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的法治原則
Ⅰ 簡述秦朝立法原則
秦朝律法源自秦孝公時期的商鞅變法,歷經數代到統一之後的秦朝,期間根據實際情況雖有變革,但核心和整體原則沒有變化。秦律基本核心如下:
1、平時民眾主要應當集中與農耕和墾荒,大量的糧食可以保證戰爭需要,也可以換取財富
2、開通民眾可以獲取爵位的通道,允許通過殺敵立功得到爵位,或繳納法定數量糧食換取爵位
3、利益與名聲綁定到爵位上,各項福利和身份由爵位等級決定,使民眾眼中只認爵位
4、禁錮民眾思想,杜絕民間士人游說講學,也禁止民間學習儒家等思想,堅定愚民
5、抑制和打壓一切非農戰職業,引導民眾主要選擇農夫和士兵作為職業
簡單的說,讓民眾沒有思想,任國家驅使,名利源頭來自爵位,獲得爵位只能通過種田或殺敵。一切為了戰爭,民眾眼中只有「種地」和「作戰」這兩件事最佳。農民拚命種地以保證可以維持戰爭消耗,士兵為了爵位殺敵英勇。國家就是一個強力戰爭機器,在這大爭之世,一切都必須為軍事力量讓步。
Ⅱ 如何評價秦朝「以法為本」「厲行法治」的立法原則
秦朝的法律內容和形式多
秦朝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封建王朝,其用法治理國家的政信旅孝策開啟了整個封建社會法律治理的先河。
秦王在整個治理國家的過程中設立的治理法律,將社會上方方面面的內容進行了統一規定,包含著行政、民事、刑法、商業等社會的各個方面,並實施「以法為本」的治理原則,同時以嚴刑鎮螞峻法來進行社會和民事管理,從而為封建統滑稿治的集權國家服務,為皇權至上的專制統治服務,也有利於維護社會統一和穩定,同時也開法自君主、依法治國的先例。
Ⅲ 秦代法治的指導思想
秦朝建立後,繼續推行商鞅變法以來的法家思想和政策。其中韓非的以法治為中心回 ,法、術 、勢相結合答的思想,對秦始皇政權和法制活動影響極大,成為其指導思想。秦朝的法制指導 思想大致可以概括為以下三個方面:
(一)法令由一統
這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全國都要實行統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 權屬於皇帝。
(二)事皆決於法
秦始皇規定以吏為師,事皆決於法。這本來是戰國時新興地主階級 「 以法治國 」 的主張。秦朝建立後,仍以此做指導,加強立法,做到凡事 「 皆有法式 」 。
(三)以刑殺為威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法網嚴密,以致人們動輒觸犯刑律;二是嚴刑 重罰。這是商鞅輕罪重刑思想的繼續和發展。
Ⅳ 秦朝立法原則有哪幾方面
一是法令抄由一統?這有兩層意思,其一是全國都要實行統一的法律令;其二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
二是事皆決於法?其實這本來是戰國時新興地主「以法治國」的主張?秦朝建立後,仍以此作為指導,加強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
三是以刑殺為威?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是法網嚴密,以致人們動輒觸犯刑律;其二是嚴刑重罰?這是商鞅重刑思想的繼續和發展?秦朝的法律形式主要有這樣幾種:
一是律?這是當時最主要的法律形式?
二是令,即制和詔?當時的命?制?令?詔,從法律意義上說並無區別?律與令經常並列使用?
三是式?指的是關於案件的調查?勘驗?審訊等的程序?文書程式以及對司法官吏審理案件的要求?
四是法律答問?這是對《秦律》的某些條文?術語和律義以問答的方式作了明確的解釋?這對正確運用法律,更有效地貫徹立法意圖,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還有程?課等法律形式?
