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

發布時間: 2023-09-17 10:26:09

『壹』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
【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准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成語含義】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慾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
「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
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智慧精髓】
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
「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朴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
【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葯;「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
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指積聚很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
【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過於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
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一個片面追求物質好處的人,一定會採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
「多藏必厚亡」,並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貪求私慾者往往被財欲、物慾、色慾、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
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智慧精髓】
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
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路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這就是天道好還。
事物發展到非常強力的狀態之後,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
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滿足,才不會遭受屈辱。表示不要貪心。
【智慧精髓】
老子所說的知足,不是滿足現狀,不是固步自封,也不是對煩惱的麻木和對矛盾的逃避,而是承認人的時間、精力、智慧和機遇都是有限的,不可能滿足所有的慾望,也不可能達到完美的境界。
所以,人的要求和行為應該把握好度,適可而止,不要超越可能與應該的范圍。如果一味貪求得不到或無須得到的東西,無休止地奔波忙碌,不僅活得痛苦,還有可能導致全盤皆輸。
9、知止不殆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成語含義】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遭遇危險。
【智慧精髓】
知止需要智慧,要知道何時應該停止、何地必須停止,否則就會過猶不及,出現危險。
現代生活中,有人坦然面對人生,懂得知止不殆,因而終生如意。也有一些人生性耿直,不會轉彎,不知知止不殆,雖然才華橫溢,卻常常遭人嫉妒,往往無辜受敵。也有一些人,炫耀富貴,喜歡顯擺,結果招來禍患。
人的一生中,經常聽到的教導和鼓勵是「不斷進取,奮斗不止」,很少有人勸告人們「結合實際,適可而止」。進是勇氣,是方向;止是智慧,也是一種方向。漢張良就是因為懂得審時度勢,在劉邦為帝後主動請辭,只求封留侯,才保全了性命。相反,自負的韓信不知何時該止,才最終落得個「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場。
10、大巧若拙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5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成語含義】指真正聰明的人,不顯露自己,從表面看,好像笨拙。
【智慧精髓】
這一章還很有意思,如果反過來呢?看上去能力特強的人,一定不是最強的;看上去特滿的,一定不是最充實的;看上去特別正直的,一定不是最正直的;看上去技巧最多的,一定不是最聰明的;看上去最能說的,一定不是口才最好的。
而事實就是如此,否則「深藏不露」「真人不露相」這些說法就不會那麼深入人心。金庸武俠小說里很多角色都是如此,越牛的人,越不顯山露水;而且越厲害的功夫,也都越顯得笨拙;比如神一般的掃地僧,比如獨孤求敗的重劍無鋒。
一力破十會,一白遮百丑。高手之所以若拙,是因為他們實力足夠強大,所以才有底氣。需要技巧么?需要。但在實力面前,技巧的作用就顯得非常渺小了。老老實實積累自己的實力,比什麼都重要。
11、被褐懷玉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70章: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成語含義】身上披的是粗布衣服,胸前卻揣著寶玉。比喻懷抱大才而深藏不露,或出身貧寒而懷有真才實學。
【智慧精髓】
一個人的真實價值,終歸還是會隨著時間的推移得到體現,時間不會蝕去珍寶的光華,而只會把它打磨得更加璀璨。
因此,真正的智者和聖人不會介意世俗外物,更沒有興趣用自身的寶物換取浮名。我就在這里,不管你承認,或者不承認。聖人是寂寞的,因為他能夠體味到生命中那揮之不去的孤獨,並且在堅守當中完成價值的沉澱。
平庸的人往往會在隨波逐流中沉淪和迷失,我們很難有勇氣為了保有那一份真實自我,而去抵抗寂寞蝕骨的滋味,因而也就沒有機會去領略聖人的境界。
12、見素抱朴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9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成語含義】現其本真,守其純朴。表示不為外物所牽。
【智慧精髓】
明末崇禎年間,有個人畫了一幅畫,畫上一棵松樹,松樹下面一塊大石,大石之上,擺著一個棋盤,棋盤上面幾顆疏疏落落的棋子,除此之外,別無他物,意境深遠。
後來有個人拿著這幅畫,去請當時的高僧蒼雪大師題字。蒼雪大師一看,馬上提起筆來寫下:松下無人一局殘,空山松子落棋盤。神仙更有神仙著,畢竟輸贏下不完。
世事變化不盡,輸贏沒個盡頭,神仙尚且如此,所以就應該選擇「見素抱朴」的心態,面對復雜,始終守持單純和淡然的心態,存心淳樸,將慾望和恩怨都看得輕一些。問題和困難來了,先別急著解決,緩緩神,靜觀其變,或許就會悄然而退,總比苦思攻破之法或執意迎難而讓人輕松。這是一種修養,也是一種智慧。

