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學道德經
A. 大象無形,大音希聲。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華。什麼意思
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白話翻譯:越好的音樂越悠遠潛低,越好的形象越飄渺宏遠版。喻指「越是大的成就往往權越穿透悠遠,越是大氣度的往往越包容萬物。」
於無聲處聽驚雷;於無色處見繁華。
解釋:在寂靜沒有聲音的地方,聽驚雷;在蒼茫寥落的地方看世間的繁華。
總結:
無聲和無色就是指極平淡的環境、事物、或是人,驚雷和繁華都是聲色中的美妙絕艷,就是說能從最平凡最普通的地方感受到不平凡的東西,這需要很高的境界。老莊所謂的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就是這個道理。
B. 《道德經》評價和影響
《道德經》在國外:
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世界出版第一多的是聖經、第二多的是道德經,被譯成多國文字廣為流傳!是中國乃至世界的巨大精神財富!20世紀,人類在科學技術和物質財富上雖取得了突飛猛進的發展,但也造成了環境破壞、價值迷惘和心靈污染三大危機。面對這些社會危機,西方人開始從東方道學中尋求哲學智慧,以解決現實問題。
美國學者邁克爾·哈特在評述老子《道德經》時指出:「這本書雖然不到六千字,卻包含著許多精神食糧。」荷蘭萊頓大學教授施舟人肯定道學「對西方文化來說,是一個不可多得的,能使西方文化得以更新的動力和活力的源泉。」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約翰·高認為《道德經》「是一本有價值的關於人類行為的教科書。」德國人尤利斯噶爾指出:「老子,他是推動未來的能動力量,他比任何現代的都更加具有現代意義,他比任何生命都更具有生命的活力。」美國科學家威爾杜蘭認為《道德經》「是最迷人的一部奇書」。德國哲學家尼采認為老子的《道德經》「像一個永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美國學者蒲克明預言未來「《道德經》將是一本家傳戶誦的書。」它之所以受到世人如此重視、如此高的評價,因為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最系統的第一部「大成智慧學」。
在政治上 ,不少國家的領導人都指出,要想構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必須善於從老子《道德經》中去尋找政治智慧。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大聲呼籲:每個德國家庭買一本中國的《道德經》,以幫助解決人們思想上的困惑。美國前總統里根援引《道德經》中「治大國若烹小鮮」的治國名言,以尋求其治國理念和方略。俄羅斯前總統梅德韋傑夫建議全世界「遵循中國古代偉大哲學家和思想家老子的教誨,來應對世界金融危機」。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極力推崇老子的《道德經》,援引老子的「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為而不爭」的名言,努力將這種不朽的哲學智慧應用到聯合國工作中。
在經濟上 ,要解決現代市場經濟中出現的問題,也需要從《道德經》中尋找發展經濟的哲學智慧。英國哲學家克拉克認為「現代經濟自由市場的原理就是源自《老子》的無為而治。」在世界范圍內,已悄然地出現了一個經濟文化群體「道商」。所謂「道商」,就是以道學的辯證思維和哲學智慧從事企業經營管理的商人。法國阿爾斯通總裁安南·博格先生聲稱:「在中國做生意,要懂《老子》。」曾擔任財富五百強公司高級執行官的詹姆斯把《道德經》尊為新世紀的商業理論。奧地利經濟學家哈耶克認為道家的「我無為而民自化;我好靜而民自正」的觀點,就是他的自發秩序理論的經典表述。美國微軟公司創始人比爾·蓋茨根據老子的「天之道,損有餘補不足」的思想,從事社會公益慈善事業。美國GE公司前總裁傑克·韋爾奇依據老子的「為道日損」的思想,提倡「無為式」的「簡單的管理」。
在科技上 ,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也可以從老子的《道德經》中汲取靈感。英國科學家霍金在老子的「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的思想啟示下,提出了「宇宙創生於無」的理論。美國物理學家約翰·惠勒提出的「質朴性原理」,與老子所謂「道」的質朴性是不謀而合的。美籍華人李政道發現量子力學中的「測不準原理」與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的思想,也有吻合之處。日本農學家福岡正信提出「自然農法」,並稱自己「就是在老子『道法自然』這一偉大命題的啟發下提出來的。
C. 道德經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譯文: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不去特意哄抬貴重物品,民眾就不會生出盜竊佔有之心,不去挑拔慾望,民眾之心便不會亂。因此聖人治 世,便淡其心志,讓其吃飽,削弱其爭名奪利之志,強健其身體健康生活。讓人民不要去自以為聰明,追求逐利被慾望牽著走,不自以為聰以便不會胡來,一切順自然天道而行,如此無為無欲發展。
單看老子的「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這段話彷彿老子的意圖就是使人民愚昧無知的愚民統治,很容易被人誤解。要是整篇聯系起來看呢?情況截然相反,這是一段典型的「無為而制」的經典論述。
公元前206年,劉邦率領大軍攻入關中,到達離秦都咸陽只有幾十里路的霸上。子嬰在僅當了46天的秦王後,向劉邦投降。
劉邦進咸陽後,本想住在豪華的王宮里,但他的心腹樊噲和張良告誡他別這樣做,免得失掉人心。劉邦接受他們的意見,下令封閉王宮,並留下少數士兵保護王宮和藏有大量財寶的庫房,隨即還軍霸上。
而蕭何提前拿走了秦國的法典,他要認真研究秦國的法律,以便決定今後的治國方略。
秦國的法律:完善到每畝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種子;嚴酷到飼養耕牛的人,耕牛腰圍減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嚴格規定。法律如此細致苛刻,人民有如驚弓之鳥,稍不留神就會遭到滅頂之災。陳勝吳廣的起義軍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連生存都成問題了,愛國從何談起?