Ⅳ 秦朝法制的秦朝法律的主要內容
1、定罪量刑的主要原則
秦律關於定罪量刑的原則有如下幾個方面:(1)以身高確定責任年齡。男六尺五寸,女六尺二寸為成年人,達到此身高者開始負刑事責任,否則不負刑事責任。(2)區分有無犯罪意識。有無犯罪意識,也是認定是否構成犯罪的標准。(3)區分故意( 「 端 」 )與過失( 「 非端 」)。秦律中故意稱 「 端 」 ,過失為 「 不端 」。(4)並合論罪。所謂並合論罪,是在數罪並發的情況下,將數罪合並在一起處刑的原則。(5)共犯加重。共犯,是指兩人或兩人以上所實行的犯罪。共犯的社會危害性較大,故處刑較重。(6)自首減刑。自首者可以略為減輕罪刑。(7)誣告反坐。誣告,秦律稱 「 誣人 」 。誣告罪的成立,必須是 「 端告」 ,即故意捏造事實,向司法機關控告他人,使無罪者入於罪,或使罪輕者入於重罪。依律對誣告者處以與所誣罪名相應的刑罰,這就是誣告反坐。
2、刑罰
刑罰的種類如下:
(1)死刑:秦朝沿用戰國以來執行死刑的方法,種類很多,其常用者如下:①具五刑,這是一種以極端殘忍的肉刑與死刑並用的刑罰;②族誅,即因一人犯罪而誅滅其親族的刑罰;③梟首,即將犯人的頭砍下,懸於木桿上示眾的刑罰;④棄市,即在人眾集聚的鬧市,對犯人執行死刑,以示為大眾所棄的刑罰。
(2)肉刑:秦朝除沿用過去的墨(黥)、劓、剕、(分為斬左右趾)、宮以外,還廣泛使用肉刑與勞役刑並用的刑名。
(3)作刑(勞役刑):作刑是對犯罪者施以強制勞作(役)的刑罰。包括:①城旦、舂。《漢書·惠帝紀》注引應劭曰: 「城旦者,旦起行治城 」 。即早起服築城的苦役。舂,即婦人犯罪應處城旦者,根據生理條件,不去築城,而服舂米的勞役。②鬼薪、白粲。 「 鬼薪 」是強制男犯去山林砍柴,白粲是強制女犯擇米使正白,兩者皆用以供宗廟祭祀。③司寇、作如司寇。司寇,指伺察寇賊,即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服勞役,並以防外寇;女犯作如司寇,指服相當於司寇的勞役。④罰作、復作。罰作與復作是作刑中最輕者,強制男犯到邊遠地區戍守,女犯到官府服勞役,刑期皆三個月至一年。
(4)遷:遷是把犯罪者遷到邊遠地區的刑罰。
(5)貲:所謂貲刑,就是強制犯人繳納一定財物或服一定徭役的刑罰。
(6)誶:誶,就是訓誡。從秦簡看,多用於輕微犯罪的官吏。
此外,秦朝還廣泛沿用過去 「 籍沒 」 、 「 贖 」 等刑罰。
3、主要犯罪
秦朝法律令所規定的犯罪種類很多,其中主要的有:
(1)不敬皇帝罪:據秦律令,不僅對皇帝本人有失恭順,而且對其命令有所怠慢,都視為對皇帝不敬。聽命書時,要下席站立,表示恭敬,否則,罰二甲,並撤職,永不敘用。
(2)誹謗與妖言罪:《史記·高祖本紀》載,劉邦攻佔咸陽後,對父老豪傑曰: 「 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誹謗者族,偶語者棄市。 」 《集解》引應劭曰: 「 秦禁民聚語。 」 禁止人民誹謗皇帝。
(3)盜竊罪:「 盜 」 ,是以公開或秘密的方式把他人的財物據為己有的行為。
(4)賊殺傷罪:秦簡中有許多關於 「 賊殺 」 、 「 賊傷人 」 的規定,這種行為對封建統治有嚴重威脅,因此對其鎮壓嚴酷,防範也特別嚴密。
(5)盜徙封罪:盜徙封,就是偷偷移動田界標志。
(6)以古非今罪:所謂以古非今,就是以過去的事例,指責現時的政策和制度。
(7)妄言罪:所謂 「 妄言 」 ,指發布反對或推翻秦朝統治的言論。
(8)非所宜言罪:所謂 「 非所宜言 」 ,即說了不應說的話。
(9)投書罪:「 投書 」 ,指投遞匿名信。