13、虛懷若谷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15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成語含義】胸懷像山谷一樣深廣。形容十分謙虛,能容納別人的意見。
【智慧精髓】
《易經》六十四卦中唯一六爻全吉的卦,正是謙卦。所以《菜根譚》中有語:建功立業者,多虛圓之士。意思是說,古來建立功業成就功勛的全都是謙虛圓融的人士,那些執拗固執、驕傲自滿的人往往與成功無緣。文王謙虛,渭河之濱訪太公,最終成就周朝八百年的基業;劉備謙虛,三顧茅廬請卧龍,最終天下三分一分歸劉。
謙虛的人懂得怎樣尊敬別人,包容別人。做人如果太驕傲太自滿,物極必反,盛極而衰,最終災禍臨頭,只能悔之晚矣。山谷因為胸懷空闊而羅納萬物,萬物生長其間,不受排斥,不受拘禁,自由生長;同時,山谷間的萬物也裝飾和點綴了山谷,使山谷變得鬱郁蔥蔥,生機勃發。所謂謙虛禮讓、敬人敬己,就是這個道理。
14、大器晚成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1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成語含義】原指大的材料需要長時間才能成器,後指能擔當大事的人要經過長期鍛煉,成名往往較晚。
【智慧精髓】
擔當大事的人的確要經過長期磨練,最著名的便是姜子牙,72歲才出山輔助文王武王父子完成滅商立周大業。有年少成名者,除了天賦高,也往往因為他們所做的事還不夠大。
成功是日趨豐盈、等待蓄勢後的絢麗震撼。唐代賈島說「兩句三年得,一吟淚雙流」,司馬遷寫《史記》用了18年,曹雪芹寫紅樓「批閱十載,增刪五次」……先賢的智慧不是體現在頃刻間閃現的靈感與筆下流淌的華麗,而是他們的謙遜與艱苦,以及對於知識虔誠而持久的吸納。他們等待骨骼的完整、血肉的豐滿,他們等待時機。
朱自清說:「我要一步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腳印。」成功沒有捷徑。用拼搏的血汗與頑強的韌性換來的成果,才是歷久彌香。
15、知足常樂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6章:禍莫大於不知足,咎莫大於欲得。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成語含義】知道滿足,就能長久快樂。
【智慧精髓】
知足常樂不是安於現狀、故步自封,這樣的滿足所帶來的快樂也是不能長久的。老子要告訴我們的,是警惕無止盡的慾望,以及追逐慾望所可能帶來的禍患。如何應對呢?那就是「知足」。
當然,無論知足還是不知足,都不能改變人在現實生活中的真實處境,所以由「知足」帶來的「常樂」就不是現實上的,而是一種精神上的對名與利的超越。要達到這種境界,我們就要知道自己的位置,明白自己的目的,了解自己的能力,把握自己的機遇。不是自己的別想的太多,是自己的要從容享受,以此來平復自己不切實際的妄想。
煩惱多與「不知足」有關,知足也許不能改變現狀,卻能消除煩惱,而這不正是人無論追求什麼,都所要達到的最終目標嗎?如此才能獲得長久的平安、富足和快樂。用一個「淡」字觀照世間千情百態,才能懂得動靜相宜、取捨有法的道理。

『貳』 道德經的四字成語

1. 老子道德經的四字成語

【玄之又玄】

原文

《老子》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功成不居】

原文

《老子》第二章:「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和光同塵】

原文

《老子》第四章:「和其光,同其塵.」

【天長地久】

原文

《老子》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功成身退】

原文

《老子》第九章:「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金玉滿堂】

原文

《老子》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2. 道德經中的非四字成語

道三不著兩

dào sān bù zháo liǎng

【解釋】道:說話;著:接觸到。說話三句有兩句說不到地方。形容說話不著邊際。

【出處】明·胡文煥《群音類選·蘇王文》:「道三不著兩,四下亂倡揚,取得經來唐三藏,再莫管他人瓦上霜。」

【結構】緊縮式成語

【用法】作謂語、定語;用於說話

【近義詞】無的放矢

【反義詞】切中要害

【例句】清·曹雪芹《紅樓夢》第48回:「文杏又小,道三不著兩的。鶯兒一個人,不夠服侍的,還要買一個丫頭來你使。」

3. 出自道德經的成語

1、自知之明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3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成語含義】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都有透徹的了解。指了解自己的情況,對自己有正確的估計。