蕭何最終採用了黃老「無為而制」的治國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時間,中國出現了歷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老子的這套「無為而無所不為」的思想,對中華民族的文化傳統影響非常深遠、意義非常重大。
而對於現代社會的意義,崇尚賢人必然會尊崇某一種思想觀點,那麼持另一種觀點的人就會被反對、甚至被鎮壓,這樣社會就會出現爭執。同時管理者也不可能看到社會全貌,更不可能做出合理的決策。
貴重稀世珍寶造就了無數虛高無用之物,社會各個階層欺騙之風盛行,貧富差距加大,以致人們互相搶購、欺騙、爭奪、搶掠、盜竊等等。
可欲之物有著巨大誘惑力,而大多數人的意志無法之抗衡。金錢、色慾、毒品、賭博等等這些慾望幾乎亂了所有人的心。慾望只有得到滿足,人心才會安定,然而社會太崇尚奢華的話,中下層人民慾望難以滿足的時候,社會就會出現很多問題。
人的內心本來就有著無限的志向、無盡的慾望。如果人人都要去滿足自己的慾望和志向,那麼急功近利的人就會大大增多,欺詐、巧取豪奪、吹牛拍馬成為常態,浪費地球有限資源,社會不公、動亂等等就會頻繁發生。
所以聖人的治理,就是要讓人們對慾望有正確認識。以使人們擺脫慾望的控制:
虛其心,實其腹。使人們能夠虛心的聽勸,剔除內心的雜念、邪欲,認識自身的愚蠢,以及慾望帶來的危害等等。而且要讓社會的每個人都吃的上飯、都吃的飽肚子。
弱其志,強其骨。勸戒人們,使人們的志向不再好高騖遠,而是要腳踏實地、穩步前行。同時要讓社會中每個人都有強健的身體,畢竟身體才是事業的本錢。
知識、慾望、智謀都是雙刃劍。它們都可以促進人類生活的進步,但違背社會客觀規律的濫用知識和智謀、以及不加節制的慾望都會斷掉人類的未來。
所以聖人要永遠使人們認識到自己知識的淺顯(無知),經常使人們徹底遠離無法擺脫的慾望誘惑,同時使那些耍計謀的人不敢胡作非為,造就公平社會。那麼社會就會回到質朴純厚的狀態。
只要做事了解人性,不違背客觀規律,不恣意妄為,天下就能大治。
D. 道德經 歷代注本
一、先秦至六朝
1.李零:郭店竹簡校讀記
2.馬王維漢墓帛書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3.韓非《解老、喻老》
4.河上公《老子章句》(四部叢刊)本
5.河上公《老子道德經》(四部叢刊)本
6.嚴遵《道德真經指歸》(《道藏》本)
7.王弼《道德真經注》
8.王弼《老子道德經注》(《諸子集成》本)
9.穀神子《老子微旨例略》
10.穀神子《道德指歸論注》
11.王羲之《道德經貼》
12.葛玄《老子節解》
13.顧歡《道德真經註疏》
14.無名氏《道德真經次解》(遂州龍興觀刻經碑木)
15.《六朝寫本殘卷》(敦煌庚本)
有關古籍《莊子》、《呂氏春秋》、《史記》等書。
二、初唐至五代
1.陸德明《老子音義》
2.魏徵《老子治要》
3.傅奕《道德經古木篇》
4.顏師古《玄言新記明老部》
5.成玄英《道德經開題序訣議疏》
6.李榮《道德真經注》
7.李約《老子道德真經新注》
8.景龍《道德經碑》
9.開元《御注道德經幢》
10.唐玄宗《御注道德真經》
11.唐玄宗《道德真經疏》
12.廣明《道德經幢》
13.景福《道德經碑》
14.馬總《老子意林》
15.王真《道德真經論兵要義述》
16.陸希聲《道德真經傳》
17.杜光庭《道德真經廣聖義疏》
18.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
19.喬諷《道德經疏義節》
20.唐人《唐人寫本殘卷》
三、兩宋至元代
1.宋鸞《道德篇章玄頌》
2.王安石《老子注》
3.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篡微篇》
4.呂惠卿《道德真經傳》
5.司馬光《道德真經論》
6.蘇轍《老子解》
7.陳象古《道德真經解》
8.邵若愚《道德真經直解》
9.程俱《老子論》
10.葉夢得《老子解》
11.時雍《道德真經全解》
12.程大蛙《易老通言》
13.員興宗《老子略解》
14.李霖《道德真經取善集》
15.黃茂材《老子解》
16.寇質才《道德真經四子古道集解》
17.呂祖謙《音注老子道德經》
18.葛長庚《道德寶章》
19.彭耜《道德真經集注》
20.趙秉文《道德真經集解》
21.董思靖《道德真經集解》
22.李嘉謀《道德真經義解》
23.林希逸《老子口義》
24.龔土咼《纂圖互注老子道德經》
25.范應元《老子道德經古本集注》
26.劉驥《老子通論語》
27.曹道沖《老子注》
28.宋徽宗《御制道德真經》(《道藏》本)
29.李榮《榮道德真經義解》(《道藏》本)
30.趙至堅《道德真經疏義》
31.李道純《道德會元》
32.劉辰翁《老子道德經評點》
33.鄧琦《道德真經三解》
34.劉惟永《道德真經集義大旨》
35.杜道堅《道德玄經原旨》
36.景礻右《甘肅天真觀道德經幢》(《石本》)
37.麻沙本《老子道德經》(《刻本》)
38.趙孟兆頁《老子道德經》
39.張嗣成《道德真經章句訓頌》
40.陳致虛《道德經轉語》
41.吳澄《道德真經注》
42.林至堅《道德真經注》
43.何道全《老子道德經述注》
44.蔣融庵《道德真經頌》
45.陶宗儀《老子》
四、明代
1.明太祖《御注道德真經》
2.危大有《道德真經集義》
3.薛蕙《老子集解》
4.張洪陽《道德經註解》
5.釋德清《老子道德經解》
6.朱得之《老子通義》
7.王道《老子億》
8.陸長庚《老子道德經玄覽》
9.沈律《老子道德經類纂》
10.王樵《老子解》
11.李贄《老子解》
12.張登雲《老子道德經參補》
13.沈一貫《老子通》
14.林兆恩《道德經釋略》
15.陳深《老子品節》
16.徐學漠《老子解》
17.王一清《道德經釋辭》
18.彭好古《道德經評點》
19.歸有光《道德經評點》
20.祝世祿《老子奇評》
21.陳繼典《老子道德經參補》
22.孫《老子評注》
23.鍾惺《老子文歸》
24.鍾惺《老子文歸》
25.陶望《梅閣望老子解》
26.趙亮《老子譯注》
27.洪應紹《道德經篇》
28.龔修默《老子或問》
29.潘基慶《道德經解》
30.郭良鞠《老子道德經齋解》
31.陳仁湯《老子奇賞》
32.程以寧《太士道德寶》
33.頤湯疇《道德經解》
34.吳勉學《校老子道德經》
35.方宇惠《南寧惠王弼注老子道德經》
五、清代
1.王夫之《老子衍》
2.顧如畢、孫承擇《道德經參補注釋》
3.張爾鼓《老子戰略》
4.馬馬肅《老子》
5.德玉《道德經順石朱》
6.傳山《老子解》
7.宋常星《道德經講義》