(10)乏徭罪:「 乏徭 」 ,就是逃避徭役。 1、所有權。秦時所有權的內容就不動產而言,主要是土地房屋,即所謂田宅。動產除其他財物外,還包括奴隸。秦統一後,於始皇31年(公元前216年)下令 「 使黔首自實田 」,就是要人民向政府據實登記所有田地,政府承認其土地所有權。這是秦王朝在全國范圍內推行土地私有制的法令。這個法定的推行,促進了土地私有制的進一步發展。
2、債。秦朝債的法律關系主要有:買賣契約、借貸契約、僱傭契約及租借契約幾種。
對於借貸契約,秦簡《法律答問》有: 「 百姓有責(債),勿敢擅強質,擅強質及和受質者,貲二甲。 」 可見,秦律禁止從質為債務擔保。但按秦簡規定,欠官府債務,無力償還時,可以勞役抵償之。
3、婚姻。秦簡《法律答問》等記載中規定:秦時無後世良賤身份地位的限制,允許良賤通婚;禁止與他人逃亡之妻為婚;男入女家的贅婿地位低下,被人歧視。 秦統一全國後,創建了一整套適應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需要的行政管理體制和管吏管理制度,以後歷代王朝的有關制度,都是在此基礎上不斷發展完善的。
1、確立皇帝制度
皇帝是封建國家的最高統治者,獨攬全國政治、經濟、軍事、行政、立法、司法、監察等一切大權。秦王嬴政統一六國以後,確立了皇帝制度。
2、行政管理制度
秦在中央設三公九卿。三公中的丞相是皇帝下的行政長官,輔佐皇帝總理百政。太尉由戰國時期 「 國尉 」發展而來,是中央掌管軍事的長官。御史大夫由戰國時各國的御史發展而來,原在國王身邊主要管記事。九卿是具體掌管祭祀、禮儀、軍事、行政、司法、文化教育事務之官。主要有:①奉常,掌理皇帝祭宗廟,司禮儀,由商周時的占卜史官發展而來;②郎中令,負責宮廷警衛之官;③衛尉,武官,統率衛士,負責皇城警衛;④太僕,管理皇帝的車馬和馬政,皇帝出行,親自為皇帝御車;⑤廷尉,負責司法審判;⑥典客,掌管與少數民族的交往事務;⑦宗正,掌管皇帝親屬事務;⑧治粟內史,掌管全國農田穀物和財政經濟等事務;⑨少府,掌管山海澤池的稅收,進奉皇帝。
秦時地方建立郡縣制,少數民族聚居區設道(與縣平級),縣以下有鄉、亭、里。
3、官吏管理制度
為了加強 「 吏治 」 ,秦法對官吏的爵制、祿秩、任免、調動、考核、獎懲等方面作了嚴格的規定。
①任官的標准與限制。秦朝對官吏的選任有嚴格的道德和才能標准:第一,道德方面。秦簡《為吏之道》規定了官吏應具備的道德和行為准則,並將其概括為 「 五善」 、 「 五失 」 。第二,明悉法律令。秦統治者強調以法治國,以吏為師,要求官吏通曉法律令,並以是否明悉法律令,作為區分 「良吏 」 、 「 惡吏 」 的標准。
秦律雖不像後世注重門第出身,但也有任官限制:第一,不準任用 「 廢官 」 ,即不準任用不稱職或不夠條件的官吏;第二,官吏必須正式任命才能到任行使職權;第三,長吏調任新職,不準帶走原屬佐吏。
②選任的方式。秦朝中央和地方長吏皆由皇帝任免,長官可以自己選任下屬,選任的方式主要有薦舉、徵召、任子等幾種。
③考課與獎懲制度。戰國時期,秦國就以考課嚴謹、賞罰分明著稱。地方每年定期向中央匯報,還有對諸曹官吏結合具體職司定期不定期的考核。按照考核結果,給予獎賞或懲罰。 1、關於自然資源保護方面。秦相當注意利用自然資源為其統治服務。這方面的法律有秦簡《田律》。
2、關於農業生產管理方面。秦始皇即位後,繼承了秦國傳統政策,採取各種措施發展農業生產,要求各級官吏掌握農業生產情況,並通過法律對具體措施加以規定。
3、關於官營手工業管理方面。官營手工業作坊主要是為封建國家和皇室提供各種手工業產品,如武器、器物和日用消費品等。為保證產品質量和數量,秦朝制定了《工律》、《均工律》、《工人程》等法律令。
4、關於市場貿易管理方面。為維護正常的貿易,秦朝制定了有關商品價格、貨幣比價、度量衡誤差限度等法令。如《金布律》、《關市律》等。
Ⅵ 秦朝的法律制度是什麼樣的
你好。
1.秦國立法指導思想