多用於指人知道自己的不足之處。【智慧精髓】 自知,就是要知道自己、了解自己。

《戰國策·齊策》中的鄒忌就很有自知之明,沒有被旁人的吹捧搞昏了頭腦,他說:「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於我也。」 自知之明來源於自我修養和自我慎獨。

一個嚴於自省和自律的人,往往是有自知之明的。但人要做到這一點,往往是比較難的,要求別人易,要求自己難。

只有真正了解自己的長處和短處碰銷,避己所短,揚己所長,才能對自己的人生坐標進行准確定位。當你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之時,也正是進步的開始。

2、慎終如始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64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成語含義】謹慎地做到最終,就像開始時一樣,就不會有失敗和差錯。

指始終要謹慎從事。【智慧精髓】 在日常生活中,普通人為人處事不能善始善終,原因一般可以歸結於兩個方面。

首先,虎頭蛇尾,開端和過程都很重視、謹慎,而到結尾處卻放鬆了警惕和要求;其次,急於求成,開頭和過程都很認真,眼看將要大功告成,雜念、慾望、貪念便起來了,患得患失,最終前功盡棄。「慎終如始」帶給我們的啟示,是既要嚴於律己,老老實實地將該做的事情做到最後,又要「淡泊以明志,寧靜以致遠」,始終保持平和、「虛靜」的心態。

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成功三要素:勤奮、堅持加心態。3、和光同塵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6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成語含義】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智慧精髓】 和光同塵,就是要含斂光耀,混同塵世,不要標新立異,不要過分張揚自己的特殊之處,融入社會,融入周圍的環境。

要不在前也不在後,這樣就能遠離紛爭和恥辱。「和光同塵」既是對外的處世,也是對內的修身。

大凡有道之君子,或德行高潔之士,必有一股清高之氣,不願與人和同,於是流於狂狷。狂者過之,狷者有所不及。

道家聖人處世,要的則是雖然懷和氏之璧,但是外面看過去卻十分朴實,穿著普通的衣服。以及「光而不耀」,雖然有光芒,但是卻不會那麼耀眼,不會過於招搖。

這既是處世遠禍的智慧,其實又何嘗不是修行的一種境界呢? 4、知雄守雌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28章: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成語含義】知剛守柔,比喻胸有主見而與人無爭。

【智慧精髓】 知雄守雌,是最為恰切、穩妥地對全面情況進行把握。老子不僅提倡「守雌」,關鍵更在於「知雄」。

「知雄」不是仗勢欺人或「得理不讓人」,而是知己知彼,對症下葯;知吵仿「守雌」不是被動地「任人欺凌」,而是處後、守柔、含藏、內斂。假裝不知,實際上清楚;假裝不行動,實際上是因還不能行動,或需要待機而動。

這才是真正的知雄守雌。5、多藏厚亡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44章:是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

【成語含義】指積聚很搭纖多財物而不能周濟別人,引起眾人的怨恨,最後會損失更大。【智慧精髓】 在老子看來,尋求聲譽、財物與顧全性命是相對不相容的。

過於愛名利必定要付出很大的消耗,越大的積藏必遭受越大的損失。多藏,就是指對物質生活的過度追求。

一個片面追求物質好處的人,一定會採用各種手腕來滿足自己的願望,因不義而落入不利的因果,必將招致反噬。「多藏必厚亡」,並不僅僅指物資方面的損失,也指人的精力、人格、品德方面的損失。

貪求私慾者往往被財欲、物慾、 *** 、權欲等迷住心竅,攫求無已,終至縱欲成災。6、禍福相依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58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成語含義】禍能夠生福,而福也能夠生禍。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智慧精髓】 禍能生福的原因,是當一個人處在危險或災難的時刻,很認真地想求平安,並且能夠深入地體會求得平安的道理,尤其是他能夠心存畏懼恭敬,謹慎自己的言行。而福能生禍的原因,就是當人在居安的時候,不能夠思危,而且還放縱自己奢侈逸樂的念頭,言行舉止驕傲懈怠,尤其多有處事輕率、態度傲慢,甚至欺侮別人的情形發生。