8.花尚《道德經眼》
9.徐永祐《道德經集注》
10.郭乾泗《老子元翼》
11.徐大椿《道德經注》
12.紀昀《老子道德經校訂》
13.黃文運《道德經訂注》
14.盧文紹《老子音義考證》
15.畢沅《老子道德經考考異》
16.姚鼐《老子章義》
17.鄭環《老子本義》
18.倪元坦《道德經參注》
19.紀大奎《老子約說》
20.任兆麟《老子述記》
21.吳鼐《老子解》
22.潘靜觀《道德經妙門約》
23.汪中《老子考異》
24.王昶《校老子》
25.鄧日亘《道德經輯注》
26.江有誥《老子韻讀》
27.嚴可均《老子唐本考異》
28.洪頤煊《讀老子叢錄》
29.清陽子《道德經注義》
30.王念孫《老子雜志》(《讀書雜志》內)
31.李涵虛《道德經注釋》
32.魏源《老子本義》
33.宋翔鳳《老子章義》
34.吳雲《老子道德經幢殘石校記》
35.陳澧《老子注》
36.俞桓越《老子平議》(《諸子平議》)
37.高延第《老子證義》
38.陶鴻慶《讀老子札冖》
39.易順鼎《讀老札記》
40.吳汝綸《點勘老子讀本》
41.郭諧《老子識小》
42.滕雲山《道德經淺注》
43.嚴復《老子道德經評點》
44.孫詒讓《老子校語》
45.文廷式《老子校語》
46.陶邵學《校老子》
47.於累《老子校書》
48.鄧延楨《從硯齋筆記》(卷三)
49.徐鼎《讀老子雜釋》(讀書雜釋本卷十二)
50.易佩紳《老子解》
六、民國以來
1.劉鼎和《新解老》
2.張之純《評注老子菁華》
3.張其淦《老子約》
4.故薇元《道德經達話》
5.區大典《老子講義》
6.馬其昶《老子故》
7.田潛《篆文老子》
8.楊樹達《老子古義》
9.羅振玉《老子道德經故事異附補遺》
10.羅振玉《老子殘卷六種》
11.羅振玉《敦煌本老子義殘卷
12.蔡廷干《老解老》
13.吳承仕《老子音義辯證》
14.馬敘倫《老子校詁》
15.江希張《道德經白話解說》
16.徐紹禎《道德經述義》
17.支偉成《老子道德經》
18.程辟金《老子哲學研究和批評》
19.郎擎霄《老子集解》
20.奚侗《老子集解》
21.羅運賢《老子余誼》
22.曹聚仁《老子集注》
23.高岳岱《新式標點老子道德經》
24.陳柱《老學八篇》
25.陳柱《老子》
26.陳柱《老子集訓》
27.丁福保《老子道德經箋注》
28.李繼煌《新解老》
29.王重民《老子考》
30.錢基博《老子道德經解題及其讀法》
31.王力《老子研究》
32.陳登氵解《老子今見》
33.李翹《老子古注》
34.高亨《老子正詁》
35.孫思日方《老子政治思想概論》
36.蔡尚思《老墨哲學人生觀》
37.江俠奄《譯老子原始》
38.繆爾舒《老子新注》
39.胡懷琛《老子學辨》
40.丁惟魯《道德經》
41.胡哲敷《老莊哲學》
42.汪桂年《老子通注》
43.錢穆《庄老通辨》
44.於省吾《老子新證》(在《諸子新言》內)
45.何士驥《古本道德經校刊》
46.余嘉錫《四庫提要老子注辨證》
47.蔣錫昌《老子校詰》
48.王恩洋《老子學案》
49.勞健《老子古本考》
50.張默生《老子章句新釋》
51.嚴靈峰《老子章句新編》
52.嚴靈峰《老子眾說糾繆》
53.嚴靈峰《老莊研究》
54.嚴靈峰《老子知見書目》(合在《老列庄三子》內)
55.嚴靈峰《無求備齋老子集成》
56.嚴靈峰《老子達解》
57.葉玉麟《白話句解老子道德經》
58.肖天石《老子哲學闡微》
59.陸世鴻《老子現代語解》
60.張純一《老子通釋》
61.許大同《老子哲學》
62.張起鈞《老子》
63.譚正璧《老子讀本》
64.朱謙之《老子校釋》
65.任繼愈《老子今譯》
66.吳康《老子哲學》
67.饒宗頤《老子想爾注校箋》
68.楊興順《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及其學說》
69.王寒生《老子道德經注》
70.何釒監宗《老子新繹》
71.梁容岩《老子的流傳與註解》
72.楊柳橋《老子譯話》
73.羅根澤《老子選注》
74.車載《論老子》
75.程兆熊《老子講義》
76.徐復觀《老子的道德思想之成立》
77.李慈銘《訂老子》
78.吳靜宇《老子義疏注》
79.鍾應梅《老子新詮》
80.趙文秀《老子研究》
81.唐子長《老子重編》
82.田干吾《老子》
83.吳常熙熙攘攘《老子正義》
84.肖純伯《老子道德經語釋》
85.葛連祥《老子會通》
86.紀敦詩《老子正解》
87.封思毅《老子述解》
88.龔樂群《老莊異同》
89.王淮《老子探義》
90.余培林《新譯老子讀本》
91.周紹賢《老子要義》
92.蔡明田《老子的政治思想》
93.胡寄窗《道家的經濟思想》
94.童書業《老子思想研究》
95.錢鍾書《老子王弼注》(在《管錐編》內)
96.金容活《老子自然哲學中無為之功能》
97.容肇祖《王安石老子注輯本》
98.嚴靈峰《老子崇寧王注》
99.嚴靈峰《馬王堆帛書老子試探》
100.嚴一萍《帛書竹簡》
101.鄭良樹《竹簡帛書論文集》
102.許抗生《帛書老子注譯與研究》
103.張松如《老子校讀》
104.復旦大學哲學系《老子注釋》
105.哲學研究編輯部《老子哲學討論集》
106.梁啟超《老子哲學》
107.高明《帛書老子校正》
108.馮友蘭《中國哲學史論文二集》
109.胡適《老子校》
110.林語堂《老子的智慧》
111、陳鼓應《老子注釋與評價》
112、朱謙之《老子校釋》
七、國外學者
1.大田晴軒《老子全解》(日本刊本)
2.東條一堂《老子王注標識》
3.武內義雄《老子原始》
4.武內義雄《老子之研究》
5.武內義雄《譯注老子》
6.狩野直喜《老子河上公注跋》
7.福永光司《老子》
8.木村英一《老子之新研究》
八、有關資料
1.錢學森《人體科學是現代科學技術體系中的一個部門》(見《當代科學新天地》)
2.李之楠《氣功當前的形勢和任務》
3.劉仲宇《中國道教文化透視人文叢書》
4.《道教文化面面觀》
5.《中國人體科學研究會代表大會論文專囝》
6.《永樂大典》等等。
九、資料參考
1.《馬王堆漢墓帛書老子》(文物出版社刊行本)
2.《六朝寫本殘卷》(敦煌庚本)
3.《敦煌古號本太上玄元道德經殘卷》
4.《敦煌唐寫本老子殘卷》
5.《唐景龍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景龍碑)
6.《唐景福二年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景福碑)
7.《遂州道德經碑》(遂州碑)
8.復旦大學哲學系《老子注釋》
9.哲學研究編輯部《老子哲學討論集》
10.《中國道教文化透視人文叢書》
11.《道教文化面面觀》
12.《永樂大典》