(一)法令由一統:兩層含義,一是全國實行統一的法律,這個統一的法律就是在戰國時秦國法律基礎上制定的秦律。第二層含義是最高立法權屬於皇帝。這個思想的確立,一方面體現了封建統治的專制與獨裁,一方面對於加強和鞏固中央集權制起了重大作用。
(二)事皆決於法:法律具有賞功罰罪、定分止爭、統一人民言行的作用,所以要有法可依。以此作為指導思想,加強封建立法,做到凡事皆有法式,制定了各種法律。
(三)以刑殺為威:主張嚴刑峻法,輕罪重罰,以刑去刑。表現在:1.法網嚴密。2.嚴刑重罰。3.濫施刑罰。
2.法律形式
(一)律:成為秦最基本的法律形式,為後世的法典化奠定了基礎。(二)令:皇帝的命令,效力往往高於律。(三)式:關於案件的調查、勘驗、審訊等的程序、文書程序以及對司法官員審理案件的要求。(四)法律答問:國家官吏統一用問答形式對秦律的條文、術語以及立法意圖所做的解釋。(五)廷行事:司法機關的判例,已行的成例。
3.中央行政管理體制
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長,除了皇帝之外的最高行政長官。輔助皇帝掌管天下行政。太尉:由戰國的國尉發展而來,掌管軍事的最高長官。御史大夫,負責 管理圖籍、奏章、監察文武百官,下面有御史中丞、侍御史、監御史分工。
九卿:三公之下有九卿,作為中央行政機關分掌具體的行政事務,如祭祀、禮儀、軍事等。
九卿包括:奉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內史、少府。九卿中的廷尉是中央司法機關。
4.職官管理
(一)選任:三重選官法:一重客士,即重用其它諸侯國的賢人能人;二重軍功,起用有軍事才能的人;三重法律,選用懂得法律的人做官。具體的選任方式:薦舉、徵召、任子。
(二)考課與獎懲:有五善和五失。P93。
5.定罪量刑的原則
(一)責任年齡:秦律規定身高六尺責任能力的標准。(二)區分有無犯罪意思。(三)區分故意和過失。(四)數罪並罰:對一個人所犯數罪進行合並處罰。(五)共犯加重:注意構成共犯的條件,五個人以上犯群盜罪,共犯中不分首從,一律加重處罰。(六)自首減刑。(七)誣告反坐,對故意誣告他人和過失地控告他人犯罪進行區分處理。
6.刑名
(一)死刑:死刑除了原先有的戮、腰斬、棄市等等之外,還有一些新的死刑方法。
1.具五刑:五種刑罰並用,把肉刑和死刑結合起來。丞相李斯就是具五刑而死的。
2.族誅:相當於商朝的劓殄,一人犯罪誅滅全族。
3.定殺:投入水中淹死的一種刑罰,定殺是對特定的犯罪人適用的刑罰,專門對有麻風病的犯罪人適用。
4.坑:活埋的方法,焚書坑儒中用的就是這種方法處罰那些借古非今的儒生的。
5.磔:肢解身體的死刑,就是商時代的辜,西周叫刳。後來凌遲處死的萌芽形式。
(二)肉刑:
1.黥:也就是墨刑,可以獨立適用也可作為附加刑與徒刑結合起來適用。如黥為城旦,就是在臉上刺字塗黑後罰作築城的勞役。2.劓:可以和黥或徒刑結合適用。3.斬左趾,刖刑的一種。還有斬右趾。4.宮刑。
(三)徒刑:注意這裡面對男犯和女犯所適用的徒刑是不一樣的。
1.城旦、舂;2.鬼薪、白粲;3.司寇、作為司寇;4.罰作、復作。
(一) 遷刑
(二) 貲:處罰犯人繳納一定的財物或服一定的勞役的刑罰。繳納的財物有貲甲、貲盾、貲布等,服勞役的有貲戌、貲徭、貲旬等。
(三) 誶:申斥、訓誡,針對有罪的官吏適用的。
7.罪名
1.不敬皇帝罪。2.誹謗與謠言罪。3.以古非今罪。4.妄言罪。5.非所宜言罪。6.盜徙封罪,偷移田界標志而侵犯土地所有權的行為。7.逋事與乏徭罪:逋事,應服徭役並已得到徵集的通知,但不去報到的。乏徭,已經到達服役的地方又逃跑的。對於官員失職而導致逋事或乏徭的,也要處罰。8.投書罪,就是投匿名信的罪名。9.不得兼方,只能專心煉一種葯方。
