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古代的道德標准

古代的道德標准

發布時間: 2023-09-13 17:43:16

『壹』 古代的道德規范有哪些

古代的道德規范首推「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貳』 我國古代的道德規范是什麼樣的啊

五常八德,五常是「仁、義、禮、智、信」,八德「孝、弟、忠、信、禮、義、廉、恥」,或者是「忠、孝、仁、愛、信、義、和、平」

『叄』 古代的道德規范有哪些

古代的道德規范首推「三綱」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五常」是指「仁、義、禮、智、信」。

『肆』 春秋時期的士人道德標准除了讓、忠、信以外,還有什麼

春秋時期最重要的一個文化現象就是「士人」的興起,春秋時期「禮崩樂壞」、「學術下移」促使士人階層不斷發展壯大。一大批士人把握時機,奔走相告,掀起了一股思想浪潮。本文我們將從敬、仁、讓、忠、信五個方面來闡釋春秋時期士人的道德標准。

一、 萬事基礎

敬,其本義是恭敬、端肅。敬,肅也。敬,不僅僅是一種行為,更重要的是內心的態度。我們經常將「敬」與「恭」相聯系。正所謂「在貌為恭,在心為敬」,敬的對象十分廣泛,尤其是在古代等級社會更看重敬,它與君臣關系、其他德目有著密切的聯系。



《說文》中:「忠,敬也,盡心曰忠」,人要做到竭誠盡責就是忠的具體表現。子曰:「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雖有夷狄,不可棄也。」平時無論是在家裡,還是在工作崗位,都能竭盡全力,不懈怠,待人處事都能真誠相待,這就是做人的基本原則,也是在現實生活中對忠最好的踐行方式。

忠,社稷之固也。無論何時何地,忠都是最重要的。士人忠心無私地為為國家、百姓服務,國與民可以說是春秋時期縈繞在士人心頭的情結,即使面對困難,也不應該拋棄國家、拋棄人民。心中有忠義之情,便有信在支撐。

五、 心中信念

「欲信大義於天下」,信是人們一生中最寶貴的財富,是一種道德修養,更是國之瑰寶。一個忠君報國、有仁有義、謙恭禮讓、誠實守信的人會受到尊敬,受到重用,更會在史籍上留下光輝事跡。君主要對臣民講信,臣要對君、國、民講信,相互立信,國將昌盛。

我們一提起信,最先想到就是誠信。《說文》曰:「信,誠也」,「瑞:以玉為信」,誠信人的言語就像玉一般真實。誠信,是每個人都必須的品質,也是每個人最容易丟掉的。「信以守器」、「信以守禮」、「信以守物」。毋忘立信,當必有成。

熱點內容
總局令行政法規 發布:2025-04-29 16:06:24 瀏覽:59
勞動法中員工定義 發布:2025-04-29 16:06:18 瀏覽:548
2017年二級建造師法律法規答案 發布:2025-04-29 15:50:28 瀏覽:38
民宗局法律知識培訓總結 發布:2025-04-29 15:50:27 瀏覽:92
事業單位勞務派遣合同法 發布:2025-04-29 15:44:56 瀏覽:249
合同法的基本原則中 發布:2025-04-29 15:29:16 瀏覽:194
房產稅立法初稿 發布:2025-04-29 15:23:30 瀏覽:768
過失和欺詐承擔的法律責任有何不同 發布:2025-04-29 15:18:44 瀏覽:941
司法救助被告 發布:2025-04-29 15:07:52 瀏覽:186
南京人防和物業法規 發布:2025-04-29 15:05:42 瀏覽:4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