13.《道教大辭典》
14.《道藏》
15.四川省樂至縣老君山玄妙宮藏《道德經》古
16.四川省樂至縣仙鶴道院《道德經》碑文
——內容來自網路
E. 在道德經中不尚賢,使民不爭是什麼意思呢
「不尚賢,使民不爭」意思就是不尊賢者虛名,民眾就不會攀比相爭。
出自春秋戰國時期老子所著《道德經.第三章》。
原文如下: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知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白話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
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
(5)梅學道德經擴展閱讀
不尚賢 使民不爭
老子《道德經》第三章解讀
在老子的理念中,道的本體是「無」,其所表現的是「無為」,所謂「無為」就是不強妄為,信任自然。再說,「無」作為道體而似無實有,「無為」作為道的運作法則,其所表現的是似 「無」的行為,就是順其自然而不強妄為,不非有為。
所以老子主張「不尚賢」、「不貴難之貨 「、 「不見可欲」,這樣百姓就不會爭權奪利,不會為得到稀有寶物而去偷竊,也不會被顯耀事物東西所迷惑而引起禍亂。
當然,老子的主張並非沒有針對性,在老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天下大亂,國與國之間互相征戰兼並,大國稱霸,小國自保,統治者們為了維護自己的統治,紛紛招纜賢才用以治國安邦。
當是時,處處崇尚賢才,許多學派都提出「尚賢」的主張,然而,在尚賢的旗幟下,一些富有野心的人,竟相爭權奪位,搶占錢財,給社會帶來了惡劣的影響,一時間,民心紊亂,盜賊四起,社會處動盪不安。針對社會上被人們推崇的「尚賢」主張的帶來的負面消極影響,老子提出了嚴厲的批評。
如何治理呢?老子強調「聖人之治」的原則。「虛其心,弱其志」是說治國治民要使百姓得到心靈的凈化,沒有盜取利祿之心,沒有爭強好勝之心,「實其腹」「強其骨」,使百姓的生活得到溫飽,沒有爭強好勝之志。
「無智」即沒其有巧偽的心機和心態。「無欲」即沒有貪欲的擴大,保持心靈的純真、朴實,這樣做就順應了自然,做到了無為而治。這一章與前一章相呼應,從社會的角度,使人人都回歸純潔的、無私無欲的自然本性,這樣以自然規律治理人事,天下自然可以得到治理了。
這一章反映了老子對法時物慾泛濫的社會現實的不滿和批評,強調凈化人們心靈,提高人們精神境界的重要性。
老子認為,物慾泛濫是因為人們失去了正常的精神世界,寧靜的心靈被那些標榜賢才、貴重財物、貪圖名利和可欲的行為弄糟了,破壞了,從而導致社會混亂,天下紛爭的局面,所以老子提出「無為而治」。
要求統治者按「無為」的原則去做、去辦事,不要亂為、妄為,順應自然,尊重自然規律,做到無私無欲,心平氣和,在觀念上淡化主觀意志,進入忘我的精神境界,調動和發揮心靈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凝聚群眾的智慧和力量,促進社會的發展和進步。
老子的「無為」思想,在當時歷史條件下,有其進步的一面和合理的因素,他認為,歷史的發展有其一定的自然規律,這規律不由上帝安排操縱,也不受人的主觀意志支配,而是客觀的、自然的,這種觀點對當時思想界存在的敬天法祖的觀念和某些宗教迷信觀念起到了一定的破壞作用。
F. 《道德經》
道——途徑、道路;經——經典。
欲滅一國,先滅其文。 去中國化不妥,要把跟留住。
個人批註:欲享盛世,文以興鄢。
閩學 |朱熹:福建
——程朱理學(政治哲學)
洛學 |二程:洛陽
程顥、程頤
客觀唯心主義——陸王「主觀唯心主義」
個人批註:內聖而外王。內聖為始,歸宿外王。
關學 |張載:西安——四關之中。
字子厚。( 乾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坤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巽 )隨風巽,君子以申命行事;( 雷 )漸雷震,君子以恐懼修省;( 坎 )善如水,君子以作事謀始;( 離 )火同人,君子以類族辨物;( 兌 )步澤履,君子以辨民安志;( 艮 )艮山謙,君子以裒多益寡。——《易經》
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
|→浙大演講曾引用
馬一浮 |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為「現代三聖
浙大校歌:大不自多,海納江河。惟學無際,際於天地。形上謂道兮,形下謂器。禮主別異兮,樂主和同。知其不二兮,爾聽斯聰。國有成均,在浙之濱。昔言求是,實啟爾求真。習坎示教,始見經綸。無曰已是,無曰遂真。靡革匪因,靡故匪新。何以新之?開物前民。嗟爾髦士,尚其有聞。念哉典學,思睿觀通。有文有質,有農有工。兼總條貫,知至知終。成章乃達,若金之在熔。尚亨於野,無吝於宗。樹我邦國,天下來同。
聯想:秦漢博士——專精一門經典
少則得,多則禍。——道德經22章
關中書院:
馮從吾 ——明朝
108字
①做個好人 心正、身安魂夢穩!
②存點好心
③行些好事 天知、地鑒鬼神欽!
個人批註:四端——惻隱之心、羞惡之心、辭讓之心、是非之心。
《道德經》經典10句+個人批註
1、 道可道 非常道 名可名 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 有名萬物之母
個人批註:天機一瞬,道為常。障目一葉,源我心。大道藏於微塵,大名隱與虛空。
2、 有無相生 難易相成
長短相較 高下相傾
音聲相和 前後相隨
個人批註:《相對論》《矛盾論》——毛主席
3、 治大國 若烹小鮮
個人批註:別折騰 無為而治 無為而無不為
4、 禍兮福之所倚 福兮禍之所伏
個人批註:塞翁失馬 焉知非福。
5、 天下難事 必做於易
天下大事 必做於細
個人批註:千里之行 始於足下
不積跬步 無以至千里 不積小流 無以成江海——《荀子·勸學》
《實踐論》——毛主席
6、 人法地 地法天 天法道 道法自然 ①
個人批註:
道法自然⑴因果:有所自而有所然⑵道本就是這樣
天地有大德:天無私覆 地無私載
神既道 道法自然 如來——《天道》
7、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個人批註:水德
利而不害,為而不爭
利於萬物,而無害;——不居功自傲
火德
積極作為,不與人爭——水處下不爭。