8.訴訟制度
起訴的形式:官糾、民舉。還有自告(自首),可以減刑或免刑。
受訴案件的類型:案件分為公室告和非公室告,前者受訴後者不受理。公室告是對於侵犯家庭以外的其它人的人身、財產以及公共利益的案件。非公室告則是家庭成員之間侵犯人身財產方面的案件,包括主人對奴隸的侵犯的。
判決與上訴:和西周的相似,同樣有讀鞠和乞鞠。
監獄:囹圄,當時有中央監獄也有地方監獄。創立了管理制度:
刑犯分不同身份執行刑罰有所區別;根據囚犯的種類和勞役的不同,供應不同的衣食。輕犯監領重犯。
Ⅶ 秦朝法律的特點與實質…
特點:輕復罪重刑....繼承秦國商鞅變法制的改革成果,堅持先秦法家「法治」、「重刑」的法制原則,確立了一套統一的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特色的法制體系。實質:是秦國、秦朝封建中央集權政治制度的組成部分,體現了新興地主階級的意志。作用:從法律上維護新興的封建生產關系,保護新興地主階級利益,具有歷史進步性;為中國封建社會前期法律制度的完備奠定了基礎。秦律過於嚴苛,又會破壞社會生產力,激化農民階級與地主階級的矛盾,成為秦朝滅亡的原因之一。
Ⅷ 先秦時期的法治思想
早在戰國時期,法家就提出了「法治」的口號,他們主張將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和要求制定為「法」,以「法」作為治國和統一天下的主要方法,即所謂「以法治國」、「垂法而治」或「緣法而治」 。當然,當時「法家」所言「法治」與我們今天所言「法治」並非同概念,對於其中的專制、極權、權術等負面的東西,要認清和拋棄,但先秦法家思想絕對是中華文明的黃金時代——百家爭鳴時期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提出了大量放到今天仍不過時的先進思想和理論(相反儒家的很多東西,今天一些還算是比較理性的支持儒學的人經常在說,不要用今天的標准去要求古人),比如 「法隨時變」、「事皆決於法」、「立法為公」 、「法治勝於任賢任智」、「抱法處世則治」、「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君道無為」、「大君任法而弗躬」、「人治是最大的私」、「仁義不足以治天下」、「聖王者不貴義而貴法」、「法任而國治」、「法不阿貴」、「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貴匹夫」等等,這些思想放到今天,仍然一點不過時,甚至還遠未被今天的多數國人所理解。
Ⅸ 秦朝的法制指導思想是什麼
秦朝統治者奉行法家學說,自商鞅變法以來,法家的政治理論和法律思想,一直在秦國的實際政治和法制建設中起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商鞅變法的成功和秦國的迅速繁榮,更加鞏固了法家理論在秦國上層建築中的地位。無論是在統一前還是在統一後,法家的法治主張和重刑策略都是秦統治者基本的法制指導思想。在長期的政治實踐中,秦統治者把法家的一般理論運用到實際政治中,形成了一系列法制建設的指導性方針。
第一,強製法律的統一適用。
