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辯論比賽
❶ 法學辯論會辯題
協助自殺的罪與罰
❷ 法學辯論題目案例分析
侵佔罪,來是指以非法佔源有為目的,將他人的交給自己保管的財物、遺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佔為己有,數額較大,拒不交還的行為。
王某將自己的錢用金某的身份證辦存摺存入銀行可以視為交給金某保管。
(在這個細節上,銀行是有過失的,銀行是實名制,不可以由他人代為辦理帳戶)
❸ 求有關法律的辯論賽辯題
辯題1:
正方抄:在司法審判中,參考判例在我國利大於弊
反方:在司法審判中,參考判例在我國弊大於利
辯題2:
正方:社會穩定主要靠法律維持
反方:社會穩定主要靠法律維持
辯題3:
正方:實體法比程序法更重要
反方:程序法比實體法更重要
辯題4:
正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辯題5:正方:遏制家庭冷暴力應以法律制裁為主
反方:遏制家庭冷暴力應以道德教化為主
辯論6:
正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道德
反方:社會良好秩序的形成主要靠法律
辯論7:
正方:杜絕盜版,消費者扮演比政府更重要的角色
反方:杜絕盜版,政府扮演比消費者更重要的角色
辯論8:
正方:善心是真善
反方:善行是真善
辯論9:
正方:同性戀是個人問題,不是社會問題
反方:同性戀是社會問題,不是個人問題
辯論10:
正方:iq誠可貴,eq價更高
反方:eq誠可貴,iq價更高
❹ 為什麼要參加辯論隊——此文謹獻給新一屆法學院辯論隊
今天,這篇文章,我並不打算涉及辯論的技巧、術語,力爭不努力的說教。因為我在思索,我們為什麼在加入辯論隊這個大家庭,而這個地方與學院學生會的部門、社團和團委的部門到底有什麼區別?而我們選擇的理由又是什麼?誠然,我認為這些部門活動,能去個七七八八就已經算是非常重視的,但是辯論尤其是辯論隊是遠遠不夠的,這個地方需要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努力和投入才能夠達到你所要達到的目標。
或許這么說,會嚇到想要享受大學生活的同學們。但是仔細想來大家離開家,到這個陌生的地方到底是來做什麼的?答案似乎不言自明上大學。是的,上大學,這么簡單的三個字,又是應該如何去實現呢?或許隨著時間的流逝,你會對這個學校失望,又或許你會對法學院失望,很多人會說自己並不是自願選擇法學的。可是,此時此刻,我們又該如何上大學,而我們在這里又該做些什麼呢?我也會那些空泛的答案:找目標、享受生活、感觸大學氛圍既然如此,那辯論隊又會帶來些什麼呢?
對新生來說,大一,尤其是第一個學期是非常重要的,這一個學期的成績決定了你未來轉專業的可能性以及雙專的選擇,這對於法學院的孩子或許是非常重要的。曾幾何時,我認為這個制度不怎麼妥當,當然有一部分原因是我是這個制度的失敗者吧!看著一年一年在辯論隊揮灑汗水和時間的孩子,雖然他們其中也有不少轉了專業。但是,我有時候忍不住想,這樣簡單的定論是不是太草率了?一次偶然的機會,我在網上看到,哈佛或是美國的法學院,第一學期的成績往往決定了學生未來的實習方向,繼而決定他們未來工作的檔次。好像看到這個消息,我有些釋然了,但是轉念想來也不一定。因為並不是哈佛如何如何就一定是正確無誤的,更何況我也沒辦法去核實這種說法的真偽性。我認為這點是非常重要的,因為我們生活在信息爆炸的年代,某些網站、某些微博,包括我們渴望的推特和油管,都會給我們大量的信息,而我們無論是時間還是能力上都肯定無法去一一核實真偽,相信什麼不相信什麼,這是非常難以抉擇的。更何況,人的本能是非常討厭欺騙的,我們在面對這個本能的同時就非常容易走向對立面。而這就是我認為在大學和辯論隊的第一件事學會懷疑和判斷。
說到微博,有一位法學院的老師曾經說過,在這里快餐式的、信息大量爆炸的社會里,我們的思維越來越片段式。同時這也是我過去在辯論訓練中經常強調的一點,盡量不要用你的電腦的原因。當然有很多信息,你都可以網路,很多錄像你都可以重看。但是當你為了一個辯論去查這些信息的時候,你們的檢索通常是不連貫的,片段的,也幾乎不去考察你們得到的材料背後的背景、語境。而這會讓你們在使用當中陷入片面的為了辯論而辯論,為了辯論而使用這些材料的境地,這樣這些材料經常會使你陷入窘迫的境地,因為你不了解他。曾經我們都聽過這么一句名言:吾生有崖,而知無崖,來鼓勵大家努力學習,但是後面還有半句,誰又曾知道?