自悟:水自下流 節者自清
海納百川 有容乃大
水有《十德》,可為楷模。人能效法,不失其格。——韓鵬傑
⑴水育養萬物而不居功。
⑵水善助他物而不顯能。
⑶水回轉謙讓而不爭鋒。
⑷水意志堅定而不止行。
⑸水去滌污垢而隨潔從。
⑹水界限分明與火不容。
⑺水波盪漾與美女相同。
⑻水流轉無行以弱勝強。
⑼水可攻堅而無所不通。
⑽水有胸懷容萬物洶涌。
8、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萬物
萬物負陰而抱陽 沖氣以為和
個人批註:《復雜》美·梅拉
《笑傲江湖》令狐沖 任盈盈——道沖而用之或不盈
9、 禍莫大於不知足
咎莫大於欲得 故知足之足 常足矣
個人批註:知足常樂 精神富足
10、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勝人者有力 自勝者強
個人批註:天道 人道 無道
君以此興,必以此亡。君以此始,必以此終。反之亦然。《左轉》——大明王朝1566
康德:人是目的,不是工具。
孔子 君子不器。
————————————————————
最早道德經《德篇》為上,《道篇》為下。後世人調換了順序。
批註:君子無德,何以近道。無德親道,上至下行。
德篇
原文: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
批註:後德而失道,後仁而失德,後義而失仁。後禮而失義。
————————————————————
1.我們這一輩子的進步,從朋友那兒得到的遠不如從敵人、從對手那兒得到的多。
2.力量不夠的時候示弱,為自己爭得機會。
3.在智慧高的人眼裡,這個世界上根本就沒有無用之人,也沒有無用之物。
4.越遇到事情的時候,越要讓自己先靜下來,靜之徐清。
5.所有的事情里邊,不要只被它外在的表象所迷惑,我們要復歸它的根本。
6.厚道才是最高的聰明,返璞歸真才是最高的人格。
秦朝:黃帝木德→ 少昊火德→顓頊土德→帝嚳金德→ 帝堯水德→ 帝舜木德→ 夏禹火德→商湯土德→周文王金德→秦水德。水德尚黑 所以秦的禮服旌旗等都用黑色的。
G. 道德經佳句
1. 【孔子、孟子、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50句】
1、道,可道,非常道.2、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4、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7、虛而不屈,動而愈出.8、多言數窮,不如守中.9、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10、綿綿若存,用之不勤.11、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2、上善若水.1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1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15、功遂身退,天下之道.16、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17、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8、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19、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20、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2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22、致虛極,守靜篤.2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24、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25、道之為物,惟恍惟惚.26、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27、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8、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重為輕根,靜為躁君.32、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33、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34、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3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36、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3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38、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40、譬道之在天下,猶川穀之於江海.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4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43、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44、柔弱勝剛強.45、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46、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4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48、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49、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5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2. 道德經的名言和注釋10條就好