「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損,日有所虧」。禍福會在不知不覺中增減變化,沒有智慧的人,是不容易覺察到的。

7、天道好還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30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師之所處,荊棘生焉。

【成語含義】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智慧精髓】 有一句非常流行的網路語:出來混,遲早是要還的。

這就是天道好還。事物發展到非常強力的狀態之後,勢必逆反,因為物極必反,所以不管不顧地將強力推行到底,一定是「不道」的行為,這種「不道」的行為就一定會很快衰亡、滅亡。

暴力必然引來暴力,只有用柔性的策略才能化解暴力。不要用暴力去解決問題,對人要做到仁至義盡,不要逞強好勝,取得了成功不要居功自傲。

不要做過頭之事,要有一份仁慈的心,以人為本,以和為貴。8、知足不辱 【成語出處】《道德經》第。

『叄』 出自《道德經》的常用成語

《道德經》是一部道家聖典,它的影響已經滲透到我們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也許你沒留意,很多常用成語,都出自於《道德經》!

大器晚成

原句: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

最大的器具最後完成, 最大的音樂沒有聲響,最大的象沒有形象。大道隱匿,沒有吵譽行名稱,卻唯有道善於始生萬物,又善於去完成。

上善若水

原句: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於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於“道”。最善的人,心胸善於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處事能夠善於發揮所長,行動善於把握時機。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原句:千里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

世間所有的一切都是從零開始,有所作為的將會招致失敗,有所執著的將會遭受損害。因此聖人無所作為所以也不會招致失敗,無所執著所虛伍以也不遭受損害。

老死不相往來

原句: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人民對他們的吃食感到香甜,對他們的穿戴感到漂亮,對他們的住宅感到安適,對他們的習俗感到滿意。鄰近的國家互相望得見,雞鳴狗叫的聲音互相聽得見,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往來。描述了老子理想中的“小國寡民”的社會圖象。

天網恢恢 疏而不漏

原句: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應而善應,不召而自來,繟然而善謀。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自然大道,有著自己根本的運化規律。是不爭而能取勝,不言而能回應,不召喚而萬物自歸其所,以無為而籌措事物。自然的范圍,寬廣無邊,雖然寬疏但並不漏失。

自知之明

原句: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能了解他人的人聰明,能了解自己的人明智。

視而不見,聽之不聞

原句:視而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

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夷本無色,希本無聲。超脫於具體升嘩事物之上的“道”,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著根本的不同。

天長地久

原句: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天與地, 為什麼能夠永遠存在而不衰滅 ?那是因為,天地都不會為了自己的存在而有所做為 ,所以才能長生不熄!

受寵若驚

原句: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這就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恐。

深不可識

原句: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

古時候善於行道的人,微妙通達,深刻玄遠,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

『肆』 《道德經》的別名是什麼《道德經》裡面有什麼四字成語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道德經》的總字數因為版本不同而有所差異:馬王堆帛書,甲本為5344字,乙本為5342字(外加重文124字);今本,河上公《道德經章句》為5201字(外加重文94字),王弼《老子道德經注》為5162字(外加重文106字),傅奕《道德經古本》為5450字(外加重文106字)。
現代《道德經》通行本,是以王弼所注,字數為5162字。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伍』 道德經中的成語有哪些

知足抄常樂,自知之明,千里之行,始襲於足下,天網恢恢,疏而不漏,根深蒂固,功成不居,無為而治,和光同塵,多言數窮,天長地久,上善若水,金玉滿堂,功成身退,目迷五色,寵辱若驚,絕聖棄智,絕仁棄義,見素抱朴,少私寡慾,餘食贅行,知雄守雌,佳兵不祥,視之不見聽之不聞,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多藏厚亡,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出生入死,福禍相依,深根固柢,根深蒂固,長生久視,報怨以德,以德報怨,請諾寡言,得寸進尺,哀兵必勝,小國寡民,雞犬相聞,老死不相往來,安居樂業。

『陸』 這52個常見成語居然都出自《道德經》!