或許很多人覺得你對這個社會有越來越多的看法,似乎辯論隊既然是辯論嘛,就可以像一些電視節目一樣可以探討對時政的看法。但是我想說的是,大家回到寢室一邊上網,一邊翹著腳嗑瓜子,然後部門會議的時間到了,關上門出去,轉身全忘了剛才的激情。過了馬路闖個紅燈,二教樓下自己的車拿走別人的車倒下,你的生活沒有任何改變,有什麼意義呢?你以為這就叫圍觀改變中國?
在辯論隊,希望大家形成的是思維、原則、價值觀這些或許太抽象,正如之前所說的,自己的質疑精神和判斷力是辯手的第一課,所以我極力推薦十二怒漢和偉大的辯手兩部影片。在進入大學之前,面對高考要選擇科目,一定有人選擇歷史、政治,可是學習的時候可曾質疑過?這並不是什麼反動的或者是不可挑戰的東西,當然胡亂的去質疑會變得盲目而憤青,而我要說的是事實和邏輯才能幫助你作出真正的評判。
❺ 大學生經典法律辯論賽辯題
大學生經典法律辯論賽辯題有很多的,以下幾個很有深度。
一、當代中國是否應內廢除死刑?
二、容依法治國重要不是以德治國重要?
三、律師應以當事人利益為重還是以國家法律為重?
四、中國憲法有無約束力?
五、當代大學生法律意識高還是低?
六、民事糾紛應該尋求私力救濟還是公力救濟?
七、刑訊副供所得的證據是否可作為定案依據?
八、抽象行政行為應當不應當作為行政訴訟審查對象?
九、惡法是不是法?
十、公平與效率那個為重?
❻ 跪求:有漏洞的法律是否應該遵守辯論賽用的,要有正反方。。盡量詳細!!十萬火急啊,謝謝了!!!
法律本來就是有漏銅的,
法律明確性要求的同時,帶著法律的另一份「厚禮」是——不靈活,一旦法律沒有明文規定,法律從此就變得僵化起來了,正是因它具有明確,不能模稜兩可,所以未曾遇見的情形,便難以靈活處置。法律的不靈活性常常產生法律僵化,致使法律初始的目的不能實現。儒家倫理對法律的僵化性持有一種極端的反感。而這種反感則主要反應在它對調解爭議的強烈贊同。法律的明確性帶來的僵化,不利於法律在未曾涉及的領域之中開展,讓人們在與法律交臂之時卻又失去了它, 讓人更多的是深受其害。得不到正義的對待,對法律所產生的永遠是一種鄙視與不信任。法律在其眼中永遠只能是個騙子,一個張揚著自己的兩面派人物,讓法律的尊嚴又何人談起呢
歷經歷史的證明,法律不僅其自身價值內部法律的特點會帶來缺陷,在法律運作過程中,法律仍然避免不了缺陷與難堪。法律自身的特點所註定的法律的局限,使法律不得不在其運作中引入「人」這個危險的,並曾一致被19世紀大陸法系法學家極力貶低和排斥的因素。因為法律本身僅僅只具有功能,功能是一靜態層面上的問題。最終只有通過在運行的過程中不斷表現法律的作用。沒有法律的運作,法律僅僅只一文空白,遠作這一動態的過程是法律自身不能得以實現的,只有借諸於人為因素,只有人才能做法律不能做的事,能夠度量事物之間細微精妙的差別,並做出適當的裁斷。法律本身制定的目的是為了防止人為,而到頭來又不得不請回得過且過前力圖排斥的東西,此可謂法律之缺陷;法律的運作是通過司法運作來實現的,而司法的判決又確實依據證明來進行的,因為過多的依靠證據,法律常 常在運行過程中所表現的結果讓法律相離初衷,顯出一臉的無奈。A村甲村民向乙村民么下借款而當時未列借款憑證。事後乙向甲要求還款,被甲一中否認。後乙起訴至法院,法院因證據不足宣布乙敗訴,甲此時得理不饒人,反以乙侵犯其名譽權乙送上法庭的是公庭敗訴,而真正的罪人卻逍遙法外。所受提又且僅的道德輿論的譴責。法網恢恢,疏而不漏。時時這句怕再也立不住不腳了,相反倒可以遇法律為了一些喪失心良德行的人提供了保護傘,成為了作惡多端的人予以屏障,這也是法律在運作之中常常開自己的玩笑,弄一些不大不小的圈套來戲弄自己。