《道德經》第一章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故恆無欲也,以觀其眇;恆有欲也,以觀其所徼.兩者同出,異名同謂.玄之又玄⑾,眾眇之門.[譯文]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道德經》第二章[原文]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惡已;皆知善,斯不善矣.有無之相生也,難易之相成也,長短之相刑也,高下之相盈也,音聲之相和也,先後之相隨,恆也.是以聖人居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也,為而弗志也,成功而弗居也.夫唯弗居,是以弗去.[譯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為美,那是由於有醜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為善,那是因為有惡的存在.所以有和無互相轉化,難和易互相形成,長和短互相顯現,高和下互相充實,音與聲互相諧和,前和後互相接隨——這是永恆的.因此聖人用無為的觀點對待世事,用不言的方式施行教化:聽任萬物自然興起而不為其創始,有所施為,但不加自己的傾向,功成業就而不自居.正由於不居功,就無所謂失去.《道德經》第三章[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不亂.是以聖人之治也,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恆使民無知、無欲也.使夫知不敢、弗為而已,則無不治矣.[譯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導使老百姓不互相爭奪;不珍愛難得的財物,導使老百姓不去偷竊;不顯耀足以引起貪心的事物,導使民心不被迷亂.因此,聖人的治理原則是:排空百姓的心機,填飽百姓的肚腹,減弱百姓的競爭意圖,增強百姓的筋骨體魄,經常使老百姓沒有智巧,沒有慾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為造事.聖人按照「無為」的原則去做,辦事順應自然,那麼,天下就不會不太平了.《道德經》第五章 [原文]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俞出.多聞數窮,不若守於中.[譯文] 天地是無所謂仁慈的,它沒有仁愛,對待萬事萬物就像對待芻狗一樣一視同仁,任憑萬物自生自滅.聖人也是沒有仁愛的,也同樣像芻狗那樣對待百姓一視同仁,任憑人們自作自息.天地之間,豈不像個風箱一樣嗎?它空虛而不枯竭,越鼓動風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虛靜.《道德經》第七章 [原文] 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譯文]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為了自己的生存而自然地運行著,所以能夠長久生存.因此,有道的聖人遇事謙退無爭,反而能在眾人之中領先;將自己置於度外,反而能保全自身生存.這不正是因為他無私嗎?所以能成就他的自身.《道德經》第八章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於選擇地方,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於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於格守信用,為政善於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道德經》第九章 [原文]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也.[譯文] 執持盈滿,不如適時停止;顯露鋒芒,銳勢難以保持長久.金玉滿堂,無法守藏;如果富貴到了驕橫的程度,那是自己留下了禍根.一件事情做的圓滿了,就要含藏收斂,這是符合自然規律的道理.《道德經》第十一章 [原文]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譯文] 三十根輻條匯集到一根轂中的孔洞當中,有了車轂中空的地方,才有車的作用.揉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開鑿門窗建造房屋,有了門窗四壁內的空虛部分,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給人便利,「無」發揮了它的作用.。
3. 《道德經》經典的句子有哪些
《道德經》全文——數數看看,有多少耳熟的句子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 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 第八章 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第九章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滌除玄鑒,能如疵乎?愛國治民,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 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
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第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是以聖人為腹不為目,故去彼取此。
第十三章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托天下。 第十四章 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