約2500多年前的一天,

一位老者,騎著青牛,

來到函谷關前。

關令尹喜見紫氣東來,

知有聖人過關。

來人正是老子。

他迎入老子,齋戒問道,

並請老子著書,以惠後世。

老子乃著道德五千言授之,

遂去,不知所終。

這短短的五千言,

便是對後世影響巨大的《道德經》。

此書深奧難懂,

歷來眾說紛紜。

以下52個成語均出自《道德經》,

或許能夠帶我們,

管窺老子思想的魅力!

1、玄之又玄

【解釋】:形容非常奧妙,不易理解。

【出自】:第一章:「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2、有無相生

【解釋】:有和無是可以相互轉化的。也指矛盾雙方的對立與轉化,陰陽相生的關系。

【出自】:第二章:「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

3、功成不居

【解釋】: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為己有。胡褲後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勞歸於自己。

【出自】:第二章:「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也。」

4、和光同塵

【解釋】:指不露鋒芒,與世無爭的平和處世方法。

【出自】:第四章:「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

5、天地不仁

【解釋】:天地無私,在天地看來,萬物都是一樣的,沒什麼區別。

【出自】:第五章:「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6、天長地久

【解釋】:形容時間悠久。也形容永遠不變(多指愛情)。

【出自】:第七章:「天長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長生。」

7、上善若水

【解釋】:最高境界,就像水的品性一樣,澤被萬物而不爭名利。

【出自】: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8、金玉滿堂

【解釋】:形容財富極多,也形容學識豐富。

【出自】:第九章:「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9、功成身退

【解釋】:大功告成之後,自高做或行隱退,不再做官或復出。

【出自】:第九章:「功成身退,天之道也。」

10、目迷五色

【解釋】:形容顏色既多又雜,因而看不清。比喻事物措綜復雜,不易分辨清楚。

【出自】: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

11、寵辱若驚

【解釋】:形容人非常計較得失,以小失大,患得患失,無論受到寵愛或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

