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立法會區議員人數
⑴ 香港立法會反對派議員都有誰
香港立法會反對派議員有許銳宇、朱凱廸等。
(1)許銳宇曾出現在香港暴力示威現場。據香港《文匯報》此前報道,在7月11日尖沙咀沖突期間,有網友發現許銳宇涉嫌扮記者潛伏現場,還作出襲警行為,在警方清場時協助暴徒逃脫。
(2)朱凱廸為香港反對派組織「議會陣線」成員,曾表態提倡所謂的「民主自決」,其後又矢口否認主張「港獨」或「自決」。自香港「修例風波」以來,有暴徒在今年7月1日沖入立法會大樓,朱凱廸亦曾參與其中。
(1)香港立法會區議員人數擴展閱讀
2019年08月30日,反對派沙田區議員許銳宇被捕,被捕原因暫時未知。港媒報道稱,丘文俊透露,在他發文前半小時,許銳宇致電他透露被捕消息。
許銳宇被曝被捕之前,「香港民族黨」召集人陳浩天、「香港眾志」秘書長黃之鋒、「香港眾志」成員周庭等人已先後被警方拘捕。
2019年12月13日上午,香港民間團體「保衛香港運動」成員遊行至立法會,向立法會議員遞交請願信,要求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審議2019至2020年度公務員薪酬調整時,盡快通過香港警隊加薪程序,以示全港市民對香港警察的感激和贊賞。
⑵ 香港立法會70人,已經有多少議員表示同意政改
最後30多人出去不投票,表示棄權。因為他們投了也是不通過。
⑶ 香港立法會法定投票有效的人數是多少人
香港立法會共70名議員,投票的最低法定人數是二分之一,也就是達到35人才能內投票。如果贊成的議容員全都離席的話,28名反對議員是不能投票的,但由於現場溝通的原因,有8名贊成的議員留在了投票現場,也就是現場有28+8=36名議員,剛好超過了立法會35人的法定人數,所以出現了奇怪的投票結果。而要想政改方案通過,必須獲得2/3以上人數同意,也就是說此次政改必須獲得47以上投贊成票才能通過。
⑷ 香港立法會任期幾年,有多少議員
雖然是復制粘帖來的,而且是繁體。但希望能幫助你 立法會大樓香港自1841年1月26日起至1997年6月30日止是英國的殖民地,其首份憲法是由維多利亞女皇以《英皇制誥》形式頒布,名為《香港殖民地憲章》,並於1843年6月26日在總督府公佈。該憲章訂定成立立法局,授權「在任的總督……在取得立法局的意見後……制定及通過為維持香港的和平、秩序及良好管治……而不時需要的所有法律及條例。」。於1917年頒布取代1843年憲章的《英皇制誥》,其文本於「的意見」之後加入「及同意」等重要字眼。 立法會成立初期稱定例局,後改稱立法局。立法局早期由政府三司的當然議員、政府官員出任的官守議員及民間人士出任的非官守議員組成。除了當然議員以外,其餘成員皆由港督委任。 1843年8月,砵甸乍總督宣佈委任官守議員加入立法機關。三名官守議員(即正在擔任某種官職之意)分別為莊士敦(前護理總督)、摩理臣(商務總監中文秘書兼傳譯員)及金尼(首席裁判司)。 1844年1月11日,立法局舉行首次會議。1844年2月26日,通過首條香港法例。1845年3月7日,立法會跟據《1843年皇室訓令》第6條,制定並通過首份《香港立法機關會議規則及常規》。 1850年,委任兩位太平紳士代表大衛·渣甸及約瑟·艾德格為首兩名非官方議員。1857年,增委兩名官方議員及一名非官方議員。1884年,擴大立法局的成員人數至七名官方議員及五名非官方議員,其中包括一名華人伍才(又名伍廷芳)。1896年,進一步擴大立法局的成員人數至八名官方議員及六名非官方議員。1929年,立法局共有10名官方議員及八名非官方議員,其中包括三名華人及一名葡籍人士。 主權移交以前,立法局主席之坐席。1960年代,香港經歷文革引發的六七暴動,政府一方面推出香港節等文化活動安撫民心,另一方面也籌備代議政制,令市民有參與政制的機會。1967年,立法局成員人數增至26名,官守和非官守議員各佔13名。1973年,人數增至46名。1980年,增至50名。於1984年政府推出《代議政制綠皮書》,詳列立法會民主化的過程,正式就立法局引入民選議席諮詢公眾。 1985年起,立法局搬到位於中環的舊最高法院大樓,並首次推行間接選舉。由於立法局的間接選舉以及當時主要由民選議員組成的市政局都甚為成功,不少泛民主派成員都要求政府在1988年引入直接選舉議席,當時被稱作「八八直選」。但最後政府推出的代議政制白皮書,卻把首次直選的時間推遲至1991年,使泛民主派頗為失望。1985年,通過《立法局(權力與特權)條例》,使立法會的權力大大提高。1991年,成員人數增至60名。 1991年立法局第一次直接選舉舉行,香港首個政黨香港民主同盟成立。由於聯票效應,使泛民主派大獲全勝。立法局內非官守議員為對抗泛民主派,以免議會被控制,成立了今日自由黨前身的「啟聯資源中心」。 [編輯] 彭定康政改方案 最後一任港督彭定康1992年上任,首份施政報告推出政改方案,建議1995年的最後一屆立法局選舉中,大幅增加直選議席,又新增九個功能組別(即所謂「新九組」)。中國對此非常不滿,國務院港澳事務辦公室主任魯平斥責彭定康是「香港歷史上的『千古罪人』」,並宣佈放棄「直通車」(即原來中英雙方協議,最後一屆立法局議員可全數過渡成為特區第一屆立法會議員);又決定「另起爐竈」,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之下成立預備工作委員會,同時成立香港臨時立法會(簡稱臨立會),在第一屆特區立法會成立前運作,以通過特區成立時「必不可少」的法律。 由1996年臨立會成立至香港主權移交前,因為港府不承認臨立會,視之為非法組織,在香港舉行會議可被控非法集會[來源請求],所以主權移交前,臨立會在深圳開會,不少立法局議員身兼臨立會議員,故需要深、港兩邊走。 [編輯] 特區時期 [編輯] 九七政權移交 1997年7月1日,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立法局改名為立法會。最後一屆殖民地時期立法局議員全部「落車」,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成立臨時立法會。 [編輯] 政權移交後 1998年,舉行首屆正式立法會選舉。2000年,舉行第二屆立法會選舉。2004年,舉行第三屆立法會選舉。 2005年,香港為2008年立法會是否實行全面普選爭論不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對《香港基本法》附件一及附件二進行解釋,指出香港要改變行政長官及立法會的選舉制度,除要香港特區行政長官、三份之二立法會議員同意外,還要得到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批准,間接否決了2008年普選的可能。 [編輯] 組織 香港立法會標誌1998年的第一屆立法會選舉中,30席由功能組別產生,10席由選舉委員會選出,20席由地方分區直選產生。2000年的第二屆立法會選舉,增加由地方分區直選議席,減少選舉委員會選出的議席,其中30席由功能組別產生,6席由選舉委員會選出,24席由地方分區直選產生。2004年第三屆立法會選舉,廢除由選舉委員會選出議席的制度,將6席轉由地方直選產生。其中30席經地方分區直選產生,其餘30位經功能組別選舉產生。《香港基本法》第68條指明最終目標是全部議席由普選產生。 [編輯] 主席 立法會主席由立法會議員互選一人出任。第一屆至第三屆主席均為範徐麗泰。 [編輯] 委員會 立法會轄下有3個常設委員會,分別是財務委員會、政府帳目委員會及議員個人利益監察委員會。此外,還設有18個事務委員會,定期聽取政府官員的簡報,並監察政府執行政策及措施,議員可視需要加入一個或是數個事務委員會。 [編輯] 行政管理委員會 行政管理委員會是為立法會提供行政支援及服務,委員會下設有議會事務部、資料研究及圖書館服務部、翻譯及傳譯部、公共資訊部、申訴部、總務部及法律事務部。 [編輯] 職責 根據《香港基本法》第七十三條,立法會主要職責有: 制定、修改和廢除法律 控制公共開支 監察政府工作 審核、通過政府的財政預算 接受香港居民申訴 同意終審法院法官和高等法院首席法官的任免 如立法會全體議員四分之一聯合動議,指控行政長官有嚴重違法或瀆職行為而不辭職的話,立法會可通過進行調查,並委託終審法院首席法官組成獨立調查委員會進行調查。調查委員會會進行調查並向立法會提交報告。如調查委員會調查後認為有足夠證據構成對行政長官的指控,立法會會對是否提出彈劾案進行表決。如果立法會全體議員三分之二通過的話,立法會可提出彈劾行政長官案,並將結果知會中央人民政府,並報請中央人民政府決定。中央人民政府接獲報告後會決定是否免去行政長官的職務。 [編輯] 選舉組別 選舉組別大致可分為地區組別、功能組別及選舉委員會。 [編輯] 地區組別 全港分為五個選區,議員由普選產生。選舉制度是比例代表制。登記選民約有3百多萬。自1998年起地區直選議席逐漸增加。 地方分區 議席 1998 2000 2004 香港島:中西區、灣仔區、東區、南區 4 5 6 九龍東:黃大仙區、觀塘區 3 4 5 九龍西:油尖旺區、深水埗區、九龍城區 3 4 4 新界東:北區、大埔區、沙田區、西貢區 5 5 7 新界西:荃灣區、屯門區、元朗區、葵青區、離島區 5 6 8 共有20 24 30 [編輯] 功能界別 主條目:功能界別 2000年的選舉有28個功能界別,分別代表香港社區各界別。每一界別有1至3名議員,共有30名議員。