此三者不可致詰,故混而為一。其上不 ,其下不昧。
繩繩兮不可名,復歸於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
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後。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能知古始,是謂道紀。 第十五章 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夫唯不可識,故強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猶兮若畏四鄰;儼兮其若客;渙兮其若凌釋;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濁;澹兮其若海; 兮若無止。孰能濁以靜之徐清?孰能安以動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第十六章 致虛極,守靜篤。
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
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
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
第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悠兮其貴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謂:「我自然」。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第十九章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思寡慾,絕學無憂。
第二十章 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
我獨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嬰兒之未孩;累累兮,若無所歸。眾人皆有餘,而我獨若遺。
我愚人之心也哉!俗人昭昭,我獨昏昏。俗人察察,我獨悶悶。
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我獨異於人,而貴食母。
第二十一章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閱眾甫。吾何以知眾甫之狀哉?以此。
第二十二章 曲則全,枉則直,窪則盈,敝則新,少則多,多則惑。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不自見,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長。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第二十三章 希言自然。
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地。
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第二十四章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
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第二十五章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
4. 《道德經》好詞好句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百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
老子道德經經典句子
1、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2、鄰國相望,雞犬度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3、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
4、吾所以有大患回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5、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答;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5. 道德經中的名句
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
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恆也。是以聖人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萬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
夫唯弗居,是以弗也。第三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四章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
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第六章穀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
綿綿若存,用之不勤。第七章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夫唯不爭,故無尤。