法律不僅因為自身的不良運行中丑態百出,在法律運行過程中,法律因為自身規范的范圍關系,常常與其他社會規范相互沖突,到弄得滿臉不光彩。在有組織的社會歷史上,法律作為社會關系的調節器,一直發揮著巨大的和決定性的作用,但歷史清晰的記得,僅僅依憑法律這一社會控制力量顯然遠遠不夠,實際過程中,還存在一些能夠指導或引導人們行為的其他規范性工具,包括道德,習慣,民間法等等。無容置疑,人們在上述幾種控制工具之間所作的分析性界定,並不是精確的,道德常常與法律融為一體,法律乃一子范疇,兩者的界限顯得模糊不清,沒有一個即定的標准將兩者真正的分化開來。首先是道德的標准之大,所限范圍之寬廣,引入法律領域後,本是為了彌補法律之不足而來的,但因為本身融入增加了法律的模糊性和多變性,為執法者在執法中任意打開了方便之門,同時消減了民眾對法律和法官將作什麼的預見性永遠是一個大寫的叉。其次,法律因為明確性而產生了漏洞,為保障法律的自由領域,便會因此而受到其對立的道德力量的侵犯。道德標準的闡述,通常比大多數法律規則的闡述更為籠統更不準確。而這個事實就更加促進了敵對的道德力量的入侵,法律在此時也完全消失得無影無蹤。法官也就受到道德規范的影響來判斷是非。在大陸法系如此,在判例法國家,法官以「自由心證」來判斷案件,更是完全依賴於道德規范,因為「自由心證 」本身就是建立在道德規范的基礎之上的。在法律的運行中,當法律出現模糊不清和令人遲疑的情形時,法官就其一種解釋方法的「是」與「非」所持有的倫理信念,對它解釋某一法規或將一條業務已確立的規則適用於某些新的情形來講,往往起著一種決定性的作用。同時民眾常常會因為法律價值與道德原則相沖突,會遵從道德原則不自覺地抵製法律的實施。彷彿法律是騙子的影子。法律此時是徘徊一陣後尷尬的思考自己下一步該如何相處。法律常常來源於習慣。習慣作為法律所生之母,法律在一定意義上說,是習慣的匯集,在司法領域中,,這一定論更為體現得活靈活現。然而習慣卻因為一定的地域性,加之習慣的一定環境下的可變性,當新的習慣產生。原本和諧的習慣、法律的和諧局面必將被打破,法律此時又如何面對新的習慣。又如何使起更有利於支持自己。而倔強的習慣會甘願順從嗎?法律在此時的境地又如何呢?答案也會明了吧!在法治的初期階段,還是保留民間法的活力。在傳統之中慢慢的行進,無論如何法律以何種方式行進,註定了法律的缺陷。維護法律至上性,強行推進,更多是認識法律的暴力方面,從南昌使 法律是文明的產物這一定論應聲落地,保留民間法的活力,而支委的至上性又何從談起,法律此時進退兩難,萬分缺陷。法律與社會規范之間的紛爭,致成了法律在運行中的缺陷,表現地淋漓盡致。
❼ 辯論賽、法律是為了維護人民的利益、
觀點
1、只有觸犯刑法才叫犯罪,違反其他法不叫犯罪
2、得民心者得天下
3、以預防犯罪為目地的法必將重其所重,必成惡法
4、只有以維護人民利益為目地的法律才能得到人民支持,保障實施
一辯:
普遍認為,法律是一種調整、控制一定社會中人們行為的規則、規范。有關法律的目的,法律應當是什麼的問題,一直是法官、法學家和法律制定者所關注的頭等重要事情。他們嘗試著從哲學、政治、經濟倫理等角度對這一問題作出回答。在法律發展的不同階段和在那一階段的具體的法律思想家那裡,法律的目的和實現目的的手段有著不同的意味。
前哈佛大學法學院院長、美國著名的社會法理學家斯科·龐德認為,世界上已經成熟的法律體系大概都依次經歷了如下五個階段:原始法階段、嚴格法階段、衡平法階和自然法階段、法律成熟階段、法律的社會化階段。
在原始社會,法律的目的(如果有法律的話)只能是維持治安或和平,法律和法律秩序乃是維持治安或和平的手段。而在古希臘人那裡,這一觀念開始發生了變化,他們試圖通過法律的幫助以維護和實現正義(即人人各得其所,各安其所),並在此基礎上建構一個正義的理想國。法律就是實現正義和通向理想國的有力和有效的工具。如畢達哥拉斯認為無政府狀態乃是最大的惡,立法和司法功能則是維持政府肌體正常運轉或賴以恢復的葯物。在柏拉圖的理想國思想中,法律是一種維持 現存秩序的手段,按照法律,每個人都應當被分配到他被確定為最適合於他的等級之中,被分配到最適合於他的位置。因此,無倫是在國家方面,還是在每個個人方面,都存在著一種完美的和諧和協調。據此,如果一個社會未能將一個樣樣精通的天才置於其應有的位置之中,那麼這種情形也是不能容忍的,在此基礎上,亞里士多德繼續認為,在國家以外的個人乃是最邪惡的最危險的動物,因此個人只能在國家中實現他的道德命運。法律就是為了保證每個個人生活在國家之下,履行自己的義務,固守其應有的領域,各安其所,以實現正義和平。
在原始法階段,法律的目的是確定維護公共治安或和平,懲罰犯罪、預防犯罪;在嚴格法階段,法律的目的旨在通過法律救濟實現安全;在衡平法和自然法階段,法律的目的則是通過強制實施義務,使得人們的倫理行為與善良之道德相符合;到了法律的成熟階段,法律的目的則是通過強制手段以保證機會平等和個人財產的安全,維護人民權益。
人民:以勞動群眾為主體的社會基本成員。在不同的國家和各個國家的不同歷史時期,人民有著不同的內容。在奴隸社會,只有奴隸主階級是存在於人民概念之中。奴隸則是在人民之外的,沒有人權的,沒有任何法律地位的,也不受法律所保護的。在我國社會主義時期,一切贊成、擁護和參加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和階級、階層和社會集團,都屬於人民的范圍。即使是犯罪的人,也有可能不脫離人民范圍。最高人民法院收回死刑復核權,正是對人民權益的保障,是對生命權的一種保護。如果法律是以預防犯罪為目的,那麼死刑復核權何必收回?重罰才能震涉!以預防犯罪為目地的法律,必將是重其所重,刑罰濫用,官逼民反。最典型的就是大明法律。朱元璋以詔的法律形式,設東、西、內三廠和錦衣衛。重其所重,最後發展成為宦官專權,忠臣喪命,百姓苦不堪言。得民心者得天下!法律是由統治階級依國家強治力而實施。統治階級要坐穩江山,必先保障人民權利,預防犯罪的根本目的,依然是維護人民權利不受侵犯。
法律部門,分為憲、民、刑、商、行政、國際等等。從法律角度來說,只有觸犯刑法的才叫犯罪,法律的目地是預防犯罪,那麼請對方辯友告訴我,其他的法律做什麼用?