各界別為: 鄉議局 漁農界 保險界 航運交通界 教育界 法律界 會計界 醫學界 衛生服務界 工程界 建築、測量及都市規劃界 勞工界(3個議席) 社會福利界 地產及建造界 旅遊界 商界(第一) 商界(第二) 工業界(第一) 工業界(第二) 金融界 金融服務界 體育、演藝、文化及出版界 進出口界 紡織及製衣界 批發及零售界 資訊科技界 飲食界 區議會 23個功能界別採用「最多票數當選法」(First Past the Post),合資格的選民一人一票選出代表。餘下的有不同的辦法。勞工界每人可投三票;鄉議局、漁農、保險、運輸則採用「選擇消去法」(preferential elimination system)。 [編輯] 選舉委員會 主條目:選舉委員會 2000年,由800人組成的選舉委員會選出6名立法會議員,比1998年少4名;2004年起,再沒有立法會議席由選舉委員會選出。選舉委員會成員來自四個界別(各200人): 工業、商業、財經界 專業人士 勞工、社會服務、宗教及其他界別 原政界:立法會議員、地區組織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大部分委員由本身的界別中選出。2000年,立法會候選名單為選舉委員會的800人,每名委員可選擇的候選人以議席數目為限,得最多票的6名委員當選立法會議員。 [編輯] 福利及待遇 立法會議員每月均有薪酬,約為五萬多港元,以支持議員的工作。 立法會有專用的車牌,以「LC」開首,是英語「Legislative Council」的縮寫。立法會主席的專車即為「LC 1」。 參考文獻: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6%99%E6%B8%AF%E7%AB%8B%E6%
⑸ 香港立法會議員有多少名,為什麼建制派議員要離場
有70名立法會議員.因為他們說要等劉皇發議員回來投票,所以中途離場,最後結果是8票贊成,28票反對,方案不通過。
⑹ 香港立法會反對派議員超過總數三分之一嗎
香港立法會共70名議員,抄投票的最低法定人數是二分之一,也就是達到35人才能投票。如果贊成的議員全都離席的話,28名反對議員是不能投票的,但由於現場溝通的原因,有8名贊成的議員留在了投票現場,也就是現場有28+8=36名議員。
剛好超過了立法會35人的法定人數,所以出現了奇怪的投票結果。而要想政改方案通過,必須獲得2/3以上人數同意,也就是說此次政改必須獲得47以上投贊成票才能通過。
(6)香港立法會區議員人數擴展閱讀
立法會在會期內通常每星期三上午在立法會大樓會議廳舉行會議,處理立法會事務,包括:提交附屬法例及其他文件;匯報及發言;發表聲明;提出質詢;審議法案,以及進行議案辯論。
行政長官亦會不時出席立法會的特別會議,向議員簡述有關政策的事宜及解答議員提出的質詢。立法會所有會議均公開進行,讓市民旁聽。會議過程內容亦以中英文逐字記錄,載於《立法會會議過程正式紀錄》內。
⑺ 香港立法會議員共有多少個議席
對會議法定人數,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議事規則B部17條說明:
17.會議法定人數
(1)立法會及回全體委員會的會議答法定人數為不少於全體議員的二分之一,包括立法會主席或全體委員會主席在內。
(2)如出席會議的議員不足法定人數,而有人向立法會主席提出此事,立法會主席即須指示傳召議員到場。15分鍾後,如仍不足法定人數,立法會主席即無須付諸表決而宣布休會待續。
這個規則可以簡單解釋「投票的票數總和為什麽不等於立法會席位數」了。實際上,以上規則雖然簡單,但可利用的空間還是有的。例如去年香港立法會的拉布戰(Filibuster)中,拉布方黃毓民、陳偉業、梁國雄等人發言間多次要求點算議會出席人數,令會議暫停超過20次,成功將會議時間拖長。另外夠無聊和卑鄙的話,確實有些流氓手段可能導致會議流會,比如說前幾天社民連的某位成員,通過將大樓電梯每一層都按下,差點讓兩位議員無法在主席傳召後的15分鍾趕到、造成流會。
⑻ 香港立法會建制派議員為何沒全部離場,讓不夠法定人數
故意的,對GcD不敢怒,不敢言,臨陣脫逃,故有此一出。
⑼ 香港特區立法院有多少個席位
70席位。
香港特別行政區立法會,通稱立法會,開埠初期稱為定例局(英文:Legislative Council,簡內稱LegCo或Legco),為香港特別容行政區的立法機關,發揮部分的議會功能,負責監察政府的施政。1997年香港回歸前,稱為定例局和立法局。
現有70個議席,每屆議員任期為4年。現時是第五屆立法會,任期由2012年10月1日至2016年9月30日。
⑽ 香港泛民議員占立法會議員多少比例
一共70名議員,其中泛民有27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