6. 道德經的名言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老子《道德經》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老子《道德經》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子《道德經》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辯。辯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老子《道德經》
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老子《道德經》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知足者富。強行者有志。
——老子《道德經》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老子《老子》
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老子《道德經》
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老子《道德經》
7. 道德經中比較經典的句子隨便什麼都可以,只的比較有
鏡花水月7o圯 :你好。
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六十四章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
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二十五章上善若水。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第八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第二十五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第四十章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矣。——第二章出生入死。
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第五十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恆也。 ——第二章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
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第三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 ——第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 第五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堅強。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
故堅強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強則滅,木強則折。
強大處下,柔弱處上。——第七十六章天之道,其猶張弓歟?高者抑之,下者舉之;有餘者損之,不足者補之。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人之道,則不然,損不足以奉有餘。
孰能有餘以奉天下,唯有道者。 ——第七十七章聖人常無心,以百姓心為心。
——第四十九章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第四十九章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第五十一章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長之育之;成之熟之;養之覆之。
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第五十一章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第五十四章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
——第八十章。
8. 求《莊子》或《道德經》的名句摘錄及翻譯,知道的請說,謝.
莊子名言 」人生天地間,若白駒之過隙,忽然而已 」的意思及理解分析.人類生長在天地之間,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只是一眨眼間而已.白駒過隙 bái jū guò xì 〖解釋〗白駒:白色駿馬,比喻太陽;隙:縫隙.象小白馬在細小的縫隙前跑過一樣.形容時間過得極快.〖出處〗《莊子·知北游》「人生天地之間,若白駒之過卻,忽然而已.」 〖示例〗~,日月穿梭,才見梅開臘底,又早天氣回陽.「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臬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世人終生奔波於名利而不見有所作用,疲憊不堪而不知自己的歸宿,太悲哀了)–– 「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此即彼,彼即此,彼無是非的區別,此也無是非的區別)––––– 「天地一指,萬物一馬」(天地只有一種元素,萬物紛紛也只是一類)– 「六合之外,聖人存而不論;六合之內,聖人論而不議」(對人間之外的事,聖人暫且懸置它而不探討;對人間之內的事,聖人陳述它但不主觀地評判)– 「昔者莊周夢為蝶,栩栩然蝴蝶也.……不知周之夢為蝴蝶與,蝴蝶之夢為周與」(過去,我莊周夢見了蝴蝶,栩栩然飛行的蝴蝶.……但醒來之後,我搞不清是我莊周夢見了蝴蝶,還是蝴蝶夢見了我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也」(我們的生命有限,而知識無限,以有限對付無限,必然陷入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