重視「本土資源」或「民族精神」,而法律文化則能提供相應的資源。同時,法律文化可以轉化為法治文化,特別是法律文化中的一些合理的、適合法治現代化的因素,則更能促進這種轉化。
法治文化與法律文化的區別。首先,兩者的區別在於研究背景的不同。法律文化更主要的是回應和解釋,法律作為一套規范體系與法律規范背後的習慣、傳統和長期養成的社會心理等因素之間存在悖論和沖突。特別是當這種悖論和沖突影響具體司法案例判斷或具體立法的議案內容的時候,則更為凸顯法律文化研究的重要性。法治文化是人們對既有的法治建設的一種反思和重新思考的產物,更多地回應了人們對於謀求公民權利、政治權利和人權等的訴求,特別是在精神和理念層面要求人們去信任法律、信仰法律。
其次,兩者的價值判斷不同。一般認為,從形式意義上,法律文化與法治文化沒有太大的實質性差別,兩者的實質性差別體現在內容上,即法律文化為中性概念,而法治文化為價值概念。從內容上比較,法律文化中既有正面的價值判斷,也有負面的價值判斷;而法治文化則是正向價值判斷的文化類型。但對法治文化和法律文化的比較僅限於此還不夠,還可以在此基礎上做進一步的比較。
我們在肯定法治文化的正價值取向的同時,要對法治的理念和法治的實踐加以區分。我們要看到法治文化作為價值目標追求,是衡量法治實踐的標准。但在具體的法治實踐中,可能會出現許多對法治文化認知的不利因素。換言之,法治文化在實踐中展現給人們的並不都是美好的一面。
法治的手段本身具有局限性。法律以其特有的規范作用和社會作用對社會生活發生著深刻的影響。但我們看到作為法治手段的法律在作用於社會生活時,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根據龐德的觀點,這種局限性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第一,有些限制產生於對適用法律的事實,在其確定中包含著的各種困難。確定事實是一個充滿著可能出現許多錯誤的困難過程,錯誤認定曾導致過許多錯判。第二,有些限制產生於許多義務難以捉摸,它們在道德上很重要,但不能在法律上予以執行。第三,有些限制產生於許多嚴重侵犯重大利益的行為,其所使用的方式微妙離奇,而法律手段對這些利益的保障卻無能為力。第四,有些限制產生於對人類行為的許多方面、許多重要的關系以及某些嚴重的不良行為不能適用規則和補救等法律手段。換言之,法律懲罰的范圍是有限的。第五,有些限制產生於為了推動和實施法律,必須求助於個人的必要性。因為法律不會自己實施,一定要有人來執行法律,人的素質對法律的實施會有一定的影響。因此,法律在社會控制中擔當主要功能時,還需要其他手段的配合。
法治文化可以分為理念上的法治文化和制度層面的法治文化,從理念上看,法治文化包含了人們對於法治國家建設實現的一系列理想和正當性的價值追求。但是理念上法治文化的實現必須通過具體的制度性的法治文化來達成。至於能否說所有的制度性的法治文化都具有正面價值的判斷,這就需要具體的法治實踐的檢驗,同時受制於落實法治制度的具體社會條件等一系列因素。
在法治實踐中,每個法治價值要素的實現並不都是均衡的。在法治價值目標中有各種構成要素,每個價值要素對法治社會的構建都是重要的和必需的。但在法治實踐中,並不能保證每個法治價值要素的實現都是均衡的。可能的情況是,在追求法治價值目標的過程中,會導致法治價值目標各要素之間的失衡,即在追求一個價值目標時,可能會影響或者損害另一個價值目標,從而導致人們對法治的信賴缺失,比如在司法理念中,強調程序正義優先,在實踐中,實現程序正義的同時,有可能犧牲實質正義。這從法治的理念上可以得到解釋並被視為正當,但在實踐中往往很難得到當事人及普通公眾的認同,難以達到主流話語中的社會效果,從而損害法治的權威。
『陸』 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容有哪些字數越多越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是實現依法治國總目標的基本要求,是開展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支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國建設實踐的內在反映,表現為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觀念、法治文化氛圍、公民法治素養等多方面,它反映並影響著我國的法治實踐。開展全民普法工作,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必須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重要著力點。
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就是引導人民從觀念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讓法治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信仰。要想讓人民真正地內心擁護與真誠信仰法律,除了法律科學合理、有效實施等原因,更需要法治文化的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這要求普法工作者積極圍繞黨的工作大局,從更高層次上謀劃好法治文化建設,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貢獻。全面依法治國,其中一個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法治文化建設對於更好地發揮法治在全社會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養成人們的法治自覺起著重要的、基本的推動和保障作用。只有在全社會打下堅實的法治思想基礎,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首先,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民主政治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發展,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為核心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次,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個重要表現是在法治方面的需求更加強烈。正確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合理表達訴求,需要我們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法治精神,扎實深入地進行法治文化建設,努力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認同、感情認同,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打下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再次,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法治環境作保障。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深入發展,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形成共識,才能夠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中贏得主動,充分發揮投資在保增長中的作用,助推地方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注重創新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全面健康發展。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新課題、新任務。我國法治文化建設正在積極引領、支撐和推動著我國法治建設實踐,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這一建設必定是一個長期而漸進、曲折而艱苦的過程,需要我們以創新的思維不斷推動。一是要充分發揮和結合各項資源優勢。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涉及社會各個領域、各類人群,在推進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注重工作結合,在深入推進普法工作中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作用。二是充分發掘各領域資源,在機關文化、城鄉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工作中突出法治文化建設的時代性、先導性、協調性和系統性。三是要特別注重鮮明特點和品牌效應。法治文化建設不僅要高端設計,更要注重「接地氣」,按照主題鮮明、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發揮地方特色文化優勢,以不斷增強識別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為著力點,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法治文化精神食糧。