秦統一後,秦始皇強調法律的統一適用,藉以建立新制度,推行新政令。如同李斯所說:「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有,五帝所不及」,「明法度,定律令,皆以始皇起」。為了保證法律的統一適用,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規定只有國家官吏才有權解釋法律,庶民如要學習法律,必須「以吏為師」。秦始皇這種法律思想,也反映在他巡視天下、刻石頌功的活動中。如二十八年泰山刻石:「皇帝臨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飭……治道運行,諸產得宜,皆有法式。」《雲夢秦簡》的發現,進一步證明了秦朝從經濟到政治、從生產到生活、從人到牛馬莫不「皆有法式」。但漢人對秦法之繁密頗多批判,《鹽鐵論·刑德》說:「秦法繁於秋茶,而網密於凝脂」。這從另一個方面看恰恰反映了秦統一後厲行法治的治國方略。
第二,推行政治與文化的專制。
秦統一後建立了覆蓋全國的專制主義政體,秦王自稱始皇帝,總攬一切大權,是國家的最高統治者,「天下事無大小皆決於上。」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所謂「命為制,令為詔。」皇帝不僅壟斷立法權,也壟斷最高的司法權,史載秦始皇親自斷獄,「晝斷獄,夜理書」。君主獨攬大權,臣下多是擺設,有職無權,只有阿諛奉承而已。
第三,推行法家的法治和重刑主義。
「法治」和「重刑」是法家的基本主張,這兩大原則從商鞅變法開始,就幫助秦國從貧弱到富強進而稱霸天下。秦始皇統一全國以後,進一步把「法治」和「重刑」原則作為基本策略推行全國,並走向極端。在「以法為本」、推崇法律的同時,秦統治者也把「重刑」的原則廣泛地運用到實際政治之中,對全社會實行空前嚴酷的刑罰統治。在秦始皇統治期間,因施行劓刑,而「劇鼻成車」。從歷史上看,秦王朝刑罰種類之繁多,行刑方法之殘酷,處罰范圍之廣泛,都是首屈一指的。
Ⅹ 秦朝的法律制度有哪些
1)《秦律》。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下令求賢,商鞅離開魏國,攜帶李悝的《法經》入秦。在他的主持下,秦國於公元前359年,公元前350年兩次變法改革。在法律制度方面的改革成就為改法為律。
秦朝立法源於秦國立法,秦國法律形式有律、令、制、式、法律答問、廷行事等,立法以修訂秦律為主,改法為律以相秦,增相坐之法,造三族之誅,車裂鑊烹之刑。自商鞅主持秦國變法後,開了秦修訂刑律的先河。秦朝建立後,承襲前代,刑律內容無大更改。變化的是,秦朝不斷增修單行律條,以適應國家統一後,不斷變化的政治與經濟生活的需要。比如《田律》、《工律》等二十九種單行律條。
(2)在秦朝,令(以秦國家或君王名義發布的各種命令)、制、詔(改皇帝命令為命為制,令為詔)都是重要的法律形式,它是皇帝針對特定的事件,特定的犯罪臨時發布的命令,具有很高的法律效力。如《焚書令》、《田令》等。
(3)在秦朝,式也是一種法律形式。式是辦事規則,公文程式。如雲夢秦簡當中曾有《封診式》,具體規定了堪驗、調查、審訊的法律文書程式。
(4)在秦朝,為了統一適用法律,還專門制定了官方的法律解釋,以利於官吏依法判案。在雲夢秦簡中,《法律答問》就是秦制定法律解釋的明證,它對秦國定罪量刑以及法律適用當中的重要問題,都作了具體解釋,同刑律具有同等的法律效力,成為秦國法律形式的一種,秦統一後仍在沿用,並且影響到後世的法律解釋。如「甲很小不足六尺,自己有一匹馬,一天,馬踢傷別人又吃了別人田裡的莊稼,問是否追究法律責任。答:身高不足六尺,不當賠償損失。」
韓信自小父母雙亡,生活幾無著落,在人世間倍受凌辱,後世流傳著的韓信忍跨下之辱,便是歷史明證。即使在這樣非常艱難的歷史逆境之中,韓信卻身懷大志,他犧牲自己整個青春,學得有驚天緯地之才。
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韓信佩劍從軍,投身在項梁軍中。項梁戰死後,韓信繼續跟隨項羽,但未受重用,只是充當一名執戟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