正如古羅馬法學家、政治家西塞羅所言,法律創設的目的在於公民的安全、國家的防務以及人類生活的安寧與幸福。那些最初制定這種法律的人要人民相信,人民的意願被寫進了規則並使其生效,一旦規則被接受和通過,將會使人民過上尊嚴和幸福的生活;當這樣的規則得以制定出來並發生效力的時候,人們就把這規則稱為「法律」。法的目的是維護人民權益、公共幸福。
四辯:
要根據對方辯論雙方論點做最後陳述,只有看四辯自已本事了!
❽ 求法學高手解答辯論賽的四辯總結陳詞,注意我是控方,要快,明天中午要用,急,急!!
應該是搶劫罪(未遂),比照既遂予以減輕處罰。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條關於搶劫既遂、未遂的認定:「搶劫罪侵犯的是復雜客體,既侵犯財產權利又侵犯人身權利,具備劫取財物或者造成他人輕傷以上後果兩者之一的,均屬搶劫既遂;既未劫取財物,又未造成他人人身傷害後果的,屬搶劫未遂。」此案中,李林和江南既未劫得財物,亦未造成被害人輕傷以上後果,因此屬於搶劫未遂。此案屬於刑法第269條規定的轉化型搶劫犯罪。在轉化型搶劫犯罪中,先前的盜竊行為已與其後的暴力行為聯成一體,成為連續的犯罪過程,盜竊行為只是其中的一個組成部分,不能單獨進行評價。因此,轉化型搶劫罪與一般搶劫罪區分既遂、未遂的標准應當一致。按照《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搶劫、搶奪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十條的規定,具備劫取財物或者造成他人輕傷以上後果兩者之一的,均屬搶劫既遂。如果行為人並未實際劫得財物,也未造成他人輕傷以上傷害,則不能認定為搶劫既遂。此案中,李林和江南實施盜竊被發現後,將盜竊物丟下,繼而為抗拒抓捕使用暴力致執法人員人輕微傷。其既未劫取到財物,亦未造成他人輕傷以上後果,因而屬於搶劫未遂。
❾ 學法學一定要會辯論嗎
有辯論的能力更好,法學出來不一定就要去法院工作,但是有辯論的思路和能力會更加分
❿ 辯論賽:法律與自由哪個更重要
「最好寫出一辯發言詞、一辯小結詞和自由辯論詞」
我的天,連「自由辯論詞」都要?!
看來,在樓主眼中,「自由」,確實一點分量都沒有啊,呵呵……
如果想要成套的辯詞的話,我恐怕要令樓主失望了
——我一直覺得,如果不是自己的辯詞,在比賽中讀出來,簡直就像讀課文。自己都不能體會到其中的精義,如何還能打動評委和觀眾?
我也不去復制什麼長篇大論,我只盡心幫您——用我自己的思考,用我自己的原創:
我覺得,如果把「法律」和「自由」放在對立面,那麼,正中對方下懷。
對方一定會准備許多「法律」限制「自由」,「法律」妨礙大眾生活之類的例子,來論證「自由價更高」
我倒是覺得,「法律」,其實就是為「自由」而生的。
「法律」的存在,就是為了維護更多人的「自由」
真正的「法律」,再被制定的時候,必然已經考慮了「自由」的因素:
有的時候,「法律」看似不通人情,看似妨礙了「自由」,其實,仍然是為了保證真正的「自由」
比如,美國,很強調「新聞自由」,結果,非常多的真實案例:大盜搶.劫了銀行,綁.匪劫.持了人質,新聞媒體大量現場直播,把警.察的所有行動部署全部通過電視直播了出去,結果,總是使得綁匪對警.察的行動了如指掌,人質的生命,以及警.察的生命,都遭受到更大的威脅……
可見,不受法律約束的自由,有的時候,反而損害了真正的自由……
尊重法律,重視法律,其實就是在尊重自由,保護自由
因此,當「自由」暫時受到「法律」的約束的時候,請先克制自己的「自由」,
因為,法律,保護的是更多人的自由……
==============
【加寬油條】 兄的論述非常精彩,作為正方,確實應該提及:
法律源起於自由,但保護的,不僅僅是自由
尊重法律,不僅是尊重更多人的自由,更是尊重大多數人的生命、理想,以及其它許多重要的東西