【出自】:第十三章:「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12、視而不見

【解釋】:指不注意,不重視,睜著眼卻沒看見。

【出自】:第十四章:「視而不見,名曰夷。」

13、聽而不聞

【解釋】:聽到了就像沒聽到一樣。形容漠不關心,不在意。

【出自】:第十四章:「聽之不聞,名曰希。」

14、渙然冰釋

【解釋】:象冰遇熱消融一般。形容疑慮、誤會、隔閡等完全消除。

【出自】:第十五章:「渙兮若冰之將釋。」

15、虛懷若谷

【解釋】:意指胸懷像山谷那樣深而且寬廣,形容十分謙虛。

【出自】:第十五章:「敦兮其若朴,曠兮其若谷。」

16、絕聖棄智

【解釋】:指把頭腦中的權威概念消滅掉,讓自己不迷信任何人的觀點,拋棄自作聰明戚伍自以為正確的主觀性見解。

【出自】:第十九章:「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17、少私寡慾

【解釋】:減少私慾之意。

【出自】:第十九章:「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18、相差無幾

【解釋】:指二者距離不遠,或差別不大。

【出自】:第二十章:「唯之與阿,相去幾何?美之與惡,相去若何?」

19、如登春台

【解釋】:春台:美好的旅遊、觀光的地方,比喻極好的生活環境。好象生活在幸福的太平世界裡。

【出自】:第二十章:「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登春台。」

20、飄風驟雨

【解釋】:指來勢急遽而猛烈的風雨。

【出自】:第二十三章:「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

21、餘食贅行

【解釋】:餘食,即剩飯;贅,即多餘;行,古多作形解。比喻遭人討厭的東西。

【出自】:第二十四章:「其在道也,曰餘食贅形。」

22、天大地大

【解釋】:形容極大。

【出自】:第二十五章:「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3、道法自然

【解釋】:指大道以其自身為原則,自由不受約束。

【出自】: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24、知白守黑

【解釋】:意思是對是非黑白,雖然明白,還當保持暗昧,如無所見。

【出自】: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25、去甚去泰

【解釋】:指做事不能太過分。

【出自】:第二十九章:「是以聖人去甚、去奢、去泰。」

26、天道好還

【解釋】:天道:天理;好:常常會;還:回報別人。指天可主持公道,善惡終有報應。

【出自】:第三十章:「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還。」

27、佳兵不祥

【解釋】:意為好用兵是不吉利的,即好戰非祥事。

【出自】:第三十一章:「夫佳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28、知止不殆

【解釋】:指懂得適可而止就不會遇到危險。

【出自】:第三十二章:「知止可以不殆。」

29、自知之明

【解釋】:指了解自己的情況,能正確認識自己的長處與短處。

【出自】:第三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30、淡而無味

【解釋】:泛指菜餚清淡無味。亦形容說話、寫文章內容平淡,無趣味。

【出自】:第三十五章:「淡乎其無味。」

31、將奪固與

【解釋】:固,同「姑」。要想得到,必先給予。

【出自】:第三十六章:「將欲奪之,必固予之。」

32、無中生有

【解釋】:指本來沒有卻硬說有。現形容憑空捏造。

【出自】:第四十章:「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

33、若存若亡

【解釋】:有時記在心裡,有時則忘記掉。用以形容若有若無,難以捉摸。

【出自】:第四十一章:「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

34、大器晚成

【解釋】:越是大才能的人通常越晚成功。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5、大音希聲

【解釋】:指最大最美的聲音乃無聲之音。

【出自】:第四十一章:「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

36、知足不辱

【解釋】:懂得滿足才不會受到屈辱。

【出自】:第四十四章:「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長久。」

37、大巧若拙

【解釋】:指真正靈巧的人看起來很簡單。

【出自】:第四十五章:「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辨若訥。」

38、知足常樂

【解釋】:自知滿足則心常快樂

【出自】:第四十六章:「故知足之足,常足矣。」

39、出生入死

【解釋】:原意是從出生到死去。後形容冒著生命危險。

【出自】:第五十章:「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

40、禍福相依

【解釋】:是比喻壞事可以引出好的結果,好事也可以引出壞的結果。

【出自】:第五十八章:「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41、根深蒂固

【解釋】: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動搖。

【出自】:第五十九章:「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謂深根固柢,長生久視之道。」

42、以德報怨

【解釋】:指用道德公正的眼光看待與別人的仇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報怨以德。」

43、輕諾寡信

【解釋】:輕易答應人家要求的,一定很少守信用。

【出自】:第六十三章:「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

44、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解釋】:謂走一千里路,也是從邁第一步開始的。比喻事情是從頭做起,逐步進行的。

【出自】: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45、慎終如始

【解釋】:謹慎收尾,如同開始時一樣。指始終要謹慎從事。

【出自】:第六十四章:「慎終如始,則無敗事。」

46、儉故能廣

【解釋】:指平素儉省,所以能夠富裕。又解為行事簡單方可廣博,儉,同「簡」。

【出自】:第六十七章:「慈故能勇,儉故能廣。」

47、寸進尺退

【解釋】: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即得不償失。

【出自】:第六十九章:「不敢進寸而退尺。」

48、被褐懷玉

【解釋】:身穿粗布衣服而懷抱美玉。比喻雖是貧寒出身,但有真才實學。

【出自】:第七十章:「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而懷玉。」

49、天網恢恢,疏而不漏

【解釋】:比喻作惡的人終究逃脫不了天法的懲處。

【出自】:第七十三章:「天網恢恢,疏而不失。」

50、小國寡民

【解釋】:國家小,人民少。

【出自】:第八十章:「小國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

51、雞犬相聞

【解釋】:雞鳴狗吠的聲音都能聽到,指人煙稠密。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52、老死不相往來

【解釋】:指彼此不聯系,不交流情況。

【出自】:第八十章:「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熱點內容
律師私章樣式 發布:2025-01-10 21:12:08 瀏覽:845
行政法學第19章在線測試 發布:2025-01-10 20:54:56 瀏覽:363
道德經全文pdf 發布:2025-01-10 20:19:12 瀏覽:210
中政律師 發布:2025-01-10 19:29:49 瀏覽:247
民法59條 發布:2025-01-10 19:24:10 瀏覽:850
民法典有幾個編 發布:2025-01-10 19:19:47 瀏覽:134
法院延期開庭申請書 發布:2025-01-10 18:27:13 瀏覽:688
法學專業實習日誌 發布:2025-01-10 18:20:31 瀏覽:726
法律法規和規章三者的區別 發布:2025-01-10 17:27:28 瀏覽:79
自考經濟法分章試題 發布:2025-01-10 17:26:46 瀏覽:4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