注重法治文化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有效銜接。要深入持久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因循守舊,應該樹立自信、保持定力,根據實際情況和發展階段積極穩妥、循序漸進進行。一是通過各類活動引領、項目推進、產業培植等方式的服務,設計好法治文化建設載體,在各類經濟社會活動中植入法治文化表現形態。具體而言,就是要同機關文化相結合,立足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同鄉村文化相結合,立足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富民工程,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城市社區文化相結合,立足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提高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同校園文化相結合,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養和道德情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同企業文化相結合,立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依法經營和依法防範風險的能力等。二是堅持把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激活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在活力,把法治文化體系的基本要求細化為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職業規范、學生守則等具體行為准則,使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全方位、多渠道地傳播法治精神,不斷擴大法治文化建設的覆蓋面。三是積極建設不同類型、不同特色、不同規模的法治文化陣地,營造「出門有法、抬頭見法、說理用法、辦事循法」的濃厚法治文化氛圍。
『柒』 創建法治文化示範點要達到哪些標准
一、創建標准
(一)主題突出、特色鮮明
1.法治文化宣傳主題突出,有醒目的主題標識。
2.法治文化宣傳內容、形式等方面具有特色。
(二)內容豐富、形式多樣
3.內容豐富,定期更新,集專業性、實用性、趣味性於一體。
4.法治文化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能夠全方位,多層次地展現法治文化的豐富內容。
(三)效果明顯、影響廣泛
5.能夠生動形象、趣味橫生地將法治文化展示給廣大市民,使市民能夠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受到法律文化的熏陶,逐漸形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6.市民樂於參與示範點的法治文化活動,每年參加其法治文化活動的人數不少於2萬人次。
7.法治宣傳效果明顯,宣傳的內容和形式深受群眾喜愛,群眾的知曉率、參與率、滿意率較高。
(四)設施齊備、管理規范
8.具有500平米以上的固定場地,活動開展具有一定規模。
9.設施完備,能夠充分滿足示範點法治文化傳播的實際需要。
10.有專人對示範點進行日常管理維護,管理制度健全規范,保障宣傳活動正常有序開展。
(五)領導重視、經費保障
11.領導高度重視法治文化示範點工作,並將其納入本部門、本行政區域的整體工作規劃,定期對示範點的法治文化宣傳工作進行檢查指導。
12.示範點的建設、維護和更新等經費列入本部門、本行政區域年度財政計劃,並得到保障落實。
『捌』 如何創建法治文化陣地
一是深入開展各類法制宣傳教育主題宣傳活動。
深入推進「法律八進」活動,以宣傳「五水共治」、「三改一拆」等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相關法律法規等為內容,製作了5大系列30塊展板,在機關展廳(過道)、文化廣場(中心)、青少年活動中心、新居民較多的村(社區)、企業等人流量集中的區域進行巡迴展示。組織並參加全市「依法信訪」主題宣傳月活動動員會,副市長祝亞偉以「用法治思維推進信訪工作」為主題做了重要講話。
二是深化鞏固傳統法治文化陣地建設。
在全市集中建成一批有特色亮點、群眾看得見的法治文化陣地,目前,全市已有法制宣傳戶外廣告牌137個,法治文化公園5個,法治文化廣場7個,法制宣傳電子顯示屏583個。開展法治文化長廊展示展評活動,到6月底,全市共有33個長廊申報立項。平湖、海寧、桐鄉等地專門編排法治文藝節目,通過「流動大舞台——法制宣傳浙江行」、法治文化演出、送戲下鄉等形式,開展多形式「五水共治」法制宣傳活動,增強依法治水宣傳的吸引力感染力。同時,積極參加全省及全國的評選活動,整理匯總並向省普法辦選送了47件2013年度法制好新聞作品。
三是加強新媒體陣地建設。
完成2014年度嘉興市領導幹部浙江普法手機報征訂工作,為全市238名領導幹部、法制宣傳教育骨幹征訂了全年的浙江普法手機報。深化「嘉興普法」微博群為品牌的法制宣傳新媒體建設,目前已有粉絲14669人,發表宣傳微博1343條。開通「嘉興普法」微信平台,提升質量,擴大知名度。積極組織參加省「新華頻媒」法制宣傳專欄宣傳活動,上報普法宣傳短片,增強法制宣傳教育的時代性、群眾性和滲透力。
『玖』 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是什麼
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大致有三個:
1、增強全民的社會主義法治版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權是社會主義文化的核心內容。特別是注重引導領導幹部和執法人員深刻理解和准確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本質要求,圍繞「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等內容,確立起實現以憲法和法律治理國家的最具權威價值的取向;
2、培育公民的法治精神。法治文化建設的目的,不僅是法律知識的傳播,重要的是通過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傳播法治文化,創新法治實踐,培養起全民發自內心崇尚法治、尊重法律的意識和法律信仰;
3、構建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文化價值體系。增強全民的法治觀念,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質,促進全民學法、知法、守法、用法、尊法,深化普法宣傳,強化法制宣傳教育是可以實現的。但以公平正義為核心的法治文化價值觀的真正形成,需要從根本上通過公正司法和嚴格執法,提高司法公信度來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